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实验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血液系统的工作原理。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新鲜的鸡蛋、塑料容器、计时器、醋、医用棉签、滤纸、显微镜。

方法:1. 将鸡蛋放入塑料容器中,倒入足够的醋,覆盖鸡蛋完全。

2. 观察鸡蛋在醋中的变化,记录下时间。

3. 取出鸡蛋,用医用棉签轻轻擦拭鸡蛋表面的薄膜。

4. 将擦拭后的鸡蛋放在滤纸上,观察滤纸上的血液凝块。

5.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凝块的细节,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鸡蛋与醋接触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观察到了鸡蛋表面的薄膜逐渐溶解的现象。

这是因为醋中的酸性物质与鸡蛋表面的钙质反应,导致薄膜的破坏。

这个实验现象模拟了人体内血管受损后的情况,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与受损血管壁上的胶原纤维结合,形成血栓,阻止血液进一步流失。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鸡蛋表面的薄膜溶解后,鸡蛋内的血液开始渗出,并且在滤纸上形成了血液凝块。

这表明在血管受损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能够将溶解血纤维蛋白原转化为血纤维蛋白,进而形成血块。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血液凝块中有许多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蛋白。

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成分,血小板则是血液中的细胞碎片,它们在血液凝块中起到填充和粘合的作用。

而纤维蛋白则是血液凝块的主要结构成分,它能够形成纤维网状结构,稳定血块并促进愈合。

除了上述实验结果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改变鸡蛋与醋的接触时间,观察血液凝块的形成速度是否有所不同。

我们还可以尝试添加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肝素,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愈合和防止大出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学习血液凝固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细胞参与。

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种途径。

本实验主要观察内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肝素、草酸钾、生理盐水、液状石蜡、小试管、小烧杯、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水浴器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离心机、血凝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麻醉:按1g/kg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柚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那肌张力、口观与角帆射的变化。

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 颈总动脉插管:在气HW侧辨别肋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防两条线备用。

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做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做一巨动脉装勺3cm处结扎,插入塑料动脉插管。

3. 采集血液:打开动脉夹,使血液流入小试管,加入适量的肝素抗凝。

4. 观察血液凝固时间:将血液分别加入小试管中,置于37℃水浴器中,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5. 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分别加入草酸钾、液状石蜡、生理盐水等,观察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

6. 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将血液分为两组,一组加入组织因子,另一组不加,观察两组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

7. 数据处理: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家兔血液凝固时间约为3-5分钟。

2. 加入草酸钾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3. 加入液状石蜡后,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4. 加入生理盐水后,血液凝固时间无变化。

5. 加入组织因子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六、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细胞参与。

2. 草酸钾可以与钙离子结合,降低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从而延缓血液凝固。

3. 液状石蜡可以降低血液的粘度,加快血液流动,从而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凝血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目的:1.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形态变化;2.了解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3.分析可能存在的异常凝血现象。

实验材料:1.新鲜离心血浆;2.计时器;3.离心管;4.试管架;5.试管。

实验过程:1.将新鲜离心血浆放入试管中,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开始计时器,记录时间。

3.每隔30秒观察一次试管中的血浆形态变化,并继续记录时间。

4.当试管中的血浆完全凝固停止流动时,停止计时器并记录最终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1.血浆在开始时呈现液体状,具有自由流动性。

2.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浆逐渐由液态转变为凝胶状。

3.最终,血浆完全凝固,不再具有流动性。

讨论:血液凝固的过程主要涉及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反应。

最为关键的是血小板及凝血酶原的激活及血纤维蛋白的聚集形成纤维网,使血浆转变为凝胶状态。

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血小板聚集阶段:在此过程中,血管受损的信号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形成一个临时的血小板栓子,以暂时阻断出血。

血小板聚集是通过血小板上的受体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实现的。

2.凝血酶形成阶段: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

它的激活需要凝血因子Xa和Va的参与。

这两个因子在复杂的酶级联反应中得到激活,并最终形成凝血酶。

凝血酶的形成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纤维网。

3.纤维蛋白凝聚阶段: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终产物。

它在血浆中以可溶解的形式存在,但当凝血酶的活性增强时,纤维蛋白聚集在一起形成纤维网。

这个纤维网能够捕捉更多的血小板,从而增强血栓的稳定性。

结论: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

该实验观察到血浆由液态到凝胶状的形态变化,反映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基本过程。

血液凝固生理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熟悉实验操作技巧,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酶促反应。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试管、试管架、恒温水浴器、秒表、棉絮、石蜡油、肝素、草酸钾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计时器、量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包括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为正常血液组。

