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的MR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MRI诊断垂体瘤的过程
1
定位
通过定位扫描确定垂体的位置和病变所在。
2
扫描序列
使用不同序列进行扫描,如T1WI和T2WI,以获得更详细的图像信息。
3
图像重建
通过图像重建算法生成三维图像,以便医生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和诊断。
MRI鉴别诊断垂体瘤的方法
1 增强扫描
对比剂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区分垂体瘤与其他病变,如囊肿或炎症。
2 动态增强扫描
通过连续扫描观察垂体瘤的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垂体瘤的恶性程度。
3 磁共振波谱
通过检测肿瘤内的代谢物,帮助鉴别垂体瘤的类型和组织构成。
MRI诊断垂体瘤的结果解读
肿瘤性质
MRI图像可描绘出肿瘤的特点和性质,如大小、 形状、囊性与实性部分。
病灶定位
通过MRI可以准确定位垂体瘤的位置,便于手术 或放疗计划。
周围组织受累
MRI能够显示垂体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帮 助评估治疗方案。
其他影像学检查
MRI在垂体瘤诊断中的优势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 法相比较,并提供更准确的定性和定量信息。
其他影像学检查与MRI的对比
X射线
X射线能显示骨骼结构,但对于 垂体瘤的诊断能力有限。
CT扫描
CT扫描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 像,但对于软组织分辨能力不 如MRI。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 诊断
MRI诊断垂体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能提供非常清晰的图像以帮助医生 准确分析和诊断肿瘤。
为什么需要进行MRI检查?
MRI检查是诊断垂体瘤的首选方法,其高分辨率图像能够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结 构细节,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性质和大小。
进行MRI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MRI检查之前,您需要脱掉所有金属物品,并确保您没有心脏起搏器等 装置,以免对检查造成干扰。

垂体瘤的MR诊疗和鉴别诊疗培训课件

垂体瘤的MR诊疗和鉴别诊疗培训课件
10. 女 42岁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垂体瘤伴卒中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垂体瘤的 MR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5. 男处,7请岁联系网视站物或本模人删糊除2。月余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下丘脑肿瘤、生殖细胞瘤)恶性肿瘤,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生殖细胞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视交叉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WHOⅠ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高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测量 婴儿和儿童 6mm 男性和绝经后妇女8mm 哺乳期妇女 10mm 怀孕后期和产后 12mm
3.女 43岁处,请右联系眼网站视或本物人模删除糊。 3个多月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 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垂体瘤MR鉴别诊断

