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
民间治病绝招之太乙神针疗法
民间治病绝招之太乙神针疗法(头痛、卒头痛、咳嗽、哮喘、乳蛾、梅核气、咽喉痛、腹胀、泄泻、痢疾、臌胀、胁痛、痹证、霍乱、五劳、脱肛、肠风、便血、痔疾、鼻渊、鼻息肉、鼻塞、水肿、偏瘫、疝气、带下证、白浊、月经不调、脏躁、白内障、小儿消化不良)太乙神针属于药卷灸法的一种。
太乙,是尊贵的意思。
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日: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会也。
”此疗法对于某些顽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为“神针”。
太乙神针是与“雷火针”同类而药物不同的一种疗法。
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者为一元二歧,是传统灸法的发展。
它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中载有“太乙神针”方药的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
可见“太乙神针”疗法定名于唐代。
但是,自唐而后,文献记载很少,到清代雍正时,才有人撰编私刻,而印册极少,流传不广。
即有获者,亦秘而不传,故几乎趋于绝迹。
《中国医学大辞典》载:“雍正间,潮州镇军范培兰,留心寿世,遍阅方书,有道人踵署,传以此法,其制与雷火针同,而药皆纯正,且用法,隔布七层,不伤肌肉,非若铁针与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惧。
末有秀水杜文澜跋,谓同治甲子春,得是书于旧好王省三司马,以原刻穴图病原,间有舛误,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
因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说此针出于“异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说,无大意义。
由于此法来源于民间,简便易行,效果较好,故清以后流传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如《太乙针方》、《太乙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唯咸丰六年,沧州人叶圭对此有了改进,指出“不如以针为灸,较为妥当,取效亦速”。
并开始使用“面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针”灸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
【操作方法】一、方药组成关于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社会上流行版本和杂志所载不完全相同,现介绍几种供参考选用。
1.人参120g、参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风1 200g,共为细末备用。
太乙神针及雷火神针配方及用法!
太乙神针及雷火神针配方及用法!太乙神针:药方艾绒(三两)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芎独活雄黄炮甲(以上各一钱)上药各秤足为末,与艾绒揉和,用绵夹绒一张,约长五寸、宽方尺,将绒药铺掺于纸上,用力实卷,如大指粗,即为一条。
如绒药尚多,即多作几条,外再加纸三四层裹之,以鸡子清通刷外层三次,阴干收藏,勿使泄气。
用针法一用针先审病证,取何穴道,用墨涂记其上,以红布七层盖穴上,候针。
一将针向灯烛上烧透,对准穴道放于红布上,若觉大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
以七记数,小则一七,多则七七亦可。
一用过药针,以极干竹筒封藏,犹可后用。
雷火针法治一切闪挫、诸骨节痛及寒湿诸气而畏刺者。
方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以上各三钱)麝(少许)祁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各药末掺上,卷极紧,收用。
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
将卷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用灯烛烧燃亦可),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灸一次,念咒一遍。
先燃火在手,念咒曰雷霆官将,火德星君,药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针藏烈焰,炼成于仙都九转之门,蠲除痛患,扫荡妖氛,吾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毕,即以雷火针按穴灸之。
此乃孙真人所制,流传至今,颇为灵验。
制药时,毋令妇女、鸡、犬见。
其方载《针灸大全》。
又按《御纂医家金鉴》,有雷火神针方,药只三味。
歌曰雷火神针攻寒湿,附骨疽痛针之宜,丁麝二香共祁艾,燃针痛处功效奇。
景岳新方因阵内亦有二方,注明治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而为痛为肿,不能散者。
其一于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玄皮,长一二寸,两头削如鸡子尖,向灯上燃着,随子患处隔纸数层,以针按灸。
一则方法药味与太乙神针相同,惟多白芷一味。
盖命名虽异,而治病则有同功焉。
雷火灸操作流程(附配方)
雷火灸操作流程(附配方)雷火灸一、定义: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
雷火灸的药物组成: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等药物,共研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药粉8克研制而成。
二、作用: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
