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南大化工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多釜串联反应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2.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函数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 ,t+dt]间的物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E(t)dt 。
根据定义E(t)可以用其它量表示为E(t)=q vi C(t)/M 0如果直接用电导率κ表示,则有 E(t)=q vi C(t)/M 0 =0)(κκ-t t 对第二釜和第三釜来说,则有E(t)=()()∑⎰∆=∞tt t dt t t κκκκ)()(0 其中:q vi —主流体体积流量M 0—示踪物量C(t)—t 时刻流出的示踪物浓度κ(t )—t 时刻d 电导率。
可用电导率数据计算,数学期望也就是平均停留时间 ∑∑∑∑∑∑==∆∆=-)()()()()()(t t t t c t tc t t c t t tc t κκ 以及 方差 --=∑∑222)()(t t t t t κκσ或 222-=t t σσθ多釜串联模型中的串联釜数N 与实验数据处理得到的2t σ的关系为2t σ=N t -2三.实验装置及流程1-水箱;2-水泵;3-转子流量计;4-电磁阀;5-KCL 罐;6,7,8,9,10,.11-截止阀;12-搅拌电机;13-电导电极;14-溢流口;15-管式反应器;16-釜式反应器四.实验方法及步骤准备工作(1)将饱和KCL 液体注入标有KCL 的储瓶内。
(2)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3)检查电极导线连接是否正确。
操作步骤(1)打开进水阀,慢慢打开进水转子流量计的阀门(注意!初次通水必须排净管路中的所有气泡,特别是死角处)。
调节水流量维持在20-30升/时之间某值,直至各釜充满水,并能正常地从最后一级流出。
(2)分别开启釜1、釜2、釜3、搅拌马达开关,搅拌程度在200转。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ppt
t
2
E(t)t
2
t
0
• 取样为等时间间隔时:
t2
(t t )2 E(t)t
E(t)t
t 2E(t)t 2 t
E (t )t
t 2 E(t) 2 t
E(t)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对比时间(无因次时间):
t tm
t
t
❖平均对比时间: t t 1
tm
tm
❖ 停留时间为t时,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提高混合效果的加设措挡施板:
偏心安装
消除打旋现象: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提高混合效果的措施: 加设导流筒
螺旋式
涡轮式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 搅拌器的型式 高转速搅拌器 1、螺旋桨式搅拌器
螺旋桨式搅拌器的总体循环流动
推进式 三叶片式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2、涡轮式搅拌器
涡轮式搅拌器的总体循环流动
a-直叶圆盘涡轮 b-弯叶圆盘涡轮 c-直叶涡轮 d-折叶涡轮 e-弯叶涡轮
大叶片低转速搅拌器
1、桨式搅拌器 2、框式和锚式搅拌器 3、螺带式搅拌器
a-锚式
bc-框式 d-螺带式
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性质
•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几种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 • 停留时间分布的应用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对于离散型测定值,可以用加和代替积分值
t
t1
t2
t3 …….
