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合集下载

地震相解释

地震相解释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

层序及地震反射终止方式1.层序地层学涉及的概念层序地层学的解释过程为推出一个旋回式的、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这些地层以侵蚀作用或者无沉积作用造成的不连续地层界面为界,或者以与这些不连续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

变量 控制作用构造沉降 ———— 可供沉积的空间全球海平面升降 —— 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沉积物供应 ———— 沉积充填和古水深气候 —————— 沉积物类型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面以不整合面或者与这些不整合面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地层(据Vail等,1977)。

层序是在海平面升降周期曲线上相邻的两个下降速度转折点之间沉积的,它由一套体系域所组成。

根据定义,每个层序都是从一个不整合面(图2‐6中SB1)或者说从一个海平面急刷下降(下降速度最大的转折点处)产生侵蚀的时刻开始形成的,结束于下一个海面急剧下降的转折点(图2‐7中SB2)。

在SB1与SB2之间,依据沉积物展布范围是局限于陆架边缘以下,还是陆架边缘以上,划分体系域,层序顶底不整合界面有两种形式。

当侵蚀范围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Ⅰ型不整合或Ⅰ型层序界面。

当侵蚀范围局限于陆架以上没有延续到陆架边缘以下时,称作Ⅱ型不整合或Ⅱ型层序界面。

图2‐7中SB1为Ⅰ型界面,SB2为Ⅱ型界面。

Ⅰ型层序界面之上为低水位体系域(LST)。

Ⅱ型层序界面之上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因此,由LST、TST、 HST组成的层序称Ⅰ型层序。

由SMST、TST、HST组成的层序称Ⅱ型层序。

图2‐6中低水位体系域分布在陆架边缘以下的低处,它包括有盆底扇、带有天然堤的斜坡扇、楔形前积复合体,有时还有滑塌扇、滑移体等沉积体。

低水位体系域的另一特征,是在陆架上出现切割谷(incised valley),在陆坡的上段出现海底峡谷(canyon)。

它们通常下切到较老的下伏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内。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剖析

SN4
2380000
XJ24-4-1X
HZ23-1-1
NWSE3
2360000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HZ27-3-1 HZ29-1-1
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 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 型的不整合面。 •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 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
J1S1T+H
3890
3894 m 4050 m
TST LST
J1S1LST T
J1S1 (J b) 1
2800 4090
4290 3000 4 49 0
小泉 沟群
三 叠 系
阜5井VSP综合标定图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2440000
240000 260000 280000 300000 320000 340000 360000 380000 400000 420000 LF1-1-1
西北缘99EW5测线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 射界面的对应关系
• 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 截 •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 超层序界面——削截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3/AnD3 角度不整合
D/AnD 角度不整合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校正前
校正后
测井曲线上下拉伸进行微调
正极性合成记录
标定前
标定后
合成记录极性影响分析
正极性合成记录 负极性合成记录
子波频率影响效果分析
10hz 相关系数 35%
25hz 相关系数73%
50hz 相关系数65%
第二步细标定
在第一步粗标定的基础上, 利用井资料提取子波并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利用新的合成地震记
1350
1400
1450
1500
1550
J2t2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J2t1
1850
1900
1950
J2x
2000
2050
J1s
2100
2150 J1b
2200
2250
2300
2350 T3hs
2400
2450
2500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塘参1井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露 头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 (1)构造层序界面——区域削截面
海底
T40 T60
TG
(2)三级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下切、视削截,局部削截;
(C3)ro体ss 系的域高界分面辩—层—下序超地(层最边大界水进)、顶E超m、be整ry一的强T反-射R旋;回
Exxon 层序边界:成因地层学------Galloway
(以上为地震可识别的层序) • (4)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大致相当亚段或更小
(部分为地震可识别)。 • (5)准层序大致相当于小层(大多不可识别,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ppt课件

79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Tg1~Tg3断层迭合图
36
相干技术
相干数据分析就是通过互相关方法检测数据体的连续性,突出地震同相轴的不 连续性或突出其连续性。该方法对于识别断裂系统的组合关系,检测小断层分布极 为敏感。因而可以精确落实四五级小断块。
LANDMARK
37
沿
VAR 1







