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能量代谢 第二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 第1章 能量

运动生理学 第1章  能量
1)机体运动时蛋白质可提供一部分能量。 2)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壮大。
四、 ATP 的生成过程
(一)、 ATP供能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 ADP+Pi+E
CP+ADP → C+ATP
特点:无氧代谢;供能速度极快; 能源:CP; ATP生成很少;
肌肉中贮量少,最大强度运动持续供能时间6-8秒;
2.糖的分解供能
• 供能特点:
1克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释放约4千卡热能。 人体供能的50-70% 有氧供能、无氧也可供能; 动员快、耗氧少、能效高 (1)糖的有氧分解 底物 氧气 1分子葡萄 糖生成 产能速率 葡萄糖或糖原 有 38分子ATP 较低 (2)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或糖原 无 2分子ATP 较高
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生物能量学概要一叶绿体和线粒体是高等生物细胞主要的能量转叶绿体存在在绿色植物细胞中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中电镜下的叶绿体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是进行生物氧化的场所产生机体生命活动的唯一直接能源atp二atp与atp稳态由腺嘌呤核苷酸再加上三个磷酸根组成后面的两个磷酸之间的键称为高能磷酸键可以贮存或释放能量
• 具体措施为:
• 运动频度:每周运动3-5次。 • 运动时间:每次持续30-60分钟。 • 运动强度:刺激体脂消耗的“阈值”。 • 即50%-85%最大摄氧量或60%-70%最大心率。
(三) 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3)氧化供能
2、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
ATP—三磷酸腺苷酸 ADP—二磷酸腺苷酸 CP—磷酸肌酸
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二)吸收(Absorption)
(一)概念:
吸收:食物中某些成人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到血液或淋巴 的过程。
(二)吸收的部位: 小肠是人体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 (1)吸收面积大 部位。胃主要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2)多种消化酶 大肠主要是吸收盐类和水分;口腔和 (3)食物停留时 食道基本上不吸收任何物质。 间长 P175;图7-1
此反应中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运送到肝胆重新再合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贮 备起来。在氧供应充足情况时,大部分乳酸又可以进一步氧化供能。 (2)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生成H2O 和CO2 ,并释放能量再合成ATP的过程。 H2O和CO2 +E 糖原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O2 ATP ADP 葡萄糖 此反应在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在此反应中,1mol的葡萄糖进行彻底氧 化分解后,生成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所释放的能量可再合成38mol的ATP。 两种代谢都可生成一个共同的产物丙酮酸。 缺氧 HL+ E 丙酮酸 糖原或葡萄糖 有 氧 丙酮酸 H2O和CO2 +E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在 在本节中主要讲述物质的分解代谢,而不讲述营养物质的合成代谢。 一、糖代谢 (一)糖的生理功能 1、供给能量:糖是机体内最主要、最经济及快速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 热量来自糖的分解。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的 氧化供给;长时间、小强度运动时,也是首先利用糖氧化供能,随着时间的延续 ,才逐渐动用脂肪供能。 2、细胞结构成份: 蛋白多糖
糖蛋白

蛋白多糖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和细胞膜主要成份
RNA 和 DNA 中含有核糖和脱氧核糖。 3、调节脂肪酸代谢: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运动

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能量代谢与运动
• ATP的再合成途径:①PCr分解生能 ②糖酵解生能
③糖、脂肪、蛋白质有氧氧化生能。
• 二、机体三个供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 糖酵解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运动生理学
(一)磷酸原系统( ATP-PCr系统或非乳酸能系统)
• 概念 磷酸原系统是由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构成的能
量系统。也称ATP-PCr系统或非乳酸能系统。
9 / 23
运动生理学
10 / 23
运动生理学
12 / 23
运动生理学
13 / 23
运动生理学
14 / 23
运动生理学
15 / 23
运动生理学
16 / 23
运动生理学
1 / 16
运动生理学
17 / 23
运动生理学
2 / 16
运动生理学
3 / 16
运动生理学
4 / 16
运动生理学
5 / 16
运动生理学
•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闭合式
间接测热法 开放式—气体代谢法
直接测热法
闭合式
运动生理学
气体代谢法
运动生理学 MAXII-运动肺功能测试
运动生理学
• (三)呼吸商:
• 概念: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耗O2量的 比值称为呼吸商。 RQ= CO2/O2
有氧氧化系统
足球、越野滑雪、马拉松 跑、慢跑
标 准 的 表 示 形 式
以 运 动 时 间 为 区 分
运动生理学
100
100
有氧氧化系统
ATP-PCr系统
ATP
供 应 百 分

