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
国外工业遗产改造艺术设计手法案例一、案例概述工业遗产改造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废弃的工业遗址转化为具有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公共空间。
本文将介绍国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改造案例,分析其艺术设计手法,并探讨其成功经验。
二、案例分析1.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位于德国鲁尔工业区,前身是一个钢铁厂。
经过改造,公园如今已成为一个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利用原有的工业设施,如高炉、铁轨等,创造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景观。
同时,通过植被绿化和自然水体的引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前身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
设计师保留了原有铁路的特色元素,如铁轨、枕木等,将其融入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高线公园如今已成为纽约市的文化地标,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3.英国利物浦港湾改造利物浦港湾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工业区。
经过改造,港湾地区变身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中心。
设计者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如船坞、码头等,并将其与现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相结合。
同时,通过引入艺术装置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区域的文化价值。
三、艺术设计手法分析1.保留和再利用原有工业元素在工业遗产改造中,保留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元素是关键的艺术设计手法之一。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为新的空间增添独特的魅力。
设计者可以通过巧妙地运用这些元素,创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和空间。
2.引入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将自然元素和生态设计引入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空间品质。
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的加入,能够软化硬质空间,提供宜人的休闲环境。
同时,生态设计还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文化和艺术装置文化和艺术装置是提升工业遗产改造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
通过引入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能够丰富空间内涵,吸引更多人流。
同时,艺术装置的运用还可以为空间增添视觉冲击力,提升空间的艺术美感。
景观都市主义之绿色基础设施专项案例研究
Garry Strang(加里·斯特朗) 正式提出景观基础设施一词,从多个视角探讨景观设施和基础设施合二为一的可能性,如“作为 基础设施的景观”“作为景观的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基础设施”等。 马里兰州绿道运动 最早出现绿色基础设施一词,后续1999年《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争取21世纪繁荣、机遇和健 康环境的共识》报告中,将其作为社区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国内发展状况 改变当下以专项投资、专项工程、单一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公路、桥梁、下水道、水 管线路、通讯电缆等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绿色通道、河道网络、公园绿地等绿色基 础设施进行协同整合与统筹建设还存在很大落实问题。
成本沉淀性: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投入远远大于收 入的工程,人们利用基础设施进行生产生活,都是以消 耗基础设施为代价。
承载性:城市基础设施承载了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 必需的所有物质和条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整个城 市无法正常运作。
超前性: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根 据城市发展需求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先于城市建设
相互关联性:在建筑群聚集中心需要根据基础设施之间设有多功能 性的联通设施,包含所有物质的流动。
一体化:一体化是绿色基础设施的最终目标,把作为城市元素的灰 色基础设施进行整合,由建筑尺度向社区尺度推进并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服务为导向: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服务,优化需求,不 再局限于联系建筑和分配资源。
系统性:基础设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形成一个系 统,城市基础设施包含的系统从各个方面满足了人们生 活的需求,推进了城市发展。
分布性:绿色基础设施利用小规模的,分布在整个服务区的系统代 替过去集中的工厂和设施。
群集性:绿色基础设施的节点满足维修技术的规模,可再生基地, 食品需求,水处理和供应需求等要求,能够作为系统里的每个要素调整 和优化位置,容量与尺度规模
闲置空间再利用案例
闲置空间再利用是指将原本没有被充分利用或暂时废弃的空间重新利用起来,为社会
带来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闲置空间再利用案例:
1. 工业遗产转型:许多城市中存在着废弃的工厂、仓库和矿区等工业遗产。
这些空间
可以被改造成创意园区、艺术中心、科技孵化器等新兴产业的聚集地。
例如,伦敦的
泰特现代美术馆就是由一座废弃的发电站改建而成。
2. 旧建筑改造:一些历史建筑或老旧建筑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成为商业办公楼、酒店、餐厅、商场等。
这样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
例如,纽约的切尔西市场是一个将原本废弃的肉类市场改造成为著名的购物、餐饮和
娱乐中心。
3. 城市农业:在城市中,一些闲置的土地、停车场或建筑顶部可以被改造成城市农场、垂直农场或屋顶花园。
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食物,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
活品质。
4. 社区活动场所:闲置的学校、教堂、仓库等公共建筑可以被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
图书馆、艺术工作室等。
这些场所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和娱乐等服务,并
促进社区的交流和发展。
5. 制造业转型:随着制造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工厂设备和厂房也可能闲置下来。
这些
空间可以重新用于新兴产业的生产、研发或创新中心。
例如,德国的鲁道夫工厂被改
造成为一个科技创新园区,吸引了众多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闲置空间再利用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合理规划和改造,闲置空间可
以焕发出新的活力,创造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