VAR 2
VAR 3
(ZONATION OPTIONAL) (PCA OPTIONAL)
资 料


(合成记录)确定地质层位


研 究
层位解释
组合断层
剖面解释
作T0 图
储层预测
沉积构造

发育史研究

时-深转换

… … 构造图
储层厚度图
油藏分布图

含油气远景评价、目标优选、提供钻井井位
地震常规解释流程图
综合解释
12
13
+ 测线位置资料 + 探井资料: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地
质分层等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1
2
提纲
+ 前言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 + 不同油气藏描述技术

地震层序分析1

地震层序分析1
地震层序边界的识别
削截、 削截、顶超 指示层序顶 界面

测线L315(brxb)顶超、削截反射特征 顶超、 测线 顶超
地震层序边界的识别
下伏地层削截, 上部地层丘状上超 或为S复合型下超
测线L665(brxb)下切谷反射特征 下切谷反射特征 测线
主要地震反射层
高振幅、 高振幅、 断续至较 连续的反 射
T4与T5反射层 T4与T5反射层
主要地震反射层
杂乱、 杂乱、丘状反射
T3反射层:单轨, 中振幅、 断续反射, T3反射层:单轨,高—中振幅、连续 断续反射,常呈起伏状 反射层 中振幅 连续—断续反射
主要地震反射层
高—中振幅或 中振幅或 变振幅、 变振幅、断续 反射波组
T2- 反射层:单轨或双轨, 中振幅、 T2-3反射层:单轨或双轨,高—中振幅、连续 较连续反射 中振幅 连续—较连续反射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地震地层的几种接触关系专业资料

下部边界
下超
底超
2、下 超
3、整 一
退积:不是退覆。与物源逐渐减少和迅速水进有关的 一种视削截接触关系,由远源反射终止逐渐向盆地边 缘移动现成的一种接触关系。一般为海和湖相水进体 系域的顶界。湖相中比海相中较少见。
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上部边界
1、削截
2、顶超
下部边界
3、整 一
1、上 超
底超
2、下 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下 超 2、下 超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3、整 一
7
• 2、不整一界面:某一地震反射界面两侧的地震反射 波同相轴产状不协调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是通过反射终止的识别来确
定的,不整一反射有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
、削截、上超、下超
8
1)顶超: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的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特征:其下同相轴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 成因:沉积过路冲刷
上部边界
整一时可以是连续面,也可以是不连续面!
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①特征:有角度地向下终止
侵蚀河道
它是地层划分、对比,相分析,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基本的单元。
1、削截
2、顶超
3、
上部边界
3)上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层向上终止 ①特征:向上终止 ②成因:水位1相、对削截持续上升,持续充填堆2积、顶超
震反射界面 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成因:构造挤压 河道下切 4)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向原始倾斜面的下倾方向终止。 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 地震层序的最小厚度往往要大于或等于两个同等轴,否则无法识别其顶底不整合。

