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地理七年级下册:5 中国的地理差异 学案设计(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区域差异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包括4个小节:地理差异的含义、地理差异的表现、地理差异的成因和地理差异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的概念、成因和意义等方面,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差异,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表现和成因,掌握分析地理差异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表现。
2.地理差异的成因。
3.地理差异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差异。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差异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每个小节的教学活动。
3.准备好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及其表现,让学生对地理差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几个典型的地理差异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掌握分析地理差异的方法。
鲁教五四版七年级地理5.1 中国的地理差异 学案(1)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二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一、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
2.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3、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
二、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三、学习难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根据干湿程度,我国有四大干湿区:、、和。
2、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有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
3、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为。
4、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限大致和一致。
5、我国青藏地区和其他地理区域的界限大致是。
(二)合作探究:活动1:结合课本P5内容,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的划分,认识我国的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1)我国气候类型区:(2)我国干湿区:(3)我国温度带:活动2:结合课本P2图5.1和P6图5.5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并结合活动题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是如何划分的。
(1)界线A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确定界限A 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2)界线B大致与一月份哪条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与哪条等降水量线分布最接近?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界线B和秦岭—淮河一线是否接近?(3)界线C与哪级地势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活动3:结合课本P6图5.5和课本内容,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特征。
(三)达标检测:1.下列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域的是()A.北京市B.长江三角洲C.环渤海经济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我国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是()A、水稻、油菜B、玉米、花生C、春小麦、大豆D、冬小麦、油菜3.四川省属于下列哪种地理区域:( )A.西北地区 B.行政区域 C.自然区域 D.经济区域4.四大地理区域中,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区域是(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5.小明说:“我的家在安徽省,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安徽省属于:()A.自然区域 B.经济区域 C.行政区域 D.以上都不是6.四大区域中跨经度最广的是()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北方地区D.西北地区7.下列我国房屋建筑形式与其所在地区,正确的是()A.窑洞——吐鲁番B.砖墙斜顶房——东南沿海C.晾房——黄土高原D.土墙平顶房——准噶尔盆地8.下列语句中,符合青藏地区的描述是( )A.旱地麦浪大豆香 B.山清水秀稻花香C.雪山青稞奶茶香 D.椰林婆娑菠萝香9.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地热能都很丰富的是:()A.四川省 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0.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四)盘点提升:1、你在学习后感觉到你的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没有提高?2、你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案(表格式)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表格式)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日期课型新授执教人案序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教材分析七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内容氛围总论和分区两大部分,七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
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更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围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四大地理区域是综合自然和人文特点而划分的,所以,区域界线与主导因素的接线不完全一致。
四大地理区域中,每个区域特点鲜明,互相之间差异显著。
由于四大地理区域是全国第一级的综合区域,所以,每个区域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
教材重点说明区域内部差异明显,为后续第六至第九章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中的次一级区域做好铺垫。
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限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
2.学生分析本章内容较少,且多为学生已熟悉的,特别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七年级上册在讲地形、气候等内容的时候多有涉猎,学生掌握内容较好,个别学生稍有差池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良好巩固。
本课前半部分主要讲气温、降水、地势等的差异所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再到人文差异,这样一个递进的过程,应该让学生明确这样的一个思路,避免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只听知识点,不能很好的理清学习思路,导致日后做题过程中产生推理困难。
同时上学期学生已经对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有简单涉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根据所学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并总结,下学期,将继续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有的放矢。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1、初步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以及影响因素;能在地图上确定“秦岭—淮河”的位置,并能从气温、降水、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区域划分等方面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2鲁教版五四制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本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内容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我国各地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较为详细地讲述了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第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主要是让学生先从宏观上感受和认识区域地理差异就在自己身边,并初步理解区域地理的划分依据,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大部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能够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初步学会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完善,有待提高。
列举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差别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分析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应该是个难题。
教学过程引课:(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参照图5.1分析我国的地理差异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小结:主要表现是自然环境差异、人文环境差异。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地形。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有哪些?秦岭-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800mm等降水量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界线;水稻产区与小麦产区分界线;水田与旱田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提高。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差异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
但学生对地理差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能够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地理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图表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差异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理差异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地理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差异。
