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整合
2018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整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杜甫与律诗一、律诗简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
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
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
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
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
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演练 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尘埃.(āi) 陇.亩(lǒnɡ) 干.云霄(ɡàn)B.危樯.(qiánɡ) 朔.漠(shuò) 旧醅.(pēi)C.青冢.(zhǒnɡ) 省.识(xǐnɡ) 幽栖.(qī)D.盘飧.(sūn) 地僻.(pì) 粗粝.(lì)解析:选A。
“干”读ɡān。
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皇开边意未已..未已:不停B.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申:陈述,述说C.一去紫台连朔漠..朔漠:无边的大漠D.漫劳..车马驻江干漫劳:空劳解析:选C。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在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画图省识春风..面C.名岂文章..著D.幽栖地僻经过..少解析:选C。
A项,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B项,古义:青春;今义:春天的风。
D项,古义:过访,来访;今义:通过、经历。
4.请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哭声直上干云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被驱不异犬与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4)新鬼烦冤旧鬼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5)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答案:(1)夸张(2)顶针(3)比喻(4)互文(5)比喻(6)对偶5.名句默写。
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品味语言,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盛唐时期的诗坛,有两颗璀璨的明星,一颗叫李白,一颗叫杜甫。
李白被人称作“诗仙”,因为是仙人,所以让人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杜甫被人称作“诗圣”,因为是圣人,所以人们说他悲悯天下百姓,关注社会现实。
今天我们走进《兵车行》,让我们穿越1260年的时空,回到唐玄宗天宝十年,站在杜甫身旁,去感受那让圣人为之落泪的一幕。
二.写作背景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是信史,是实录。
三.一读诗歌——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1.说明要求:感受节奏韵律,体会整体情感.2.教师配乐诵读3.学生自由朗读三.二读诗歌——读首尾,体会深深伤痛1.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两部分:这首诗歌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图为开头,以行人对道旁过者的回答为主体,在行人回答的最后又描绘了一幅青海战场白骨遍野鬼哭啾啾的画面。
我们先来试试朗诵这两部分内容。
(学生读,评价)2.诵读指导:朗读首先要确定采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慢一点,较沉重较悲伤。
其次要注意重音-----每一句诗都会有一些字词特别具有表现力,着重处理他们,会使情感更加丰满可感。
3.两幅画面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幅?①辚辚萧萧-------描绘行人出征的场面,连用两个叠音词,让人如临其境,单调,轰鸣,嘈杂的巨大声响,一开篇就烘托出出征的苦痛和分离的悲伤。
②走不见---------走,跑来相送,点出出征之急和送行之突然。
不见,夸张手法,送别人多,可见会有多少人家庭离散!事情突然,打击沉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沉郁顿挫杜甫诗
(四)"沉郁顿挫"的杜甫诗1,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2,教学建议"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并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观看《唐之韵》第九集:千秋史圣(上)(视频)和第十集:千秋诗圣(下)(视频)(4)重点讲《兵车行》,归纳律诗的解读方法.(五)"创新求变"的中唐诗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2)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3)初步体会中唐诗歌风格的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征.2,教学建议"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本专题选取了这一时期的六首诗歌.教师在进行单篇作品的鉴赏教学时应注意结合诗人的总体风格来把握.(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但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理解这种寓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格局以及传统的大一统思想来对诗歌进行恰当的解读.(2)中唐诗人的身份有所不同,他们不仅是诗人,也是政治家,在改革中遭贬诗歌的创新求变:平易(白居易),奇怪(韩愈)可以设立一个小专题:贬谪诗专题。
高中语文 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旅夜书怀》四步教学法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先描绘画面,手法,再写感情。
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
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杜甫投往,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
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等大量名作。
【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从表面上看,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兵车行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过程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伸诉怨恨?就象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某某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2、“行人”分别诉说了哪些事情?“道旁过者”和“行人”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3、杜甫在这首诗里对这场战争有怎样的态度和情感?4、说说这首诗的构思特色。
诗人在这一叙事诗中塑造了“行人”和“道旁过者”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行人”即被征发的士卒的代表直接担当叙说者,而诗人自己却退隐到幕后,只作为事件的真实记录者,这样处理更增强了叙事诗歌的真实性。
)(“武皇开边意未已”,“开边”就知道这场战争不是卫国战争,“意未已”和“点行频”就表明统治者的贱视人命,穷兵黩武,一意孤行。
“汉家某某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直陈战争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揭示统治者拿人民当赌注,视生命为草芥的残暴。
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杜甫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检测: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危樯.(qiánɡ)萧.萧(xiāo)辚.辚(lín)B.省.识(xǐnɡ) 干.云霄(ɡān) 沙鸥.(ōu)C.青冢.(zǒnɡ) 盘飧.(sūn) 戍.守(shù)D.旧醅.(pēi) 万壑.(hè) 金樽.(zūn)答案 C解析“冢”应读zh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答案 A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答案 D解析都作“停止”讲。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答案 D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士兵”;C项为“华山以东”。
5.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答案 D解析“陇”通“垄”。
6.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答案 B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7.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8.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惟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整合杜甫与律诗一、律诗简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