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散瘿散瘤、扶正祛邪,对疾病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三、雷火灸的特点:1、药力峻猛雷火灸是由艾绒与其他多种药物组成,其形态粗壮,如大火炮形状,外有灸具。
各种植物燃烧时产生药化因子,这些药物因子随着燃烧的热辐射渗透到深部组织细胞、体内循环里,促进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
2、火力强雷火灸药是一个能燃烧的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力很强,与一般的艾条相比,在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能量要大2倍以上,它们在同等条件距离时测得的最高温度是:雷火灸最高温度为240度左右,艾条灸是90度左右,雷火灸的最低温度是200度左右,而艾条灸是68度左右。
3、远红外线雷火灸燃烧时产生大量远近不等红外线,组成了一个大红外线网。
目前实验研究还无法完全具体测定它们远近红外线产生的具体数量。
雷火灸的物理作用有很强的热辐射功效,在人体体表及内部组织产生的刺激作用反应迅速,对增强组织细胞的代谢、体内循环、神经系统的反射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提高均起到了泌其他灸药明显的作用。
四、适应范围:适用于中医中火热灸疗法。
如下:1、灸疗眼疾病:近视、白内障、干眼症、急慢性角膜炎、眼手术后康复保健等.。
2、灸疗鼻疾病: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窦炎等。
3、灸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4、灸疗耳疾病:耳鸣、耳聋、老年性耳鸣、老年性耳聋、中耳炎等。
5、灸疗痛症病: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部痛、骨质增生、中风偏瘫等。
灸法:太乙灸与阳燧锭灸
灸法:太乙灸与阳燧锭灸灸者,亦称艾灸,有直接灸、温和灸、隔姜隔蒜灸等,灸法有壮元阳、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
除传统灸法之外,民间及道门中常用的还有太乙灸和阳燧锭灸两种。
太乙灸太乙灸亦称雷火针,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清代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
其操作方法如下。
雷火针的制作配方一:艾绒10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麝香各3克。
配方二:艾绒100克,生川乌、生草乌、生苍术、闹羊花、牙皂、麝香、细辛、硫磺各3克。
除艾绒外,其余药物研成粉末备用。
取约30公分见方桑皮纸一张,将艾绒铺于纸上,在均匀撒上药粉,之后将桑皮纸卷紧成艾条,两端捻紧成针状,即为雷火针。
使用方法准备两支雷火针,分别点燃,在治疗部位放一片薄生姜,将艾条点燃的一端,靠近治疗部位,然后将艾条火按在生姜片上,直达治疗部位良久。
如火熄、冷却,则换另一支艾条继续灸疗,将熄灭的艾条重新点燃备用,如此接续进行。
该法多用于寒湿伤痛、关节疼痛等。
阳燧锭灸阳燧锭灸原本在道门及一些农村地区流传,清代吴尚先将其收录并记载于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
该法对陈年老伤、顽固性风湿痛的治疗有奇效。
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阳燧锭的制作取生硫磺45g、蟾酥3g、朱砂3g、冰片0.6g、麝香0.6g、白砒霜1.5g,分别研成细末。
取铜勺一个置于木炭火上,先将生硫磺放入,用武火将其很快熔化,然后将火调成文火,依次加入蟾酥、朱砂、冰片、麝香,并用竹条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白砒霜,此时会有一股青色毒烟冒起,此气有大毒,应避免毒烟冲入口鼻。
待烟尽时,迅速将铜勺移开炭火,稍加搅拌后乘热将药倒入平底瓷盘内,即成阳燧锭。
趁其未全凉之前,可将其划成半寸见方的小块,凉后装入瓷瓶,用黄蜡封口待用。
使用方法取一小粒阳燧锭,一头用火烧软,粘于薄生姜片或纸片上,然后在姜片或纸片的另一面涂上凡士林,将其粘贴于治疗部位。
医者以火点燃阳燧锭,待阳燧锭快燃尽时,在其上盖贴一张五枝追风跌打膏,此时患者会感到治疗部位有一股暖流透入。
太乙神针和雷火灸配方
太乙神针和雷火灸配方灸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这指的直接灸法,艾卷灸法的历史可没那么长。
普通艾条和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到底有什么区别?很多初学者分不清,参考诸多文献,整理一小篇仅供参考。
艾卷灸法:从现存的古代文献来看,艾卷灸法大约始于明初。
明初朱权《寿域神方》记载:灸阴证“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
”当时的艾卷只是单纯地用艾绒制作,并无掺药。
灸法很像后世的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的施灸方法。
雷火神针:1539年,明德堂刊的《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一书里,第一次提到了掺入药料的艾卷灸法,名曰火雷针,又名神圣针,又名庸火针。
万历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于“神针火”条也载有雷火神针,处方不同十《神农皇帝真传针灸图》雷火神针法:用熟蕲艾末一两,乳香、没药、穿山甲、硫黄、雄黄草乌头、川乌头、桃树皮末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拌艾。
以厚纸裁成条,铺药艾于内,紧卷如指大,长三四寸,收贮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
用时于灯上点着,吹灭,隔纸十层,乘热针于患处,热气直入病处。
”//////////////////////这种灸法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实按于穴位之上,类似针法之故。
雷火针法,在其他明清医藉诸如《针灸大成》、《外科正宗》、《种福堂公选良方》等都有记载,但其配方用药各有差异。
太乙神针:是至清代才出现的一种掺药艾卷灸法,用法与雷火神针相同,但在处方中不用毒性较大的药品,药性平和,适应症也比雷火神针广泛。
