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茅盾 :《试谈短篇小说 》,《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②⑥ 茅盾 :《小说研究 ABC》,《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③ 何穆森 :《短篇小说的特质 》,《新中华 》1933 年 12 月 10
日。 ④ 胡怀琛 :《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正中书局 , 1934。 ⑤ 老舍 :《怎样写小说 》,《文史杂志 》1941年 8月 15日 。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3
的青年 ,特别是青年女子 ,在我们这个灿烂沸 腾的跃进时代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学方面有 了怎样值得赞美的的反映 。如果把这些新人 的形象和两年前的人物形象作一比较 ,我们 不能不承认 ,这两年来我们的进展是显著 的 。”①第三是故事与情节结构 。他在称赞沙 汀的《你追我赶 》时说它“从容挥洒 ,全篇故 事的发展层次分明 ,前后呼应 ,波澜迭起 ;写 人写事写景都有鸟瞰式的全景 ,也有特写镜 头 ———一句话 ,就是通篇结构既严整而又灵 活 。”②第四是环境 。“短篇小说中的环境 (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 ”, 比如小说里的风景“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 , 即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 生时的气氛 ,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 的情绪 ”③。第五是细节描写 。创作目的要 “创造性地从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达到 ”。 在许多地方 ,情节 、人物 、环境都是通过细节 描写来体现的 , 他称赞茹志鹃的《百合花 》 “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 人物的印象 ;这些细节描写 ,安排得这样地自 然和巧妙 ,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 ,可 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 的有机部分 ,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 ,也描出 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看得出 ,茅盾对 短篇小说的这些理解是建立在欧洲写实主义 短篇小说传统之上的 ,给青年作家讲短篇 ,他 喜欢举的例子也是莫泊桑 、契诃夫 、欧 ·亨 利 ,而在理论表述上显然受到了当时苏联文 学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当时的主 流 ,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 ,都是如此 。如同时 期影响很大的由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靳以群主 编的大学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认为小 说的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性格 ;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 ;充分 、多 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就是后来 几乎成为定律的“小说三要素 ”,短篇小说自 然必须具备 , 只不过是因 为“容 量小 , 篇幅
短 ”,“人物不宜多 , 情节 、场景要求集中紧 凑 ,线索不能太复杂 ”而已 ,但“仍然可以通 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或主要人物某 一阶段的经历 、遭遇 ,塑造出鲜明 、生动的人 物典型来 ,形象地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某 一重大的问题 ”⑤。这就是中国现 、当代短篇 小说的主流表述 ,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现 、当 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概括 ,同时还可以理解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鉴赏的短篇趣味与审美标 准 。“十七年 ”的短篇小说史固然如此 ,新时 期文学三 十 年 的 短 篇 史 虽 然 发 生 了 大 的 变 化 ,但占主导地位的也是它们 ,这可以从中国 作家协会主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篇小说奖 与九十年代开始的“鲁迅文学奖 ”评选中见 出一个侧面 。其入选作品大都是依据的上述 理念 ,即以最近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 说的评选结果看 ,除了郭文斌的《吉祥如意 》 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外 ,其余作品在现实的 指向 、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传奇性展开上都 暗合了这一强大的传统 。
之外开始注意到情境的营造 ,叙事节奏 、视角 与时空结构也较过去有了变化 。以前人们对 晚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意义似乎不怎么看重 , 其实夸张一点说 ,它给其后中国二十世纪短 篇小说的发展培育了成长的基因 。对短篇小 说 ,胡适与鲁迅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影响 ,胡适 说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描写 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 ,或一方面 ,而能使人充 分满意的文章 。”③所谓“横断面 ”是他的说 法 。鲁迅则认为短篇小说“在巍峨灿烂的巨 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 ”有存在的权利 , “不但巨细高底 ,相依为命 ,也譬如身入大伽 蓝中 ,但见全体非常宏丽 ,炫人眼睛 ,令观者 心神飞越 ,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 ,虽然细小 , 所得却更为分明 ,再以此推及全体 ,感受遂愈 加切实 ”④。这些都是奠基性的观点 。中国 现代短篇在二十世纪初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在外观上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并且大规模地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样 式。
那么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是
① 苏童 、王宏图 :《苏童 、王宏图对话录 》,苏州 ,苏州大学出 版社 , 2003。
② 苏童 :《纸上的美女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 1998。 ③ 胡适 :《论短篇小说 》,《新青年 》1918年第 4卷第 5号 。 ④ 鲁迅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 ·小引 》,《鲁迅全集 》第 4
