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贡献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长江流域中蕴含有大量的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湖泊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长江流域的农业非常发达,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废水排放到湖泊中。
这些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直接导致湖泊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2. 工业废水的排放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对湖泊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速度。
3. 生活污水的排放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江流域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废水和有机物,直接排入湖泊,加重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下降,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容易引发水华现象。
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中大量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所释放的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危害,导致湖泊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减少。
3. 湖泊生态系统崩溃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生植被大量衰退,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长江流域的一些湖泊甚至出现了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情况。
四、富营养化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鼓励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一区域内浅水湖泊中的生源要素(如碳、氮、磷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s of biogenic elements in shallow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n importa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the shallow lake eco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and analyz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process of biogenic elements (such as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etc.) inshallow lakes in this region.我们将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的基本特征,包括湖泊的水文条件、生态环境和生源要素的分布状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湖泊中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括生源要素的输入、转化、输出和积累等关键环节。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1. 富营养化湖泊问题富营养化湖泊是指湖泊中富含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磷和氮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湖泊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其中,磷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富营养化湖泊水质的恶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等问题,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 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湖泊中沉积物内磷素的形态和有效性,达到控制湖泊中磷素迁移和释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治理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 基本原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将容易被水体吸收的无机磷转化为难以迁移的有机磷,或者将磷固定在沉积物中,减少其在水体中的释放。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循环和释放,从而改善湖泊的水质。
4. 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生物修复技术、化学沉淀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等。
这些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达到控制磷释放的目的。
结合湖泊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如水体循环调控、生态修复等,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
总结回顾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提出的有效技术手段。
通过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有效性,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释放,改善水质环境。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存在的挑战。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达到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目标。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淡水湖泊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然而,淡水湖泊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原因以及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法。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富含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
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物的过度施肥和污水排放。
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时,它们会刺激藻类的生长,导致湖水变得浑浊,并且形成大面积的藻类水华。
藻类水华会消耗湖泊中的氧气,造成水中其他生物的死亡,进一步破坏湖泊的生态系统。
除了氧气缺乏和生物死亡,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大量废弃物的沉积导致湖底的氧气缺失,产生有毒气体如硫化氢。
这些有毒气体会杀死湖床上的生物,并且随着水中的循环而扩散到湖岸。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湖水的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从而破坏湖泊的生态平衡。
