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水量及 求 农田作物需水量

合集下载

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

• 1.理论值 • 2.田间需水量以土壤
为主体,一部分靠降 雨补给,一部分靠灌 溉补给。一部分用于 腾发,组成植株体内 水分,一部分用于改 善田间土壤条件。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2.1.作物因素 • (1)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
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 • (2)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 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 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分蘖期,第二个高峰 期在开花至乳熟期;大豆的需水高峰期在开 花结荚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乳熟 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
基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 算实际作物需水量的方法
• 1.布莱尼-克雷多公式 • 2.水汽扩散法公式 • 3.能量平衡法 • 4.彭曼综合法公式 • 5.彭曼-蒙蒂斯公式
彭曼-蒙蒂斯公式
2.考虑土壤水分及作物条件的影 响,计算出实际作物需水量
• 单作物系数法:ET=KcETo

双作物系数法: ET=(Kcb+Ke)ETo
棉花
结铃期
1983
11.7温 (℃) 相对湿度 (%) 土壤水分 () 蒸发量 (mm) 需水量 (mm)
年份
降水量
日照时数
1973~197 4
102.8
2183.5
58.6
1634.6
17.2~25.7
1069.1
392.71
1974~197 5
179.4
2148.7
作物需水量
2016
目录
• 1.作物需水量概念 • 2.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3.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1.1农田水分消耗
• 1.植株蒸腾:植物体内水分转变成水汽散发到体外的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分析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分析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分析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在生长季节内所需的水分量,是作物生长发育及丰产的基本要求之一、准确计算作物需水量对于合理设计灌溉系统、使用水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和分析。

一、潜在蒸散量法潜在蒸散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没有水分限制情况下,作物蒸散所需要的水分量。

潜在蒸散量法是计算作物需水量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潜在蒸散量可根据气象数据或设备测得数据计算得出,作物系数是根据作物特性、生长期和土壤属性等因素确定的。

二、重要发育期系数法重要发育期系数法是指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对水分需求的不同特点,将生育期划分为不同的发育期,并给予相应的系数。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该方法相对于潜在蒸散量法更加精细,可以更好地反映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三、土壤水分平衡法土壤水分平衡法是根据土壤水平衡的原理来计算作物需水量,考虑了土壤水分的补充和蒸发散发等因素。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其中,补给量可以通过降雨量和灌溉量来提供;蒸发散发量可以通过气象数据和土壤水分特征来计算;土壤水分储存量是指土壤中有效水分的量。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可以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分析作物需水量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水分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作物品种确定适合的作物系数。

2.生长期:不同生长期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也有区别,特别是在重要发育期需求较大,需注意精确计算和合理供水。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作物需水量有重要影响,较为干燥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相对较大。

4.土壤性质: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和渗透性等特性会影响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结果,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水分保持和改良十分重要。

作物需水量和作物耗水量的差别

作物需水量和作物耗水量的差别

作物需水量和作物耗水量的差别
作物耗水量与作物需水量不同,是指作物在任何土壤水分条件下实际消耗的植株蒸腾、土壤蒸发与植物体含水量之和。

而后者指在特定的适宜条件下的作物耗水量。

作物的实际耗水量在干旱和低产条件下可能少于作物需水量,但在灌溉条件下大多超过作物需水量,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根层以下的深层渗漏。

旱田的深层渗漏一般都是无益的,进入地下水流走而不能被作物利用,还造成养分的流失。

但土质粘重地下水位又高的水稻田需要有适度的深层渗漏,否则会造成氧气不足,产生硫化氢、氧化亚铁等有毒还原物质,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

适度渗漏可改善透气和消除有毒物质。

但渗漏过多则造成水分养分的损失。

田间无效耗水的另一种方式是地面径流。

降雨量过大,雨势过猛,或大水漫灌,地面又不平整时,最容易形成径流损失。

地面不平还造成高处浇不上水仍然干旱,低处积水成涝。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国家,北方的水资源尤为紧缺。

但另一方面,在农田灌溉中水的浪费又很大,作物水分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节水增产的潜力还很大。