E(t) E(t1) E(t2) E(t3) ……
t
tE(t )t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二、实验原理及要点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其中,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就等于进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实验05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σ
2 θ
=
σ
2 t
2
(8)
t
对于两种理想流动,其用无量纲时间标度表示的方差分别为 0 和 1,其它实际流动 反应器的方差皆界于 0 与 1 之间,即:
当σ
2 θ
=0
时,为理想置换流动模型;当σ
2 θ
=1
时,为全混流模型;当
0<σ
2 θ
<1
时,
为非理想流动,因此,根据σ
2 θ
值的大小,可以直观地反映反应器中物料的返混程度,σ
形上可清楚地反映出来),即可关机、关水停止实验; 6.小心将电极从电导池中取出,洗净拭干,妥善收存,同时将搅拌釜内剩余的水虹
吸出来,量取体积,然后将搅拌釜清洗干净,整理仪器,清洁桌面。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将各个时刻所记录的电导值,根据不同温度下的κ-c关系,计算出相应的温度下 的c(t)值,并根据公式E(t)=qVc(t)/M0计算出与各个时刻对应的E(t)值;
五、实验操作步骤
(一) 管式反应器 1.整理管式反应器的管路,确保畅通无泄漏; 2.在管式反应器出口支管中小心插入电导率仪光亮铂电极,并将电导率仪与长图平 衡记录仪连接妥当; 3.缓慢打开自来水龙头,向高位槽中注水,待溢流管中有水流出后,打开水槽出口 活塞,调节转子流量计到适宜刻度,使管式反应中充满水流,且电极也应全部侵入水中, 流量稳定; 4.接通长图平衡记录仪电源,并控制其走纸速度为 60×10 mm·h-1; 5.启动已调节好的电导率仪,然后,用注射器瞬时在管式反应器入口橡胶管中快速 注入 1ml 着红色的 KCl 溶液,观察长图平衡记录仪上记录笔绘制的曲线,直至示踪剂全 部流出为止; 6.分别将水量调节为 100 l·h-1,80 l·h-1和 60 l·h-1作三次实验以观察记录电导率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7.本实验结束后,关闭电导率仪及记录仪电源,关闭水糟出口流活塞,继续进行下 一个实验。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引言:在许多科学领域,测定物质停留时间分布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特性,以及对溶液的影响。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定浓度的溶液,并加入了待测颗粒物质。
然后,将溶液置于一个容器中,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装置进行搅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一定的探测器对颗粒物质进行监测,并记录下其离开容器的时间。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搅拌速度、溶液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以观察这些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颗粒物质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在不同条件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低浓度的溶液中,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分布,说明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较快。
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则呈现出明显的峰值和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溶液浓度的限制。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搅拌速度和温度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在较低的搅拌速度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较长的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搅拌速度的限制。
而在较高的温度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则呈现出较短的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温度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溶液浓度、搅拌速度和温度等。
其次,不同条件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形态不同,这表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只考虑了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而未考虑其在其他介质中的情况。
其次,实验中的探测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比如溶液pH值、颗粒物质大小等。
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实验三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进行化学反应时,反应进行的程度除了与反应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停留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停留时间越长,则反应越完全。
停留时间通常是指从流体进入反应器开始,到其离开反应器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显然对流动反应器而言,停留时间不象间歇反应器那样是同一个值,而是存在一个停留时间分布。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流体在反应器内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流体的扩散,以及反应器内的死区等。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不仅广泛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分离过程,而且应用于涉及流动过程的其它领域。
它也是反应器设计和实际操作所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计算方法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的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主体流,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
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
整个过程可以用图3—1(a)形象地描述。
示踪剂检测示踪剂加入Q∞Q(a)脉冲输入法c 0 c 0————————————————C Ct=0 t t(b) 脉冲输入 (c) 出口响应图3-1脉冲法测停留时间分布脉冲输入法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即E(t)。
