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依赖型抗菌药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依赖型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了增加药效,我们往往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方法。可是,增加给药剂量真的就能增加药效吗?

其实,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取决于其在人体内的浓度与维持的时间,依据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的相关参数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型、时间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兼长PAE三大类抗菌药。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Concentration-dependentantibiotics )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与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抗菌活性越强,且具有首剂接触作用(FEE)和较长的PAE。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effect,FEE):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抗菌药物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指的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小药物浓度。

主要参数:AUC0-24/MIC(AUIC)、C max/MIC

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血浆峰浓度和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大,提高血浆峰浓度可提高疗效;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

至达到8~10×MIC时,可以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通常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宜每日1次给药, 如氨基糖苷类一般只需1日给药1次, 因一次性较大剂量给药可造成较高的Cmax(最大血药浓度), 从而获得使C max与MIC的比值达到最大的机会, 产生最佳的杀菌作用和临床疗效[1]。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达托霉素、甲硝唑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Time-dependent antibiotics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与血浆峰浓度关系不密切,当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的4~5倍以上时,其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状态,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再增加[1]。

主要参数:T>MIC

T>MIC是指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

评估此类药物的PK/PD指数主要有T>MIC。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以提高T>MIC来增加临床疗效,一般推荐日剂量分多次给药和(或)延长滴注时间的给药方案。延长滴注时间优化β-内酰胺类的给药方案需要关注抗菌药物在输液中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可以考虑增加给药频次。eg.如β内酰胺类, 其杀菌作用与血药峰浓度的关系并不密切, 而与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应用时宜持续或一日多次给药。

代表药物: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多数大环内酯类、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时间依赖型兼长PAE抗菌药物

时间依赖性兼长PAE抗菌药物是指抗菌药物虽具有时间依赖性,但PAE 较长,使其抗菌作用持续时间延长。因此, 对半衰期和PAE较长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临床可采用每日1 次给药方案, 克拉霉素采用每日2 次给药方案能收到良好效果[2]。

主要参数:T>MIC、PAE、t1/2

代表药物:链阳霉素、四环素、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唑类抗真菌药

参考文献

[1] 石焕阶.根据浓度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特点制定给药方案[A].医药导报,2009,28(9):1222-1223.

[2] 王宏.抗菌药物PK/PD参数与临床给药方案分析[A].中国药师,2006:854-8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