除上述水分无效消耗外,作物需水量中的土壤蒸发对于作物的生理活动基本上是无效的,应尽可能减少,特别是在苗期。

即使是植物蒸腾,也有一部分是所谓“嗜好蒸腾量”,并非作物生长所必需,而是长期充分供水造成的,也是可以节约的。

灌溉排水--名词解释

灌溉排水--名词解释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名词解释管悬着水。

力(或土壤基质势)为纵坐标,以土壤含水量为横坐标,这样的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要的水量。

组成植株体的水分只占总需水量中很微小的一部分,将此部分忽略不计,认为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

度为12cm,表面阻力为70s/m,反射率为0.23,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遮盖地面而不缺水的绿色草地。

通常把一段时间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 C与参考作物的蒸发蒸腾量ET0之比称为作物系数。

用于关联实际作物耗水量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因子。

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所制订的向农田灌水的方案。

包括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日期、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m3/hm2或mm 表示。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针对水资源紧与用水效率低下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

灌水量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需水量的灌溉。

将有限的水科学合理(非足额)安排在对产量影响比较大,并能产生较高经济价值的水分临界期供水。

非充分灌溉不以追求传统的单产最高为目标,而是求得高效用水条件下的净效益最大或费用目标最小。

l00hm2计)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q d又称灌水模数。

常把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称为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

第二章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名词解释或田间土壤的形式。

输水至末级管道上的特殊灌水器,使水和溶于水中的化肥以较小的流量均匀而又经常地、缓慢地湿润作物根系区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地表下土壤。

洒装置(即喷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象天然降雨一样降落到地面,主要借毛细管力和重力作用渗入土壤灌溉作物的灌水方法。

mm/h表示。

6.灌水均匀度:应用灌水方法、灌水技术实施灌水后,田间灌溉水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的均匀程度,或者田间灌溉水---下渗---湿润作物的计划湿润土层深度---的均匀程度。

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土壤饱和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达到最大值时的含水率,而田间持水量则是指土壤中能够保持在根系周围的水分量。

这两个概念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饱和含水率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达到最大值时的含水率。

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土壤中的空隙已经被水填满,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已经无法再被土壤吸收。

这时,如果继续灌溉或下雨,多余的水分就会流失,导致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田间持水量是指土壤中能够保持在根系周围的水分量。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如果土壤中的田间持水量不足,那么作物的根系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土壤类型来确定合适的田间持水量,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

一般来说,土壤饱和含水率应该控制在60%~80%之间,而田间持水量则应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类型来确定。

如果土壤中的田间持水量不
足,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灌溉量、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来提高土壤的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土壤类型来确定合适的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控制土壤饱和含水率,避免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稻田水位计算公式

稻田水位计算公式

稻田水位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稻田水位是农田灌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稻田水位的合理控制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科学确定稻田水位,提高灌溉效率,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套稻田水位计算公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稻田水位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稻田水位计算公式是根据稻田地形、土壤类型、水稻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的一种水位控制规则。

通常情况下,稻田水位计算公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灌溉水量的计算和水稻需水量的计算。

首先是灌溉水量的计算。

灌溉水量的计算是决定稻田水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灌溉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含水量、气候条件、水稻生长阶段等因素。

一般来说,灌溉水量的计算公式为:\[Q= A \times H \times K \times E\]Q为灌溉水量,单位为m³;A为灌溉面积,单位为m²;H为灌溉深度,单位为m;K为基础灌溉系数,反映土壤含水量和灌溉技术水平;E为蒸散发系数,反映了气候条件和水稻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

N为水稻需水量,单位为mm;K_c为作物系数,反映了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ET_p为作物蒸腾蒸发量,反映了气候条件对水分蒸发的影响。

根据上述灌溉水量和水稻需水量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确定稻田的合理水位。

一般来说,稻田的水位控制在20-30厘米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在不同生长阶段,稻田的水位会有所调整,以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求。

稻田水位的合理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壤的盐碱化问题。

农民在灌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稻田水位,并根据生长阶段及时调整水位,以达到最佳的灌溉效果。

第二篇示例:稻田水位是稻田灌溉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正确的水位调控能够有效提高稻谷产量。

