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18.2.2 菱形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为高中数学课程中“18.2.2菱形的性质”一节,是学生在学习平面几何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的初步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菱形这一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其他特殊四边形及解析几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1.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 菱形的性质:(1)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2)对角线将菱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3)对角线的交点为菱形的中心;(4)对角线长度满足勾股定理;(5)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内容密切相关,同时为后续学习矩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 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学会通过画图、计算等方法探究菱形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3.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菱形的定义及性质;2. 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证明;2. 菱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来发现菱形的性质。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法,我会在课堂上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菱形与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有何不同?”“如何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8.2.2菱形性质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数学

18.2.2菱形性质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数学

18.2.2菱形性质说课稿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导入(5分钟)1.通过问题导入:在平面内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相等?如果存在,我们如何称呼这个四边形?2.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四边形的概念,以及矩形和正方形的性质。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正确定义:介绍菱形的定义,并板书。

–菱形的定义: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做菱形。

2.探究菱形的性质: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性质。

–问题1:菱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问题2:菱形有哪些对称轴?–问题3:菱形的内角和有多少度?三、知识点讲解与讨论(20分钟)1.对角线性质:介绍菱形对角线的性质,通过示意图进行说明。

–数学表达: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

2.对称轴性质: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对称轴,并进行讨论。

–数学表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它的两条对称轴。

四、练习与展示(15分钟)1.练习:给学生一些题目,让他们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求解。

–题目1:已知菱形ABCD,AC的长度是6cm,AC的中点是E,连接BE并延长至F,求BF的长度。

–题目2:菱形ABCD的对角线相互垂直交于O点,已知AB的长度是8cm,求AC的长度。

2.展示与讨论:让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进行讨论和验证。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拓展: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题目,让他们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题目3:已知菱形EFGH,EH的长度是10cm,GH的长度是12cm,求EF的长度。

–题目4:已知菱形IJKL,IK的长度是x,JL的长度是x+4,求菱形的周长。

2.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菱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场景,如建筑设计中的菱形窗户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判定》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2课时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菱形的性质,从而得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教材还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对这两种图形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形,如钻石、骰子等,引导学生对菱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究菱形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菱形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菱形的判定方法。

3.讲解与练习:教师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说教学设计的背景菱形作为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具有特殊的属性和判定方法。

在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18.2.2节主要介绍了菱形的判定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的判定方法的引入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几个几何图形,并问他们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2. 探究菱形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结合几何实物或者投影仪上的几何图形,给学生展示一个菱形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菱形的特点,如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等。

通过展示多个菱形的实例,让学生发现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测量、观察图形的对称性等方法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3. 引导学生总结判定菱形的方法(15分钟)在学生基本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判定菱形的方法。

可以给学生一些例子,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并总结方法。

为了增加学生的思维深度,可以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果一个四边形有四个边都相等,但是有两个不相等的对角线,那它是不是菱形?为什么?”4. 拓展练习(15分钟)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些菱形的判定题目,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中进行讨论和解答。

帮助学生深化对菱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5. 归纳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强调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或者纸上画出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以便复习和巩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菱形的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8.2.2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材中,菱形的性质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引入的,它与之前学习的矩形、正方形等四边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学习了矩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性质,对这些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菱形这个新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可以适当引导他们进行一些证明和推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说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菱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逐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同时,我还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菱形的性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2.举例法:通过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八下数学《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

