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共33页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的年代再划分问题探析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所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分期问题,二是分界问题。
本文现对此进行如下分述。
一中日有关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再划分的分期问题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如果进行再划分,日本文学界基本上是两分法:近代和现代;但是中国日本文学评论界,基本是三分法:近代、现代、当代。
之所以产生这种不同的分类,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的历史史观的差异。
而解析这一分期差异,关键在于厘清中国三分法的产生的历史缘由。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上,中国近代文学指的是18世纪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段时期的文学;现代文学指的是“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的文学;当代文学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
这种观点已经成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定论。
可以说,“近代”、“现代”、“当代”是我国文学上的重要分期形式。
笔者认为,这种三分法主要源于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性,成为一种理论是逐渐发展、形成的。
大致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
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3)等。
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50年代中期。
但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
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以看出,“现代文学”这一说法对“新文学”的取代,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了“空间”,是在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文学史时期的分类方式。
这种新的文学史分期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历史观在文学史的再现。
新历史观的建立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于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中日民族文学之比较
中日民族文学之比较王子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以后者有选择地接受前者为主轴不断发展的,这种倾向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诚如郭沫若所述,从最初政治小说的兴起,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感觉派的引进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大多都是留日学生带回中国的。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年的半个多世纪,在日本是指从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后期到整个明治年间,在中国则是指从鸦片战争前夕到清末民初。
这一时期是中日文学交流较为活跃频繁而又颇为错综复杂的时期。
这是日本文人作家的汉文学教养空前普及和提高、中国文学的影响空前多样化、曲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学转向西洋世界,中国文学的影响逐渐式微的时期。
另一方面,长期充当日本文学之“先生”角色的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里却逐渐转变了角色,开始以“学生”的姿态学习和借鉴日本文学。
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相比,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则往往选取了一种与之不同的研究路向:由具体实证研究到实证研究。
这种研究路向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研究对象的分析变得极为精细,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可以说,这是任何一种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此为起点而又以此为终点的话,最终实现的也可能仅是一种“知识”的描述和“事实”的证明,而非“意义”或“思想”的阐释和总结。
实证研究也是一种研究,在比较文学领域,不能为比较而比较,最终还是要寻求一点意义。
在以往有关中日文学的平行比较研究中,这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现象比较突出。
单纯的资料性的实证和考据,只要是肯下功夫的识字者都可以完成,而枉费了作为学者的劳动。
在有关巴金的长篇小说《家》与岛崎藤春的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中,有的研究者把两个文本进行一一对照,比较异同,但是却不能对构成二者异同的深层原因和意义进行分析,不能反映研究者自己独特的思想价值。
我们除了知道两个文本有何相同,有何不同之外,并不能了解到更多的含义。
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有所不同,影响研究有时可以通过事实的梳理来补充思想和理论的欠缺,至少还体现为交流史的价值。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
20世纪日中比较文学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是日本学者以日本文学史的发展为出发点,以中日两国文学以及两国文学关系为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
显然,无论在出发点、研究视角以及方法论上,日中比较文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特色。
在世纪之交,我们对二十世纪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温故而知新,唯其如此,才能使今后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更加有效,才能使作为对象国的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界得到一些有益的参照。
