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茶法发展史
中国茶艺的发展史
中国茶艺的发展史大家知道很多有关茶叶的历史,但是茶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且发扬光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茶艺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
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茶艺的发展史,希望你喜欢。
中国茶艺的发展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茶艺出自茶道,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可见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
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
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
古代的中国茶艺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茶道,比如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虽然里面也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偏重实用而非日本那种表演色彩很浓的“茶道”。
茶艺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艺。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
茶艺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叶在河姆渡文化中的意义河姆渡遗址的标志建筑,由重达数百吨的三块巨石叠成,仿佛是原始社会氏族的高大门楼、屹立在姚江北岸。
茶文化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茶文化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茶文化的发展阶段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播知识增进交流促进发展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延伸繁荣,在国内普及推广。
也不断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中国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尤其上日本茶道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日本代表团井摩纪小姐学过茶道,她表示日本的茶文化源于中国,“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
日本传统文化也源自中国,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促进两国青年友好交流。
同时也传入朝鲜、俄国等周边国家,从不同时期的茶礼、茶具、茶宴、茶道、品尝方式等等,跟中华茶文化有不少相同之处。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
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中国茶道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茶道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一、茶道简史茶是中国的国饮,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
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公元前,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文化 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茶文化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礼貌的精华。
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国人饮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方法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茶叶和茶文化就传入我国,并以“茶道”为核心逐渐形成了中国茶叶的文化传统。
唐代陆羽、宋代陆羽等人撰写的《茶经》对饮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茶艺茶艺是指用茶或茗汤来招待客人。
它是中国民族饮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的饮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中国人饮茶非常讲究仪式,讲究品茗、赏言、赏行。
一杯清美、高雅、芳香、雅趣和幽雅和谐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乐趣。
饮茶也称品茗、焚香、赏味。
2.饮茶习俗饮茶习俗由来已久,不同地区的饮茶习俗也不尽相同,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的茶俗。
我国唐代即有饮茶习俗,《茶经》中明确记载:“饮后以茶送人,有茶送人之义”。
唐宋时期饮茶已形成了较为完整和规范的习惯,如“送茶诗”就是反映唐代饮茶习俗的代表性诗篇。
唐宋时期将饮茶习惯发展成集饮、点、饮于一体的新风尚,并将茶叶作为礼仪形式之一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在饮茶中不仅有一般人饮酒时需要做的事而成为习惯,更是为了消遣娱乐而形成了一种新风尚及对生活质量要求之心理状态。
宋代文人张先在《茶赋》中记载:“寒食迎客至家自奉,饮茶当得与君长”;陆羽《茶经》也将饮茶当成饮酒消遣之物,并提出了饮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
3.饮茶文化的表现中国的茶文化表现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它包括饮茶、行善、乐茶等各种形式。
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饮茶,饮汤,烹茶,饮汤等,其中“饮茶法”更是被称为中国传统饮茶文明之核心。
所谓饮茶法就是把茶水放入器皿之中,以沸水冲泡,待茶水呈黄色时,即为饮茶,待茶水呈褐色时即可斟饮。
品茶时最讲究品尝茶叶鲜绿而有光泽有弹性或软滑细嫩香之品。
一杯清纯的茶、一杯高洁雅洁的茶一般要饮三遍左右。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
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宋朝茶文化及饮茶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自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浓郁的茶文化,宋朝时期更是茶艺发展的高峰之一。
宋朝茶文化不仅引领了茶艺的发展潮流,而且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中国茶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一、宋朝茶文化的特点1.茶文化与景德镇陶瓷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文化与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结合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特色,人们饮茶时大多选择紫砂壶、青花瓷杯等陶瓷器皿进行泡茶。
2.茶文化与文学艺术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不仅仅是一种日常饮食,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兴趣爱好。
许多文学艺术家写下了关于茶的诗词、散文,将茶道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3.茶文化与社交文化的结合。
宋朝时期,茶艺是高雅的社交活动,促进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在茶道中人们以茶为媒,谈天说地,包含了极丰富的文明内涵。
二、宋朝饮茶的历史宋代是茶艺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人对茶文化的爱好极高,经常聚在一起品茶、交流人生哲理,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前期,人们用开水泡茶,也就是所谓的煮茶,宋徽宗时期将茶置于器中随泵水而冲泡。
