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合集下载

【精选】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精选】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扶清灭洋” 2、人民反抗: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企图 加速清朝灭亡签订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赔4.5亿——9.8亿 使馆界 禁止反帝 外务部)
4、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曲折发展:56—66年
文革:66—76年 新时期:78年—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
1.
中国人民站立起来
2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由新民 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 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 世界历史最重大事件
二.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1)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体现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中国 人们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
九、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解放战争(1945—1949年) 1、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重庆政协 2、解放战争: 军事: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
渡江战役——结束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解放全中国
(秦朝——1912) (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内容: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获得
责任内阁 )
创造
4、历史意义:
推翻 结束 建立 颁布 深入人心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影响了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

蔡元培
黄兴
11
吴玉章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12
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与秋瑾约定, 7月6日分别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发动起义。 他在信中建议起义这件事必须“从速成就”。
徐锡麟给秋瑾的信函 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任督办。这个学堂原由徐锡麟创办,名义上提倡 军式体操,实际上为革命培养骨干。秋瑾就职后,将学校办得井井有条, 学生们每天背枪上课,精神抖擞。秋瑾常骑高头大马,身着男子服装,英 姿飒爽,在绍兴街上往来,给人一种革新之感。安庆事发以后,由于歹徒 告密,清政府派兵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命令一部分学生撤退,自己留在 学堂里坚持战斗,因寡不敌众被捕。
15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慷慨就义于绍兴古轩亭 口。后人追怀先烈,集资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立了纪 念碑。碑呈方形,高7米,四周有石栏,正面向西,碑 身镌刻“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镀金大字。碑座有蔡元 培亲撰,于右任手书的碑记。如今,这座碑就屹立在绍 兴市中心一处丁字街口。它虽处于闹市,却显得十分庄 重肃穆。
23
孙中山先生学医时照片(1886)
24
孙中山在学生时代便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时局, 称赞农民领袖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愿意和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分子及其他青年交朋友。 1894年,孙中山联合华侨人士20余人,组成兴中会,并立即着手筹 备回国发动反清起义。1895年春,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19
返回本章目录
返回总目录
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孙中山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章太炎
区区此心,可誓天日!——黄 兴

近现代中西政治经济大事年表

近现代中西政治经济大事年表
19世纪60年代洋务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民用工业
19世纪70年代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近代水运业诞生
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1881年第一条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法国第二共和国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
1949年《共同纲领》、开国大典
1950—1953年抗美援朝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6年中共八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12—1919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1918年航空事业起步
1927—1937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937——1945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野蛮掠夺
民族工业内迁、官僚资本压迫民族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萎缩(1945-49)
七届二中全会确定重心转移(1949)
199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创新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1955年万隆会议
1955年“华约”成立
1961—1973年越南战争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89年东欧剧变
1990年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50—197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道路的开启。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波折,从封建帝制到共和民主,再到军阀混战和内战连连,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选择。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迎来了短暂的民主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国民党成为党国政府唯一合法执政党,迅速推动立宪政治和由宪政转向民主政治。

但是,整个时期政治和经济都陷入混乱和危机之中,国共两党矛盾激化,加上共产党在中国的崛起,导致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局面。

1927年,国共两党的分裂和“北伐”失败,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长期的内战和动荡时期。

1931年,日本侵入中国东北,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把分裂的中国重新凝聚起来,也成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奏。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时期。

中国先后实行了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政策,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不断推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提倡科技创新和国力强盛,这些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与变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然而,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还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

政治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仍需要更深的政治改革,包括依法治国和民主化。

经济上,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转型,进一步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中国还需要处理好国际关系和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及交流。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从封建帝制到共和民主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中国有信心和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持续走向更加繁荣、稳定和和谐的未来。