垂体瘤MR鉴别诊断

页眉内容
垂体腺瘤鉴别诊断
颅咽管瘤:
位置在鞍上,多为囊性,球形,位置稍靠前,鞍结节骨质增生。

蛋壳样钙化,小儿及青少年多见。

Rathke裂囊肿:
囊肿位于垂体前叶与中间部之间,常<10mm,囊内含粘液多见,T1WI、T2WI均为高信号,浆液性T1低信号,无强化。

鞍区生殖细胞瘤:
小儿多见,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无钙化。

鞍区脑膜瘤:
球形或半球形,基地宽,于鞍上位置稍靠前,鞍结节骨质增生。

蝶鞍不扩大,可见到正常垂体或垂体受压。

肿瘤与脑实质相比呈等信号,增强时明显强化。

页脚内容1。

垂体微腺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微腺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临床上将直径小于1cm的病灶定义微垂体微腺瘤。 • 分为无功能性腺瘤(25%)和功能性腺瘤(75%)。 • PRL瘤最常见,其次为产生GH和ACTH腺瘤。 • PRL、GH的微腺瘤常位于一侧,分泌ACTH、TSH、
FSH的微腺瘤常位于腺体的中部。 • 经碟显微手术是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直接征象:垂体内异常信号影。
• 间接征象:垂体高度异常、垂体上缘膨隆、垂体柄偏 移、鞍底骨质改变:变薄、凹陷、侵蚀。
• 增强方式:肿瘤呈渐进性强化,早期低于垂体组织, 延迟扫描高于垂体组织(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 剂后,强化快,廓清快)。
• 位于垂体前叶与后叶之间。
• 典型表现:CT平扫呈高信 号,MRI平扫呈短T1长T2 信号,DWI呈高信号, ADC呈高信号。
• 钙化少见。
• 强化方式:肿块本身不强化, 周边受压垂体组织强化。
Rathke’s囊肿
• 临床上将直径小于1cm的病灶定义微垂体微腺瘤。 • 分为无功能性腺瘤(25%)和功能性腺瘤(75%)。 • 影像表现:垂体内异常信号影伴垂体高度异常、垂体
上缘膨隆、垂体柄偏移、鞍底骨质改变。 • 肿瘤呈渐进性强化,早期低于垂体组织,延迟扫描高
于垂体组织。 • 经碟显微手术是垂体微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谢谢

“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
〔诊断要点〕
①垂体瘤直径<1cm者称为垂体微腺瘤;
直径>1cm者称为垂体大腺瘤;
②微腺瘤多有分泌功能,以泌乳素瘤最多
见,好发于青年女性;
③大腺瘤一般无分泌功能,发病高峰约
40岁以上;
④微腺瘤病灶较小,诊断主要观察增强图
像上病灶强化高峰晚于正常垂体,动态增强早
期表现为相对低信号;
⑤大腺瘤易发生出血、囊变、坏死,间接
征象包括:蝶鞍扩大,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
当肿瘤向上突入鞍上池时,在鞍隔区受硬膜限
制,呈“束腰征”。

1垂体微腺瘤
女,23岁,泌乳半年。

矢状位T1WI显示腺垂体小圆形低信号影(A),垂体柄稍后移,冠状位T1WI显示病灶位于垂体中央(B),垂体中央部分稍膨隆,冠状位T2WI呈稍高信号(C),界限不清,动态增强扫描早期(D)正常垂体明显强化,其内病灶轻度强化,呈相对低信号,病灶边界清楚
2垂体大腺瘤
女,73岁,泌乳半年。

冠状位T1WI(A)与T2WI(B)显示蝶鞍扩大,肿块不规则,呈“束腰征”。

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嚢变;矢状位增强(C)显示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嚢变区不强化,垂体柄前移;横断位CT平扫显示鞍区混杂密度肿块(D)
〔鉴别诊断〕
(1)Rathke裂囊肿:微腺瘤主要与此疾病鉴
别,信号与脑脊液一样,有时T1WI呈尚信号,
动态增强无强化。

(2)颅咽管瘤:约半数以上发生于20岁以前,
主要位于鞍上区,肿瘤以完全囊性或部分囊性
多见,多有钙化,垂体瘤钙化少见。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影像学特征
在MRI上,嗜酸性垂体瘤通常表现为等或稍 高T1信号,等或低T2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 强化。同时,肿瘤内部可能存在囊变、出血 或坏死。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分类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是一种较 为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瘤,具有分
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
影像学特征
在MRI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 瘤通常表现为等或稍高T1信号, 等或低T2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 强化。肿瘤可能较大,并向鞍上
2 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待提高
对于某些非垂体瘤的病变,MRI的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待 提高,易造成误诊。
3 对肿瘤功能性质的评估不足
当前MRI主要关注肿瘤的形态学改变,对肿瘤功能性质 的评估尚显不足。
4 受限于影像技术人员的经验
MRI影像技术人员的经验对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经验不足可能导致误诊。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鉴别诊断
需要与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嗜酸性细胞腺瘤等鉴别,主 要依据临床病史、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嗜酸性垂体瘤
分类
鉴别诊断
嗜酸性垂体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垂体 瘤,具有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 能。
需要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生 长激素细胞腺瘤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 病史、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部分垂体瘤的强化程度不 均匀,可出现斑片状或结 节状强化。
03
垂体瘤的鉴别诊断
功能性垂体瘤与非功能性垂体瘤的鉴别
功能性垂体瘤
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可能导致相应 的激素水平升高,如泌乳素瘤、生长 激素瘤等。MRI表现为垂体窝内占位 性病变,与正常垂体组织界限不清。
非功能性垂体瘤
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激素水平正 常。MRI表现为垂体窝内占位性病变 ,与正常垂体组织界限相对清晰。

