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 机械设计基础 -项目一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工程力学
项目一静力学
课题一构件的受力分析、画受力图
练习题
1.如图1-19所示为一悬臂吊车简图,图中A处为固定支座铰链,BC为绳索,横梁AB 的自重忽略不计,在D点起吊重量为P的货物,试对横梁AB和绳索BC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其受力图。
图1-19 悬臂吊车受力分析
答案:(1)以横梁AB为研究对象,A处为固定约束,约束反力大小及方向不能由约束本身的性质确定,需要根据被约束体的具体受力情况确定,采用互相垂直的两个约束分力失
F
A x 、F
A y
来表示;重物在D点对横梁施加铅直向下的作用力P;绳索在B点施加柔性约
束,只能是拉力,且作用在与物体的连接点上,作用线沿着绳索背离被约束物体,用T B表示,受力图如图1-1(a)所示,根据平面力系三力汇交定理,则受力图如图(b)所示。
(2)以绳索为研究对象,根据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绳索在B处受到的力T B′与绳索对横梁在B处施加的拉力T B为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共线;绳索为一二力体,根据二力平衡公理,墙体对绳索的约束力T C必然与在B点受到的力T 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兵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其受力图如图1-1(b)所示。
图1-1 球体的受力图
2.如图1-20所示,一匀质杆件自身重量为G,靠在墙面上的A、B、C点,试分析其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其受力图。
图1-20 杆件受力分析
1.以杆件为研究对象:
(1)杆件在其重心处受到地心引力G的作用,方向铅直向下;
,(2)杆件在A点受到的约束为光滑面支撑,阻止杆件水平向左的运动趋势,支撑力为N
A 方向垂直于墙面向右;
(3)杆件在B点受到的约束为光滑面支撑,阻止杆件因地球引力铅直向下的运动趋势,支撑力为N
,方向垂直于墙面向上;
B
(4)杆件在C点受到的约束为光滑面支撑,阻止杆件因地球引力铅直向右下方的运动趋,方向垂直于墙面向上。
势,支撑力为N
C
杆件的受力图如图1-2所示。
2
图1-2
课题二平面汇交力系
练习题
1.圆柱形容器搁在两个滚子A、B上,A、B处于同一水平线,已知容器重G=30kN,半径R=500mm,滚子半径r=50mm,两滚子中心l=750mm,求滚子A、B所受的压力。
答案:圆柱形容器及滚子的受力图如图1-3(a)所示,其中N
A ′、N
B
′容器受到的支撑力,
采用解析法建立容器的静力平衡方程:
F
R x =N
A
′cosα-N
B
′cosα=0
F
R y =N
A
′sinα+N
B
′sinα−G=0
其中:cosα=
750/2
500+50
=0.682
sinα=1-cos2α=0.731解得:
N
A ′=N
B
′=20.52kN
滚子受到的压力N
A 、N
B
与容器受到的支撑力N
A
′、N
B
′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因
此:N
A =N
B
=20.52kN。
3
4
图1-3
2.简易起重机如下图所示。B、C为铰链支座。钢丝绳的一端缠绕在卷扬机D上,另一端绕过滑轮A将重为W=20kN的重物匀速吊起。杆件AB、AC及钢丝绳的自重不计,各处的摩擦不计。试求杆件AB、AC所受的力。
答案:(1)杆件AB、AC均为二力件,因此,其作用线沿杆件方向,假设方向如图1-4(a)所示。
(2)重物受到绳索的拉力T D,为了使其匀速上升,则有T D=W=20kN;
(2)滑轮的受力如图1-4(b)所示,其中F Ax、F Ay为销子对滑轮的约束反力;
采用解析法建立平衡方程有:
F
R x
=F
A x
-T
D
=0
F
R y
=F
A y
-W=0
则有:F
Ax
=F
Ay
=20kN
(3)以连接AB、AC杆件和滑轮的销子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图如图(c)所示,其中T BA'=T BA,T C'=T C,F Ax'=F Ax,F Ay'=F Ay,采用解析法建立平衡方程如下:
F
R x
=T
C
sin60°-T
BA
sin30°-F
Ax
=0
F
R y
=T
C
cos60°+T
B A
sin60°-F
A y
=0
解得:T
C
=19.54kN;T BA=5.24kN,方向均与假设方向一致。
图1-4
5
课题三平面力偶系
练习题
1.分析如图1-35所示的杆件对直径为50mm的球体的压力,其中F =5kN,图中所注尺寸单位均为mm。
答案:(1)杆件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力矩定理及力矩平衡条件,M
A =M
A
(F)+M
A
(N)=0
M
A (F)=M
A
(F
x
)+M
A
(F
y
)
M
A (N)=M
A
(N
x
)+M
A
(N
y
)
M
A (F
x
)=F⋅cos60°⋅(71.97−12.79)
=5×0.5×(71.97−12.79)=150.45(kN⋅mm)
M
A (F
y
)=−F⋅sin60°⋅120
=−5×0.866×120 =−519.6(kN⋅mm)
M
A (N
x
)=N⋅sin30°⋅a
=N×0.5×(100−(50
2
)2−(
50
2
−20)2−25×sin30°)
=31.5N(kN⋅mm)
M
A (N
y
)=N⋅cos30°⋅b
=N×0.866×(25×cos30°+25)=40.4N(kN⋅mm)
M
A =M
A
(F)+M
A
(N)=M
A
(F
x
)+M
A
(F
y
)+M
A
(N
x
)+M
A
(N
y
)=150.45-519.6+31.5N+40.4N
=0
解得:N=5.1kN,作用线沿垂直于杆件方向向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