地震底层解释

地震底层解释

⑨乱岗状反射构造由有纪律的.不持续的.亚平行的一些短反射同相轴构成.有时出如今前三角洲,一般为低能情形的沉积.这种反射构造较难说明.⑩亚平行构造同相轴有曲折,但大致上平行.多见于凹陷缓坡,反应沉积能量横向变更,包含多种沉积情形,如滨浅相.浅滩.冲积平原等.是最难说明的一种构造(中能至高能情形).(5)地震相单元几何外形沉积相的几何外形有与之对应的地震相几何外形.P202地震相单元几何外形是指地震相单元在空间及剖面上的散布状态.因为不合的沉积体或沉积系统,在外形上有不同.①丘状外形礁.重力滑塌.火山.近岸水下扇体.三角洲的沉积(高能)②充填型外形1本P7 1本P8标记是下凹的底面之上形成的沉积体,如河流充填.盆地充填(低能至高能).充填的外形:充填的内部构造:③透境体状外形中央厚,两端薄而尖灭,一般是古河床.沿岸砂体沉积.④楔形地震相1本P5是一种横向变薄.呈楔状尖灭的地震相单元.超复在海岸上的沉积.大陆斜坡上的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冲积扇常消失楔状外形.⑤滩形相出如今陆棚边角或台地的边沿.⑥席状外形长度和宽度弘远于厚度,席状外形的内部构造一般对应着平行或亚平行构造,对应着均一的稳固的沉积情形.⑦席状披覆外形当席状地震相披覆在盐丘.潜山等单元之上,形成席状披覆相,它是均一的.低能的深水沉积.地质上的陆相冲积扇相,多发于大断层的降低盘.在平行于扇轴的地震剖面上呈楔状体外形,在垂直于扇轴的地震剖面上呈丘状或透境体状外形,内部反射混乱或断续,层序下部鸿沟上罕有前积和下超.海相冲积扇内部持续性较好.(二)划分地震相,做地震相平面图定名要能反应沉积相的特色,一般采取结合定名法.例如:发散充填相,楔形混乱相,丘状混乱相,楔状斜交相,席状强振幅持续相.对每一个要说明的层序进行地震相剖析,在横向上划分出地震相单元.3.进行地震订交点闭合统一层序统一交点处订交剖面的地震相雷同(与构造说明交点闭合相似).把统一个层序的地震相单元规模投到测线平面图上,在平面上把雷同的相衔接起来,即得到地震相平面图.5.成果①划分好地震相单元的全部工区的地震剖面.②各层序的地震相平面图(三)用层速度盘算砂岩含量百分比1.基起源基本理(1)影响岩石速度的身分①岩石弹性常数,②胶结物的类型,③孔隙度及孔隙流体,④温度,⑤压力,⑥埋深,⑦岩性.(2)研讨波速岩性关系的基本要设法研讨岩性与速度的关系.在同样的埋深前提下,地震波速度的差别重要由岩性决议,这是速度岩性关系的基本.(3)用波速暗示的砂岩含量百分比公式在碎屑岩地区,地层重要由砂泥岩构成.令ZZ P sd sd =,意义:砂岩在总厚度中所占比例,即含砂百分比. sd sd sh sh P ZZ Z Z Z P -=-==1 含泥岩百分比. 总厚度Z层速度V i 砂岩:厚度Z Sd 速度V Sd泥岩:厚度Z Sh 速度代入上式,有sh sd sd sd sh sh sd sd i V P V P V P V P V -+=+=11 (6.5-4))()(sh sd i sh i sd sd V V V V V V P --= (6.5-8) 上式物理意义:sh i i V V V -=∆ 消去了深度的影响砂shsd sh sd t t t t P ∆-∆∆-∆= (6.5—7) 2.求含砂量百分比剖析(6.5—8)式,请求砂岩含量,需求出层速度V i ;纯泥岩速度V sh 和纯砂岩速度V sd ,分以下几步实现.