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唐宋词研究期末考试试题简答和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为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的发展基础。《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这些词作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2、奇偶言的词体特点:奇偶言的词体,既有赋体句法的顿挫之美,又有诗体句的流失之美,它在音律上的综合美感显然超过赋体或诗体。在写作方法上,偶言的存在为“铺叙”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在调性上,也使词既有咏叹的功能也兼有叙事的功能;从篇制上看,奇偶言混成型的词多是中长调,这也见出词体自身从单一(小令)向复杂(中长调)的演变过程。正是这种演变,确立了词体的独立特性,词之言长,从中也得到发展。
3、别是一家的观点由李清照提出,从批评方面看,她既反对“以诗为词”,也否定“以文为词”,她强调词的体性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承认词的内涵意境比诗“小”,“小”即细致,精巧,幽深,不如诗境阔大,庄重,豪放。但“小”并不是缺点,而是特点。正所谓“虽好却小,虽小却好”。“小词”最宜于抒写珍藏心底的美好情愫,而非“小道”“薄技”,词之“言长”为的正是曲尽其妙。妙者,细美幽约之情思,这正是别是一家关注的内容。
4、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就是说词有这样的一种美。1.表现出作者心灵中一种深隐幽微之品质的自然流露,往往可以给读者一种最为自由也最为丰美的感发与联想。2.有了言志抒情的用心,但是由于作者本身之修养,性格,志意合遭遇的种种因素,形成了一种曲折深蕴的品质,在表达时,内容曲折含蕴。
3.有心用意的思索和安排,来造成一种深隐幽微的含蕴和托喻。能言诗之所不能言,指词具填词之乐,而情韵悠长。不能尽诗之所能言,则指词的局限只能言情,不如诗之境界开阔。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却也有时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次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在此例能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理所能表达的,不一定在诗里能表达出来。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馀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馀味。境阔:指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广博,让人有无限的遐想。2、言长:指作品语言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包含有很深的哲理。3、诗的含蓄、言不尽意:指诗歌的语言表达十分委婉,耐人寻味,曲折深远,一般没有把蕴意全部表达出来,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4词的深微、意在言外:指词蕴涵的哲理深邃,情感微妙,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需要细细体会品味才能透彻理解。
6、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1 周邦彦在词体建设上的贡献之一:为词体提供新的样式。
周的创调一方面是在为词体提供新的样式,壮大其队伍,为其增添“新鲜血液”。周邦彦是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人。或许他的功与过都在于此。夏承焘先生在《唐宋词字声之演变》中指出:温庭筠词已分平仄,晏殊渐变去声,严于结拍,柳永分上、去,尤严于入声,而周邦彦则可谓“集大成”,他作词,严分平、上、去、入,用法之精密,前所未见。他创制了《瑞龙吟》、《兰陵王》、《六丑》等名曲,经久不衰。关于《六丑》的调名,有一则笔记写道:李师师为宋徽宗演唱了《六丑》等曲,皇帝听得高兴,问是谁作的,教坊使袁 回答说是周邦彦。又问《六丑》是什么意思,却答不上来了。急忙召周邦彦解释,周说:“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可见,周邦彦在创制曲调时极重别出心裁。
1、周邦彦在词体建设上的贡献之二:使词在形式上向格律的细密精美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却以他“完美”的律体制造出一个个封闭的细胞。词体正是在这样看似开放的过程中得到彻
底僵化的。周在创调的同时既使词在形式上向格律的细密精美方向发展,达到标准化,又努力使其抒情风格“本色当行”,从而使“律词”的形式与风格都定型。
2、在语言方面,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融化唐诗,开创出“典丽”的风格”。
如著名的《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全词櫽括刘禹锡《金陵五题》、古乐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谢朓《入朝曲》(“江南佳丽地”)等诗而成。这种手法,在显示作者学富五车,善于用典的同时,也反映出文人向书本讨生活以及词在文人的精心呵护下使其形式高度成熟时所面临的内容贫乏的现象。
3、周邦彦还在词的结构上有了较大的贡献。与柳永的铺叙相比,周词更加讲究“词法”的变化。
唐圭璋先生《唐宋词简释》对《瑞龙吟》是这样解剖的: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yin 安静和悦)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第一片记地,“章台路”三字,笼照全篇。“还见”二字,贯下五句,写梅桃景物依稀,燕子归来,而人则不知何往,但徘徊于章台故路、愔愔坊陌,其怅惘之情为何如耶!第二片记人,“黯凝伫”三字,承上启下。“因念”二字,贯下五句,写当年人之服饰情态,细切生动。第三片写今昔之感,层层深入,极沉郁顿挫缠绵宛转之致。“前度”四句,不明言人不在,但以侧笔衬托。“吟笺”二句,仍不明言人不在,但以“犹记”二字,深致想念之意。“知谁伴”二句,乃叹人去。“事与孤鸿去”一句,顿然咽住,盖前路尽力盘旋,至此乃归结,即以束上三层,且起下意。所谓事者,即歌舞、赋诗、露饮、闲步之事也。“探春”二句,揭出作意,唤醒全篇。前言所至之处,所见之景,所念之人,所记之事,无非伤离意绪,“尽是”二字,收拾无遗。“官柳”二句,写归途之景,以风絮之扬扬,触起人情思之悠扬,亦觉空灵,耐人寻味。
周邦彦在词体的建设上贡献颇大。王国维认为:“北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清真先生遗事》)又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 (《人间词话》)说的正是他对词的形式的贡献大,对内容的开拓较少的事实。
本题咏本事,即调名与词意吻合的现象较为突出。早期词的特点之一,是“本题写本事”如《酒泉子》三首咏舞马宝剑与(酒泉)边地将士,《虞美人》就写美人。据统计,敦煌词“文对其题”的共15调,47首。不只敦煌词,同时期的中晚唐诗人写词也还有这个特点,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而当律诗登台,本意与调名就不再统一,调名纯粹成为一种形式的代码,而不具备对内容情调的指导作用了。内容不受调名的限制,意味着文人的思维不受限制以及文体具有了无限涵容的能力。
8、李清照前后词的不同: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及特点: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如小词《如梦令》:。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李清照的后期词风低沉凄苦,即南渡后,国破家亡,凄苦的身世之感,深厚的故国之思,使她的词风突变。和前期相比,低沉凄苦是这时期的总体风格特色。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风格多写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怀旧之情,以愁苦为基调,李清照晚期的词还有俊爽开朗,超脱豪迈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