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合集下载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修改版)

气象学知识点天气: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变化慢,周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何用途?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厦门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古代气象: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

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平流层)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臭氧的作用:1.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3.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km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气候变暖原因:1、二氧化碳排放(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气、石油等)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3、畜牧业(牛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形成原因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气象要素:用来表示大气中的物理过程、物理现象及大气状态的各种物理量的统称。

农业气象学: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农业气象任务: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的研究;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节;农业气象灾害规律的掌握及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监测大气组成成分:干空气(氮、氧、氩、臭氧、二氧化碳)、水分、固体杂质对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平流、中间、暖(无线通讯)、散逸层。

赤纬: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以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北半球取正,南负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投影与当地子午线间的夹角。

大气质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用大气质量表示。

当太阳位于天顶时,光线垂直到海平面时所穿过的大气路径定义为一个大气质量。

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福照度。

地面有效辐射:表示地面大气在长波辐射交换过程中地面能量的损失。

是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净辐射:地面辐射能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差值。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照度增加,光合强度也增加,但光照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强,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光照度降低时,光合强度也随之降低,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同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

即白天光照和夜间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于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

四季形成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公转道面始终保持66°33′的夹角,这使得太阳光线垂直投射到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变化,引起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长短发生周期性的改变,造成一年中各纬度(主要是中高纬度)所接受太阳辐射能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天气、气候、天灾等各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气象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知识点,供大家复习参考。

1. 大气层的构成及特征: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围层四个部分。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部分,也是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

平流层则较为稳定,不易出现大气运动。

2. 气压和海拔高度的关系: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大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

3. 湿度的测量和计算:湿度通常可以用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汽含量与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比值,露点温度则是指当空气冷却至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4. 大气的运动和风的产生:大气的运动主要有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

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可以形成风,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气压差、地转偏向力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5. 暴雨和雷电的成因:暴雨通常发生在气压低、湿度高、温度适中的环境下,而雷电则是由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6.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防范方法: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冰雹、洪水等多种类型,防范方法包括做好气象预报和监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措施。

以上只是气象学的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复习掌握更多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天气变化和灾害的能力。

气象学重点知识

气象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说明: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周围)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限(180º)周围的海面温度异样增暖现象。

P1702.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因此,假设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P98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份称为大气逆辐射。

(书) p33 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ppt)4.大气稳固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稳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P455.峰: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此峰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P1236.寒潮:冷性反气旋在其进展、增强时期常常静止少动,但当高空形势改变时,会受高空气流引导而移动。

当其南移时,就造成一次冷空气攻击,若是冷空气十分壮大,犹如严寒潮流滔滔而来,给流经地域造成猛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

P1377.季风:大范围地域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P1798.南亚高压:夏日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域对流层上部的高压。

9.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高山地域,因海拔高度的不同,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散布规律。

这种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散布特点,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

P21910.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散布和气候转变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11.气压梯度:P9312.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P14513.湍流:空气的不规那么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

湍流是在空气层彼此之间发生摩擦或空气流过粗糙不平的地面时产生的。

P3714.位势高度:P8915.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抵达地表并被其吸收,地表(长波)辐射那么几乎全数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

气象学重点知识

气象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1.ENSO :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º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P1702. 白贝罗风压定律:地转风方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即平行于等压线。

因而,若背风而立,在北半球高压在其右方,在南半球,高压在其左方,此称风压律。

P983.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书 p33 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叫大气逆辐射。

(ppt4. 大气稳定度: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P455. 峰: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由于气团占有三度空间,因而峰是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P1236. 寒潮:冷性反气旋在其发展、增强时期常常静止少动,但当高空形势改变时,会受高空气流引导而移动。

当其南移时,就造成一次冷空气袭击,如果冷空气十分强大,如同寒冷潮流滚滚而来,给流经地区造成剧烈降温、霜冻、大风等等灾害性天气,称为寒潮。

P1377. 季风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P1798. 南亚高压:夏季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对流层上部的高压。