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
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
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
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
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
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
那么如何去鉴赏律诗呢?1.掌握结构特点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对律诗结构总结说:“(律诗由四联组成)中间两联是律诗的主体,但这是艺术创作上的主体,而不是思想内容的主要部分。
一首律诗的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就可以表达出全诗的思想,加上中间两联,也不会给思想内容增加什么。
”施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判断律诗的思想内容时,可先略去中间两联,直接把第一联和第四联连接起来读,就可以基本上得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了。
2.注意用典律诗用典,一般出现在中间两联,有时出现在尾联,出现在首联的时候极少。
如果是怀古诗,则用典是它主要的修辞手段。
若对仗的一联诗句,上联用典,下联也会用典。
这两个典故要么意义相同,要么意义相反。
那么,只要了解其中一个典故的意义,即使另外一个不知道,也可以类推而知了。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
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
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
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
本专题前三首诗均能体现杜诗的这一风格,尤其是《兵车行》,应该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作品。
沉郁,表现在诗中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上。
顿挫,则表现在句法和用韵上(具体内容见《兵车行》“诵读,整体感知”部分)。
杜诗沉郁顿挫诗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古诗的形象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兵车行》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从形象落笔,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兵车行》塑造了一个“行人”的形象,通过行人的语言,点出了千万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通过王昭君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把握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阅读诗歌,“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在高考中多有涉及,它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物象,把握形象的典型性,把握物象的个性特征。
在高考中,从把握形象方面考查,设题常常为人物的动作、心情、见闻、品质、追求等,有时会加上人物身份类别的判断;物象的特征,物象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也有的和其他考点交叉考查,设题常常为塑造形象的方法、技巧、语言特色及对该形象的评价等。
关于古代诗歌的形象,下面作一具体拓展分析。
(一)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前者如《旅夜书怀》中的无依无托,漂泊不定的杜甫形象。
后者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王昭君形象。
2.蕴涵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
如《旅夜书怀》中的“沙鸥”形象,韦应物《闻雁》中的“雁”的形象。
(二)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这样一个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
2.烘托。
如《兵车行》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描绘的凄惨送别场面、凄凉荒野场景、阴森战场白骨画面,有利地烘托出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发出“开边”政策的罪恶。
3.对比衬托。
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春日的情景。
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
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
下片直述思远恨别的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倚)和地点(楼)。
5.抒情方式。
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可以情景交融,如杜甫的《客至》;可以寓情于事,如杜甫的《兵车行》。
二、真题剖析(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三、技法规律正确把握形象鉴赏的步骤方法:(一)人物形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要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
2.分析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
3.要分析出人物形象的情感、思想。
(二)物象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象的哪些方面,要关注描写用语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评价字眼。
2.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
3.要分析出诗中具体景物的象征意义及内涵。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描画出一幅深山雪夜借宿图。
首句“日暮苍山远”勾画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赏析。
答案勾画了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表现了旅人的劳顿孤寂。
(2)尾句“风雪夜归人”中的“人”,有人理解为客人,有人理解为主人,你怎样理解?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人”理解为客人。
这一句描写了一个人奔波于荒山之中,冒着夜雪投宿的形象。
句中一个“归”字写出了客人有如归家的亲切感。
(言之成理即可)②“人”理解为主人。
整首诗前两句写“我”投宿之前的事,后两句写投宿之后的事,尾句应是“我”在深夜中、卧榻上听到主人在院内的动静。
(言之成理即可)1.政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政治忧患来自于入世精神,一个超脱世情的人,自然不会“杞人无事忧天倾”。
杜甫的政治忧患,源于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源于“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杜甫面临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
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
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种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杜甫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预见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视。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就是这种忧愤心理的生动写照。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忧患意识”、“社会良知”、“责任”、“遭受冷遇”等话题作文中。
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怀着“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国家民族的衰微,自然成为他忧患的核心。
他的忧患反映了他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虽因多种原因并没有得到执政者的重用,但仍是入世者的楷模。
2.关注民生的杜甫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心忡忡。
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生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
但是,像杜甫这样,从身受感同而引发的对人民苦难的深切了解和关心的却并不多见。
应用指南该材料可应用于“关心民生”、“理解”、“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等话题作文中。
杜甫博大的胸怀,关注的是社稷苍生。
茅屋秋风,念的是天下寒士;锦水春月,盼的是战乱尽平。
会飘的石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挖空”,张瑞敏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瑞敏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族,至于漂石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