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1)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背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难点1.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著名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
3.学生配乐朗读。
4.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讨论明确:《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
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5.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
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
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
《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
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八年级语文背影的课文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差使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体会文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父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2)深入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与父爱相关的图片或讲述一个简短的父爱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呢父亲的哪些举动让你们感受到了他的爱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父亲的爱的。
2. 检测预习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差使、交卸、祸不单行、奔丧、狼藉、慰藉、簌簌、赋闲、游逛、勾留、嘱咐、妥帖。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看看哪些词语容易读错或写错。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祸不单行(huò)、奔丧(sāng) 、狼藉(jí) 、慰藉(jiè)、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guàng) 、勾留(gōu) 、嘱咐(zhǔ) 、妥帖(tiē) 。
其中,“藉"容易读错,“卸”“丧"勾”等字容易写错。
出示PPT, 展示以下词语:迂、栅栏、马褂、蹒跚、拭干、搀、光景、颓唐、惦记、琐屑、举箸提笔、晶莹。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这些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同时理解词语的意思。
迂(yū) 、栅(zhà) 栏、马褂(guà) 、蹒跚(pán shān)、拭(shì) 干、搀(chān)、光(jǐng) 景、颓(tuí) 唐、(diàn) 记、(chù) 目伤怀、琐屑(xiè)、举(zhù) 提笔、晶(yíng) 莹。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
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设计(优秀5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默读速度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3.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1.望父买橘2.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作者是朱自清。
《春》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
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
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背影》到底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文章写的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背景是什么?2.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三、生字新词好了吗?同学们上课之前一定预习过课文的生字新词,那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
请一位同学上来给生字新词注音,其他同学可以在自己的本子也注一注。
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颓唐琐屑晶莹差使狼藉簌簌拭关于生字新词的解释,同学们可以参照书本下面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四、整体感知好,那我们就针对刚才的问题,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啊?父子二人在车站送别。
那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送别的背景吗?哪里?对,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怎么说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一方面,祖母死了,另一方面,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也就是说,父亲下岗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当时刚好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明争暗斗的时期,想要重新找到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朱自清,作为父亲的长子,还在学校读书,还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乎,整个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到了下了岗的父亲的身上,所以,对父亲来说,找工作是最迫切的一件事。
《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背影》优秀教案《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背影》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走进作者,掌握生字词。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语句。
能力目标:1、学习在平实的叙述、抒情中蕴藏着的极为精巧的构思。
2、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情感目标:1、认真体会稳重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特别是父爱。
2、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增进与父母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段落的分析,以及从文中体味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悟父爱,表达父爱教学准备多媒体器材、视频(电视散文《背影》)、课件教学方法读:朗读、范读、听读、默读等、引导分析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学生分析年龄特征:初二学生处于过渡期,具有动荡性、闭锁性等特征,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并存。
特别是学生的心理闭锁给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带来困难。
学科基础:本校初二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学生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语文知识射入信息量比较窄,不能主动合作探究,个别同学对语文不感兴趣,依赖心强,不善于思考。
这些情况都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造成了阻碍。
对策:依然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采取一切措施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从而慢慢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知难而进。
内容分析本课为名篇,重点要让学生体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早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2、通过自己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3、掌握生字词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中心,并能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现给学生“背影”这一动作,问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哪一课?生答:背影。
二、读课文(1)自由朗诵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标注出比较生疏的、读不准的字词。
②有角色意识,以声传情(2)放课文范读音频要求:①解决自由朗读过程中读不准的字音②通过听读体味其中的感情,特别是饱含情感的语句的读法(3)要求自己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①标注、解决不懂的生字词②介绍作者③了解文章的体裁④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⑤理清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并表明段落大意。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学习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以及背影所蕴含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体会父爱的深沉,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背影。
比如,在晨曦中忙碌的清洁工的背影,在夕阳下蹒跚的老人的背影,还有在风雨中坚守岗位的警察的背影等等。
这些背影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背影》,作者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背影,这个背影让他终生难忘。
那么,这个背影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等。
背景介绍《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家奔丧完毕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了父亲的“背影"。