9.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

这种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分布特征, 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

P21910.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P711. 气压梯度:P9312.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P14513. 湍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湍流,又称乱流。

湍流是在空气层相互之间发生摩擦或空气流过粗糙不平的地面时产生的。

P3714. 位势高度:P8915. 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并被其吸收,地表(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 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 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使地面升温。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点

气象与气候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与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2)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现象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②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逆温现象A.对流层气温随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出现逆温现象。

B.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无逆温→逆温生长→逆温层最厚→逆温减弱→逆温消失C.逆温现象,风力小,使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更加严重。

④雾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逆温现象,风力小。

(3)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②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③分布有臭氧层,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4)高层大气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此层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分布有氧原子,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2.大气的热状况(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反射作用: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白天阴天气温低。

②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有选择性,水汽和CO2吸收红外线,O3、O吸收紫外线。

③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既有选择性有无选择性,可见光中的蓝光、紫光最易被散射,天空呈现为蓝色。

空气质量较差时,可见光都易被散射,天空呈现灰白色。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①一半以上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②地面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低层大气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地面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受热后,向外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夜晚阴天气温高。

④全天晴,日较差大,全天阴,日较差小。

⑤效率低和成本高:比常规能源在利用中效率低、成本高。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气象学学习资料

气象学学习资料

气象学学习资料气象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1气象学概念1.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形成原因、变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的科学。

2.气候学:气候学研究的是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期的大气情况,瞬息万变;气候是长期的大气情况,稳定少变1.2学习气象学和气候学的重要性(与专业知识的关系)在深入了解各地气候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当地的气候资源,对于维持经济、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及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其它地理学和环境学等学科的基础。

地球上的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取决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气候条件还形成了不同地域的水文特征,同时还与岩石条件共同造就了不同的地貌和土壤特征。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2.1大气圈和气候系统1.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物理系统,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能源。

其中大气圈是主体部分,也是最可变的部分,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可视为大气圈的下垫面。

2.大气的组成:现代大气是由多种混合气体(干洁空气)、水汽、气溶胶粒子(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3.干洁空气:把除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或干空气。

4.水汽:(1)来源:江河湖泊海等水面的蒸发,潮湿陆地和物体表面蒸发及植物蒸腾。

(2)分布:水汽主要集中在2~3km以下的低空中,高度增高水汽含量减少很快。

(3)作用:含量极少,但对天气变化有很大作用,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角色,能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5.气溶胶粒子:(1)定义:主要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

(2)来源:人工源和自然源。

①土壤、岩石风化或火山喷发的尘埃。

②烟尘及工业粉尘。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

气象学知识点资料气象学知识点1.根据大气温度铅直分布特征和大气铅直运动状况,可将地球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2.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正午=90°-φ+δ;式中φ为观测点纬度,δ=23.5sinN°式中N°以度为单位,实际是距春分日或秋分日最近的总天数。

春分日至秋分日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3北半球可照时数变化规律可照时数冬至→夏至加长,夏至→冬至缩短可照时数随纬度增加,夏季加长,冬季缩短4、地面有效辐射时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地面辐射(Eg)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a)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状、风、海拔、地面状况等。

地面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增大;空气温度高时,有效辐射减弱;空气湿度大时,有效辐射减弱;云量多云层厚时,有效辐射减弱;风力加大,有效辐射减弱;海拔增大,有效辐射增大;粗糙地表比平滑地面有效辐射大。

5.为什么潮湿土壤地面温度日较差比干燥土壤的小?分析:从热容角度分析,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吸收同样的太阳辐射,水上升的温度比空气少的多。

