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试论苏童小说的意象世界

苏 调文学对 于人 的心灵救赎 、 对于社 会进步 的作用 。在小说 《 阿 文学表 达对世界的感受 , 童选 择了使用意象来表达 国民的文 化认 同和对 意识形 态 的取 向。3苏 童小 说 中的 意象具 有 繁复 Q正传 》 , 迅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阿 Q身上 的社会历史 内涵要 远远多 于阿 中 鲁
第 1卷 第4 9 期
21年 0 01 7月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m ea ehn Mad l tc n nen dee o M 0H nn cai e rM E ̄ efgC l u f M c n E ci i g
Vo . 9 № . 11 4
J l. 0 1 uy 2 1
2 O世纪 以来 , 受西方启 蒙主义文学语 式的影 响, 中国的小
一
些古 代文学涵养深厚 的作 家提 出 了将 意象 引入 到小 说之 中
说创作彻底否定 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 , 关于时间的叙述 图 的设想 , 其 以充分发扬 中文小说 的特性 和优势 _ 。这 时候 , 2 j 一些 式, 以逻辑为 中心 的叙述 架构 , 使得 “ 四” 五 以来 的 白话 文平 白 反 西方启蒙主义的作家开始登上历史舞 台 , 他们逆 当时 的现 实 如水 , 缺乏深层韵味 。这 种传 统影响 了中 国文 坛大半 个世 纪 , 主义叙述方式而行, 开始有意识地、 大规模地使用意象, 将文学 随着 我 国社会 的逐步 开放 , 文学创作 也呈现 出多元化 的状 态 , 创作 的追求转向精神 的真实 。这 种创作诉 求 的转 变有效 改变 些年轻作 家掀起 了改革创新的风潮 , 先锋 作家苏童便是其 中 了文学 受西 方启 蒙主义的影响而附着于现实 , 并为历史和现实 之一 , 其所创造 的意象 主义写 作语 式扬 弃了 中国文学 的创作传 寻求合 法化叙述的方式 , 促使小 说向象征艺术话语的过渡 。当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

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摘要20世纪80年代,一种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构成的小说文体新形式在中国一个接一个的登上文坛,从一开始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新颖独特的文学创作之路,并被大家广泛喜爱,在这期间,苏童,马原,余华就是当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家。
作为 80 年代后期的作家,苏童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已经显而易见,从创作内容到创作方式,同样的,在语言上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有一些明显的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大胆超越传统,用奇异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审美这些特点也奠定了他在“先锋作家”领域的地位。
苏童小说里的意识有很多,其中“逃亡意识”应该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对于探讨苏童小说中的逃亡意识,对于当下处于改革中的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小说中所展现的逃亡主题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的焦虑、迷茫、和窘迫,这点和当时许多作家形成了共鸣,在改革开放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原有对生存现实的态度,经济利益已经是无可替代时,信仰危机也就随之而来,用“逃亡”来面对的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因此探讨苏童小说中人们当时迷失的状态也就为逃亡的主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关键词:逃亡先锋文学信仰危机一、逃亡的主题对于逃亡的主题,苏童是这么对读者说的:“逃亡好象是我所迷恋的一个动作,人只有恐惧了,拒绝了,才会采取这样—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文学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了好多所谓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1],《1934 年的逃亡》中的陈文宝的儿子狗崽,作为新生一代,逃离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留下的也无疑就是老弱病残,《罂粟之家》中,“我”也看到家乡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神韵,随处可见的逃亡已经使这里蒙上了一层代表结束阴影;除了人为的因素,《米》中的五龙,是自然灾害是五龙背井离乡,不愿与贫困潦倒,饥寒交迫为伴就只能城市来对内心中家乡进行重建,自然灾害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的吞并已经是势不可挡,对于农村的青年人,即使怀着深深的乡愁也只能踏上对城市的探索之路。
苏童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学意味与文化隐喻

文坛成为当代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家之一, 香椿 其“ 树街”少年系列小说以片断式的记忆方式真实地
呈现了“0 6 年代人 ” 童年少年的行走路线 。而且在 苏童二 十多年来创作 的约三百万字 的小说 中, 有 关“ 香椿树街” 的居然 占了近一半 , 无怪乎张清华 说“ 苏童用他 自己近乎痴迷和愚执 的想法 , 复活了 整整一代人特有的童年记忆” “ ,苏童甚 至可 以被 视为 6 年代人 ‘ 0 个人写作 ’ 的代表 ” 。通过对苏 童所有作品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苏童对 于 自己已逝少年时光的踯躅流连 ,实际上彰显出
邦 的狂热时代 ,他们没有属于 自己一代人成长的 共 同的人 生经 验 ,在 由童年 少年 走 向成 人世 界 的 关键时期 , 在人生观和价值观 的形成与“ 主体 的生 成”1 [ 4 的重要 阶段 , 他们陷于与社会现实悬离 的人 生状 态 , 时代 风 云 变幻 的历史 进 程之 中 , 在 他们 是
“ 缺席 的在 场者 ”1他 们 虽然 在充 满 乌托邦 神话 叙 [ 5 。 事 的氛 围 中长大 ,但 充 其量 也 只是 神话 叙 事 的聆 听者 和消 费者 , 当他 们逐 渐远 离 童 年 , 新 的 时代 在
“0 6 年代 出生作家群”根深蒂 固的少年情结 已经 引起 不少 评家 的关 注和讨论 , 上海文 学》 《 20 年就针对 6 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 06 0 作 分别 于第 3期和第 6 期发表 了评家 的专题讨 论 , 中都涉及到 6 年代 出生作家 的童年记忆问 其 0 题 ,其 中李敬泽的观点具有一定 的代表性 : ‘ “ 成 长’ 当然是个普遍持久的文学主题 , 但你 的成长记 忆不过是你的发点 , 由此出发你去 冒险, 走很长的 路 ,见 识 世界 之 大。而且 成 长记忆 最终 总要 长 成 吧? 不能老长不大吧? 如果莫言、 王安忆现在还老
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内容50字

