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章节题库(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圣才出品】
第3章方法论:对话与问题意识一、填空题1.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语言;实践【解析】福柯使用“话语”这个概念是为了弥补结构主义的缺陷,强调语言和实践的联系,“它试图克服传统的人所说的(语言)和人所做的(实践)之间的鸿沟。
”2.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_。
(中山大学2009年研)【答案】阐发研究【解析】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由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研究类型。
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阐发,通过具体的、细微的研究来说明基本道理。
主要分为四种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技阐发和综合阐发。
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接受研究等。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解析】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构成了比较文学的两大支柱。
比较文学研究的其他类型还有接受研究、阐发研究。
二、名词解释1.诗可以怨(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诗可以怨》是钱锺书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是1980年作者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的讲稿,收录在《七缀集》里,后收录在《钱钟书散文》集里。
《诗可以怨》从文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对传统的历史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横贯中西、打通古今、引经据典,以大量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中外众多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这一观点。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乐黛云、陈跃红等《⽐较⽂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第五章【圣才出品】第4章研究领域:范式的形成及其发展4.1复习笔记⼀、⽅法与范式的互动(⼀)普遍的研究实践1.跨⽂化的研究范式依赖的条件(1)研究的特定学术⽬标,即多种民族⽂化的某些共同规律性研究;(2)适应于这⼀⽬标的⽐较⽅法。
2.⽐较⽂学研究与其最重要的⽐较⽅法原则之间的关系(1)⼀种研究类型的形成总是会与某些特定的研究⽅法产⽣⾎⾁相关的联系,但是,类型不等于⽅法,甚⾄⽅法本⾝也并不总是注定⾮得从研究类型的母体⽣长出来不可。
(2)⼀种研究类型常常需要运⽤多种具体的研究⽅法去展开研究,⽽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即⼀种具体的研究⽅法也会根据需要⽽被运⽤到不同的研究类型当中去。
(3)具体⽅法在研究类型中运⽤的情形①在最基本的⽅法层⾯,⽐较⽂学研究作为⽂学研究的⼀个重要范式和切⼊途径,⼀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不同程度地都会有选择地被运⽤于其间。
②“⼀般⽂学研究的基本⽅法”:主要是指曾经适应于国别⽂学的研究⽅法,它⾄少包括⽂学史、⽂学理论和⽂学批评等⽅⾯的研究⽅法原则。
③⽐较⽂学研究要求研究者以跨⽂化的、国际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要运⽤属于⽐较⽂学的研究⽅法去解决问题。
④对于更深⼀层次的⽐较⽂学⽽⾔,它并不满⾜于仅仅发现差异和特点,⽽是要试图寻找不同⽂化的⽂学之间的某些中介话语和理论“共相”,即某些可能与⼈类发展共性有关的⽂学和⽂化价值的规律及其普遍性。
(⼆)⽅法与范式的互动1.⽐较⽂学中常提及的两种基本⽅法注重历史性的实证⽅法和注重⽂学性的审美批评⽅法,前者是影响研究的⽅法学标志,⽽后者是平⾏研究的理论旗帜2.新的⽐较⽂学研究策略新的⽐较⽂学研究策略:它将历史⽅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案卷意见与“⽂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胆结合起来,从⽽最终⼀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以⼀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些恰当的⽅法。
3.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国内⽐较⽂学消亡论的⽀点:⽐较⽂学作为以国际性的眼光和⽐较⽅法研究⽂学的学科,⼀旦等到其他多数⽂学研究学科的⼈们都具备这种眼光和⽅法意识之后,⽐较⽂学学科也就消亡了。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接受·影响·交流)【圣才出品】
第6章接受·影响·交流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
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加Y”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X加Y”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
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上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
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渥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圣才出品】
第11章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自然科学一、名词解释1.跨学科研究(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跨学科研究是近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
跨学科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
跨学科研究根据视角的不同可概要地分为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文化交融四个大的层次:①方法交叉有方法比较、移植、辐射、聚合等,这些通常发生在各学科之间,其中每一方面和环节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细致的内容;②理论借鉴主要指知识层次的互动,通常表现为新兴学科向已经成熟学科的求借和靠近,或成熟学科向新兴学科的渗透与扩张;③问题拉动是以较大的问题为中心所展开的多元综合过程;④文化交融是不同学科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前景的新兴学科大多具有跨学科性质。
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
2.《创作家与白日梦》(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创作家与白日梦》是弗洛伊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文论重要著作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艺术家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普通人的白日梦或幻想非常接近。
弗洛伊德发现,白日梦者的幻想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许多相似之处:①艺术家与白日梦者一样都不是乐天派;②白日梦者的幻想起于现实中不能获得满足的愿望,而艺术创作起于艺术家潜意识领域种种受到压抑的欲望冲动,艺术活动是这种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③白日梦者的幻想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它游移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而艺术创作也与三种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答: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
第9章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理论9.1 复习笔记一、中西诗学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一)中国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文学”二字虽是见于诸子百家,但真正具有一般公认的文学意义的“文学”二字是从南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文苑传》开始。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儒家哲学思想“定于一尊”的崩溃,特别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学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存在方式”也产生了全新的见解。