糖酵解系统
②③

运动时间

《运动生理学》教学日历

《运动生理学》教学日历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社会体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运动训练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全日制本科教学日历
2010 ~ 2011 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课程编号2711203
学时 72 学时 4 分适用专业体育教育10级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
职称教授
2011年 2 月 22日
授课教师:肖国强郝选明教研室主任:主管领导。

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答案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ATP稳态、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ATP稳态:集体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糖的有氧分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生成ATP的过程,称糖的无氧分解或酵解基础代谢: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65%)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指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二、选择题1、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供能的共同特点是 A 。

A.都不需要氧B.都产生乳酸C.都能维持较长时间D.都可以产生大量ATP2、在较剧烈运动时,肌肉中高能磷酸化物的变化情况是 B 。

A.CP含量变化不大B.ATP含量变化不大C.CP生成较多D.ATP含量大幅度下降3、从机体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来看,其关键的环节是 D 。

A.糖酵解B.糖类有氧氧化C.糖异生D.ATP的合成与分解4、评定乳酸能系统能力的常用指标是 B 。

A.肌红蛋白的含量B.血乳酸水平C.30米冲刺跑D.无氧阈值5、三种物质在胃内排空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B 。

A.蛋白质、糖类、脂肪B.糖类、蛋白质、脂肪C.糖类、脂肪、蛋白质D.蛋白质、脂肪、糖类6、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明显上升的物质是B 。

A.CPB. 乳酸C. 水D. CO2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含量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C 。

A.ATPB.CPC. 葡萄糖D.脂肪酸8、酮体是脂肪代谢不彻底的产物,是在C 部位形成。

A. 肾脏B.心脏C.肝脏D.骨骼肌9、进行一段时间训练,60米跑速提高了,而跑后血乳酸含量却比训练前减少,这说明D 。

A.糖类的有氧供能比例增大B.肌红蛋白含量增多C.脂肪供能比例增大D.ATP-CP供能比例增大10、马拉松跑的后期,能源利用情况是 D 。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康复专业《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二、主要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一)选用教材《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二)参考书目1.《运动生理学》,王瑞元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2.《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孙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运动生理学题解》,乔德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H)在线资源慕课,运动生理学,苏州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湖南师范大学慕课,运动生理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学术期刊1.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运动生理学的理论指导和评价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体育锻炼,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从人体运动的角度,了解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

在实验基础上,理解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

通过学习运动对各系统机能的影响,探讨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与身体脏器变化间关系。

让学生将刻苦奋斗、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和勇攀高峰等体育精神转化为自身提升的驱动力,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民族的目标、祖国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和奋斗。

课程目标1: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影响下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掌握了不同身体素质的生理基础,基于这些生理学基础,完成学生体质测试和身体机能评定,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和生理基础应用在以后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指导中。

【毕业要求2专业学科知识2.1】课程目标2:掌握运动过程中机体各阶段生理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可以对运动参与者不同阶段进行生理指标检测,不断修订康复方案,为科学指导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绪论运动生理学:是从人体运动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科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生命活动能量的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

2、机内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及各自的特点:(1)、磷酸原系统: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之类的中介产物。

主要供高功率的运动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项目;(2)、乳酸能系统:功能总量教磷酸原系统多、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物质—乳酸,主要供应的运动项目1分钟高输出项目如:400米、100米游泳等;(3)、有氧氧化系统: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

3、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得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4、对急性运动种能量代谢的一个误区是认为有氧代谢系统对运2动能量需求的反应相对较慢,因而在短时大强度运动运动时并不扮演重要的角色。

(判断)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黏滞性。

2、准备活动的意义:肌肉的物理特性受温度的影响。

当肌肉温度升高时,肌肉的黏滞性下降,伸展性和弹性增强。

反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的温度升高能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3、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1)、兴奋性和收缩性;(2)、a、一定的刺激强度;b、持续一定的时间;c、一定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4、动作电位:当细胞膜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暂时迅速的倒转称为动作电位。

