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名称: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真值:一个物理量的真实数值称为真值。

真值是难以准确测量的。

2.约写真值:足够接近真值的量,它与真值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称这个量为约定真值。

3.标称值:测量器具上标注的数值称为标称值。

4.示值:在测量过程中,测量仪器、仪表的指示值简称示值。

5.影响量:影响测量仪器示值的任何量称为影响量。

6.测量误差:表示测量数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异称为测量误差。

二、误差的来源1.仪器误差由于仪器本身及附件的电气和机械性能不完善而引入的误差2.使用误差由于仪器的安装、布置、调节不当所造成的误差。

3.影响误差由于受外界温度、湿度、电磁场、机械振动等影响超出仪器技术条件而造成的误差。

4.人身误差由于测量者的分辨能力、工作习惯及责任心等原因引起的误差。

5.方法和理论误差由于采用测量方法或仪表选择不当所造成的误差称为方法误差。

测量时,依据的理论不严格或用近似公式、近似值(例如π,√2,√3等)计算等造成的误差称理论误差。

三、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1.绝对误差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因通常真值不能确定,实际上用的是约定真值,一般指被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或标准值)表示为Δx=x-x0x—测量结果,x0—约定真值,Δx —绝对误差(Δx有大小和符号,其单位与测量结果的单位相同)另:与Δx的绝对值相等但符号相反的量称为修正值。

(用C表示)C=–Δx= x0–x通过检定(校准),由上级标准仪器给出受检仪器的修正值。

因此,将测得值与已知的修正值相加,即可算出被测量的约定真值:x0=x+c我厂仪器分内检和外检两种,检定结果若合格(兰色标签),所得修正值都在公司许可的误差内(这样才能判为合格),对使用者测量不会产生影响,故不再给出修正值,使用者可认为所用仪器的测量结果是准确的。

对于“准用”的仪器,请参照“准用证”旁的准用说明,对测量结果予以修正。

2.相对误差指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Δx与真值x0之比δx=Δx/x0×100%3.引用误差指计量器具的示值的绝对误差与器具的特定值x lim(如计量的上限值,量程)之比即:δx lim=Δx/x lim×100%一般x lim常指满度值,因此,也称满度相对误差,它是指仪器仪表度盘上最大的绝对误差与量程值(满度值)之比的百分数。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在测量观测过程中,由于受到仪器精度的限制、观测者的生理和 心理因素以及外界条件的影响,测量操作不可能做得尽善尽美, 之间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测量误差(或观测误差)。 真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真误差。 准确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误差。
合格的测量仪器 合理的测量方法 认真的工作态度 良好的外界条件
误差区间 0~3 负误差 K 45 K/n 0.126 K 46 正误差 K/n 0.128 误差绝对值 K 91 K/n 0.254
3~6
6~9 9~12 12~15
40
33 23 17
0.112
0.092 0.064 0.047ຫໍສະໝຸດ 4133 21 16
0.115
0.092 0.059 0.045
81
偶然误差的特性
例:在某一测区,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共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由于每个三角形内角之和的真值(180º)为已知,因此,可以计算每个三角 形内角之和的偶然误差(三角形闭合差),将它们分为负误差和正误差,按 误差绝对值由小到大排列次序。以3秒为误差区间进行误差个数k的统计,偶 然误差的统计见表
第一组观测值 观测值 180°00ˊ03" 180°00ˊ02" 179°59ˊ58" 179°59ˊ56" 180°00ˊ01" 180°00ˊ00" 180°00ˊ04" 179°59ˊ57" 真误差Δ" -3 -2 +2 +4 -1 0 -4 +3 Δ2 9 4 4 16 1 0 16 9 观测值 180°00ˊ00" 179°59ˊ59" 180°00ˊ07" 180°00ˊ02" 180°00ˊ01" 179°59ˊ59" 179°59ˊ52" 180°00ˊ00"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学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系统误差具有累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甚 大,但它的符号和大小有一定的规律,可 以设法消除与减弱其影响。
消除与减弱系统误差影响的措施: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时机要多; 粗差是一种大量级的观测误差,是由于观测者疏忽大意,操作不当; 其中[ΔΔ]= Δ12+Δ22+ ……+Δn2,m称为观测值的中误差,亦称均方误差。 在一样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展一系列的观测,假设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均一样,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
在一样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展一系列的观测,假设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均一样,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
(2)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 误差。
设在等精度条件下对某未知量进展了n次观测,其观测值为L1,L2, ……,Ln,真误差相应为Δ1,Δ2, ……,Δn,那么观测精度可用下式来 表示
(3)计算改正 (2)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
(4)系统误差补偿 由于偶然误差本身的特性,不能用计算改正或改变观测方法的方法来简单地加以消除,只能根据偶然误差的理论来改进观测方法和合
(4)系统误差补偿 理地处理观测数据,以减小偶然误差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消除与减弱系统误差影响的措施:
由于偶然误差本身的特性,不能用计算改正或改变观测方法的方法来简单地加以消除,只能根据偶然误差的理论来改进观测方法和合 理地处理观测数据,以减小偶然误差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粗差是一种大量级的观测误差,是由于观测者疏忽大意,操作不当; 粗差是一种大量级的观测误差,是由于观测者疏忽大意,操作不当; 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而趋近于零 同一量的等精度观测,其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而趋近于零
三、容许误差确实定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 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 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 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X 、一测回的中误差 m 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m x 。