辛亥革命对其后中国经济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其后中国经济的影响
原分析方法: 将1912年前后数据分别直接求平
均增速进行比较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经历了发展 的黄金时代,一战以后民族资本开
始萎缩”
谬误?
这一说法缺乏依据。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杜恂成《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 1937)》: 一战后各部门民族资本长足进步(新设企业、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年份 1895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GDP 128.60 119.53 117.51 119.37 121.23 126.41 131.75 129.31 133.70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行商议,筹备铸造统一新币 拟订了《商业银行则例》《海外汇业银行条例》
《兴农银行则例》《农业银行则例》《殖民银 行则例》等一系列条例 将上海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作为中华民国 中央银行总行
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3.鼓励发展实业 孙中山:“现在民国大局已定,亟当振兴实
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 临时政府对于私人要求兴办实业、创办垦殖事
强,中国的产业资本还是有所发展”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一战(1914-1918年)间中国GDP下降的原因 一战期间工业增长速度没有提升(产业的拓宽、
利润的增加) 工业设备和重要原料进口 经济中起支柱地位的农业经济负增长,是为主
要原因下降
一、宏观经济数据(GDP)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 经济的作用方向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③受共产国际影响,博古、李德、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第一次独立自主 ,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长征结束后,革命中心转移到北方,面对中日矛盾不断激化的形势,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转向合作抗日
⑤1948年9月至l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政府军主力
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北平和谈失败,中共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①内战、美国商品涌入、官僚资本垄断、苛捐杂税增加、滥发纸币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②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选修2内容)
⑦1926年,国民政府,革命势力很快发展到流域,基本结束北洋军阀统治
⑧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相继发生,国民大革命失败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②大城市开始设立广播电台
③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
①后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宣传为主流,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准备思想基础
①随着外国经济势力遍及沿海并深入内地,中外贸易出现入超
②洋务派发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败宣告富强愿望破产
③受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出现,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④外国开始将铁路、电话、电报引入中国,清政府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修筑铁路。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各大口岸相继涌现轮船公司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19—
1927年
中国共
产党创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中国近代史专题的三条线索

1861—1895
主持洋务运动
1895-1898
主持戊戌变法
1894兴中会 辛亥革命
1901-1911
参与清末新政 1840-1912 长期存在
立宪派
顽固派
地主阶级 倭仁、慈禧 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
内容或过程
性质
影响
洋务运动
挽救清朝 次保中国
挽救中国 次保大清
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 封建地主 局、京师同文馆,派遣 阶级自救 留学生
新文化 运动
思想救国
《新青年》、民主、科 资产阶级 学、文学革命、马克思 思想解放 主义传播
打击封建旧思想, 为传播马克思主 义和五四爆发奠 定基础
近代中国各阶级探索救亡的阶段
历 程 器 物 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 命—商品输出 两次鸦片战争 事 件 洋 务 运 动 戊 戌 辛 亥 核心内容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 长生(代表企 业、双重性)

1840-1900年列强侵华手段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A、政治侵略:从单国发动战争到各国配合瓜分狂潮 B、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C、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治经济政策,共管中国)。 19世纪40到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急需原料 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用两轮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和进一步打 开中国市场,推行商品倾销。 19世纪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政治上 掀起瓜分狂潮,经济上推行资本输出为主,美国的门户开放 也在这一时期提出。
西方入侵
不平等 条约体系 对华影响C
民族危亡 四轮战争 六个条约 半殖民化 西学东渐 对华影响C
不同阶级 探索救亡 三阶段 五事件
中国社会 现代化转型C
西方入侵的影响?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早在19世纪末,几乎与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轫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从事以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的革命斗争。

这一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1894年,他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第一次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首次提出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代腐朽专制的清封建王朝的革命目标。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和鼓动工作,并积极联络会党和新军,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如:湘赣边界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广东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以及著名的广州起义等。

这些起义虽然从实质上说大多是一种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行动,因而很快失败,但它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在全国民众中不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发动武昌起义,并迅速获得成功。

各省纷纷响应,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终于推翻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政府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多项政策和法令,推行了一系列充满民主共和精神、废除封建陋习的革新措施。

其中包括: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开始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行跪拜礼,等等。

这反映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旧布新、矢志共和的革命精神。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一、考点突破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1. 抗日战争的特点(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6)持久性。

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1)特点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

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

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互相配合,相互联系。

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

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最全版】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一览表(包含古代、近代、现代)

【最全版】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一览表(包含古代、近代、现代)

表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朝代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地方选官历史事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艺术思想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民间手工业发明农学数学天文历法医学文学书法绘画戏曲远古禅让制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刀耕火种,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图画文字彩陶画《鹳鱼石斧图》夏商周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体耕作;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文化上是青铜文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成熟。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①内容: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②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③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内容:①嫡长子继承,是大宗;余子分封,是小宗;大宗命令、约束小宗,小宗服从大宗。

②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世卿世禄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前1046年,武王伐纣。

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粟稻黍稷麦桑麻。

井田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有铁器。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朝能烧制原始瓷器。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夏小正》、殷历甲骨文成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

