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发展农牧业的战略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发展农牧业的战略对策

要使农业生产按预定目标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

一、农牧林协调发展,提高总体效益

西藏农业的分布,主要在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的川谷地带和藏东三江流域,大部分农区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带。这一明显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决定了西藏农业必须与畜牧业、林业结合发展,走大农业的路子。农、牧、林结合,可以克服单一农业的脆弱性,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和农、畜副产品的利用率,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一)调整农业结构,发挥整体功能的作用

1.调整农业结构的原则

调整农业结构,必须根据西藏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指明的方向,以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提高大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的收入为原则,进行合理调整。具体把握下面三点: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这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持西藏稳定、繁荣的需要。

(2)有利于农、牧、林协调发展,提高总体功能的效益。

(3)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农业商品生产能力,以利群众富裕起来。

根据上述原则和目前西藏农作物结构的实际情况,把目前的二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结构调整恢复为三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结构。以播种总面积为100,其中;禾谷类作物占70%,豆类作物占109,6,油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占10%,饲料和绿肥作物占5%,薯类和蔬菜占5%。这个比例作为自治区掌握的宏观调控比例,具体到各地,县则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2.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

根据目前生产的实际,提出下列几点供调整结构时考虑:

(1)现在占总播种面积4%左右的休闲地,要在加强耕作灭草、培肥地力的条件下,全部利用起来播种饲料作物或豆科绿肥作物,取消休闲。

(2)在自治区东部、南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扩大玉米播种面积。玉米是高产、含热量高的作物,用途广泛,综合利用,经济效益高。发展玉米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推广杂交制种和地膜覆盖技术,单产可显著提高。

(3)土豆是粮菜兼用的作物,群众喜欢种植和食用,也是一种高产、高淀粉含量的作物。过去扎囊县和南木林县的土豆闻名全自治区,种植面积较大,现在全自治区土豆种植面积明显缩小,品种退化严重。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土豆种植面积宜适当扩大,发展土豆加工产品。根据全国粮食统计标准计,土豆产量宜折算成粮食产量,以利于扩大面积。

(4)小麦与青稞种植面积的比例问题:随着群众生活多样性的变化,消费面粉的数量会增加,同时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需求面粉的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小麦种植面积应随着需求的增加而适当扩大

(二)发展饲料生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发展畜牧业,增加畜产品是群众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的生产门路,也是繁荣市场、活跃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必须把饲料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

首先,要发展大田饲料生产。根据农村畜种结构的特点,生产各种饲料,如青贮饲料、块根饲料、谷物饲料等,可解决很大一部分饲料来源。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应有计划地安排好大田饲料生产。

其次,建设人工草地。农区有较多的河滩、荒地,可先选择容易解决灌溉问题的河滩或干旱地块种植适宜的豆科牧草或禾本科牧草,建设人工草场。日喀则地区旱地面积较大,有些旱地可实行粮草轮作,在雨季到来时种植根系发达、耐旱性强的沙打旺、红豆草、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种植这些多年生的豆科牧草,不仅可以提供优质饲料,而且还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于牧于农都有好处。

最后,发展饲草饲料加工业。对农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处理,可改善适口性,提高利用率。根据科学配方,把农副产品和一部分精饲料配以一定量的动物蛋白和添加剂,制成配合饲料,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农区林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可以起到涵养水分、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农业持续增产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农区群众燃料、木料问题的根本措施。西藏自民主改革以来,农区的林业有很大发展。农区林木的特点是分散,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河谷中的天然灌木林,另一部分是城镇附近、村庄周围的小面积林卡,再一部分是最近二十几年来在江河两岸的部分河段开发种植的成片林木。这些林木在防风固沙、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从总的看,农区林业发展还很缓慢,与农业的发展还很不协调,森林覆盖率低,防护作用还不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农区林业的建设,因地制宜地配置护田林、防风固沙林,建立和完善防护林体系。同时要积极建设薪炭林和用材林。有些地方的群众将天然灌木林砍伐作燃料,不少地方砍伐过度,有的甚至连根拔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这种现象,要通过发展农村能源,解决群众的燃料困难,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克服。