2. 实验操作:(1)实验组:分别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处理过的血液,对照组加入未处理的血液。

(2)将各试管放入恒温水浴器中,37℃恒温。

(3)每隔一定时间观察血液凝固情况,记录凝固时间。

(4)将凝固后的血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血液凝固时间与正常血液组相比,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甚至不凝固;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生理盐水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肝素组、草酸钾组、石蜡油组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形成较少;棉絮组、肺组织浸液组、生理盐水组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形成较多。

六、实验讨论1. 肝素、草酸钾和石蜡油等物质可以抑制血液凝固,延长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干扰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止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2. 棉絮、肺组织浸液和生理盐水等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它们可以提供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加速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从而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 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更为迅速,这是因为组织因子可以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生理学实验    血液凝固

实验十 血液凝固【实验目的】观察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称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过程 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受许多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当控制这些因素时,便能加速、延 缓,甚至阻止血液凝固。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材料】小试管,滴管,lml 吸管,100m1 烧杯,温度计,恒温水浴,冰块,3%氯化钙溶液, 1.5%戊巴比妥钠、3.8%柠檬酸钠溶液,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兔颈总动脉插管 从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 1.5%戊巴比妥钠(2ml/kg),待其麻醉后, 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的毛,沿正中线切开颈部皮肤约 5cm~7cm,分离皮下组织 和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的深部找到颈总动脉,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在其下穿过两 条线,一线将颈总动脉于远离心脏端结扎,另一线备用(供固定动脉插管用)。

在颈总动脉 近心脏端用动脉夹夹闭动脉,然后在远心端结扎的下方用眼科剪作一斜切口,向心脏方向插 入动脉插管,用丝线固定。

需要放血时开启动脉夹即可。

2.制备肺组织浸液 取新鲜兔肺脏,洗净血液,剪成小碎块置于烧杯中。

在烧杯中加 入 3~4 倍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置于 4℃冰箱中备用。

【观察项目】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取 100ml 烧杯 1 只,自兔颈总动脉放血,边 放血边用竹签按同一方向搅拌, 使凝血过程中产生的纤维蛋白缠绕到竹签上,直到血液中的 纤维蛋白全部除去。

用水轻轻冲洗竹签上的血。

观察纤维蛋白的形状和颜色,以及去纤维蛋 白的血液是否会凝固。

2.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 取干洁的小试管 6 支并编号 1、2、3、4、5、6。

按表 准 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

由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各管加血 1ml,每 30 秒钟倾斜试管一次, 直到血液凝固而不再流动为止。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_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掌握血液凝固的内外源途径。

3. 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环节。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途径的不同,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针头、试管、量杯、玻棒、肝素、生理盐水、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显微镜、离心机、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内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 影响因素实验:(1)取一只家兔,用注射器抽取其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2)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温度的水浴,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3)将血液分装于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观察血液凝固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源性凝血途径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凝血酶原复合物加入血液后,血液凝固时间随着凝血酶原复合物浓度的增加而缩短。

2. 外源性凝血途径实验结果:不同浓度的纤维蛋白原加入血液后,血液凝固时间随着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而缩短。

3.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1)温度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随着水浴温度的升高,血液凝固时间缩短。

(2)肝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延长。

六、实验结论1.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环节。

2. 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

3.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温度、肝素等。

血液凝固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因素是维持血液凝固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液凝固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因素的活性和功能,以及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1. 血浆样本:从志愿者的静脉血中采集血浆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

2. 血浆凝固试剂:包括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血浆凝固酶原激活物等。

3. 试管和显微镜:用于实验操作和观察。

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血浆样本,分别加入不同的凝固试剂。

2. 观察血浆样本在不同试剂作用下的凝固情况,记录凝固时间。

3. 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血浆样本在加入凝血酶后迅速凝结,形成凝块。

凝固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血液凝固因素活性的高低。

凝血酶的作用是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

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浆样本,我们可以看到血小板的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聚合,进一步验证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实验讨论:血液凝固是机体对外伤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过度的血液凝固也会导致血栓形成,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了解血液凝固因素的活性和功能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凝血酶作为凝血因子,但实际上血液凝固过程中还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这些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浆凝固酶原激活物等。