脉脉艾灸提醒您最早记载太乙神针的古医书,是清·韩贻丰撰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太乙神针心法》一书。
//////////////////////韩贻丰:浙江慈溪人,康熙癸未科(1703年)中进士,戊子(1708年)夏,作客杭州,寓吴山道院,于紫阳山遇一无名老人,授以太乙神针之法。
1716年春,途经甘肃东部之腔桐山,又遇以前之无名老人,授以《铜人穴道图》十四幅,同年夏,因母丧而离任,回浙东。
古法“太乙神针”简介
用法:将太乙神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针冷则再烧着再按,如此反复烧按7--9次。
2、太乙神针2号
人参12克、三七10克、肉桂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麝香少许、山羊血10克、千年健50克、钻第风50克、川椒10克、穿山甲25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15克内,制法、用法同上。
临床上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证。
3、太乙神针3号
药物同1号,但不用艾绒,而用硫磺与药末混合制成小丸。用时将姜片贴穴或患处,药丸置姜片上,点燃药丸,共燃3--5丸。
4、太乙神针4号
檀香10克、山柰10克羌活15克、桂枝15克、木香12克、甘松6克、香附10克、白芷15克、独活15克、乳香15克、丹参20克、细辛6克、雄黄3克、硫磺克,共研细末,取24克药末掺入艾绒15克。制法、用法同1。
二、五个配方
1、太乙神针1号
人参12.5克、穿山甲25克、山羊血9克、千年健50克、钻地风30克、肉桂50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如艾绒(陈艾绒搓成绒状)15克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三、制法与治法
制法:用白禳纸(桑皮纸、绵纸均可)30厘米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均匀平整;然后将瓶贮药末15克,匀薄一层掺在艾绒上;继将麝香(夏季用1.5克,冬季用3克)撒在药艾上;最后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状,直径约2厘米。外用蛋清涂刷封固,阴干,贮于干燥处备用。用时将药棒放于套筒中,其灸法与1号基本相同。
太乙神针方解
太乙神针疗法新太乙神针是李訢超依中医传统疗法和30余年的临床医疗经验,结合现代医药学理论研制的高新专利产品。
太乙神针自我疗法是“培元补气、固摄根本”为大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努力探索,证实该方法的疗效确切,治疗效果优于其它方法,总有效率可达98%以上的效果,该产品即补先天,又补后天,既能滋阴又能壮阳,促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五脏六腑得以协调,全身、内外上下得以沟通,能够从整体上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达到预防、保健养生、消除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经过数万名的肿瘤病、高血压、高血脂、中风后遗症、痛疼麻木、胃肠病、妇科杂症与现代凝难病、沉疴顽疾等疾病患者逐步转归及康复,验证这一方法的神奇。
太乙神针组方采用存蓄五年以上艾叶,与穿山甲、全蝎、硫磺、乳香、桂枝、杜仲、独活等59味中药复方合成产品。
太乙神针点燃5分钟后,开始产生温和辐射热量,这种温和辐射热量善于走穿,很容易穿透肌肉,筋膜、骨络、灸疗10分钟后,温和热量辐射深达15公分,促使局部炎症迅速缓解,功效持续72个小时。
通过全身的经络,内通脏腑,外连肢节,无处不到,无所不及。
共奏补气养血,分理阴阳,通调上下,和解表里,调整气血,去旧生新,充实五脏,加强代谢,通畅六腑,振奋后天,自然可驱外感之淫,消内生之百疾,使不足者得补,有余者得泻,全身大径小络无不畅通,各种慢性病、虚寒症、疑难杂症愈于不觉之中。
人类面对21世纪疾病谱的改变,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迅速增多,自我防病保健意识的增强,寻求一种效果可靠,应用安全,方法简单的防治之法,正在越来越引起人民的重视。
太乙神针自我疗法正好适应这一趋势,定能成为新一轮医疗的需求。
太乙神针奥妙在于它的临床适应症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患者在家任选时间可以治疗,疗效迅速显著。
我深信,今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太乙神针在防治疾治,康复保健方面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使这一国宝,在世界医林中放射出更多灿烂的光彩,结出丰满的硕果。
烧山火,透天凉,太乙雷火神针,飞经走气法
烧山火,透天凉,太乙雷火神针,飞经走气法1 烧山火《金针赋》记载: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现代版本: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 透天凉《金针赋》记载: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
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现代版本: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
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1/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3、飞经走气法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二曰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三曰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原,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青龙摆尾: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摆动,每穴左右各摇五息。