以后,又有了雀舌、毛尖、龙井等不同品种的茶叶,泡茶的方法也随之改变,陆续出现了白瓷茶具、紫砂壶等茶具。
此外,人们用盐水泡茶,可去除茶叶的杂味,并且有滋润的作用。
到了宋代中期,茶的品种、加工方法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茶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产品和贸易商品。
至此,宋朝茶文化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三、宋朝茶文化的遗产宋朝茶文化是中国茶道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大观茶论》即为宋代茶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多方面的茶道知识和茶文化禁忌,是中国~茶道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
同时,从宋时开始广泛使用的茶具、茶道礼仪、茶艺演进等各种茶道文明遗产,一直流传至今,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之,宋朝茶文化既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重要一笔。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华茶文化——中国饮茶习俗源流
——中国饮茶习俗源流中国饮茶史略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作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
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一、饮茶始于西汉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坛,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一)先秦说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二)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三)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茶的历史悠久。
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
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
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
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
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
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
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
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
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
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
中国茶文化史
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
• 历史背景:唐朝经济发达,国家安定
• 1、饮茶习俗的形成
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 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 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
佐证1:《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 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 饮。”
茶艺
茶的起源
——三皇五帝时期(尧、舜、禹)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发现茶,作为药品。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其中“荼”即茶。这是我国最 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记载。
2、周朝演变
菜肴 自己种植 野生大茶树被人工种植
3、秦朝
全国统一,促进茶叶的发展 转变 调煮羹饮
3、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 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 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 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 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例如: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 满碗花徘徊”。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 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1、“客来敬茶” 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
2、茶文学初步兴起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 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 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现代人的喝茶方式是从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
现代人的喝茶方式是从哪个朝代之后出现的饮茶始于中国,中国人饮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究竟最早是从何时开始饮茶的,目前说法不一。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但当时茶主要是作为药用,而真正的“茗饮”应是秦统一巴蜀之后的事。
古代人最初的用茶方式在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有时也会挖掘野菜或摘取某些树木的嫩叶来口嚼生食,有时会把这些野菜和嫩叶与稻米一起在陶制的金鼎(锅)内熬煮成粥。
古人在长期食用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它的药用功能。
这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大约在夏商之前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时期。
汉魏六朝用冷水煮茶饮茶历史起源于西汉时的巴蜀之地。
从西汉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仅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
关于汉魏六朝时期饮茶的方式,古籍仅有零星记录,《桐君录》中说:“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
”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释时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大多是在鼎或釜中煮茶,用吃饭用的碗来饮茶。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是“浑而烹之”,即将茶树生叶煮成浓稠的羹汤饮用。
西晋杜育作《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大概意思是:水是岷江的清泉,碗是东隅的陶简,用公刘制作的瓢出。
茶煮好之时,茶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这里就涉及了择水、选器、酌茶等环节。
这一时期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法,以茶入锅中熬煮,然后盛到碗内饮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已逐步形成。
这一时期,南方已普遍种植茶树。
《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其地产茶,用来纳贡。
《蜀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