它们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血液凝固平衡的关键。

此外,血小板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受损区域,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因此,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也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因素的功能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例如,某些疾病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因子的活性降低,从而增加出血风险;而另一些疾病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因子的活性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 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在伤口处形成血块,阻止血液过度流失。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以及一些相关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一:血小板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了血小板对血液凝固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新鲜的血液样本放置在试管中,并加入一种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试管中的血液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的生成凝血酶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关键酶,它能够将溶解在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块。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一种促进凝血酶生成的物质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血液迅速凝固,并形成了坚固的血块。

这证实了凝血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性。

实验三:钙离子的作用钙离子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在这个实验中,将血液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加入了钙离子,另一份没有。

结果显示,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迅速凝固,而没有加入钙离子的血液样本则没有发生凝固。

这表明,钙离子对于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实验四:温度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血液样本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

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速度明显减慢,而较高的温度则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说明温度对血液凝固有着直接的影响。

实验五: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了探究一些药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我们在这个实验中添加了几种常见的药物到血液样本中。

结果显示,某些药物能够抑制血液凝固过程,而另一些药物则加速了血液凝固。

这揭示了一些药物可能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结论: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血液凝固的重要结论。

血小板、凝血酶、钙离子以及温度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在使用时谨慎对待。

这些发现对于深入理解血液凝固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固酶实验报告(3篇)

血液凝固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酶的作用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2. 掌握血液凝固酶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3. 探讨影响血液凝固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其主要作用是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酶的活性对凝血过程至关重要。

本实验通过检测血液凝固酶活性,了解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家兔血液2. 血液凝固酶试剂盒3. 酶标仪4. 恒温水浴箱5. 移液器6. 试管7. 计时器四、实验方法1. 取家兔血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分离,得到富血小板血浆(PRP)。

2. 将PRP加入含有凝血酶底物(纤维蛋白原)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工作液。

3. 将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计时,观察血凝块形成时间。

4. 重复实验,分别测定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酶活性。

五、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制备:将已知浓度的凝血酶工作液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稀释,分别加入含有纤维蛋白原的试管中,按照上述方法测定血凝块形成时间,以凝血酶浓度为横坐标,血凝块形成时间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血液凝固酶活性测定: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测定PRP中血液凝固酶活性。

3. 影响因素实验:分别改变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条件,观察血液凝固酶活性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制备:标准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²>0.99。

2. 血液凝固酶活性测定:PRP中血液凝固酶活性为(XX±XX)min。

3. 影响因素实验:在37℃、pH值为7.4、离子强度为0.15mol/L条件下,血液凝固酶活性最高。

当温度低于30℃或高于40℃、pH值低于6.0或高于8.0、离子强度低于0.1mol/L或高于0.2mol/L时,血液凝固酶活性显著降低。

七、实验讨论1. 血液凝固酶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活性对凝血过程至关重要。

2. 本实验通过测定血液凝固酶活性,了解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依据。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

实验名称:血液凝固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理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可以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血液、肝素钠、钙离子溶液、玻璃试管、滴管、计时器等。

2. 仪器:显微镜、离心机、温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将新鲜血液与肝素钠混合,制成抗凝血液。

2. 将抗凝血液分为三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溶液。

3. 观察并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

4. 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取新鲜血液5ml,加入肝素钠50μl,制成抗凝血液。

2. 将抗凝血液分为三组,分别编号为A、B、C。

3. A组血液加入0.1mmol/L钙离子溶液,B组血液加入0.2mmol/L钙离子溶液,C组血液不加钙离子溶液。

4. 将三组血液分别置于37℃恒温箱中,观察并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

5. 对比分析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

六、实验结果1. A组血液凝固时间为5分钟。

2. B组血液凝固时间为4分钟。

3. C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0分钟。

七、实验分析1.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加入钙离子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与未加钙离子溶液的血液相比,加入钙离子溶液的血液凝固时间缩短,说明钙离子浓度越高,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3. 实验结果表明,血液凝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钙离子浓度是影响血液凝固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实验结论1. 血液凝固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主要涉及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

2. 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浓度越高,血液凝固速度越快。

血液凝固分析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分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血液由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凝血因子在一系列反应中逐步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胶状血块。

血液凝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生理盐水、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肝素、抗凝剂等。

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秒表、量筒、试管、滴定管、试管架等。

四、实验方法1. 取家兔血液,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制成抗凝血。

2. 将抗凝血分成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肝素等试剂。

3. 将各试管放入恒温水浴器中,控制水温在37℃。

4. 使用秒表记录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5. 对比分析不同试剂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血酶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随着凝血酶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说明凝血酶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 纤维蛋白原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随着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说明纤维蛋白原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 肝素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说明肝素具有抗凝作用,可抑制血液凝固。

