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1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10人民版PPT课件

(六)课堂小结(约2分钟)
梳理本课基本知识结构
对改革开放事业最好的 纪念就课的课程标准要求,考纲、 考点要求,最近俩年的高考动向。适当 展示部分高考题,让学生通过真题明白 高考的具体要求。(约3分钟)
(二)设置学案,学生课堂完成(约 15分钟)学案注重基础,要有适当的 材料型选择题。
(三)能力提升(约20分钟)
1.完成图表
思想路 经济体 工作重 实际工 主要成 理论建
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三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分解和细化。
知识与能力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农村和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对外 开放格局的形成等基 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材料导读,以史导论 自主学习,深入体验 问题探究,思维提升 教师讲解,合理引导
情感与态度
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 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 理性认识,树立对外 开放意识,从中获得 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 教学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 教”。好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 导。本课我制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法、 类比法、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促 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采用多媒体,发挥它辅助教学的 功能。
人民版必修2
第3单元第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一 学情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 法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 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 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 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讨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导航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要紧内容(1)全会第一从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线路。

(2)全会果断地停止利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全会确信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利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3.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3)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新时期的标志。

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峻挫伤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2)方法①中国的改革第一从农村起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人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安徽、四川等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3)阻碍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极大增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

②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冲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依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3.阻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从开办经济特区开始。

2.经济特区的设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2)概况: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2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20人民版PPT课件
B、内容
改革农业的经营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行政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 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解析:考查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
村的生产经营权产生了分离,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农民 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所以A、C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B错误。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 的面貌。但是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规模的发展。所有答案选D。
3.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
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其成功主要
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
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
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
D 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978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土地的 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分户经营,平均主义的分 配方式改为按劳分配。因此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 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因此排除①.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05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05人民版PPT课件
人民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二
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说课人:饶红 单位:唐山市玉田县林南仓中学
说课思路
板书 设计
教学 设计
教材 分析
伟大的 历史性转折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教学 方法
教学 模式
一.教材分析
苏化 ↓
去苏化
社会主义建 设在探索中 曲折发展
十一届三中 全会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 设的新阶
六.教学设计
观中国沧桑巨变,沐浴改革历史春风
六.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7分钟)
提出问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 样实现三个路线的拨乱 反正的? 2. 面对农村和城市的发 展现状,我国是如何进 行改革的? 3.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对我国经济发展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weidade 伟大高中历史必修2 .学生优势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思 维普遍活跃。 2.学生劣势分析:但高中历史课本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 容,知识系统性不强,跳跃性很大,使原本对通史知识掌握 不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
四.教学模式
信息加工 心理学
认知心 理学
理论
PBL 教学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小组合 作、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 深刻理解和掌握。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总结归纳
过程
开放性
探究性
全员性
特点
系统性
培养集体 协作能力
PBL
教 学 模 式
四.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9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91人民版PPT课件

1984年张瑞敏刚到青岛电冰箱厂 他对厂子的描述:“欢迎我的是53份调查报告,上
班8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 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201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公布,海尔集团公司位 居第137位。
.内容: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把前20年(1957~1977年)经济发展的失败归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 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 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 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 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 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 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 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并按双方协议规定上缴承包金,上 缴国家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以及其他义务,集体组织 根据生产需要和实际可能,提供各种服务,进行必要的管理 协调。 根据材料总结:1978年农村改革内容的关键信息:
——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三.分析1978年后经济体制改革变化的特点。(6分)
特点: 1.“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进行体制探索; 2.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3.改革重点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当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看看过去,会帮助 我们从被经验证明有效的办法中吸取力量。
③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 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 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 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 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 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 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 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确权的含义: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 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 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 根据材料总结:新一轮农村改革内容的关键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6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67人民版PPT课件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步骤 时间
土地改 革运动
1950-1952
农业合作 化运动
1953-1956
人民公社
化运动
1958年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 土地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 资料由私有制 改造成公有制 提高公有化 的程度与扩 大规模
公有制前提下 改变经营管理 方式分配方式
还以为标签的年代写错了,一打听才知道这两台机器是清末
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 张之洞从英国引入汉阳兵工厂的。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业就会被葬送。 1977年
美国苹果2型电脑诞生
1978年
日本炼钢厂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
1978年 1979年
英国诞生世界—第一—个邓试管小婴平儿 ·1978-12
——摘自林天宏《学者记录深圳30年大逃港百万内地人曾越境香港》 (《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8日)
材料二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的平均收入,大约7角钱左右,而香
港农民一天的收入,平均为70港币,两者间悬殊近100倍。当地流
传的民谣唱道:“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对面8分钱。”(指寄信
到香港叫汇款回来)
800 斤
200 多元
800 30000