稻田水位计算公式是确定稻田灌溉水位的基础,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和灌溉方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水位计算公式以达到最佳灌溉效果。

稻田水位的计算公式通常包括多个参数,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是灌溉水量、地面积、灌溉周期和土壤水分容量等。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农田水利学—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

第二章作物需水量与灌溉用水量§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6.花生 花生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5000~7000m3/hm2,
花生种子吸水达自身的50%左右才能萌芽。土壤水分低于田间 持水量的40%,则幼苗出土缓慢,水分过多,易引起烂种。苗 期需水量占全生长期总需水量为16%~31%(北方普通型大花 生)或19%~20%(南方珍珠型小花生),水分过多可造成主 茎徒长,推迟开花结荚。营养生长前期缺水,对花生的生长影 响较小,豆荚开始形成(出现第一个果)到豆荚出全,这一阶 段包括开花、下针和果仁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内,是花生需水的 关键期。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1.小麦 冬小麦每公顷生产5250~7500 kg的需水量为3000~5250
m3。冬小麦需水量是由叶面蒸腾量与棵间土壤蒸发量组成。前 者为生理需水,而后者为生态需水。从节水角度讲,棵间蒸发 所占的比例越小越好,关键是如何提高栽培技术水平,降低棵 间蒸发量,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据农田灌溉研究所测定,不 同产量水平棵间蒸发比例不同。667 m2产193.3 kg麦田棵间蒸 发量占总需水量的 32.8%;产365.7 kg占总需水量的21.27%; 产 463.7 kg占总需水量的19.3%。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随着产 量水平的提高在逐渐降低。当产量水平达到 667 m2产400kg时, 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稳定在20%左右,如产量再增加棵 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从全生育期来看,初期所占比 例在60%~90%,而后期逐渐降低,一般在10%以下。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4.水稻 水稻田需水量包括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量。水
稻的需水量随地区、品种和水文年份而异。水稻在返青、拔节、 抽穗到乳熟前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其中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 稻一生中需水的高峰期,是需水的关键期。因此,在水稻生长 的各个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或排水技术,以调动水稻自身 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可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标。

水田灌溉蓄水量计算公式

水田灌溉蓄水量计算公式

水田灌溉蓄水量计算公式水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而在进行灌溉时,需要考虑到水田的蓄水量,以确保灌溉水的充足和合理利用。

因此,水田灌溉蓄水量的计算公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田灌溉蓄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水田的面积、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水田的蓄水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蓄水量 = 水田面积×土壤含水量×生长期需水量。

其中,水田面积是指灌溉的水田的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或者公顷;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的含水量,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生长期需水量是指作物在生长期内所需的总水量,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在计算水田的蓄水量时,首先需要确定水田的面积。

通常可以通过测量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取水田的面积数据。

其次,需要了解水田的土壤类型和含水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水分的保存和释放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土壤的含水量。

最后,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期和生长需水量来确定生长期需水量。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种类来确定生长期需水量。

在实际的灌溉工作中,水田的蓄水量计算公式可以帮助农民和灌溉工作者更好地掌握水田的水分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灌溉工作,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计算水田的蓄水量,可以避免因为过量灌溉或者不足灌溉而导致的作物生长不良或者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

除了以上提到的基本公式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正和调整。

例如,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和降水量来调整生长期需水量;可以根据土壤的排水情况和作物的根系情况来调整土壤含水量;还可以根据灌溉水源的情况和灌溉设施的效率来对蓄水量进行修正。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水田灌溉蓄水量计算公式,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在进行水田灌溉蓄水量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到水田的水资源补给和排水情况。

菜地浇水计算公式是什么

菜地浇水计算公式是什么

菜地浇水计算公式是什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农田面积逐渐减少,而菜地的面积也在不断减少。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田的产量,成为了农民和农业专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而农田的浇水问题,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田浇水是指通过灌溉系统或人工浇水的方式,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

而如何确定农田需要的水量,是农民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以菜地浇水计算公式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田浇水的原理。

在农田浇水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作物的生长阶段、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水量是不同的,土壤的持水能力也不同,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这些因素来确定农田需要的水量。