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内容50字
摘要:
1.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主题
2.故事背景及情节概述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4.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正文:
《在细雨中呼喊》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91 年。
作品以一个江南水乡的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少年苏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挫折和希望。
在细雨纷纷的江南景象中,苏童在生活的磨难中逐渐成熟,学会面对现实,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故事围绕苏童、他的父母、弟弟、同学等人物展开。
苏童是一个聪明、敏感、善良的少年,但他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常常酗酒闹事,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母亲则是个传统、保守的家庭主妇,她为了家庭忍辱负重,但最终无法忍受丈夫的暴行而选择离婚。
在学校的苏童也饱受同学的欺凌,令他倍感孤独。
然而,在困境中,苏童并没有放弃。
他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努力寻求自己的出路。
他喜欢阅读,书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结识了一些真诚的朋友,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最终,苏童在细雨中呼喊,宣泄出内心的压抑,也代表着他勇敢地迈向新生活的信念。
《在细雨中呼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
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关于苏童小说的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文学审美研究:对苏童小说的审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进行文学解读,探讨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2. 历史与社会背景研究:研究者关注苏童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究其作品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思想内涵。
3. 后现代主义研究:研究者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苏童小说中的叙事方式、意义模糊性、重写历史等特点。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大量异质材料、碎片化叙事的分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意识。
4.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研究:关注苏童小说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问题。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中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的考察,分析其中对于身份认同、文化记忆重建的探索,并探讨其中存在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5. 跨文化研究:关注苏童小说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情况。
研究者通过对苏童小说在西方文学领域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考察,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体而言,苏童小说的研究趋势多元化,涉及文学审美、历史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这些研究趋势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读苏童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论苏童小说婉曲细腻诗意叙事的文化渊源

大 众 文 艺大58文艺评论要素在实践中的把握和运用,是艺术创者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它将直接影响其作品的内容和音乐性乃至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1]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语言与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
[2]转引自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6页。
[3]卢梭:《论旋律与和声》。
转引自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16页。
作者简介刘进军(1965—),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论苏童小说婉曲细腻诗意叙事的文化渊源黄志刚 黄 瓅(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摘 要】苏童小说强烈的江南文化意味,细腻诗意的叙事笔调,使他的小说与大部分先锋小说的格调迥然不同。
在苏童的叙事中,更多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精雕细刻的叙事方式,他的委婉细腻,他的魅力语言,以及他的文化传承,都向读者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叙事魅力和美学气韵。
【关键词】先锋小说 苏童 委婉细腻 诗意 叙事苏童是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在先锋派小说家中,苏童的创作不同于余华的冷淡血腥,不同于莫言的夸张赤裸,不同于残雪的诡魅梦魇,也不同于格非的纷繁细密,他运用婉曲细腻的诗意叙事笔调,在柔美的江南文化背景下,将江南水乡的纯净柔情与当代语境下的人文关怀自然地融为一体,将传统中国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紧密结合,在无一丝矫揉造作中为读者尽现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现代先锋创作的美学气韵。
他讲求丰盈巧妙的叙事方式,“多情韵孕风流子,化作蜻蜓更忆花”,一幅美轮美奂的图景,朦胧、诗意、平静又不失风韵,就好比苏童在叙事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魅力,反复咀嚼,意境深远。
苏童的小说,无论是在谋篇布局上,还是细节处理上,还都常常带有强烈的回环往复的象征意蕴。
他对女性心理细腻的描写也深得诗歌作品含蓄空灵的制造意境之手法,所以在精准的心理刻画里饱含着浓浓的诗意特征。
苏童的意义_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侩的风气 。再如《人民的鱼 》,讲述 的也是邻居间的故事 。干部居林生每到过年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

论苏童小说的逃亡主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苏童,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和学术界的关注。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而著称,尤其是他小说中的“逃亡”主题,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Su Tong, one of the important writer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as won the attention of a wide readership and academia with his unique literary style and profound thematic connotations. His works are known for their delicate brushstroke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especially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novels, which has sparked widespread discussion and interpretation.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文化意义。
我们将对苏童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逃亡主题的来源和背景。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逃亡主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人物逃亡的动机、方式以及逃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我们将从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多个角度,对苏童小说中的逃亡主题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connotation, expressive form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We will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u Tong's creative backgroun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ource and background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his works. We will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through specific text analysis, including the motivations and methods of character escape,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during the escape process. We will delve into the theme of escape in Su Tong's novel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ulture, society, and psychology, and explore its uniqu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童小说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苏童的作品。
谈谈苏童