(1)制造压实曲线,得V sh .V sd①速度谱法在大面积地震普查阶段,测井材料和岩性材料缺乏,甚至基本没有井的情形下,用此法.第一步:求层速度V iV st V σV iφσcos V V st = Dix 公式P171(6.4-93)第二步:作层速度V i 散点图,用其低包络为V 泥,高包络为V 砂.砂V 砂和V 泥泥△t 高值 砂砂t V ∆=1 △t 低值 第二步:做散点图,拟合得压实曲线V iV σ φσcos V V st = Dix 公式P171(6.4-93)留意:Dix 公式中的两个t 0值分离用层序顶底的t 0时光,所求层速度V i 作为层序中点深度处的层速度.(3)求所说明层序的砂岩百分比含量)()(sh sd i sh i sd sd V V V V V V P --= (用层序中点深度处的参数)V ih V泥 V砂(4)砂岩百分比含量平面图所说明层序的砂岩百分比含量等值线图.高值区指出大的物源地位和物源偏向.举例:算一算构造中的砂岩含量高不高?高的+构造不是更好吗?三.地震相的地质说明(简称转相)1.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简称转相.2.转相的办法有:(1)树立沉积模式(2)用钻井材料转相(3)用地质纪律转相例如①大型斜交或S型构造一般对应着三角洲相沉积.②凹陷中间的砂体(从砂岩的百分比图可看出)一般代表浊积扇.3.转相的成果(1)沉积相平面图(由地震相平面图转换而得到)(2)砂岩散布平面图(砂岩百分比.沉积相平面图分解而成)四.区域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察中的运用举例(一)查找地层岩性圈闭1.水下扇或透境体状砂砾岩圈闭在箕状凹陷陡坡区,常沿鸿沟大断层发育大量的近岸水下扇,多以砂砾岩为主,是有利的储集区.特色:内部反射持续性差+丘状.楔状外形+砂岩含量高+围岩为泥质.2.浊积扇在砂岩百分比含量平面图上,盆地中间砂岩高值区.3.地层超复圈闭在湖盆边沿或盆地内古隆起边沿,罕有砂层逐层上超,高低被不渗入渗出的泥岩所包抄,形成优越的地层超复砂岩圈闭.特色:超复状同相轴+砂岩含量高值+围岩为泥页岩.4.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在盆地边沿或古隆起顶部,不整合面高低常发育砂砾岩层,其上被不渗入渗出泥岩超复不整合笼罩后,可形成不整合遮挡圈闭.特色:不整合状同相轴+砂岩含量高值+围岩为泥页岩.(二)肯定成熟生油岩的散布评价生油岩成熟度最有用的办法是温度指数法,一般每个凹陷都有响应的地层成熟度门限值.成熟度门限值——具体为一深度值,达到该深度,有机质可产生转化,生成石油,达不到该深度,即使有机物含量高,也不克不及转化成油气,例如河南舞阳凹陷的门限值为2450m.迭合层序顶.底构造图及岩性散布图成熟生油区:层序顶达到门限值的泥岩区(顶到)半成熟生油区:层序底达到门限值的泥岩区(顶不到底到)不成熟生油区:层序底达不到门限值的泥岩区(底不到)成果:生油岩散布平面图(三)评价生储盖前提评价时迭合生油岩散布图.等厚度.构造图等分解剖析.有利地区:在完整成熟生油区邻近,具备高含砂量构造或岩性地层圈闭,围岩.盖层为泥页岩.较利地区:在半成熟生油区,具备必定的构造或岩性圈闭前提和盖层前提.晦气地区:地层厚度较小,远离生油中间,构造前提差.成果:勘察前景评价平面图.参考书:《沉积岩石学》.《沉积情形与沉积相》。