机会主义景观理念诠释下的“城市山水”塑造--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
2021·04一、机会主义景观机会主义表现为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体现在为达成目标可采取一切可用方式和途径,以非常规手段来实现最终目标。
机会主义景观理念倡导在一切可用于塑造、表现生态景观的城市场所内,依托时代背景而就地取材塑造“城市山水”,意在展示自然、社会、人类所共处的大同环境与融合之美。
其倡导的景观理念和设计思想,在纽约高线公园项目中有着清晰体现。
二、高线公园项目(一)历史背景如图1所示,高线公园前身为建设于1930年的高架货运铁路线,高达30英尺的桥身悬跨于地面之上,消除了铁路道口对地面交通的阻隔,保障了人车安全,提高了货运效率。
1980年高线停止列车通行并被荒废。
1999年非营利性团体“高线之友”成立并与政府、设计公司合作,提出保留高线并改造为跨于街道之上的“空中游园”,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既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开发出独特的铁路工业文化景观。
(二)设计理念高线项目旨在保护铁路工业遗址,开拓自然景观,打造都市背景下的“城市山水”。
设计师保留了桥梁主体结构,复原其工业建筑风貌,以存留高线的工业历史气息,并依托铁轨、枕木、石砾、道岔等设施,凸显高线铁路符号。
同时,通过自然景观增强高线生态特色,使其与原有的工业色彩相融合,体现粗狂质朴的自然风貌,塑造以现代城市为背景的“城市山水”景观空间。
此外,通过开放的公共休闲空间吸引游客,带来可观的人气和关注度,推动周边街区更新和经济发展。
(三)设计特色第一,就地取材,展示原生态之美。
高线公园的设计特色在于将景观植被与人工材料“嫁接”在废弃的铁路高架桥面。
通过开发现有的废弃交通建筑物,既节约了城市土地,又使荒废的铁路高架桥得到循环利用,并保留了桥梁特有的工业风貌和历史特色,传承了城市的工业文化。
在桥面设计中,设计师保留铁路设施作为景观小品,以复原高线昔日风貌,展现铁路特有的荒凉、孤寂;在植物选择上,设计师选择当地特有植物(部分植物为自然生长的),以草类和多年生植物为主,进行拼接种植,打造动态的自然景观。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国外案例
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国外案例那我给你讲讲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改造案例吧。
这高线公园以前可是个废弃的铁路呢。
你能想象吗?就那么一条破铁轨,横在那儿,啥用没有,还挺碍眼的。
但是呢,人家纽约人可有创意了。
他们就想啊,这地儿能不能变成个超酷的公园呢?于是就开始动手改造。
他们保留了很多铁路原来的元素,像铁轨啊,还有那些铁架子啥的。
然后在这些基础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
走在公园里,就感觉像是在一条绿色的空中走廊上漫步。
一边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一边是这些充满生机的植物,这种对比特别有趣。
而且啊,公园里还有很多小广场、休息区,人们可以坐在那儿聊天、晒太阳,或者看看街头艺人表演,可惬意了。
再说说德国的蒂尔加滕公园(Tiergarten)。
这公园原本也有些年头了,设施啥的都有点老旧。
德国人就开始精心规划改造。
他们把公园的道路重新修整了,让人们走起来更舒服。
而且还新建了好多特别有设计感的桥梁。
这些桥横跨在公园的湖泊或者小河上,就像一道道漂亮的弧线。
他们还在公园里设置了不同主题的区域。
比如说有专门给孩子们玩的儿童乐园,里面的游乐设施都特别新颖,像那种超大的木质攀爬架,看着就很带劲。
还有给爱运动的人准备的健身区域,有各种健身器材,周围还种满了树,运动的时候还能呼吸新鲜空气。
整个公园改造之后,既保留了传统德国园林的那种严谨和美感,又增添了很多现代的活力元素。
还有伦敦的奥林匹克公园(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这可是因为奥运会才改造的呢。
以前那块地儿有点乱糟糟的,为了奥运会,英国人可下了血本。
他们建了超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这些场馆的造型都特别酷炫,像是一些巨大的银色贝壳或者未来的飞船似的。
但这公园可不光是为了运动员和看比赛的人准备的。
奥运会结束后,他们就把这地方改造成了一个大众都能享受的公园。
有大片大片的草地可以野餐、晒太阳,还有很多艺术雕塑散布在公园里,给整个公园增添了不少艺术氛围。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精
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摘要:秉承工业景观,传达历史信息的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新方法,带来了新的景观形式。
文章总结了工业废弃地产生的背景、论述了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的思想、设计手法、意义与启示。
关键字:风景园林;工业废弃地;工业之后的景观;景观设计;改造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达国家城市中传统制造业衰落,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也正在从城市中向外迁移,于是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这些工业设施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往往见证着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
将工业废弃地改造为园林景观早已有之,绍兴的东湖是将采石基址改建为山水园林的范例。
在西方,较早的实例有1863年建成的巴黎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它将一座废弃的石灰石采石场和垃圾填埋场改造为风景式园林。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
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 Park)是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它在公园的形式、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等方面,对景观设计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90年代,尝试用景观设计的手法,来处理这种曾经有辉煌的历史,但又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衰败了的工业景观的设计作品,更是大量出现。
设计师运用了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的目的。
在秉承工业景观的基础上,将衰败的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废墟美学是指通过废墟的破败、荒凉和萧条来表现一种特殊的美感。
在后工业景观中,废墟美学常常通过保留工厂、厂房等建筑的痕迹、废弃的机械设备和废弃的工作台等元素来体现。
这些废墟元素在整体景观中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景观特征,突出了破败的美感。
后工业景观运用废墟美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留原有建筑的痕迹和结构。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修复和加固的方式保留原建筑的外观,并将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种保留废墟的做法不仅使原有的建筑得到了延续,也使景观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感。
后工业景观通过保留与工业相关的废弃物和设备来丰富景观元素。
这些废弃物和设备通常被重新投放在景观区域中,以一种有意的方式,形成一种艺术感和废墟美感。
可以将废弃的机械设备摆放在花坛旁边,以此营造一种自然和工业相结合的景观效果。
后工业景观中的废墟美学还可以通过植被的选择与配置来体现。
废墟的破败和荒凉给人一种压抑和凄凉的感觉,而通过合理的植被设置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增加生命的气息。
可以选择一些能够适应恶劣环境的植物,如耐旱、耐寒的植物,让它们在废墟中生长茂盛,形成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观效果。