若加入示踪剂后混合流体的流率为Q ,出口处示踪剂浓度为C (t ),在dt 时间里示踪剂的流出量为Qc(t)dt ,由E(t)定义知E(t)dt 是出口物料中停留时间在t 与t+dt 之间示踪剂所占分率,若在反应器入口加入示踪剂总量为m 对反应器出口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Qc(t)dt=mE(t)dt (1) 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m=⎰∞0)(dt t Qc (2) 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E (t)=⎰∞0)()(dt t c t c (3) 关于停留时间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F (t)= ⎰∞0)(dt t E (4)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
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
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4.了解多级混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和釜、管式反应器特性;5.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的层流,死角,短路等现象,使得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影响反应进程和最终结果。
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和进行反应器设计计算的内容之一。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表示,这两种概率分布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本实验只是用冲脉示踪法来测定E(t),利用其对应关系也可以求出F(t)来。
函数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 ,t+dt]间的物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E(t)dt 。
根据定义E(t)有归一化性质:0.1`)(0=⎰∞dt t E (1)E(t)可以用其他量表示为)()/()(0t c M Q t E ⋅=(2)其中:Q0主流体体积流量,M 为示踪物量,c(t)为t 时刻流出的示踪剂浓度。
对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有两个重要概念,数学期望_t 和方差2t σ,它们分别定义为E(t)对原点的一次矩和二次矩。
当实验数据的数量大,且所获样品是瞬间样品,即相应于某时刻t 下的样品,则:∑∑∑∑====-∆∆=∆∆=Ni iAiNi iAii Ni iiN i iiit ct ct tt E t t E t t 1111)()((3)211221122)()(t t ct ct t t t E t t E tNi iAiNi iAii N i iiNi ii it -∆∆=-∆∆=∑∑∑∑====σ(4) 式中△ti 是两次取样时间,若等时间间隔取样,2112211t cct cct t Ni AiNi Aii t Ni AiNi Aii -==∑∑∑∑====-σ(5)对恒容稳定流动系统有:τ==-v V t R(6) 为了使用方便,常用对比时间τθt=来代换t ,经这样变换后,有以下关系:)()(t E E τθ=(7)222τσσθt =(8)对全混流12=θσ,对活塞流02=θσ,对一般情况102<<θσ。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
实验二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观察和了解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的结构、流程和操作方法。
2、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初步掌握液体连续流过管式反应器的流动模型的检验和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加深对于停留时间分布与返混的概念,以及有关流动特性教学模型的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可以采用激发——响应技术,通过实验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以一定的表达方式加以描述。
本实验采用的脉冲激发方法是在设备入口处,向主体流体瞬时注入少量示踪剂,与此同时在设备入口处检测示踪剂的浓度C (t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数据或变化关系曲线。
由实验测得的C (t )—t 变化关系曲线可以直接转换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 (t )—t 随时间t 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由实验测得的E (t )—t 曲线的图像,可以定性判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a) (b)图1 停留时间分布的的实验曲线由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除了用上述直观图像加以描述外,通常还可以采用一些特征数来表征分布的特征。
概率论上表征这种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的定义式为00()()tE t dt tE t dt∞∞=⎰⎰(1)如果取等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即Δt i 为定值,则停留时间的数学期望可按下式计算:11()()niii nii t E t t E t ===∑∑ (2)本实验以水为主流流体,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
当水的进出口体积流率恒为V s ,示踪剂的注入量为n o 时,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示踪剂浓度的关系为)()(0st C n V t E =(3)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反应器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且已知水溶液中电导率与水溶液中氯化钾的浓度C (t )呈过原点的线性关系又知电导率仪输出的电压显示值U (t )呈线性关系,则通流时间分布密度E (t )与电压显示值U (t )存在如下关系:s()()()V E t C t KU t n ≈= (4) 式中K 为换算系数在一定测试条件下为一常数。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5.5.29 成绩同组人×××(2)、×××(3)、×××(4)、×××(5)、×××(6)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报告题目: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12应化1 ××12060001××B1组0 前言实验目的:1,、了解管式反应器的特点和原理;2、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3、掌握活塞管式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特点及其数学特征;4、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的流动性。
[1]实验原理:由于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因此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
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
停留时间分布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而且能够直接测定。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
阶跃法:脉冲法:式中:C(t)——示踪剂的出口浓度。
Co——示踪剂的入口浓度。
[2]Vs———流体的流量Qλ——示踪剂的注入量。