以菜地浇水的计算公式如下:农田需要的水量 = 作物的蒸发蒸腾量 + 土壤蓄水量降雨量。

其中,作物的蒸发蒸腾量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因蒸发和蒸腾而失去的水分量,它是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来确定的。

土壤蓄水量是指土壤的含水量,它取决于土壤类型和灌溉系统的效果。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农田接收到的降雨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公式来确定农田需要的水量,并合理安排浇水的时间和频率。

这样可以避免因浇水不足或浇水过量而导致的作物减产或死亡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计算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灌溉系统来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浇水。

现代化的灌溉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含水量来自动调节浇水的时间和量,从而实现对农田的精准浇水。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减少浪费。

总之,农田浇水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合理确定农田需要的水量,选择合适的浇水方式,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够更加了解以菜地浇水的计算公式,为农田的浇水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农田的含水量标准

农田的含水量标准

农田的含水量标准
农田含水量之准,因地域、土壤之属、作物之需等而异也。

大抵言,农田含水量可依土壤墒情评之标以定。

常见之土壤墒情评之标与应之含水量之域如下:
- “湿润”者:常示土壤含水量颇高,逾二成。

- “适宜”者:谓土壤含水量适中,于十六成至二成间。

- “不足”者:意土壤含水量颇低,逊十六成。

宜察之者,具体含水量之准或因地域与作物之异而有殊也。

于实际用之,尚须虑作物生长之段、土壤之质、气象之况等以综断农田含水量宜否。

又,异之农田监测之点与监测之法,亦或致含水量数据之差。

若汝需更详确之农田含水量之信,宜参当地之农业署、专业之农业所或相之科学究。

彼等可供对特定地域与作物之具体含水量准与监测议也。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

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是一种用来预测农田水资源供需情况的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农田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农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一、农田供水量计算公式:农田供水量 = 降雨量 + 灌溉水量1. 降雨量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地表或地下收到的降水量,可以通过气象站的观测数据获取。

降雨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灌溉水量灌溉水量是指农田进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

灌溉水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特性以及灌溉设施的效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二、农田需水量计算公式:农田需水量 = 作物蒸散发量 + 土壤蓄水量变化1. 作物蒸散发量作物蒸散发量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叶片蒸腾的水分量。

作物蒸散发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系数进行估算。

2. 土壤蓄水量变化土壤蓄水量变化是指土壤中储存的水分量的变化情况。

土壤蓄水量变化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土壤类型、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和蒸散发量等因素进行估算。

三、农田供需水平衡计算公式:农田供需水平衡 = 农田供水量 - 农田需水量通过计算农田供需水平衡,可以评估农田水资源的供应是否充足。

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正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大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充足;当农田供需水平衡为负值时,表示农田供水量小于农田需水量,农田水资源供应不足。

四、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的应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以应用于农业管理、水资源规划和农田灌溉等领域。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建立更精确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结: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公式,该模型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部门了解农田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利用和管理农田水资源。

当然,实际的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数据。

因此,在使用农田供需水预测模型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农业行业农田灌溉标准

农业行业农田灌溉标准

农业行业农田灌溉标准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田灌溉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很容易出现水资源浪费、土壤退化等问题。

因此,制定农田灌溉标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灌溉水质标准1. pH值:灌溉水的pH值应在6.5-8.5之间,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土壤酸碱度失衡。

2. 水溶性盐:灌溉水中的水溶性盐含量应低于1g/L,高盐水会对土壤中的植物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

3. 重金属含量:灌溉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应低于国家标准规定值,如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均产生危害。

二、灌溉水量标准1. 生长水需求: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水量计算,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量浇水导致土壤水分过度饱和。

2. 水分利用系数:根据农作物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相应的水分利用系数,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三、灌溉方式标准1. 雨水利用:充分利用下雨的时机,结合适当的集雨设施,将雨水集中到水库等储存设施中,以备灌溉使用。

2. 高效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高效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 定量灌溉: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和成熟期的特点,进行定量灌溉,避免过量浇水。