当时的饮茶方式,《广志》中是这样说的:“茶丛生真,煮饮为茗。
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茶。
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
魏晋时期,三峡一带的茶饼制作与煎煮方式仍保留着以茶为粥或以茶为药的特征。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茶道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一、茶道的起源茶叶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商周时期,而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的著名文人陆羽是茶道的奠基人,他的著作《茶经》成为了后世研究茶道的重要文献。
《茶经》中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分类、制作、品评以及饮茶的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茶道的发展。
二、茶道的发展1. 宋代茶道的繁荣宋代是茶道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追求茶的精致和品味,茶具的制作工艺逐渐精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茶道家。
陆羽的儿子陆机在《茶谱》中记载了许多的茶道知识和茶具使用方法,对后世的茶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元代茶道的影响元代茶道除了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成就外,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蒙古和阿拉伯文化。
元代茶道的饮茶方式更注重以人为本,凸显了人文关怀和交流。
茶艺师的地位和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茶道逐渐成为一种社交和交流的媒介。
3. 明清两代的茶道改革明清两代,茶道继续发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
明代,在朱元璋的号召下,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道逐渐成为了一种仪式和礼仪。
清代,茶道在宫廷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清代的御前茶艺更加强调礼仪和仪式感,对茶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茶道的影响和价值1. 精神内涵的追求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静谧和平和,通过品茗的过程,人们可以静下心来,体会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增加了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
茶道的修行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修身养性。
2. 生活哲学的倡导茶道注重环境的营造,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茶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放松心情、享受美好的机会。
茶道的倡导者提倡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关于饮茶发展的100字介绍
关于饮茶发展的100字介绍饮茶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流行的饮料之一。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饮茶不仅仅是品味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
据历史记载,中国人最早开始饮茶是在公元前大约27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茶被视为一种药物,被用来治病,提神醒脑。
而到了唐朝,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士人间以饮茶为雅事,唐代的茶艺大师陆羽更是将茶的制作和品饮的方法总结成《茶经》,被誉为茶业的奠基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品种和饮茶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
在宋朝时期,茶叶的产量大幅增长,茶与文学、绘画、工艺等领域相结合,形成了茶艺的独特风格。
元朝时,茶叶开始传入外国,如蒙古、日本、朝鲜等地,茶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东亚地区。
明代是中国茶的发展高峰时期,明朝的“茶马古道”使茶叶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而且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和中东地区。
茶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茶叶贸易也成为了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随着茶文化的繁荣,茶具制作和茶艺表演技艺也逐渐发展成为独特的艺术形式。
近代以来,中国茶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茶的制作和品饮方式逐渐融入了西方茶艺的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茶文化。
今天,饮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茶馆、茶楼还是家庭中,人们常常聚集在一起品味茶叶,品味生活的美好。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沟通。
饮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滋补身体的功能,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满足。
总而言之,饮茶发展凝聚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茶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在逐渐传承和发展。
茶的温暖和独特的情愫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全球茶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人们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一、茶文化的萌芽时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
可知,在三国时代,人们已普遍以茶待客,据史料记载,三国江东文人韦曜,平日嗜茶却不善酒,每次吴主孙皓举行宴会时,皆"密赐"韦曜茶水以代酒。
在两晋南北朝代时,开始出现有关饮茶的礼仪化和程式化。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合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此时,饮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而且随着时间的传承开始被赋予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东西。
在东晋时期,因社会奢靡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便以"茶"为载体对抗这种风气,"以茶养廉",赋予它俭朴的含义。
著名的有陆纳和桓温以茶提倡俭朴的故事。
同时,茶在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祭祀的礼仪。
齐武帝在他的遗诏中写道:"灵座上勿以牲为祭,但设饼干、茶饭、干饮、酒脯而已。
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上行下效,从此以后,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之中。
二、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是隋唐朝代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
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随着茶事的兴旺和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改进。
中国饮茶史
