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统计学
浙江省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前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居民储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增幅明显加快。在影响居民存款变化的因素中,我们剔除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和经济制度、消费和储蓄习惯、对今后收入和支出变化的判断等不易量化的影响因素后,就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利率、除储蓄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房地产等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和分析方法,运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和判断,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我省实际的居民储蓄存款模型进行预测分析,以便了解居民储蓄存款变化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情况和把握浙江省居民储蓄未来的走势。
二、主体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
居民储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决定因素不仅有客观的经济变量,而且也有居民的心理行为;不仅有内生性的经济变量,而且有外生性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在我国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20实际90年代中后期,居民储蓄不仅决定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而且还决定于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外生的制度和结构性等因素的作用减少甚至已经消失。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使我们比较逻辑和量化地分析居民储蓄,揭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及权重,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居民[2]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仍多以预防动机为主.但是,随着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收入增速的减缓和实际利率为负,房地产投资旺盛,使得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20%,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众所周知,居民储蓄额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过
程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居民储蓄是其中数额最大、来源最稳定的一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系统中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3]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效果不太明显。物价水平日益增长了,居民储蓄的意向就更加增强了。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储蓄也随之增加。居民的储蓄增长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标志,也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金融部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利用效益不高,消化不良,以及居民投资渠道不多,投资效益不稳,偏高的居民储蓄存款将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储蓄存款过剩、消费不足和资本形成不足同时并存的局面。因此,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以便寻求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4]收人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其中,它表现为各种(实物的和金融的)资产的持有。中国居民的储蓄形式主要是银行储蓄存款。可支配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财产收入、其他收入和转移收入四个部分。
关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直接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数量,在消费支出不变且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收入增加,储蓄也就增加,反之则减少。关于个人投资,人们通常在未来的预期收益超过目前和未来的预期的成本时才进行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储蓄也是一种投资。存款利率越高,人们未来所获得的利息越多,储蓄存款亦会增加[5]。关于利率,利率(Interest Rates),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率是单位货币在单位时间内的利息水平,表明利息的多少。凯恩斯则把利率看作是"使用货币的代价”,通过利率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和借助于工资的变化来调节劳动供求的自发市场机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货币、利息与就业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储蓄理论中影响因素的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利用1978到1997年的年度数据,对中国国
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居民银行储蓄率主要受居民收入水平、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名义利率对居民银行储蓄率有显著的正的影响,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负的影响。
厉以宁[6]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很多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储蓄和投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个人储蓄行为方面的差异性之一表现于:物价上涨时,城镇居民主要在持现金和储蓄存款之间进行选择,倾向于持有较大比重的现金,而农村居民则在持现金和实物储蓄之间进行选择,保持个人储蓄存款的相对稳定。
李焰[7]对中国居民储蓄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曾有专著《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着重从我国居民储蓄和利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1978—1998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居民储蓄率影响最大的是收入的增长率,其次是收入水平,实际利率有微弱的正效应,名义利率的影响不确定。杨思群在其所著的资本积累与资本形成:《储蓄投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1978年———1996年中国居民的储蓄符合生命周期假说。
2.储蓄存款模型方法研究观点
我国学者建立了众多的居民储蓄存款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这些模型大多数能反映实际的情况,有效地研究储蓄问题。但是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也许永远建立不了绝对正确的、与现实没有一点偏差的模型,只能寄希望于找到一个相对精确反映现实的模型,然后对其反映的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或者来验证某种经济学的理论。但还是应该设法避免一些能够避免的问题,使模型尽量真实地反映所研究的对象。国外一些储蓄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西方的储蓄理论主要是针对人均收入较高的发达国家,不适用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迸的发展,但是人均收入较低仍然是事实。另外,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居民的心态肯定与发达国家居民的心态不同,而这种不同也会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储蓄行为上。所以,居民储蓄理论应该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经济状况,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储蓄理论,切忌“拿来就用”。
现有的我国居民储蓄预测模型几乎都是采用一些传统方法,如回归预测法、简单的时间序列预测法以及一些定性预测方法。如潘雅琼将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