3.中国历代文论中反复阐发的“形”与“神”、“情”与“景”,“一”与“万”、“隐”与“秀”也都与文学的这一存在方式密切相关。
(1)“形似”和“神似”是中国传统画论和文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从文学方面来说,“形似”指具体形象的刻画,“神似”指通过具体形象对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内心精神特征的摹写。
(2)“情”和“景”从另一个层面谈“心”与“象”的问题。
情和景的关系应是情中有景,景中寓情。
(3)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一言穷理”,“以少总多”的问题,也就是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从具体的“有限”中来表现抽象的“无限”。
(4)“隐”“秀”也是刘勰提出的一对特殊概念。
“隐”应是在具体的“描写层次”之上的“言外之意”,“秀”指的则是具体的描写层次,是外露的,可见的。
(二)西方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的探讨1.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一样,都是把文艺的根本性,或文学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以有限的客观具体形象表达无限的主观的抽象情思。
2.用中国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神用象通”、“拟容取心”、“以形写神”、“情景交融”、“万取一收”、“秘响旁通”;3.用西方文论的概念来说,这就是“以最小面积‘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就是给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真实的外在形象。
使“极端凝聚的深刻情感”在“纯粹外在的事物描写中”,“发出声响”。
(三)中西文论之比较1.中西文论都强调艺术文学的特点就是要“使一般的东西外观为特殊的样式”,“从个别形象‘表现’内在心灵的需要”。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5-7章)【圣才出品】
第5章差别·类同·流变一、名词解释1.题材(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
题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等。
狭义的题材,指在素材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用以构成艺术形象、体现主题思想的一组完整的具体的生活材料,即写进作品里的社会生活。
在叙事性作品中,题材包括人物情节、环境。
题材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因素,是产生和表现主题的基础。
它是由客观社会生活的事物和作者对它的主观评价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构成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2.典型(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
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3.文学典型(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它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不过西方文论对它研究得更充分,理论更成熟而已。
文学典型的真实性呈现的艺术魅力,并非仅在于它符合历史的尺度,还在于作家人格的真诚。
真诚也是典型真实性的一个侧面,透过典型总是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二、简答题1.请简述“文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答:作为一种思想资源,文化研究大致是“二战”后在英国逐步兴起,尔后扩展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
这种思想资源历经全球范围的“理论旅行”影响了整个20世纪后期的学术研究。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圣才出品】
第2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2.1 复习笔记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学理依据(一)学科产生的历史条件1.比较文学产生的先兆(1)有学者把法国学者维尔曼1829年在巴黎大学开设《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作为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2)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一词是法国两个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1817年为小学生编写的文学读本《比较文学教程》。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的欧洲。
3.比较文学诞生的条件(1)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2)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4.十九世纪后半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1)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
(2)19世纪,欧洲文学研究者的视域已经开始试图跨越民族文学的界限,开始将欧洲范围内的文学及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5.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弘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要求。
6.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
7.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
8.比较文学学科的产生还需要十九世纪这个特殊时代的激发。
十九世纪是西方思想成熟和收获的世纪,对文学而言更是如此,十九世纪是一个大师辈出、名作纷呈的时代。
9.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直接历史动因(1)全欧范围内掀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以及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章节题库( 文学与艺术)【圣才出品】
第13章文学与艺术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含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张璪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意谓画家从外界景物中摄取创作素材后,还要经过分析、加工、改造,始能作出画来。
该观点是对南朝姚最的“心师造化”论的发展与深化。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基础“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仍必须看到言论对“中得心源”的强调,也就是说张璪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
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很有代表性的。
2.简要论述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及其历史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新月诗派“新诗格律化”的诗歌理论①“新诗格律化”的提出“新诗格律化”是闻一多首先提出,是在新月派关于新诗“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新月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并不是简单地保留旧格律、古风格,而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
②新诗格律化的重要内容a.情感的节制。
新月诗人反对诗歌中情感的泛滥,主张“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新月派的矛头指向是他们所谓的“感伤主义”与“伪浪漫主义”,也即诗歌中情感的过分泛滥,以及不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b.本质的淳正。
徐志摩认为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的唯一表现,要求新诗回到诗本身,他们认为只有“言志”的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
c.格律的严谨。