还可以通过草坪、花坛等手段来增加景观的绿化面积,提升整体美感。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为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式。
通过保留废墟的痕迹和结构,保留与工业相关的废弃物和设备,以及合理的植被配置,可以创造出独特、破碎和生机勃勃的景观空间。
这种废墟美学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城市景观,还能在破坏和废墟中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引发人们对于城市和环境的思考。
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的国外案例
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的国外案例国外的城市更新拆除重建案例众多,下面将列举10个不同国家的具体案例。
1. 纽约,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项目是城市更新的典范。
该项目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了一个线性公园,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
高线公园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环境质量,还促进了周边房地产的发展。
2. 伦敦,英国伦敦东区奥运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遗产项目,将原本废弃的工业用地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
奥运村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住房,还配备了公园、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3. 柏林,德国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重建项目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更新工程。
该项目修复了二战期间被摧毁的建筑,还修建了一座新的文化中心,成为了柏林市的新地标。
波茨坦广场的成功重建为柏林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业机会。
4. 巴塞罗那,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奥林匹克村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遗产项目。
该项目将原本废弃的港口区域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和公园。
奥林匹克村的建成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居住条件,还提升了巴塞罗那的国际形象。
5. 多伦多,加拿大多伦多的金融区重建项目将原本老旧的工业区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
重建后的金融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成为了多伦多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
6. 悉尼,澳大利亚悉尼港区重建项目将原本废弃的港口区域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
重建后的港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设施,成为了悉尼的商业中心和旅游景点。
7. 上海,中国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典范。
该区域在1990年代开始规划和建设,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金融区。
浦东新区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8. 东京,日本东京银座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区,经过多次的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购物和娱乐中心。
银座地区的更新项目不仅改善了该地区的商业环境,还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国外厂房改造商业案例
国外厂房改造商业案例1.伦敦银行区改造伦敦银行区改造项目是将原有的大型工业厂房群转变为商业办公楼的一个成功案例。
该项目位于伦敦金融城地区,一系列的工业厂房通过改造和修复,被转变为现代化办公楼,成为了伦敦金融行业的中心。
改造后的建筑既保留了历史特色,又增加了现代化设施和技术,成功地转型为商务中心,吸引了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公司入驻。
2.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纽约市曼哈顿的一个成功改造项目。
早在20世纪30年代,原为火车轨道的高线铁路线因为不再使用而被废弃。
但在2024年,经过市民的积极倡导和市政府的支持,该区域通过改造成为一个线性公园,成为了纽约市的热门旅游景点和休闲活动场所。
高线公园利用了原有的铁路轨道和桥梁结构,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同时添加了多功能休闲区、步道、花园等设施,成功地将废弃工业区域转变为城市的绿地。
3.柏林藝術中心柏林藝術中心(The Kunsthaus Tacheles)是柏林一个著名的艺术家聚集地。
原本是一座废弃的购物中心,通过艺术家们的合作和改造,建筑物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创意和文化活动的地方。
艺术家们将建筑的外墙涂鸦、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同时室内也举办了各种展览和演出。
柏林藝術中心成为柏林的一个标志性地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这些国外厂房改造的商业案例表明,通过对废弃工业区域的改造和利用,可以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
这种改造不仅能够提供新的商务办公和娱乐休闲场所,还能够保护历史遗产,提升城市形象。
在这些案例中,关键的因素是将原有建筑的特点和历史意义与现代化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一个独特而有吸引力的商业空间。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废弃地改造是一种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可以将废弃的土地、建筑物等资源重新利用,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
下面是10个经典的废弃地改造案例。
1. 伦敦奥运村伦敦奥运村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比赛结束后,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区。
这个住宅区有超过2万个住宅单位,包括公寓、别墅和联排别墅等,还有商店、餐厅、公园和运动场等设施。
2. 纽约高线公园纽约高线公园是一条长约2.3公里的公园,建在一条废弃的铁路线上。
这个公园有绿化带、步行道、自行车道、休息区和艺术装置等,成为了纽约市的一个新地标。
3.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上海的一个著名景点,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有高档餐厅、酒吧、咖啡馆和商店等。
4. 柏林墙柏林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现在已经被拆除。
墙上的一段被保留下来,成为了一个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5. 巴黎拉丁区巴黎拉丁区是巴黎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区,有艺术画廊、音乐厅、剧院和餐厅等。