为了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系统,一系列的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限制农业和工业的营养物质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可以改变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且控制化肥的流失,防止其进入湖泊。
同样地,工业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确保湖泊免受工业排放的污染。
此外,改善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湖泊的水质。
其次,湖泊的生态系统需要适当的管理和恢复。
引入适当的生态系统实践,如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和沉积物的去除可以帮助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
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可以减少水流速度,防止土壤和养分的流失,同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沉积物的去除可以清除湖底的有毒物质,改善湖泊的水质和透明度。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推动湖泊生态修复的关键。
人们需要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并且积极参与到湖泊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中。
通过组织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项目和宣传活动,可以增加公众对湖泊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第二版)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 (第二版)湖泊是自然水体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因人类活动影响而受到富营养化影响的湖泊中,水生植物过度生长会极大地影响湖泊生态平衡和水质环境。
为了及时掌握湖泊富营养化的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进行调查,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
一、规范目的该规范旨在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控水质污染,防治湖泊富营养化提供科学指导,使调查结果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种类、程度和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二、调查内容1、湖泊水质测定湖泊水质参数主要包括水温、电导率、ph、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和总磷等指标,这些指标可用于评价水体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程度。
2、湖泊富营养化指标测定湖泊富营养化指标主要包括绿藻类、蓝藻类、硅藻类等,可以通过样品采集、显微镜观察,对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进行评价。
3、湖泊沉积物分析湖泊沉积物分析主要包括有机质含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和还原性物质等参数,这些参数可以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演化情况。
三、调查方法1、遥感图像分析方法通过使用遥感图像技术,可以对湖泊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快速覆盖,获取影像信息,并可观察到水体的光学特性和结构特征,从而进行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估。
2、现场观测法现场观测法是指采用传统的样品采集方法,把水样或沉积物样品送入实验室进行分析,其优点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
3、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是指运用计算机对湖泊水环境进行模拟和预测,可以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一种便捷、快速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结果1、湖泊水体部分富营养化指标值和非浑浊湖泊绿藻总量应符合GB 3838-2002《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水质标准。
2、湖泊富营养化分类标准为:轻度富营养化、中度富营养化、重度富营养化和严重富营养化。
3、通过湖泊沉积物分析,可以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的历史演化情况,进而推断出湖泊富营养化的产生机理。
五、结论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调查,需要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和规范,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和产生机理。
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特征元坝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属于湘桂大地构造活动强烈区域之一、长兴组是元坝地区地层序列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演变过程。
下面将对长兴组的地层特征和沉积相进行详细的说明。
长兴组主要由下至上可划分为下长兴云开组、中菂湖组和上弦溪组三个层位。
下长兴云开组厚度约250米,以红色粉砂岩和粘土岩为主要组分,以及少量的灰质粉砂岩和砂岩。
这一组主要由沉积物质输送系统组成,包括河道和洪道。
中菂湖组厚度约250米,由灰质粉砂岩和泥灰岩组成,其中还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夹层。
该组主要是由湖泊沉积形成的,与下长兴云开组形成对比,反映了湖泊环境的建立和演变过程。
上弦溪组厚度约100米,由粉砂岩、灰质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夹杂有碳酸盐岩层。
这一组是由河流和湖泊共同沉积形成的。
长兴组的沉积相特征主要表现在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组成方面。
下长兴云开组代表了河道和洪道的沉积环境,其主要特点是粉砂岩和粘土岩的交替出现。
在河道中,粉砂岩主要由粗粒沉积物组成,颗粒较大,含有角砾石、石臼状石块等河道沉积特征。
而在洪道中,粘土岩主要由细粒沉积物组成,颗粒较小,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未见明显的层理和冲刷面。
这种交替的沉积特征表明下长兴云开组的沉积环境具有变化剧烈的特点。
中菂湖组是由湖泊沉积物组成的,其沉积环境相对较为稳定。
灰质粉砂岩和泥灰岩的出现表明湖泊水质较好,富含悬浮物和有机质。
碳酸盐岩夹层的出现可能与湖底地貌的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水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
中菂湖组的沉积特征反映了湖泊内部环境的演变过程,包括湖底地貌的变化、水深的变化以及富营养化的程度。
上弦溪组是由河流和湖泊共同沉积形成的,反映了河流和湖泊共存的沉积环境。
粉砂岩和灰质粉砂岩的交替出现表明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
粉砂岩主要由粗粒沉积物组成,具有河道沉积的特征,而灰质粉砂岩则主要由细粒沉积物组成,反映了湖泊沉积的特点。
碳酸盐岩层的存在可能与水体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也可能与湖泊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有关。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概述
9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2007年