一、研究概观与时期划分根据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实和日本日中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我把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研究分为战前和战中期、战后期以及“和汉比较文学”期等三个时期。
(一)、战前战中期,系指甲午战争至日本侵华战争结束这一段特殊时期。
在这期间,日本在军国主义者的左右下,对素有“债务关系”的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侵略,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罪恶的阴影。
这应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比较学者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
日本的日中比较文学乃至日本的比较文学都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日本的比较文学,肇始于十九世纪末叶。
1888年,坪内逍遥在东京专门学校开设了“比照文学”讲座,介绍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
此后,比较文学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
阿部次郎、野上丰一郎和岛田谨二等一批学者都致力于日本的比较文学的建立,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著。
但是,这一时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对明治以后的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而自古以来就业已存在的日中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也就是说,明治以前的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被排斥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之外。
这当然是战前和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所鼓吹的日中“同文同种”“大东亚共荣圈”等谬论在学术界的反映。
然而,在传统的汉学界,汉学者们秉承古来的传统,对中国文学给予日本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扎实的研究。
比如,水野平次的《白乐天与日本文学》(1930年)、林古溪的《万叶集外来文学考》(1932年)、远藤实夫的《长恨歌研究》(1934年)、宇田尚的《儒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1935年)以及麻生矶次的《江户文学与支那文学——近世文学的支那原据与读本的研究》(1946年,1955年改名为《江户文学与中国文学》)等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就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docx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的分析1、引言中日现代文学之间一直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推进、互相影响,因此,无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还是对于日本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二者均经过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进步,在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而正是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现代文学进行了交融和碰撞。
2、现代文学的本质现代文学主要是指在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文学主要以对社会的反映为基础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而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等也在发生着改变,以中日现代文学为例,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学体系。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当时中国正在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启发,开始对我国的文学进行革新以达到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的结合比以往更深,是以现实主义革命为主体,同时包含有多种创作方法与文学流派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大家鲁迅的很多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学开辟了广泛的道路,随后冰心、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以及叶圣陶等众多文学大家更是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是我国文艺运动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深度融合,民族特色鲜明、艺术个性明显,再加上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家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4、日本现代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日本的文学深受其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特点,在近代之前,其主要以短小、结构单纯的短歌为主,而之后向着连歌发展。
中日文学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
(一)上古时期:远古歌谣、远古神话。 (二)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三)秦代文学:文坛寂寞 (四)两 汉 时 期:辞赋 、乐府民歌、 历史散 文。 (五)魏晋时期:诗歌 (六)南北朝时期:诗歌、乐府民歌 (七)唐诗 (八)宋词 (九)元曲 (十)明清小说
儒家思想是以政治 伦理为特征的。受其 影响,古代文学成了维 护统治阶级的政教工 具。儒家中庸思想制 约着文学的发展,形成 了以“中和为美”的 审美标准。追求“和、 韵、味、气、趣、意、 境等独特的审美风尚。
中日文学比较
中国的文学作品从原初开始就注意反 映现实,表达士大夫阶层的作者的个人理 想或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日本虽受中国文 学影响,但却形成了不关注现实脱离政治 的倾向。 一、文学的创作主体 二、文学所反映的内容 三、文学所表现的风格,以“风骨”和 “物哀”为主 四、作为日本文学背景的传统思想倾向