当时,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中光景十分惨淡。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更加显得珍贵和深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踌躇(chóu chú)迂(yū)蹒跚(pán shān)拭(shì)颓唐(tuí)琐屑(xiè)惦(diàn)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记叙的事件是什么?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我”与父亲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场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一、班级情况这个班有35名学生,包括17名男生和18名女生。
大多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很强。
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学生学习了很多新单词,积累了一些词汇,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也有部分同学不自觉,严重依赖学习,所以在班里学习成绩鲜明。
对于这些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主动发现、探索,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这个班有两个同学很聪明,但是学习习惯不好。
他们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姿势不够端正。
四个学生基础差,生词掌握慢。
他们读课文有困难,有五个学生特别优秀。
他们能充满感情地、流利地阅读课文,并有很强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至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背影》教案(优秀9篇)
《背影》教案(优秀9篇)《背影》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学习本文朴实而包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并赏析其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抓住“背影”这一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特色,领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沟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至情——亲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学难点:把握文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体味父子之间浓厚的深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根据屏幕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一下对父亲的感受。
二、预习检测1、人们到这篇文章的评价有哪些?2、简介一下作者。
3、写作背景是什么?4、读准加横线的字音差使交卸狼藉簌簌踌躇迂栅栏蹒跚橘子举箸赋闲拭琐屑颓唐晶莹奔丧5、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6、初读课文:用下列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
思念父亲,最难忘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第一层()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叙述父亲在送行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艰难地穿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这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三部分:()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2)不能理解的词语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和问号。
(5)这是一篇x,它以x为线索,表现父亲的x。
《背影》教案最新6篇
《背影》教案最新6篇《背影》优秀教案篇一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记叙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关于“人物刻画”,主要通过学习写人的文章,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了解人物的记叙、记叙的详略和中心的表达,以期提高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好。
阅读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也欠缺,因而我立足基础,让学生多读,在阅读中领会文章主旨,多一点个性化阅读的激励,先让学生喜欢。
而后,在指引学生步步深入,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教育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学生重点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难点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课前准备课件、电脑、投影仪教学方法导读法:在老师引导知文意研讨法:个体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
教法设计1.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2.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做必要的提示点拨。
3.以写促读。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入题:(课件)(二)文学知识课件)(三)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投影)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三、整体感知课文(一)朗读课文(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四、小结:五、作业的布置六、教学反思朱自清《背影》教案篇二一、课文导入1、欣赏歌曲《父亲母亲》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背影》一课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背影》一课时教案引言: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工具,它能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以《背影》为例,为中学语文教师设计一堂以此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理解并分析《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能够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述,描述与品味文本中的形象描写。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珍视与感恩之情。
- 培养学生感受以身作则的美德和影响力。
3. 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解读能力。
-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文本分析理解《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描述与品味文中形象描写。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受以身作则的美德和影响力。
四、教学准备:- 课文《背影》的复印件。
- PowerPoint 幻灯片或者教师手写板。
- 学生讲解项目指南。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教师手写板,展示《背影》的标题,并询问学生对于这个词的理解。
2.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回忆曾经因为某个人的离别而感到伤感的事情,并鼓励他们与同桌分享。
步骤二:阅读理解(25分钟)1. 将《背影》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课前默读。
2.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 教师指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分析和理解,并展开讨论。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理解与感受。
步骤三:文本分析(20分钟)1. 导入背景知识,介绍《背影》的作者、作品背景和写作背景。
2. 针对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入手,分析父爱、亲情和师生关系在文中的呈现,引导学生理解并发表个人见解。
3. 引导学生理解以身作则的美德和影响力,并讨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步骤四:语言表达(2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文中的形象描写,并引导他们感受和理解。
2. 分成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从文中选取一段形象描写进行朗读和表演。
背影教案设计 《背影》教案(优秀12篇)
背影教案设计《背影》教案(优秀12篇)《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为大家带来的是《背影》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下面的12篇《背影》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背影教案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背影》教案篇一助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助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有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榜样作品。
(板书课题:背影)二、学生自助: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2.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较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较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3.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各是什么?明线:父亲的“背影”。
暗线:父子深情。