2007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10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右表为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 化状况[3-4].可以看出,绝大多 数湖泊已经富营养化,少量的尚 未富营养化的湖泊,也已经非常 接近富营养化的水平,随着经济 的发展,这些湖泊也会逐渐富营 养化.因此,可以说湖泊富营养 化已成为我国淡水湖泊面临的 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7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一般采用水体中营养物质氮,磷浓度,COD,SD和叶绿 素a等指标对湖泊,水库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下表左为中国 环境监测总站推荐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 术规范。国外的富营养化分级标准详见下表右[2]。
8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态
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
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
3
要注意的几点
1: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 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有时长达数千年。 2: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3:一般的污染大多导致生物生产力的降低,而富营养化却是营养物 质的增加,往往提高了初级生产力。 4:利贝格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 数量最少的那一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主要决定于氮 和磷,特别是磷。其含量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的程度。
⑵ 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 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 处理方法,只能去除 30%~50%的氮和磷。 ⑶ 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 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16
湖泊富营养化
5、有些产生毒素:甲藻产生石房毒素、进入 食物链
湖泊富营养化
第11页
湖泊富营养化
第12页
七、湖泊富营养化防治
1、加强生态管理:预防含N、P及生活污水未经 处理直接排入河流;
2、污水深度处理:彻底去除有机污染物;
3、化学杀藻:漂白粉、CuSO4 (0.1~0.5mg/L)撒 入产生赤潮河流或海洋;
湖泊富营养化
第10页
六、富营养化危害
1、水体外观呈色、变浊、影响景观:
内陆湖:水华(水花 Water bloom);
海洋:赤潮(红潮 Red tide)
2、水体散发不良气味:土腥素(geosmin), 硫醇、吲哚、胺类、酮类等;
3、溶解氧下降:分解有机物及藻类残体造成 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掉水中氧气。
湖泊富营养化
第6页
五、富营养化类型及判别标准
因为影响富营养化现象原因很复杂,在不一 样生态环境条件下,水体之间富营养化程度存在 很大差异。同一水体在不一样阶段也可能相差十 分悬殊。为了研究富营养化演替规律,普通将富 营养化现象分为贫营养型、中营养型及富营养型 三种基础类型。其间又可细分出几个亚型,如特 贫营养型、贫—中营养型、中—富营养型等
第2页
伴随时间推移,自外部进入湖中营养盐类逐 步积聚,湖水中营养物质增多,湖泊生物生产能 力提升,生物量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水 色发暗,透明度降低,水生生物种群组成逐步由 适合富营养状态下种群所代替,湖泊对应由贫营 养型发展为中营养型,进而演变为富营养型。
湖泊富营养化
第3页
三、主要表现
富营养化现象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为浮游 藻类异常增殖。以蓝绿藻类为主水藻泛浮水面, 严重时形成“水花”或“湖靛”。在迎风湖岸或 湖湾处,糜集水面藻类可成糊状薄膜,湖面呈暗 绿色,透明度极低,可散发出腥臭味。而且还会 分泌出大量藻类毒素,抑制鱼类和其它生物生长, 对人畜造成危害,并严重污染环境。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的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的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沉积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是氮气和一氧化二氮,能将氮素永久地移出,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脱氮途径。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且湖泊富营养化比例高达85.9%,研究其湖泊沉积物关键脱氮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对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影响沉积物脱氮途径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非生物因素,包括可用的温度、氮源、碳源以及环境的溶氧量等;二是生物因素,包括沉水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
这两类因素对脱氮途径的调控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近端控制,即环境因子直接且实时影响微生物氮循环的相关酶活性;二是远端控制,即环境因子通过影响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来影响相关酶活性,这个过程作用时间较近端控制长。
尺度效应在生态学研究中尤其重要,而流域土地利用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湖泊为研究对象,运用流域尺度野外调查、单个典型湖泊案例研究以及室内受控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沉积物脱氮途径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选取长江中下游22个湖泊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沉积物反硝化能力及其功能基因丰度、水质、沉积物理化性质、沉水植被,并据此分析了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湖泊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沉积物的反硝化作用相应的呈现出显著空间变化。
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水质是影响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路径分析的结果揭示,水质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同时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直接影响强于间接影响。
生物因子(相关微生物和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并不能解释湖泊沉积物的反硝化能力。
因此,长江中下游湖泊中,非生物环境因子是沉积物脱氮途径的主要影响因素。
2.长江中下游10个代表性湖泊中,超富营养湖泊沉积物的硝化作用略高于富营养和中富营养湖泊。
硝化作用速率与水质、沉积物理化性质显著相关。
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对沉积物硝化作用有间接影响,沉积物总氮含量可以解释其间接影响的55-60%。
东湖、汤逊湖和梁子湖沉积物磷形态及pH对磷释放的影响
要分布区,对维持 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 的意义 。本文选取长江 中游富营养化程度不 同 的 3个湖泊 ,东湖 、汤逊湖和梁子湖作为研究对 象, 分析了沉积物的磷形态和不 同 p H条件下湖泊 沉积 物磷 释放 特 征 的差异 性 ,探讨 了沉积 物理 化 性质 与磷 释放 之 间 的关 系 , 旨在 为湖 泊水 环境 评 价 和管理 等提供 参考 依据 。