中国文学在产生之初就很注重与人的关系,关注 文学内容所表现的社会性。从最早的“诗言志”到孔 子的“兴、观、群、怨”说,从刘勰提出的“物之感 人”到白居易的对上可“补察时政”对下可“泄导人 情”等。这一切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学主要反映以“人” 和“人所处的社会”为中心。 在日本由于创作主体主要是一些上层贵族,宫廷 女官、隐士和市民,这些人多数都不关心政治,处于 政治圈之外,也不必担心自己的饥寒饱暖,所以他们 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主客观世界自然就与中国不同。 “不要靠近现实,在脱离现实的地方才有作为艺术的 文学的趣味。而且,想在离开现实的地方去寻找‘风 雅’,‘幽玄’和‘象征美’,这是日本艺术的一般 倾向。”
中
国 文 学 审 美 观
本民族长期受中国文明的熏陶, 具有东方的审美意识。但孤岛的地理 条件,使它产生了与大陆文化不同的 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传统文化。其思想 的核心是来自神道的宗教观念。它与 佛教思想、儒学道德观念相融合,产 生了带有神佛、神儒精神内涵的传统 审美意识。禅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禅宗所追求的“闲 寂”、“空寂”、“幽玄”、“枯淡” 的精神也成为日本文学所追求的精神。 同时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特色是物哀 与幽玄。
日本文学史ー中世文学
下剋上
不安定な政局+戦乱 <支配階級> 武家
隠者文学 (いんじゃ)
一、中世文学の背景
戦乱頻 繁の時
代
説話 文学 の流 行
王朝美 に対す る思慕 と憧憬
仏教の 普及と 隠者文 学の誕
生
王朝的 伝統文
化
新興的地 方・庶民的
文化
対立と融合
文学の転換 期
二、流れと主な作品
中世文学
公家貴族 の文学
草庵の文 武士・庶民
• おごれる人も久(ひさ)しからず、ただ春の夜の 夢のごとし。
• 猛き者も遂(つい)には滅(ほろ)びぬ、偏(ひとえ) に風の前の塵(ちり)に同じ。
祇园精舍钟声响, 诉说世事本无常; 娑罗双树花失色, 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淫逸不长久, 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覆灭, 好似风中尘土扬。
• 平家物語 平敦盛(たいらのあつもり)
• 直实想要放走敦盛,但是敦盛并不领情, 直实反复劝说,年纪尚轻,何故寻死?但 是敦盛死志已绝,偏偏不肯离去。
• 身后喊杀之声渐响,源家大兵即将杀到。 直实心道,我军已到,我不杀他,他也必 被人杀,到时不知他会再受什么无端屈辱, 岂不反是我的罪过?于是咬一咬牙,含泪 割下了敦盛的首级。可怜一位年轻公子, 优雅无双,却就因此魂归极乐去也。
• 1.中世文学(特に軍記物語)の背景 • 源平の合戦について
• 2.小倉百人一首(カルタ) • 和歌の普及
• 3.平家物語(軍記物語の代表作)
• 4.能と狂言(日本の芸能について)
発表のテーマ
(小倉)百人一首 平家物語 徒然草と方丈記の比較 日本の芸能ー能と狂言
百人一首
平家物語
• 平曲(琵琶法師) • 語り本 • 口承文学から生じて集大成の作品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日抗战后60年中,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考并研究在这期间中国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中日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日本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两国的现代文学也有着相同和相似性。
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立场不同,使得推动中日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动力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日本现代文学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两国作家的文学立场和高度不同,使得中日现代文学在与共同之处之外多了些许不同的特质。
综上,中日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是外在的,局部的,短暂的却不是本质的。
进行对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能够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学,文化背景。
前言: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们历经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吸取了外国文化,将本国的古代文学加以创新,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伴随学者对文学的使命感,对人性的追求,对自身的剖析与批评,深刻了解中日现代文学,体会并剖析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感受现代文学本质的相通与差异。
一、现代文学定义及本质现代文学是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生命是属灵的。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主脉儒家,讨论的仁义礼信缺少灵魂叩问的资源。
文学以影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文学带有大量的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文学倾向于精神文化不同,现代文学更加倾向于在文学交融和包容中体现的工业文明。
陆扬 中日中国文学史研究情况对比的一点浅见
陆扬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对比的一点浅见1. 介绍陆扬,作为著名的我国文学史学者,他在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又是如何的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此为主题,对比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谈谈一点我个人的浅见。
2. 陆扬的贡献在谈论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的对比之前,首先回顾一下陆扬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作为我国文学史学者,陆扬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他在《我国文学史大纲》等著作中,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我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研究我国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陆扬也将我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丰富的思考和实践。
可以说,陆扬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贡献卓越,深受学术界和读者的认可。
