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性认识
天然气市场是天然气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也是天然气产业价值的最终实现环节。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进入深化改革阶段,需要认清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规律,明确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国内外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希望能对中国天然气市场未来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1 国外主要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1]、《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2]等报告数据,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中国、伊朗、日本、加拿大和沙特阿拉伯,合计占全球天然气消费量的56%。笔者通过调研相关文献[3-9]认为,美国、俄罗斯、日本天然气市场已相对成熟,英国也是天然气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各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见表1)。
典型国家的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表明,天然气市场的发展期最为复杂,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发展期可进一步分为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在快速发展期,各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基本可以达到两位数,而在稳定发展期,消费增长率相对较低。进入成熟期后,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相对稳定,甚至略有下降(见表2)。
表2各国情况表明,气源能否稳定供应、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政府政策是否支持、体制机制是否健全等因素会对天然气市场发展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2 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中国天然气市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的发展起于改革开放。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天然气市场生产供应能力持续提高、管道建设规模逐步增大、天然气消费市场逐渐繁荣,已经初步具备快速发展天然气产业的能力。
2.1 天然气市场启动期
20世纪50年代至2004年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启动期,天然气市场从无到有。这个阶段天然气主要作为石油的副产品生产,气源市场小且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区域性管网较少,累计建设天然气干线仅1.7万千米,消费市场集中在资源地附近,市场主要受国家管控,基本上是“以产定用”[10](见表3)。
2.2 天然气市场发展期状况
2004年西气东输一线正式投产并商业化运行,拉开了中国天然气工业大发展的序幕[11],中国天然气发展正式进入发展期。
2.2.1 供应能力稳步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天然气供应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基础。中国天然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截至2017年底,中国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为14.2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7.5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7%[12]。目前,中国天然气市场供应呈现“国产气为主,进口气为辅”的局面。中国自产气以常规天然气为主,非常规气为辅,非常规气规模化开采的只有煤层气和页岩气。
在国内政策利好、改革持续发力、消费量稳步提升等背景下,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累计产量达1.36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0.4%,远高于世界年均增长率2.4%和亚太地区年均增长率4.5%。受国际油价等因素影响,2016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较2015年没有增加;201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149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5%。2017年,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产量分别为450亿、395亿、270亿立方米,合计占全国产量的76.3%。
2006年中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到2017年累计进口量0.45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1.6%。2017年,中国进口天然气946亿立方米,达到历史最高,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见图1)。目前,中国天然气进口已形成“海陆并举”的格局。2017年,中国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首次超过管道气,占全年进口量的57.2%。LNG进口主要来源为澳大利亚、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管道气进口主要来源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缅甸等。
2.2.2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成熟国家差距明显
管线建设方面,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长输管线累计增长5.3万千米,年均增长4077千米,逐步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陕京二线、三线、四线,“川气东送”,涩宁兰管道复线,忠武线等全国主要支干线和联络线,初步形成了全国一张网的局面。2017年底,中国境内在役长输天然气管道约7.72万千米[14],基本满足现有天然气消费市场需求。但中国每万平方千米管道长度约80千米,仅相当于美国的14%、法国的12%、德国的11%,与天然气市场较为成熟国家差距明显。
管线“互联互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7年底,三大石油公司管网之间仅实现3处互联互通[1]。2018年,中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超过10处,主要为中卫-贵阳输气通道联络增输工程、广西LNG接收站与中缅管道联通工程、天津大港枢纽站联通工程等,与《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15]提出的“到2025年逐步形成主干互联,区域成网的全国天然气基础网络”目标差距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储气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储气调峰系统以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包括调峰站)为主,气田调峰、CNG站、LNG卫星站等为辅。截至2017年底,中国已建有25座地下储气库(群),有效工作气量约11 7亿立方米,调峰能力约72亿立方米[16];已投产的LNG接收站共有15座,总接卸周转能力达5640万吨/年,全年平均负荷约68%[17]。目前,中国储气库调峰规模占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不足5%。
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一旦国家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储气库工作气量就需要达到年消费量的12%以上[18]。截至2017年底,美国、欧盟、俄罗斯地下储气库规模分别占其当年消费量的20%、17%、19%[19]。对比欧美各国,中国天然气储气调峰能力与天然气市场成熟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2.3 消费市场迅速发展,产供储销体系不均衡不完善
2004-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49.2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为14.8%[2],天然气消费市场发展迅猛。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达237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3%,增量首次超过3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均衡的弊病逐渐显现,具体表现在勘探开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对用户的管理不够精细等方面。
2017年冬季,由于国外管道气非计划减供、低温天气过冷过长等不可控因素,加上“煤改气”工程集中推进,天然气产业链多方面矛盾凸显,造成部分地区冬季供气紧张,甚至出现“气短”“气荒”。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均衡的问题,未来将会影响甚至制约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
2004年至今,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角一直是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而且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管输、消费等市场均有区域划分,用户很难对天然气来源、天然气输送进行选择。此外,民营企业在勘探开发、LNG接收站建设等有限的天然气产业链环节也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力。
2.2.4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缺少天然气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进入天然气市场发展期后,与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对应的政策也密集出台。2011年至今,中国出台有关天然气市场的政策约75项,涉及天然气价格、生产、进口、储存、利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十三五”期间,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主要政策如表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