闻一多认为,新诗固然要彻底冲决旧诗格律的束缚,但同时还应该创建新的格律,认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d.“三美”理论。
为了创造“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模拟试题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18世纪德国著名的文学运动是__________。
3.19世纪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被称为__________。
4.20世纪初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厄普顿·辛克莱写的《__________》。
5.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是__________。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标志是著名学者__________的《__________》前四册出版。
7.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础上,台湾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另一类型:__________。
8.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等学科的比较研究。
9.根据罗斯玛丽·帕特南·童的分类,女性主义有哪些思潮流派?试举出其中五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比较文学研究的开放性特征。
3.简述何谓批判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女性主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的重点为何?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结合文学观念、具体作品论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比较文学研究中,在文学研究范围内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请你举例谈谈其中一种你比较熟悉的研究方法。
3.试以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一部情节剧(melodrama)电影文本。
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以马洛为代表的英国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__________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考研模拟试题(一)【圣才出品】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经受了三股世界性潮流的冲击,请列举其中两个潮流________、________。
3.法国学者罗兰·巴尔特提出分析符号的两个分析层次,指的是直接意指层与________。
4.表征意味着用语言向他人就这个世界说出某种有意义的话来,或者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
简言之,表征是通过________生产意义。
5.福柯的话语概念试图克服传统理论中人所说的与所做的之间的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领域。
6.以下书籍或影片作者各为何人?(1)________《超越父神》(Beyond God the Pather)(2)________《斯芬克斯之谜》(Riddles of the sphinx)(3)________《明星凝视:好莱坞电影和女性观众》(Star Gazing)(4)________《女权辩》(Vindication of the Right of Woman)7.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何谓形象学?形象学研究有什么意义?2.简述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差异。
3.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4.何谓主题学?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三、论述题(第1题35分,第2题40分,共75分)1.试选一个好莱坞经典电影文类,并聚焦于一位代表性电影导演/作者的作品,以其为范例,运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一些观点,对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有关性别的议题进行探讨。
(35分)2.比较中西戏剧在主题、结构、心理描写等的差异。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
第2章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一、填空题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__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跨民族、跨语言【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________、________、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跨语言;跨文化【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3.________在其论文_____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二、简答题1.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答: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1)对发展中(或弱势)国家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全球化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WT0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制度(以美国民主制为其标志)的扩张与征服。
所以在他们眼中,全球化是“西方”现象的代表,与殖民主义、“新世界秩序”有千丝万缕的瓜葛,而文化全球化更显得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蚕食策略,从而引起文化民族主义者呼吁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抵制文化全球化。
乐黛云、陈跃红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章节题库(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圣才出品】
第5章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一、名词解释1.知人论世(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著名概念。
出自《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必须了解作者的个人情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2.以意逆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简答题1.辞达。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
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①“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
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
特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文化转型与比较文学的新发展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及其对比较文学的未来发展的意义?答:(1)对全球化的理解①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②作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①全球化起源于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此后衍生出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军事全球化、环境全球化等不一而足。
②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3)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对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意义①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以语言——地域为界定标准的“民族文学”概念构成了挑战a.比较文学被放置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语境下。
