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合集下载

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关】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梳理

第10讲++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轮通关】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梳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民族政策
北面:鞑靼、瓦剌 重修 明中后期,两次突破长城 深入内地,包围北京; 还曾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 明英宗(土木之变) 1571年,鞑靼首领 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 朝 (隆庆和议);双 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互市)。
东北:女真各部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 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
司礼监权重,出现 宦官专权
不断加强的产物。
④ 改革科举制 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
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思考2:中央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
明 ①废除宰相, 朝 权分六部

治 ②设置内阁

度 ③宦官专权 的 特务政治

化 ④八股取士
利: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使 中央集权得以加强,巩固国家的 统一社会得以稳定
六、清朝统治危机的出现
1.(1)内部危机——人口的增长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
明洪武26年 0.70亿
明万历28年 清康熙39年
乾隆59年 道光20年
1.97亿 1.50亿 3.10亿 4.10亿
(2)内部危机——农民起义
(1)原因 ①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②人口基数比较大,人口统计范围扩大。 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大量种植。 ④赋税制度的变革放松了对人口的控制。 (2)影响 ①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资源 危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②使得大量的人口为了生存而转向工商业领域, 促进了清朝工商业的发展。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西 洋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最新(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汇编

最新(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汇编

(教师版)富源六中高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日期:2013年3月学案编号:1-6 主备:张导勇审核: 审批:班级:姓名:小组:卷面评价: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重点难点】重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及影响、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发展。

难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对比。

【学法指导】1.研读导学案中的问题,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认真完成学案探究题目。

2.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突破。

3.必须掌握的方法:梳理知识网络、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明中华文明的蛰伏——魏晋南北朝文明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文明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文明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清文明二、朝代更替: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尔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后迁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今北京)。

三、阶段特征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2.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

这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B.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C.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D.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动摇3.针对学校教育中充斥的压抑儿童的现象,王守仁评论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唯督之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由此可知,王守仁( )A.提倡个性自由B.反对封建专制C.主张“经世致用”D.奉行“有教无类”4.清初,顺治帝谕工部:“畿辅之地,乃天下根本,必加意安养,使民生乐业,方能自近及远,渐致太平。

”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多次免除畿辅受灾州县的田赋,兴修水利。

乾隆时期直隶总督孙嘉淦任职不足三年,设治所属河淀工程共计523处。

材料旨在说明清政府( )A.推行减免钱粮政策B.重视发展水利事业C.注重维护京畿稳定D.践行以民为本思想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6.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7.下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

第10课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0课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1)海外贸易顺差: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
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2)商帮的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如
市镇安徽南部景的德徽镇商和汉山口西镇的晋朱商仙。镇 佛山镇 盛泽镇
乌泥泾镇 合溪镇(湖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答] 新变化: (1)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粮食产量增长(3)经济作物大量种植(4)农产品商品
化程度提高(5)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6)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影响: (1)推动人口增加,缓解人地矛盾。(2)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推动市民阶层
则是什么? 试答:厚往薄来。
2.[重要概念] 致良知 王守仁提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 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 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 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 思考:探寻“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试答: 通过内心反省,发明本心,致良知。
主干梳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米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作物品种: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案

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富源县第六中学---张导勇【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情预测】本专题明清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时,东西文明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向,并最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立足于明清史,既可以考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走向衰落,又可以考察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从高考命题趋势来看,明清时期是高考的一个命题热点,史论结合的材料题是这一部分的重点,所以应加强材料性题目训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废丞相,权分六部;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了解明朝内阁制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的影响。

培养学生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

(3)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1)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的历史科学素养。

(2)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名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的重要性和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第10课初中历史下次教案

第10课初中历史下次教案

第10课初中历史下次教案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经济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手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科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经济情况,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讲授
1.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介绍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与兴起,商业行会的发展以及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分析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手工业对经济的贡献。

3.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介绍明清时期农业的状况和发展,以及农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三、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时的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有何影响。

四、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明清时期的商业、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并探讨这些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思想。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作业,巩固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状况,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高三《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一、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但由于统治者在一定的阶段和一定程度上注意和,封建经济还在继续发展。

具体有:1.一条鞭法:⑴目的:⑵推行: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⑶措施:将并为一条,折成把从前分摊在按的多寡分担。

⑷作用:①,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松驰。

③,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的增长。

2.年康熙帝宣布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叫做,有利于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和开荒。

3.摊丁入亩:⑴措施: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中,征收统一的。

⑵作用:①它废除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对我国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③也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二、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的发展⑴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⑵国外引进农作物推广种植,对促进有重要意义。

⑶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⑷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形成一些。

2.手工业的进步⑴的革新,如明朝浙江嘉兴的。

⑵的提高,如技术得到广泛传播。

⑶日益细密,促进行业或地区新。

⑷扩大。

⑸新的出现。

3.商业空前繁荣⑴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⑵发展较快。

⑶有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⑷商品经济向延伸,如地区。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出现:由于和的发展,明代中后期,在的丝织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发展: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扩大,分工更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多。