摘要 :文章采用淡水沉积物 中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 S MT ) 研究 了东湖 、汤逊湖 和梁子湖沉积物 中磷的形态分布 ,并 比较 了不 同p H条 件下沉积 物磷 释放特征 的差异性 。 结果表 明 : 东湖沉积物总磷 质量分数最高 , 平均值 1 . 2 3 2 m g ・ g ~, 其次为汤逊湖( O . 7 6 2 mg ・ g 。 ) ,梁子湖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最低( 0 . 5 7 2 mg - g 。 ) ;3 个湖泊上覆水 总磷质量浓度也表现出类 似的变化规律 ,线性相关 性分析显示上覆水 中总磷质量浓度与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 显著 正相关 。 东湖和梁子湖沉积物总磷 中无机磷 和有机磷所 占比例 较接 近 , 汤逊湖无机磷所 占比例远低 于有机磷 。不同湖泊之间磷形态的分 布并 没有一定 的规律性 ,湖泊 的地理分布 以及人为 因素可能是造成磷形态差异 的主要 因素 。当 p H为 2 . 0 ~ 7 . 0时 , 3 个湖泊沉积物 中溶解性活性磷( s R P ) 释放 量均呈先增加后减 小的趋势 ;当 p H为 7 . 0 — 1 2 . 0时 ,S R P释放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结果表 明,S R P的释放与有机质的质量分数无显著相 关l 生。方 差分 析结 果显示 3个湖泊沉积物在黏粒和粉粒组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P > 0 . 1 ) ,表 明实验样品的粒径组 成不是造成 各个湖泊间磷 释放 差异 的原 因。不同 p H条件下 ,S R P释放量与沉积物总磷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 ;酸性环境下 ,S R P释放量 与酸式磷 ( HC 1 。 P ) 的相关 性优 于碱式磷( Na O H. P ) ,碱性环境 下则 刚好相反 。 关键词 :沉积物 ;总磷 ;p H;磷 释放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机制
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机制从湖泊上游到下游,长江不同段段沿岸的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是显著的。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其机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
本文旨在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为湖泊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长江湖泊位于长江中游至下游,其物质流量是由多个支流入湖,沿长江流域依次分布的营养水平相差较大的湖泊的总称。
这些湖泊受长江流域营养物质的影响很大,且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营养水平在沿长江上游至下游的变化也很明显。
湖泊的营养水平是评价湖泊水质的重要指标,关键性营养物质总磷、总氮等直接影响湖泊生态状态和功能。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游和下游。
在上游,冲洪湖,内陆湖和洼地湖的营养水平水平比较低,以总磷为例,普遍低于5mg/L;而混合型湖泊,则具有较高的总磷值,以及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组成,其综合营养水平属中高水平。
而在长江下游,湖泊水质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在湖泊经济开发区附近湖泊,总磷值,悬浮物、有机物、氨氮等营养物质值均超过国家水质标准,湖泊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化。
总而言之,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长江流域营养物质的投入和水体环境污染的影响。
按照长江流域营养物质的投入,可以将湖泊归类为:冲洪湖、内陆湖及洼地湖,中等营养水平的混合型湖泊、以及长江下游湖泊经济开发区附近的湖泊。
总磷是湖泊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湖泊治理工作要重视评价及控制湖泊营养物质投入。
另外,湖泊水体环境污染日益恶化,不仅受到固体污染物,如废水和油品污染,还受到由于植物残渣、动物粪便等有机物污染的影响。
因此,有效治理湖泊水质污染要加强排放污染物的管控,控制湖泊的营养水平及有机物的投入,用以恢复湖泊的生态环境。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1. 外部养分负荷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和计算湖泊接受的外部养分负荷和湖泊自身的处理能力来评价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2. 水质监测法是湖泊富营养化评价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定期监测湖泊的水质参数,如营养盐浓度和浊度等,来评估湖泊的营养状态。
3. 水华发生频率评价法是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一种方法,通过记录和统计湖泊发生水华的频率和规模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4. 湖泊透明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透明度是反映湖泊内溶解性物质、浮游生物等因子的重要指标,透明度较低可能表明湖泊存在富营养化问题。
5. 氯叶藻生物量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测量湖泊水体中的氯叶藻生物量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6. 叶绿素a浓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叶绿素a是湖泊中浮游植物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测量湖泊水体中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反映湖泊的富营养化状态。
7. 湖泊底泥养分含量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分析湖泊底泥中的养分含量,如氮、磷等元素,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8. 藻类多样性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和记录湖泊中不同种类藻类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水平。
9. 湖泊生态系统变化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方法,通过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变化,如鱼类种群结构和水生植物分布等,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0. 湖泊生物群落结构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调查和记录湖泊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浮游植物和动物种群的密度和多样性等,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1. 水生植物覆盖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通过测量湖泊中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来评估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12. 水体色度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水体的颜色和透明度可以反映湖泊水质的改变,较高的颜色值可能与富营养化有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湖泊沉积记录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正构脂肪醇 核素示踪 柴达木盆地 构造-沉积演化 机制 木能诺尔湖 星云湖 新生代 文化剖面 平衡剖面恢复 岁差周期 富集因子 富营养化 宋元时期 季风与西风 季节性 孢粉记录 太湖平原 大风-尘暴事件 大几湖和玉溪剖面 地质积累指数 地理环境 古里雅冰芯 古环境重建 古环境 古气候环境 古气候 古文化 博斯腾湖 南海 区域环境 凌家滩文化 冷暖变化 农田排水 兹格塘错 全新世环境 全新世湖泊水位 光释光断代 元素组成 元素地球化学 伸展方式 人类活动 五道梁组 东江 东平湖 δ 13c toc mbt cbt bit 40~30kabp 210pb 137cs