表4-1155° 40' 47''x=255° 40' 40''m=355° 40' 42''m x=45540' 46''X=5、对某一三角形(图 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 =++ -180,其结果如下:1=+3 , 2= -5, 3=+6 , 4=+1 , 5= - 3, 6=-4, 7=+3 , 8=+7 , 9=- 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 差’I 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 3°图4-16、 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 a 和3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 20 ,根据角a 和角3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 Y 试计算丫角的中误差m Y 。

7、 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 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 S 。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 ±5 mm ,求其周 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 m s /S ° 8、 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 a =100m ,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 P=」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 F 和面积的中误差'。

9、 某正方形测 量了四条边长 a1=a2=a2=a4=100m , = ' = ' = ’=25mm ;按S= +'+'+'计算周长和 P= ( 1 1)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 和面积的中误差「。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精选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精选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及其相对中误差m S/S。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a m=?25mm;按S=4a计算周长和P=a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1=a2=a2=a4=100m,m a=m a=m a=m a=?25mm;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c m =?6?,?=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a m =?40 mm ,ya m =?30 mm ;S=,?=30? 15?10?,s m =?,βm =?6?。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对观测结果影响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三类。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出现的误差在符号和数值上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出现的符号和数值大小都不相同,从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粗差:由于观察者的粗心或受某种干扰造成的特别大的测量误差称为粗差。

2.偶然误差的特性如下: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有限次观测中,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数值;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较大,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频率较小;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频率大致相等;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大时,偶然误差的理论平均值趋近于零,即偶然误差具有抵偿性,公式见p121(5-1-2)
3.按有限次数观测的偶然误差求得的标准差称为中误差(m)。

在统计学上,对于某一量(称为母体)的有限次的观测值,称为子样,因此中误差又称子样标准差,在有关计量的规范中称为不确定度。

4.用观测值的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的形式描述距离测量的精度(面积测量也应如此),称为相对中误差(用分子为1的分式表示)
5.以两倍中误差作为允许的误差极限,称为允许误差,或称为限差。

6.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个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其观测值分别为L1,L2,L3,L4,~~~Ln。

将这些观测值取算数平均值,作为该量的最可靠的数值,所以也称为最或然值。

7.P130误差传播定律
8.P139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表格。

测量学之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之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所谓精度,就是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为了衡量 观测值的精度高低,可以用误差分布表、绘制直方图或画出误 差分布曲线的方法进行比较。 衡量精度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中误差 允许误差(极限误差) 相对误差
m 21 22 2n
n
n
例 :对某一距离进行五次丈量,其真误差分别为-6mm 、-5mm、-2mm、+1mm、+6mm,求观测值中误差。 根据上式可知
2. 观测值的和或差函数
函数 Z=x±y 的中误差:
mz2 mx2 my2
或mz
mx2

m
2 y
例2 在三角ABC中,观测了∠A和∠B,其中误差 分别为 mA 6" , mB 8" ,求∠C的中误差?
解: ∵C=180-(A+B) ∴
mc mA2 mB2 62 82 10
2

3

4

5
);
m x2

m 5
3、结论:

Pi mi2 ; (i = 1,2, ……n)
式中:P为权,是任意常数。
水准测量与距离丈量中,各路线的权与该路线的测站数
或距离的公里数成反比。

1 pi Ni

1 pi Si
同精度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权与观测次数成正比。 即
Pi=Ni
设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其观测值中误差及权分别为: 观测值 l1 , l2 …… ln 中误差 m1, m2 …… mn 权 p1 ,p2 …… pn
则加权平均值为:
x加 p1l1 p2l2 pnln [ pl]
p1 p2 pn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汇总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汇总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在测量工作中,对某量(如某一个角度、某一段距离或某两点间的高差等)进行多次观测,所得的各次观测结果总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表现为每次测量所得的观测值与该量的真值之间的差值,这种差值称为测量真误差,即:测量真误差=真值-观测值一、误差产生的原因:1.观测者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鉴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仪器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都产生误差。