6. 东京银座东京银座是东京市中心的一个商业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河滨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高档的购物区,有世界著名的品牌店和高级餐厅等。
7. 悉尼港区悉尼港区是悉尼市中心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区域,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码头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区,有高档餐厅、酒吧、咖啡馆和商店等。
8. 荷兰鹿特丹荷兰鹿特丹是荷兰的一个城市,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区,有艺术画廊、音乐厅、剧院和餐厅等。
9. 洛杉矶艺术区洛杉矶艺术区是洛杉矶市中心的一个艺术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经过改造,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区域,有艺术画廊、工作室和艺术装置等。
10. 北京798艺术区北京798艺术区是北京市中心的一个艺术区,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工业区。
极简主义与枯山水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极简主义与枯山水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1 极简主义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称作极少主义、ABC 艺术,但都没有精确的定义,是20 世纪50-60 年代以美国为代表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Minimalism Art)。
1959年,弗兰克·斯特拉展出他的黑色系列(Black Paintings),意味着20 世纪中期极简主义的诞生[1]。
1.1 极简主义艺术运动的兴起关于极简主义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兴盛于20 世纪60 年代,彼时极简主义理论的运用多体现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其表现形式倾向于单一或重复的几何规则形状,材料大多选用机械化生产的大批量工业制造品或是艺术家指导工人制作的现成品[2]。
其间诞生了许多极简艺术家,以卡尔·安德鲁、丹·弗莱文、唐纳德·贾德等为代表。
极简艺术将作品元素削减到最基本的抽象成分,作品在意象空间的概念不由艺术家定义,而是通过真实存在激发观者对作品的思考,以自主形成对作品的建构,最终观者的身份也在无意中转换成为创作者[3],这与追求艺术家自我情感表达为主的抽象表现主义不同。
极简主义艺术注重物理世界的存在,固守表面意义,材料就是材料,色彩即使是上色了亦无特殊含义,并且其展出方式是放弃基座与画布,正如“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
这样的艺术与古典主义、印象派传统绘画艺术本身所传递的意图相违背,于是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当时的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Art and Objecthood)就对极简艺术进行了强烈的批评,认为极简主义是不自然的戏剧化风[4]。
1968 年,批评家罗伯特·平卡斯-维滕新造了术语“后极简主义”,其设计理念是对极简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极简主义已成为20 世纪后期艺术的基本词汇,几十年来,极简主义在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不断创新、辩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可否认实践、批评在某种意义上都促进了极简主义的发展。
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
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设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其中包括废弃的工厂、仓库、矿山等建筑和景观。
这些废弃地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再利用,这些废弃地也能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探讨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再利用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方法。
一、再利用的意义和机遇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机遇。
再利用废弃地能够节约建设用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开发和破坏,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再利用废弃地可以降低城市更新的成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再利用废弃地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增加城市的景观和文化品质。
再利用废弃地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人们的生活享受。
而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工业废弃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通常较好,可以为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利用工业废弃地成为了一种趋势和时尚。
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越来越关注工业废弃地的环境治理、资源利用和社会效益,为再利用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政策和舆论的支持。
二、再利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为了实现工业废弃地建筑及景观的再利用,需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和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
在设计理念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追求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社会公正和经济可行的目标。
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保留和再利用废弃地原有的自然和文化特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城市景观。
要推崇开放包容和多元互动,吸引各类人群参与和分享,促进共享共赢和共同进步。
要提倡创新创意和智慧科技,借助设计手段和技术手段,打造独特魅力和永久价值的城市空间。
在设计方法上,要充分调研和评估,了解和把握废弃地的地理信息和环境状况,研究和分析废弃地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确定废弃地的再利用潜力和可能性。
要精心规划和设计,依据废弃地的空间尺度和功能需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实施计划,确保废弃地的再利用目标和效果。
美国纽约弗莱士河公园的景观生态修复
美国纽约弗莱士河公园的景观生态修复作者:赵茜瑶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5期赵茜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纽约市弗莱士河公园(亦翻译为“清泉公园”)以构建“生命景观”为主题,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废弃地再生的新范例。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事务所创造性地将890.3hm2的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改造成纽约市最大的城市公园,并提供了一条建立在自然进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长期策略,以期修复严重退化的土地,通过恢复湿地、森林、引入新栖息地、添置休闲娱乐项目,为野生动植物,也为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优质场所,其景观生态修复的工作具有非凡意义和借鉴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士河公园项目场地的历史变迁、现状特征、设计理念、整体布局、修复技术及工法、最终效果等,最后结合景观都市主义得出启示。
