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不能忘了哦。
如今你是否对一筹莫展呢?下面是WTT搜集整理的大学中庸800字〔精选6篇〕,与。
大学中庸800字1今天,我读了《大学中庸》这一本书,这本书是将《大学》和《中庸》两本书合为一体,我读后,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场,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理论,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外表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
大学中庸800字2《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局部,一局部是《大学》,一局部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局部。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致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到达教化天下的极致。
中庸读后感5篇
中庸读后感5篇中庸读后感1本学期我的寒假作业之一是读《中庸》,因为它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所以读完之后感觉:书中的精髓将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般的人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联系生活实际感到: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教育。
中庸读后感2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中庸读后感3《礼记。
中庸》中关于做学问是这样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告诉我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的确,《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中庸读后感4“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这句话,明白了不应总抱怨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里肮脏,那里黑暗,其实道永远应该装在心中,而肉身则要受些苦难和历练,跳出来看世界,就会心怀慈悲,哪个人不是可怜种呀。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
中庸读后感800字5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庸读后感1什么叫中庸?要给其下个定义太难,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为准则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这种境界来自于内心的〝诚〞,怀着〝诚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心〞的勤奋精神,以达到〝至诚〞的境界.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个人的禀赋.任何一个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是道.在修行道时,强调〝教化〞.在教化过程中,强调〝慎独〞,谨慎的修养自己,并强调〝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乐,但发出来要有节制.在天命之节,作者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善性,通过修养达成我们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作者在文中认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当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与教养以及社会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实践中,随着人的成长,人要懂人情世故.学会待人处世.与人为善,并且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当我们行走在命运之路上时,面对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乐,当痛苦时,要学会节制自己的哀伤,做到〝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快乐时,也不能过度.为人处世时,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与自私.做事要遵从规律,用道来规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须臾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此句中,非常强调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凝神静修,心存对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者,自知也〞.在强调慎独时,作者也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说话要慎重,三思而后说,说话办事时,一定要看场合,区分对象,要说不同的话语.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与包容.中,〝把东西放在中〞〝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在厌弃.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认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学问.这是我读完前三章,《天命》.《时中》.《鲜能》中的一小点感悟.但是越读越感觉自己无知,有很多东西还没有参透.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中庸读后感2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进而达到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穷,再愚笨,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将生活水平提高,一定会变的刚强起来!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行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中庸读后感3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我的语文是弱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言文的书籍.但没想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段话:〝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备,那么面临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温故而知新;运动员每天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才能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千年前充满智慧的古人,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这些国学经典作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中庸读后感4《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 ,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中庸读后感5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中庸读后感800字。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读后感
```
```markdown
第四篇范文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读后感——分析与评论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之作,它的写作风格、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都令人称道。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儒家思想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魅力。
首先,从写作风格来看,《论语大学中庸》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富含深意。作者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道德和哲学观念,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吸收。例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了仁爱的核心理念,让人一听就能明白。这种写作风格让我深感敬佩,也使得这本书成为了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
在阅读《论语大学中庸》的过程中,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也让我更加热爱学习。另外,书中对于道德和仁爱的强调,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和对他人的关爱。
然而,我也对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例如,书中对于等级秩序的强调,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不再适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追求平等和自由,而不是等级和秩序。这种疑问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
```markdown
第三篇范文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读后感——深入主题,感悟角色,体会作者意图
《论语大学中庸》(精编本)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的书籍,它以其深邃的主题、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作者意图,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
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须要谨慎思索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中庸之道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1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
进货求人家实惠,人家不实惠,埋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埋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
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埋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埋怨的最大缘由,一个字:求。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
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
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那么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
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缘由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
因此,生怨的根本缘由是不能正己。
能正己那么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那么无怨。
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
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那么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
君子无愿,故自由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
埋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需“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缘由,然后再接再励。
所以孔子说:射有好像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缘由,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