同时观测者的技术水平、工作态度及状态都对测量成果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2.测量仪器每种仪器有一定限度的精密程度,因而观测值的精确度也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度。

同时仪器本身在设计、制造、安装、校正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如钢尺的刻划误差、度盘的偏心等。

3.外界条件观测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湿度、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对观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观测成果将随之变化。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是引起观测误差的主要来源,因此把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称为观测条件。

观测条件的好坏与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二 观测误差分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测,若观测误差的符号及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往往随着观测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积累。

如某钢尺的注记长度为30m ,经鉴定后,它的实际长度为30.016m ,即每量一整尺,就比实际长度量小0.016m ,也就是每量一整尺段就有+0.016m 的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的数值和符号是固定的,误差的大小与距离成正比,若丈量了五个整尺段,则长度误差为5×(+0.016)=+0.080m 。

若用此钢尺丈量结果为167.213m,则实际长度为:167.213+30213.167×0.0016=167.213+0.089=167.302(m)系统误差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且一般具有累积性,应尽可能消除或限制到最小程度,其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1.检校仪器,把系统误差降低到最小程度。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5-1 测量误差概述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对某一个量进行多次重复观测,例如重复观测某一水平角或往返丈量某段距离等,其多次测量的结果总存在着差异,这说明观测值中含有测量误差。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下列三个方面:1.仪器的原因测量工作是采用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完成的,测量仪器的构造不可能十分完善,从而使测量结果受到一定影响。

例如,经纬仪的视准轴与横轴不垂直、度盘刻划不均匀,都会使所测角度产生误差;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望远镜十字丝不水平,都会使高差产生误差。

2.观测者的原因由于观测者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存在局限性,所以对仪器的各项操作,如经纬仪对中、整平、瞄准、读数等方面都会产生误差。

此外,观测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也会对观测成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外界环境的影响测量所处的外界环境(包括温度、风力、日光、大气折光等)时刻在变化,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例如,温度变化会使钢尺产生伸缩,风吹和日光照射会使仪器的安置不稳定,大气折光会使瞄准产生偏差等。

人、仪器和外界环境是测量工作的观测条件,由于受到这些条件的影响,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度观测。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测量误差按其对观测结果影响性质的不同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两类。

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量进行一系列观测,若误差的出现在符号和数值上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例如,用名义长度为30.000m,而实际鉴定后长度为30.006m的钢卷尺量距,每量一尺段就有0.006m的误差,其量距误差的影响符号不变,且与所量距离的长度成正比。

所以,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总能想办法找到,因此系统误差对观测值的影响可用计算公式加以改正,或采用一定的测量措施加以消除或削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1516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m =m =m =±25mm ;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m =±6",β=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S=30.00m ,β=30︒ 15'10",s m =±5.0mm ,βm =±6"。

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M=mm+)。

17PA B图 4-2(6)如图4-3,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S=130.00m ,β=130︒ 15'10",s m =±5.0mm ,βm =±6"。

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

(7)如图4-4,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S=30.00m , s m =±5.0mm ,P 点位于AB 的延长线上。

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

A B S P图 4-4(8)如图4-5,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AP 距离S=30.00m , s m =±5.0mm ,P 点位于AB 的直线上。

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

A PB S图 4-5(9)已知h=Ssin α+i -L ,S=100m , α=15︒30';s m =±5.0mm ,αm =±5 ",m =m =±1mm ,计算中误差h m 。

(10)已知边长C=100m ,α=23︒15',β=35︒25';αm =βm =±5 ",c m =±5 mm ,边长a 和b 可由下式求出:)sin(sin ;)sin(sin βααβαα+=+=c b c a ,计算中误差a m 和b m 。

1811、限差讨论(1)已知R L m m ==±8.5 ",β=(L+R )/2,f=L -R 。

求容许误差β∆、∆(∆取3倍中误差)。

(2)已知f=βββββ++++++......-(n -2)⨯180︒;βm =±8.5 ",求∆(∆取2倍中误差)。

(3)已知用J6经纬仪一测回测量角的中误差βm =±8.5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提高观测角精度,如需使所测角的中误差达到±6 ",问需要观测几测回?(4)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α、β、γ的中误差αm =βm =γm =±8.5 ",定义三角形角度闭合差为:f=α+β+γ-180︒,求m 和∆(∆=3m )。

