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与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先来说说这诗的全文。
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在这春夜之中,不知从谁家悄然飘出了笛声,“暗”字不仅点明了笛声的不知出处,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想象一下,春风轻拂,悠扬的笛声随之飘散,仿佛无处不在,使得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
“此夜曲中闻折柳”,诗人在这夜里听到的曲子是《折柳曲》。
“折柳”在古代是送别之意,常常蕴含着离别的愁绪。
听到这样的曲子,自然而然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意思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是一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诗人相信,每一个在他乡漂泊的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心底对故乡的眷恋。
接下来咱们深入赏析一下这首诗。
从意境营造上看,诗中的春夜、笛声、春风,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而略带忧愁的画面。
春夜本就宁静,而那悠悠的笛声在春风中飘荡,更增添了几分空灵和悠远。
这种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在情感表达方面,李白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是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后的感受,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那份深深的眷恋。
这种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从语言运用上,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毫无雕琢之感。
李白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场景和情感。
比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个“满”字,将笛声的传播范围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影响力之大。
再看诗歌的结构,它层层递进,逐步将情感推向高潮。
从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到笛声传遍洛城,再到点明所闻之曲为《折柳》,最后引发所有人的思乡之情,一气呵成,过渡自然,毫无突兀之感。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李白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标签初中古诗、思乡、音乐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
玉笛:笛子的美称。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一:就整体而言,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春风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一是寂静的夜晚,笛子乐声清越,穿透力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背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
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春夜洛城闻笛》2、作者:李白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原文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翻译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四、赏析11 意境营造111 诗的开头“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赋予了笛声隐秘、清幽的特质,引发读者的好奇与遐想。
在春夜的背景下,这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112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将无形的声音具象化,展现出其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同时也烘托出春夜的宁静与空旷。
12 情感表达121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哀怨的曲子,勾起了诗人和听者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122 “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所有人都会被这笛声触动,从而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 语言特色131 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
“暗”“散”“满”等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笛声的特点和传播范围。
132 全诗四句,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4 主题深度141 这首诗以春夜闻笛为契机,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反映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思乡情感,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142 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和人们在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奈。
总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巧妙的意境营造、真挚的情感表达、独特的语言特色,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作,让读者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1【出处】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注】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①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②故园:指故乡,家乡。
【说明】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句,从笛声落笔,写笛声传遍洛阳城的情景。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说笛声是“暗飞”,十分精当。
说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谓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处,仿佛无处不在。
这里以笛声飞扬来反衬夜的宁静,同时引出作者的思乡情怀。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夜,听到《折杨柳》的笛曲,有谁不会心生思乡之情呢?“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热爱故乡,思念家乡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一种感情,那是一个生育自己的地方,也是滋养自己身心的地方,更是一个游子日夜的牵绊,一生的方向。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就是这种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乐乐课堂《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
乐乐课堂《春夜洛城闻笛》古诗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作者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古诗《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作者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作者的羁旅情怀。
作者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意思_全诗赏析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自唐代的《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⑦故园:指故乡,家乡。
【赏析】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原诗及注释五篇
《春夜洛城闻笛》原诗及注释五篇篇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注释①洛城:今XX洛阳。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篇2:春夜洛城闻笛改写我在一个悠闲的夜晚出来散步,天空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月亮和星星在散发着微弱的光芒,一闪闪,一闪闪。
同我的心一样冰凉的夜风轻轻吹来,凉彻心扉,却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突然不知道从哪儿传来一首曲子,有些哀怨,有些伤心,还有些不舍,()使听到的人能清清楚楚的感受到吹曲人的心情,整个洛阳好像在一瞬间静下来了,什么也听不到,耳边只有那美妙绝伦的曲子,静下心来仔仔细细的听。
哦!原来使那首《折柳曲》,曲中的悲伤,哀怨仿佛也浸入到我的心底,我也开始怀念故乡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家人呢?篇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XX。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于春天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关于春天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解】: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球盖一个“言”字,抒发自己闻笛的.体会。
这笛声无人知晓从谁家飞出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Ganganagar自听到,并不准备工作使别人晓得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亮飞声”的“暗”字所涵盖的意味。
“短蕊春风八十洛城”,就是艺术的生硬,在诗人的想象中,这迷人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见了。