由此可见,若采用阶跃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即可得到F(t)函数;而采用脉冲示踪法,则测定出口示踪物浓度变化,就可得到E(t)函数。
1 实验方案1.1 实验材料三釜串联反应器1.2 实验流程与步骤实验流程图: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②饱和KNO3液体注入标有KNO3的储瓶内。
②连接好入水管线,打开自来水阀门,使管路充满水。
③查电极导线是否正确。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流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2、加深对停留时间分布概念的理解;3、掌握如何应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描述反应器中的逆向混合情况;4、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测试方法及其结果的处理。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反应器入口以一定的方式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反应器出口处示踪剂浓度的变化,间接地描述反应器内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的是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示踪剂从系统的入口处注入注流体,在不影响主流体原有流动特性的情况下随之进入反应器。
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检测示踪剂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
整个过程可以用图2形象地描述。
图2 脉冲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示意图由概率论知识可知,概率分布密度函数E(t)就是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因此,E(t)dt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t到t+dt之间的概率。
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剂浓度c(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
由响应曲线就可以计算出E(t)与时间t的关系,并绘出E(t)~t关系曲线。
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Qc(t)dt=mE(t)dt(1)式中Q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为示踪剂的加入量。
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m=⎰∞)(dttQc(2)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E(1)=⎰∞0) () (dt tc tc(3)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F(t)=dttE)(⎰∞(4)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
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要引入另外两个统计特征值,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数学期望对停留时间分布而言就是平均停留时间t ,即⎰∞=⎰⎰=∞∞)()()(00dt t tE t dtt E dt t tE (5)方差是和理想反应器模型关系密切的参数。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连续流动反应器是常用于化工反应及生化领域的一种反应器类型。
在设计和优化连续流动反应器时,了解反应物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的分布非常重要。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影响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对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实验研究非常必要。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器中加入一个追踪物质,并测量其在反应器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这个追踪物质可以是一种稳定的成分,比如氧气,也可以是一种反应物的前体,比如溶解在反应物中的亚硝酸盐。
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反应器和反应物。
将反应器的出口通过一次反应后直接进入仪器检测,仪器用来监测追踪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随后,将追踪物质加入反应物中,并开始流动。
在流动过程中,仪器将不断测量反应器中追踪物质的浓度,并将结果表示为一组数据。
通过处理这组数据可以得到不同停留时间下追踪物质浓度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停留时间越长,追踪物质浓度下降的越多。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实验可以为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关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需要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要让实验条件产生太大的变化。
其次,实验过程需要对诸如流速、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最后,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需要认真对待,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研究工作,可以为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必要的信息。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需要认真对待,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七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1.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性;4.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5.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6.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7.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2.基本原理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为:R=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和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毫无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和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实验5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思考题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流经填充层时,(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层流,死角,使得反应物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会影响反应进程和反应结果,是反应器设计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各种反应,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表示。