2.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展示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相关地区的地图,供学生练习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地区的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差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并进行简单的地理评价。
【配套K12]七年级地理下册 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3 鲁教版五四制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2.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3.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划分标准。
教学难点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及影响因素。
教学用具中国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图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一)地理差异显著A、学生活动:看书2、3两页,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由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学习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师总结B、学生活动: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
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
要求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2)以学校所在的城市为例,分别从地形、农业等方面让学生来划分该市的地理区域。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请看第四页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由名称,你能了解四大区域哪个方面的特点?(地理位置)(3)本图由哪几种地图综合而成?(地形图、一级行政区划图、河流与湖泊分布图)(4)这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涉及哪些方面?(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完成第5两页上的“活动”1、2、3题,了解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认识各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鲁教五四版七年级地理5.1 中国的地理差异 学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课时)教学思路(纠错栏)一、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显著的特征。
2. 结合地图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有规律的变化。
3、理解由自然环境差异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差异。
4、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二、学习重点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有规律的变化。
2. 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三、学习难点1、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的有规律的变化。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和。
2、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
3、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南向北纬度逐渐升高,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越来越少;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分布,逐级。
4、我国农业具有、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5、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经过一线。
(二)合作探究:活动1:结合课本P2图5.1和课本内容,分析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的具体表现。
(1)气温:(2)降水:(3)地势:活动2:结合课本P3图5.2和课本内容及阅读材料内容,分析我国人文地理差异的具体表现。
(1)农业分布:(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3)经济发展水平:(4)饮食习俗:活动3:结合课本P4图5.3、图5.4和课本内容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1)农业生产(农作物、熟制、农田类型):(2)传统民居(墙体、屋顶坡度):(3)交通运输:(4)其他方面:活动4:结合课本P5的活动题,理解秦--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及其南、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一月份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主要地形河流冬季结冰农田类型主要粮食作物传统交通运输方式传统民居特点……主导因素:(三)达标检测:1.填空(1)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地理下导学案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表格式,无答案)
七年级地理下导学案 第___周第___课时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 型 新授 主备人备课组审核级部审核学生姓名教师寄语学习!永不放弃!努力!做最强的自己!学习目标1.阅读地图,感受并总结我国显著的自然地理差异。
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点)3.阅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难点)重点、难点 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自主预习】 1.自然差异:(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_____。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___。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_____。
2.人文差异:(1)农业分布: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_________。
(3)经济发展水平分布:东部___,西部___。
3.秦岭—淮河一线: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合作探究】1、秦岭——淮河是哪些重要地理事物分界: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和D_________。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耕地 __________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主要农作物_____、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甜菜等_____、棉花、油菜、甘蔗等主要交通方式 _____运输 _____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_____,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___,墙体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代号区域界线主导因素Ⅰ大致与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北段一致Ⅱ与我国地势第___、第___级阶梯界线吻合Ⅲ大致与我国1月____等温线和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拓展延伸】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当堂反馈】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景色指的是下列哪个省区冬季的景观( )A.黑龙江省B.海南省C.台湾省D.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下列几幅图,反映我国南方地区特征的是()综合题:1.指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
中国的地理差异-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中国的地理差异-鲁教五四学制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中国各地之间的差异,例如南方的雨水多,北方的冬天冷,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内陆地区快等等。
那么这些差异都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岸,南北纵跨东经73度26分至135度05分,东北到北纬53度33分,东南至纬3度52分。
全国陆地总面积960.1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38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中国地处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五个地理区域,因此地理差异较大。
三、中国的地形中国地形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西南山地、华北平原、华南丘陵和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七个区域。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地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四省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种植区和牧区。
西南山地是我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等山脉组成。
这里的气候多雨,交通不便,但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区。
华北平原主要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省市,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景观。
华南丘陵和盆地地带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多山、多水、气候炎热,是中国重要的农业、林业、渔业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市,地势平坦、水网交错,物产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
东北平原涵盖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项目和农业产区,物资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东南沿海平原由华南6个省市共同组成,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中国的气候中国气候分布不均,主要分为寒冷的温带气候、温暖的亚热带气候和炎热的热带气候三种。
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最冷的地方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而最热的地方气温则可达30摄氏度左右。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2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我国地理差异的认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含义、地理差异的表现、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地理差异的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认识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地理差异的认识还较模糊,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差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表现、原因和意义,掌握分析地理差异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差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差异的观念,增强学生的地理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含义、表现、原因和意义。