关键词弗莱士河;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作者简介:赵茜瑶(1995.3-)女北京人满族北京林业大学本科在读风景园林专业。
1 项目背景1.1 现状概况清泉公园场地位于斯塔腾岛西岸,紧靠阿瑟溪,清泉湾和草原岛屿也被包含其中。
场地北部以胜利大道和特拉维斯大道为界,东部到达里士满大道,南部以阿瑟基尔路为界,史泰登岛购物中心和斯塔顿岛绿带在北侧,西海岸高速公路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场地。
场地总面积约891hm2,是纽约中央公园的2.7 倍,其中约45%由高度为27~68.5m不等的6 座垃圾山组成,另外55%由溪流、湿地和干燥凹地构成。
1.2 历史变迁成为垃圾填埋场之前,这里曾是一大片被清澈泉水和溪流所滋润的潮汐湿地,“清泉(Fresh Kills)”之名正由此而来。
1948 年启动,1955 年清泉垃圾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堆放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纽约市平均每天运往这里的垃圾多达14000t,1986~1987 年间的巅峰时期,每天的垃圾接收量更达到29000t之巨。
纽约高线公园案例分析
纽约高线公园案例分析纽约高线公园是纽约市中心一条由废弃的铁路改建而成的线性公园,该项目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城市更新成就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纽约高线公园进行案例分析,并评估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纽约高线公园的改建始于2009年,由纽约市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高线公园保护协会”共同推动。
该项目以保留原有铁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其转变为一个从曼哈顿西区到哈德逊河的公园。
这一设计创新在纽约市初次尝试,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首先,纽约高线公园改变了城市景观。
原本废弃的铁路被重新利用,变成了一个令人愉悦的公园。
公园以绿色植被和步行道为主要设计元素,融入了多种植物和座椅。
它提供了一个幽静的环境,供市民休闲娱乐和享受户外活动。
公园的设计还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并使用了可再生能源供电,使其成为一个环保的城市空间。
其次,纽约高线公园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在市区工作繁忙的生活中,公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喘息地。
市民可以在公园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或者放松身心。
这个公园也是社交活动的聚集地,人们可以在这里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时光。
公园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表演,为市民提供了文化娱乐的机会。
通过提供这样一个公共空间,纽约高线公园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
再次,纽约高线公园推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公园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这些人群的到来带动了附近商业的发展。
附近的餐馆、咖啡馆和商店获得了更多的客流量,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此外,公园附近的房地产价值也得到提升,成为高端住宅和商业用地的宝贵资源。
这种经济效应为城市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纽约高线公园的成功经验启示着其他城市进行类似项目的改建。
它证明了废弃基础设施的再利用可以为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通过将废弃基础设施转变为城市绿地和文化空间,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
总结来说,纽约高线公园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它通过改建废弃的铁路为一个迷人的线性公园,改变了纽约市的城市景观,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并推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国外再生公园案例
国外再生公园案例一、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1. 前身。
这个公园以前可不得了,它原来是纽约一条废弃的铁路货运专线,就那么闲置着,在城市里像个大伤疤似的。
铁轨生锈,周围杂草丛生,反正就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2. 再生之路。
后来呢,有一群超有创意的人就想啊,为啥不把这个废弃的地方变成个超棒的公园呢?于是他们就开始动手改造。
他们保留了原来铁路的很多元素,像那些铁轨啊,枕木啊,都还在公园里呢。
在铁轨之间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有的地方还弄了些小水池。
现在这个高线公园可热闹了。
它成了纽约的一个超级景点,人们可以在上面散步、跑步、遛狗。
从公园还能看到纽约市的高楼大厦,那种新旧结合的感觉超棒。
游客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一个悬浮在城市半空的绿色走廊里,一边是城市的繁华街景,一边是精心设计的绿色景观。
3. 影响力。
高线公园的成功可不仅仅是它自己变漂亮了。
它还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发展呢。
以前那些没什么人气的地方,因为这个公园,开了好多新的商店、餐厅和咖啡馆。
房价也跟着涨了不少,就像给周围打了一针强心剂,让整个社区都活起来了。
二、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1. 前身。
这个地方以前是个超级大的钢铁厂,那场面,全是巨大的高炉、厂房和铁轨。
后来钢铁业不行了,这地儿就被废弃了。
到处都是生锈的钢铁架子,还有一些工业废料,看起来特别破败。
2. 再生之路。
德国的设计师们可有想法了。
他们把那些大高炉保留下来,然后在高炉里面弄了些特别的东西。
比如说,有的高炉被改造成了攀爬架,年轻人可以在里面爬上爬下,就像在探索一个钢铁城堡一样。
那些旧厂房也没闲着,有的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厅,在里面展示各种各样的现代艺术作品。
外面的铁轨呢,被用来做小火车的轨道,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游览整个公园。
公园里面还种了很多树和花草,在那些钢铁结构的映衬下,有一种很奇特的美,就像是大自然在慢慢地收复这个曾经的工业废墟。
工业遗址改造十大经典案例
工业遗址改造十大经典案例工业遗址改造是指将废弃的工业建筑或者工业遗址进行改造再利用,以实现城市更新和资源再利用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被公认为十大经典工业遗址改造案例:1.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London),这座美术馆原是一座发电厂,通过改造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馆,成为了伦敦的地标性建筑。