四、土壤水分管理标准1. 土壤含水量监测:建立土壤含水量监测系统,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及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控灌溉量。

2. 土壤保水措施:采取有效的土壤保水措施,如覆盖保墒、合理翻耕等,减少灌溉时的水分流失。

3. 除盐技术:对于存在盐碱化问题的土地,采用除盐技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提高土壤水分存储能力。

五、环境保护标准1. 农药使用合规:规范农药的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产生污染。

2. 土地保护:加强土地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开垦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问题。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4、灌溉制度制定步骤(略)
• 1) 根据各旬的计划湿润层厚度和作物要求 的含水率上限、下限,计算出允许储水量 上下限,绘于图中。 • Wmax=667×nh×θmax
• Wmin=667×nh×θmin
• 2〕绘制作物需水量累积曲线ET、计划湿润
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累积量WT、地下水累积 补给量K以及净耗水量曲线ET-WT-K
– 充分灌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灌水方法,适于水源丰 富地区。目前的灌溉制度、通常是充分灌溉条件下的 灌溉制度
<一>充分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确定
• 1、总结群众灌水经验 根据设计要求的干旱年份,调查不同 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灌水次数、 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
– 感性认识强,便于农民接受,较为实用。 – 水文年份和灌溉保证率的概念模糊,不易 量化。
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
• 第一节 作物需水量 • 1、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 • A 植株蒸腾(transpirarion) • B 棵间蒸发(evaporation) • C深层渗漏
2、作物需水量
• A、旱田作物需水量: 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腾发量 (evapotranspiration),也称为作物需 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 • 影响需水量的因素
• 若雨后田内水深大于允许蓄水深度,排水量 • d=ha- hp • ha-雨后水深,hp-雨后允许蓄水深度。
3、 水稻灌溉制定
• (1)收集基本资料,主要包括:
– 1)水稻各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
– 2)各生育阶段降雨量;
– 3)各生育阶段适宜水深及最大蓄水深度。 • 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为充分利用降雨量而允 许短期水深。
– H-计划湿润层深度,m

土的浇水量计算公式

土的浇水量计算公式

土的浇水量计算公式土的浇水量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正确的浇水量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而过多或过少的浇水则会导致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因此,正确计算土的浇水量是非常重要的。

在农业生产中,土的浇水量通常是根据土壤的含水量和作物的需水量来进行计算的。

而土壤的含水量又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正确计算土的浇水量,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土壤的含水量如何影响浇水量的计算。

土壤的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含水量会受到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水分的保持能力不同,而气候因素如降雨量、蒸发量等也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

因此,要正确计算土的浇水量,首先需要了解土壤的含水量。

其次,作物的需水量也是影响浇水量计算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是不同的,而作物的生长阶段也会影响其对水分的需求量。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期需要的水分较多,而在成熟期则需要的水分较少。

因此,要正确计算土的浇水量,需要了解作物的需水量以及其生长阶段。

综合考虑土壤的含水量和作物的需水量,我们可以得到土的浇水量计算公式如下:土的浇水量 = (土壤的容积土壤的含水量)×作物的需水量。

在这个公式中,土壤的容积是指在种植作物的土地的总体积,土壤的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作物的需水量是指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计算出正确的土的浇水量。

当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来确定土的浇水量。

比如,气候条件、降雨量、蒸发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土的含水量和作物的需水量,因此在计算土的浇水量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此外,还需要根据具体的作物种植情况和土壤情况来调整浇水量,以确保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总之,正确计算土的浇水量对于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

1—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 —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1—2土壤水分的测定1 — 2.1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1 — 2.2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1 — 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 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因此必 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粮 采样时娈特别注意时闻冈轨同一时间内釆取勺土样分析结果才能杜工比礼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采样的方法囚分析H 的不同而不同。

(1) 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一般每层采样1kg ,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2)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

在取样过程 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

(3)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从地 表起每10cm 或20cm 采集一个样品。

(4) 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 采用只取耕作层20cm 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

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 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

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

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 10亩 时,可取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 10—40亩时,可取5— 1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大于 40亩时, 可取15—20个点的土壤混合。