八下数学《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人教版】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 第二课时菱形的判定一、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2.2 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菱形的判定.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判定基础上来学习菱形的判定.菱形也是继学习了矩形后的另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判定需要让学生经历判定定理的生和理解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判定定理的学习需要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应用等学习过程,渗透类比的思想,强调从数学本身提出问题,通过图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先提出判定图形是否成立的命题,然后运用演绎推理证明这些命题的真伪,得出图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明确图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的关系,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无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训练,都属于“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性质与判定”部分重要的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判定的探究与应用.二、目标和目标分析1.目标:①通过数学活动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生成和理解过程.②类比矩形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发现、推理验证过程.③掌握菱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2.目标解析:目标①:让学生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活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让学生经历菱形判定定理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核心素养.目标②:通过类比矩形判定定理的研究,帮助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发现结论,形成猜想,运用演绎推理证明猜想,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这一核心素养.通过数学问题的挖掘,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的追寻,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目标③:通过数学问题的思考,巩固菱形判定定理的掌握,渗透类比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依据《课程标准》,遵循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几何图形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对类比思想也有了初步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对新的数学问题的探究,尤其是怎么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解决,仍是八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从七年级入学开始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讲演的机会,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力层次较高,思维活跃,渴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还很薄弱.而本节课对逻辑推理和类比思想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估计学生能猜想到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但是较难把这些判定定理应用在实际题目中,也不容易理清不同判定定理的关系.因此判定定理的应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顺势先巩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一判定定理,再利用三线合一引导学生观察四条边的关系.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之一.而菱形判定的应用能有效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通过不同解法的展示和呈现,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流从而来突破本节课的第二难点.结合上述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菱形判定定理的实际应用.四、学策略分析1.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特殊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及角相等.同时已经学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能够将菱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解决问题.而矩形的学习进一步厘清了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方法和内容.2.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和互动研讨,充分经历菱形判定定理探究的全过程,突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解决,渗透类比思想,提升思维水平的深刻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3.学法突出探究发现,实践操作,合作学习.4.教学媒体教具:教材、长方形白纸、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教学环境:在智慧教室的环境下,利用电子白板等功能,有助于学生对定理进行展示,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五、教学过程设计1.回顾反思提出问题问题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你能说出菱形的性质有哪些吗?问题2:除了用定义来判定菱形外,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先回顾上节所学知识,复习菱形定义、性质的同时,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班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

《菱形》说课稿

《菱形》说课稿

《菱形》说课稿《菱形》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菱形》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菱形》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

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

同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二、说学情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

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说课稿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课后评估教学效果,通过作业、测验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后,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2.主要内容:板书内容包括关键词、关键公式、重要步骤等,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风格:板书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重点,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构建知识体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提前规划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条理性。
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数学游戏:设计相关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菱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学生自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改进,如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但在学习菱形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和推导过程不够深入,难以把握菱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说课稿
2.证明练习:提供一些需要运用菱形性质的几何证明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证明技巧。
3.实际应用: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小组竞赛: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一些复杂的几何证明题目。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定义与性质:首先介绍菱形的定义,然后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菱形的性质,如四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
2.判定定理:在学生理解了菱形的性质后,我会引入菱形的判定定理,并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定理的应用。
2.生生互动:我会设计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想法,协作解我会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画图、标注性质、证明定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的新课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菱形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我会展示一些含有菱形元素的图片,如篮球场的罚球线、常见的商标图案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菱形。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在哪里见过菱形?菱形有什么特别之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此外,我还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如“菱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几何图形,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互动式白板促进师生的实时互动和学生的实践操作。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8.2.2菱形⑵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菱形⑵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菱形⑵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数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本节课是该教材中的第18章第2节的内容——菱形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菱形的性质和相关公式,并通过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菱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公式。

–熟练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

–能够计算菱形的面积和周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菱形的定义2.菱形的性质3.菱形的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4.练习题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菱形的性质和相关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菱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张菱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与讨论A. 菱形的定义通过讲解菱形的定义,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菱形的特点。

B. 菱形的性质介绍菱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平分角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C. 菱形的公式讲解菱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与巩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包括判断菱形、计算菱形的面积和周长等。

并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菱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公式,并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五、板书设计18.2.2菱形⑵- 菱形的定义- 菱形的性质- 菱形的公式(计算面积和周长)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相关公式,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判断菱形、计算菱形的面积和周长。