这是小岗村的农民在1978年12月签订的实行包产到 户的“生死文书”:......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心甘,大 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娃养到18岁。
安徽凤阳村的做法,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 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宪法上有人民公社;又不符合党的 决议,中央文件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05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05人民版PPT课件
⑴背景:①高度集中,生产积极性受压 (资料) ②发展慢,收入生活低
⑵过程:①1978.12,安徽小岗自发包产到户 (资料) ②安徽、四川包产到组
③1980,四川广汉,取消人民公社 ④1980,中央肯定,迅速推广 ⑤1983,基本完成
⑶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料)
⑷作用:①调动农民积极性 (资料) ②改变农村形势、面貌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 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思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 间有何关系?
2020/10/18
3、城市改革
⑴背景:企业没有自主权,农村改革推动
⑵开始:1984,十二届三中(资料)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春天的故事
2020/10/18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亚洲英雄榜”邓 小平入选的理由是:
邓小平被《时代》周刊评为 1978“年度风云人物”
2020/10/18
“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 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 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 ——《邓小平文选》
农村人口多。农村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稳定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
2020/10/18
“他改革了国家,也 改变了世界。他推行的 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 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摆 脱了贫困,这是史无前 例的功绩,他推动中国 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 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 未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7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71人民版PPT课件

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历史的回音——我们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有何不同?
1、前提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国力增强的前提下主动进行 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分配改革方面,把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 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
——邓小平·1978-12
和平崛起: 从特区到对外 开放的新格局
还是办特区好,中 央没有钱,你们自 己去搞,杀出一条 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加 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是把高度集中的 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公有制经 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
——民间谚语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 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 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 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 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 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 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中国的改革为何从农村起步? 农村困境 基本国情 农民首创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2.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教材第53页) 提示 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一个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 本都取得了大丰收。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 93%。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成为 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 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而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 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图示巧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创新设计》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易错防范】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续毛泽东晚 年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自主学习 基础认知
史料实证 主题探究
教材答疑 名师指津
@《创新设计》
2.城市经济改革 史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 资料汇编》)
思考 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
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
@《创新设计》
课时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9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90人民版PPT课件
组织 路线
伟大 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实行改革开放
时间
伟 大 的 历
转 折
两大 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 容
意义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 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小结
农村:实行家庭联

对内改 产承包责任制

十 一 届

城市:经济体制改

了 社 会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


沿海开放区


内地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体制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性 转
①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新道路;
折 意义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的到来。

伟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的 历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 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史革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LOGO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目标
LOGO
1、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我 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
2、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体会改 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6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62人民版PPT课件

2、开始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 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转移
(1)内容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②基本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③管理体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
责任制,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2)结果:
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 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企业内部实行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 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
回首1978,一个大国的艰难转身
——伟这 《大是时的1代9》8历3封年史面9性月,转2标6日折题
是邓小平走出了“毛”
的阴影。
(一)背景:1976-1978 徘徊时期
1、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3.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确立指导思想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 题……农业生产从60年代以来有些年份处于停滞和
徘徊状原态因。二197:7年农,全业国生有产1.5发亿农展村缓人慢口的,口粮 不配在足5。农0元19民以78下的年。,收全入国有和将生近活30%水的生平产徘队徊年人不均分

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 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 会就不会安定的。”
2、过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 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 的序幕。
1978年12月
地点 严立华家
过程一:安徽(小岗村)、我 签四们 字川分 盖(田 章广到,汉户如,此)每后秘户能户干主,
密尝试,包产到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3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031人民版PPT课件
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 策的内容。
讲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主 要内容。
概述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小结
经济体制
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推 动


届 三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对外开放
代 化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思考1:
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四次变化?
农民个体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
【感受变化】
歌曲《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 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 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词·中··的“春天”寓意什么?两段歌词分别指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召开
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 现四个现代化
什么历史内容?
思考 3: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Hale Waihona Puke 巨变结果任务
第一次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辛亥革命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 结束了中国的
第二次 共和国的 半殖民地半封
成立 建的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 件 (共23张PPT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 件 (共23张PPT