2. 纽约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 New York),这条公园原是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经过改造成为了一条悬空花园,成为了纽约市的热门旅游景点。
3. 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MNAC, Barcelona),这座博物馆原是一座国家宫殿,通过改造成为了收藏了大量加泰罗尼亚艺术作品的博物馆。
4. 上海1933老场坊(1933 Old Millfun, Shanghai),这座建筑原是一家肉联厂,经过改造成为了集文化创意、商业和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5. 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Berlin),这片区域曾是一片废弃的工业遗址,经过改造成为了柏林市中心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6. 曼彻斯特博物馆城(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Manchester),这座博物馆改造自一座废弃的火车站和工厂,展示了曼彻斯特的工业历史和科技发展。
7. 巴黎拉维利特艺术中心(La Villette, Paris),这个文化公园是在一个废弃的屠宰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为了巴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8. 荷兰埃因霍温博物馆(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这座博物馆原是一座主教宫,后来改造成为了收藏梵高作品的博物馆。
9. 芝加哥米尔顿·杜尚社区艺术中心(Milton D. Dam Community Arts Center, Chicago),这个艺术中心是在一个废弃的公共学校建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当地社区提供了艺术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
废弃地改造经典案例
城市中的废弃地产生很多问题,占据空间、污染环境、带来不安
全等等。
然而,这些废弃地通过改造,可以变成城市中的宝贵资源,
为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废弃地改造案例。
1. 东京铁道博物馆
东京铁道博物馆位于东京都足立区,是一座以展示铁道文化为主题的
博物馆。
这个建筑物原本是一个已经废弃的旧火车站,通过改造后变
成了一个拥有多个展览厅、电影剧场和火车模型展示的现代化博物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2. 上海外滩18号
上海外滩18号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建筑,曾经是英国殖民时期的法租界
公署。
在改造之前,这座建筑已经被废弃了很久,经历了多次风雨侵
袭和战争的摧残。
通过专业的修复和重建,上海外滩18号成为了一座
豪华的酒店,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纽约高线公园
纽约高线公园位于曾经废弃的高架铁路线路上,是一座以自然、文化
和历史为主题的城市公园。
这个公园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绿色休
闲空间,同时保留了一些历史遗迹和艺术装置。
高线公园成为了纽约
城市中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游览。
废弃地改造可以让城市中的废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为城市
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废弃地的
改造潜力和城市规划的创新性。
北杜伊斯堡景观改造分析
废弃地改造工业区典范: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Duisburg North Landscape park
彼得· 拉茨
彼得· 拉茨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景观 设计师,他用生态主义的思想和特 有的艺术语言进行景观设计.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 地干涉一块地段,而是要着重处 理一些重要的地段,让其他广阔 地区自由发展。 拉茨认为,技术、艺术、建筑、 景观是紧密联系的。 北杜伊斯堡公园:公园设计与 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 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
改造特点:
景观句法 在改造设计方案中,其设计思想是最大化 地保留工业文明的痕迹,并通过谨慎的设计对这些痕 迹重新诠释,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 历史层面清晰明了,即拥有原有的场所精神又赋予了 新个性。
目的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
庞大的建筑和货棚、矿渣堆、烟囱、鼓风炉、铁路、桥梁、沉淀池、水渠、 起重机等构筑物得以保留,并且部分构筑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水系公园
对水的处理上,公园安装了一条新的净 水系统,通过对建筑和地面的雨水收集, 途中流入冷却池,净化,利用风能的水 泵将水抽出在流入公园各处。形成不同 的水景。`
水渠两岸栽植了自由生长的植被,每隔一 段距离布置有台阶和平台以满足游人亲水 的需求。
铁轨道路
高达12m的 高架铁路的 运用 铁轨道路系统丰 富了景观向度公 园道路系统--包 括公园步行道和 自行车路将原来 零散分布的城市 街道联结整合成 完整的交通系统。
背景概况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th Landscape park)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 北部。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 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为德 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 设计,已经成为是一个占地200公顷的综合 休闲娱乐公园。公园除了保存下来的鼓风炉 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以外,冶炼厂的烧 结厂、铁和锰仓库以及属于公司的铁路的众 多铁轨都座落在那里。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案例分析1
云南财经大学景观案例分析报告题目:景观案例分析——西雅图煤气厂改造公园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景观更新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
用新的设计途径。
结合现代艺术手法.从美观、生态与社会性等方面着手,以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经济发展等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从而实现人、场地、自然和谐共存.在美国很久以前,所有的城市照明都是用煤气的,记得有一个老电影,英格丽.褒曼演的,叫《煤气灯下》也叫《郎心似铁》,就是以那个时代为背景的,当时不管家庭用灯还是路灯,都是煤气灯。
而这个公园,以前就是西雅图城市照明用气公司的厂房。
煤炭在这里转化成煤气,通往西雅图城里的大街小巷,点燃这个城市的夜晚。
西雅图是一个挺大的城市,所以这个厂房也很大,这些压缩机,都是庞然大物的。
在城市发展史中这些工业场地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们见证了一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历史进程.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对它的景观改造是每个城市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因此对传统工业留下的工业废弃地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城市生态景观研究和设计的新潮流.世纪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项目逐渐增多.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和生物技术的成果,也为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技术保证。