谈谈苏童最近埋头读书,看了苏童的长篇小说集《后宫》,其中包括《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
看完《我的帝王生涯》很是压抑,觉得胸中憋着一股气,上不来,下不去。
就在想,这本书到底想说什么。
觉得每一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人。
从整个故事也能看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影子。
端白更是好多帝王浓缩的影子。
是皇权下压抑的人性的释放,尽管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释放。
用杀戮和血腥来释放他的压抑。
那些后妃的命运更展示历史上司空见惯的了的宫廷碾压。
燕郎与端白二人的感情关系是复杂,他们互相依赖,像兄弟,但是有主仆的名分;有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但是他们却没有那种暧昧的关系。
最后的结局更是让人深思。
我觉得苏童小说中的悲剧式的情节和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关,苏童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平民还是帝王都有着悲剧式的命运。
我不认为苏童是在为他的出身而自卑,他说过如果一个人来到了海边,他会选择让他下海而不是留在海岸上。
说得通俗些,就是说他认为和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相比,他更愿意选择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虽然作家也知道他的故乡在现实中并不具有他笔下那末浓重的色彩,但是他愿意这样写,或许对他来说,这是对自己堕落的故乡的深情呼唤。
《武则天》中词藻华美,漠然而忧伤的笔调,颠覆的世事,疯狂的爱与恨,凝聚成单薄的三言两语。
一条绵长的黑色丝线,只起了密密麻麻的网,笼罩了歌舞升平脂脓粉媚的后宫。
阴影,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
对宿命的无助之感在经历年年岁随长久的酝酿后幻化成了暴风雨,颠覆一个王朝。
当年那个温润如玉貌美如花的女子看着自己的豆蔻年华一寸一寸被扼杀在阴暗的后宫,心狠手辣的武则天横空出世。
武皇心中时时在悼念,在宫中癫狂的无辜女子,以及死去的媚娘,因而更为狠心。
在那个阴暗的后宫中,笼罩着华美而绝望的梦魇,利益的纠缠,人性的倾轧蔓藤般滋生,盛放诡异凄艳的花。
苏童不喜欢碰那些很大的题材,他的小说关注的是人内心的挣扎。
可是有段时间评论界大肆抨击苏童的小说,说狭隘且单薄。
“红粉”浮世绘的底色——苏童小说的女性形象研究苏童小说的女性形象研..

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中国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苏童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大潮下走上文坛的,从《妻妾成群》到《红粉》再到《妇女生活》等,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能够引起不同人群的共鸣和赞许。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无疑是贯穿在苏童作品中的永恒话题,也是解读苏童的一把钥匙。
本论文将以苏童的‚红粉系列‛作品为载体,从三个方面阐述苏童的女性观,首先是从文本的角度细致观察他笔下女性的生命本相,通过对她们的言行,举止来进一步刻画女性勾心斗角,好逸恶劳,畸形变态的性格特征,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第二部分是从从人性、文化和地域的角度探求隐藏在苏童女性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人性是人类在不断变化中永恒的基因,从人性的角度可以最基本的把握女性悲剧根源,从文化的角度可以考量环绕在女性周围的外在因素,地域因素是渗透在作家意识形态中的无形因素,它时刻左右着作家审美意识的价值天平。
第三部分横向挖掘当代文学语境中的‚苏童版‛女像,探究女性观背后的潜文本苏童小说女性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苏童;人性;女性形象;悲剧命运;AbstractIn 1980s and 1990s, a time when China is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period, all kinds of thoughts, ideology gradually into public view, su kid is in such a culture under the tide on literary world, from "the wife qie become a cluster" to "red pink" and then to "women's life" and so on, each a the appearance of the works can cause the resonance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and praise. In these works, the woman is undoubtedly throughout the permanent works su kid topic, also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 kid a key.This paper will be to su kid "red pink series" works as the carrier,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su kid women view, fir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ext carefully observe his descriptions of the wise women life, through to their words and deeds, the manner to further portraying female intrigue.Key words: Su Tong;Human nature,Image of women;Tragic Fate“红粉”浮世绘的底色——苏童小说的女性形象研究引言苏童是新时期以来的代表性作家,一直是众多研究者关注和解读的对象。
苏童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

苏童小说中的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苏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
苏童的小说往往以一个小小的乡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乡土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带领读者回到了一个现代化进程之前的时空。
在这个被现代化冲击到不能自持的小村落中,人们的生活被现代科技和流行文化逐渐侵蚀,乡土情怀和传统价值观悄然消失。
在苏童的小说中,乡土情怀并不仅仅意味着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对于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怀念和追求。
他通过描写乡村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与自然环境的交融来表达这种情感。
比如,在《妻妾成群》中,苏童通过讲述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户人家,逐渐被现代生活的冲击所摧毁的故事,力图唤起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乡土情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苏童通过描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变化,展现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在《船进南海》中,他通过描写一个逃离乡村流浪的青年,表达了现代化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破坏。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他失去了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迷失了自己。
乡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
苏童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思想的冲突,探讨了乡土情怀和现代化之间等多层次的关系。
在《余华与苏童》中,他以小说家余华和自己的私人争论为写作背景,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乡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解。
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是苏童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
苏童通过描写乡村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变化,唤起了读者对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丧失的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现代社会的警示和反思。
总而言之,苏童的小说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怀与现代化冲击的元素。
通过描写小村落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