的效果 , 并把捉短篇的特质 , 用以表现人 生 ”。所以 ,都德 、爱伦 ·坡 、莫泊桑 、契诃夫 等人的 作 品 成 为 短 篇 的 审 美 典 范 , 而“惊 异 ”,类似中国“戏曲 ”的倾向 ,“某种性格在 某个瞬间的心理状态 ,以及某个行动发生前 后的情状 ,或是写出静止的所谓一瞬间的心 理状态 ”等“话术 ”渐渐成为短篇可以把握的 通常性的手段 ③。胡怀琛将现代小说与古代 小说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其中有“结构 却不可不缜密 ,绝对不可松懈 ”,“注意于人 物描写的逼真和环境与人物配置的适宜 ”④ 等等 。总之 ,在有限的篇幅表现“无限 ”的社 会人生这个过程与目标中 ,短篇小说的一些 要素越来越集中 ,越来越明晰 。老舍在指导 如何写小说时说“大多数的小说里都有一个 故事 ”,“人物是必不可缺少的 ,没有人便没 有事 ,也就没有了小说 ”,“我们的风景要与 故事人物相配备 ———使悲欢离合各得其动心 的场所 ”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短篇小说的 要素已经越来越清晰明朗 。上世纪五六十年 代 ,茅盾就短篇的创作进行过大量的论述 ,特 别是他对当时许多短篇小说作品优劣的分析 产生了很大影响 ,不但给创作树立了具体的 目标 ,而且给读者评判树立了具体的标准 ,给 读者评判鉴赏短篇小说提供了范例 。概括起 来说 ,除了所谓在内容上要贴近时代 、反映重 大问题以外 ,茅盾对短篇小说的要求有这样 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短 ,他对“一些太长的起 码万言的短篇小说 ”常常提出批评 ,认为“为 了多快好省的省 ,我以为作品也应当可以短 则短 ”⑥。第二是要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 他认为五十年代末短篇小说的收获就是塑造 了许多新人形象 :“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
① 茅盾 :《短篇小说的丰收和创作上的几个问题 》,《人民文 学 》1959年 2月号 。
② 茅盾 :《一九六 ○年短篇小说漫评 》,《文艺报 》1961年第 5 期。
③ 茅盾 :《试谈短篇小说 》,《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④ 茅盾 :《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人民文学 》1958年 6月号 。 ⑤ 靳以群主编 :《文学的基本原理 》(下 ) ,第 398、399页 ,上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1
苏童研究专辑
苏童的意义
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汪 政 晓 华
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与苏童文学年龄 差不多的作家中 ,像苏童这样一直保持着对 短篇小说的热情的人实在罕见 。写作短篇是 苏童维系创作的缆绳 ,以至成为他的日常生 活 。苏童说 :“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 享受写作 ,与写作中长篇作品相比较 ,短篇给 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①从一九八三年发 表《第八个是铜像 》,或者从一九八四年发表 他自认为“是我第一篇真正的小说 ”②《桑园 留念 》算起 ,苏童迄今已发表了一百五六十 篇短篇 ,这是相当惊人的 。本文拟就苏童短 篇小说谈一谈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发展上的 一些问题 ,进而借以揭示苏童短篇创作的意 义与价值 。
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79。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侩的风气 。再如《人民的鱼 》,讲述 的也是邻居间的故事 。干部居林生每到过年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3。
82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什么 ? 首先是它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它将目 光聚焦当下眼前 ,并且时时努力以小说参与 到历史的发展当中去 。中国现代短篇的一些 代表性作家 ,如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 、茅盾 、 沈从文 、艾芜 、张天翼等人的创作都典型地体 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像废名 ,也有如《莫须有 先生传 》这种正面接触现实的作品 ,而张爱 玲以及新感觉派小说家对都市的描绘 ,对变 化着时代风气与心理的把握 ,可以说与现实 贴得很紧的 。这种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表现 ,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 ,这一点更是得到 了功利主义的强调 。茅 盾在《试 谈短 篇小 说 》中就说 :“今天我们正需要各种各样的短 小精悍的作品来及时地迅速地反映我国的大 跃进的步伐 ,在为生产服务 ,为中心工作的方 针下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 。”①“十七年 ” 文学期间 ,赵树理 、康濯 、周立波 、李准 、王汶 石 、茹志鹃等人的创作无不努力在追踪变化 着的“新 ”的现实 。即使到了“文革 ”结束 ,从 表面上看 ,这时的短篇小说与“十七年 ”,与 “文革 ”时期有了大的变化 ,但在本质上依然 保持着与 现 实 同 步 甚 至 企 图 引 领 时 代 的 姿 态 ,从所谓“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反思 文学 ”等命名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学的 取向 ,当时的短篇小说名篇《伤痕 》、《班主 任 》、《顶凌下种 》、《乔厂长上任记 》、《陈奂 生上城 》等都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向 。其 次 ,就是短篇小说的形态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 纪之交 ,中国短篇小说开始更新换代 ,与创作 一同发生变化的是人们对短篇小说的接受 、 审美上的新的认同与理论话语的转换 。茅盾 在《小说研究 ABC凡例 》中认为 ,“小说的要 素比较普通的说法 ,单以结构 ,人物 ,环境 ,三 者为止 ”②。从何穆森的研究中 ,我们已经发 现 ,当时许多国外小说包括卡夫卡 、沃尔芙已 经被翻译或进入了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但人 们对短篇小说的关注大都集中在“人物的性 格之发展 ”、如何“借着形态的限制获取最大
这就是苏童从开始创作一直到如今都必 须面对的现实 ,这种现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它 足以使每一个写作者感到压力 ,甚至干脆放 弃抵抗 。为什么评论界对苏童经常有回归写 实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指苏童创作中对这种 传统或现实的妥协 。以新世纪以来苏童的短 篇为例 ,就有《白雪猪头 》、《人民的鱼 》这样 的作品 。《白雪猪头 》虽然没有明确地交待 故事的时代背景 ,但是从后来视点的转换中 , 我们还是可以知道这个童年的故事发生在物 质极度贫困的七十年代 。母亲至少生了四男
中国被认为是有短篇创作传统的国家 , 至少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志人志怪的短篇 形制 。其后从语体上讲 ,短篇一直以白话和 文言这两个载体平行演进 ,各自产生了话本 小说和《聊斋志异 》这样的Baidu Nhomakorabea典 。这两个传 统到近代开始发生变化 ,可以梁启超等发起 的“小说界革命 ”为标志 ,加上西方小说的翻 译 ,报纸刊物这样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当然最 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大变革的发生 ,短篇 小说从目的 、功能 、文体特征都不得不发生变 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它不再是消闲 ,不再是 时代背景不明的一味的“从前 ”与“前朝 ”的 传奇故事 ,而是贴紧时代与社会 ,在故事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