垂体瘤MR表现PPT课件

垂体瘤MR表现PPT课件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
22
编辑版ppt
23
编辑版ppt
24
编辑版ppt
25
编辑版ppt
26
编辑版ppt
27
编辑版ppt
28
编辑版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编辑版ppt
30
编辑版ppt
31
编辑版ppt
32
编辑版ppt
垂体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1
编辑版ppt
一、垂体扫描基本序列
2
编辑版ppt
3
编辑版ppt
4
编辑版ppt
5
编辑版ppt
6
编辑版ppt
7
编辑版ppt
8
编辑版ppt
9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编辑版ppt
12
编辑版ppt
13
编辑版ppt
14
编辑版ppt
15
编辑版ppt
16
48
编辑版ppt
49
编辑版ppt
50
编辑版ppt
51
编辑版ppt
52
编辑版ppt
垂体微腺瘤 53
编辑版ppt
垂体微腺瘤
54
编辑版ppt
垂 体 微 腺 瘤
55
编辑版ppt
56
编辑版ppt
57
编辑版ppt
58
编辑版ppt
59
编辑版ppt
Rathke囊肿 60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大腺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概述
起源于垂体前叶的垂体细胞 鞍区最常见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 有分泌功能(75%);无分泌功能(25%) 微腺瘤(≤10mm);大腺瘤(>10mm) 侵袭性:肿瘤向邻近组织浸润
*
临床 表现
临床表现
压迫症状: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头痛等。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泌乳素(PRI)腺瘤出现闭经、泌乳 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病等
谢谢*Leabharlann *鉴别诊断鞍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实性或囊实性肿块 钙化、出血少见 常伴梗阻性脑积水 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
*
小结
垂体大腺瘤: “束腰征” T1WI及T2WI上信号与脑灰质相似 常见囊变、坏死 实性部分均匀强化。 侵袭性垂体瘤: 突破鞍底入蝶窦;斜坡骨质破坏; 海绵窦受侵,边界不清;颈内动脉及分支被包绕。
*
F,75y 头晕10天余,伴右手无力3天余。
*
鉴别诊断
生殖细胞瘤 儿童多见;常见于松果体、鞍区 等或稍长T1、等T2,与脑灰质信号相近;DWI高信号 CT上呈高密度 垂体柄增粗伴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可有囊变;钙化少见 明显均匀强化
影像学表现
侵袭性垂体瘤 约占垂体腺瘤的三分之一 与组织类型无关 诊断依据:突破鞍底入蝶窦;斜坡骨质破坏;海绵窦受侵膨隆,边界不清;颈内动脉及分支被包绕。
*
M,41y 手脚变粗大6年余
*
鉴别诊断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脑膜瘤 生殖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影像学表现
肿瘤多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束腰征” T1及T2上信号与脑灰质相似 垂体形态多不能显示 常可见囊变、坏死 出血、钙化少见 实性部分均匀强化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6.脊索瘤 多发于斜坡,低度恶性,可见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 常离心样,临近骨质破坏,无瘤旁水肿,T1低信号、 T2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四)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泌乳素腺瘤患者闭经、溢乳、不育;生 长激素腺瘤患者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甲亢症状等。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视神经、视交叉受压后患者 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 3、内分泌代谢紊乱:性腺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4、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和双额部,程度轻,间歇性发作, 多系肿瘤直接刺激或鞍内压增高,引起垂体硬膜囊及鞍膈 受压所致。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3、垂体大腺瘤合并囊变、出血:蝶鞍扩大,鞍底下 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T1WI 呈稍低及 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 化;垂体柄、视交叉显示不清。邻近骨质吸收、破坏。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五)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发生于垂体上方,常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病变在 T1WI上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囊内物质,在T2WI上 表现为高信号,其实性部分和囊壁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 其区别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一点是能找到正常垂体。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三)病因
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从机理上去探 讨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一些促进垂体生长的激 素过于旺盛,从而促进垂体产生了垂体瘤; 二是垂体前叶的某一种的腺垂体,分泌细胞过 多,产生了垂体瘤; 此外,在遗传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垂体瘤不 遗传,但在患有多发性肿瘤的患者身上会有一 定的遗传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缘分为平坦型、凹陷型、隆起型
儿童:6mm 男性、绝经后女:8mm 年轻女性:10mm 妊娠、哺乳女性:12mm
垂体高径——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测量 婴儿和儿童 6mm 男性和绝经后妇女8mm 哺乳期妇女 10mm 怀孕后期和产后 12mm
垂体动态增强扫描冠状面 • 在静脉注射对比增强剂后,增强顺序垂体后叶、 垂体柄、腺垂体结合部、腺垂体两侧部
4. 女 17岁 头痛头晕1月余
考虑胶质瘤可能
5. 男 7岁 视物模糊2月余
(下丘脑肿瘤、生殖细胞瘤)恶性肿瘤,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生殖细胞瘤。
6.男 64岁 头痛伴双眼视力减退1年余
考虑 Rathke囊肿
7. 男 6岁 头痛 视力下降2周
颅咽管瘤
8. 女 59岁 双眼视物模糊20天
鞍结节脑膜瘤
砂粒体型脑膜瘤,伴大片坏死。 MR-185656
砂粒体型脑膜瘤,伴大片坏死。 MR-185656
(蝶骨脊肿瘤)血管瘤型脑膜瘤 MR-169333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
位于硬膜外海绵状血窦结构,边界清楚, 内部结构均匀。MR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 号,均匀明显强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右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
– 2~3mm层厚,FOV=15cm
– T1WI及T2WI
– 动态增强成像
垂体解剖
腺垂体—— 远侧部: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垂体后叶 漏斗部
垂体血供
• 垂体上动脉源于颈内动脉 床突上段和大脑后动脉, 供应结节隆突和垂体柄 • 垂体下动脉源于颈内动脉 海绵窦段,并与对侧形成 吻合支,包绕神经垂体
(左中颅底)神经鞘瘤。
海绵窦区神经鞘瘤
(中颅底)神经鞘瘤囊性变
(桥小脑角区-鞍旁)三叉神经鞘瘤