三、求助互助: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 的?你认为用得较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背影》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2.学习本文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3.品味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导入有人说父爱像冬天的火,夏天里的冰,有人说,父爱像高山,却比高山多了几分柔情;父爱是.......父爱是山,父爱是桥,父爱是生生不息的火种!同学们,你们说父爱是什么?在《春》的作者朱自清的心里父爱又是什么?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写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初读背影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1.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
2.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表达了什么中心?(1)终于决定亲自送“我”去浦口车站。
(2)和脚夫讲价钱。
(3)拣座位,铺大衣,嘱托茶房照应。
紧扣“踌躇",“再三”,“忙着"等追问:作者写这些小事有什么作用?(1)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对下文买橘子这一主要事件做铺垫。
(2)更能体现父亲对“我”细心关照,周到入微的爱。
3.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聚焦背影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品味体会父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的方法:观其貌、看其行、听其言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____到铁道边,慢慢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设计【设计思想】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言语。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背影》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入选教材,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
作者选取“背影"这个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和白描手法,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景,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重点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让“背影”定格,成为永恒的经典。
学习这篇文章,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单元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阅读时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顺畅地进入文本阅读。
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隐藏在字里行间情感,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借助细节进行品味。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六、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练习法七、资源与工具多媒体环境PPT 电视散文《背影》片段八、教学时数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讲父与子之间的故事。
部编版初中语文全国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背影》教学设计
课例名称
《背影》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
课时
一课时
执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背影》是国家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入了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让学生把握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一节课,提高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步:明确语言特点:“素朴”“典雅”“简净”
第二步:初步构思品味的框架——语言特点+作用
这句话具有素朴、典雅、简净的特点。写出了丧事和父亲的失业导致家中光景惨淡。
第三步:语言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谈)+作用
这句话的句子都很短,且句句有用,可见语言之简净;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可见语言之素朴而典雅。这句话运用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之感。
(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语言的特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说:“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课后的“积累拓展”处又说“本文的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品味这些独具特色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预习提示和“积累拓展”处中本课语言的特点。
《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
《背影》优秀教案《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背影》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背影》优秀教案1【创意说明】这篇课文突出背影,抓住最为动情的亲情瞬间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这种写法对学生作文有着深刻的启示。
本设计侧重于唤起学生的亲情体验,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的。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幅画面,或者一个瞬间,它使你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并终身难忘?请描述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就是作者抓住最为动情的瞬间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成就了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散文。
二、整体感悟1、范读。
2、自读。
找出最感人的一段文字,并复述出来。
3、其他同学评点复述的情况。
(普遍问题是,复述得没有原文那么感人,原因在于没有突出特定的环境。
)4、研读课文,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三、方法体验1、小结课文写法:文章之所以感人,不仅因为作者写出了亲情瞬间,而且写出了其特定的环境。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想一想它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产生的。
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写作训练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背影》优秀教案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朱自清巧妙地截取父亲不平常境况下的背影,刻画了老境颓唐、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至爱。
全文内容真实可感,触人心弦,读之使人潸然泪下。
语言朴实,意蕴深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语言风格,深深地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采用朗读、研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以及对文章重点段落的研读,重点词句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文中蕴含的至爱亲情.学情分析: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到的记叙性散文并不多,领会散文的能力是不强的。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能看见什么——《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其父亲的故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语句,感受藏在文字里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语句,感受藏在文字里的深情。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背影》这篇课文题目,写的是父亲的背影,看背影的人是作者朱自清,难道朱自清只为写一个背影?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问题,“我”看到了什么?“我"看父亲1.同学们,要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对这对父子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来看一看这位父亲。
屏幕显示:朱鸿钧,朱自清的父亲,对朱自清管教极严。
读书时要随时抽测朱自清的学习情况,抽测不过关便满脸怒气。
长大后给朱自清包办婚姻,庆幸朱自清夫妻恩爱。
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回扬州教书,工资还被父亲要求送到家里,由父亲“掌管”。
提问:同学们,如果你的同学有这样一位父亲,你敢去这位同学家玩吗?2.这篇课文中也藏着很多交代父子的关系的句子。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再现朱自清当时的心理活动。
课文原句再现朱自清的心理活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不想和父亲见面,因为父子之间关系僵硬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甚么紧要的了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不屑父亲的参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上不了场面,磨磨唧唧,讨价还价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觉得父亲迂腐,白白费力,惹人笑话总结:朱自清当时对父亲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充满着憎恶。
“我"看父亲的背影【月台买橘的背影】1.了解到这些,我们再继续探讨“‘我’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一起看黑板,朱自清看到的是这样的父亲背影。