七、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菱形的相关知识。

18.2.2菱形(1)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菱形(1)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菱形(1)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的第18单元第2章第2节的内容,重点讲解菱形的性质和相关计算方法。

1.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验证的能力,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

2.2 教学难点•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题。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特点,并讨论什么样的四边形可以称为“菱形”。

然后请几组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菱形用纸板剪下来,并在黑板上贴出。

引导学生发现菱形的共同性质。

3.2 概念讲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师介绍菱形的定义:四边形的四个边相等的四边形。

然后,教师依次讲解菱形的性质: - 性质1: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 性质3:菱形的两个相邻内角是锐角,另两个相邻内角是钝角。

3.3 实例展示教师通过几个实例图形展示菱形的性质。

让学生利用所学性质判断是否是菱形,并给出理由。

3.4 课堂练习教师出示几个菱形和非菱形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判断,用Markdown格式书写判断依据,并分析为什么不符合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3.5 提升拓展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的妈妈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布,边长为1米,小明想把花布做成一个菱形的桌布,请问小明需要把正方形花布的边缘剪去多少?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并回答导入部分的问题。

18.2.2菱形的判定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判定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18章第2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菱形的判定。

学生在进行菱形的判定时,需要掌握菱形的定义和特点,并能够通过判定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菱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菱形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判断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2.过程与方法:–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特点;–运用逻辑推理,发现菱形的判定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判断四边形的性质来确定其是否为菱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入问题: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四边形的性质,你们能回忆一下四边形的哪些性质?2. 学习新知•循序渐进提供菱形的定义:–菱形的定义:具有以下两个性质的四边形为菱形:•所有边相等;•对角线相交于垂直平分点。

•引导学生归纳菱形的特点:–具有四个边长相等的特点;–具有四个角度相等的特点;–具有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垂直平分点的特点。

•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判定练习:–示例1:判断以下四边形是否为菱形。

•四边形ABCD,AB = BC = CD = DA,AC垂直于BD。

•四边形EFGH,EF = FG = GH = HE,EG垂直于FH。

3.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判定菱形的方法:–思考1: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边长相等,能判断它是菱形吗?–思考2: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四个角度相等,能判断它是菱形吗?–思考3:通过判定对角线相等且相交于垂直平分点,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吗?•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举例子来验证判定方法的正确性。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总结。

5. 积极激励•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积极思考和解决几何问题。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的性质说课稿

18.2.2菱形(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菱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菱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讲为第二课,主要讲解菱形的性质探索及简单运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具有变化中的不变性,有对称美。

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延伸和特殊化,又是学习正方形的前提和基础,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特殊四边形与一般四边形的关系有重要的实例作用。

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的性质,教学中可用类比的方法研究。

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它与普通四边形的联系,又要注意它的特殊之处。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八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菱形的概念及其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②探索掌握菱形的性质,会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知道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3、情感与价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欣赏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感受身边的数学,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功,培养主动探求、勇于实践的精神,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数学的激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的学习为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菱形的性质,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活动,沿菱形的对角线折叠、旋转中发现到,但对于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区别与联系,还需通过多种方式辨析。

18.2.2菱形的性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菱形的性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18.2.2 菱形的性质说课稿一、知识背景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第18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的第2节,主要内容是关于菱形的性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菱形的定义、判定方法以及一些重要性质。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对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菱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掌握菱形的重要性质,并能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借助图形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菱形的重要性质,包括对角线的性质和边角的性质。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菱形的定义,并能准确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培养学生使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通过呈现一张图形,询问学生这个图形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正式介绍菱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定该图形是否为菱形。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讨论,对比观察结果,并就判断依据进行交流。

4.2 引入知识点教师通过引入一组具体的菱形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对角线和边角,并引导学生总结菱形的性质,包括: - 对角线相等; - 对角线互相平分。

引入知识点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推理和证明来解决该问题。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菱形的四个边角都是锐角。