地震序列名词解释

地震序列名词解释

地震序列名词解释
“地震序列”是测震学中的专业用语。

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

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类;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震群型三类。

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点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

有时,主震发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现,这种主震-余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

震群型地震特点是: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

孤立型地震的特点是: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本概念和步骤:1.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层序分析是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础,主要通过地震剖面来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

在这个过程中,会识别出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整合面,这些面可以作为地层分界的参考。

2. 地层划分:基于地震层序分析的结果,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地层单位,这些单位被称为沉积层序。

每个沉积层序都是一个完整的、上下统一的地层单元,具有共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3. 地质解释:这一步骤涉及到对地层的深入分析,包括研究地层的厚度、形态、岩性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古地理环境、构造活动和沉积过程。

此外,还会利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来进一步理解地层的性质。

4. 地质模型建立:在收集和分析足够的地质信息后,地质学家会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来描述地层的分布、结构和演化。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未被直接观察到的地层特征,并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5. 动态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地层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地质学家会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动态模拟。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地层的形成、演变和改造过程,从而提供对地层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

6.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应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成果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指导钻井、完井、生产等环节,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

同时,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还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7.数据管理与共享: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珍贵的地质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于提高地质研究水平和推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有助于促进地质研究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8.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05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作业

05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作业

思考题或作业
10.地震波速度信息能应用于岩性解释的哪些方面? 11.为什么应用纵横波速度比能确定亮点的真实性? 12.岩石空隙中充填流体后,泊松比如何变化? 13.在用地震波速度确定砂泥岩百分比中,为什么要制作砂
泥岩压实曲线(或称岩性指数图版)? 14.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有哪些? 15.产生亮点的原理是什么? 16.除振幅异常能指示油气藏的存在外,还有哪些标志?形
成的原因是什么? 17.AVO技术有哪些特点?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18.在入射角小于30度时,从CDP道集如何确定Aki—Richards
近似方程的P和G? 19.P和G的各种组合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思考题或作业
20.如何从单个薄层反射信号确定薄层的厚度? 21.什么是调谐效应和调谐厚度?产生调谐效应的条件是什
层序地层学是根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 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 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学分支。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 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 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 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 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 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 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 钻前预测。
么? 22.薄层的频率特性是什么样的? 23.利用波形和频谱特性进行岩性解释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什么是地震属性? 25.在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岩性、物性或储层特性分析时,为
什么要优选地震属性? 26.什么是地震模型技术?两种模型技术各有什么特点? 27.如何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28.什么是相干体技术? 29.相干体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地震解释-地震层序
1) 不整合面下伏地层的波阻抗横向变化,而上覆层波阻抗横向稳定,所以不整
合界面的波阻抗差不仅有大小的变化,而且有正负的变化,因此反射振幅既 有强度的变化,也有极性的变化。
2 )当不整合面平整,且下伏强反射界面,两界面
以角度相交时,形成widness效应。两界面的反射 发生干涉,对不整合界面的反射特征造成干扰,
X463
360
标志层确定
420
480
标志层确定
463
标志层确定
463
最后极性的确定:要考虑岩性组合特征和显示方式
Y360 标志层与区域不整合面不一定对应
463
483
503
复习题
1.地震反射标志层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同相轴、波组、波系、包络面的概念及对比方法 3.地震剖面闭合的概念及检查方法
(6)下超面
(6)下超面(Downlap)
坡角迁移轨迹与下超类型
(6)下超面
• 平行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彼此平行, 基本上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
旋转超覆
• 发散上超:上超点所对应的各同相轴之间向盆地 内部增宽,一般与差异构造沉降相对应。是一种 生长不整合。
(6)下超面(Downlap)
下超是沉积物侧向进积的表现。一般发 育在三角洲和扇体的前缘带。其特征是 该界面之上的同相轴向沉积体前方逐个 终止于界面之下倾角更小的同相轴之上。
• 界面之下的同相轴以较大角度突然终止于该界面处, 且界面下的地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是削蚀角度不 整合的表现。
削截界面在盆地内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构造运动的性质, 在箕状断陷盆地中受基底翘倾运动的控制,削截往往只在盆 地的一侧出现。
在拗陷盆地中,受垂直运动引起的差异沉降的控制,削截往往 出现在盆地的两侧。而在褶皱运动或区域块断运动控制下,削 截在整个盆地都有可能出现,并与背斜构造或断块构造相伴生。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第五章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第五章地震剖面的地层学解释


杂乱状结构:是不连续、不规则的反射结构。 无反射:反映了沉积的连续性,如:厚度较大、快速 和均匀的泥岩沉积、或均质的、无层理、高度扭曲的 砂岩、泥岩、岩盐、礁和火成岩体等。 ②外部几何形态:是指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它对了解 单元的生成环境、沉积物源、地质背景及成因有着重 要意义。外部几何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滩状、透镜状、滩状、透镜状、丘 形充填型等。 ③ 顶界和底界接触关系 地震相在顶界和底界的接触关系,反映了沉积周期和 沉积物的流向。
超两种。
①.侵蚀削截(削蚀)
在不整合面形成之前,下伏地层发生过激烈构造运动 ,之后遭到剥蚀,形成成侵蚀型间断(图18-56e、f)。


②.顶超
地层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与上覆地层相接触,它和削 截并无截然界线。 顶超代表一种时间不长的与沉积作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侵 蚀间断,也称作冲蚀不整合,其实质是一种退复接触关系 (图18-56g、h)。




地震层序的厚度一般几十米至几百米, 按层序规模可分三级:
超层序:从水域最大到最低的位置,往往 是区域性的,可包括几个层序; 层序:次一级单元,由水域相对扩大和缩 小引起的,可是局部或区域的;
亚层序:是最小一级单元,分布式局部的;


二、地震层序的划分方法
构造解释选择层位是着眼于反射的连续性,而地震地层解
② 连续性
连续性直接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连续性愈高,沉积的 能量愈低,沉积条件就愈是与相对低的能级有关。按同相轴连 续排列的长短为好、中、差三类: 连续性好:同相轴连续性长度大于一个叠加段; 连续性中:同相轴连续长度接近1/2叠加段; 连续性差:同相轴连续性长度小于 1/3叠加段。