107 108 109 110
c/n比值 ams 14c测年 9870cal.ab.p.以来 137cs定年
1 1 1 1
推荐指数 4 3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洱海 洪水事件 沙漠 沙尘活动 污染 水生生物遗存 氢同位素比值 气候变暖 气候不稳定性 气候 植被 梅梁湾 梁子湖 树木年轮 有机碳同位素 星云湖 早中全新世 旧石器至唐宋时期 新疆东部 摇蚊亚化石 开都河 干旱化 干旱 巢湖流域 巢湖 察尔汗湖 富营养化 太湖 多元统计 地貌过程 地貌学 地累积指数 地球系统科学 地化指标 器测资料 可溶盐 古环境意义. 古环境 参考元素 印度季风 博斯腾湖 区域对比 全球变化 全新世环境记录 全新世气候环境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 人类活动证据 人类活动 中国黄土 中国西北干旱区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
染的存在 , 湖泊富营养化 问题将依 然存在 。这会 大大加 大湖泊富营养化 治理的难度 湖泊富
营 养化 的 治理 与控 制 应 该 遵 循 控 源 、 泊 生 态修 复 和 流 域 管理 的原 则 由 于各 个 湖 泊 类 型 不 湖
同, 因此 , 种 治理 的技 术 应 该 结 合 具 体 的 情 况 来 实施 , 各 即应 该 先诊 断 、 治 理 。 后
锡市 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 , 国内 腐 烂 、 臭 , 在 变 在风 向有利 于其 流 出 指示 水域 中蓝 藻浓 度 的指 标 ) 都呈
外造成广泛 的影 响。 根据事后 的调 的情况下 .其 污水团漂到取水 口, 现上 升 的态 势 与此 相应 的 。 蓝藻
查, 造成此次污染 的原 因是蓝 藻水 污染 了水 源。 造成这次饮用水危机 水华 爆 发 的时 间有 所延 长 . 发覆 爆
华 提前爆 发 . 并在水厂取水 口东部 事 件的发生。因此 , 发生此次危机 盖 的范 围在 扩 大 发 的频度 在增 爆
围堤和沿 岸芦苇带堆积 . 风向变 的根本 的原 因是太 湖 富营养 化导 加 , 生 的影 响也 在逐 步 加重 。与 在 产
化的情况 下 . 逐步漂移 到取水 口污 致 蓝藻水 华大量 生长繁殖 , 在合适 此 同 时 . 湖 局部 水域 反 映水 质好 太 染水源 。2 0 0 7年 6月 1日下 午调 的气象条 件下 . 促成 了此次危机事 坏 的水 生植 物 在 大范 围 消退 , 明 说 查采样 发现 , 在此水 域 附近 , 然 件 的发生 。 仍
是什么新东西 。 早在解放前太湖里 就有蓝藻水华 ( 当地人也称 湖靛 ) ,
只 是 那 时 的 蓝 藻 水 华 远 不 如 现 在
【课外阅读】水体富营养化概述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概念】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河流夹带冲击物和水生生物残骸在湖底的不断沉降淤积,湖泊会从平营养湖过渡为富营养湖,进而演变为沼泽和陆地,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
但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将大量繁殖,使生物量的种群种类数量发生改变,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大量死亡的水生生物沉积到湖底,被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水质恶化,以致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使水体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叫水华(水花),在海中叫赤潮。
在发生赤潮的水域里,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使水变成红色,因此叫“赤潮”。
这些藻类有恶臭、有毒,鱼不能食用。
藻类遮蔽阳光,使水底生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阻碍而死去,腐败后放出氮、磷等植物的营养物质,再供藻类利用。
这样年深月久,造成恶性循环,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而有腥臭,造成鱼类死亡。
【案例】我国的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抚顺的大伙房水库,都曾受到富营养作用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沿海的赤潮也时有发生,如1989年8~9月,河北黄骅县到天津塘沽百余里的沿海出现世界上罕见的大规模赤潮,使养虾业遭到严重损失。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与氮、磷的含量及氮磷含量的比率密切相关。
反映营养盐水平的指标总氮、总磷,反映生物类别及数量的指标叶绿素a和反映水中悬浮物及胶体物质多少的指标透明度作为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组指标。
有文献报道,当总磷浓度超过0.1mg/l(如果磷是限制因素)或总氮浓度超过0.3mg/l(如果氮是限制因素)时,藻类会过量繁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富营养湖的几项指标量为:平均总磷浓度大于0.035mg/l;平均叶绿素浓度大于0.008mg/l;平均透明度小于3m。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质迁移转化的影响
973计划课题2004年度总结报告项目名称: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课题名称:湖泊水-沉积物界面过程对营养物迁移转化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02CB412304课题负责人:金相灿刘建彤课题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五日本课题自2003 年启动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需求、课题任务书的任务要求和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检测、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工作。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第四课题在2004 年度的研究工作做一概括性总结。
一、年度计划执行情况1.年度计划完成情况 1.1课题拟完成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根据课题任务书的要求,本课题第二年度应完成下列研究内容。
1.1.1 掌握水体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源要素在水-沉积物界面形态转化的影响;1.1.2 研究富营养化条件下,水-沉积物界面微生态结构的维持机理;1.1.3 确定污染湖区主要生源要素的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之间的关系;1.1.4 掌握跨介质间营养物的动态赋存以及热力学平衡与营养状态的关系;1.1.5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4 篇,其中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发表 2 篇。
1.2 课题完成的研究内容和目标1.2.1浅水湖泊水-沉积物界面物质交换过程及其水动力影响机制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完成冬、夏两季样品采集工作,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初步整理。
初步总结完成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机理研究。
1.2.2 湖泊营养物的微生态转化及生化动力学针对长江中下游的五大浅水湖泊(滇池、洪泽湖、洞庭湖、巢湖和太湖)和两个城市湖泊(武汉月湖和南京玄武湖)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分析,进行实验室内外分析数据的整理,总结长江中下游湖泊的基本理化特征和营养状况;同时重点研究太湖不同富营养水平湖区,分春夏秋冬四季对太湖流域的梅梁湖鼋头渚、梅梁湾小丁湾、梅梁湖蠡园、贡湖、东太湖等湖区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上覆水、沉积物样品中各种理化性质。