• 垂体腺瘤系来源于垂体前叶细胞良性肿瘤,是鞍 区最常见的肿瘤。 • MR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位置,侵及 范围。 • 有典型的MR征象,T1WI和T2WI以等信号为主, 出血囊变时出现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微腺瘤呈相 对乏血供,大腺瘤实质均匀强化。 • 诊断时应仔细观察蝶鞍有无扩大,鞍底是否下陷, 垂体柄有无移位,垂体腺是否显示等。
腺瘤具有侵袭性的金标准
按照Knosp-Steiner 分级(Neurosurgery 1993)标准评 价垂体瘤鞍旁侵犯:
0级:腺瘤未跨越颈内动脉内侧壁连线 1级:腺瘤超过颈内动脉内侧壁连线,但未跨越颈内动脉中心连线 2级:腺瘤超过颈内动脉中心连线,但未跨越颈内动脉外侧壁间连线 3级:腺瘤超过颈内动脉外侧壁间连线 4级:颈内动脉被腺瘤完全包绕
垂体腺瘤
•按大小分:微腺瘤、大腺瘤 •按性质分:非侵袭性、侵袭性 •按病理分:催乳素细胞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腺瘤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促甲状腺细胞腺瘤 多激素细胞腺瘤 无功能细胞腺瘤
临床表现: • 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 阳屡、头痛等。 •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泌乳素( PRI)腺瘤出现闭经、泌乳 生长激素(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
• • • •
多为椭圆形,但可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部分形成“腰身征”、“8字征”、“雪人征” T1W稍低信号,T2W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大腺瘤
各组不同病理类型垂体腺瘤的生长方向——


