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全国高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五大规律 正确把握课件 共82页文档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谢谢!
82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品课件)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分布特征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北方向)
向)
水平方向上(同一海 拔上)
垂直方向上(山麓至 山顶)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高海拔山地
拓展 林线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 长乔木的界线。(林线附近一般为针叶林)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0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2021中图版
自然带的形成
地理 位置
纬度 热量 决 气候 影 海陆 水分 定 类型 响
植被 形 土壤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活动
比较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1.同一自然带自然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 素和整体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影响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水分
太阳辐射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 以热量为基础
热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 基础
热量(海拔差异) 水分
海拔不断升高,水热 条件发生改变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 向)
雪线高;迎风坡雪线低。
阅读
地方性(非地带性)
实际上,在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上, 自然界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盛行风、洋流等因 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材 料】
地方性是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在野外考察时,直 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也 会引起水热不同组合及重新分配,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物群落。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自然地理规律及原理运用 第5课时地域分异规律课件
第一页,共36页。
备考(bèikǎo) 导航 系统(xìtǒng) 构建
核心(héxīn)突 破 热点预测
第二页,共36页。
备考导航 —— 了考情 明考向
考点 土壤的形 成、生物的
作用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命题规律 从考查内容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自然 带的分异规律及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等是 近几年高考的常考内容。从形式上来看,多以 表格、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等提供有关 信息,考查地理要素的关系、整体性和地域分 异规律。从能力上看,注重读图分析能力、提 取有效信息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及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第三十四页,共36页。
解析:第(1)题,根据①②③④山地各自然带基带判断 所属山脉。第(2)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M 带之 上为针叶林,故 M 带应为针阔混交林。①③④两侧自然 带分布不同主要与水分因素有关。第(3)题,由于基带 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不 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4)题,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 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 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 4 600 米, 北坡雪线则高达 5 800 米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
地 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
貌 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 候 下降
第三十五页,共36页。
答案:(1)B 阴山 D 秦岭 A 阿尔泰山 C 太 行山 (2)针阔混交林。南坡降水丰富。②③④中森林分布 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③④。 (3)热量。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规律。②山地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 (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4)④①③基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三地基 带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五自然地理规律2.5.5.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课件新人教版
5.当地牧民选择的最适宜放牧的地带可能是( ) A.1.0~1.2 km B.1.4~1.8 km C.2.0~2.4 km D.2.6~2.8 km
[解析] 据图中信息可知,1.4~1.8 km 处草坡面积比重最 大,适宜当地牧民放牧,故 A,C,D 项错误。B 项正确。
[答案] B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
01 0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 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加上水分条件的影 响。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 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加上热量的影响。
明确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和一轮复习情 况,明确二轮复整复习策略
根据复习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复习 策略和方法,保持高效复习状态。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针对个人情况,制定每周、每月的复 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按计划 推进。
在局部地区,由于地貌形态和水文条 件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化 。例如,河流的冲积平原和山地的峡 谷地区,由于地貌和水文条件的差异 ,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分异 规律以地貌形态和水文条件为基础, 局部气候差异为辅助因素。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也 会导致自然景观的变化。例如,农业 开垦、城市建设等活动会改变原有的 自然景观格局。这种分异规律以人类 活动为基础,自然环境条件为辅助因 素。
人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01
02
03
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经 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的差 异。
城市化水平不同
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 历史、经济、社会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 的地域差异。
文化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风 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人文 因素各具特色,形成了丰 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 件专题地域分异规律
汇报人:XX
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PT-优质版
B型.植③被—是④亚—热⑤带植常被绿的硬变叶化林主。第要2是题太,①阳—辐②射—的③影植被响的变化主要是随纬
C度.变高化山,植主要物是的热垂量直的变影化响体;③现—了④非—地⑤带植性被的现变象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
D响.;⑤高处山植物被的种垂类直贫变乏化,结是构山地简垂单直,生地态带系性统的脆表现弱;⑤处深居大陆内部,气
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完成第3~4题。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
因 山地的基带与山地所在的纬度所属气候带、自然带相同,根据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甲山山麓的自然带是针阔混交林带,乙山的基带是 素 地 区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现 成 因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丙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因此三座山脉的纬度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是甲—乙—丙。 (理想状态) 实状况) ”据此完成第3~4题。
-14-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 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拓展延伸垂直地带性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米, 气温约下降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 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 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 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阿尔泰山 等。 (3)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15况- 相似。
全国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五大规律+正确把握)专题检测(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专题检测(五)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一、选择题(2016·青岛二模)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1~2题.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解析:1.D 2。
C 第1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
第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2016·全国甲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5题。
3.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4.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5.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3。
C 4。
D 5.C 第3题,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积雪厚度.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故选项C正确。
第4题,冻害是由气温过低造成的.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与其他坡向相比,西北坡冬季风力最大,冻害多发,故选项D正确。
第5题,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故选项C正确。
届高考二轮复习核心专题突破课件自然地理专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45°N的大陆西岸,故山脉西坡山
麓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wēndài)海洋性气候,在该气
候下发育的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答案: C
第三十六页,共37页。
第十二页,共37页。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 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 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yuánlǐ),分析某一地 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得出答案] (1)A (2)D
第二十二页,共37页。
1.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密切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biànhuà)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 体分析如下:
第二十三页,共37页。
[特别提示] 由于自然带的形成基础是水热条件的组合, 因此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基本一致。但两者之间, 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定要注意(zhùyì)区分:
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地处信风带(气压带、风 带)控制下,且位于山地迎风坡。
[调动和运用知识] 地理环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 文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 成一个有机整体。
[尝试解答] (1) (2)
第八页,共37页。
[答案] (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 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 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 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chángnián)流经,因此丙地 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综合·重方法]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 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 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 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 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 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 有洋流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 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 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 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 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 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 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 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
Hale Waihona Puke 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 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 为热带雨林气候,B 为亚热带 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C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 为热带季风 气候。第(2)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退化而根系发达,说 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条件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干旱,形成了荒漠景观,故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3) 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 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 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解析] 第(1)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 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2) 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 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故黄河水量减 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 区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
专题五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贯通知识联系]
[锁定命题热点]
考点扫描
真题举例
命题方向
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
体性
2016全国甲卷T6~8 2016全国丙卷T7~8 2014全国卷ⅡT8
以某区域为研究对 象,考查自然要素 的变化及影响、区 域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 环境的差
异性
2016全国乙卷T10~
11 2013全国卷ⅠT6 2013全国卷ⅡT8
[例2] (2016·天津高考)黄河入海水量 1951 年大约为 500 亿
立方米,2010 年大约为 140 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
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 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 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 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 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 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 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 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自然环境演化的 一个方面,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 文统一演化的过程。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 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 (1)D (2)B
[抓落实·重应用] (2016·江西诊断)叶是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最旺盛的器官之 一。其形态生长特征是对环境中的光、温、水、肥等生态因子综 合适应的结果。根据植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可以预测不同光照与湿度条件下植物叶片的最佳大小。图 1 为植 物叶面积与光水的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图,图 2 为不同光照和湿 度组合条件下植物的最佳叶片大小图。读图完成 1~2 题。
以全新命题视角考 查山地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以某区域 为研究对象考查区 域内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抓原理·重理解] 1.自然环境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1)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 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 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与物 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①生产功能,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 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②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
[例1]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亚洲内陆某 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2)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
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