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湖泊沉积物(Ql)是指河流汇入湖泊将砂、砾石堆积在入湖河口,形成以沙内含重矿物、粗贝壳屑与细粒为主的三角洲沉积。
在湖滨,由于波浪冲刷湖滨岩石,堆积以砂砾为主的沙坝,沙堤和沙嘴。
湖湾静水处沉积淤泥。
湖中心沉积为黑色淤泥和粘土。
湖泊沉积物可分为湖边沉积物和湖心沉积物。
湖泊如逐渐淤塞,则可演变成沼泽,形成沼泽沉积物。
湖边沉积物主要由湖浪冲蚀湖岸、破坏岸壁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的。
在近岸带沉积的多数是粗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远岸带沉积的则是细颗粒的砂土和粘性土。
湖边沉积物具有明显的斜层理。
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
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
湖沼沉积层是湖泊中最重要的普遍组成部分,它们代表着湖沼水系分化及改造的历史记录,因此沉积层的形成状况及其成因分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体来说,湖沼沉积层主要形成于三个主要步骤,即沉积物质搬运、积累和再搬运。
首先,湖沼中的沉积物质绝大部分来自于水的搬运,这种搬运是以上游河流和本地植被为主的。
水力作用是向下游沉积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当河流的水流量增多,河流所承载的沉积物的量也越来越多;同时,本地植物也是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死亡的植物残骸、根系、叶子、花粉等。
其次,沉积物质被搬运到湖沼系统后,湖底就会积聚起大量的沉积物,并形成积累层。
这些沉积物在湖沼池塘中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层又一层的沉积层,即当地人所谓的“地底足迹”。
这些沉积物的质量决定于它们来自上游的河流和本地植被的类型,植物碎屑的更新速率也是影响湖沼沉积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当湖泊逐渐失去自身平衡后,上游河流会重新带走一定湖底区域的沉积物,形成另一层额外的沉积层。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水文活动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例如湖沼水位的升降、流量和河道的建设等,因而湖沼的沉积层通常也在不断地变更着。
综上所述,湖沼沉积层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沉积物的搬运、积累和再搬运的过程,这些过程受到河流的水力、水文活动及本地植物的影响。
而这种形成过程也决定了湖沼沉积层内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记录,从而增加了对湖沼沉积层来源和特点的认识,也促进了湖沼系统本身的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 2005, 14(4): 526-529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KZCX2-302);聊城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031020)作者简介:陈诗越(196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
E-mail: sychen@ 收稿日期:2005-01-31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陈诗越1, 2,于兴修1,吴爱琴2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08;2.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要:长江中下游湖群区,历来是人类最活跃的场所,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湖泊湿地变化与湖泊营养盐状况关系的分析是制定湖泊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科学依据。
长江中游湖泊——龙感湖的湖中心钻孔沉积物中硅藻组合和总磷变化记录了近百年来龙感湖富营养化过程。
沉积物中湿地花粉与入湖营养盐关系以及磁化率的分析表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湖周滩地的改造,破坏了湿地植被,助长了入湖物质的增加,湖泊营养相对富集,而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龙感湖;湿地;富营养化;湖泊沉积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5)04-0526-04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地区。
由于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湖泊湿地被大规模垦殖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使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湖泊水环境急剧恶化,不少湖泊富营养化形势严峻,水质化缺水在很多地区已经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
但对于富营养化发生过程与机制研究目前还远远落后于生产实际的需要[3]。
湖泊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和理化方面的信息,可以用来重建湖泊及其流域湿地过去变化的历史。
本文拟通过对龙感湖中心钻孔沉积物的研究,探讨近百年来龙感湖地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及其原因,以期为湖泊水质净化、维护湖泊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龙感湖(29°52′~30°5′ N ,115°55′~116°17′ E )位于安徽和湖北两省交界的宿松和黄梅境内(图1),系古长江变迁与跨长江两岸古彭蠡泽解体后的残迹湖。
该湖为过水性湖泊,现湖面高程12.1 m ,最大水深5.3 m ,平均水深3.78 m ,长29.5 km ,最大宽21.1 km ,平均宽10.72 km 。
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
湖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20世纪50年代前原有湖泊面积578.95 km 2,此后由于大量围垦,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到现有的316.2 km 2,湖周湿地自然植被也遭受巨大破坏[4]。
1 近百年来龙感湖营养化过程记录1.1 沉积硅藻组合记录硅藻作为指示过去湖泊酸度、盐度和营养变化最有价值的生物指标之一,在湖泊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5]。
在长期受人为干扰的湖泊中,湖泊营养态的转变会引起硅藻组合的变化[6, 7]。
国外研究表明,在北美工业革命时期,湖泊富营养化普遍发生,贫营养硅藻属种逐渐被耐营养属种所取代[8]。
我国东部地区浅水湖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就相当频繁,而近百年以来湖泊的富营养问题日趋严重。
在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时间、发展过程和趋势方面,硅藻的生存演化研究可以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龙感湖中心钻孔主要硅藻属种鉴定表明[9],剖面沉积物中硅藻共27属近100个种。
主要底栖种类以小型Fragilaria 属如:F . construensv.venter ,F . construens v. binodis ,F . pinnata 和一些Pinularia ,Navicula 种类,Anomoeoneis costata 等比较常见;浮游种以Aulacoseira granulata 最丰富,极少出现Cyclotella 类型如C. distinguenda ,C. stelligera 等;附生和底栖附生种类以Achenanthes minutissima , Cocconeis placentula ,Epithemiazebra ,Gamphora libyca 等为主,Eunotia 种类在整个剖面均很丰富。