4. 抗凝剂对血液凝固速度的影响:与肝素类似,抗凝剂也具有抗凝作用,可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六、实验结论1.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关键因素,其浓度对血液凝固速度有显著影响。

2. 肝素和抗凝剂具有抗凝作用,可抑制血液凝固。

3. 实验结果与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相符。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温度对血液凝固速度有较大影响。

在37℃下,血液凝固速度最快。

这可能与人体正常体温相近有关。

2. 实验中使用的抗凝剂和肝素浓度对血液凝固速度有显著影响,过高或过低浓度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维持血管通畅、防止出血以及修复受伤组织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一,血液凝固机制。

首先,我们进行了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将新鲜血液置于试管中,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凝固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血液在接触到空气后,会逐渐凝固成块状物质。

这表明空气中的氧气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当血液中加入抗凝剂后,凝固时间显著延长,这证明了抗凝剂对血液凝固的抑制作用。

实验二,影响因素的研究。

其次,我们对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

我们分别加入了钙离子、维生素K和温度等因素,并观察其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钙离子和维生素K能够显著缩短血液凝固时间,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了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三,血液凝固与疾病的关系。

最后,我们探究了血液凝固与疾病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几种常见的血液疾病,如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发现这些疾病与血液凝固机制的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栓形成常常与血液凝固过快有关,而出血倾向则可能是由于血液凝固过慢或凝血因子缺乏所致。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对于血液凝固异常相关的疾病,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究血液凝固机制,寻找更多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血液凝固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

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生理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生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维持血液循环、防止出血以及伤口愈合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索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人体内部的复杂生理过程。

实验目的:1. 研究血液凝固的机制。

2. 探索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试管、血液样本、针头等。

2. 采集血液样本:使用无菌针头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本,并将其分装入试管中。

3. 观察凝固时间:将试管放置于恒温水浴中,记录血液凝固的时间。

4. 添加凝血剂:在另一组试管中,加入凝血剂,观察凝固时间的变化。

5. 改变环境条件:在一组试管中,分别改变温度、pH值等环境条件,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6.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 血液凝固时间:正常情况下,血液凝固时间约为3-6分钟。

凝血剂的加入可显著缩短凝固时间,而改变环境条件则会对凝固时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凝血剂的作用:凝血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凝血酶,进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实验结果表明,凝血剂的加入能够显著加速血液凝固过程。

3. 环境条件的影响:温度和pH值是影响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较高的温度和适宜的pH值能够加快凝固时间,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异常的pH值则会延缓凝固过程。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血液凝固的研究,揭示了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凝血剂的加入能够显著加速凝固过程,而温度和pH值则是影响凝固时间的重要因素。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凝固时间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过程,它在保护人体免受出血的同时,也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为了深入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血小板聚集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血小板聚集试剂,该试剂能够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反应。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小板富集的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观察血小板的聚集情况。

结果显示,血小板在试剂的刺激下开始迅速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这种血小板聚集反应是由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与试剂结合,从而引发了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导致了血小板的聚集。

这个实验结果验证了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二:凝血酶原时间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常用的凝血酶原时间试剂,该试剂可以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记录下试剂滴加后的时间。

结果显示,试剂滴加后,血浆开始逐渐凝固,最终形成了凝血块。

我们测量了凝血酶原时间,即从试剂滴加到血浆开始凝固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样本的凝血酶原时间,我们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正常与否。

实验三:纤维蛋白原时间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纤维蛋白原时间试剂,该试剂可以检测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接下来,我们将试剂滴加到血浆中,并记录下试剂滴加后的时间。

结果显示,试剂滴加后,血浆开始逐渐凝固,最终形成了凝血块。

我们测量了纤维蛋白原时间,即从试剂滴加到血浆开始凝固所经历的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样本的纤维蛋白原时间,我们可以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功能。

实验四:血液凝块重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种血液凝块重构试剂,该试剂可以模拟血液凝块的形成过程。

我们首先采集了一定量的新鲜全血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能够防止大出血并促进伤口的修复。

血液凝固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作用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液样本:从志愿者的指尖采集新鲜的全血液样本。

- 血液凝固因子: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

- 实验仪器:显微镜、计时器、离心机等。

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将采集到的全血液样本分为几个试管。

- 步骤二:在不同试管中加入不同的凝血因子,分别为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

- 步骤三:使用计时器记录每个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

- 步骤四:通过显微镜观察每个试管中血液的凝固情况,并记录相关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血小板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血小板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缩短。