这两种概率分部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本实验用脉冲示踪法来测定密度分布函数。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示踪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示踪剂:一种标记物,性质或行为在该过程中与被标记的物质相同或类似,量比较小,不会影响反应进程。
二、实验原理:当主流流体---水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反应器时,在反应器入口处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的电导率,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
四、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将循环水槽灌满水,启动水泵。
用调节阀调节流量。
流量一般可在10-1001-⋅hl范围。
2.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a用注入器将适量的示踪剂(KCl饱和溶液),示踪计注入量一般约为0.5—1ml。
b在注入示踪剂的同时,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下数据采集指令键(S键)。
c当连续采集的电压值,再次出现初始值时,按下终止数据采集的指令键(Q键),终止采集。
将采集的实验数据付于文件名后存入机内,待用。
五.实验结果:1按照教案上的要求补充基本数据。
2记录实验数据(18个)3记录电脑上计算出的实验结果,并自己用相关公式写出计算过程4标绘t)(曲线。
U-t- 26 -。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管式循环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化学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实验室中的研究。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反应物在流经连续的反应器管道时进行反应。
停留时间是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反应物在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
本实验旨在利用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测量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实验原理和方法:1. 染料吸附法:根据Fick定律,液体中的染料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从管道的进口流入后,它会在循环中随着反应物一起流动,当染料能够在反应器内完全扩散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2. 色度法:将管式循环反应器加热并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在反应器中扩散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
根据Beers定律,A=kcl,其中c为染料浓度,l为光路长度,k为比例常数。
测出A和l,可以计算出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步骤:1. 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利用玻璃管和管夹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将管道连接起来,确保管道间隙无泄漏。
2. 准备染料:制备一定浓度的孔雀绿溶液,将其装入注射器中备用。
3. 进行染料吸附法测定:将注射器连接到反应器的进口,打开泵进行循环,当反应器内染料扩散均匀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流到出口所用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4. 进行色度法测定:将反应器加热至设定温度,加入一定量的孔雀绿溶液,当染料扩散均匀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出染料的浓度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染料吸附法中,得到的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12秒。
在色度法中,测得的染料浓度为0.02mol/L,根据比例关系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8秒。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染料吸附法所得的结果相对较长,而色度法所得的结果较短。
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了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两种方法,测定了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
实验七-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1.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3.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性;4.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5.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6.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7.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2.基本原理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为:R=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实验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5.电导率仪一台,DDS-11A 型
6.高位稳压水槽一只,500×200×400mm
7.长图平衡记录仪一台,EA-2 型
8.秒表一只
9.注射器一只,2ml
(二)实验装置及流程
10.量筒一只,250ml
脉冲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1.来水高位槽;2.开关活塞;3.调节活塞;4.搅拌器;5.反应器;
6.电导电极;7.电导率仪;8.测量杯;9.烧杯;10.恒温水槽
2.取 E(t)为纵坐标,t 为横坐标,标绘出 E(t)~t 曲线;
3.根据式(5)计算t 值;
4.根据式(6)计算σ
2 t
值;
5.根据式(8)计算σ
2 θ
值;
6.根据式(9)计算模型参数 N 值。
记录表格式如下表:
电导率、浓度及其相应实验数据记录表
大气压:
kPa; 室温:
t
电导率
c(t)
min
μs·cm-1 mol·l-1
实验七 脉冲示踪法测定基本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一、概述