因此干燥土壤地对温度的变化更敏感,极差更大。

从导热的角度分析,空气导热更快,热能传递快,吸收快,散失也快,因此干燥土壤地比潮湿土壤地先升温,先降温变化领先于潮湿土壤地。

从潜热交换的角度分析,温度高时潮湿土壤地水分蒸发作用强于干燥土壤地,因此潮湿土壤地实际获得的辐射能小于干燥土壤地,所以其温度极大值比干燥土壤地小。

同理,潮湿土壤地的空气湿度大于干燥土壤地,温度低时,其水汽凝结作用大于干燥土壤地,由此回收蒸腾水汽的内能。

因此其温度极小值大于干燥土壤地。

6.地面热量收支方程,并据此分析塑料大棚的保温原理白天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夜间地面热量收支方程表示:-R+P+B+LE=0塑料大棚充分利用太阳能,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通过卷膜能在一定范围调节棚内的温度和湿度。

气象学基本知识

气象学基本知识

1.降水量: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散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2.天气: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和变化过程。

3.光和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

4.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温度与最低月平均温度之差。

5.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6.赤纬: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的位置,用阳光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来表示。

7.逆温:在对流层中。

总的看来,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就其中某一层而言,有时可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

8.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由于刚好和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9.露点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通过降低温度,使不饱和的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10.梯度风:在自由大气中,当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在空气上的力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外,还有惯性离心力,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风。

11.太阳常数:当日地间处于平均距离时,在大气上界垂直太阳入射光线表面的太阳辐射的辐照强度。

12.相对湿度: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13.切变线:是指1500米高度上的风向、风速发生气旋性逆时针方向变化的不连续线。

14.气团:在水平方向上存在的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一大块空气。

15.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变性热带大陆气团。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在气压场上,又称低压。

17.辐射:以电磁波或离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能量的方式。

18.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19.气候:一般的讲,气候指一定的范围在一个较长时段内的大气的统计状态。

20.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的光强值2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与实际水气压之差22.寒潮:是冬半年,由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23.蒸发量:植物蒸腾耗水量和植物下土壤表面蒸发耗水量的总和24.霜冻:在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植物遭受伤害或者死亡的短时间低温冻害25.对流层的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4.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气象学是科学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了解气象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关于气象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组成,其中氧气占78%,氮气占21%,其他气体只占总体积的1%左右。

大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二、气候和天气气候是指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速等因素。

天气是指其中一时刻或其中一天内的气象条件。

气候和天气都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三、大气运动大气中的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包括风的形成和风向风速的变化;垂直运动包括对流、辐散、上升气流等。

大气运动是天气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也是气候的形成原因之一四、降水形成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以经过凝结、凝华或冷凝的形式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成的主要过程有对流降水、层状云降水和锋面降水等。

降水对农业、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大气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的总称,包括高气压系统、低气压系统、气旋、锋面等。

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对天气产生重要影响,对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

六、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通过对大气的观测、分析和计算,运用气象学原理和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天气预报可以提供给人们关于天气变化的信息,帮助人们做出相应的安排和决策。

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状态发生的长期性改变。

气候变化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火山活动等,而人为因素主要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如温室气体排放等。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等造成重大影响。

八、天气灾害天气灾害是指由于天气变化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破坏和损失。

常见的天气灾害有台风、暴雨、冰雹、干旱、洪水等。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

气象学知识点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和气象现象的学科,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概念和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气象要素1. 温度:气象学中的温度是指空气的热量状态。

温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气候研究的基础参数之一。

2. 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湿度的大小会影响气象现象的发生和演变,例如降水过程和云的形成等。

3.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强。

气压的变化会引起气象系统的移动和气候的变化。

4. 风速和风向:风是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空气运动。

风速和风向是描述风的两个重要参数,对气象预测和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5.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形式落到地面的过程,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二、气象现象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大气系统中不断进行的各种尺度和形式的运动。