4.3 学习新知识教师通过介绍菱形的判定方法,即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边长来判定一个图形是否为菱形。

18.2.2 菱形(第二课时)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 菱形(第二课时)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18.2.2 菱形(第二课时)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教材背景本节课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8章第2节的第2课时,主要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因此对菱形的学习相对容易理解。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和归纳,学习菱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理解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通过观察边长和角度来判定菱形的方法。

3.能够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3.针对不同的几何问题应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老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吗?学生:平行四边形有两对平行边,矩形除了两对平行边还有四个直角。

老师: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菱形是什么吗?菱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2. 学习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介绍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菱形:具有两对相等的对边的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任意两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任意两个连续的角是锐角或直角的四边形是菱形;•具有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3. 观察和探索菱形的判定方法教师提供一些菱形的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并归纳判定方法。

例如,给出一个菱形的图形,并提问:老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图形,你们能说出什么规律吗?学生:它的两组边相等,对角线相互垂直。

老师:非常好!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菱形的两组边是相等的,并且对角线相互垂直。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规律来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菱形。

你们能试试看吗?学生:(尝试)4. 应用菱形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师提供一些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解决。

例如,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提问:老师:同学们,请解决以下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学生:(思考)老师:对,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是:它的对边相等并且对角线相互垂直。

18.2.2菱形说课稿

18.2.2菱形说课稿

四、说教学过程
4、学而致用、迁移新知
例1 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 AC长分别是6cm和8cm,求菱形的 周长和面积。
D
A
C
B
分析: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的结论
引入讨论菱形的面积公式。
四、说教学过程
4、学而致用、迁移新知
例2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 m,∠ABC =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 两条小路的长(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和花坛的面积 A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二、说目标
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质, 及菱形的性质的灵活运用。 难点:菱形的性质的灵活运用,菱 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说教法学法



以探索式教学为主。 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 —知识运用” 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 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 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 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 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还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人人都有事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勇于 动手探求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 成,而达到深刻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6、你学会了吗、达标测试
1、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2、如图所示,已知菱形ABCD 中E在BC上,且AB=AE, 设计意图:这两道综合运用题, A D ∠BAE=∠EAD,AE交BD于M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菱形的概念, ,试证明BE=AM.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的判定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菱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菱形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基本几何定理出发,逐步展开证明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4)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菱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突破方法:设置生活实例和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菱形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实物模型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菱形的性质。
(2)菱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要求学生对判定方法有深入理解。
突破方法: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判定方法的应用。
(3)几何图形的证明:在证明菱形相关性质时,学生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推理和证明,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有较高要求。
举例: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E,求证:AE=CE,BE=DE。
(3)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定义法、四边相等法、对角线垂直平分法。这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菱形的关键。
举例:判断四边形EFGH是否为菱形,其中EF=EH,GH=FE,∠EFG=∠HFG。
2.教学难点
(1)对菱形性质的理解:学生需要通过直观图形和具体实例,理解并记住菱形的性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2.2 菱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菱形》,它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平行四边形的研究将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先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再到研究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是继矩形之后研究的第二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将围绕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展开,核心内容是菱形的性质。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将主要用到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去探究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并会把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转化为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所以这节课不仅是前边所学三角形、四边形知识的延伸,更为接下来正方形、梯形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它将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菱形性质的探究与应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创造欲比较强,但是八年级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比较弱,对“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掌握的也不太熟练,所以菱形性质的探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我将采取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去突破这一难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菱形的性质,并能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归纳和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结合以上的背景分析和目标分析,这节课我将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的习惯,还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方法基础。

这节课的课堂结构为:体验生活情境、参与数学活动、研究数学问题、经历认知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图形性质的教学比较抽象,这节课我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来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教具是两个自制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是带有刻槽、短边可以活动的平行四边形。

学具是制作菱形的长方形纸片。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中美学教育的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

我把这节课设计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认识菱形,感受美观;探究性质,体验美好;应用新知,体会美妙;总结知识,力求完美。