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必须要中正,也就是必须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相识自己的缺乏,然后弥补缺乏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之道读后感篇2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它主要阐述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即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读完《中庸》后,我深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事物时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向极端。
这种思想对于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意味着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这对于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共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中庸之道,既要尊重他人,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中庸之道还提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学问上的进步,不断挑战自己,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中庸》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
中庸的读后感3篇
中庸的读后感中庸的读后感3篇《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中庸的读后感1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愈久弥新的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和读书的教材,在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接触《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来便要求我去背《大学·中庸》,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来源于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看清无限深邃的内心。
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却从来没有深入过。
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说考试的时候,答案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
总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
有句话说,只要自己对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
《四书》读后感6篇
《四书》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方案、述职报告、思想汇报、演讲稿、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job reports, thought reports, speech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四书》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展示我们对作品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感受和理解,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读后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书》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学习《大学》的心得7篇
关于学习《大学》的心得7篇)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
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
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
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
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学习《大学》的心得(精选篇2)老师说:“《大学》是我国的“四书”之一,它积淀华夏五千年的魂,是中学生必读的经典之一。
”我急忙周六就去图书馆借来看。
之后,我去网上搜查资料,原来《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
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
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3篇论语中庸大学读后感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必须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异常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明白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仅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日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景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一样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能够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能够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经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论语·大学·中庸》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受益匪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和“礼”的重要性,认为“仁者爱人”,而“礼”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
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论语》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大学》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部经典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够真正地治理好一个国家。
同时,《大学》还提出了“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大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品德修养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最后,《中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主张“中庸之道”,即以中庸的态度处事。
这部经典认为,过犹不及,只有保持中庸的态度,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和谐与平衡。
同时,《中庸》也强调了“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真诚,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中庸之道。
通过阅读《中庸》,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努力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总之,《论语·大学·中庸》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经典,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品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相信这部经典将会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读后感
读后感《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在古代的水墨地图上,以青铜时代的东周王都洛阳为中心,东至齐鲁,西到关中,北抵燕赵,南达吴楚,驿道相通,四通八达。
长于说辞的谋士,带着鱼肠的剑,简朴的青衣,一骑绝尘,携着简书和符信,往来于诸候国的城池之间,穿山岭越栈道,快马加鞭。
原来在这样的流年里,还没来得及眨眼,便已然沧海桑田。
我们被动接受世界的高速与冷漠,那些行为,已经是信笺时代的事了、我们在世界的不同半球,拥抱我们所不屑的世俗世界,便是这样,告别了我们的信笺时代。
但是过去的事物就注定被遗忘?已然成旧的记忆飘转在杏花春雨里,沉默在月桥青石潮湿的肌理中,他们说流年如花,盛衰有季,抚琴为和,听泉作愉。
于是一个朝代升起了莺啼燕啭,树影流动,泉声洗耳,跣足而歌。
我们看见一个迷雾罩掩的时代,只留下影子、灵魂、人性与山水,对峙或是对话式的彼此相存,山水洗濯灵魂,抺去迷惘和喧嚣,影子映衬山水,阴影与光芒互补相视,分割山水。
一把古琴纵是通月会泉也无法修饰人的感伤,倘若世俗不是陋恶无补何处不竹林?又何须呼山为伴、引林为友?于是又一个朝代便消亡了,流水依旧,人去山空。
穿越2560年风云的光华,高贵悬在中国人额顶,尼山的月光。
纵观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从后世的一些伟大诗人、作家的身上和作品里,都可以看到孔子思想的影子。
例如:苏轼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人生观,同时对他的文艺观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即使平时很少接触,也还是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的继承和发展、打心底敬佩苏轼,也抱着就算不懂也要敢于尝试的心理去研究他的作品,他在《答王痒书》中说:“孔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止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
”儒家主张注重文章要反映社会现实,文要载道、诗要明志,苏轼在批评文学的思想和语言色彩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现实主义,儒家思想也塑造不少直率的伟人。
政治上学过,我国文化、教育正以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走向世界,我们把孔子学院建在了世界各地,让外界了解中国文化,在我国发展历程中,能减少对中国的猜疑,我们要认识孔子思想的时代价值所在。
大学 中庸读后感误
大学中庸读后感悟
《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它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在《大学》中,我领悟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个人的修养是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家庭的教养和家风的建设。
而治理国家则需要以德为本,以民为本,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责任。
平天下则是指实现世界和平,这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在《中庸》中,我领悟到“中庸之道”的智慧。
中庸并不是妥协和折中,而是一种寻求平衡和恰到好处的哲学思想。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时,我们应该注重适度原则,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时,中庸之道也强调内心的平和和稳定,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冷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变化。
总的来说,《大学》、《中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它们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家庭教养、社会责任和世界和平等方面,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实践这些思想,以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
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大学生《论语》读书心得个人感悟4篇01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25《经典常谈》之四书篇读书笔记
25《经典常谈》之四书篇读书笔记“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那时候先生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背正文,还要背朱熹的小注。
古时候行科举制度,考试的主要题目都出自朱熹注的“四书”。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起的。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规定用朱注,也是因为朱注本比其他注本切用。
《大学》、《中庸》原来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都是单行的。