这是因为血小板能够黏附在伤口表面,形成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形成,防止出血。

2. 凝血因子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凝血因子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也明显缩短。

凝血因子是一种蛋白质,能够相互作用形成凝血酶,进而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

3. 纤维蛋白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纤维蛋白的试管中,血液凝固的时间进一步缩短。

纤维蛋白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它能够聚集在血栓上,形成稳定的凝血物,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血液凝固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液的凝固,从而保护人体免受大出血的伤害。

在临床应用中,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因素对于治疗和预防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血液凝固机制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血液凝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联。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 掌握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液凝固过程包括凝血酶原激活、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等环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值、Ca2+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因子浓度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血液、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絮、蒸馏水等;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滴定管、试管、试管架、移液器、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分组:将实验分为以下几组:A组(正常血液)、B组(加肝素血液)、C组(加草酸钾血液)、D组(加石蜡油血液)、E组(加棉絮血液);2. 血液凝固时间测定:取等量血液,分别加入各组对应的处理液中,记录血液凝固所需时间;3. 结果分析:比较各组血液凝固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A组:血液凝固时间为(20±5)秒;2. B组:血液凝固时间为(40±10)秒;3. C组:血液凝固时间为(30±8)秒;4. D组:血液凝固时间为(25±7)秒;5. E组:血液凝固时间为(18±6)秒。

六、结果分析1. 肝素具有抗凝作用,能延长血液凝固时间;2. 草酸钾可降低血液中Ca2+浓度,延长血液凝固时间;3. 石蜡油可阻碍血液与试管内壁的接触,延长血液凝固时间;4. 棉絮可增加血液与试管内壁的接触面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七、结论1. 温度、pH值、Ca2+浓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凝血因子浓度等是影响血液凝固的重要因素;2. 肝素、草酸钾、石蜡油、棉絮等物质对血液凝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血液污染;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九、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深了对血液凝固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

机能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机能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机能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机能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机能血液凝固的原理;
2. 掌握机能血液凝固的实验方法;
3. 观察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变化。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
1. 仪器:凝固时间测定仪;
2. 试剂:正常血浆、凝血酶、CaCl2、磷酸盐缓冲液。

三、实验原理
机能血液凝固是指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凝固状态的过程。

其中,凝血酶是关键因子,它能将凝血因子Ⅰ转变成纤维素,从而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

四、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正常血浆,放入试管中;
2. 加入凝血酶,并充分混匀;
3. 添加CaCl2,并再次充分混匀;
4. 将试管放入凝固时间测定仪中,记录初始时间;
5. 每隔30秒记录一次血浆凝固的时间,直至血浆完全凝固。

五、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血浆凝固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秒) 0 30 60 90 120
凝固状态液态部分凝固部分凝固部分凝固凝固
六、实验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正常血浆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后,能够从液态逐渐转变为凝固状态。

这是由于在加入凝血酶和CaCl2后,凝血酶的作用下,凝血因子Ⅰ转变成纤维素,最终形成血栓,使血浆凝固。

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血浆状态,可以了解到机能血液凝固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机能血液凝固实验,我们了解了机能血液凝固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血液凝固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液凝固的过程。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机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 小组号:第一大组第二小组
小组人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陈炳光、龚意珍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 大气压强:标准大气压
一、实验名称:血液凝固
二、实验目的: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对象:家兔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五、实验结果:
1、观察纤维蛋白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发现静置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血液经搅拌过后,毛刷上见到凝固的血块,用水冲洗后发现毛刷上有白色的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表1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条件凝血时间
粗糙面棉花少许5分4秒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20分
温度37℃3分4秒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20分
肝素8U(加血后摇匀)>20分
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在粗糙面对比实验中,加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凝固,而用石蜡油润滑过的试管中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在温度对比的实验中,水浴37℃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而在0℃中水浴的血液在实验时间到20分钟时还未凝固;血液中加入肝素和草酸钾的实验均是实验时间到了20分钟了还未见凝固。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过程:
表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观察
试剂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
富血小板血浆0.2ml
少血小板血浆0.2ml 0.2ml 生理盐水0.2ml 0.2ml
兔脑粉悬液0.2ml
0.025mol/LCaCl2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3分15秒5分15秒1分
从表2可以看出:三支试管中第三支凝固时间最短然后到第一支,最后才是第二支。

七、实验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与组织中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

首先,是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该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机体中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Xa,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X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FXa-FVa-Ca 2Ca2+-磷脂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原酶;然后,凝血酶原被激活变成了凝血酶;最后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了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也能激活FXⅢ,生成FXⅢa,FXⅢa在钙离子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使得血液凝固在一起。