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简称 RTD)是化学反应工程的—个重要概 念,运用停留时间分布可以观测设备内流体的流动情况,讨论返混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为选择反应器的操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以及通过停留时间分布预计反应可能达到的最 终结果等等。
及长图平衡记录仪开关,控制走纸速度为 60×10mm·h-1; 4.用注射器在搅拌釜入口处瞬时注入 2ml 已着红色的 KCl 溶液,同时以秒表记时,
开始每隔 20 秒钟记录一次电导值,两分钟后改为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电导值; 5.待出口物流的电导值下降至与水的初始电导值接近时(从长图平衡记录仪所绘图
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实验指导()
串联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制订:津大北洋修订:曾宏1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4.了解微机系统数据采集的方法。
2 实验原理本实验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所采用的主要是示踪响应法.....。
它的原理是:在反应器入口用电磁阀控制的方式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KNO...3.,通过电导率仪....测量反应器出口处水溶液电导率的变化,间接的描述反应器流体的停留时间。
常用的示踪剂加入方式有脉冲输入,阶跃输入和周期输入等。
本实验选用脉冲输入法.....。
脉冲输入法是在较短的时间内(0.1~1.0秒),向设备内一次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同时开始计时并不断分析出口示踪物料的浓度c(t)随时间的变化。
由概率论知识,概率分布密度E(t)就是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因此,E(t)dt 就代表了流体粒子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介于t-dt间的概率。
在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示踪计浓度c(t)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叫响应曲线....。
由响应曲线可以计算出E(t)与时间t的关系,并绘出E(t)~t关系曲线。
计算方法是对反应器作示踪剂的物料衡算,即:()dttmEdttQc)(=(1)式中Q表示主流体的流量,m为示踪剂的加入量,示踪剂的加入量可以用下式计算:⎰∞=)(dtt Qcm(2)在Q值不变的情况下,由(1)式和(2)式求出:⎰∞=)()()(dtt c t c t E(3)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另一个统计函数是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即: ⎰=tdtt E t F 0)()((4)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来描述系统的停留时间,给出了很好的统计分布规律。
但是为了比较不同停留时间分布之间的差异,还需引进两个统计特征,即数学期望和方差。
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
姓名班级学号同组实验者日期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多级混合釜、管式反应器特性。
3.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 4.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 5.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的层流,死角,短 路等现象,使得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影响 反应进程和最终结果。
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和进 行反应器设计计算的内容之一。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来表示, 这两种概率分布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本实验只是用冲脉示踪法来测定 E(t),利用其对 应关系也可以求出 F(t)来。
函数 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 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 ,t+dt]间的物 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 E(t)dt 。
根据定义,E(t)有归一化性质:⎰∞=00.1)(dt t E (1)E(t)可以用其他量表示为)()/()(0t c M Q t E ⋅= (2) 其中:Q 0主流体体积流量,M 为示踪物量,c(t)为t 时刻流出的示踪剂浓度。
对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有两个重要概念,数学期望_t 和方差2t σ,它们分别定义为E(t)对原点的一次矩和二次矩。
当实验数据的数量大,且所获样品是瞬间样品,即相应于某时刻t 下的样品,则:∑∑∑∑====-∆∆=∆∆=Ni iAiNi iAii Ni iiNi iiit ct ct tt E tt E t t 1111)()( (3)211221122t t ct ct t t )t (E t )t (E tNi iAiNi iAii N i iiNi ii it -∆∆=-∆∆=σ∑∑∑∑==== (4)式中△t i 是两次取样时间,若等时间间隔取样,2112211t cct cct t Ni AiNi Aii t Ni AiNi Aii -==∑∑∑∑====-σ (5)对恒容稳定流动系统有:τ==-v V t R(6) 为了使用方便,常用对比时间τθt=来代换t ,经这样变换后,有以下关系:)()(t E E τθ= (7)222τσσθt = (8)对全混流12=θσ,对活塞流02=θσ,对一般情况102<<θσ。
停留时间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实验目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仪器:刻度尺、停表、作业本、物理课本等活动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二、活动准备1.(1)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①被测物体的一端紧靠保持平行歪斜②正对分度值的后一位③数字单位3.垂直整数三、活动过程1.0—15cm(或0—20cm) 0.1cm①刻度尺应紧贴被测物体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③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④求其平均值过程中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活动2:用停表测量时间二、活动准备1.30s(或0.5min) 15min三、活动过程均值过程中先去掉有明显错误的数据篇二:停留时间实验实验8 连续均相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方法及数据的处理方法;2.通过脉冲示踪法测定实验反应器内示踪剂浓度隨时间的変化关系;3.求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停留时间分布数学特征值——数学期望和方差,并和多级混合模型或轴向扩散模型关联,确定模型参数——虚拟级数n或pe。
二、实验原理由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流体速度分布不均匀,或某些流体微元运动方向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及内部构件等原因,使反应器内流体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返混。