3. 中日我国文学史研究情况的对比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中日两国在我国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情况。
在我国,我国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我国学者们在我国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我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和流派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研究。
他们通过对古籍的研读和整理,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可靠的依据。
我国学者们也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将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推向了国际化的领域。
而在日本,我国文学史的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日本学者们对我国文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借鉴了我国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也结合日本自身的文学发展,对我国文学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日本学者们对我国文学的传播和影响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日本学术界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学享受。
4.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国文学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不朽意义,也可以认识到我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中日关系力量对比概观公元九世纪大化革新(645年),追随中国,态度尊恭,中日关系处于强弱型,关系友好;隋唐(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处于顶峰;十九世纪中期明治维新(1868年~1912年),日本抛开中国,“脱亚入欧”,富国强兵。
明治末期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甲午战争后,从尊重转向蔑视中日关系处于弱强型,关系敌对。
二战后1945年战,追随美国,恢复国力,发愤图强;1968年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当今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走向经济大国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当今中日关系终于近乎于强强型。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变革明治维新(1868年------1912年)●结束天皇政权旁落,天皇拥有最高权利。
采用“日本式”君主立宪,,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废藩置县:取消幕府统治,废除武士制,;●征兵令:面向全民征兵;●四民平等:取消士族,“士﹑农﹑工﹑商”平等;●大力发展教育●基本国策::富国强兵;兴产殖业;文明开化1889年《大日本宪法》日本第一部宪法,也是亚洲第一部宪法。
宪法规定:天皇国家主体,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依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统帅陆海军;内阁辅弼天皇,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占领台湾、朝鲜半岛,、(辽东半岛) 清政府赔偿金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觊觎中国东北;在国际上,已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国亚洲的盟主;在国内,天皇专制,教育敕语;忠君爱国教育盛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京大空袭;冲绳岛之战;中途岛战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1945年8月15日终战宣言。
明治维新后六十年积累的财富耗费一空.社会体制;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技术等软实力仍在。
卧薪尝胆;美国扶持;朝鲜战争1950年中期经济再度腾飞,1966年超过法国,67年超英国,1968年超德国,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资本主义世界第耳大经济强国。
70年代经济稳定发展期.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美国.达1万美圆以上。
中日文学史划分比较
日本文学史 •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日本文学
古典文学
近現代文学
日本文学史の時代
• 古典文学史 • 上代時代(紀元ー749 ) (紀元ー1867年) • 中古時代(749-7192 ) • 中世時代(1192-1603) • 近世時代(1603-1867) • 近代文学史 • 明治時代ー昭和時代 (1868-1960) • 現代文学史 • 昭和時代至今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 大江健三郎(1935--) • 著有《广岛日记》 • 1994年获得诺贝尔 文学奖
日本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村上春树(1949---) 著作有<挪威的森林> 1979年 - “且听风 吟”h获得群像新人 文学奖、芥川奖候 补 村上春树和妻子阳子>
从日本到中国。。。。。。。。 从日本到中国。。。。。。。。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第六段: • 近古:明中叶至“五 • 第六段:明嘉靖初 明中叶至“ 明中叶至 运动(公元16 至鸦片战争( 四”运动(公元 至鸦片战争(1840) ) 世纪至20世纪初期 世纪初期) 世纪至 世纪初期) • 第七段:鸦片战争 第七段: 五四” 至“五四”运动 (1919)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 中国最早的史书 《尚书》大约成书于战 国(前770年-前221 年)
中国文学史の時代 • 先秦文学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三个时期。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 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 甲骨文
上古时期的文学成就
上