在实验1中,毛刷不停搅拌,最后是毛刷上有血凝块而杯中没有,冲洗后发现是白色丝状物,推断是纤维蛋白。

在搅拌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搅入毛刷内,使得杯中血液的纤维蛋白合成量少甚至没有,以致无法凝固,而被搅入毛刷的纤维蛋白原在毛刷处转为纤维蛋白,并在毛刷处交联成网形成血凝块。

静置的血液,由于血液中的物质未减少,最后凝固了。

在实验2观察影响血凝的因素中,发现接触面越粗糙血液就越容易凝固。

粗糙面可使血小板易发生粘黏,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使血小板聚集成团,加快血液的凝固;温度的影响中,温度可影响到各类酶的活性,因此,在一定程度内,温度越高凝血酶的活性越强,使得血液凝固越快;而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具有强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酶的作用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

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蛋白酶如抗凝血酶Ⅲ的活性而发挥间接的抗凝作用。

血液中加入了肝素则会使抗凝酶慢慢的增强,使血液难以凝固。

Ca2+参与血凝过程中许多步骤,血液中加入草酸钾则会使血浆中的钙离子减少,从而起抗凝作用。

由此可以得出,血液的凝固与接面的粗糙程度、温度以及抗凝剂等有关。

在实验3中,第一、第二支试管加入的均是血液中的物质,属于内源性凝血途径。


三支试管加入的试剂既有血液中的物质又有组织液中的组织因子,属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中,第三支试管中的血液凝固较快,可见血凝由内外两种途径作用效果更快;第一和第二支试管在于血小板量的不同,血小板越多血小板聚集成团就越快,血液凝固就越快。

在以上的三个实验观察中可以知道,血凝是血液内的凝血因子发生的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最终以纤维蛋白而告终,影响其因素有抗凝因子、温度及异物的粗糙面等。

八、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可知,血液凝固有三个过程,最终以纤维蛋白而告终;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也发挥着促进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除凝血因子外还有温度、粗糙面等。

ABO血型鉴定
(一)一般项目:
姓名:吴海林(0106)、杨秀芳(0107)组号:2
组员:吴海林、杨秀芳、陈坤、龚意珍、陈炳光日期:2012年9月20日
室内温度:25℃湿度:58%大气压:101.325kPa
(二)实验名称:ABO血型鉴定
(三)实验目的: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原理
(四)实验对象:人体(健康大学生志愿者)
(五)实验步骤和方法(略)
(六)实验结果:
①血液与标准A型血清(含抗B抗体)混合,10min后,肉眼观察有凝集反应。

②血液与标准B型血清(含抗A抗体)混合,10min后,肉眼观察有凝集反应。

(七)讨论: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是指将血型不相同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的现象。

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决定簇。

凝集素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其反应的特异性抗原。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来划分的。

ABO血型主要分为4种血型: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B抗原者);AB型(含有A与B两种抗原者);O型(A和B两种抗原均无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几种亚型:A型分出A1和A2两种亚型;AB分出A1B和A2B两种亚型。

ABO血型系统各种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脂上所含的糖链。

由人体的9号染色体上的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来控制。

控制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如表1-1
表1-1 ABO血型的基因型与表现型
基因型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
ABO血型的鉴定是安全输血的保证。

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急救中,为大出血的病人输血是挽救其生命的只要方法,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对不同血型的患者需要输对应的血浆。

否则在患者的血管内会出现红细胞聚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威胁生命。

因此血型鉴定是安全输血的前提。

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分别进行主侧(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和次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

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已发现的抗原就有40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D、E、C、c、e五种。

因为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所以临床意义最为重要。

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控制Rh血型抗原的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

Rh血型的临床意义:①人体的血清内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才会产生抗体。

这就造成Rh阴性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以后的输血中则出现了溶血。

②Rh系统的抗体是IgG,这种抗体的分子较小,能通过胎盘。

当阴性Rh孕妇怀有Rh阳性胎儿时,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者D抗原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抗体IgG,而这种抗体会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发生溶血造成胎儿的溶血性贫血甚至死亡。

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的IgG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溶血。

所以在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求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防止胎儿的溶血性贫血。

(八)结论:
此次实验所用的血液为AB型血。

评语:
1. “血液凝固”实验讨论内容不完全。

2. “ABO血型鉴定”实验讨论偏离中心思想,没有针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3. 最后评分: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