(四)积极发展农村加工业和其他乡镇企业

农畜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延伸,是实现农牧业增值创收的重要一环。农工商一体化,是农业走向市场经济的一种较好的形式,也是农牧民致富的一条宽广路子。

农产品加工容易起步,如粮食加工、油料加工、副食品加工等。这些项目投资少,市场好,风险小,利润保,宜首先兴办。畜产品加工可分粗加工、深加工两步,加工层次多,增值就多。西藏毛、皮资源丰富,兴办毛纺企业或皮革企业是大有可为的。

此外,根据交通、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实际情况,也可兴办运输业、建筑业、采矿业、铁木加工业和各种服务性行业。这样,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既可以找到出路,又发展了农村经济,真正实现农、牧、林、副全面发展。实现人人有活干,户户奔小康。

(五)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的药用、食用和观赏用的小种植业

人参、西洋参在西藏东部地区已经试种成功,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种植面积,并在适宜地区组织推广,把这一科研成果转化为群众致富的手段。灵芝草、天麻、虫草、贝母这些贵

重药材,在西藏许多地方都有生长,应积极引种试验,开展人工种植。

在林区和草原上的食用菌种类很多,有的经济价值很高,如林区的香菇(松茸)价格高,近几年出口日本,很受欢迎。猴头菌既可食用,也可药用,经济价值也很高。这些食用菌目前开发利用少,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发利用,同时可进行人工培植。

花卉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事业大有可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组织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西藏农业素有“立体农业”之称。由于受地形、海拔、经纬度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分布呈多样性、多结构的格局,形成了差异明显的四个区域。发展农业必须根据不同类型农业区的特点,实行分类指导,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自然优势,以获得最佳的产出和效益。

(一)河谷灌溉农业区

这一区域分布在海拔3 000~4 000米之间的河谷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300l~450毫 米,年平均气温5~8.2℃。农业自然条件、生产基础设施都比较好,生产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群众商品意识、文化水平相对较强、较高,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在这一区域的目标是建立稳固的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商品生产基地。

1.充分发挥集约经营的优势,狠抓大面积均衡增产

目前,这一区域的生产水平较其他区域高,但发展不平衡,同一区域内,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基本类同的县、乡,而产量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较多;大面积产量水平与小面积创造的高产记录相比,悬殊更大。这些都说明现有耕地的潜力很大,必须充分发挥本区域的一切有利因素,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使大面积的单产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2.充分利用本区域的水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西藏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都是喜凉作物。本区域的热量条件不仅可以保证这些作物中晚熟品种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还有相当富余。如位于拉萨河畔的拉萨和雅鲁藏布江南岸的泽当两地,有大于0℃的积温 2 888~3 100℃,而青稞全生育期只利用 1 330~1 990℃,还有900~1 500℃可以利用。生育期较长的肥麦,能利用2 350℃,还剩余500~750℃。从生长期来看,拉萨、山南沿江河地带,青稞在8月中下旬收割完毕,冬青稞7月下旬成熟,8、10两月中的部分和9月的全部则可用来种植绿肥、蔬菜一类作物。林芝地区、三江流域中部,复种条件更充分,这些地方水利条件也较好,完全可以复种绿肥作物、早熟油菜、养麦及蔬菜等作物,只要及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都能获得较好的收成。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75年在拉萨试验,早熟青稞收割后于7月28日复种箭舌豌豆、雪沙、新疆毛苕、香豆子等豆科绿肥作物,一般可长到50厘米以上。该所又于1976~1978年在林芝县尼池乡进行了三年复种试验,其结果是:于冬青稞后复种早熟油菜亩产44~62公斤,复种早熟豌豆亩产75~100公斤,于冬小麦后复种绿肥,亩产鲜草1 500~2 400公斤。1984年,贡嘎县吉雄区红星乡复种箭舌豌豆240亩,平均亩产鲜草750公斤,全部翻压作绿肥,其肥效相当于尿素9.3公斤,过磷酸钙7.2公斤。据初步估计“一江三河”流域具有复种条件的面积可达40万亩。如果这些耕地全部能复种、套作,复种指数可提高到110以上,经济效益每亩以50元计可增收2 000Y3元,收入可观。

3.开发河滩、、荒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