诗人的生硬并不是没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就是低沉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之春风助力,说道它飘遍洛城就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爱好故乡就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就是相连的。
自己从小出生斯、长于斯的故乡,做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春夜洛城闻笛》【年代】:唐【作者】:李白【内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背景: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
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
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
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
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
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
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下面小编来的《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翻译赏析篇1《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言】《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注释】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
李⽩《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谁家⽟笛暗飞声,散⼊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
’皆⾔《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呢?背景: 这⾸诗是735年(开元⼆⼗三年)李⽩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静之时,听到笛声⽽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吹散,风声以笛声⽽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笛调中有《折杨柳》⼀曲。
闻折柳⽽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不起’,岂⼈⼈有别情乎?只为‘散⼊春风’,满城听得⽿。
”【赏析】就整体⽽⾔,全诗紧扣⼀个“闻”字,抒写⾃⼰闻笛的感受。
⾸句“谁家⽟笛暗飞声”,⼀个“暗”字,⼀⽅⾯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痕迹的;另⼀⽅⾯照应了“谁家”,让⼈产⽣⽆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未曾露⾯的吹笛⼈⼜是谁?次句“散⼊春风满洛城”着意渲染笛声,运⽤了夸张的⼿法,创设了更为⼴阔的空间,春风骀荡的夜晚,只有凄清婉转缠绵的曲调在随着春风飞舞,仿佛⽆处不在,⽆处不闻。
之所以能“满洛城”,⼀是寂静的夜晚,笛⼦乐声清越,穿透⼒更强;其次则是作者的主观想象,通过虚实结合,从⽽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们的审美趣味。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其中“谁家”的意思是“不知是谁家”,“玉笛”指的是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则是指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这一句描写了笛声不知从何处传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次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其中“散入”是指笛声随着春风飘散,“满洛城”则是说笛声传遍了洛阳城。
这一句进一步描写了笛声的广泛传播,表现出了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其中“此夜”点明了时间,即春夜,“曲中”指出了所听到的音乐,“闻折柳”则是指听到了《折杨柳》这首曲子。
《折杨柳》是一首离别之曲,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听到这首曲子,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何人”指的是任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是说任何人都会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一句是诗人的感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诗人通过对笛声的描写,巧妙地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笛声的美妙和感染力。
同时,诗人又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深刻。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也有其独特之处。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无形的笛声转化为有形的物体,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笛声的存在。
诗人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笛声的广泛传播和强烈的感染力。
诗人在结尾处用“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笛声和思乡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
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主题思想】本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现画面
主要景物+联想与想象+修 辞
作业: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注意: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 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文章主旨
❖ 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也表达了 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 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诗仙背后的故事
❖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李 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 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 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他“十 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
❖李白是个集诗人、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 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 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捧砚,杨国忠曾为他磨墨, 唐玄宗曾御手调羹喂李白醒酒汤。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人教版 7年级下册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 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 《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 》等。
“飞”本义是动词,衬的是有形的事物,而诗中的意思是飘入,衬的是无形的 笛声,在夜晚不知是谁吹的玉笛,乐音断断续续飘入诗人耳中,勾起了诗人的 思乡之情。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 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此处作动词用,传遍、遍布的意思,运用夸张 的艺术手法这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夸张,修辞手法就出来了吧,笛之悠扬写出了 洛阳城夜的宁静,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悄悄地飘来声音 。
李白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即洛阳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故乡,家乡 。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指《折杨柳》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汉代乐府曲 名。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分析文题
春夜洛城闻笛
时间—— 春夜,一个春天的夜晚 地点—— 洛城,诗人客居之地 事件—— 闻笛,听到古曲《折杨柳》的笛声
思乡情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作业:
❖ 李白曾因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作“触景生情 ”,那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与内在的情有机地联系起来呢 。
❖ 请展开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意境用文字描写出来。
古诗词赏析五法
(主、辞、字、句、法)
❖ 一、诗的主题是什么?(思乡) ❖ 二、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
达效果?(想象、夸张、反问)
❖ 三、品析重点字词(本义+语境义+修辞+情感)
❖ 四、赏析名句 (字词+手法+情感)
❖ 五、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反衬)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 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勾起来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
笛声暗送,不经意的飞来,却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此外,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 ”,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全句表现出一种难 以释怀的心绪。
❖ 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诗歌的主旨还是思乡之情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 ”是全诗的关键。反问手法的运用加强语气,抒发了诗人强烈 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