3.缓慢发展指的是与西欧相比,整个生产处于阶段,力量未足以分解。

根本原因是。

表现在:①农民贫困,造成狭窄;②地主商人买房置地,影响;③国家设,征;④实行政策。

四、闭关政策1.原因:⑴⑵⑶2.内容:一方面,另一方面。

3.后果:⑴中国的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于促进。

⑵由于中国逐渐落后在世界潮流后面。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和经济课件

• [归纳概括]明朝专制制度加强的主要影响 • 1.废丞相,权分六部。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 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历时一千多 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 压。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 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 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 1.(2009年南通部分学校高三调研试卷)据史料记载,明太祖 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 “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 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 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朱 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 •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考点 要览
考纲导航
热点链接
明清时 期 的 ①与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 民 的关系;②改土归流和台 族 湾府的设置;③清朝的疆 关 域;④郑和下西洋及华侨 系 与南洋的开发;⑤戚继光 和 抗倭;⑥葡萄牙殖民者租 对 占澳门;⑦郑成功收复台 湾;⑧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外 关 系 明清时 ①科学技术;②进步的思想 期 家;③明清小说;④类书 的 、丛书的编纂;⑤西学东 文 渐 化
• (2)地方上三司分权:①改行中书省为 承宣布政使司 , 管民政、财政。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监察、司法。③设都 指挥使司分管军政。 • (3)分散军权:①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②五军都督府有 统兵权, 兵部 有调兵权,互相牵制。③遇有战事,皇帝 临时任命将领。
• 3.《大明律》: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 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 • 4.特务统治的加强:设 锦衣卫 和东厂、西厂,由皇帝直接 控制。 • 5.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禁止个人见解;文体 有严格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 ”。 八股文 • 6.“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燕王 朱棣 起兵夺取 皇位,史称“靖难之役”。1403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迁都北京称为京师。

高中历史考点13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程教案

高中历史考点13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程教案

高中历史考点13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程教案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史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一篇关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特点;2. 掌握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变化;3. 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和人口变化;4. 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教材中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章节;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3. 教学资料: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图表、图片和文章。

教学过程:步骤一:概述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10分钟)教师利用教学资料介绍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等。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文字的分析,加深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认识。

步骤二:讲解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包括耕地的扩张、农田水利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等。

2. 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农业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能力有限?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三:讲解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包括制造业的规模扩大、手工业工艺技术的改进和产业专业化的出现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手工业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趋于衰落?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步骤四:讲解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20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包括城市商业的兴起、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组织的形成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商业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相对较弱?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学习资料专题第10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农耕经济的发展繁荣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a.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b.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c.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3.商业(1)城镇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考点一 古代的商业都市和商品经济1.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学案)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学案)

单元三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明清时期(1368—1840)学习内容二:明清经济(参考答案)探究·拓展⒈(2010·海南单科·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今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

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考点】“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答案】⑴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4分)⑵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6分)⒉(2009·江苏单科·21)(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学案(教师版)

高三年级(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卷面评价:1-6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840)——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考纲要求】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重点难点】重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及影响、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影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发展。

难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对比。

【学法指导】1.研读导学案中的问题,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认真完成学案探究题目。

2.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标识出来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突破。

3.必须掌握的方法:梳理知识网络、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文明中华文明的蛰伏——魏晋南北朝文明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文明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文明中华文明的彷徨——明清文明二、朝代更替:1、明:1368--1644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应天(今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2、清:(1616—1636--1644--1912年),努尔哈赤建金,都城先赫图阿拉(今辽宁),后迁都沈阳,皇太极改金为清,后迁都京师(今北京)。

三、阶段特征明清时期,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

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四、考情回顾(08年广东高考)1 、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讲义复习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识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明至清中叶的文化1.思想新变化(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转型;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2)表现时间代表观点意义明中期王守仁“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明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明清之际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界出现反专制倾向顾炎武王夫之(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角度时间主要成就特点或地位明清小说元末明初①施耐庵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水浒传》②罗贯中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明朝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是神话小说的杰中期作清朝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戏曲明清①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②京剧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1)科技巨著代表作者领域《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学《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天工开物》宋应星工艺学《徐霞客游记》徐弘祖地理和地质学①从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教案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教案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教案教案标题: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2. 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3.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2.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科举制度、文人雅士、戏曲与文学的繁荣;3. 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影响:经济繁荣对文化的推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4. 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思想变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包括科举制度、文人雅士、戏曲与文学的繁荣。

第三步: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归纳。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进行整体讨论。

第四步: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分析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关系,例如:1. 经济繁荣对文化的推动:商业繁荣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戏曲、文学等的繁荣。

2.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人才选拔和社会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五步:思考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总结教学内容。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或视频链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2. 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3. 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理解深度。

教学资源:1. 明清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相关的历史教材或参考书籍;3. 案例分析材料;4. 阅读材料或视频链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明清经济学案

明清经济学案

明清经济的辉煌与迟滞(导学案)【教学课型】高三复习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概况及影响;学生对历史信息提取和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辉煌与迟滞并存的原因及影响。

【考纲解读】1、知道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至古代中国巅峰;2、“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3、分析明清经济繁荣发展的影响,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差异的原因。

【主干知识的拓展】一、传统经济发展的辉煌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三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材料四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问题2: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的特点?2、商业的繁荣材料五明清时期,唐宋以来被称为“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明代江浙地区在行政区划之外,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苏州常熟璜泾镇,“货物所辏,若土地所产与夫地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三十余区之民有而求售者焉,无而求市者焉。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材料六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主要是防内。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主要是防外。

考点一古代的商业都市和商品经济1.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2.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长。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①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它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1.论从史出明清奢侈之风——“扬气”史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结论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获取材料信息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主要信息: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2.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1.论从史出明代的经济立法史料(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结论明代的市场立法规范了商业行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但“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2.史由证来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料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论证:答案(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命题角度明清时期商人营商致富动机的成因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2.“海禁”政策下的“百货不通”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发现问题“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的贫困化。

命题角度如何评价“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社会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Ⅰ,272016全国Ⅱ,27全国Ⅲ,272015全国Ⅱ,272014全国Ⅰ,272013全国Ⅰ,40全国Ⅱ,261.命题点:社会史观——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 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 项错误;C 、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命题点:明代江南农村的变化(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