其中包括纬向环流、横向环流和垂直环流等不同形式。

2. 暖锋和冷锋:暖锋和冷锋是气象学中描述冷暖空气交汇带的概念,暖锋往往伴随着雨雪天气,冷锋会引发气温骤降和风暴等现象。

3. 切变线和高空急流:切变线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风速和风向有明显变化的界面,常常伴随着天气变化剧烈的现象。

高空急流是指大气高空中高速的水平气流。

4. 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指大气中垂直方向上的涡旋运动,反气旋则是指旋转方向相反的气旋,它们会引发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

三、气象预警1. 暴雨、大风和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根据大气环流及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发布暴雨、大风和雷电等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注意防范。

2. 雾霾和霜冻预警:雾霾和霜冻是大气污染和低温天气造成的重要气象现象,气象部门会发布相应的预警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 台风、龙卷风和地震预警:台风、龙卷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气象部门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相关地区进行防范和救援工作。

四、气象数据1. 气象站数据:气象站是用来收集各种气象要素数据的设施,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指标,这些数据对气象预测和科研具有重要价值。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

气象学知识点总结一、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围绕其自转轴所固有的气态包围物,主要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它还有一些微量气体和水蒸气。

大气的结构分为四层,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跃迁层和热层。

其中,对流层和平流层是人类生活活动和气象现象发生的范围所在。

二、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是地球表面以上的气态包围物,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

其中包括压强、密度、温度等参数。

地面附近大气压力最大,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的密度和气压都会逐渐减小;大气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

大气也具有透明性,所以许多天然光学现象都与大气有关,如日偏食、月食等。

三、气象观测气象观测是气象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气象元素的观测、观测技术和观测方法等内容。

气象元素主要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能见度等。

气象观测技术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卫星遥感、雷达、探空球等。

气象观测对于气象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水平层次上的风系。

大气环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象变化、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包括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环流。

大尺度环流主要包括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等;小尺度环流主要包括地形风、热对流等。

五、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数据、气象模型和气象知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气象变化进行预测。

气象预报主要包括短期天气预报、中期气候预测、长期气候预测等。

气象预报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和自然灾害的防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气象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和机制。

包括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七、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极端天气现象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等。

气象灾害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复习资料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深奥。

对于学习气象学的学生来说,复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这份气象学复习资料中,我们将为你提供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复习方法,帮助你高效地复习气象学知识。

第一部分:气象学基础知识1. 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学习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汽等,以及大气的垂直结构分层。

2. 大气的物理性质:了解大气的密度、压强、温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测量方法和变化规律。

3. 大气的热力学过程:学习大气中的热力学过程,如热量的传递、气体的膨胀和压缩等。

掌握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定律。

4. 水汽和云雾:了解水汽的形成和消散机制,云雾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学习云的结构和云量的观察和测量方法。

5. 大气的辐射与能量平衡:掌握大气辐射的基本概念,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大气辐射平衡。

了解大气的能量收支和能量传递过程。

第二部分:天气系统和气候1. 大气环流和风:学习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掌握风的定义、测量和记录方法。

了解不同尺度的风系统,如地区风、季风、西风带等。

2. 气压和风系:了解气压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掌握风的生成原因和风系的分类。

学习风力等级和风向的判定方法。

3. 大气湿度与降水过程:掌握湿度的测量和表示方法,了解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类型。

学习降水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4. 气象学中的气候学:学习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掌握气候要素的观测和记录,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第三部分: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1. 天气观测和天气预报:了解常见的天气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学习天气图的绘制和解读。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方法和误差分析。

2. 气象灾害与灾害预警:了解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

学习灾害预警的发布和应对措施。

3. 气象服务与气象信息:了解气象服务机构和气象信息的获取和利用途径。

掌握常用的气象信息产品和预警系统。

第四部分: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1. 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天气的知识点总结

天气的知识点总结

天气的知识点总结一、气象学基础知识1.1 气象学的定义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的科学,主要包括大气的物理特性、天气变化规律、气象预报和影响气象的因素等内容。