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西雅图煤气厂公园(Union -——Gas Works park),这是全球第一个以资源回收方式改造的公园. 这个1906年为提炼煤气而建的厂区,1950年代由于开始供应天然气而被废弃了,1970年景观设计大师哈格(Richard Haag)巧手独创,将锈迹斑斑的工业设备化成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让煤气厂公园成了西雅图最负盛名的公园之一,这里是眺望西雅图中央区优美天际线的最佳之地,可以让人体会距离所带来的美感,也让人明白西雅图何以被称为“翡翠之城"。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作者:廖跃春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 ; 要:景观都市主义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尤其是对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景观都市主义的产生、概念以及“废弃景观”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现状分析,以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分析中山岐江公园的改造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工业废弃地;中山岐江公园;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TU986.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76-01一、景观都市主义和“废弃景观”概述1.景观都市主义的产生。
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理论,伴随着世界各地的城市不断地向其周边蔓延,而不是向空中发展,景观已渐渐取代了建筑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元素。
从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伴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利用废弃工厂成了欧美人民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这一阶段伯纳德?屈米参加1982 年在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举办的设计竞赛的方案最能代表景观都市主义思想。
在1991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里,景观都市主义发展的比较缓慢。
2006年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出版了景观都市主义的代表作品《景观都市主义》,这本书广泛的收集了不同领域 14 位学者的力作,试图清晰地展现了这一迅速成长的“学术成果”的起源和宗旨.在这十几年中,景观都市主义已经成功的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媒介。
2.“废弃景观”的概述。
“废弃景观”(Drosscape)—词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并拥有哈佛背景的学者—艾伦·伯格提出的,“废弃景观”具有一定的贬义性,暗含着“无用之物”和“废物”的意思,或者在人们新的意图下需要被重新打磨和包装等意思。
“废弃景观”指的是一种城市景观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废弃土地或者土地资源浪费的一种情况,通常在新项目上马或者新价值观念出现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损坏或替代现状、产生浪费性使用的土地,因而产生上述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城市主义在美国工业废弃地改造中的应用
景观城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未的美国,当时的
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城市中心大量工业废弃地(Brownfield)的产生,经济的不断衰退和城市发展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等,越来越多的居民搬离城市的中心,城市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在这种大背景下,景观逐渐替代建筑,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成为重新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它是一个媒介”正如著名的美国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和斯坦·阿伦(Stan Allen)所描述的那样,“景观有能力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适应和交替演变等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它不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型,景观设计更是一个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模型。
”
景观城市主义理论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证实对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改造、不断萎缩的城市再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城开发等问题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其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设计作品,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的景观规划(1992)、加拿大多伦多的Downsview Park设计竞赛(1999),美国纽约的
Fresh Kills Land—fill Park(2004)设计竞赛、以及最近的中国深圳龙岗工业区的
景观规划竞赛(2008)等。
本文以美国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的景观再生规划为例,重点阐述了景观城市主义在工业废弃地改造过程景观设计的运用。
1项目概况
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Massachusetts Military Reservation)位于波士顿(Boston)东南方向约100km处的海角区(Cape Cod),占地面积8502hm2,为整个海角区的十分之一(图1)。
该保护区自1911年以来一直用作美军的新兵训练、军事器械的维修和保养基地使用着,目前整个保护区仍分属于6个不同的联邦及州立的军事部门。
频繁的军事训练给场地的土壤和水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该地区逐渐变成了一块工业废弃地。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马萨诸塞州当地的环境质量监督组织发现保护区内的污染水源已经超越了界限,开始威胁到附近集镇的饮用水安全。
由此展开了对军事区内的种种污染源的大规模调查,到2004年底,基本摸清了基地内绝大多数污染源的位置,污染地块的面积大小及污染类型等,并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调查污染源的同时,于1980年代中期在基地内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开始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净化处理;于199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污染土壤的清洗工作,主要采取相应的化学工程措施,如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等。