钻孔沉积中常见的Cocconeis placentula,陈诗越等: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527Gomphonema parvulum, Cymbella laevis等主要生长在营养程度较高的水体中[10]。
根据对龙感湖附近数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硅藻分析结果,Aulancoseira grannulata在一些中营养湖泊中占绝对优势,而在富营养至重富营养湖泊中,其含量减少。
Bennion [11]认为Aulancoseira种类在高的总磷浓度的水体中有较低的竞争力,小型底栖Fragilaria属种主要适应于光照充足、透明度较大的水体。
但在调查的湖泊中,由于缺乏贫营养水体,小型Fragilaria属种极少出现。
剖面中这些Fragilaria属种变化的规律性显示出它们对环境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因此硅藻组合研究表明,约1928年前,龙感湖相对贫营养,底栖硅藻较发育,Aulancoseira grannulata相对较多;1928年后,湖泊营养程度提高,浮游种Aulancoseira grannulata种类取代底栖Fragilaria种类,湖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中营养状态;1973年后,附生属种Cocconeis placentula,Gomphonema parvulum等出现并大量增多,湖泊营养呈现增高趋势[9]。
1.2 湖泊营养盐变化记录湖泊营养盐(主要是N和P)升高是湖泊富营养化的直接标志。
由于磷(P)是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P的增加是导致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12]。
图2显示了龙感湖中心钻孔沉积物中总磷(TP)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近百年来龙感湖中的总磷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反映湖泊逐步富营养化的过程。
2 龙感湖营养化过程探析由于龙感湖流域人类活动非常活跃,因此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生态的改造和破坏是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2.1 湿地植被与入湖营养盐关系湖滨湿地是湖泊环境的屏障,河流携带的物质进入湿地后,由于水动力的突然减弱,加之茂密的挺水、飘浮和沉水植物的拦截与吸收作用,重金属、污染物、营养盐和泥沙等先在此汇聚,对湖泊起到明显的缓冲作用[13]。
通过对龙感湖湿地和湖泊沉积中元素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14],湿地对入湖元素确有拦截和缓冲作用。
本文作者对龙感湖湿地花粉与TP的关系研究揭示龙感湖湿地花粉浓度与入湖营养盐(TP)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图3,相关系数R2=0.7947),表明湿生植被在缓冲和拦截入湖营养盐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龙感湖农场志(1988)记载,从20世纪(尤其1950年代)以来,龙感湖流域人口大量迁入,湖区遭强烈围垦,滩地芦苇等湿生植被被大量砍伐和焚烧,造成湿地剧减和湿地植被的破坏,使得湿地的拦截和净化功能丧失,使湖水营养盐大量积蓄,导致湖泊营养结构的变化和硅藻种群的演替。
2.2 流域土壤侵蚀速率变化对入湖营养盐影响沉积物磁性参数是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15]。
磁化率(Xlf)变化表明(图4),约从1920年代以来龙感湖中心沉积物磁化率值呈增长趋势(图4),反映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增大,相应地导致入湖营养盐增多。
约从1970年代末期开始,土壤侵蚀速率有所减弱,这与阔叶树花粉含量增多所反映的生态Fig. 3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wetland pollen content and TP concentration of Longgan Lake sediments528 生态环境第14卷第4期(2005年7月)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是一致的[9]。
另外当地有关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强了湖区堤坝建设[9],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也使得入湖营养盐含量有所减弱,但土壤流失并没有得到很大改观。
2.3 流域化肥的使用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单从气候上来看,最近东部平原地区降水量是增加的[16],然而沉积物指标所反映的龙感湖水质并没有出现好转,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湖泊营养盐呈现逐步加重趋势。
这一方面与湖泊湿地植被的毁坏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地记载的同时期(主要1974年以来)流域大范围化学肥料的使用有关。
由于化肥的使用,无疑增加了入湖可溶性营养盐的排放量,从而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3 结语龙感湖钻孔沉积物硅藻和营养盐含量变化反映了近百年来龙感湖湖泊营养明显增高的趋势。
湿地花粉含量与营养盐(TP)关系分析表明,湿生植被对缓冲和拦截入湖营养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百年来龙感湖湖泊营养级的增加与湿生植被的破坏有很大关系。
二十世纪早期的湖泊富营养化响应于流域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湖泊营养程度的加重则与龙感湖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和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的湿地功能减弱有关。
流域人类对湖周滩地的改造,破坏了湿地植被,助长了入湖物质的增加,湖泊营养相对富集,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发生。
参考文献:[1] 姜加虎, 黄群.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 生态环境, 2004, 13(2): 277-280.JIANG J H, HUANG Q.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caus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of the Dongting Lake[J].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4, 13(2): 277-280.[2] 张运林, 陈伟民, 杨顶田, 等. 天目湖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 生态环境, 2003, 12(4): 405-409.ZHANG Y L, CHEN W M, YANG D T, et al. The current water environment of Tian muhu Lake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m[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2003, 12(4): 405-409.[3] 秦伯强.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J]. 湖泊科学,2002,14(3):193-202.QING B Q. Approaches to mechanisms and control of eutrophication of shallow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ze River[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2, 14(3): 193-202.[4] 王苏民, 窦鸿生. 中国湖泊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35-236.WANG S M, DOU H S. Lakes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8: 235-236.[5] CHARLES D F.