朱熹的注解使“四书”普及起来,“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
但最初大力提倡这几本书的是程颢、程兄弟。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门的书,是初入学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本书里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授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会终身用之不尽。
这四种书到了朱熹手中,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四种书便连贯起来了。
朱熹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失去了朱子的本心。
《礼记》中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了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这两部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孟子》的注,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的著,朱子和程颢一样,都认为是子思做的。
《论语》是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做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经残佚。
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实物为主,但《论语》、《孟子》词意明显,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力而止。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从前私塾里,学生入学,是从“四书”读起的,这是那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和谐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中庸”一词,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之意,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
《中庸》强调了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度和不足,以达到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提倡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达到内在的和谐。
它强调了“诚意”、“正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诚意和正心,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成长。
这让我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诚实、善良的品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标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让我想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庸》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教会了我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之道,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我相信,这些思想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中庸论语的读后感300字
中庸论语的读后感300字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论语》的一部分,《中庸》强调了道德和行为的正确与一致性,以及如何在社会和生活中达到平衡。
阅读《中庸》令人受益匪浅,我深感到其中的思想精华。
这本书强调了人的天性,在行为和思想中保持中庸。
它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太过冷静或太过情绪化,而是应该寻求一种平衡点。
人在行为和情感上要追求中庸,要明事理,知轻重,同时发扬人性光辉。
此外,《中庸》也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要努力做到先天知,过之以恒,让自己的行为在不断地成长中逐渐成为一种内在的习惯。
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来达成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还通过论述君臣、父子、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如何在各种关系中保持中庸。
这些关系的平衡与和谐关乎整个社会。
这本书教育我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与他人和平相处。
总体来说,阅读《中庸》是一次启示之旅,它对人的道德、处事和社会关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我相信读后会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启迪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大学中庸读后感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
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
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
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数万字,却出现了一百多遍“君子”。
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
《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
“君子”的高大。
于是,“君子”成了《论语》中的主角。
到底怎
样才算“君子”,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
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这表示“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
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
正如上面所说,“君子要有
坚韧不屈的精神。
”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
但是将“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会感到无比快乐。
“君子”
正是如此,往往将仁义作为自己的原则,一直向前,不论路途多么
艰难,丝毫不退缩。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
“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
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
在我们的
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在“不知不觉”的财富中塞满了
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为官清廉”,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
”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
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不是从光鲜的外表和花言巧语来分辨的,而是应该看他的行动。
他
认为:“君子应呐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说付诸行动,用行动来证实。
语言不重要,毕竟行动才是语言的火花!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大学》读后感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
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
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
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
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
严谨的治学态度。
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
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
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
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
的地方。
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
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
古人对于道德修
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
近苛刻的要求。
“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
治玉石者,既琢而复
磨之。
”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
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
个地方。
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
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
了放任自己的理由。
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
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从这句话中,我
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
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
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
“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
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
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
口头,懒于行动。
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
缩缩,止步不前。
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
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
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
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
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
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
“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
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
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
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
‘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
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
形而上学。
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
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
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
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
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
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
不息。
“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
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
无
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
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
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
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