5、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1)、生理完整性;(2)、双向传导性;(3)、不衰减性和相对疲劳性;(4)、绝缘性。

6、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

是肌肉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小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

7、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把以肌膜的电变化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的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
肝糖元可以进行氧化分解,供给肝细胞生理 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但其主要的功能是在磷酸酶 的作用下,重新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维持 血糖的正常浓度.
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脏,其他组织缺乏这种磷 酸酶,故其他组织中的糖元如肌糖元,就不能直 接分解为葡萄糖.
(三)糖在体内的氧化
两种形式:
A.缺氧条件下,糖元和葡萄糖 分解为HL释放能量极少.
第二节 能量代谢
有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 吸循环神经活动,肌肉活动等都 要消耗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 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1克 糖或1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 能释放4千卡热量.
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能释放出 9千卡的热量.一般说来,分解代 谢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合成代谢 则是吸能过程.通常把物质代谢过 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的主要功用是构成新的组织蛋白, 另一方面旧的组织蛋白又不断分解最后产 生水,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的最终产物排 出体外,那么体内蛋白质(合成占优势) 还是消减(分解占优势),要解答这得从 氮平衡来得出结果.
什么是氮平衡?(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 要是蛋白质)蛋白氮.
而且蛋白质分子中的含氮量约为16%
1.甘油的氧化利用:A.在肝脏中甘油 可转变成磷酸丙糖,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参加三羧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B.甘油 亦根据生理需要经糖元异生途径合成糖元 或葡萄糖.
2.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在 体内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过程.
三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生命活 动都与蛋白质联系在一起.导师恩格斯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提出“生命是蛋白 体的存在方式”他这一科学的定义说明了 两个问题:A.蛋白体是生命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B.蛋白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 的基本特征.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时:72 学分:4开课学期:3、4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适用专业:休闲体育课程简介: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重要分支,以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各器官功能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及机制为主要目标,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作为体育系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运动生理学通过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从方法论和体育实践角度,运动生理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因此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必须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教学将运动生理溶于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之中,强化基础人体生理理论为运动实践和体育科学服务。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的讲授,注重用理论来解释运动实际、指导和解决运动实践的具体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指导和评价运动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应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和评价体育锻炼,并初步掌握评定人体主要身体功能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重点、难点(一)绪论[重点与难点]:重点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难点是兴奋、反馈。

(二)肌肉的活动[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肌纤维类型。

难点是运动电位、局部兴奋。

(三)氧运输系统[重点与难点]:重点:人体的呼吸过程、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回流的因素、血液的功能、组织液的生成与Pl流等。

运动生理学理解运动的生理效应肌肉适应和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理解运动的生理效应肌肉适应和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理解运动的生理效应肌肉适应和能量代谢运动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肌肉适应和能量代谢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

本文将探讨运动对肌肉适应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能量代谢的作用。

一、肌肉适应运动对肌肉适应有显著的影响。

当进行肌肉收缩时,肌肉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适应运动的需求。

首先,运动导致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这是因为运动刺激了肌肉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激活了肌肉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

其次,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内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负责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供肌肉使用。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中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会增加,从而提高肌肉的能量代谢效率。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血管的生长和扩张,增加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到肌肉组织中。

这对于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非常重要,可以改善肌肉的功能和耐力。

二、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身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和利用能量的过程。

运动对能量代谢有直接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在高强度的运动中,身体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

当运动强度较低时,脂肪成为主要的能量供应来源。

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越大,碳水化合物在能量代谢中的比例越高。

另外,运动训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是指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消耗。

通过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质量和线粒体的数量,从而提高基础代谢率。

运动对能量代谢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持续时间的延长。

通过有氧运动训练,身体可以增加氧气供应和运输能力,提高有氧代谢的效率。

这使得身体在长时间运动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脂肪作为能源,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耗。

总结运动的生理效应包括肌肉适应和能量代谢的改变。

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提高线粒体的数量和功能,增加肌肉血管的生长和扩张。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来源的选择和基础代谢率的提高。

通过了解运动的生理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训练计划,提高运动的效果和健康效益。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