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rface sediment diatomassemblages and lake water characteristics in Adirondack lakes[J].Ecology, 1985, 66(3): 994-1011.[6] YANG D P, BRUGAM R. Human disturbance and trophic statuschanges in crystal lake, McHenry county,Illinois, USA[J]. Journal of Palaeolimnology, 1997, 17: 369-376.[7] HALL R, SMOL J P , 1992. A weighted-averaging regression andcalibration model for inferring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from diatoms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lakes[J]. Freshwater Biology, 27: 417-434.[8] HALL R, SMOL J P. Diatom as indicators of lake eutrophication[A].In: Eugene F, ed. The diatom: Appli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al and Earth Science[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128-168.[9] 羊向东, 王苏民, 沈吉, 等. 近0.3 ka来龙感湖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环境响应[J]. 中国科学(D辑), 2001, 31(12): 1031-1038.YANG X D, WANG S M, SHEN J, et al. Lacustrine environment responses to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ast 300 years in Longgan Lake catchment, southeast China[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2, 45(8): 709-718.[10] 黄成彦, 刘师成, 程兆第, 等. 中国湖相化石硅藻图集[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11-47.HUANG C Y, LIU S C, CHENG Z D, et al. Atlas of Limnetic Fossil Diatoms of China[M]. Beijing: Ocean press, 1998: 11-47.[11] BENNION H. Surface-sediment diatom assemblages in shallow,artificiao, enriched ponds,and implications for reconstructing trophic status[J]. Diatom Research , 1995,10(1): 1-19.[12] 李法云. 环境工程学: 原理与实践[M].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51-53.LI F Y.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inciple and Practice[M].Shenyang: Liaoni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51-53.[13] ANDERSON W R, ALISTAIR E R, AUDREY T B. Distribution ofheavy metals in near-shore sediments of the swan river estuary,陈诗越等: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529western Australia[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0, 124: 155-168.[14] WU Y H, WANG S M, BARTTATBEE R W, et al.Temporal and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a small catchment, and buffer function of wetland in Langgan Lake,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2004, 23(1): 37-45.[15] OLDFIELD F, WU R J.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ecentsediments of brothers water, NW England [J]. Journal of Palaeolimnology, 2000, 23: 165-174.[16] 施雅风, 张丕远.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59-463.SHI Y F, ZHANG P Y. Historical 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M].Jinan: Shand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996: 459-463.Lake nutrients accumulation process from lacustrine records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CHEN Shiyue1, 2, YU Xingxiu1, WU Aiqin2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2.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ChinaAbstract:The eutrophication of lakes is serious in the area of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s a result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scientific preventative measurements and restorative management require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background dat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 and lake nutrient state. The process of lake nutrients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was recorded by the changes of diatom assemblages and total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from a core of central Longgan Lake, located in the boundary between Hubei and Anhui provinces. Based on the magnetic paramete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wetland pollen and lake nutrient state in sediments, 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degeneration of wetland vegetation caused the land nutrient discharges by human activities around the lake catchment and the lake nutrient enriched relatively. The extensiv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catchment enhanced trophic condition, resulting in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Key word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Longgan Lake; wet land; lake eutrophication; lacustrine re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