土壤有效含水量名词解释

土壤有效含水量名词解释

土壤有效含水量名词解释土壤有效含水量的概念为:有效含水量指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耕层内田间持水量的百分率,反映了田间供给作物水分的能力。

一般以田间持水量为准。

对于“有效含水量”这个词语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可它的定义,用途和计算公式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定义:含水量:湿润表面吸收水量与同时散失水量的比值。

含水量大小与作物需水量有关。

名词解释:①指土壤自然含水量。

②由土壤水势与入渗曲线综合而成的参数,可用于研究作物需水规律及确定灌溉制度。

③系指降雨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

④系指土壤内部孔隙水与外部毛管水重新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水分。

1、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农田中有效含水量指在田间持水量基础上扣除田间蒸发量后的土壤含水量.2、土壤有效含水量(soil effective water content)土壤有效水量是指土壤毛管孔隙水重新达到平衡所必须吸收的水分,也称田间持水量。

3、田间持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指土壤保持其自然孔隙状态时所能维持的最大水量。

因其减少的水分相当于未固结水和孔隙结构水两者的总和。

因此,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就不断地进入土壤中,直至土壤含水量等于或大于田间持水量为止。

4、田间持水量( soil moisture content)指土壤保持其自然孔隙状态时所能维持的最大水量。

5、田间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指降雨入渗土层后,土壤所保持的水分与在土层中降落的雨水量之差。

6、有效含水量(soil effective water content)指的是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土壤含水量。

指田间作物需要而没有被田间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量,包括土壤中毛管水以及土壤颗粒间孔隙中的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含水量及农田作物需水量一、土壤含水量的计算1.土壤重量含水量(重量百分数)指一定重量的土壤中水分重量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干土指在105℃下烘干的土壤(干土≠风干土),通常要求烘干时间达8小时以上,准确则要求烘至衡重。

它是普遍应用的一种表示方法,也是经典方法。

一般情况下,如果文献中未做任何说明,则均表示“重量含水量”。

如烘干法测定的结果,其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水重%)可由下式求得:例1:测得湿土重为95克,烘干后重79克,求重量含水量。

%3.20%100797995%=⨯-=水重2.土壤容积含水量(水容积百分数)指一定土壤水的容积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

它可以表明土壤水充满土壤孔隙的程度及土壤中水、气的比率。

常温下如土壤的密度为1克/厘米3,因此土壤容积含水量或水容积百分数(水容积%)可由下式求得: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内干土重,单:g/cm 3。

容重是土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参数,在土壤工作中用途较广,以下举例说明。

(1)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 容重可用来表示土壤的松紧程度,疏蓊或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容重小,紧实板结的土壤则容重大,如下表。

容重(g/cm 3) 松紧程度 孔隙度(%)< 1.00 最松> 60 1.00~1.14 松60~56 1.14~1.26 适合56~52 1.26~1.30 稍紧52~50 > 1.30 紧< 50(2)计算土壤重量 每公顷或每亩耕层土壤有多重,可用土壤的平均容重来计算,同样一定面积土壤(地)上的挖土或盆裁填土量,也要利用容重来计算。

例1:一个直径为40cm ,高为50cm 的盆,如果按1.15g/cm 3容重计算,问需装多少(干)土?解:(40/2)2 ⨯ 3.14 ⨯ 50 ⨯ 1.15 = 72220克 = 72公斤如一亩地面积(6.67⨯106cm 2)的耕层厚度为20cm ,容重为1.15g/cm 3,其总重量为:6.67 ⨯ 106 ⨯ 20 ⨯ 1.15 = 1.5 ⨯ 108(g) = 150(t) = 150000kg = 30 万斤土(3)计算土壤各组分的数量 根据土壤容重,可以计算单位面积土壤的水分、有机质含量、养分和盐分含量等,作为灌溉排水、养分和盐分平衡计算和施肥的依据。