白虎摇头:行针之时,插至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左右略转,转动肉内针尖,每穴各施五息。
苍龟探穴:得气之后,以两指扳倒针柄,一退三进,向上钻剔一下,向下钻剔一下,向左钻剔一下,向右钻剔一下,向上为退,向下及左右均为进,故曰一退三进,先上而下,先左而右,如龟入土之相。
赤凤迎源:入针至地部,提针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以两指持针,向上下左右四周飞旋,如凤迎风展翅之状。
秘传太乙神针
秘传太乙神针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属性:看穴先准鼻当中,上入发际三穴,神庭(入发)五分上星(入发)倍,(一寸)百会(入发)五寸旋毛宫(三穴俱督脉)。
天突(在)结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脐上量(平声)以通,上脘五寸中渐减,中四下二勿朦胧。
气海脐下寸余五,关元(即丹田)两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称中极当中穷(七穴俱任脉)。
左右两旁共临泣,(足少阳从)目中直上入发五十厘,两客主人(足少阳)耳前骨,开口即空而便知。
期门(足厥阴在)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试揣之。
天枢(足阳明)以脐为则子,两旁二寸各开驰。
肩肩端两骨缝,肘弯有穴视茫微,肘弯横纹尖尽处。
(必须)屈手按胸(乃)见(纹尖之)曲池。
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阳明,曲池相去)二寸锐肉端头视(次平声)。
正坐垂手两股间,中指尖处风市(上声,足少阳)归。
内庭(足阳明)乃在两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
大指次指动中间,谓之行间须载记。
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叶许),从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阴)是。
大椎以上(有二骨为)项二骨,大椎(自项骨算起,大椎当第穴俱是厥阴)是。
大椎以上(有二骨为)项二骨,大椎(自项骨算起,大椎当第三)以下(为)脊(骨)第一,第三节下体柱名,十四节下命门(三穴具督脉)地。
风池(足少阳)耳后(寸半)陷中存,按之(则)引耳(内)知的实。
肺俞(在两饭匙骨缝中)脾俞肾俞(三穴俱足太阳)场,脊骨各开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为肺十一脾,十四又将肾俞列。
四椎节下号膏肓(足太阳,)各开三寸五分疆。
环跳(音条,足少阳)正在髀枢处,务要侧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识其乡。
尻骨两边各(开)二寸,问讯穴名曰会阳(阴,足太阳)。
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阳明)与手殊方,掌按膝头中指(尖)尽(处),诲人认法剧精详。
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节,相距即寸于此逢。
按穴治病,针无不愈。
方自范毓HT而后,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诸人皆用之,实予人以易从,切勿以其浅近而忽之也。
太乙神针灸秘传
太乙神针灸秘传发布时间:2009-08-19 11:37“太乙神针灸”是针灸学的一个学派,其特点是针灸配合、穴位配合,以药灸透入肌理,扶正祛邪,调养元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太乙”乃为尊贵之意,似为道家之辞。
清朝医家高士宗曾说:“太乙者,无上之尊,优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
以“太乙”名其针者,不过欲用以表明此针之效验神奇而已。
方药组成:甘松3克、乳香、没药各12克、牙硝1克、牛膝、川乌、独活12克、三棱、草乌1.5克、白芷、羌活1.2克、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丑牛各6克,丁香、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明雄、全蝎各4.5克、麝香6克、秦九6克、艾绒15克、硫磺3克。
以上药物,研为细末,调匀,备用。
制针法:将白攘纸裁定,宽约一尺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均匀平整,然后将药末15克,遍掺在艾绒上面,均薄一层;继将?香末,撒于药艾上,(?香每支3克,夏季用1.5克)然后,再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形,直径约六分许.外涂鸡蛋清,阴干,储于干燥处备用。
施灸法:用拇、食、中三指加持艾条,并用小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这样不仅能避免术者手腕动荡不稳,又能避免在长时间施灸的疲劳。
另一种是以拇、食二指加持艾条,用中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
施灸时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针后,病人应静卧片刻,以使药气周流畅达全身,直达病所,驱逐病邪。
太乙神针的功效:1、扶助元气,回阳固脱。
2、培补元气,增强体力。
3、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4、温中逐寒,解郁散结。
5、小儿之疾,尤为适应。
6、妇科之疾,效果卓著。
7、对于肠胃病、风湿麻木及闪挫损伤致疾,其效果尤为明显。
8、凡属脏腑功能低下之病证,皆宜用之。
总之,太乙神针之功能甚多,而治病亦广,但其收效之快慢,多有病史之久暂时病情之轻重而定。
太乙神针灸法治大病
太⼄神针灸法治⼤病古代中医先贤云:针药不及,灸之为宜。
特别是针对许多慢性病,古⼈早就研究出了解决的⽅法,现在就是怎么⽤的问题,以下介绍⾏之有效的太⼄神针灸法。
把⼤家从看不起⼤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太⼄神针灸法,出⾃清代咸丰六年的⼀本古籍。