摘要苏童从1983年创作《第八个铜像》开始,进入文坛已经三十余年,这个期间收获颇丰,硕果累累,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特点,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
苏童关注人性,纵观的小说,无论是“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还是“香椿树街”系列,我们可以领会到他意在传达的人性和表现的人心。
身为一个男性作家,苏童具有细腻且敏感的内心,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流畅的笔触描述深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从而将小说世界里人的阴暗暴力与堕落自私,以及善良温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本文在细读苏童小说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从人性书写的缘由、描述人性的图景以及叙述策略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论述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力图挖掘苏童写作的独特性以及在当代文学领域的积极影响。
本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括了苏童小说的研究现状,阐述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意义,以及概述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正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论述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缘由。
从时代背景以及苏童的童年生活经验,分析了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基础,同时穿插了苏童自身的文学观念和他对人性问题的探求。
第二章整体分析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从题材上对苏童小说进行分类,并从家族视域、城市人生以及历史想象三个方面论述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苏童小说复杂多变的人性奥秘。
第三章研究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审美形态。
从叙事时空、叙事视角和日常生活的观照入手,分析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也正是通过这些审美方式,苏童的人性书写才能独树一帜。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苏童人性书写的价值意义,以及苏童小说人性书写的局限性。
关键词:苏童;人性;欲望;压抑;善良AbstractSu Tong started from the1983"The Eighth Bronze Statue"and has entered the literary world for more than30years.During this period,he gained a lot of fruit and fruitfulness,and gradually formed his own uniqu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ed his own literary world.Su Tong pays attention to human nature. Throughout the novel,whether it is the"red powder"series,the"Maple poplar tree" series or the"Xiangchunshu Street"series,we can understand that he intends to convey humanity and express people's hearts.As a male writer,Su Tong has a delicate and sensitive heart,using rich imagination and smooth brushstrokes to describe the waves deep in the hearts of the characters,thus making the dark violence and degeneration of the people in the novel world,as well as the kindness and warmth. The performance is vivid.On the basis of perusing the texts of Su Tong's novels,this paper combine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materials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humanity writing,descrip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narrative strategy, this paper is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human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Trying to explore the uniqueness of Su Tong's writing and his positive influence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introduction,body and conclusion.The introductory part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u Tong's novels,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as well as the content,metho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The text has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Su Tong's childhood life experi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of Su Tong's novel humanity writing,and intersperses Su Tong's own literary concept and his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theme,and discusses the humanity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 from three aspects: family vision,city life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On the basis of carefully studying the text,analyze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human mystery of Su Tong's novels.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aesthetic form of humanity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 Starting from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daily lif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uman writing of Su Tong's novels.It is also through these aesthetic methods that Su Tong's human writing can stand out from the crowd.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value of Su Tong's human nature writing,and the limitation of humanity writing in Su Tong's novels.Key words:Su Tong;Humanity;Desire;Depression;Kindnes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V)引言 (1)一、苏童小说研究综述 (1)二、人性问题的提出 (5)三、本文的内容、方法及意义 (8)第一章人性书写的缘由 (9)第一节时代因素 (9)一、新时期人道主义的回归 (9)二、新时期初期的人性书写 (13)三、八十年代中期的人性书写演进 (14)第二节思想因素 (16)一、童年印记 (16)二、苏童的文学观 (18)第二章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 (21)第一节欲望与暴力 (21)一、欲望桎梏下的罪与罚 (21)二、父权统治下的暴力少年 (26)第二节嫉妒与自私 (29)一、红颜嫉妒的苍凉悲歌 (29)二、婚姻生活的自私冷漠 (32)三、市井人的悲凉无奈 (34)第三节压抑与孤独 (36)一、历史遮蔽下的压抑 (36)二、无处安放的孤独 (39)第四节复杂环境中的温暖人性 (42)一、无言抗争的坚韧生命 (42)二、弥足珍贵的脉脉温情 (44)三、固执坚守的人性本真 (45)第三章人性书写的叙事方式 (48)第一节日常生活视域下的人性书写 (48)一、世俗的日常生活叙事 (48)二、生活细节的人性表现 (50)第二节独特的叙事视角 (52)二、旁观者眼中的人性 (55)第三节叙事时空的建构 (56)一、自由穿梭的时间修饰 (56)二、阴郁南方的逼仄人性 (58)结语 (61)参考文献 (63)致谢 (6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68)苏童小说的人性书写研究引言一、苏童小说研究综述从写作第一部短篇小说《第八个铜像》伊始,苏童已为当代文坛留下数百万字的佳作,风云近三十年的当代作家至今在创作上还保有着新鲜的活力。
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以苏童、余华、格非为代表的开题报告

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以苏童、余华、格非为代表的开题报告一、前言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批新兴的作家开始崛起,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获得了读者的青睐。
这些作家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他们本人也成为了文学界的佼佼者。
本文主要以苏童、余华、格非三位先锋小说家为例,探讨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创作的转型。
二、苏童的小说创作苏童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其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题材吸引了广泛的读者群体。
在九十年代之前,苏童的小说创作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如《寂静的天使》、《木莲花》等作品,刻画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
而在九十年代之后,苏童的小说创作逐渐转向文学实验,以符号、隐喻与象征为手段,通过对人性、历史、文化等问题的探究来呈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效果。
比如《童年》这部小说就是苏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说主要通过童年时代的某些重要事件来反映生命的奇妙和无常,探究人性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苏童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回想、梦境和幻想等手法,将现实、梦境和幻想组合起来,再将它们转化为文学符号,表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
三、余华的小说创作余华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编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理念亲近了广大读者。
在九十年代以前,余华的小说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手段,如《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生存状况。
而在九十年代之后,余华的小说创作逐渐转向文学实验,其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识流叙事手法和超现实主义美学效果。
比如他的代表作《活着》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中,余华采用了一种幽默而又讽刺的笔调,通过对人性、生命和命运的探究,呈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美学效果。
小说不仅表达了对于人类悲剧性命运的深思,更通过笔触的呈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格非的小说创作格非是中国小说创作中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文化意蕴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苏童作品开题报告

苏童作品开题报告苏童作品开题报告苏童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思考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探讨苏童作品的主题、风格以及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一、苏童作品的主题苏童的作品主题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往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例如,在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中,他以一个富有的商人为主角,描绘了他与多个妻妾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人性的欲望和贪婪,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性权力和女性地位的问题。
二、苏童作品的风格苏童的作品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在苏童的小说《红灯记》中,他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上海的繁华和荒凉。
他通过描述红灯区的景象和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小男孩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三、苏童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力苏童作为作家,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问题。
在苏童的小说《儿子的大玩具》中,他以一个六岁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
通过男孩和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苏童展现了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
他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总结:苏童作品的主题多样,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来表达深刻的思想。
他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问题。
苏童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文字简洁而有力,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更让人深思社会和人性的本质。
通过阅读苏童的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社会的问题,以及探索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苏童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缘叙事

