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1.1.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1.3 学生对竹石精神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2 教学目标1.2.1 让学生了解竹石精神的基本内涵。

1.2.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2.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教学方法1.3.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3.2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3.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竹石精神的内涵2.1.1 坚韧不拔:竹子能够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象征着人的坚韧精神。

2.1.2 顽强拼搏:竹子顽强生长,象征着人的拼搏精神。

2.1.3 忍辱负重:竹子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象征着人的忍辱负重精神。

2.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2.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2.2.3 忍辱负重精神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积极应对挑战。

2.3 竹石精神的传承2.3.1 通过学习竹石精神,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3.2 将竹石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3.3 弘扬竹石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内容3.1 竹石精神的起源和发展3.1.1 竹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1.2 竹石精神的形成过程。

3.1.3 竹石精神在历史人物中的体现。

3.1.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3.2 竹石精神的典型案例分析3.2.1 竹石精神在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领域的体现。

3.2.2 竹石精神在普通人物中的故事。

3.2.3 竹石精神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时期的体现。

3.2.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案例。

3.3 竹石精神的实践与应用3.3.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运用竹石精神克服困难。

3.3.2 如何培养自己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和忍辱负重精神。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竹石》坚韧品格教案

《竹石》坚韧品格教案

《竹石》坚韧品格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1.1.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1.3 通过学习竹石精神,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2.1 教学内容概述2.1.1 介绍竹子和石头的特点,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坚韧品质。

2.1.2 通过竹子和石头的比喻,引导学生理解坚韧不拔的品质。

2.1.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竹子和石头的特点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坚韧品质。

3.1.2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和毅力。

3.1.3 通过学习竹石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1.1 竹子的特点1.1.1 竹子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

1.1.2 竹子具有弹性,可以承受压力和弯曲。

1.1.3 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2.1 石头的特点2.1.1 石头坚硬,不易被破坏。

2.1.2 石头象征着坚固和稳定。

2.1.3 石头可以抵挡风化和侵蚀。

3.1 竹石精神的内涵3.1.1 竹石精神是指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

3.1.2 竹石精神强调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1.3 竹石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内容1.1 竹子的象征意义1.1.1 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因为它们可以承受风吹雨打而不倒。

1.1.2 竹子象征谦虚和自律,因为它们虽然高大但从不傲慢。

1.1.3 竹子象征生命力旺盛,因为它们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

2.1 石头的象征意义2.1.1 石头象征坚固和稳定,因为它们不易被破坏。

2.1.2 石头象征沉着和冷静,因为它们不受外界干扰。

2.1.3 石头象征耐心和坚持,因为它们需要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才能形成。

3.1 竹石精神的现实意义3.1.1 竹石精神可以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竹石》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了解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寓意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正直无私的品质;(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深入理解;2.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竹石》全文、作者郑燮的生平介绍、相关图片等;2. 准备古诗《竹石》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古诗《竹石》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提问:“竹石”在诗中有什么特殊意义?2. 新课教授:(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竹石》,注意停顿和语气;(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解释其象征意义;(3)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其美感。

3. 深入探讨:(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如坚韧、正直等,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4. 实践环节:(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教师巡回指导;(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和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2)强调古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品质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古诗《竹石》的学习心得;(2)完成课后练习,包括默写古诗《竹石》和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的小作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

《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竹石》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竹石》优秀教案篇1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

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2、小黑板或课件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第1篇】一、巧用教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作为学生认知环节的首要元素,在学生的课程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古诗词教学而言,学生只有在对诗词内容充满兴趣或者说充满期待的基础上,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前导入则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竹石》的时候,课前展示了美丽的竹海风景图,竹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同学们学习兴趣倍增。

二、强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类文学创作中,通常是有感而发,或为历史事件,或为个人遭遇,而这就是我们诗词教学中所称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是学生理解诗词的一把钥匙,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所讲述的内容,还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体认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教学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中还要强化创作背景的介绍与分析。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意识,追求生本对话的个性旨归,拓展补充资料,紧扣诗歌借物喻人这一主题而归纳提升。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的生活对话始终局限在教材上,难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诉求。

因此,语文教学容量的要将更为广阔的阅读资源引入到学生的生命视界中,否则不管如何有效深入对话也难以弥补因为素材资源的缺乏所造成的语文素养的不足。

如《竹石》的作者郑夑,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擅长兰竹石,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出身贫寒,魏征有才干,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百姓。

他许多奉公为民的措施,触犯了豪绅富户和腐朽官吏的利益,被诬罢职。

他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即被人称为“狂”和“怪”。

罢官后居住扬州,以卖画为生。

出示这一文字资料与岩石中的竹子寻找共性。

让学生对于这首诗的对话不仅仅局限在古诗的表层文字,也不仅仅止步于诗歌所营造的事物描写,而是在资料的印证介入下实现由事物向本物的过渡,意蕴在不断丰厚,价值在不断提升。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方法,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的意义理解;(2)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教学PPT。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2)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3)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3)简介诗人郑燮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了解作者背景;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表达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鼓励;(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竹石》;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诗人郑燮及《竹石》的短文;3. 收集其他描写竹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

六年级语文古诗《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品味、感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介绍《竹石》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4.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韵律。

(三)深入理解,品味意境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阅读理解古诗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2.交流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与竹子有关的成语、名句或诗句等。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竹子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自由背诵其他与竹子有关的诗句或文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师出示一些有关竹子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竹子的形象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品格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人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参考资料和案例。