1.2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和水汽等组成,其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天气的湿润程度。

1.3 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对流层和臭氧层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的特性和影响因素都有所不同。

1.4 大气的循环大气中的循环运动主要包括对流、垂直运动和水平风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气象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基础。

1.5 辐射与能量平衡太阳能的辐射是地球上大气循环的主要驱动力,太阳能的吸收和辐射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基础。

1.6 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描述大气和天气现象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内容。

1.7 气象观测与预报气象观测是通过仪器和设备对大气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气象预报则是根据观测数据和气象模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二、天气系统和气象现象2.1 高压和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对应着晴天和干燥的天气,低压系统则对应着多云、雨雪和风暴等天气现象。

2.2 暖锋和冷锋暖锋和冷锋是天气前后出现的两种不同气团的交接线,它们在交汇处会形成降水和天气变化。

2.3 对流和垂直运动对流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在形成云和降水等气象现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4 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暖湿气流和冷干气流是大气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流,它们的交汇会导致大气不稳定,形成降水和风暴等天气现象。

2.5 局地性气候现象局地性气候现象主要包括地理特征、地形和地表覆盖等地方因素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例如沙尘暴、雾霾和地方性降水等。

三、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3.1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异常造成的自然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干旱等,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3.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持续性改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和气候区域性变化等趋势,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气象学重点

气象学重点

绪论1气象学就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和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气象学分支:物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微气象学3微气象学:是研究大气层及其他微小环境内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4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况和天气现象的各种物理量称为气象要素5在气象要素中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为农业气象要素,重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有辐射、温度、湿度、风、降水等。

6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与农业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7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农业气候分区、区划、规划与展望,农业气象措施、农业小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手段的研究,农业气象指标、规律、机制与模式的研究。

8农业气象的研究方法:平行观测法9大气污染:也称空气污染是指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使大气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特性改变,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和危害各种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设备、建筑物等的现象。

10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途径:①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②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燃料、使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③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区域集中供暖供热④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⑤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第一章辐射1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放射和输送能量的方式。

2辐射的波动性:V=λνλ波长ν频率V传播速度3辐射的粒子性(水电效应):E=h·ν或E=h·V/λ,h=6.626×10J为普朗克常数,V=3×10m/s。

4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表面的辐射能。

5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6黑体:如果某种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吸收率都等于1,也就是说,投射于其上的辐射它都能全部吸收,这种物体叫黑体。

又称绝对黑体。

7灰体:如果某种物体的吸收率小于1,并且不随波长而改变,这种物体叫灰体。

气象学知识

气象学知识

气象学知识1、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外围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的科学。

2、除去大气中的H2O和杂质,称为理想的干洁空气。

3、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

4、常用的温标有三种,分别是:摄氏温标C,常用t表示,绝对温标K,常用T表示,华氏温标F,常用F表示。

换算公式分别为:t=T-273.15,t=5/9(F-32)。

5、太阳系有八颗行星。

地球是其中的一颗。

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6、在垂直方向上,按照大气温度、成份、电离等不同性质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暖层)和散逸层。

7、太阳高度角愈大时,散射辐射强度则愈强。

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光线通过单位面积射入大气的辐射能量愈多的缘故。

8、大气主要是靠水汽以及液态水吸收地面有效辐射而获得辐射能的。

9、在大气上界,当太阳位于日地平均距离时,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其值约为:1381瓦/平方米(1.98卡/平方厘米*分)。

10、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增的空气层叫做逆温层。

逆温层分为:辐射、平流、下沉、乱流、锋面逆温5种。

11、陆地气温的日变化最低值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夏季比冬季晚1小时左右。

夏季14-15时,冬季13-14时。

12、风是两维矢量(水平运动),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13、白贝罗定律:即风压关系: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