了特 定 的形 式 的产 物 ,特 定 的话 语 形态 成 了特 定 的话 语 是 “ 我 们 ” 的叙 事 ,是 “ 小 我 ” 的叙 事
姿态 的制造物。所 以边缘叙事话语形态 的生成 ,与作家 而不 是 “ 大 我 ”的叙 事 。 择定 的边缘叙述话语姿态密不可分。大家都知道 , “ 边 以上是 我们 从 中国当代文学叙事实 缘叙事 ”相对的就是 “ 主流叙事” 。 “ 主流叙事 ”主要 践 中所理解 的关于 “ 边缘叙事 ”的概念 偏重于宏大叙事 ,它面对着历史或者现实生活 中的 “ 重 问 题 。接 下 来 我 们 通 过 一 个 简 单 的历 史 大事件 ”说话 。有一段时 间我们习惯 于说 “ 重 大题材 ” 或者 “ 题材决定论” ,而 “ 边缘叙事” 作为一种话语形
。 李 遇 春
所谓 的 “ 边缘叙事” ,首先是一种话语 在 建 国 以来 更 多 地是 采 用 一 种全 知 全 能 的 、 姿态 ,就是 当我们在看待事物 的时候 采取 上 帝 型 的叙 述 ,采 用 那 种 君 临读 者 之 上 的
怎 样 的一 种 视 角 ,它 是 与 当 时你 所 置 身 的 “ 大 我化 ”叙 事 ,而 “ 边缘 作 家 ” “ 边 缘 叙 时代 的 主流 话 语 姿 态 相 对 而 言 的 。是 平 视 事 ”更 多地 采 用 的是 “ 小 我 化 ” 的 、限 知 还是 俯 视 ,是 正 面观 照还 是 侧 面 观 照 ,是 型 的叙 事 , 比如他 们 往 往 采 用 “ 童 年 ”视
是与当年的 《 暴风骤雨》 主流革命叙事话语姿态有 区别 事 往 往 是对 日常生 活形 态 的艺术 微 观 察 。 的 ,这一 点 我们 不 能不 注 意 到 。同一 个革 命 作 家 ,他 的 创 作也 有 可能 在不 同 时段 采取 不 同 的话 语 姿态 。 此 时 的 作 家 习 惯 于 从 人 性 的微 妙 和 深 广
苏童的文学史意义及其问题

收稿日期:2009-12-24收稿日期西南民族大学博士创新基金项目“苏童小说论”(S B S )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吴雪丽(5),女,河北灵寿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32卷 第2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32 No .2 2010年3月 Journa l of N ingxia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ia l Sc i ences Edition )Ma r 12010苏童的文学史意义及其问题吴雪丽(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苏童作为“先锋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通常被放置在“先锋”群体中予以论述,但从近30年的文学流程看,“先锋”并不能涵盖他的创作实绩,而且,30年过去了,一个作家与他的时代、与文学史错综复杂的关系,应该是可以梳理的时候了。
本文以苏童为个案,试图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现场,进入苏童的创作历程、小说世界、精神诉求,尝试探讨苏童的创作对于时代和文学史的意义、价值,并通过这种梳理和钩沉,透视一个时代文学写作的精神症候。
关键词:苏童;80年代文学;文学史叙述;精神症候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2-0134-05 对当代文学、甚至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狂飙突进的姿态登上文坛的先锋派小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锋小说决绝的形式实验不仅对当时的主流写作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革命性的意义。
苏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常常被放置在“先锋”群体中予以论述,但从近30年的文学流程看,苏童作为一个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势头的作家,“先锋”并不能涵盖他全部的创作实绩,而且,30年过去了,一个作家与他的时代、与文学史错综复杂的关系,应该是可以梳理的时候了。
2006年文坛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苏童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为资源创作的长篇小说《碧奴》,这是苏童作为中国作家参与全球出版项目“重述神话”的作品。
苏童论文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苏童小说之香椿树街少年典型形象分析》学院:文学院年级: 07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贾辰学号: 20073237指导教师:徐昭晖2011 年4 月 25 日摘要苏童,原名童中贵。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青年作家,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类似《百年孤独》中的城街一样的,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椿树街世界。
毫无疑问,在这条“城北地带”的小街上,有着作家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长廊,那就是他的少年系列。
苏童的这这类人物形象浩如烟海,本论文分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讨论的主要是以香椿树街上的少年为代表的游走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的典型少年形象。
这部分主要分析这些少年的性格,生活的环境及其对他们的影响,及他们惊人的结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分析存在主义哲学下的此类形象的生存价值与意义。
这部分重点研究这些男性的生存困境,他们悲剧的命运与自身的关系,及他们神话般的结局。
第三部分主要写苏童创作这些少年形象的独特意蕴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这篇论文通过对苏童小说男性代表人物的分析,望能够开辟出一条对苏童研究的新途径,在研究这位优秀当代作家的过程中,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苏童;香椿树街;少年形象;少年形象生存意义;少年形象的文学史意义AbstractSu Tong, formerly known as Tong Zhonggui.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 unique young writer, his pen, there is a strange lik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in the Shing same, as we are familiar with Toon Tree Street world.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 this zone north of the city the little street, with well-designed characters writers promenade, it is his young family and the ;Pink world.Su Tongs characters these two vast, this paper analyze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main street is a juvenile toon tree walk, represented by the edg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juvenile image.This part of the juvenile;s personalit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 on them, and their amaz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utcome and humanit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outhern town full of wet gas,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plight of these women to survive their own tragic fate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ir fabulous ending. The third part of Su Tong creative writing th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links with their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is paper the novel by Su Tong, the analysis of two representatives, hope to open up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on Su Tong, the best contemporary writers in the study proces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him.Key wordsSu Tong; Toon Tree Street; juvenile image; Pink image; Literary History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前言 (1)1. 城市与乡村边缘的少年 (1)1.1少年典型形象的集体忧郁 (2)1.2少年生活环境及对其影响 (3)1.3少年的结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苏童小说中死亡书写的审美效果及独特意义探微——以《城北地带》、《舒家兄弟》为例