(3)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讲解与赏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诗人的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竹石》,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了解了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分析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

《竹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2)理解《竹石》的诗意,体会诗人郑燮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和分析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竹石》的内涵;(2)通过欣赏、分析、实践,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竹石》的诗意理解和诗句的朗读;2. 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郑燮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2. 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竹石》的课件和画作;2. 学生准备《竹石》的文本和画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竹石》诗句,感受诗文韵律。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竹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竹石意象,体会诗人的品格。

3. 欣赏与分析(10分钟)(1)教师展示竹石画作,学生欣赏并分析画中的技巧;(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竹石画创作。

4. 实践与展示(10分钟)(1)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竹石画创作;(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改进意见。

6. 作业布置(1)背诵《竹石》;(2)完成一幅竹石画作品,下节课展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竹石》的诗意和竹石画技巧;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实践,掌握竹石画的基本技巧;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2. 作品性评价:评价学生的竹石画作品,从内容、技巧、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3. 口头评价: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对其进行即时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8篇

《竹石》教案《竹石》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竹石》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竹石》教案1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一、导入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

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一)《墨梅》1、个人自学依照学法自学《墨梅》2、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

古诗诵读《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竹石》的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3)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竹石》;(2)理解古诗的诗意,领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修辞手法的欣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竹石》,了解诗意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竹石》,初步了解诗意;(2)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介绍古诗《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意的思考。

2. 朗读感悟(1)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竹石》,感受其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讲解分析(1)解析古诗《竹石》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信念和精神;(2)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认读和理解;(3)分析古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4. 应用拓展(1)开展古诗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意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朗读古诗的态度、准确性和流畅性;(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

班级朗诵活动教案:《竹石》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文《竹石》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旨和深层意义。

2.掌握语音语调的正确朗诵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染力。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意识。

4.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朗诵文本:《竹石》2.作者简介:唐代王之涣3.文本解析: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三、教学步骤1.导入:生动形象地介绍《竹石》的背景和作者,并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意识。

2.朗诵示范:老师或学生代表进行原文朗诵,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同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和理解。

3.集体朗诵: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朗诵《竹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调能力。

4.文本解析:通过讲解背景、主题、形象描写、意境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竹石》的内涵和价值。

5.个别朗诵:组织学生轮流进行个别朗诵,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和表情表达并给予指导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感染能力。

6.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分享及阅读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其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7.专题展示:让学生自由创作相关主题的画、诗、散文等形式,展示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口头测试: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口头答题,检查其对《竹石》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朗诵评价:对学生朗诵水平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其语音语调、表情表达和感染力等方面。

3.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书面作业,如朗诵笔记、文本解析、诗歌创作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了文本解析和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专题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会出现学生朗诵过程中的紧张和不自信等情况,需要引导其克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染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文的美感和价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

《竹石》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竹石》。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郑燮的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竹石》。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郑燮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诗文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人郑燮的思想感情。

4. 诗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

5.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激发创造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竹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清幽、宁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文的意境中去。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竹石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竹石一等奖教学设计3篇

第1篇在心上画一棵竹——《竹石》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古诗诵读。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目标:1. 读准“劲”的读音,读清楚古诗的韵脚“松”、“中”、“风”,理解“咬”、“磨”、“击”、“任”、“尔”的含义。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流程:一、话题导入,认识“竹”字(2分钟)1.识“竹”字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字(板书“竹”字)。

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创造这个字的,(出示“竹”字的)。

甲骨文的“竹”字很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这和竹叶的样子很像。

所有与竹相关的字,都采用“竹”作边旁。

生活中,你都在哪里见过竹子?2.知竹画师:如果见到的是画在画上的竹子,那就是——竹子画。

3.揭诗题师: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人们又往往把竹子和石头(板书“石”字)画到一张画上,诗人又为这样的画题了一首诗,这首诗就叫——《竹石》。

【设计意图:从“竹”字的字形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竹”的象形字很像竹叶,为《竹石》的绘画埋下伏笔。

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揭示诗题,学生会对《竹石》会产生亲近感。

】二、吟诵古诗,感受“竹”韵(8分钟)1.读古诗师:谁愿意试着朗读一下诗题?师:对,就这样读,要读得正式,读得庄重。

预备起——《竹石》。

师:好诗在手,我们可要认认真真地朗读一番。

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劲”字读作“jìng”,是“坚强有力”的意思。

2.吟古诗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

(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

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该诗赞美竹子高尚的情感要首先通过朗读让学生有所感受,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正式庄重的朗读符合该诗的基调。

《竹石》完美教案1

《竹石》完美教案1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古诗《竹石》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

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

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

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

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学重难点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四、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准备:(一)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二)课件七、教学基本过程(一)导入:1 看图:图上有什么?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

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

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

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

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5 分析古诗(1)“咬定青山不放松”①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②“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立根原在破岩中”①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②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③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欣赏《竹石图》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④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⑤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⑥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⑦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⑧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磨”是读mò“磨——磨砺、磨难、困难”“还”是读hái“还是”“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②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③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④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三)体情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四)拓展“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石郑燮板书设计: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六)布置作业1.在采集本上用简笔画画一画你心中的竹子,并在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或抄写。

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有关写竹的诗句或像文人墨客们那样爱竹,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假如郑燮还活着,他现在走到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怎样跟他交朋友?写一段话。

3.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补充资料,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七)课程小结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八、教学反思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