14、上层风向为:N,下层风向为E,则热成风的风向为:NW.。

热成风=上层风-下层风。

(矢量)15、某一山体高2000米,湿空气由南至北移动,山南气温8度,山北气温一般为:16-18 度。

(焚风效应)16、对流云的发展主要决定以下三个条件:不稳定能量、空中水汽含量、足够的冲击力。

17、形成云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汽、足够多的凝结核、足够的冷却。

18、形成降水的宏观条件是:水汽、上升运动。

19、云滴的增长过程的两种:凝结和凝华增长、碰并增长。

气象学基础知识讲解

气象学基础知识讲解

气象学基础知识讲解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2.太阳黑子:太阳光球上经常出现的阴暗斑点。

它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根据统计,地球上天气或气候反常均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密切关系。

3.气候异常:正常气候起伏中出现的明显反常现象。

主要由气候因子的配置发生较大变化所致。

常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相适应,而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等。

4.气候因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子。

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地理因子。

5.气候预报:指利用气候演变规律制作的预报。

制作方法与“长期天气预报”相似。

它是从气候演变规律出发预报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6.生物气候学:研究生命有机体与气候环境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属于应用气候学范畴。

7.季风与季风气候: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被称为季风。

受季风支配的区域里的气候又被称为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区一般夏季受海洋气流影响,冬季受大陆气流影响,主要特征为冬干夏湿。

8.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

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

9.全球暖化:近年来全球气候普遍偏暖,且气温有持续逐年升高的趋势。

据统计,全球气温已经连续20年高于正常值,其中最暖的10年全部发生在年以来,而其中7年又发生在年以来。

近年来的气候变暖,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而且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气象学知识点整理

气象学知识点整理

3.1蒸发和凝结1、蒸发和凝结等水的相变过程及其能量转化●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成分。

●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正比于具有大速度的水分子数,也就是说该数与温度成正比。

温度越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就越多。

●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则与系统中水汽的浓度有关。

水汽浓度越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越多。

●水相变化的判据假设N为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为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1)N>n 蒸发(未饱和)(2)N=n 动态平衡(饱和)(3)N<n 凝结(未饱和)假设E为饱和水汽压,e为实际水汽压(1)E>e 蒸发(未饱和)(2)E=n 动态平衡(饱和)(3)E<e 凝结(过饱和)2、饱和水汽压(温度、性质、形状)●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水汽压显著增大●蒸发面性质(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然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

过冷却水与同温度下的冰面比较,饱和水汽压并不一样。

与同温度下的过冷却水相比,冰面的饱和水汽压要少一些。

只有当温度刚好为0℃时,冰和水处于过渡状态,它们的饱和水汽压才相等。

冰晶效应: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该效应对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此外,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的饱和水汽压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的一个因素。

蒸发面形状当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凝结增长: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3、影响蒸发的因素(水、热、饱和差、风)(1)水源没有水源就不可能有蒸发,因此开旷水域、雪面、冰面或潮湿土壤、植被是蒸发产生的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学知识点天气:一个地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天气学: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某地长时期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季以上)。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偶发的极端天气状况。

研究气候的特征、分布、变化、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人与气候之间)。

气候是长期天气状况的综合,但不是天气状况的简单平均天气过程——短期过程。

天气特征——瞬息万变的不稳定特性。

气候过程——长期天气过程。

气候特征——相对稳定特性。

气候虽具一定稳定性,但仍有变化天气:变化快,期短。

气候:变化慢,期长。

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生产生活中有用途?1.天气预报;防寒防暑等。

2.灾害预警;例如台风预警。

3.提供旅游资源;例如云海。

4.军事战争;例如诺曼底登陆,草船借箭.....气象学和气候学与林业有什么关系?1.森林健康:干旱与树木死亡;2.林木生长限制因子大多是气候因子;3.植物小气候原理---城市行道树等;4.森林对气候的影响: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古代气象:从人类有文字记载开始——17世纪末。

以原始的肉眼观测、简单的手工器械测定和不完整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字记载为主。

