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单元第1课《七律·长征》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我们踏入了第二单元的篇章,首当其冲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
这首诗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豪迈的笔触,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与英勇无畏,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歌。
接下来,我们将一同梳理这首诗的重要知识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文主题、文学体裁、作者信息及主要内容●课文主题:歌颂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属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每句七个字,共八句,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
●作者信息: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主要内容:全诗通过描绘红军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时的乐观态度和英雄气概,最后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作结,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中心思想:颂扬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重点字词●生字:逶(wēi)迤(yí):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páng)礴(bó):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
●多音字:无直接多音字,但需注意“难”字在此处读nán,表示困难;而在“难民”中读nàn,表示灾祸。
●近义词:逶迤—蜿蜒磅礴—雄伟●反义词:逶迤—笔直乐观—悲观修辞手法●比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小波浪,将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的泥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七律 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第五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主题思想: (2)五.注解: (2)六.鉴赏: (3)七.课后习题: (6)第1课时同步练习 (7)第2课时同步练习 (8)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

部编版六上语文《5.七律·长征》知识点归纳复习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泥丸(wán)岷山(mín)律lǜ:七律、规律、韵律、律师崖yá:云崖、悬崖、石崖、崖谷渡dù:大渡桥、渡轮、轮渡、过渡索suǒ:铁索、索取、索要、线索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书法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题(含答案)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题(含答案)阅读课文,填空:五岭逶迤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一、读拼音写词语。
XXXɡbódàdùqiáo()()()qiānlǐxuětiěsuǒhánzǒuníwán()()()二、组词。
岷()崖()博()傍()眠()涯()礴()磅()三、填写量词。
一()路一()诗一()暖流一()江一()队伍一()电影一()灯光一()阳光四、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XXX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预习】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云崖” 是指高耸入云的山崖,“云崖暖”是诗人在 江畔流露出胜利的欢悦; 而 “铁索寒” 仅用三字便使英勇激烈的场面栩糊如生。这两句写出了红军 对水的征服。这一 “暖” 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此联 对仗工整,以环境和事物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 了长征的最后阶段。“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系出一 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 “千里雪” 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 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 “喜” 从心生。最后,以 “开颜” 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 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 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 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三、在诗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 括): _________和 __________
四、虽然红军长征胜利已经 80 多年了,但红军的精神却被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起来,请你来谈一 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发扬红军精神?
参考答案:
一、1.② 2.①3.③ 4.① 5.②
知识点
我会写: 律 lǜ(法律、规律、纪律、律动、自律) 崖 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 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 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基础达标 (共7题;共38分)1. (6分)选词填空。
必须必需①搞原子弹研究,_______从此隐姓埋名,而且要随时准备献身。
②参加军训的同学们一定要带全_______的生活用品。
③妈妈对我说:“要想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平时_______下苦功夫。
”2.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将计就计将信将疑调兵遣将B . 战无不胜胜利在望美不胜收C . 协调有序调兵遣将调虎离山D . 应接不暇得心应手应有尽有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wēiɡuānɡpīkāi huǎn màn hún zhuòchēnɡq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īfūxuèyèmào shènɡjiéjìn quán l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6分)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_______ 暴露——_______ 挺进——_______璀璨——_______ 黑暗——_______ 漆黑——_______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huìjíbào fāxuān bùqízh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iǎn yuètǎn kèjùlílóng zhò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6分)给形近字组词难_______ 闲_______ 迤_______ 磅_______ 暖_______滩_______ 闭_______ 拖_______ 傍_______ 缓_______7. (6分)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5 七律·长征课时1一、读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ní wán pánɡ bó yǘn yá tiě suǒ()()()()()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四、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填空。
1.《长征》是一首律诗,作者是,写于1935年10月,即。
2.作者不仅是一位家、家,还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在途中战胜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精神。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古代指:后来通常用“三军”指。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有。
六、写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时2一、课文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1.先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用“泥丸”来比喻。
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暖”字表达了红军“寒”字表现了。
4.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教育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 · 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知识易考点归纳