高三晚清时期知识点晚清时期,即清朝晚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知识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方面逐一介绍晚清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一、晚清政治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清朝政权的终结,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是孙中山,通过武装起义和政治斗争,推翻了清朝统治。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一次改革运动,旨在强化清朝的国力,挽救国家危局。

变法的中心任务是改革政府机构、军事、教育、法律等方面,但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失败。

3. 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是晚清时期的又一次改革运动,又称“百日维新”。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戴梓绶、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活动,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化改革,但遭到朝廷保守派的坚决反对,只持续了短短的百日便告失败。

二、晚清经济知识点1. 不平等条约: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由于历次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贸易利益,使中国经济陷入危机。

2. 自强运动:晚清时期,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兴起了一系列争取自强自立的运动。

其中代表性的是洋务运动,旨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制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 农民起义: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反映了农民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地主豪绅的反抗。

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这些起义对晚清政权产生了巨大冲击。

三、晚清文化知识点1. 白话小说:晚清时期,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白话小说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以白话文写成的小说形式,更贴近百姓生活,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楼梦》是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 新学派:晚清时期,新学派是一股重要的思潮。

新学派强调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思考,主张借鉴西方文化,并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和创新,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政治史复习资料(全)一、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的背景- 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和衰弱- 整体国力低下,国内外压力加大- 民族资产阶级的觉醒和帝国主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过程1.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各地响应起义,推翻清朝统治2. 中国各省的建立- 革命势力扩展到全国各地- 新的政权形成,各省建立了临时政府3. 辛亥革命的影响- 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开启了中国现代政治史的新篇章二、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中国国民党(KMT)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北洋政府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政府- 军阀混战导致国家分裂和动荡局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略导致中华民国面临危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派别合作的组织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领导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成立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目的- 发动文化大革命,目的是巩固他的权力- 批判资产阶级思想,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大革命的特点与事件- 运动和造反派的活动- 文化、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混乱和破坏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结束-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混乱和人员伤亡- 去世后,文化大革命逐渐结束四、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背景与目标- 面临经济落后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目标是改善人民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推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参与国际合作,增强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问题的存在- 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以上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复资料,总结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1912年春,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表2: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年—19世纪60年代)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
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④1921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共一大召开,中国诞生。中共二大制定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中共三大决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与国民党建立战线以扩大革命力量。
⑤1924年1月,召开标志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⑥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谋求和平统一。1925年,孙中山病逝,随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1945—
1949年
解放战
争时期
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军队和政权问题上达成可行协议
②1946年6月至l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军队打退国民政府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大制宪加剧国民党孤立,民盟倒向共产党(选修2内容)
④1947年6月至l948年8月,中国共产党军队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标志.展开战略反攻
②孙中山受苏俄和中共影响,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和节制资本、等主张
③毛泽东撰写《中国社》《湖南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权和依靠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毛泽东思想萌芽
1927—
1937年
国共十
年对峙
时期
①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国民政府派系混杂,军官拥兵自重局面长期存在
二、中国近代史
1.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社会转型(1840--1895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19世纪
40—50
年代半
殖民地
化开端
和近代
化孕育
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开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历程,被迫放弃严厉的闭关政策,中外关系开始从传统的朝贡体系向条约体制转变,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痛苦的近代化历程开始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精)

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精)

4、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胜利
5、中国胜利根本原因: 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意义:
(1) 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 侵略的完全胜利
(2) 增强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 贡献重大。 (4)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 文革十年中断:刘少奇冤案
1979年 全面立法 1982年人民代表大会修定宪法 (3)完善: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 法》以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为核心内容 1999年九届人大将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初步建立: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2)发展: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 针提出——到新阶段 (3)完善:1982年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提出 (4)基本任务: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 1954年写入宪法 (2)健全和完善: 1982年修改宪法中增添许多新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26届) 3、中日关系正常化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阶级矛盾
2、经过: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制定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和东征)——转折(天京变乱) ——失败(天京变乱)
3、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按人口年龄平分土地 圣库
评价: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绝对平均 空想 思想结晶
2、形成和平共处五原则

中国近代史(1901-1919)

中国近代史(1901-1919)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 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 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以华治华”策略,扶植代理人 (清政府-袁世凯-北洋军阀)
支持中国的发动势力镇压中国革命
(干涉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活动) 进一步侵略中国主权,扩大侵略势力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分而治之”策略,争夺在华优势
(军阀混战)
帝国主义在华力量对比的变化
1、欧洲列强在华的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 2、美国和日本逐渐取得了侵华优势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
1901-1919年中国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近代化 进程进一步加快
1、政治:列强采取“以华治华”策略加紧经济政治 侵略,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合流;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空前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 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 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 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 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 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浅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浅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浅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