(5)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α、β、γ的中误差αm =βm =γm =±8.5 ",定义三角形角度闭合差为:f=α+β+γ-180︒,α'=α- f/3;求αm 。

12、何谓不等精度观测?何谓权?权有何实用意义?13、某点P 离开水准点A 为1.44㎞(路线1),离开水准点B 为0.81㎞(路线2)。

今用水准测量从A 点到P 点测得其高程为16.848m ,又从B 点至P 点测得其高程为16.834m 。

设水准测量高差观测值的权为路线长度(单位为㎞)的倒数,试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P 点的高程H P及其高程中误差mH(表4-3)。

表4-314、由实验和推算得知:在三、四等水准测量中,每观测一次的中误差(包括气泡居中误差、瞄准误差、读数误差、仪器误差和外界影响等)分别为±0.78mm和±1.04mm. 根据这两个数据, 并取两倍中误差作为容许误差, 推算验证现行规范中对黑红面读数差、黑红面高差之差的限差。

15、DJ6光学经纬仪出厂检验的精度为方向一测回中误差±6″,请推证:(1)半测回中照准单方向的中误差m方=±8.5″;(2)斗测回的测角中误差;(3)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等于照准单方向的中误差;(4)测回差的限差为±24″。

16、若三角形的三内角为α、β、γ,已知α及β角之权分别为4、2,α角的中误差为±9″,则(1)根据α、β计算γ角,求γ角之权pγ;(2)计算单位权中误差;(3)求β、γ角的中误差mβ和mγ。

17、已知观测值L1、L2、L3的中误差分别为±2″、±3″、±4″,应用公式p i=μ2/m i2完成以下作用;(1)设L1为单位权观测,求L1、L2、L3的权;(2)设L2为单位权观测,求L1、L2、L3的权;19(3)设单位权中误差u=±1″,求L1、L2、L3的权;(4)根据以上结果,写出一组权的比例关系,并说明它与中误差表示精度的区别。

18、设观测一个方向的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m0=±4″,求由两个方向组成角度的权。

19、设10km水准路线的权为单位权,其单位权中误差m0=±16mm,求1km水准测量的中误差及其权。

20、已知三角形三内角α、β、γ观测值的权分别为pα=1/2 、pβ= 1/2、pγ=1/4,求三角形闭合差w的权倒数。

21、在图4-6中,B点的高程由水准点BM0经a、b、c三条水准路线分别测得,设每个测站观测高差的精度相同,若取一测站观测高差的权为30,问a、b、c三段水准线的权各是多少?两点间高差最或然值的权又是多少?图4-622、已知在角度观测在一测回中误差为±4″,欲使测角精度提高一倍,问应观测几个测回?23、甲、乙、丙三人在A、B两水准点间作水准测量。

甲路线观测,高差为a,单位权中误差为±3mm,(以2公里为单位权)。

乙路线观测高差为b,单位权中说差为±2mm(为1公里为单位权)。

丙路线观测高差为c,单位权中误差为±4mm(以4公里为单位权)。

现欲根据a、b、c三值求A、B之间高差的带权平均值,试求三者的权之比。

24、X角为L1、L2两角之和,L1=32°18′14″,是由20次观测结果平均而得,每次观测20中误差为±5″。

L2=80°16′07″,是由16次观测结果平均而得,每次观测中误差为±8″,如以±5″作为单位权中误差,求X角的权。

25、若要在坚强点间布设一条附含水准路线,已知每公里观测中误差等于±5.0mm,欲使平差后线路中点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0mm,问该路线长度最多可达几公里?26、有单一水准路线AB,其距离S AB=40km,已知A、B两点高程的中误差为m a=±4mm,m b=15,问每公里观测高差±2mm。

(相互独立),欲使路线上的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为±mm的中误差应为多少?最弱点在何处?27、设对10km的距离同精度丈量10次,令其平均值的权为5,现以同样等级的精度丈量2.5 km。

问丈量此距离一次的权是多少?在本题计算中是以几公里的丈量中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的?28、已知L1、L2是相互独立的观测值,其中分别是σ1和σ2。

又知W1=3L1-L2,W2=L1+L2,而且有:3X1+X2-W1=0X1-X2-W2=0试求X1和X2的中误差σX1,σX2。

2129、在同精度直接平差中,设被观测量的最或然值为X,第二个观测值及其改正数分别为L2、V2。

已知σX=±4.6cm,σV2=±10.2cm,试求L2的中误差是多少?解:∵L2=X-V2,σV22=±10.2cm,∴σL2=±11.2cm,这样解法对不对?为什么?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