层序地层学教案-地震

层序地层学教案-地震

2.3 体系域的地震解释
沉 积 体 系 域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是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 体系组合(Brown和Fisher,1977)。在层 序地层学中,体系域作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 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两 种 主 要 层 序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钻井资料用于识别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在 盆地的立体分布。随着采集与处理技术的 日益进步,地震技术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
层序地层研究手段
• ④ 年代地层分析技术:主要指能测定岩石 绝对年龄的各种技术和古地磁分析。测定 岩石绝对年龄的有钾–氩,氩–氩,铀–铅, 铷–锶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磷灰石裂 变径迹,石英氧空位浓度测定等。由于测 定设备和技术上的原因,分析结果常有争 议,因而未能普遍使用。
2.2 层序界面的地震解释
地震层序的分级
表 2-1 沉积层序级次划分标准
层序 R.M.Mitchum & P.R.Vail
R.K.Goldhammer
M.E.Tucker
级次 时间跨度/Ma 层序性质 时间跨度/Ma 层序命名 时间跨度 层序机理
一级
>50
>100
>100 全球大地构造
二级 5~50 叠加层序(组) 10~100 超层序 10~100 拉张和热沉降
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
• 1型沉积层序的底部体系域被称为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 ,低位体系域是在以相对海 平面下降(亦即全球海面降落速度超过退覆坡折 带处的沉降速度)和随后的相对海平面缓慢上升 为特点的阶段中沉积的。
• 如果低位体系域是沉积在一个具有陆架边沿坡折 的盆地内,通常可以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 时期的组成部分:低位扇和紧跟着的低位进积楔。 低位扇是受沉积物经由陆架通过活跃的下切谷时 的海底扇沉积作用支配的。随后的低位进积楔以 比较细粒的楔形陆坡沉积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HZ27-3-1 HZ29-1-1


EW3
XJ36-3-1X
HZ25-3-1X HZ26-1-1 HZ33-2-2 HZ26-1-2 HZ25-1-1X HZ32-3-1 HZ32-2-1 HZ32-5-1 HZ33-1-1 HZ33-1-2 HZ33-2-1 HZ32-4-1 HZ33-3-1 HZ32-1-1
各级层序与群组段的大致对应关系及地震可识别性
• (1)构造层序往往跨系、群
• (2)层序组一般相当于组或群 • (3)三级层序一般相当于段,甚至于亚段 (以上为地震可识别的层序) • (4)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大致相当亚段或更小 (部分为地震可识别)。 • (5)准层序大致相当于小层(大多不可识别, 但可以从井出发进行外推)
? ? ? ?
(1)VSP
奥 奥 陶