ACTH(促性腺激素)腺瘤倾向鞍上生长
PRL(催乳素)腺瘤倾向鞍旁生长

GH(生长激素)瘤倾向鞍下生长
鞍上胶质瘤
• 常见青少年毛细胞型星 形细胞瘤 • 呈囊实性,多发微囊变, 实性部分显著强化 • 肿块呈前后方向生长, 即肿块长轴与视觉通路 一致,肿瘤沿视觉通路 生长。 • T1低信号,T2高信号
低级别胶质源性肿瘤 MR-196927
脊索瘤
• 颅底中线处,最常见于 蝶枕联合处,可引起颅 底广泛骨质吸收破坏 • 低度恶性肿瘤 • 30-50岁 • 肿瘤内多发散在斑片状 离心样钙化 • 不均匀强化 • 中心位于斜坡 • 鞍内垂体不受侵犯
垂体瘤的 MR诊断与鉴别诊断
附一进修生 将乐县医院 沈家昌 2015年10月15日
1.男 43岁 左肢体无力伴右侧眼睑下垂20天
神经鞘瘤伴囊性变及出血
2. 女 39岁 视物模糊1年余
• IHC及HC
(垂体瘤)垂体腺瘤。
3.女 43岁 右眼视物模糊3个多月
皮细胞型脑膜瘤 (WHOⅠ级)
可为局灶结节状强化
垂体增生
垂体增生
Rathke囊肿
• 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 前壁形成垂体远侧部,后 壁形成垂体中间部,囊腔 逐渐缩小呈裂隙状态,成 人已退化,若增大形成之 • 位于垂体前后叶之间,部 分向鞍上延伸
Rathke裂囊肿
• 40%完全在鞍内,60%有鞍上扩展
• 有症状的RCC大小多在5~15mm • 边界清晰,圆形或分叶状鞍内/鞍上病灶,无钙化 • 常较稳定,但可见自发缩小或出现 • 无恶变倾向,但术后经常再发 • 免疫组化染色表达细胞角蛋白8,20
脊索瘤
9.女 11岁 反复发作性头痛2年,左眼视力减 退2个月
视交叉毛细胞型星型细胞瘤(WHOⅠ级)
10. 女 42岁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
垂体瘤伴卒中
垂体瘤的 MR诊断与鉴别诊断
垂体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 • • X线 CT MRI 为首选的影像学方法 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小FOV
Rathke裂囊肿
• MRI信号特点:
– T1:50%低信号,50%高信号
– T2:70%高信号,30%等低信号 – Flair:高信号 – T1+C:无强化,周围受压垂体组织呈边缘 强化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鞍上生殖细胞瘤
• 常发生在中线,松果体为最好发部位,鞍区次之, 也亦可见于基底节区 • 因无包膜,容易种植邻近蛛网膜下腔和脑室系统, 沿室管膜侵犯。常侵犯垂体柄,向上侵犯下丘脑 • 多发于30岁以下 • 临床可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或垂体功能低下 • T1等信号,T2高信号,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和 钙化后信号不均 +C明显强化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侵及周围脑组织
颅咽管瘤MR-220842
乳头型颅咽管瘤伴囊性变
MR-243926
脑膜瘤
• 起源于鞍隔、鞍结节 或鞍背的脑膜瘤一般 位于鞍上,病灶以钝 角与硬膜相交。 • 信号均匀,等T1等T2, 明显均匀强化 • 硬脑膜尾征 • 邻近骨质增生硬化 • 包绕颈内动脉而引起 推移或包绕狭窄