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除去水分和气溶胶以外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按照浓度分类主要成分:N2, O2, Ar,CO2,浓度>300ppmv微量成分:如CH4,浓度在1~20ppmv之间痕量成分: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合物及氟氯烃类化合物,浓度<1ppmv按照平均停留时间分类基本不变成分:N2, O2, Ar及Ne, Kr等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平均寿命为几年到十几年,比例随时间、地点变化。

有CO2, CH4, H2, N2O 等。

变化很快的气体成分:如碳、硫、氮等的化合物。

臭氧臭氧的时空分布规律空间变化特点:10km以下含量很少,20-25km(平流层)浓度最大,成为臭氧层时间变化特点:春季最大,夏季最小臭氧的作用:1.能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2.对人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起到了屏障和保护作用3.对高层大气有“加热”作用,使10km至50km高度的气层温度增高气候变暖原因:1、二氧化碳排放(化燃料燃烧、森林破坏);2、甲烷(沼气、油等)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3、畜牧业(牛的反刍和打嗝排放甲烷);4、氟氯烃类物质破坏臭氧层。

气候变暖的后果1.影响全球水分平衡,引发极端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寒潮、热浪、暴雨、龙卷风等。

2.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威胁海岛或沿海地区;3.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发生变化;4.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气候谈判的目的和实质:减少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的速率,避免灾难性结果的出现。

对流层特点:(12km以下)在赤道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约18千米,中纬度地区约12千米,极地地区约8千米。

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1.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温递减率Γ为6.5℃/km气温垂直递减率Γ:高度每升高单位高度气温降低的度数。

2.对流层中的垂直运动显著。

3.集中了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4.云雾降水均发生在此层5.受地表影响最强烈,空气属性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平流层特点:(12km—55km)1) 25km以下温度递减率接近零,25km左右温度随高度明显增加。

每公里升温2°C。

最高达到-3°C。

(臭氧的作用)2) 平流层气流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3) 水汽极少,颗粒物极少,能见度极好。

4) 大气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后能长期存在。

温室气体:如果地球围不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的话,地球表面的温度大约是-19℃;但实际观测到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15℃,远高于辐射平衡温度,这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存在使地球表面的平衡的温度升高了。

大气对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透明的,而对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不太透明,其性质如同温室的玻璃一样。

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把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统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H₂O(水汽),CO2,CH4,N2O,CFCs。

大气在垂直向自下而上分为几层?各层中温度如变化?1)对流层:温度垂直直减,因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2)平流层:逆温现象,臭氧加热作用;3)中间层:该层臭氧含量低,同时,能被氮、氧等直接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已经大部分被上层大气所吸收,所以温度垂直递减率很大,对流运动强盛;4)热层:逆温现象,这是由于波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5)散逸层:逆温现象,大气分子是因为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而被加热。

臭氧主要分布在哪一层次:平流层。

平流层中紫外线很强,且有一定量的氧气和氧原子存在,这些条件正是臭氧形成所必须的。

1. 逆温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即逆温层。

2. 大气透明系数:大气透明系数是表征大气透明度的特征量,是指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透射辐射与入射辐射之比。

3.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

4.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1.5亿公里)上,大气上界(2000km)垂直于太线的单位面积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辐射。

黑体辐射的四定律:普朗克、基尔霍夫、斯蒂芬-波尔兹曼、维恩位移大气辐射的作用:温室效应原因:1.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2.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地面失热不至于过多,同时又向地面放射大气逆辐射由于大气的温室效应,使近地面的平均温度提高了38°C。

1)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2)地面增暖后放出长波辐射;3)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吸收;4)大气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大气辐射的作用:阳伞效应大气中的微尘和气溶胶(大气污染物)颗粒,犹如一把遮阳伞,遮挡了一部分太阳辐射,从而减弱了到达地面的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与温室效应同时存在,但这种降温作用<<增温作用。