现当代文学苏童小说中死亡书写的审美效果及独特意义探微——以《城北地带》、《舒家兄弟》为例冯燕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死亡是苏童小说中一道独特的景观,在苏童的小说中“死亡”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苏童对于死亡的书写有别于其他作家,他对死亡柔和温婉的描写使得这一意象被赋予了新的美学意蕴。
本文以《城北地带》、《舒家兄弟》为例来探讨苏童的死亡描写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别样的审美效果,从而能更好的理解苏童独特的死亡叙述。
关键词:苏童;死亡叙述;审美效果苏童是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成绩斐然且创作风格独特,他以瑰丽的文笔和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个哀婉凄迷的故事,以极大热情来建构故事的他被称为“说故事的高手”。
在他的故事中人物常常被赋予死亡的结局,死亡是苏童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
本文通过探讨其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及意义来阐释苏童对生死的别样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一、对死亡的审美刻画苏童凭借丰富多样的创作方法、出众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总是能营造出一种颓废唯美的小说风格,这是他的创作追求和独具的文学魅力。
所以他的死亡叙述也有别于其他作家,他精致的描写和奇特的语言赋予死亡以别样的色彩,给读者一种审美的体验,从而消解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厌恶之感。
《舒家兄弟》中描写了涵丽死后依然美丽的姿态,她躺在地板上,浑身不停地滴着水,她身边的水和她的身体散发着蓝色的魅惑的光泽,她的眼睛张开着,比黑暗里的猫眼更具有吸引力。
这样的描写在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外,更增加了读者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哀婉和叹息。
《城北地带》里被红旗强暴后跳水自杀的美琪死后变成了幽灵,经常出现在香椿树街,但见过幽灵美琪的人一致认为死后的美琪更加美丽了。
幽灵美琪穿着一条绿裙子,湿漉漉的、乌黑的长发齐腰披散着,她的容貌笼罩在一圈绿色的神秘光晕里,楚楚动人,头发上还戴着一个用夜饭花串成的花饰,手里握着一沓鲜艳的蜡纸红心。
幽灵美琪的形象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鬼魂那样凄厉恐怖,而是温婉美丽、楚楚可怜,她在香椿树街游荡着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和不幸。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

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1. 引言1.1 苏童《黄雀记》简介《黄雀记》是知名作家苏童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部描写民国时期上海滩黑社会的小说。
小说以上海滩街头的条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荒诞、残酷、热烈、迷离的时代。
苏童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深刻的洞察力,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引人深思,被誉为中国当代“黑色系列”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一个叫黄雀的职业杀手展开,他冷酷、聪明、决绝,但同时也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身边的人物各个性格鲜明,相互纠葛,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人性画卷。
在这个残酷、荒诞的世界里,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战斗,展现出人性的丑陋和复杂。
苏童通过《黄雀记》这部小说,不仅探讨了人性的普遍主题,还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既有英雄般的杀手,也有朝气勃发的年轻人,还有陷入绝望的悲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命运和命题。
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苏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1.2 多重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苏童的小说《黄雀记》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文学作品,其中呈现了多重主题。
在这部小说中,苏童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塑造,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历史和社会等多个主题。
人性主题是《黄雀记》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苏童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主人公周瑞男虽然表面上是一个坚强和勇敢的农民,但内心却隐藏着许多矛盾和痛苦。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历史主题也是《黄雀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说中,苏童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苦难和沧桑。
通过主人公周瑞男和其他人物的遭遇,小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呈现了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抗争。
苏童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缘叙事