第六版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

它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适应性变化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第二章: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章将详细介绍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和途径,包括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

同时,还将探讨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强度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第三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同时,还将讨论运动对肺活量、呼吸频率和气体交换的影响,以及高海拔环境下的呼吸适应。

第四章: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运动生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系统。

本章将详细介绍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包括心率、心脏输出量、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第五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本章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神经传导速度、反射强度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六章:肌肉系统肌肉系统是运动的执行器。

本章将详细介绍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包括肌肉力量、耐力、肌肉纤维类型的变化,以及运动对肌肉损伤和康复的影响。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章将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激素分泌、代谢调节以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八章: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在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章将详细介绍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探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包括运动对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的影响,以及运动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第九章:运动与健康运动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二章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二章能量代谢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0
引自:Brooks GA, Fahey TD, White TG. Exercise
physiology: human bioenerge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2004。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6
图2-2 葡萄糖有氧氧化概述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7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8
对于能量代谢而言,三羧酸循 环本身并非ATP合成的主要地 点,其主要作用在于为氧化磷 酸化提供还原当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分子糖
38或36分子ATP
(糖酵解ATP生成量的18~19倍。)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
第一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一、 ATP与ATP稳态 二、 ATP的生成过程 三、 不同途径合成ATP的总量及效率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
一、ATP与ATP稳态
*ATP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媒介
ATP既是能量的受体又 是能量的供体。
机体中所贮存的ATP 是及其有限的
化学能 新的ATP (不能被机体直接利用)
概念明晰
单位时间内的基 础代谢,称为基 础代谢率,通常 以每小时每平方 米体表面积的产 热量(kJ/m2﹒h) 来表示。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7
测定基础代谢率的条件
清晨空腹,餐后12小时以上,前次进餐为素食,且不 宜过饱,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复习材料

运动生理学 复习材料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基础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8:、肌肉ATP含量:6 mol/kg 湿肌。

A TP最大的输出率:11.2 m mol/kg/s 磷酸原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糖酵解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9:简述糖的补充与糖的储备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短时间运动不需要补糖,而长于1h的运动可适量补充糖。

因为短时间运动时体内血糖仍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长时间运动,由于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能出现血糖下降,此时补糖是有意义的。

通过补糖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及时补充运动时的大量消耗。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和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时间变化率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4: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明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6:神经冲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性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7: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至少包括: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肉兴奋-收缩耦联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

运动生理学(湖北体育学院)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运动生理学(湖北体育学院)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下丘脑下丘下丘脑N 垂体下丘脑垂体束腺垂体垂体门脉A-PDF OFFICE TO PDF DEMO: Purchase fr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一)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1. 生长素生长素(1)促进生长发育分泌异常所致疾病分泌异常所致疾病::幼年时期缺乏幼年时期缺乏→→侏儒症侏儒症;;幼年时期过多幼年时期过多→→巨人症巨人症;;成年后过多成年后过多→→肢端肥大症大症。

(2)促进物质代谢①蛋白质蛋白质::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并加速并加速DNA DNA 和RNA RNA的合成的合成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②脂肪脂肪::促进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脂肪酸氧化,,减少组织的脂肪量少组织的脂肪量。

GH GH过量因脂肪酸氧化过量因脂肪酸氧化过量因脂肪酸氧化↑→↑→↑→抑抑糖氧化糖氧化。

③糖:GH GH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生理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强糖利用;GH GH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过量则抑制糖的利用→→血糖血糖↑→↑→↑→垂体性垂体性糖尿病糖尿病。

2.催乳素蛋白质激素蛋白质激素。

催乳素的重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妊娠期乳腺发育腺发育,,使乳腺开始并维持泌乳使乳腺开始并维持泌乳。

3.促甲状腺素一种糖蛋白一种糖蛋白。

其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甲状腺腺泡细胞的增生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的增生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4.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3939个氨基酸的多肽个氨基酸的多肽个氨基酸的多肽。

ACTH ACTH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上腺皮质增生和糖皮质激素的合成与释放。