它超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单一的文学语境被双边的、比较的视野所取代,对于更广泛地理解各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b.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语境再次使民族“想象的社区”和民族文学的构成边界成为问题,同时也给比较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②全球化给比较文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a.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b.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c.因此我们似乎不应该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2.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答: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
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3.请思考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和定位?答:文化的挑战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全球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本土文化如何重新认识和自我理解的问题。
(1)对发展中(或弱势)国家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代名词全球化是从外部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WT0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制度(以美国民主制为其标志)的扩张与征服。
所以在他们眼中,全球化是“西方”现象的代表,与殖民主义、“新世界秩序”有千丝万缕的瓜葛,而文化全球化更显得像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蚕食策略,从而引起文化民族主义者呼吁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抵制文化全球化。
(2)狭隘的文化保护主义不利于重新定位本土的文化身份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空前频密的全球化时代,旧的身份逻辑被终结了,任何固定不变、静止绝对的文化身份认同都是不可想象的,无法以新的参照系返观自己。
按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持均需要他种文化的存在,“自我”身份的构建离不开“他者”,同时“他者”有助于对“自我”的重新阐释和理解。
尤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更需要突破国别和本土文化疆界的束缚,以更加灵活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切忌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认知模式,如我——他、主——仆、中心——边缘、我们——他们、殖民者——被殖民者、男性——女性等等。
(3)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相比,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内纳入了异质的文化因子,可以置换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释本土文学传统。
比较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特质使它更适于在流动开放的全球化语境中沟通不同的文化体系,使西方与东方文化可能进行建设性的对话。
总之,我们不能视文化全球化为洪水猛兽,反而可以借之使传统文化中的弱势文化、边缘文化被更多的他种文化了解,使“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为之一变。
4.“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了什么样的“危机”?你怎样认识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答:(1)“二战”前后比较文学发生的“危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在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全会上作的报告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他认为比较文学“岌岌可危”,“其最严重的标志是至今未能确立明确的课题和独特的方法论”。
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伽列和基亚使用的是“一套陈旧过时的方法论”,是加在比较文学身上的“包袱”,“使它一直受制于陈腐的19世纪的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
韦勒克接着指出了这套陈旧的方法论所造成的恶果:①比较文学的一个初衷是为了打破国别文学研究的孤立主义和19世纪学术研究普遍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梵•第根对“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区分却把比较文学缩小为两国文学之间的“外贸”,只关注翻译、游记、“媒介”等文学作品之外的东西,“仅仅研究与外国来源和作家声誉有关的材料数据”。
②法国比较学者仍然没有摆脱民族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爱国主义动机使研究变成了奇怪的记录文化账的体系,希望为自己的民族歌功颂德”。
韦勒克对法国学派的批评反映了当时正崛起于美国的“新批评”思潮对僵化、保守的实证主义的挑战。
③韦勒克认为“真正的文学研究关心的不是死板的事实,而是价值和品质”,对历史方法的一味偏好,使文学研究只关注“事实联系”,把文学自身的美学价值丢到一边,根本背离了文学研究的目标。
韦勒克在报告的最后呼吁学者们必须面对“文学性”问题,使文学研究成为“人类最高价值的保存者和创造者。
”(2)韦勒克对于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贡献①韦勒克意识到法国学派的主张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在比较文学逐渐学科化的流变中,不少学者对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国学派的诸种观念进行反思,韦勒克也参与了此类学术活动。
他意识到法国学派的主张尽管自成体系,却陷入了方法论的危机,不能适应世界发展形势与各科重构的需要。
②韦勒克对学科发展历程诸种问题的先觉、全面深刻的洞察及其所作出的相关论断韦勒克对于比较文学学科的诸种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当时的学科走向。
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的基础上,他还于1965年与1970年相继发表了《今日之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等文章,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其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系列理论主张。
③韦勒克对学科理论建设的关注及对方法论及存在模式等问题予以透视的注重韦勒克的学术活动在比较文学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特别是对于学科名称的界定、“文学性”观念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规定性等问题,韦勒克作出了极大贡献。
④韦勒克对美国学派的创建发展及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走向作出了贡献作为杰出的文献理论家、文学批评大师及比较文学家,韦勒克对美国学派的创建发展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走向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他的理论研究对于后人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5.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答:(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
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
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
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
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
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6.通过欧洲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描述你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