苏童小说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缘叙事所谓的“边缘叙事”,首先是一种话语姿态,就是当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采取怎样的一种视角,它是与当时你所置身的时代的主流话语姿态相对而言的。
是平视还是俯视,是正面观照还是侧面观照,是精英叙事还是民间叙事,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所以,作为一种话语姿态的边缘叙事,它也是一种与叙事视角有关的“文本视觉学”,里面隐含着一双看不见的权力的眼睛,或者对权力的眼睛的反抗。
落实到中国当代文学里面,从“十七年文学”到1980年代的文学、1990年代的文学,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边缘叙事”作为一种话语姿态,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面对历史或者现实书写的时候,所选择采取的一种特定的叙事视角。
这种选择的不同是与不同时代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的,因为当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语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剧烈或者微妙的变化。
但无论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几乎所有采用“边缘叙事”的作家们都有一些共性,比如他们往往是从侧面来观照历史、透视现实的,而采用主流叙事的作家们则更多地是采取正面展开宏大叙事的姿态。
采用“主流叙事”的中国革命作家在建国以来更多地是采用一种全知全能的、上帝型的叙述,采用那种君临读者之上的“大我化”叙事,而“边缘作家”“边缘叙事”更多地采用的是“小我化”的、限知型的叙事,比如他们往往采用“童年”视角、“少年”视角、或者时代的“多余人”、边缘人视角,而且更习惯于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从一个时代的侧面的、小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或者现实生活。
这在孙犁的小说、茹志鹃的小说,乃至于赵树理和周立波的部分小说叙事中体现得很明显。
他们不从英雄人物视角出发,不从大人物视角出发,不从中心人物视角出发,而是从小人物视角出发,这样的边缘叙事显然与当时流行的“红色经典”作品惯用的中心英雄人物叙事视角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孙犁和茹志鹃不同于柳青和梁斌的小说叙事策略的地方,也是赵树理和周立波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柳青和梁斌的地方。
“三红一创”和“青山保林”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文学史上公认的主流革命叙事典范作品,就是因为他们所集体择定的主流叙事话语姿态,而孙犁则成了革命文学秩序中的“多余人”,赵树理也成了革命文学秩序中的尴尬存在,既被许可为革命文学的方向和样板,也因为政治局觉悟不高而遭到边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93。
82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什么 ? 首先是它与时代的共生关系 ,它将目 光聚焦当下眼前 ,并且时时努力以小说参与 到历史的发展当中去 。中国现代短篇的一些 代表性作家 ,如鲁迅 、郁达夫 、叶圣陶 、茅盾 、 沈从文 、艾芜 、张天翼等人的创作都典型地体 现了这一特征 ,即使像废名 ,也有如《莫须有 先生传 》这种正面接触现实的作品 ,而张爱 玲以及新感觉派小说家对都市的描绘 ,对变 化着时代风气与心理的把握 ,可以说与现实 贴得很紧的 。这种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表现 ,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 ,这一点更是得到 了功利主义的强调 。茅 盾在《试 谈短 篇小 说 》中就说 :“今天我们正需要各种各样的短 小精悍的作品来及时地迅速地反映我国的大 跃进的步伐 ,在为生产服务 ,为中心工作的方 针下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 。”①“十七年 ” 文学期间 ,赵树理 、康濯 、周立波 、李准 、王汶 石 、茹志鹃等人的创作无不努力在追踪变化 着的“新 ”的现实 。即使到了“文革 ”结束 ,从 表面上看 ,这时的短篇小说与“十七年 ”,与 “文革 ”时期有了大的变化 ,但在本质上依然 保持着与 现 实 同 步 甚 至 企 图 引 领 时 代 的 姿 态 ,从所谓“伤痕文学 ”、“改革文学 ”、“反思 文学 ”等命名中 ,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文学的 取向 ,当时的短篇小说名篇《伤痕 》、《班主 任 》、《顶凌下种 》、《乔厂长上任记 》、《陈奂 生上城 》等都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向 。其 次 ,就是短篇小说的形态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 纪之交 ,中国短篇小说开始更新换代 ,与创作 一同发生变化的是人们对短篇小说的接受 、 审美上的新的认同与理论话语的转换 。茅盾 在《小说研究 ABC凡例 》中认为 ,“小说的要 素比较普通的说法 ,单以结构 ,人物 ,环境 ,三 者为止 ”②。从何穆森的研究中 ,我们已经发 现 ,当时许多国外小说包括卡夫卡 、沃尔芙已 经被翻译或进入了中国文学界的视野 ,但人 们对短篇小说的关注大都集中在“人物的性 格之发展 ”、如何“借着形态的限制获取最大
短 ”,“人物不宜多 , 情节 、场景要求集中紧 凑 ,线索不能太复杂 ”而已 ,但“仍然可以通 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 ,或主要人物某 一阶段的经历 、遭遇 ,塑造出鲜明 、生动的人 物典型来 ,形象地提出和回答现实生活中某 一重大的问题 ”⑤。这就是中国现 、当代短篇 小说的主流表述 ,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现 、当 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概括 ,同时还可以理解为 中国现 、当代文学鉴赏的短篇趣味与审美标 准 。“十七年 ”的短篇小说史固然如此 ,新时 期文学三 十 年 的 短 篇 史 虽 然 发 生 了 大 的 变 化 ,但占主导地位的也是它们 ,这可以从中国 作家协会主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短篇小说奖 与九十年代开始的“鲁迅文学奖 ”评选中见 出一个侧面 。其入选作品大都是依据的上述 理念 ,即以最近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 说的评选结果看 ,除了郭文斌的《吉祥如意 》 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外 ,其余作品在现实的 指向 、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传奇性展开上都 暗合了这一强大的传统 。
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1979。
84 当代作家评论 2008年第 6期