•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 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约公元前339 年?~约公元前278 年?)此时日本处于 弥生时代
中国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上古
中古
近古
日本中世文学
• 从13 世纨50 年代起, 五山文学随禅宗之盛而 • 关, 经过三百年癿悠悠岁月, 五山文学又随禅宗癿 • 衰弱最终走进低谷。
对五山文化的评价
• 许多日本学者认为,“五山文学”不平安王朝时代 贵族玩弄癿汉文学相比, 远为优秀,完全摆脱了日 本腔调, 几乎和纯粹癿宋元诗文学无异。 • 从这个意义上说, 禅宗癿世俗化, 普及癿丌仅是宗 教癿禅、哲学癿禅, 而且是文化癿禅、文学癿禅。 也就是说, 禅癿思想, 丌仅被作为宗教, 而且被作为 文学艺术思想来接受。
三个时期
• 禅林文学癿发展期(镰仓时代) • 五山文学癿关盛(南北朝,室町初期) • 禅林文学癿衰退(室町中期以后)
一、禅林文学的发展期
禅宗由荣西、道元、圆尔辨圆等入宋僧传入 日本, 经兰溪道隆、大休正念、无学祖元等宋僧 赴日传法, 作为独立癿宗派在日本确立下来。 镰仓时期至南北朝时期, 幕府成为权利主体, 在镰 仓不京都两地创立了许多大禅院。镰仓末期, 日 本仿敁南宋僧制,创立五山体制。当时中国禅林之 中, 禅不文学相结合癿禅林文学之风盛行, 幵随 着禅宗被传入日本, 成为日本五山文学癿母体。
五山文学的 特点
• 第一、内容风格多样
• 第二、兲注社会现实
• 第三、洋溢”世俗“气息
• 第四、咏史作品繁盛
• 第五、推崇汉诗别集
时期划分—— 芳贺幸四郎的三期说
• 前期:从五山文学草创期开始到南北朝末期 • 来日元僧一山一宁为首,代表诗人:虎兲师炼、雪村 有梅、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 • 中期:室町初期开始到应仁之乱前 • 代表诗人:心华元隶、太白真玄、西胤俊承、江西龙 排、惟忠通恕等。 • 后期:应仁之乱以后到视室町末期 • 代表诗人:村庵灵彦、大级藏主、天隐龙泽、横川景 三、月舟寿桂等。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上古日本文学兴于八世纪,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搜索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
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纯日本文学粹假借一套指定汉字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
在日本奈良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记》为神话与史实参半的史书、720年的《日本书纪》以编年体写成,为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假名即是以此书命名等。
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更接近上古日语,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
甚至同时各地方言上的差异还很明显。
古典日本文学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物语》。
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
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著,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
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
伊吕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
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的诗歌黄金时期,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杰出的诗人,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学中古日本文学兴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近代日本文学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1868年-1945年近现代文学散文物语 - 拟古物语 -军记物语 - 歌物语 - 历史物语 - 说话物语小说 - 私小说 - 剧本戯曲 - 能 - 歌舞伎 - 文楽人形净琉璃随笔日记纪行传记自传 - 往生传文艺评论日本汉文韵文诗 - 自由诗 - 定型诗 - 散文诗和歌 - 短歌 - 长歌- 旋头歌 - 佛足石歌连歌 - 俳谐连歌 - 狂歌 - 俳谐连句俳句- 定型 - 自由律川柳 - 狂句短歌近代短歌歌谣 - 记纪歌谣 - 今様 - 小呗汉诗中古日本文学《万叶集》中古日本文学清少纳言及其著作《枕草子》紫式部及其著作《源氏物语》、《平家物语》 1371古典日本文学井原西鹤1642 - 1693松尾芭蕉 1644 - 1694近松门左卫门 1653 - 1725 上田秋成1734 - 1809 山东京传 1761 - 1816 十返舎一九 1765 - 1831曲亭马琴 1767 - 1848近代日本文学夏目漱石 1867 - 1916 森鸥外1862 - 1922尾崎红叶 1867 - 1903 泉镜花 1873 - 1939 志贺直哉 1883 - 1971 石川啄木 1886 - 1912 芥川龙之介 1892 - 1927宫泽贤治1896 - 1933黑岛传治 1898 - 1943小熊秀雄 1901 - 1940现代日本文学谷崎润一郎 1886 - 1965吉川英治 1892 - 1962金子光晴 1895 - 1975 壶井繁治1897 - 1975 石川淳 1899 - 1987川端康成1899 - 1972 宫本百合子 1899 - 1951 壶井栄 1899 - 1967石川达三 1905-1985太宰治 1909 - 1948 远藤周作 1923- 1996安部公房 1924 - 1993三岛由纪夫 1925 - 1970 井上ひさし 1933 -渡边淳一1933-2021大江健三郎 1935 -中上健次 1946 - 1992村上春树 1949 -村上龙 1952 -东野圭吾1958-江户川乱步1894-1965松本清张1909~1992岛田庄司1948-横沟正史1902-1981奈良时期 8世纪最早的文学典籍是《古事记》、《日本书纪》及《风土记》。
中日文学宏观比较
我们认为,文学不是“反社会” 的,但它却是“非社会”的,它 既不给社会设计蓝图提供方案,也 不要求作家带着一个方案去修正和 改造他人的灵魂。
——刘再复、林岗《中国文学的根本性缺陷与文学的灵魂维度》
二、有关中日文学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1)中国文学是经世济时的文学,是现实主义的文学; 而日本文学则是玩物游情的文学,是超现实主义文学。 (2)中国文学重“风骨”,贵“言志”,文势卓拔高迈, 泼墨雄浑畅扬,以主旨鲜明、文理通达为高;而日本文 学则尚“意趣”,崇“言情”,意蕴优雅含腆,用笔薄 柔清雅,以朦胧虚幻、余情余韵称妙。 (3)中国文学主要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而日本文学 主要受佛道遁世思想的影响。 (4)中国文学家多是与政治社会密切相关的士人阶层; 而日本文学则多是与政治社会了无关联的宫廷妇女、法 师、隐逸者,其文学具有明显的“脱政治性” 。 ——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
中日文学宏观比较
问题 何谓“文学”? 你认为中日文学最具差异性的 东西是什么?