谢谢!
THANKS
欣病等
垂体微腺瘤MRI表现
•怀疑垂体微腺瘤应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
•平扫:鞍内结节,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薄层动态增强扫描:
早期呈相对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正常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延迟扫描呈等信号 •垂体柄偏移、鞍隔膨隆、鞍底下陷
微腺瘤
微腺瘤
微腺瘤
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的MR表现
垂体腺瘤伴梗死 MR-167781
侵袭性垂体腺瘤MR-117255
垂体腺瘤 MR237250
侵袭性垂体腺瘤MR-187350
垂体腺瘤的影像鉴别诊断
垂体增生
• 生理性增生 • 继发增生
– 甲状腺功能低下 – 终器官功能低下 – 神经内分泌肿瘤
垂体增生
• MRI表现
– 垂体增大,上缘凸起 – 位于鞍内,向鞍上发展 – 垂体高度:>10mm,达到15mm –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 – C+:多为弥漫均匀强化
(斜坡区组织)脊索瘤 MR-131303
脊索瘤 MR-131303
鞍旁神经鞘瘤
• 可发生第III、IV、V及VI脑神经,其中多见 三叉神经,其次听神经 • 又称施万细胞瘤,有包膜,常坏死、囊变 和出血,生长缓慢,早期在海绵窦内生长, 继之侵蚀海绵窦壁,向窦外生长破坏颅中 窝骨质。
鞍旁神经鞘瘤
• 垂体前叶不接受动脉供血 ,由垂体的门脉系统供血
垂体周围解剖
• • • • • • • • 蝶鞍 视神经 海绵窦及其内容物 鞍上池 鞍隔 鞍上血管 下丘脑 第三脑室前下部
正常垂体MR表现
T1WI 矢状面 • 前叶T1、T2信号均匀,与灰质相等 • 后叶呈高信号(含抗利尿激素的神经分泌颗粒)
T2WI 冠状面 • 正常垂体两侧对称,垂体柄位置居中(5%可偏位)
• 骑跨于中后颅窝之间呈哑铃状是三叉神经 鞘瘤典型的形态特征 • 起源于后颅窝神经根部肿瘤位于硬膜内, 由于不受硬脑膜限制,往往瘤体较大,呈 膨胀性生长,易发生囊变,边界较模糊, 多无肿瘤包膜
鞍旁神经鞘瘤
• 肿瘤单发病灶发生囊变较多,多发病灶、 并发神经纤维瘤病则以实性肿瘤较多 • 鞍旁占位,若伴有明显囊变,提示神经鞘 瘤。
多数GH腺瘤T2WI信号偏低,因瘤内分泌颗粒丰富
GH激素使软组织增厚, 鞍隔增厚变硬,向上受阻; 降低骨密度,鞍底容易突破;使蝶鞍扩大
垂体腺瘤 MR239752
垂体腺瘤 MR-219525
垂体促性腺激素腺瘤 MR-215825
侵袭性垂体腺瘤
• 向上侵犯视交叉、三脑室,甚至下丘脑、颞叶 • 向鞍底侵犯蝶窦、斜坡,可向筛窦、鼻咽等生长 • 向鞍旁侵犯周围的海绵窦、硬膜等组织,颈内动 脉被包绕 • 一般认为肿瘤浸润硬膜 或海绵窦血管,为垂体
生殖细胞瘤
颅咽管瘤
• • • • • • 10岁以下及40岁左右 鞍区囊实性病变 囊壁钙化 海绵窦少累及 压迫垂体 90%的肿瘤有囊变, 90%有钙化 增强:90%的病变有强 化(实体部分结节状、 包膜环形强化)
MR表现为混杂信号。T1WI为低等或高信号;T2WI 表现为中等或明显高信号,钙化多表现为低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