天空呈蔚蓝的原因:这是因为太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

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影响气温的因素:维度海陆分布洋流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云量和反照率海陆加热/冷却速率为不同:1.比热:海水>陆地(4.2 x 10³vs. 0.84 x 10³)2.流动性:海洋的流动性高,其温度的年变化率可以传导至200-600米深的区域;土壤深度10厘米以下,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很小;3.透明度:辐射只能被陆地表面吸收,而光线可以照射到数米深的水中;4.蒸发过程:海水蒸发吸热,带走大量的热量,使得用于加热的能量减少了;陆地蒸发作用很小。

等温线: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等温线数值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稀疏则温差小;冬密夏疏陆地密集,海洋稀疏。

温带密集,热带稀疏。

等温线向高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突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

空气与外界热量交换的式:1)辐射:星体(太阳、地球、月亮)热量交换的重要式;2)传导:物体部,热量通过分子碰撞传递(如土壤);3)流体运动:平流、对流、湍流时产生热量交换;4)潜热交换:水的三态变化引发的热量交换。

空气上升运动可视为绝热运动的原因:1)空气导热率小,且气块上升与下降的速度很快,使得空气块与环境空气的能量交换(记为A)远远小于气块能的变化(记为B)。

2)A的数量级很小,变化太快,目前无法测量。

3)假设A≈0, 只测量主成分B,可以简化研究过程,便于进行相关计算。

干绝热(γd)/湿绝热(γm)直减率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湿绝热直减率:饱和状态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

γm的围为0.38-0.93˚C/100 γ指的是气温垂直梯度,是实际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分布,代表环境空气,是外部系统;后两者是部系统,气块本身温度的变化率。

说明:饱和的湿空气随着几高度的抬升,会出现凝结潜热释放,从而缓和降温的趋势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随纬度变化规律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具体来说,热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10-20℃左右,温带地区气温日较差为8-9℃,极圈气温日较差为3-4℃。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具体来说,赤道附近气温年较差仅1℃左右,中纬地区20℃左右,高纬度地区可达40-50℃。

逆温: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辐射逆温;空气的湍流混合形成湍流逆温;冷暖空气正交形成平流逆温;空气层下沉形成下沉逆温大气稳定度:大气在铅直向上的稳定程度1)活动积温是指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之和;2)高于某一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与同一时段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积温。

相同点:都属于积温指标;不同点:二者是不同的积温类型。

冷积温:一般以冬季或冬春季节低于0度的温度值或低于0度的天数累积加得到。

冷积温=负积温,因此积温也可能是负值。

地表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及其原因:1)辐射能转换为热能需要一定的时间。

2)最高温出现的时间是地面辐射差额为0时。

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地面热量积累并未达到最大值;午后太阳辐射逐渐减弱,但地面热量仍在积累,温度逐渐上升;在13点左右,辐射收支相等,热量积累到最大值,此时地表温度最高。

相对湿度:1)空气中实际水气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间的百分比,称为相对湿度。

2)水汽含量越高,相对湿度越大。

例如降水丰沛的(年均降雨量1107mm)比降水少的(500mm)相对湿度大的多(76% vs.49%)。

3)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小。

例如,撒哈拉沙漠夏季正午最高温达到58度,相对湿度只有2%。

大气冷却的四种式:1 ) 绝热冷却:气团上升,体积膨胀做功,自身降温;2 ) 辐射冷却:晴朗无风夜晚,近地面空气迅速降温;3 ) 平流冷却:暖湿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快速降温;4 ) 混合冷却:未饱和的冷气团混合后达到过饱和。

影响蒸发的因素:温度是决定因素(一)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蒸发,开旷水域、雪面、冰面、潮湿、植被是蒸发基本条件。

(二)热源:蒸发吸热,蒸发过程中如没有热量供给,蒸发面会逐渐冷却,汽压降低,蒸发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