屏幕显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7篇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真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2、板书课题:背影朱自清3、作者简介写作背景4、检查预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父子浦口送别。
)2.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我最不有忘记的是他的背影)3.“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二年前的冬天,徐州)4.“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祸不单行,家境惨淡)三、思考讨论,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讨论一:父疼子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讨论二:子爱父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为什么流泪?讨论二:子爱父1、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四、导学达标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3.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4.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5篇)
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5篇)初二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篇1(一)课文重点和难点1叙事散文的选材;2叙事散文的结构;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
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
(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
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
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
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
)(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
)(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衬,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扩展思路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2.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品味质朴简洁的语句描写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都说,父爱如山,如山那般高大,也如山那般默默不语,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的爱一直环绕在我们身旁,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乃至一个背影都是父爱的深沉表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带给他怎样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初感亲情。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我们同学在小学时候已经学过他的文章《匆匆》,同学们对作者并不陌生,从他的《匆匆》中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时间。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那么对于散文我们一定要品读,品读就要多读,首先大家先朗读课文,一定要心无杂念,精心走进文中,并且在朗读时思考:课文回忆了什么事?你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好了,同学们开始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明确:文章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
在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中感受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同时也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
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初步阅读看来文章还是触动了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继续深入地走进文章寻找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1.浏览课文,请概括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明确: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2.同学们的概括简洁明了,文中说到“自己当年已经二十多岁,北京来往过两三次”,父亲一路却亲力亲为,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细心的,是无微不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影,源于注视;注视,源于不舍;不舍,源于情深。
朋友目送友人,是相知远去复见难;妻子目送丈夫,是一别不知何时归;君王目送将士,是古来征战几人回。
远去的背影,渐小的黑点,不移的目光,心灵的牵挂,回忆的惆怅,背影的魅力。
那么,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什么魅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三)、了解作者、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
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四)、检查字词读音、意思
(五)、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想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想我们传达的感情,我们首先要从整体上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把握。
1.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
2.文中提到的背影都是谁的背影?文章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1、文眼:背影
2、父亲的背影。
共四次提到。
第1次(第①段)是难忘的背影;在怀念、思念、回忆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不能忘怀
第2次(第⑥段)是蹒跚的背影;在望父买橘的场景中提到的;表达的情感:感动、羞愧
第3次(第⑥段)是远去的背影;在父子分别的场景中;表达的情感:依依不舍、眷恋
第4次(第7段)是再现背影:在看到父亲的信的场景中,属于场景再现;表达的情感:别后怀念
(六)、赏读研究:望父买橘
这几次背影中,哪一次写的最为详细、生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第⑥自然段,并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
明确: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黑不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把好的留给儿子,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父亲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的体态:肥胖
走路的姿势:蹒跚、慢慢(蹒跚什么意?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不定的样子。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父亲年迈,身体肥胖,腿脚不灵)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的动作: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刻画父亲当时的动作。
分别是:走、探、穿、爬、攀、缩、微倾。
“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腿伸直,一步步直到接近地面;“攀”月台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
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
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多么艰难努力的背影!
同学们,既然买橘子这么艰难,而且这一系列的动作,要在回来时再做一遍,为什么父亲还要坚持去买橘子呢?
明确:橘,有吉之义,里面包含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平平安安;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
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都是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才会不顾自己买橘的艰难。
文中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其他场景。
如第四段提到的父亲亲自去送儿子到车站。
尽管我再三劝阻,都无济于事。
这些都突出了父亲对我的爱。
父亲爱儿子,那作为儿子的我,对父亲的情感是怎样的?我理解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大家思考一下,认为不理解的找到证据,认为理解的找到证据。
明确:作者一开始不理解父亲。
后来,看到父亲为我买橘的背影,使我思想发生了转变。
我深深地理解了父亲,深深地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辈伟大的父爱震撼了,甚至对自己以前的做法感到内疚、惭愧。
此时,不仅理解了父亲,更对父亲产生了一种眷恋之情。
而这种理解,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父亲的背影)
(七)、课堂小结
由此可见,作者重点刻画望父买橘的场景,是为了突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在写父亲时,着重写背影,在写我时着重写眼睛,流着眼泪的一双泪眼。
透过我的泪眼,看到父亲的背影,感受到父爱;透过父亲的背影,传递出的父爱,震撼了我的心灵,感到了我。
让我对父亲充满了感激、眷恋之情。
(八)、教师寄语
有一种爱,它是无言的,又是严肃的,在当时往往无法细诉。
然而,它会让你在过后的日子里越体会越有味道——它就是那宽广无边的父爱。
(九)、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回到家,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的理解,对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
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给他们一个拥抱.······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