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隋唐五代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
为什么说隋代文学具有过渡性质?
(1)隋朝结束了四百年分崩动乱、南北分裂的局面,但它立国也仅三十余年,南北文学的合流开始成为现实,例如南朝的文学较发达,在诗歌体式和表现形式上,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便。由于隋立国时间较短,所以只能是过渡性质。
(2)隋炀帝身边虽然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但真正有才华的优秀作家不多,除虞世基外,其余作家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为作诗而作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所以,没有大批诗人作家,因而也只能具过渡性质。
(3)文学发展的走向未能明确,基本上维持着南北朝诗、文发展的局面,隋炀帝也曾企图以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文风,可收效甚微。因此隋代文学也只具过渡性质。
什么是上官体?它的特点是什么?
(1)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地位很高,所作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的清丽婉转而名噪一时。
(2)上官仪的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诗体,时人谓之上官体。
(3)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缺乏慷慨激情。
初唐四杰指哪四个人?他们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和骆宾王四人。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都属于一般文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2)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均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针对上官体的流弊而言的。
(3)“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而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
试论初唐四杰诗歌创作的特点。
(1)四杰出现于文坛而崭露头角时,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这可以说是四杰诗歌创作的总体风格。
(2)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诗中有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在创作中,他们较少受格律束缚。这一点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得尤为充分。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如卢照邻的《行路难》,蕴含着强烈的历史兴亡之叹,其情怀不再局限于个人生活而进入沧海桑田的感慨,进而思索人生的哲理,跨越古今,将世事无常和人生有限的伤悲,抒写得淋漓尽致。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思路开阔,评说古今,抒发感慨,以浓烈的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中,使诗的抒情深化,带有更强的思想力量,形成壮大的气势。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四杰的歌行体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骈赋中间的蝉联句式,往往能使全篇的气势为之一振。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炼中显出流宕和气势,更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
(3)四杰的五言律,常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于伤别之外,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种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是构成其诗歌“骨气”的重要因素。
简述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
(1)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馆阁生活使他们有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了律诗定型的标志。
(2)沈、宋完成的诗律,除一联中轻重悉异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串全篇,从而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3)以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关键性的意义。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简述馆阁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1)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的进士科勃兴。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期等均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彼此酬唱的馆阁诗,点缀升平,标榜风雅以词藻文饰内容的贫乏。
(2)他们磨炼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
试析陈子昂诗歌的风雅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他对兴寄传统的追求,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有慷慨悲歌的情思,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因而,它其实已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他将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基调发展为更为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成为盛唐诗歌精神的先声。
(2)陈子昂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理想而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的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就成为唐诗的风骨;他倡导的风雅兴寄反映了一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内容,对于诗风的变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美理想,对唐诗的变革实具关键性的意义。所以陈子昂在诗歌领域的变革就成为盛唐诗歌的序曲。
简述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1)一篇《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从而对盛唐诗歌空明纯美的意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简析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