如上例中的土壤耕层,现有土壤含水量为5%,要求灌水后达到25%,则每亩的灌水定额为:6.67 ⨯ 106 ⨯ 20 ⨯ 1.15 ⨯ (25% - 15%) = 30(m 3)又如上例,土壤耕层的全N 含量为0.1%,则土壤耕层(0~20cm )含N 素总量为:6.67 ⨯ 106 ⨯ 20 ⨯ 1.15 ⨯ 0.1% = 150t ⨯ 0.1% = 150kg例2:如某土壤水含量(水重%)为20.3%,土壤容重为1.20(克/厘米3),求土壤容积百分数(水容%)水容% = 20.3% ⨯ 1.2 = 24.4%又如某土壤容重为1.20,该土的总孔隙度为%10065.220.11⨯⎪⎭⎫ ⎝⎛- = 55%,则其土壤容积饱和含水量为55%,饱和重量含水量为37.7%,空气所占的容积为55% - 24.4% = 30.6%3.土壤水贮量(农田贮水深)以水层厚度(水毫米)表示。

指一定厚度土层内土壤水的总贮量相当多少水层厚度(毫米)。

它便于与气象资料-降水量、蒸发量及作物耗水量等进行比较。

土壤水贮深(水毫米)可同下式求得:土 例3:如某土层厚度为100厘米,土壤含水量(水重%)为20%,容重为1.20(克/厘米3),得:(水毫米)= 1000 ⨯ 20% ⨯ 1.20 = 240毫米4.农田(土壤)水贮量(亩/方)以水的体积(方/亩)表示:指一定深度内每亩土壤水的总贮量(以立方米计),即:水方/亩这是农田灌溉时计算水量常用的方法。

其求法如下式:(水方/亩)= 666.6(米2) ⨯ 深度(米) ⨯ 水重% ⨯ 容重例4:设土层深度为1米,水重%为20%,容重为1.2,其贮水量(水方/亩)为:(水方/亩)= 666.6米2 ⨯ 1米 ⨯ 20% ⨯ 1.2 ≈ 160方/亩例5:可应用土壤水贮量(水方/亩)计算灌水量。

如某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0%(水重%),容重为1.20 (克/厘米3),今测得土壤含水量为10%,现要把每亩一米深的土层的含水量提高到田间持水量的水平,问每亩应灌多少水(方/亩)?其求法如下:应灌水量(方/亩)= 面积(米2) ⨯ 深度(米) ⨯ 容重 ⨯ 应灌水重%= 666.6 ⨯ 1 ⨯ 1.2 ⨯ (20% - 10% ) = 80方/亩(水毫米)与(水方/亩)可作如下换算:3mm 水 = 2方/亩所以,降水1.5mm 即相当于农田贮水量为1方/亩。

即:例6:根据例3求例4:农田贮水量(亩/方)= 32⨯ 240(mm)= 160 (方/亩)水(mm/亩)与水(方/公顷)可作如下换算:水(mm/亩) 水(方/亩) 水(方/公顷)即:水(mm/亩) = 水(方/公顷)5.相对含水量÷1.5 ⨯15亩 ⨯10指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它可以说明土壤毛管悬着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和水、气的比例等。

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土壤含例7:%50%100%24%12(%)=⨯=土壤相对含水量说明当时土壤含水量只占该土田间持水量的50%,即一半,一般认为旱作土壤比较适耕、适播的土壤含水量大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为好。

上述土壤含水量只占田间持水量的一半,这对一般作物生长,已感土壤水分不足了。

例8:实测资料如下,求土壤蒸发量。

土层 (cm) 容重 (g/cm 3) 3月31 水重(%) 4月20 水重(%) 蒸发量 水重(%) 蒸发量 容积(%) 蒸发量水(mm) 日蒸发量 (mm)0~5 1.58 7.7 4.1 3.6 5.7 2.8 0.145~10 1.48 9.9 6.9 3.0 4.4 2.2 0.1110~20 1.44 10.9 8.6 2.3 3.3 3.3 0.1620~40 1.44 13.3 11.3 2.0 2.9 5.8 0.2740~60 1.44 15.1 12.6 2.5 3.6 7.2 0.3460`80 1.44 21.5 18.8 2.7 3.9 7.8 0.3780~1001.44 31.6 31.4 0.2 0.3 0.6 0.030~10cm 日蒸发量:(0.14 + 0.11)÷10 = 0.25 ÷10 = 0.025mm0~80cm 日蒸发量:dmm /28.0804.78.64.56.155.07.020202010552037.02034.02027.01016.0511.0514.0=+++++=+++++⨯+⨯+⨯+⨯+⨯+⨯ 问:根据以上数据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例9:测得田持为32.5%(容积%),2米土层平均重量含水量为16%;平均容量为1.5,求100mm 降水(或灌溉水)可湿润多深土层?解:m mm mm mm mm mm H 11000%10100%5.22%5.32100)5.1%16(%5.32100%===-=⨯-==容积水土二、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称为有效水。