古籍中介绍的太⼄神针内容如下:(原⽂没有标点符号,为⽅便阅读,加上标点符号。
)太⼄神针⽅艾绒三两硫黄⼆钱真麝乳⾹没药松⾹桂枝杜仲枳壳皂⾓细⾟川芎独活川⼭甲雄黄⽩芷全蝎各⼀钱。
右为末,称准分量和匀,预将⼤纸裁定,将药铺于纸上厚分许,层纸层药,凡三层卷为⼤指粗细,杵令极坚,以桑⽪纸厚糊六七层,再以鸡蛋清通刷外层,务须阴⼲,勿令泄⽓。
⽤针法。
⼀⽤针法,先审是何病症,取何⽳道,⽤笔涂记其⽳,以红布七层安于⽳上,候针。
⼀将针向灯上烧透,对正⽳道放于红布上,候药⽓温热渐退,肌腠直⼊病奥,便觉氤氲清爽,应效之速难以⾔传,若太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以七记数,少则⼀七,多则七七。
⼀烧针,务令著透,轻重浮沉,按须得法,针⽕若灭,再烧之。
⼀⽤过药针,以极⼲⽵筒封藏,勿令受潮泄⽓,便可复⽤。
⼀宜天⽓晴和,明窗净⼏,密室⽆风之处,敬谨焚⾹如法⽤针,登时奏效,更须择吉,若遇⼈神所在之⽇,不宜针灸,切须忌之。
⼀针后,静卧⽚时,使药⽓周流畅达于脏腑脉络之间,然后起,饮醇酒数杯,借酒⼒以⾏药⽓,微醺为度。
切忌冒风。
⼀针后,务宜谨摄起居,保养元⽓,禁⽌房事,尊节饮⾷。
逐⽇⼈神所在不宜针灸。
初⼀在⾜⼤指,初⼆在外踝,初三在股内,初四在腰,初五在⼝,初六在⼿,初七在内踝,初⼋在腕,初九在尻,初⼗在腰背。
⼗⼀在⿐梁,⼗⼆在发际,⼗三在⽛齿,⼗四在胃腕,⼗五在遍⾝,⼗六在胸,⼗七在⽓冲,⼗⼋在股内,⼗九在⾜,⼆⼗在内是踝,⼆⼗⼀在⼿⼩指,⼆⼗⼆在外踝,⼆⼗三在肝及⾜,⼆⼗四在⼿阳明,⼆⼗五在⾜阳明,⼆⼗六在胸,⼆⼗七在膝,⼆⼗⼋在阴,⼆⼗九在膝胫,三⼗在⾜趾。
⽳道取⼨法,以男左⼥右⼿中指,第⼆节屈指,两纹尖相去为1⼨,取稻草⼼或簿篾⽚量之。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三百年医疗绝技“太乙神针”现身泸州民间近日在泸州市白招牌的体育广场旁边,发现一位民间医生刘贵成,所用的方法就是本人听说已久,但从未见过的“太乙神针”疗法。
太乙神针是紫霞洞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算来已有近三百历史了。
与刘老师聊天才知道,他是在师传的“太乙神针”疗法上面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特别是他的灸条制作很有特色。
他在传统“太乙神针”灸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解决了灸条燃烧时的烟、灰两个问题,所以他治病时,用的灸条无烟无灰,减少了污染,很受病人欢迎。
经了解,他收费极其低廉,治疗一次才收5元,仅仅相当于去医院的挂号费,经本人和病人的试验,效果还不错。
对这种疗法,我的感觉其有以下几大特点:1、无痛苦。
通过灸条熨烫,病人没有痛苦,容易接受。
2、不传染。
因为无皮损,不像扎银针有传染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危险。
3、费用低。
治疗一次五元,加一个部分增加一元,最多也不超过10元。
4、疗效好。
经病人实践,疗效确实显著。
5、绿色安全。
不吃药,也不存在任何毒副作用。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安全的绿色疗法,值得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
附“太乙神针”相关资料一、概述太乙神针是紫霞洞道人秘传给韩贻丰的,韩氏于1717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但未将这一道家特殊灸术及制针方药公诸于世。
直至雍正末年(1735),范毓始将其药方传给周雍和,周氏编《太乙神针》一书,由于是无痛灸法而且疗效卓著,“凡大小疾厄无不应针而愈”。
因而颇收欢迎,“求治者扶老携幼,趾错于道”,王公大人也“争相延致,倒履相迎,恨相见晚也”。
所以本书不断被翻刻,121年中就一7个新版本。
清以后未见重印。
1984年刘洁声出版了《太乙神针灸临证录》,刘氏得师秘传,其药方与周氏《太乙神针》药方与用法也不同。
现介绍几种“太乙神针”的配方及用法。
称“太乙针”。
本来是灸法,为何称为“针”,因为它的操作方式,很象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的缘故。
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
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太乙神针灸处方:人参120克,田七24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300克,钻地风300克,穿山甲(土炮)240克,小茴喷鼻300克,肉桂300,川椒300克,乳喷鼻300克,没药300克,麝喷鼻少许.雷火神针灸处方:艾叶90克,沉喷鼻,木喷鼻,乳喷鼻,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喷鼻少许. 一.药物艾条制造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喷鼻.乳喷鼻.没药.松喷鼻.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铺平.然后先取艾绒25克,平均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端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办法 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若熄.冷却,则从新点燃灸之.如斯灸5~7次.2.在所灸的部位笼罩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若火熄则从新点燃.每次按灸10次阁下. 上述两法可随意率性选用.【禁忌症】实热证.阴虚证不宜应用本疗法.【留意事项】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2.妊妇腰骶部.腹部禁灸.3.应用本疗法要留意防止产生烫伤现象.4.应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时,另一支立刻接上,使火力不辍,后果更佳.1:附子(炮).艾绒.花椒等量,共研末,加姜汁或酒适量,使药粉略潮,摊纸上贴神阙穴.本方用于阳痿,早泄,遗精,痛经等症.2:大附子一个(炮).吴茱萸.桂皮.木喷鼻.蛇床子参半两.