一女五个孩子 ,但常常因为不能满足孩子们 的食欲 、不能让孩子吃上一顿肉而苦恼 ,她最 大的愿望是能让孩子吃上一顿猪头肉 。故事 就是从母亲凌晨到肉铺排队买猪头开始的 , 母亲没买到 ,便怀疑是店员张云兰私藏了猪 头 ,与她赌了气 。但为了孩子能吃上肉 ,母亲 又不得不央求邻居帮忙从中调解 ,不惜起早 贪黑以自己缝纫这一技之长为张云兰赶了五 条裤子 ,希望能感动张云兰为自己买到猪头 。 然而当五条裤子做好后 ,张云兰却从肉铺调 到了卤菜店 ! 正当一家人已经绝了望死了心 过一个清汤寡水年的时候 ,张云兰却在雪后 的清晨提着两只大猪头送到了“我 ”家 ,还顺 带给孩子们送来了奢侈的“尼龙袜 ”。小说 首先要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故事性 ,以意 象见长的苏童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起于日常生 活的简单而复杂的故事 ,总能使情节在柳暗 处闪现出明亮的花朵 ,充满了戏剧性 。故事 一开始就让母亲与张云兰吵上了 ,吵得不知 如何收拾时却由见喜的母亲出面让母亲罢场 而去 ,好像不再指望这对冤家还能沟通时又 由邻居从中撮合 ;而当因张云兰调动工作因 而对猪头彻底绝望时 ,张云兰又被安排踏雪 提着猪头上了门 ,可谓一波三折 。这当中 ,母 亲的形象与性格刻画是最为鲜明的 ,善良 、狡 黠 、勤劳 ,处处透着城市普通市民盘算日子的 精细与无奈 ,而这种性格无疑具有特定时代 与阶层的特性 。以母亲为中心 ,小说编织了 一个女性社会网形成作品的小环境 ,特别是 母亲与张云兰吵架时众人的“拉偏架 ”,明显 地透出市 过节就有人给他家送鱼 ,其妻柳月芳为处理 这些鱼而伤透了脑筋 ,热心的邻居张慧琴过 来帮忙 ,柳月芳便将自己家不爱吃的鱼头送 给张慧琴 。后来 ,不时兴送鱼了 ,居林生一家 也失意了 ,两家也渐渐少了往来 。后来张慧 琴的儿子做起了个体 ,开了鱼头馆 ,生意越做
① 茅盾 :《试谈短篇小说 》,《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②⑥ 茅盾 :《小说研究 ABC》,《文学青年 》1958年 8月号 。 ③ 何穆森 :《短篇小说的特质 》,《新中华 》1933 年 12 月 10
日。 ④ 胡怀琛 :《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正中书局 , 1934。 ⑤ 老舍 :《怎样写小说 》,《文史杂志 》1941年 8月 15日 。
中国被认为是有短篇创作传统的国家 , 至少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了志人志怪的短篇 形制 。其后从语体上讲 ,短篇一直以白话和 文言这两个载体平行演进 ,各自产生了话本 小说和《聊斋志异 》这样的经典 。这两个传 统到近代开始发生变化 ,可以梁启超等发起 的“小说界革命 ”为标志 ,加上西方小说的翻 译 ,报纸刊物这样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当然最 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大变革的发生 ,短篇 小说从目的 、功能 、文体特征都不得不发生变 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它不再是消闲 ,不再是 时代背景不明的一味的“从前 ”与“前朝 ”的 传奇故事 ,而是贴紧时代与社会 ,在故事情节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3
的青年 ,特别是青年女子 ,在我们这个灿烂沸 腾的跃进时代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学方面有 了怎样值得赞美的的反映 。如果把这些新人 的形象和两年前的人物形象作一比较 ,我们 不能不承认 ,这两年来我们的进展是显著 的 。”①第三是故事与情节结构 。他在称赞沙 汀的《你追我赶 》时说它“从容挥洒 ,全篇故 事的发展层次分明 ,前后呼应 ,波澜迭起 ;写 人写事写景都有鸟瞰式的全景 ,也有特写镜 头 ———一句话 ,就是通篇结构既严整而又灵 活 。”②第四是环境 。“短篇小说中的环境 (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 ”, 比如小说里的风景“不是为风景而写风景 , 即不是为了装饰 ,而是为渲染或衬托故事发 生时的气氛 ,或者为了加强故事发生时人物 的情绪 ”③。第五是细节描写 。创作目的要 “创造性地从合情合理的细节描写达到 ”。 在许多地方 ,情节 、人物 、环境都是通过细节 描写来体现的 , 他称赞茹志鹃的《百合花 》 “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 人物的印象 ;这些细节描写 ,安排得这样地自 然和巧妙 ,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 ,可 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 ,成为人物形象 的有机部分 ,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 ,也描出 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④可以看得出 ,茅盾对 短篇小说的这些理解是建立在欧洲写实主义 短篇小说传统之上的 ,给青年作家讲短篇 ,他 喜欢举的例子也是莫泊桑 、契诃夫 、欧 ·亨 利 ,而在理论表述上显然受到了当时苏联文 学理论的影响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当时的主 流 ,不论是创作还是理论 ,都是如此 。如同时 期影响很大的由著名作家与评论家靳以群主 编的大学教材《文学的基本原理 》就认为小 说的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 性格 ;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 ;充分 、多 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就是后来 几乎成为定律的“小说三要素 ”,短篇小说自 然必须具备 , 只不过是因 为“容 量小 , 篇幅
之外开始注意到情境的营造 ,叙事节奏 、视角 与时空结构也较过去有了变化 。以前人们对 晚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意义似乎不怎么看重 , 其实夸张一点说 ,它给其后中国二十世纪短 篇小说的发展培育了成长的基因 。对短篇小 说 ,胡适与鲁迅的观点具有相当的影响 ,胡适 说 :“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 ,描写 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 ,或一方面 ,而能使人充 分满意的文章 。”③所谓“横断面 ”是他的说 法 。鲁迅则认为短篇小说“在巍峨灿烂的巨 大的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 ”有存在的权利 , “不但巨细高底 ,相依为命 ,也譬如身入大伽 蓝中 ,但见全体非常宏丽 ,炫人眼睛 ,令观者 心神飞越 ,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 ,虽然细小 , 所得却更为分明 ,再以此推及全体 ,感受遂愈 加切实 ”④。这些都是奠基性的观点 。中国 现代短篇在二十世纪初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 ,在外观上也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 并且大规模地发展而成为文学的一种主要样 式。
2008年第 6期 当代作家评论 81
苏童研究专辑
苏童的意义
以中国现代小说为背景
汪 政 晓 华
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与苏童文学年龄 差不多的作家中 ,像苏童这样一直保持着对 短篇小说的热情的人实在罕见 。写作短篇是 苏童维系创作的缆绳 ,以至成为他的日常生 活 。苏童说 :“我写短篇小说能够最充分地 享受写作 ,与写作中长篇作品相比较 ,短篇给 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最多 。”①从一九八三年发 表《第八个是铜像 》,或者从一九八四年发表 他自认为“是我第一篇真正的小说 ”②《桑园 留念 》算起 ,苏童迄今已发表了一百五六十 篇短篇 ,这是相当惊人的 。本文拟就苏童短 篇小说谈一谈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发展上的 一些问题 ,进而借以揭示苏童短篇创作的意 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