总之,这些工作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图2)。
2006年9月至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宾西法里亚大学景观系兼职教授、波士顿Stoss Landscape Urbanism设计事务所主设计师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的带领下,一支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景观设计团队开进了马萨诸塞州军事保护区,尝试着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及一系列的策略来指导未来基地的发展,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提出了本文的方寨构想。
2方案介绍
2.1设计理念
面对如此巨大面积的基地以及日益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师希望通过以对基地最小化的干预手段,使基地内的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由一个受限制的军事保护区改造成为开放的公众公园。
该项目在初期就决定放弃建造新的建筑,而是首先从处理污染的具体方法着手,挑选出一些与景观设计最相关的方法如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自然稀薄(monitered natural attenuation)、翻地更新(landfarming)、建造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固定封装(encapsulation)等,其中最经济、最易操作的方式无疑是植物修复法(phytoremediation)。
即通过种植对基地内的土壤进行有
效净化,促成公园内自然网络的形成,然后将公园土地升值产生的资金用于新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造,以此来形成公园建设中的大额资金循环。
同时,强调“设计是一个过程”。
设计师没有为公园的景观具体设计相应的形式,而是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策略来指导未来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为公园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思路。
通过植物修复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成为该地区未来发展的基本城市肌理,影响着其他相应设施的发展。
景观设计的真正魅力在于,由于场地自身发展和未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具有开放式的不同的结果。
2.2植物修复的具体措施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的基本原理是用植物
来移除。
转变、固定或破坏土壤沉淀物及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图3)。
通过植
物发达的根系,将有害的物质吸收并转变成对空气无害的气体挥发到大气中,在此过程中,植物变成了储存有毒物质的载体,因此要经常更换。
植物修复通常会选择那些生长较快的树种,在北美,最经常使用的树种有杂交扬树(hybrid poplar)、向日葵(sunflower)、印度草(Indian grass)、水牛草(buffalo grass)、松香野草(rosinweed)等。
在植物不断生长的过程中,基地内的土壤逐渐变得干净,这样
在不同的时间段可引入相应的休闲娱乐活动,不断吸引人气,提升公众的参与程度,共同推进公园建设的向前发展。
根据场地原先提供的污染源数据,对不同的地块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植物的种植排列方式也不相同(图4,5)。
通常在第一年,对所有表面土壤进行种植,一年之后,有的地块需要加入新的草种,继续深入修复;而有的地块表层土壤已经被净化,所以可以将它们取走,继续替代种植其他的草种。
这些干净的土壤就可以用作景观里的造园用途,堆出优美的地形,引导水源的流向;而对于那些毒害不是很深的地块,一两年时间土地就变得健康了,这些地段可以率先引入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由此在某些局部可以形成集地形、植物、水体、娱乐等为一体的健康小环境,吸引大量的人前来。
公众在使用该区域的同时,也能对污染处理的过程有所了解,甚至参与到公园的建设当中来,由此可以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件事,提升该地区的整体价值,为公园后期的建设与养护打好基础(图6)。
2.3阶段性策略
前面的种植排列以及植物的阶段性分期开发策略研究是建立在一个比较理
想化的基础上的,因为基地的面积很大,不可能一下子就开始所有的工作,所以事先选择了基地南部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块先做一下实验,由小到大,待试验成功再推广到整个基地里去(图7)。
设计构想将分4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0—1年):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污染源的界限,划定区域。
同时,考虑该地块未来发展的大致构架,尤其是种植系统和道路体系要与周围大的环境体系相融合;
第二阶段(2—3年):开始通过种植对基地内最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整治,这一阶段从表面上看与改造前的状况无异,主要是通过对基地的最小干预,来实现场地的清理,为将来大面积的种植和基地的初步使用做准备;
第三阶段(4~20年):经历过大量的种植试验,很多区域土壤变得干净,将这些种植同时延伸到周围的社区里去,由此形成的小气候会吸引那些适合这里气候和土壤的物种在此生长,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修复;同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完整的道路网络,并逐渐安排一些休闲活动;在这一阶段,周围相应的地形和水体也逐渐形成;
第四阶段(20年以上):最后大约有30%的场地被改造成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这些生态系统成为了该地区进一步发展的最基本元素,该生态系统的发展决定了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筑和公园设施等的发展。
最终,基地变成一个干净的、健康的公园用地,同时带动周围社区的发展。
3小结与思考
用植物代替建筑作为城市扩张的催化剂,用景观代替建筑、水电、管道设施等,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通过自然植被的延伸在城市中创造出新的元素。
景观设计师希望在用植物修复的方法处理场地土壤污染的同时,将公园的种檀系统和道路系统向周边的区域延伸,让公园完整地融入到周边环境里去,并与城市其他的绿色空间联系起来,使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达到场地的景观再生,实现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泛公园”概念。
作为对场地内污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植物作为整个公园设计的一个“种子”,将其植入城市并任其生长,最终替代建筑作为城市新秩序的基本元素。
可
以先从一小部分的特殊污染地段开始实践,最终推广到大型的城市公园设计里去。
可以想象,“未来的公园不会成为城市中带墙的花园——城市将成为公园。
”
景观设计是一个过程,该项目试图在总体策略框架的引导下,不是刻意去设计某些人工景观,而是充分尊重场地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以及人为活动对场地的影响,使公园的景观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同时又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
展,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
这一点是很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尤其是针对那些超大尺度的公园设计而言。
文章来源地址:/news/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