2.难点:地理差异的原因分析和地理差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差异的奥秘。
2.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我国各地地理环境差异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表现、原因和意义。
3.问题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地理差异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地理差异的理解。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设计2023-2024 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受海陆因素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植被茂密,而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了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
水的差异。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受地势的影响,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雪
【方法总结】
我国的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比较区域地理差异的方法
自然地理:可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资源等方面比较;
人文地理:包含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适合于分析中国区域地理,也适用于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过渡】我们国家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存在区域之间的差异,有些地理事物,如山脉,山脉两侧的地理差异明显,往往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
因素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
划分四大地理单元界限的主导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节课,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穿越中国之旅(感知显著的地理差异);畅游秦淮两岸(明确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描绘多彩中国(掌握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及主导因
要的地理分界线。
畅游秦淮两岸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找出秦岭和淮河,观察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秦岭—淮河一线所经过的
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秦岭东西走向,淮河自西向东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指淮河。
秦岭-淮河一线所经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有: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
【过渡】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畅游秦淮两岸,感知秦岭-淮河两侧的地理差异吧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复习教学设计
2024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地域性特征,包括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内容涵盖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以及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七年级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
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差异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差异,掌握地理差异性的基本分析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地理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差异、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差异,地理差异性的基本分析方法。
2.难点: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地理差异性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实例、视频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地理差异的典型景观,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
七年级地理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鲁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地理下册5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案1鲁教版五四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评价任务通过读图5.1,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规律,并将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写在图旁边。
找出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的差异。
通过小组合作,填表比较秦岭---淮河两侧的区别。
并完成P5活动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照图5.5和与图5.1分析出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件展示)新疆山地牧场景观图、西双版纳景观图、东南沿海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景观图,让学生发现这四个地方景观大有不同。
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理差异非常明显。
本节课,我来就来了解我国的地理差异。
讲授新课(一)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1、学生读图5.1,说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变化规律,体会我国东西、南北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2、回顾上学期知识,说出我国农业、人口、交通、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特点。
3、填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方面的差异。
4、填表比较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人文地理的差异。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七年级下册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
此课时为初二下册内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他们经过一年的世界地理学习和半年的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农业、工业、人口、交通等人文环境在上学期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本节课主要是对上册知识的一些回顾和归纳。
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
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
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和一些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学法上还存有缺陷,有些学生掌握知识只靠背诵,不会识图析图,不会举一反三灵活变动。
同时地理会考由原来的70分变成了等级制,学生家长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放松了许多。
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灵活多样,以图来引导学生分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上导入部分以《爸爸去哪儿》歌曲和图片导入,课前布置搜集关于我国的地理差异资料,拓展部分以导游形式介绍家乡好运角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推荐1999年服饰邮票和《远方的家》这些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增强学生活中的地理,做生活的主人。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课后引导学生为家乡打造好运角做贡献,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介绍家乡的地形、气候等自然风光,着重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好运角区。
学生较为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冬季结冰
农田类型
主要的粮食作物
3.我国的地理区域差异大,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
4.综合、、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分别为、、和。
5.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划分的因素是。
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划分的因素是。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划分的因素是。
【达标检测】
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四大区域名称:
A B C D
(2)C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D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C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D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B地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3)C与D比较,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C与B比较,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4)区域B和C的分界线主导因素是________,A和B、C、D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__,C和D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5)你所在学校属(区域),该地区的耕地类型是。
(6)A、C两区均有大面积冰雪,但成因不同,A区是因为,而C区是因为。
(7)B、D两区相比,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实现优势互补,D区可以在方面援助B区发展,B区可以为D区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著名的工程就是为实现
林海雪原
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