5.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促性腺激素包括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前者能刺激卵泡的发育和卵子的成熟激卵泡的发育和卵子的成熟。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时间内机体CO2的生成量和耗氧量的比值称为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
日常生活中,进食的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混 合膳食,机体几种食物同时分解氧化,呼吸商常 变动于0.71~1.00之间,具体值取决于机体内三 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比例。一般情况下,混合 膳食的呼吸商约在0.85左右。
根据这一原理,计算一定时间内人体中氧化分解 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各有多少,就可计算出整个机体 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量。
食物热价
1g 食 物 氧 化 时 产 生 的 热 量 称 为 食 物 热 价 ( 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或卡价(caloric value of food)。
机 械 功 也 可 将 其 折 算 为 热 量 ( 1 kg • m 的 功 相 当 于 0.0024 kcal的热量,1kcal = 4.1868kJ)。
能量代谢测定原理
机体代谢过程中,由营养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应等于它最终 转化在的热能和所做的机械功之和。
在能量代谢的实际测定中,如果机体处于静息状态,而未做外功 ,所释放的能量应全部转化成热能散发,测定单位时间内机体所产 生的热量就可测算出机体的能量代谢。
基础条件
① 清晨空腹,餐后12小时以上,前次进餐为素食,且不宜过 饱,以排除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② 室温保持在20-25℃,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③ 测定前避免剧烈活动,休息30分钟左右。测定时平卧,全 身肌肉放松,尽量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 ④ 受试者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 ⑤ 受试者体温正常。
中国人正常的基础代谢率平均值(kJ/m2·h)
年龄 (岁)
11~15
16~17
18~19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男性
195.5 193.4 166.2 157.8 158.7 154.1 149.1
女性
172.5 181.7 154.1 146.4 142.4 142.4 138.6
如果机体在运动或劳动时,则在测定其发散热量的同时,应再加 上机体在该时间内用于完成外功(机械功)所折算的热量,就会得 出运动或劳动情况下为机体所消耗的总能量。
测定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代谢通常通过气体代谢的方法进 行。其原理是根据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必须消耗 O2,同时将代谢终产物CO2呼出体外。
由于机体的耗氧量和CO2的排出量与释放的热量之间呈 一定的比例关系(即定比定律),因此可测定机体在一定 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然后根据食物的热价和氧 热价、呼吸商等数据,就可以间接推算出该时间内机体的 产热量。
能量代谢测定方法
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和在体外氧化分解(燃烧 )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人体通过能量代谢所释放的自由能在体内可以转化为机械 能(肌肉收缩)、化学能(合成代谢)、渗透能(吸收、分 泌)、电能(神经传导、生物电)和热能(维持体温)等。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考虑,这些能除骨骼肌活动时完成的机械 功外,在体内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最终也能转变 为热能。
剧烈运动时呼吸商会出现 < 1 的情况。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生热指标
•营养物质
产热量(kJ/g)
物理热价
生物热价
耗氧量 (L/g)
CO2产量 (L/g)
氧热价 (kJ/L)
呼吸商 (RQ)

17
17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3
0.83
21
1.00
脂肪
39.8
39.8
2.03
1.43
19.7
0.71
蛋白质
23.5
18
0.95
0.76
18.8
0.80
能量代谢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 环境温度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精神与情绪活动 其他因素(种族、年龄、性别、身体成分等)
活动类型
醒卧 坐
书写 站立 洗衣 家务 散步 骑自行车 游泳 伐木 滑雪 跑步
kcal• h-1• m-2 40 50 60 85 100 140 140 250 350 350 500 600
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前者为食物在体外燃烧 时释放的热量,后者指食物在体内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由 于蛋白质在体内不能完全氧化分解,一部分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 外,故蛋白质的生物热价小于它的物理热价。
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即氧热 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第二节 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谢谢大家!
能耗量
kJ• h-1• m-2 167 209 251 356 412 586 586 1047 1465 1465 2094 2512
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人体在 清晨极端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 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通常以每 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kJ/m2﹒h) 来表示。
氧热价应用于整个机体,就可以根据机体单位时 间内的耗氧量来推算出它的能量代谢。
呼吸商
要计算总热量,还需要知道三种营养物质各氧化 了多少。由于各种营养物质氧化时的耗氧量和CO2产 量均呈一定比例,所以计算单位时间内机体的CO2产 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理论上就可较为精确地推算出三种 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