二、中国饮茶简史(一)、先秦(原始阶段)原始社会人类除了采集野果直接充饥外,也会挖掘野菜及摘取某些树木的幼芽嫩叶和稻米一起放在陶制的釜鼎(锅)内熬煮成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指的是茶叶作为药用的开始;商周时期发展饮食茶叶;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已成风气)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
汉代茶叶作为饮料食用,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到了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日常饮料。
茶由巴蜀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叶生产地区不断扩大,饮茶从上层社会逐渐向民间发展。
从晋代开始,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
从饮茶起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两晋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
两晋南北朝,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
(三)、唐代(饮茶风气传播全国)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兴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茶业大发展的时期。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饮茶风气普及全国。
唐代饮茶盛行与佛教的盛行有很深的渊源,和尚坐禅,靠喝茶充饥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信佛的善男信女饮茶,促进了饮茶风气在社会上的普及。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大兴禅教。
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
茶圣陆羽出现后,茶道兴盛。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称桑苎翁,又号竟陵子。
中国饮茶的起因及简史
中国饮茶的起因及简史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
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
”《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
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
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著名贡茶。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
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周文劲【摘要】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Chinese people made tea by boiling the fresh tea leaves and then drank like dranking soup. This method was employed till the Song dynasty, when tea was prepared by whipping, followed by the method of infusing loose tea leaves using hot water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Chinese tea-drinking methods is an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d the essence of the tea culture as well.%中国饮茶方式历经了由唐以前的生煮羹饮、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瀹饮法的漫漫演进,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进程的缩影,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期刊名称】《茶叶》【年(卷),期】2012(038)001【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饮茶方式;生煮羹饮;煎茶;点茶;瀹饮【作者】周文劲【作者单位】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3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喝茶是一门艺术,茶也成为了当代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健康饮品。
伴随着茶由药用到食用到饮用的漫漫历史进程,饮茶方式也历经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变化。
那么,中国的饮茶方式,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的演进之路呢?1 唐以前的生煮羹饮时期随着人类懂得用火和熟食,对茶叶从最原始的生嚼,逐渐发展为把采来的茶叶煮成羹汤来饮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茶法发展史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0912班摘要: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中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
因为茶文化的种子还在,因为茶道的精神还在,因为真正的煎茶法还在——在浩瀚的茶文化历史典籍里,在历代茶人淡泊宁静的心里,在这块饱受蹂躏而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体悟、感受、总结、实践,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就能归复。
关键词:煎茶法,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前言:因为很多人对中国茶道、茶文化不太了解,现代的年轻人更是对碳酸饮料情有独钟,中国的茶风和茶道艺术逐渐湮没。
种种现状令人担忧,我希望通过对《中国饮茶法发展史》这一专题的综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饮茶法发展史,给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的归复带来一点点希望。
1.1 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1.2 隋唐时期饮茶法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阉茶法和煎茶法。
1.2.1 阉茶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段文字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
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
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
如前所考,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茶法起始不会早于隋代,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
”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
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
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
1.2.2 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
本文所称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据《茶经》,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候汤、煎茶、酌茶、啜饮。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者。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
投铛涌味,著碗聚生花。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又《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1.2.3煮茶法《茶经·七之事》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此说有的地方人们饮茶,用葱、姜、枣、桔皮等佐料与茶和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扬汤使之更加沸腾以求汤滑,或者煮去汤表面的浮沫。
