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合集下载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

《诗四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和《夜书所见》四首古诗。

这些诗篇均为经典之作,描绘了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展现了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古诗,理解其大致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风格。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古诗文朗读音频。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四首古诗的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诗句内容。

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古诗描绘的山水、节令、离别、思乡等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四首古诗,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针对每首古诗,分析其韵律、对仗等基本特点,讲解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朗读、背诵四首古诗,教师检查发音、节奏等方面,纠正错误。

5. 课堂小结(5分钟)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四首古诗的、作者、韵律、对仗等特点,以及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四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高洁情操和美好愿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的韵律、对仗等特点。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古诗知识竞赛、古诗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古诗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学宝库中⼀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隽美,⽽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古代诗歌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体会作者⽤凝练的语⾔描写出的⼀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法,培养学⽣赏读诗歌的能⼒。

过程与⽅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古诗⽂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四⾸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

2、引导学⽣进⼊诗歌意境,运⽤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课时 ⼀、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种⽂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说。

师:的确,中国⾃古就是⼀个诗的国度,以古⽼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脍炙⼈⼝的诗篇。

⼆、学习《观沧海》 1、⾛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年(207)曹操亲率⼤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誓师北伐,七⽉出卢龙寨,临竭后⼭。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当秋风萧瑟之际,⼼潮像沧海⼀样难以平静,触景⽣情写下这⾸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听准字⾳、停顿 (2)⽣齐读,师指导其不⾜之处 (3)⽣⾃读,读出⾃⼰的理解 3、研读诗歌 (1)教师讲解: 这是⼀⾸写景抒情诗。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五篇语文教案,其价值不再教案本身,而在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要看教案是不是老师阅读文本的结晶,是不是老师思想和智慧的体现。

有些学校只是让老师把课堂的每一活动,每一句话都写进去,这样的教案应该是课堂记录,都不能说是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

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留恋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

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教案教学设计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2、了解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3、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旨,了解白诗“写意”的特点二、教学重点1、把握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2、了解白诗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准确把握每一首诗所蕴含的讽刺意味3、通过抓重点字词、对比等赏析诗歌三、教学难点结合诗歌背景,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态度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读法,讨论法,多媒体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诗人简介,赏析《轻肥》一、导入同学们,唐朝有三大诗人,我们已经学习了其中的两位--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剩下一个是谁呢?(白居易)同为唐朝诗人,李白任性使气,杜甫忧国忧民,以至他们的诗歌风格走了不同的路子。

那么白居易又是怎样的呢?二、诗人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

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三、赏析《轻肥》1、齐读,整体感知《轻肥》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艰苦的同情。

2、自由读,分析字词3、艺术手法(1)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2)对比手法的运用(3)只作描写,不发一字的议论,但比议论更具有震撼力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杜陵叟》1、齐读,整体感知《杜陵叟》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自由读,分析字词3、艺术手法(1)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2)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第三课时教学要点:赏析《花非花》和《问刘十九》一、赏析《花非花》1、齐读,整体感知《花非花》诗意朦胧,近乎“无题”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古诗。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歌意境体会及背景了解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诗,并背诵部分名句。

2.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生字词。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猜测这些图片与哪首古诗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适时给出答案。

2. 朗读与生字词学习:带领学生朗读四首古诗,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词义。

过程细节: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诗句解析:针对四首古诗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例句、图解等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结合诗句解析,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6. 诗歌背景了解:简要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记录。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登高:生字词、名句、意境望岳:生字词、名句、意境春望:生字词、名句、意境赤壁怀古:生字词、名句、意境七、作业设计朗读并背诵《登高》全诗。

解释《望岳》中的生字词,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境。

仿写《春望》中的名句,体现春天的特点。

谈谈你对《赤壁怀古》中诗人情感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诗四首》,包括《登高》、《望岳》、《春望》和《赤壁怀古》四首经典诗篇。

详细内容如下:1.《登高》:描写了作者在重阳节登高远望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望岳》:通过对泰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及责任感。

3.《春望》:描绘了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

4.《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诗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四首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意。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读四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四首诗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理由。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及时反馈,查漏补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四首》2. 板书内容:四首诗的作者、诗题、重点字词、句子、艺术特色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四首诗。

(2)选择一首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3)根据四首诗的内容,创作一幅诗意图。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例文:《望岳》鉴赏。

(3)学生作品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策略的优缺点,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8篇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8篇

《诗四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习《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

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四首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哲理及“冰心体”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回忆赞美母亲的诗句,歌曲。

二,简介作者,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

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三,诵读诗歌,体味感情。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四,品位语言,探究问题体味“躲”“从来”“妄弃”“留着”“抛”的妙处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五,完成练习一六,拓展延伸:《纸船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教师总结,布置作业: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

《诗四首》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诗四首》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诗四首》教学设计3-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授课日期:2004年11 月日总课时:第30课诗四首●学习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熟读背诵这四首诗。

有条件的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教学设想:诵读品味,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风格、思想感情。

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学生可能这样说:陶渊明:(略)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他曾因极力主张北伐,被罢官,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教师范读二首诗歌,学生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学生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同学们,你觉得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你能说一说理由吗?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的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四首》,包含《静夜思》、《夜雨寄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渔家傲·秋思》四首经典古诗。

详细内容如下:1.《静夜思》:诗人李白在秋夜思念家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夜雨寄北》:诗人李商隐在南方雨夜中寄托对北方友人的思念。

3.《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诗人陆游在秋夜即将破晓时,感慨时光荏苒,表达忧国忧民之心。

4.《渔家傲·秋思》:词人范仲淹以渔家傲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壮志凌云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四首古诗的内容、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四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掌握四首古诗的内容、主题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秋夜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四首古诗的内容、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四首古诗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四首》2. 内容:《静夜思》:李白,秋夜思乡《夜雨寄北》:李商隐,南方雨夜寄托思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忧国忧民之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秋夜豪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四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分析四首古诗的艺术特色。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四首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的教案设计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探究《观沧海》中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⑴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⑴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⑴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T型台秀模样。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

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

《古诗四首》教案(精选13篇)《古诗四首》篇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四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

王维的诗歌表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长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 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

《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优秀5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⑴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⑴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

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⑴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㈠背景和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诗四首教学设计(共7篇)

诗四首教学设计(共7篇)

诗四首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诗四首教学设计《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秋天的风铃教材简析: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着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表达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拟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到达的课标要求:——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预习课文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三〕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四〕品味诗意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范文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范文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范文及教学设计古代诗歌吟诵时,都有一定的节奏划分规律。

一般是两字一顿。

五言诗有两种节奏: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也包含两种节奏划分: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范文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八年级语文《诗四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八年级语文《诗四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

《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


3、质疑探究:
⑴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⑵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⑴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⑵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

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

这样,一方面,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

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

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

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

最终,在中国东莞
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⑶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

(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
⑴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

(个人读或齐读)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⑵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⑶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

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⑷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开放性,不求统一)
⑸《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⑷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