部编版六语上知识点易考点梳理5.七律长征(知识点梳理与本课所编标准化试题内容同步)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渡(大渡河渡江)二、词语远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泥丸大渡岷山铁索寒云崖暖尽开颜三、同音字、形近字:yá云崖.山崖.生涯.天涯.海角páng磅礴.彷.徨螃.蟹庞.然大物bó磅礴单薄搏斗生机勃勃四、易错字、音:正音:云崖逶迤wěi) 磅礴(pán正形:崖(“厂”里面是两个“土”)五、多音字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磅bāng (磅秤) páng(磅礴)难nán (困难)nàn(灾难)六、近义词磅礴----雄伟逶迤-----蜿蜒等闲----平常七、反义词喜→悲暖→寒等闲→不凡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八、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远征难:漫漫征途的艰难。
只等闲: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细浪”指五岭山。
乌蒙:指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个个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将两岸高耸的山崖也拍击得发热了;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所向无敌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第05课《七律·长征》精品配套练习(基础+阅读)-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A.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B.盘桓四海遨碧波,笑看苍穹
5.对这 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律·长征》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B.“逶迤”“磅礴”的崇山高岭,在诗人的眼里却如细浪、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衬托出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7.① ② ③ ②
8.平常 弯弯曲曲,绵延起伏 气势雄伟的样子 高耸入云的山崖
9.越乌蒙 渡金沙 抢大渡
10.比喻 夸张 不怕困难
11.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3.寻常,平常 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1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5.√ √ × √
10.在诗句“五岭逶迤腾新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_________的精神。
11.读下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域。红军牺牲 了营以上干部430余人,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 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爸,伤口疼了吧?”
“一点点吧!”
“您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您还要坐!”
“你呀,人家小姑娘可是一片好意。我硬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所顾虑了……”
我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而是另有隐情。我不禁又想起在车上老人几次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强忍着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了那个姑娘的善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知识点汇总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知识点一、读写组词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 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 暖” 和“寒”的妙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暖”和“寒”的妙处。
六年级上册 语文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最后页有答案)知识点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 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解读训练 5七律·长征(含答案)

5.七律·长征知识点一:识字与写字1.知识点解读(1)正确认读以下生字:礴、丸、岷要点提示:“礴”部首是“石”,读“bó”,薄厚的“薄”加上石字旁,“磅礴”的礴。
(2)正确认读以下词语: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云崖、大渡、铁索、岷山、三军、尽开颜要点提示: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越城岭(广西)、都庞岭(湖南)、萌渚岭(湘粤桂三省区的自然界岭,又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大庚岭(江西)、骑田岭(湖南)。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三军:泛指全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正确书写以下生字:丸、崖、岷要点提示:“崖”字上下结构,山字头,写时各横画的间距要均匀。
最后是两土,不要一笔竖连下来。
(4)多音字组词。
尽、蒙、横、难、更要点提示:“蒙”字有三种读音,一种读méng,如“蒙蔽”;第二种读mēng,如“蒙骗”;第三种读měng,如“蒙古”。
2.知识点训练(1)读拼音,写词语。
ní wán yún yá mín shān()()()(2)给带点字补充正确读音。
难.友()乌蒙.()更.快()横.线()难.题()蒙.古()更.夫()蛮横.()知识点二:句型练习1.知识点解读本课运用了“逶迤”“磅礴””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千山的险峻;用“细浪”“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用“腾”与“走”的拟人手法使静止的山动了起来;用一“暖”一“寒”的对比,写出了红军的喜悦与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另外,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归类

《七律·长征》知识归类【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会写字】崖渡索【重点词】四字词语:万水千山近义词:等闲——平常逶迤——蜿蜒磅礴——雄伟词语理解:〔等闲〕平常。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磅礴〕(气势)盛大。
【重点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意: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泥丸。
赏析:承上文“千山”而来,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看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
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比关系,充分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诗意: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给人以暖的感受。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赏析:承上文“万水”而来,“暖”暗示着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这两句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言“更喜”,强化了主题,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背诵】全诗。
【课文结构】首联:开门见山,赞美红军不怕苦难,勇敢顽强七律·长征颔联:山颈联:水尾联:回应首联,强化主题,升华主旨【主题】本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中翻越五岭、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_长征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5 七律·长征课时1一、读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ní wán pánɡ bó yǘn yá tiě suǒ()()()()()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四、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填空。
1.《长征》是一首律诗,作者是,写于1935年10月,即。
2.作者不仅是一位家、家,还是一位伟大的。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在途中战胜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精神。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古代指:后来通常用“三军”指。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有。
六、写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时2一、课文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1.先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用“泥丸”来比喻。
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暖”字表达了红军“寒”字表现了。
4.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课知识点预习复习总结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目录课文知识点 (2)一、我会写 (2)二、多音字 (2)三、近义词 (2)四、反义词 (2)五、理解词义 (2)六、朗读节奏 (3)七、文学常识 (3)八、问题归纳 (4)九、诗歌大意 (5)十、课文主题 (5)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课文知识点一、我会写崖yá(悬崖、山崖、断崖)渡dù(渡口、渡江、渡船)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二、多音字难nán(困难)nàn(灾难)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三、近义词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四、反义词逶迤——笔直开颜——愁眉五、理解词义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目录一.生字组词: (2)二.多音字: (2)三.形近字: (2)四.注解: (3)主题思想: (3)鉴赏: (3)第1课时同步练习 (6)第2课时同步练习 (7)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课内字词总结一.生字组词:崖: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渡: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二.多音字:磅:páng磅礴bàng磅秤尽:jìn尽力jǐn尽管三.形近字:崖(山崖)涯(天涯)渡(渡河)度(度假)四.注解: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川肃两省交界处。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七律·长征》主题思想与鉴赏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鉴赏: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课文知识要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词句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
鉴赏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课文知识点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同步练习题
1.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全诗的诗眼是:_____。
2.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4分)
⑴_______ ⑵ _________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结尾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