马兰草一两,上药共研为末,每次用药半勺,白面半勺.生姜汁半盏,熬成膏状,摊纸上临睡贴神阙穴.可除寒积.腰痛贴腰眼.本方实用于元气虚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削减,手足逆冷等症.3:大茴喷鼻12,小茴喷鼻12,当归12,白芷12,木喷鼻6,喷鼻附12(生),乌药12,喷鼻油720毫升,黄丹300克.主治:散寒止泻,严寒腹痛,大便泄泻4:复方白芥子灸方;复方白芥子膏制备,取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将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次用量.一般在炎天应用.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喷鼻少许,分离摊在6块直径为3厘米的油纸上,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以胶布固定即可.每次贴灸4~6小时,10天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持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顺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1.太乙神针1号人参12.5克.穿山甲25克.山羊血9克.千年健50克.钻地风30克.肉桂50克.小茴喷鼻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麝喷鼻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如艾绒(陈艾绒搓成绒状)15克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仗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用法:将太乙神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刻紧按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针冷则再烧着再按,如斯重复烧按7--9次. 2.太乙神针号人参12克.三七10克.肉桂50克.乳喷鼻30克.没药30克.麝喷鼻少许.山羊血10克.千年健50克.钻第风50克.川椒10克.穿山甲25克.小茴喷鼻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15克内,制法.用法同上. 3.太乙神针3号药物同1号,但不必艾绒,而用硫磺与药末混杂制成小丸.用时将姜片贴穴或患处,药丸置姜片上,点燃药丸,共燃3--5丸. 4.太乙神针4号檀喷鼻10克.山柰10克.羌活15克.桂枝15克.木喷鼻12克.甘松6克.喷鼻附10克.白芷15克.独活15克.乳喷鼻15克.丹参20克.细辛6克.雄黄3克.硫磺克,共研细末,取24克药末掺入艾绒15克.制法.用法同1.5.太乙神针5号甘松3克,乳喷鼻.没药各12克.牛膝.川乌.独活各12克,三棱.草乌各1.5克,白芷.羌活各1.2克,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诟谇牵牛子各6克,丁喷鼻.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喷鼻3克,雄黄.全蝎各4.5克.秦艽6克硫磺3克.共研细末,和匀,以瓶贮之备用. 三.制法与治法制法:用白禳纸(桑皮纸.绵纸均可)30厘米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平均平整;然后将瓶贮药末15克,匀薄一层掺在艾绒上;继将麝喷鼻(夏日用1.5克,冬季用3克)撒在药艾上;最后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状,直径约2厘米.外用蛋清涂刷封固,阴干,贮于湿润处备用.用时将药棒放于套筒中,其灸法与1号基底细同. 选定施灸部位,将上述艾条点燃一端,一种办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笼罩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即可.每次按灸10次阁下;另一种办法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上,如病人感到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斯重复.每穴可按灸5--7次. 临床上实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证.。
土家医太乙神针疗法
土家医太乙神针疗法
太乙神针疗法是恩施老土家医周柱贤师传治疗风湿痹痛等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
1.疗法简介
①配方:硫磺、虎骨、靡香、生穿山甲、冰片、棒脑、丹参、红花,重用硫磺、靡香。
②制神针杆:神针杆一个(木制)、细钢丝10m、特制5寸钢针6颗、黑色棉布1.6m (备用)。
③制作:首先将上述药物用黑布包好,然后用铜丝穿在5寸的钢针鼻上,均匀地插入药包中,最后将针、药包固定在神针杆上。
④使用方法:选好治疗穴位,依治疗部位而定,然后将神针蘸上桐油点燃,待点燃的神针燃烧30秒钟后,用明火将太乙神针刺人黑布复盖的穴位处,反复刺人或轻或重,依病情而定,每次治疗10~ 15分钟,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
2.适应症风湿痹痛、坐骨风湿、冷骨风湿、中风、腰痛、羊癫疯、母猪疯等症。
3.疗法特点周氏治疗原则为多取阴经穴位如列缺、鱼际、三阴交、血海、大陵、曲池、尺泽、太冲,任脉穴中极、关元、气海、中腕,督脉穴命门、大椎为主攻穴,以子午流注探其治穴"路"为其特点,充分运用神针运气血,散寒湿,通经络,活血去瘾,所以疗法特殊,疗效显著。
太乙神针与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与雷火神针
有些人认为“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是一种针刺手法,其实不然。
太乙神针和火雷神针,两者均是药物艾条疗法,属灸法范围。
其所以称为“针”,是因为其操作方式很像针法,太乙神针是在雷火神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药物处方而成,适应症更加广泛。