主要内容
一、关于文学的本质 二、有关中日文学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三、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四、日本文学的特点 五、中日文学印象总结
一、关于文学的本质
文学也许有其他使命,但是,伟大的文 学的根本使命却是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 冲突。文学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 生命是属灵的。如果不探究个体生命, 文学就不能透彻,就有“隔”。
四、日本文学的特点
1、暗示及余情。 2、不规则性。 3、简洁。(简素) 4、容易毁灭。 5、暧昧。 6、主观性突出。 7、自传性文学、日记文学出现得很早,存在大量 的此类文学作品。 8、女性的活跃。 ——唐纳德·金
1、具有相当的抒情性; 2、如果将文学分成上升型与下降型的话, 日本文学属于下降型。 3、女性气质。 4、非逻辑性的、缺乏合理性。 ——中西进
浅析中日文学发展史
到 了 两汉 时 期
。
,
在 先秦 时 期
或 发泄 愤 世嫉 俗 的 情感
,
曹 雪芹 的
,
汉 赋得 以 发 展
散文 成分 较 多
。
《 红 楼 梦 喇: 者 以 巧 妙 的构 思 选取 四大 家族 为背 景 林黛 玉
, ,
的 大 赋和 抒情 为 主 的小 赋 成 了 新兴 文体
四言 形 式 到汉 代 已 被僵 化
魏 晋 南北 朝 的战 乱 为作 家们 的 创作提 供
,
却 又 各 有 千秋
中 国文 学 源 远流 长
。
,
博大
。
了 丰 富 的 素材
建 安诗歌 继 承 了 汉乐 府 民 歌 的现 实 主
。
精深
;
日本 文学 也 颇有 影响力
,
义 精神
,
在 当时 的 文坛上 占得魁 首
“
从魏 晋 到 唐朝
,
古往今来
中 日文 学 的发 展 都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 诗经 》 的
。
薛 宝 钗 三 人 的 情 感故 事 为发展 线
。
汉 乐 府 民 歌 带着 新 的活 力
索 进行 描 写
揭 示 了 封建 社会 对 人 的 压 迫 与 摧残
。
,
借
出现
,
在 民 间 和 文 人之 间显示 了 非 凡 的力 量
造就了
。
四 大家 族 的 衰退 暗 示 了 封建 王 朝 的败 退 终 结
。
近古 期 的文 学 发 展 也 有 其 清 晰 的脉 络
,
清代文
,
其赋 比兴 的 创 作手 法 和 四 言文 体为 后 世 诗歌 的发 展 奠 定 了 基础 当诗歌 发展 正 顺 时 先秦 散文 也不 甘落 后
中古日本文学
反映直觉、直观,只是自觉、直观本身。
▪ 芭蕉对禅宗的神髓的把握,首先体现在他对
“绝对的同一性”的领悟之上。
▪ 白居易 :“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 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其次,禅趣是通感:
▪ 心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六根互通(眼、耳、
口、鼻、身、意),就是通感。
▪ “能” (能乐):即日本的“歌舞剧” 。 ▪ 谣曲 :“能”中严肃的部分转化而来,反映
贵族生活的悲剧性。
▪ 狂言 :从“能”中插科打诨的幕间插曲发展
而来,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喜剧性。
▪ 现在仍能上演的“谣曲”剧目:
▪ 《西王母》《东方朔》《鹤龟》《钟馗》《菊慈童》《枕慈
童》《邯郸》《芭蕉》《合浦》《龙虎》《杨贵妃》《咸阳 宫》《天鼓》《猩猩》《大瓶猩猩》《三笑》《张良》《项 羽》《昭君》《石桥》《大般若》。
▪ 陈光 : 春日古池幽,青蛙跳水破寂静,夏
日若将至 。
▪ 陈德文 :幽幽古池畔,青蛙跳破镜中天,
叮咚一声喧
▪ 悠悠古池畔,寂寞蛙儿跳下岸,水声
轻如幻(王树藩 译)
▪ 幽幽古池塘 青蛙入水扑通响 几丝波
纹荡(陈岩 译)
▪ 幽幽一春潭 ,蛙跃击破水中天, 声
波潋滟间 。 悠悠古池塘, 蛙入一声响 ,涟漪泛 波浪 (江研丽 李天行 译)
▪ 式亭三马(1776—1822) :《浮世澡堂》 ▪ “无论你是贵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洗浴
之时人人都赤身裸体,同降生时一样,这 种裸身的交流交往,使人忘却高低贵贱, 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佛教境界。”
▪ (2)、净琉璃、歌舞伎: ▪ “日本的莎士比亚” —— 近松门左卫门
(1653—1742)。
中日文化对比
剧,《红楼梦》在意的是道德取向,强调善
与美的统一,《源氏物语》注重感情的“真 实”,不求精神境界的超越 。
悲 剧 形 式 的 发 展 节 奏 有 所 不
同
《红》对女性的描写并非是为 了要突出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和 受到欺辱的一面,《源氏》中强
调的是抒发感伤的情怀,对现实
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尤为突出。
两位作家不约而同的创作出一个理想的王国:
处浓描重写,为故事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女性
《红楼梦》在一开始就营造出不安的气氛,
情节环环相扣,情节时而紧凑,时而平缓,
紧紧抓住悲剧的命门,有诸多悲剧苗头的隐
喻,《源氏物语》的悲剧相对平缓,如果说
《红楼梦》是一个家族的悲剧而并非某个人
陶 力 认 为 : 《 源 氏 物 语 》 所 侧 重 展
牟应杭认为:《红》比《源氏》晚问 世七百余年,书中已反映了要求婚姻自 主、爱情真实专一,对人为的贵贱贤愚
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字里行间
显示出一定的民主自由气息。《源氏》
的则着意写日本平安王朝统治者的恣意
享乐,其皇室内外、上下贵贱之分,等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 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 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
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
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 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 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 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 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 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导言中日文学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早就展开,涵盖内容包括文学体裁、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
这篇文章将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的角度,分别介绍中日两国文学的比较和研究。
2.中日文学的比较中日两国文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书写形式、思想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对比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以呈现生命哲学和思想为目标;而日本文学则是承袭古代文化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近藤芳美的小说《黑铁的骑士》与古代文学的《枕草子》都涉及了相似的主题。
而从作品的细节、语境等层面来看,中日文学的异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
3.中日文学研究的成果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中日两国的学者也积极投身于中日文学研究中,不断推进了双方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丰富的文学研究成果。
例如中国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日本现代文学》以及日本的《周刊新潮》、《文学界》等。
这些书籍期刊不仅全面梳理中日文学的发展变迁,更为关注文学与现代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融合。
为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中日文学对比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逐渐朝多元化、跨越时空的方向拓展。
例如“都市文学”、“少年文学”、“公共事务文学”这些新领域的涌现。
其中,都市文学通过对村落流失、现代化、社会结构转变等现象的观察,呈现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状况。
而少年文学则更注重教育与儿童文学关系的探究,帮助孩子理性思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公共事务文学则是相对大众的文学,主要关注表现社会现状和重大时事的文学作品。
这些新领域的涌现,为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5.结语中日文学的比较和研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两国民间友好交往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日文学的研究也需要不断更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