其中因其吸收难易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速效水(或易效水)和迟效水(或难效水)。

通常把土壤萎蔫系数看作土壤有效水的下限。

低于萎蔫系数的水分,作物无法吸收利用,所以属于无效水。

所谓萎蔫系数是指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这时的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约相当于根的吸水力(平均为15巴)或根水势(平均为-15巴)。

一般把田间持水量视为土壤有效水的上限。

所以田间持水量与萎蔫)。

随土壤质地由砂变粘,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也随之增高,但增高的比例不同。

粘土的田间持水量虽高,但萎蔫系数也高。

所以其有效水最大含量并不一定比壤土高。

因而在相同条件下,壤土的抗旱能力反比粘土为强。

一般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往往低于田间持水量。

所以有效水含量就作物需水量的有关概念:(1)作物(田间)需水量ET ――在一定条件下,作物在生育期内良好生长发育,达该品种最高产量时单位面积所需水量(方/亩、mm )。

即理想条件下的耗水量。

(2)作物(田间)耗水量ET ――在具体农田条件下,作物生育期内,达某一产量时,单位面积上实际消耗水量(方/亩、mm )。

注:①旱地田间需(耗)水量不包括深层渗漏,水田作物则包括;②需水量是理想条件下的耗水量。

(3)日耗水量――作物每日实际耗水量(相应有日需水量)(4)作物需水系数――作物每生产1公斤籽粒(籽棉)的耗水量(mm/kg)(5)作物需水模系数――作物生育期内,各生育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也叫阶段耗水百分数(6)(作物)水分有效利用率WUE――作物每消耗单位水量(mm)所能生产的产量(kg/mm)(7)蒸腾系数――作物每制造1克干物质所蒸腾水的克数(125-1000g/g)(8)蒸腾强度――单位叶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蒸腾耗水量(g/m2/hr,白天20~250g 夜1~20g)(9)蒸腾效率――作物每蒸腾1kg水所能生产干物质的克数(1~8克)(10)影响耗水量的因素:作物种类、作物品种、作物产量、气象因素、灌水技术、农业技术、种植制度、施肥水平、管理水平等。

土壤水有效性的实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SPAC)1927年迈耶(Veihmeyer)指出,土壤水在田持-萎蔫点之间对作物是同等有效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土壤水三种有效性大小。

(如图)现在研究表明,不同土壤的上、下限并不是常数(田持也不是常数),于是人们采用能量观点来研究土壤水,用水势代替含水量,通过测定土壤水势、植物水势(根、叶)、大气水势把植物从土中吸水直至蒸发可视为这样一个过程:水从一个容量有限,水势有变化的源头(即土壤)流向一个容量几乎无限的壑(即大气)中,当植物吸水速率等于蒸腾速率,则水流继续进行着,当土壤供水不足,小于蒸腾,则植物本身失水,直至萎蔫。

因此,现在研究土壤水分有效性是从“土-植-大气”视为一个系统即“SPAC”(1966, J.R. Philip)。

在这个系统中,水从水势高的地方(土)流向水势低的地方(大气),土壤饱和时,土水势为0,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水势以基模势为主,至田持时,ψm = -0.1~ -0.3巴,萎蔫点ψm = - 15巴,根水势-10 ~ -30巴,根一叶水势差约为-10巴,水气水势为-1000巴。

三、土壤水平衡土壤水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体积,土壤含水量变化(末期测定值与前期测定值之差)等于土壤水的收入(来水量)与土壤水的支出(耗水量)之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