其操作方法:选定施灸穴位,用特制药艾条(或用太乙神针,或用雷火神针)点燃一端,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即提起,然后再按,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如此反复施灸。
最好点燃两支艾条,交替按压,使药气透入机体。
每穴按灸10次左右。
另一种方法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按压穴位上,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按灸。
如此反复。
如火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
每穴位可按灸5-7次。
垫物会烧焦黄,但不要让它烧着起火。
如此反复数次之后,穴位上即出现大面积的温热和红晕现象,热力深入,久久不消。
此法优点是灸得快,省时间,面积大。
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及腹痛、泄泻等病症。
雷火针
优点:1、节约资源,麝香穿山甲等名贵药材,资源缺乏,传统雷火针太浪 费了
2、患者容易接受,传统雷火镇需要点燃,患者主观上对灸有一种本能的害怕,改进后不用点燃,消除患者的顾虑
3、渗透更强,改进后雷火针可以隔着一本《中医伤科学》(厚256页)灸,还有明显治疗效果,且不用担心烧坏书本
4、制作使用方便,一次做好,可以长期使用,用完后用塑料袋密封即可,不用象传统雷火针一样
注意事项:改进型雷火针可以隔着棉织衣物灸,但是涤纶化纤衣物有是会被烤焦,所以不可隔涤纶衣物灸
【制法】先将艾绒放在火纸上,用藤棍打平,将细粉撒匀,再将硫黄面、麝香、雄黄面3味和匀撒在上层,用纸1张,盖在药上卷好,再用纸3张将外裹紧,擀至极坚固为度,去掉纸2张,再用红京纹纸包严,每支长约9寸8分,外部涂刷鸡子清,待阴干后装桶封固。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驱风散寒。主筋骨麻木,受风受寒,肩臂疼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雷火针
雷火针灸 又称“雷火神针”。是用药物加上艾绒制成的艾条点燃后按压熨于穴位。雷火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灸。
制法艾绒60克,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和匀。取桑皮纸1张,宽约30厘米,摊平。先取艾绒24克平铺在纸上,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卷紧,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余空约3厘米,捻紧即成,阴干勿令泄气。最好置备2支以便交替使用。
用法点燃药条一端,在施灸的穴位上覆盖lO层棉纸或5~7层棉布,将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使温热之药气,透入穴位深部。如患者感觉过烫,可将艾条稍提起,待热减再灸,如此反复,每穴按灸10次,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雷火炙的具体配方
雷火炙的具体配方
雷火神针首见于《本草纲目》卷六,是太乙针的前身。
雷火针是药艾条疗法的其中一种,也是最传统、最久远的疗法。
“雷火针”灸疗法与“太乙针”灸疗法一样,均是以芳香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
1、传统雷火灸主要成分:麝香,硫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全蝎,冬虫夏草,红花等,其效果是起到畅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淤、消炎镇痛等作用!
2、传统雷火灸制作方法:将所需中药物研成细末,和匀。
用宽约3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摊平,用24克艾绒,均摊在纸上,再取6克药末,均匀撒在艾绒里,将它们卷紧成爆竹状,用鸡蛋清将纸封起来,外面再糊上一层桑皮纸,两头留空纸3厘米许,捻紧就做成一个雷火神针。
3、灸道堂雷火灸主要成分:除了不含麝香外,而是以麝香替代品,及其他独家研制的保密配方等共计26味名贵中草药,针对不同病症配伍不同中药,辩证施治,药效强劲、辩证配伍、功效卓越!
4、灸道堂雷火灸制作工艺:国内首家采用古法制作工艺,采用灸道堂艾条专用桑皮纸,精选上乘蕲艾绒、纯手工、精制作,并用鸡蛋清黏结,所制作的艾条不仅紧实、烟小,无污染,尤其适用于临床悬灸手法的灵活运用。
《针灸大成》认为,雷火神针主要适用于“治闪挫骨间痹痛及寒湿气痛而畏刺者”。
雷火灸条是药艾条疗法的其中一种,也是最传统、最久远的疗法。
灸道堂系列药物雷火灸,是目前国内药物雷火灸典型代表,因采用特殊制作工艺和药物配伍,使其在祛风、散寒、利湿、通络等方面的功效尤为显著!目前在全国各类高端养生会所、美容院及专业灸疗馆广受欢迎!现在更新的配方,一般不用麝香了,功效型配方,可以请教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他们是雷火灸研发专家!。
改进型雷火针
改进型雷火针传统的雷火针灸疗法药物配方有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少量麝香,共同研成细末,再取纯净艾绒28克加入8克药粉,拌匀平铺在40厘米的正方形桑皮纸上,卷成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的药艾条,外面用蛋清涂抹,之后再糊上一层桑皮纸上,两头留空纸3至4厘米,卷紧、阴干备用,一般一次雷火针灸需要准备数支,以交替使用。
这样非常浪费药物,本人在祖传雷火针的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先取得一定成果具体制作方法同传统雷火针,药物配方加上加入硫磺、樟脑各6克使用时不用点燃,只需将雷火针的一头离电炉两厘米加热,然后隔一层牛皮纸按在患处,待患者觉得不热了,再加热雷火针,患者会觉得一次比较一次烫,如此反复七,换穴位继续治疗治疗效果观察:本人一年多来使用改进型雷火针,治疗风寒湿痹患者1500余例,雷火针才短了3厘米,治疗效果跟传统雷火针无明显差别优点:1、节约资源,麝香穿山甲等名贵药材,资源缺乏,传统雷火针太浪费了2、患者容易接受,传统雷火镇需要点燃,患者主观上对灸有一种本能的害怕,改进后不用点燃,消除患者的顾虑3、渗透更强,改进后雷火针可以隔着一本《中医伤科学》(厚256页)灸,还有明显治疗效果,且不用担心烧坏书本4、制作使用方便,一次做好,可以长期使用,用完后用塑料袋密封即可,不用象传统雷火针一样注意事项:改进型雷火针可以隔着棉织衣物灸,但是涤纶化纤衣物有是会被烤焦,所以不可隔涤纶衣物灸艾炷和艾条①艾炷: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