(一)认识菱形,感受美观
有了小学知识的基础,八年级的学生对菱形并不陌生,但菱形与其他几何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怎样给菱形一个确切的定义,他们并不明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首先使
用了自制的教具,让学生自由摆弄教具,去体会菱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再现了平移得到菱形的过程;然后我又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一般的三角形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绕斜边中点旋转180°可得矩形,而等腰三角形绕着底边的中点旋转180°可得菱形,这样,学生就会从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图形变换的角度进一步感知菱形,体会菱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菱形的定义。

最后通过几组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受菱形的和谐、对称、简约之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对什么是菱形已经了然于心时,我用动画演示了由长方形纸片经过折叠、裁剪,制作菱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在学生做出菱形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愿学,我及时追问:由定义可知,菱形是强化了“边”的特殊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菱形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菱形性质的探究之旅。

这样,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这节课的中心环节:
(二)探究性质,体验美好。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学生已经知道研究平行四边形是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这四个方面去研究的,而上节课矩形的学习,就是这样进行的,所以,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启发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依然从这四个方面去探究菱形的性质。

我采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刚刚做出的菱形纸片,通过折叠、测量、观察等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自去体验和发现菱形的性质。

学生在实验操作后,不难得出菱形的两个特殊性,但这仅仅属于猜想,还需要进一步去推理验证。

对猜想的验证,能充分体现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

但是在这儿学生会遇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菱形对角线特性的验证。

首先,作为一个命题的证明,需要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形,这一点对于八年级部分学生而言,难度依然较大,需要教师的引导。

其次,这个命题的证明要用到转化的思想,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有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突破这一难点。

然后我利用实物投影让不同的学生来展示他们的证明过程,学生们用的最多的两种方法,一个是全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方法的总结,要让学生初步感悟四边形的问题可转化为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成功验证了菱形的两个主要特征,从上个环节的外表直观之秀,顺利过渡到了本环节的理性思考之精。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逐步体验到几何推理的美好,建立继续学习的自信心。

(三)应用新知,体会美妙
数学思维的美妙是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或手到擒来、或曲径通幽、或峰回路转,那是一种跌宕起伏、妙不可言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维的美妙,我在应用新知这个环节,按照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设计了四个反馈练习。

课堂上重点突破第二题和第四题。

第二题难度不大,但我让学生去寻找了不同的方法,把所求的角试着放在不同的图形中,或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或一组平行线,我这样“小题大做”,意在让学生体会菱形的问题可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逐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题是课本例题的简化版,先除去了实际背景,让学生在只有两条对角线长度的情况下去求菱形的面积,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分散难点,层层推进。

经过刚刚第二题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了转化的思想,所以在经过自主探究后,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分割方法,最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典型的分割方法,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汇总与提升。

此时再面对课本上花坛的问题时,学生已不再感到突然与迷茫,问题会马上迎刃而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柳暗花明的美妙。

(四)总结知识,力求完美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

课堂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高度梳理和概括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必要阶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持续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将采用小循环、快反馈的方法,把小结穿插在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在菱形的定义得出时,我对知识做了小结;在性质的应用部分,我又对方法做了小结;在“尝试理一理”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用123的形式进行梳理;在“回眸看一看”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让学生明白,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研究几何图形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在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图中,我引导学生去发现还有未知的区域等待我们去研究。

这样设计,目的是尽量做到既总结了课堂知识,又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去探索新的问题。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今天的作业,这个问题是课堂思维的延伸,是本节课所体现的转化思想的灵活应用。

在课堂思维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我鼓励孩子们张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翱翔,去寻求更多的收获。

因为心有多大,梦想的舞台就有多大!
五、教学评价
结合本节课的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这节课我主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

在情感态度方面,我主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尽量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学会欣赏数学美。

最终,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它“冰冷的美丽”和“火热的思考”。

以上是我对《菱形》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