二、改革:农村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性的体现
包干到组——包干到户?
“包工到组”到“包产到组”再到“包干到组”有何趋势?
管理越来越放松,农民自主性越来越强, 自主空间越来越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的顺口溜
“交够国家的,留足 集体的,剩下的都是 自己的。”
浦东 1990
厦门 汕头
深圳
图表复习法之地图
四、对外开放
(一)第一阶段:经济特区(开始)
1、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意义:特区成为“窗口”和“试验田”
经济特区
“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 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
(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 津、烟台等14个城市 2、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 民经济的活力
三、改革:城市——国有企业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内容
①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②改革方法: A、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B、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C、建立多 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转移
农村 城市 、农业 国有企业
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凤阳新变化……
粮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 0.77亿公斤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6.70亿公斤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2年 7.15亿公斤 如今飞出金凤凰。
3、意义:
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23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23人民版PPT课件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
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四)、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开始标志: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
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 3、内容: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由高度集中直接管理到宏观调控间 接管理
4、意义:
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提高: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例1 [2011·太原模拟] 在1984年的国庆游行队伍中,农民 开着拖拉机,载着“联产承包好”的牌子通过天安门广场。 农民从联产承包中得到的实惠是 ( )
A.获得了承包土地的所有权 B.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C.获得了一切劳动产品的支配权 D.获得了一切生产资料所有权
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5.特点:(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 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
国家开放。全方位重点,对所有的国家开放, 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
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
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多层
次中有先M I大PSU的M D历OLO史R 转折 LOREM IPSUM DOLOR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
“毛泽东让中国人民 站 起来, 邓小平使中国人民_富__ _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57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957人民版PPT课件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请同学们思考 :
党的工作重点是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 定转移的?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的?此次会 议的召开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意义?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2.城市的改革 (1)中心环节
(2)国企改革 3.意义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 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 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 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 贸易,壮大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请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有什么特点?
3.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4.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课堂小结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三、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 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 粮食产量在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 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 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 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 前列。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 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口号 ,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 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政 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的中 共中央领导集体,实现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 议还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学习思考](教材第 53 页)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 了哪些影响?
提示: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 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 改革。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 局面。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就。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概念阐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 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方式。影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商品 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 年)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解读】 (1)史料一中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两层:一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公有; 二是分配平均。
(2)史料二应抓住史料中的核心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识“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形式及其作用。
历史 必修2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自主学习·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课堂讲练
规范集训·学业达标
课时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严重。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①自发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中央支持: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③推广全国: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④配套改革: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4)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主要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②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4)结果: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2.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①设立:1980年,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意义: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开放: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目的: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③意义: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对外开放格局(1)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

你认为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该文书?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3.数字法记忆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4+1)—沿海开放城市(14)—沿海经济开放区(4+1)—内地(1)1980年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的海南岛经济特区。

(2)沿海开放城市可用字头记忆法记忆:大秦天,烟青连,南上宁温福广湛,北(海)。

(3)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最初开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开放的上海浦东。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研史料]材料一白城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单位:户)。

雇户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年83 197 116 18 0 27 2材料二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分析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怎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土地改革的完成。

(2)矛盾: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求。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

原因: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析重点]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了主人,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组织农业合作社。

通过农业合作化,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对点练]1.下列宣传画和图片反映了我国农村建设历史进程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解析:选D 本题考查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①“万斤”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根据图片②“实现耕者有其田”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建国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根据图片③“农业生产合作社”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53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图片④“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反映的是1978年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选D。

主题二对外开放[研史料]材料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材料二 (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

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摘自《中国广播网》材料三今日浦东景象。

(1)“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2)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材料三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圈”: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诗篇”:“南方谈话”。

(2)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

原因:党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使上海成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析重点]全面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但应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4)点、线、面结合①“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②“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面”是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

[对点练]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下列省市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A.天津—珠海—上海—海南B.深圳—上海—海南—上海浦东新区C.珠海—上海—上海浦东新区—海南D.深圳—海南—上海—上海浦东新区解析:选B 1980年开放深圳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上海,1988年开放海南,1990年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

考点一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命题角度: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及作用。

[析典题]例1 (海南单科)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解题思路] 注意题干时间为“1983年”,作为答题的突破口,再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