志 志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石 炭 C1 石炭C1
m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走廊叠加
上 行 波 剖 面
三维剖面
ms
桥 式 标 定 的 局 部 放 大
SP RES
双峰灰岩
3803
上泥岩段 生屑灰岩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HZ35-1-1
EW5
XJ36-2-1X
EW6
HZ34-1-1
EW4 PY4-7-1
XJ36-1-1
井位 二维地震工区边界 三维地震工区边界 盆地构造单元边界线 层序划分主干连井剖面 层序划分辅助连井剖面
1)地震解释要按规则测网进行,测网密度一般可在5km左右。过井 测线全部要加密解释。 2)钻井要按不同方位拉连井剖面,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方向性。 3)在井特别密时下选择适当数量的井作为井震结合基干井。 4)进行网络闭合检查,使全区的探井都能实现准确的对比。
SN10
SN9
402
802
1122
E T(0)
2.0
2.5
3.0
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K8726
SN10
SN9
402
802
1122
E T(0)
J2S3
超覆点 超覆点
J2S5 J2S4
2.0
K
2.5
剥蚀点
3.0
J1S2
剥蚀点
T
J1S1
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
(2)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 地震资料的优势在于对界面的识别和横向分辨率高,特 别是能够在三维空间上反映地层结构和构造古地貌背景。 不足是纵向分辨率低、对旋回的识别能力不强,跨越复 杂构造带两侧对比困难,不能确定地层的时代。 • 测录井资料的优势在于对旋回的识别和纵向分辨率高, 能确定地层的时代,不足是在没有岩心条件下对界面的 识别能力较弱,横向分辨率低,三维空间概念相对弱。 • 露头资料信息最为丰富,对界面和旋回都具有很好的识 别能力,遗憾的是出露有限,只能在有条件下充分发挥 其建立概念模型的作用。 • 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在地震、测录井和露头上均有相应 的响应,因此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划分对比,以取长补 短。
岩芯 —露头
Vail层序地层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2)忽略了横向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地区性构造作用即盆地形 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对对地层产物控制更加直接 更加强烈,由此划分的地层单元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有更好的 指导作用,因此应从盆地演化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出发厘定层序的 级别。
井震结合的划分应由粗到细,逐步逼近
(1)首先识别区域不整合面和 最大海泛面(标志层), (2)全区井震结合标志层闭合 后再识别对比三级层序界面 (3)最后识别体系域界面
XJ30-1-1X
GR DT GR
HZ32-2-1
DT
SB4
SB4
地震初步识别出不整合面,标定 到井上后,在几十米范围内精确 确定钻井分层,在有岩心的情况 下,进一步精确到0.几米之内。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LF1-1-1
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
SN6 NWSE7
0
10
20
30
40 Km
SN3 NWSE6
HZ08-1-1 HZ9-2-1
HZ10-1-1
SN5
HZ10-3-1 HZ18-1-1 LF13-2-1
SN2 NWSE4 EW1
XJ17-3-1X HZ13-2-1
NWSE5
Vail(1977,1988)的层序地层学理论
主要强调根据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划分对比地层,认为可以识别出五个 级别的沉积旋回以及相应的层序单元。 其中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是层序地层 学的核心。
层序的规模及可分辨性
可分辨性
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 钻测井识别 —标定 —地震剖面追踪
层序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岩层组 岩层 纹层组 纹层
T 3 h s J 1 b J 1 s J 2 x J 2 t 1 J 2 t 2 J 3 q 1 J 3 q 2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塘参1井
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和钻井响应
2.5.4 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地震数据本身只 是数据信号,在纵向 上也只是反映了地震 波的旅行时间,不具 有地质年代含义。如 何确定这些同相轴所 代表的地质年代和地 质意义? 钻测井资料提供 了直接的年代、岩性 信息,但井间对比也 往往会出现多解性。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HZ13-1-1X HZ14-2-1
SN4
LF13-3-1 HZ23-2-1
LF13-1-1 LF14-2-1 LF1
XJ24-4-1X
HZ23-1-1
NWSE3
XJ23-1-2X XJ23-1-3BX
XJ24-3-1AX HZ19-2-1 HZ19-3-1 XJ24-1-1X HZ19-1-1A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湖底浊积扇
三级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下切、视削截,局部削截; Cross 的高分辩层序地层边界 Embery 的T-R旋回 体系域界面 ——下超(最大水进)、顶超、整一强反射;
1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沉积体地震反射特征
99EW5
K8726
拗陷期
第二裂陷幕
裂后 不整合 裂陷期
第一裂陷幕
盆地构造演 化的旋回性
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
• 一级层序:巨层序,与大陆泛旋回对应(沿用Vail术语) • 二级层序:超层序,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沿用Vail术语) • 构造层序:与盆地旋回对应,表现为区际不整合面,盆地演化 整旋回。(新增术语) • 层序组: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表现为区域不整合面,盆 演化的特定阶段(新增术语)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超覆不整 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 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 征,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 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 五级层序:即准层序,以沉积作用转换面(突变面)为界,在 个准层序中,沉积作用是连续和渐变的,反映了一个以水进面 界的地质单元。 (基本沿用Vail术语)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 (1)构造层序界面——区域削截面
海底
T40 T60
TG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2 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 (2)三级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三级层序发育过程示意图
湖岸 湖心
高水位体系域 湖侵体系域 坡折带 低水位体系域
河流—三角洲 生油岩 扇三角洲
按缺省初始时间的合成记录
按标志层对比校正后
5)子波极性的选择
正极性合成记录
负极性合成记录
6)子波频率的选择
10hz 相关系数 35%
25hz 相关系数73%
50hz 相关系数65%
第二步细标定
子波提取时
在第一步粗标定的基础上, 利用井资料提取子波并制作合成 地震记录。利用新的合成地震记 录进细标定。 子波长度: 取决于层厚和分辨率,厚层一般 取200ms, 薄层取50-100ms 提取子波的时窗: 至少应该为子波长度的两倍
8 0 0 8 5 0 9 0 0 9 5 0 1 0 0 0 1 0 5 0 1 1 0 0 1 1 5 0 1 2 0 0 1 2 5 0 1 3 0 0 1 3 5 0 1 4 0 0 1 4 5 0 1 5 0 0 1 5 5 0 1 6 0 0 1 6 5 0 1 7 0 0 1 7 5 0 1 8 0 0 1 8 5 0 1 9 0 0 1 9 5 0 2 0 0 0 2 0 5 0 2 1 0 0 2 1 5 0 2 2 0 0 2 2 5 0 2 3 0 0 2 3 5 0 2 4 0 0 2 4 5 0 2 5 0 0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和特征
地震剖面上可用以划分对比地层的特征:界面、旋回和波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