100年前,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虽然历史已经逝去,但是档案再现了历史,人们可以通过档案来了解这段革命史实,《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全面、忠实地记录了1901年至1911年这十年间各地的民变情况,了解这些民变状况可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不负革命先驱的流血牺牲。

档案文献编纂实质是对档案的第二次整理,与某一专题相关的档案往往分藏于不同的全宗案卷内,读者若想要利用这一专题的档案,难免要费尽心思去搜寻,而当编纂者对档案进行二次整理以后,形成相关的专题,一部档案文献出版物便可以解决读者到档案馆苦苦寻找档案原件的烦恼。

民变,自古有之,历朝历代屡见不鲜,王朝末年尤盛。

然而,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地狱之广、次数之多,参与者及引发民变的因素之复杂,前无古人。

因此,将它单独列为一个专题进行编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便捷,而且将这段历史从尘封的库房中推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这些档案信息,使得档案价值扩大了。

档案文献编纂的社会价值,系指档案文献编纂活动是人类整个文化事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编纂成品要有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使全社会肯定档案文献编纂事业存在的必要,肯定它能够发挥出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动力量。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集结了各地民变的资料,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导致民变的性质、组织形式、环境背景等,以及执政者对此的态度、举措,这些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当前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必须从民变暴动中汲取经验教训。

自古以来,百姓都是希望身处太平盛世,能够安居乐业,没人愿意在乱世中生存。

所以,出现民变暴动,必然是朝代更迭或执政者的暴政所致。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将民生问题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分析、研究民变档案史料,不仅是史学家的任务,亦是执政者的必修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7分钟)
有学者认为,1901到1919年的中国既是“沉沦”的谷 底,又是“上升”的起点。是“沉沦”到“上升”的转 折期。 思考:
1901到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 哪些大事?其中哪些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沉沦”?哪些 又体现了由“沉沦”到“上升”?
6.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 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中华 民国,但 未改变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性质
课后巩固训练
学案中的课后巩固训练,我把其分为必 做和选做两部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时间用25分钟完成并 上交学案,教师进行批改,并进行总结反 馈。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领导我们觉醒了 领导我们站起来了 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20 世纪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 变。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 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在马克 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 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网络
生活变迁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 五四运动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应针对“目标”与学案同步编 写,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闭卷 完成,以反馈“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通 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 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 地辅导解难。
六、课堂达标训练(8分钟)
课堂教学案
二、预习检测
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设置的思考题进行相互 1.辛亥革命是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巨变在 提问,教师通过巡堂个别提问。 哪些方面? 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相对旧三民主义而言,有哪些突出变化?
二是通过习题进行限时检测。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1.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9分钟)
材料一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 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未重蹈严正声明循环 的覆辙.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 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三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单位:家)
1.点拨:辛亥革命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2.对五四运动精神的理解(9分钟)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 颐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 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宣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张 宝明、刘雨等) (2)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 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 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 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 们以哪些启示?
辛亥 革命
(1)时代背景: (2)社会条件: (3)组织条件: (4)革命纲领:
(1) (2) (3) (4)
五四 运动
经济史考点梳理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
19,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 前清官厅恶称。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1.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9分钟)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 封建王朝?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 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 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3)据材料三、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分 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1901年至1919年的中国 政治、经济和思想
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1901
1912
辛亥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意图
1.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优质高效
2. 专题设计:分段切片式通史复习
政治史考点梳理
背景 结果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影响
左侧图片, 反映了中国 近代社会生 活发生了哪 些变化?变 化的原因有 哪些?
文化史考点梳理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三民主义 内容: 影响: 新三民主义 内容:
影响:
政治:
背景 新文化运动 内容
经济: 思想: (1) (2) (3)
影响:
课堂教学案
情景导入 预习检测 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反思构建 课堂达标训练
点拨: 阶段特征
沉沦· 转型
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资产阶级由改良 走向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 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 春 天。 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由学习西方的政治转向 学习思想。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四、反思构建
构建知识网络是二轮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本 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把教材主干知识按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梳理成线,并用箭头标出各知识点间的横 向联系。教师可抽查两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其他同 学进行点评来共同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 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4.“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 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1.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 历史信息有
图1 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 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2.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 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