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
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
艾炷器中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
灸配方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太乙神针灸和雷火神针灸配方太乙神针灸处方:人参120克,田七240克,山羊血90克,千年健300克,钻地风300克,穿山甲(土炮)240克,小茴香300克,肉桂300,川椒300克,乳香300克,没药300克,麝香少许。
雷火神针灸处方:艾叶90克,沉香,木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
一、药物艾条制作取艾绒100克、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将以上诸药研成细末和匀。
取难能可桑皮纸1张,宽约40厘米见方,摊平。
然后先取艾绒25克,均匀铺在纸上;再取药末6克,掺在艾绒里,卷紧。
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纸1寸许,捻紧即成。
二、施术方法1.用加药艾条点燃一端,将艾火一端以布十层包裹,熨于穴位上。
若熄、冷却,则重新点燃灸之。
如此灸5~7次。
2.在所灸的部位覆盖几层棉纸或布,再将点燃的艾条隔着纸或布,直接按在穴位上,留1~2秒钟即可。
紧接着再按其他穴位。
若火熄则重新点燃。
每次按灸10次左右。
上述两法可任意选用。
【禁忌症】实热证、阴虚证不宜使用本疗法。
【注意事项】1.头面、五官、大血管处禁灸。
2.孕妇腰骶部、腹部禁灸。
3.使用本疗法要注意防止发生烫伤现
象。
4.使用本疗法时最好能备两支艾条,以便一支燃尽
时,另一支立即接上,使火力不辍,效果更佳。
1:附子(炮)、艾绒、花椒等量,共研末,加姜汁或酒适量,使
药粉略潮,摊纸上贴神阙穴。
本方用于阳痿,早泄,遗
精,痛经等症。
2:大附子一个(炮)、吴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两、马兰草一两,上药共研为末,每次用
药半勺,白面半勺、生姜汁半盏,熬成膏状,摊纸上临睡
贴神阙穴。
可除寒积。
腰痛贴腰眼。
本方适用于元气虚
冷,脏腑虚滑,腰脚冷痛沉重,饮食减少,手足逆冷等
症。
3:大茴香12,小茴香12,当归12,白芷12,木香
6,香附12(生),乌药12,香油720毫升,黄丹300
克。
主治:散寒止泻,寒冷腹痛,大便泄泻4:复方白芥子灸方;复方白芥子膏制备,取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储瓶备用,此为1人3
次用量。
一般在夏天使用。
敷灸法为,每次用上药末之三
分之一量,加鲜姜汁调成糊膏状,并加麝香少许,分别摊
在6块直径为3厘米的油纸上,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
等穴,以胶布固定即可。
每次贴灸4~6小时,10天1次,每年共敷灸3次(即补伏、中伏、末伏各1次),连续治疗3年共敷贴9次。
适应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
管炎等。
1、太乙神针1号人参12.5克、穿山甲25克、山羊血9克、千年健50克、钻地风30克、肉桂50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克,掺如艾绒(陈艾绒搓成绒状)15克内,平铺在40厘米见方的桑皮纸上,紧卷成爆竹状,外用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用法:将太乙神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在应灸的穴位或患处,针冷则再烧着再按,如此反复烧按7--9次。
2、太乙神针号人参12克、三七10克、肉桂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麝香少许、山羊血10克、千年健50克、钻第风50克、川椒10克、穿山甲25克、小茴香50克、苍术50克、甘草100克、防风200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4克,掺入艾绒15克内,制法、用法同上。
3、太乙神针3号药物同1号,但不用艾绒,而用硫磺与药末混合制成小丸。
用时将姜片贴穴或患处,药丸置姜片上,点燃药丸,共燃3--5丸。
4、太乙神针4号檀香10克、山柰10克、羌活15克、桂枝15克、木香12克、甘松6克、香附10克、白芷15克、独活15克、乳香15克、丹参20克、细辛6克、雄黄3克、硫磺克,共研细末,取24克药末掺入艾绒15克。
制法、用法同1。
5、太乙神针5号甘松3克,乳香、没药各12克、牛膝、川乌、独活各12克,三棱、草乌各1.5克,白芷、羌活各1.2克,桂枝、薄荷、麻
黄、穿山甲、防风、杜仲、黑白牵牛子各6克,丁香、樟脑各1.2克,南星1.2克,细辛6克,降香3克,雄黄、全蝎各4.5克、秦艽6克硫磺3克。
共研细末,和匀,以瓶贮之备用。
三、制法与治法制法:用白禳纸(桑皮纸、绵纸均可)30厘米见方,将艾绒15克平铺纸上,务要均匀平整;然后将瓶贮药末15克,匀薄一层掺在艾绒上;继将麝香(夏季用1.5克,冬季用3克)撒在药艾上;最后从纸的一边卷起,用力按实碾转,卷成棒状,直径约2厘米。
外用蛋清涂刷封固,阴干,贮于干燥处备用。
用时将药棒放于套筒中,其灸法与1号基本相同。
选定施灸部位,将上述艾条点燃一端,一种方法是在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艾火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即可。
每次按灸10次左右;另一种方法是将点燃的一端,以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上,如病人感觉太烫,可将艾条略提起,等热减再灸,如此反复。
每穴可按灸5--7次。
临床上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