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君子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君子人格的诠释

“君子”一词,初指地位,后重德行,在此不再赘述。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历经千年依旧影响着中国甚至东南亚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先秦到宋明,对于君子人格及其意义和价值的讨论从未终止,各方大儒往往是基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及人性本善的人性论等形而上的观念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等形而上的论述可能并不能站得住脚,使人信服,但这并不意味着君子人格没有价值,我们不妨舍弃这些形而上的观念,注重古人结合实际经验的部分,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再去理解先贤深邃的智慧以及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恕道简单地讲就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有着对于恕道的推崇。《圣经·新约》中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传颂。也许我们平常并未刻意的在意恕道,但它的作用已经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我看来,恕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想要受到怎样的待遇就先去给予别人怎样的待遇,自己不想得到怎样的对待,就不要去这样对待别人;二是“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即想要要求别人,先去要求自己。这两个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说,好的东西先去考虑别人,才能考虑自己,需要吃苦的东西先去要求自己,才能要求别人。这样我们才有资格去享受优厚对待、严格要求别人。

那为什么说“恕道”是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呢?“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讲得很清楚,终身依一恕道而行便可,可以说恕道就是何为道德的一个标准。讨论道德就不能不涉及人性,而对人性的讨论又众说纷纭。虽然我们无法准确描述人性是什么,但我们却能实实在在的感受的人性是什么,因为我们就是人。我们以自己的感受为人性的蓝本用概率论的说法也算是一个“极大似然概率”了。因此,我们可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境况,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能体会到怎么做才是最符合人性的、最符合天理

的,就能得到一个“几近于道”的答案了。孟子更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恕道推及万物,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他认为万物和我们本身也有着某些类似于人性的共同之处,可以行恕道。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唯心主义的意思,我们暂且不议。那么依据恕道有怎样的结果呢?倘若我为人父母,我希望我的子孙去赡养我、去陪伴我,我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为人儿女我要去赡养、陪伴我的父母,孝便由此生;倘若我为人朋友,我希望朋友能真诚待我、不欺骗我,所以为人朋友的我要真诚待人,诚便由此生;倘若我为人君,希望臣能努力工作,不怀二心,所以为人臣的我应该努力工作,忠于职守,忠便由此生。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因此,由“恕道“而行是可以产生君子所需要的道德品质的。这种由“恕道”而推出的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这是无疑的。但这种由“恕道”而推出的行为的长久执行,是要建立在平等互“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我先敬你一分,你再敬我一分,我才可以去持续履行那些行为,也就是父慈子孝、君明臣忠等。这一点,我们之后还会讨论到。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极高明而道中庸”一直以来是儒家学者追求的一个境界。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又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在,足以见孔夫子对中庸的重视,但同时孔子又说“道其不行矣夫”,承认中庸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太积极容易过,太消极又容易不及。那么,可使“天下达道”的中庸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呢?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听取两方面不同的意见,然后采取适中的办法。”依愚之见,中庸是指要用整体观念去把握事物,从事物的两面去辩证的看待事物,在动态中认识事物,采取顾及两方的合适行为,不去走极端。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种“中立不倚”才是真正的强大。但是,中庸并不是指简单地舍弃两端取中间,做一个没有原则只会折中的人,而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考虑到对立情况,采取一种既不偏激又非不及的适度行为,也就是孔子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既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