陆羽认为这种在茶中加入多佐料,煮之百沸,以求怕滑、沫去的煮茶法煮出的茶汤,好比倒在沟里的废水。
煮茶法虽受到陆羽的批评,但这一传统的饮茶法绵延不绝。
中唐李繁《邺侯家传》记:“皇孙奉节王煎加酥椒之类,求泌作诗,泌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
奉节王即德宗也。
唐德宗煮茶加酥椒等。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蒙舍(今云南巍山、南涧县一带)人以椒、姜、桂和茶煮而饮之。
总之,隋唐时期,泡茶法新起,举凡粗、散、末、饼茶皆可泡饮,有加葱、姜等佐料的,也有不加佐料的。
煮茶法仍然存在,往往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由于陆羽的批评和煎茶法的勃兴,已不普遍。
中唐以后,煎茶法盛行。
煎茶不加佐料,顶多加点盐调味。
1.3 五代宋时期饮茶法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
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1.3.1 点茶法《清异录·茗部》该书论点茶法中的候汤、注汤、汤器、薪火有关事宜,所记各条茶事都属五代十国并宋初间事。
其撰者亦当为五代宋初人。
据此,点茶法约起于唐末五代。
在陆羽创立的煎茶法里,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煮沸的茶釜中直接煎煮,和煮茶法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而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碾罗后的茶末投入茶瓯中调膏后用沸水冲点,已和煮茶法有了明显区别1.3.2 煎茶法唐宋五代徐箦《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
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以铛煮泉水煎茶。
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用江水煎茶,沫饽翻涌。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
”三苏祖籍四川,相传陆羽煎茶法源于四川。
当时饮茶,南方用点茶《宋人也称之煎茶)。
北方用煮茶。
苏辙说他思念故乡,不学南北饮茶,用故乡西蜀的煎茶旧法。
陆游《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破旗枪。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用煎茶旧法。
1.3.3 煮茶法苏轼《和蒋夔寄茶》诗有“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
”宋代有一种“擂茶”,将茶与芝麻、干面放到瓦钵内擂研成细末,又加其它佐料煮而饮,又称“七宝茶”。
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满口。
”北方人茶中加盐、酪、椒、姜煮而饮。
总之,五代宋时期饮茶最流行的是点茶法,连北方的辽国也受其影响。
煎茶法已不普遍,南宋末年已无闻。
煮茶法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
1.4 元明清时期饮茶法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
明朝有绿茶、墨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
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1.4.1 泡茶法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
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
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
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兰膏: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
”“酥签: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搅,沸汤点之。
”“建汤:玉磨末茶一匙,入碗风研匀,百沸汤点之。
”玉磨茶乃紫笋茶与米各半同拌和入玉磨内磨成末茶,金字茶也是湖州造末茶,“沸汤点之。
”即是用沸水冲泡。
元代泡茶多用末茶,且杂以米面、麦面、酥油。
明朝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细茗是茶末还是芽茶还不清楚,不加佐料,直接投茶入瓯,用沸水冲点,杭州一带俗称“撮泡”。
撮泡开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
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对用壶泡茶法论说较详,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1.4.2 煮茶法明陈师《茶考》载:“煮茶之法,唯苏吴得之。
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
”苏吴一带以上好的茶人瓷壶置火上煮沸而饮。
明朱权《[月瞿]仙神隐》载:“擂茶:将芽茶汤浸软,同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椒末、盐、酥油饼再擂匀。
如干,旋添茶汤。
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仁。
”又载:“枸杞茶……每茶一两,枸杞末二两和匀,入炼化酥油三两,或香油亦可,旋添汤搅成稠膏子,用盐少许,入锅煎熟饮之。
”擂茶、枸杞茶均须入锅煮熟而饮。
清李心衡《金川琐记》载:“熬茶用大叶茶,同牛乳煮至百沸,用长杓搅汤,活之以盐,名日酥油茶。
”清周蔼联《竺国记游》卷二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
……其熬茶有火候。
……”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流行,所有茶多是粗茶、紧压茶,通常如酥、奶、椒、盐等佐料同煮。
1.4.3 点茶法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自撰《茶谱》。
其精于茶道堪与徽宗相提并论。
其书称:“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
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而炊之。
然后碾茶之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
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
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走雨脚,分于啜瓯。
”朱权《茶谱》所记的饮茶法仍是点茶法。
宋代点茶往往在茶盏内点,朱权却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再分酾到小茶瓯中,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
朱权用茶末是叶茶碾磨罗而成的,弃团茶不用。
朱权还创制了一种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
这些大概就是他所说的“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尽管有朱权等人的倡导,但由于叶茶独盛,不用碾磨罗且简单方便的泡茶法的勃兴,点茶法于明朝后期终归销声匿迹。
1.5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茶道只能成为余事,真正属意于茶文化、茶道艺术的人是比较少的,更不用说煎茶法了。
到了建国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茶文化、茶道、煎茶法可以说已经绝迹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清以后,煎茶法虽然在中国成为绝响,但在邻国日本却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
最早将煎茶法带去日本的是明末高僧隐元隆琦禅师,隐元禅师于明万历年间携弟子东渡日本,并创立了日本黄檗宗,也将明末的煎茶法带入日本,成为日本煎茶道创始人,后经高游外卖茶翁的大力提倡而确立,一直流传至今。
结语: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自汉唐饮茶以煮茶法为主,自五代至清饮茶以泡茶法为主。
四小类是从煮茶法中分解出煎茶法,从泡茶法中分解出点茶法。
煮、煎、点、泡四类饮茶法各擅风流,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