在反应器设计、放大和操作时,往往需要知道反应器中返混程度的大小。
通过停留时间分布测定能定量描述返混程度的大小。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技术在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有一定的地位。
停留时间分布可用分布函数f(t)和分布密度函数e(t)来表示,两者的关系为:f(t)??e(t)dt (2-8-1) 0t df(t)e(t)? (2-8-2) dt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最常用的方法是阶跃示踪法和脉冲示踪法。
阶跃法:c(t)f(t)?c0 脉冲法:(2-8-4)式中:c(t)—时间t时反应器出口的示踪剂浓度。
co—阶跃示踪时反应器入口的示踪剂浓度。
u—流体的流量 qλ—脉冲示踪瞬间注入的示踪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目的
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掌握利用电导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3.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性;
4.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5.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
6.改变循环比,确定不同循环比下的系统返混程度;
7.观察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2.基本原理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为:
R=
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
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
循环比R是连续均相管式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及物料衡算,可知
()()Q f t dt V C t dt ⋅=⋅
(1)
示踪剂加入量符合
()⎰∞
=0
dt t VC Q
(2)
由(1)与(2)可得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
()()
()dt
t C t C dt
t VC t VC t f ⎰⎰∞
∞
=
=
(3)
由此可见()t f 与示踪剂浓度()t C 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
L 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t L t f ∝,这里()∞-=L L t L t ,
t L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剂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t f 在概率论中有二个特征值,即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t 和方差2
t σ。
-
t 与2t σ的表达式为:
()()()⎰⎰⎰∞∞
∞
-
==0
dt
t C dt t tC dt t tf t (4)
()()()20
20
2
2t dt t f t dt t f t t t
-=-=⎰⎰∞
∞σ
(5)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
t L t L t t t C t t tC t ∑⋅∑=∆∑∆∑=
-
(6)
()()()()()
222
22
t t L t L t t t C t C t t
-∑∑=-∑∑=σ
(7)
若用无因次对比时间θ
来表示,即t t
=θ
,无因次方差22
2t t σσθ= 。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介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一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
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因次方差2
θσ与模型参数n 存
在关系为
2
1
θ
σ=
n
(8)
当 1=n , 12
=θσ ,为全混釜特征;当∞→n , 02→θσ, 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3.装置和流程
4.实验操作
1.通水,开启水开关,使水充满反应管并从塔顶稳定流出,调节进水流量为15 L/H,
保持流量稳定。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1)打开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设定参数值,进入预备状态界面;
(2)开电导仪,调整好,以备测量;
3.不循环条件(R=0),待系统流量稳定后,用注射器迅速注入1ml示踪剂KCl饱和溶液,
同时按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始”键,记录电导率随时间变化轨迹;
4.当计算机画面显示的电导率值在2min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己到,按“结
束”键,同时保存并打印结果。
5.打开循环泵,分别调节循环流量令R=5、10,待流量稳定后,重复3、4过程;
6.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反应器中料液,实验结束。
注意事项
1.整个实验过程,要注意控制流量稳定;
2.示踪剂饱和KCl溶液需一次迅速注入(例如1-3秒之内);
3.用注射器抽取饱和KCl溶液时,注意不要抽到底层KCl结晶,以免堵塞针头;如果
针头堵塞,切勿强推注入,而应拔出重做;
4.一旦失误,应该等示踪剂出峰全部走平后重做,或在老师指导下,把水全部排放后置
换清水重做。
5.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计算基准:1.738
L t =V −1.738
t = t ×L(t) L(t)=108.32 s
σt 2= t 2×L(t) L(t)
−t 2=828.16
σθ
2=σt
22=0.0706; n =1
θ
2=14.168
计算机计算结果:
平均停留时间:t =108 方差:σt 2=801 无因次方差:σθ2=0.0681 N :n =14.69 偏差原因分析:
计算机计算所用方法近似为积分法,而数据处理所用为离散法。
同时导出数据时间间隔取得也比较大,数据波动值同样较大,这进一步增加了计算的不准确性。
实验结果讨论:
1.计算出各条件的平均停留时间,分析偏差原因;
计算结果如右表所示,可以看出由离散法计算出的结果与计算机给出的结果有较大偏差。
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算法所致;其二是所用数据选取间隔较大,同时数据点未能准确标出峰值。
2.计算模型参数n ,讨论三种循环比的返混程度大小。
计算结果如右表所示,从参数定义来看:当n=1时为全混流,当n=∞时为平推流。
由此可以看出:当β=0时,n 最大,则此时返混程度最低,趋近于平推流;当β=5时,n 居中,返混程度处于中间位置;当β=10时,n
最小,则此时返混程度最高,趋近于全混流。
6.思考题
1.何谓循环比?循环反应器的特征是什么?
循环比:即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与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之比。
循环反应器特征: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从而控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2.对管式循环反应器,如何限制返混?如何加大返混?
限制返混:降低循环比,增加流量,降低管径。
加大返混:增加循环比,降低流量,增加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