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及其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截止到目前,学堂乐歌已经创始了100多年时间,其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项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学堂乐歌”俨然是新音乐文化发展起始阶段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
学堂乐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前近十年。
是学堂乐歌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
这是向全国普及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一、学堂乐歌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宗教等,我国都遭受到了西方列强更为强烈的侵略。
在当时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纷纷要求国家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才得到了推动。
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了新的开端。
具体来说,以方面,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民间音乐逐渐形成并普及,戏曲、说唱以及词乐等相继出现在现代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宫廷礼乐在宋代以后就逐渐的淡出了历史舞台,走向了衰落。
同时,西方文化渗透,不断将一些新元素添加在了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之中,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音乐课。
此外,一些要求改良的洋务派官僚以及具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子也逐步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清政府时期,那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所带动的“向日学习”运动,也为新音乐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
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音乐文化,便是所谓的“学堂乐歌”,针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学堂乐歌”的存在对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堂乐歌的兴起20世纪初,清政府鉴于“庚子事变”后的政治形势,转而被迫接受“维新派”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由此来挽救国家走向崩溃的边缘。
1901年,“新政”正是宣布实施,且允诺了各种改良政策的实施(如“废科举、兴学堂”等)。
同时,各种新歌曲以及撰译编印介绍西方音乐的书谱刊物相继刊发。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学堂乐歌”已经逐渐成为了当时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崭新的风尚。
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的贡献与影响
他的
国 新 音 乐 的 出现 具 有 启
日本
蒙意 义
,
。
大 量 吸 收 欧 洲和
,
儿 童 生 活 并对儿 童 进行 教育 的 《 体操 一兵操 》 (又
男 儿第一 志 气高
,
他在早期音 乐
。
的 资产 阶级 民 主 文 化 介 绍 和 选 用 外 国 曲 调
。
) 等
这 些 乐 歌 作 品歌 词
,
作 品 中表 现 了他 的爱 国主 义 热情 和 对祖 国存亡 的
并充 分 注 意
在 当时用外 国 曲调填 词十 分 盛行 的情况下
可贵 的
三
、
这样
和 专 业 创 作 产 生 了 不 容 忽视 的 影 响
在 中国人 民
心 理特点
,
在 当时传 唱广泛
大胆 的 采用 民族 民 间 曲调 进 行填 词 的作 法是 十 分
,
争取 解 放 的 斗 中发 挥着 战 斗 作 用 关键 词 : 学 堂 乐歌 ; 代 表 人物
19 0 5
对 我 国 新 音 乐 的发 展具 有 一 定进 步 意 义
学堂 乐
浅而不 俗
意 味深 长
、
曲调活 泼 流 畅
,
体现 出他
,
年所 写 的 《 祖 国歌 》 就是一例
,
歌还 对
“
五四
”
运 动 以 后 中国现代 群 众 歌 曲创 作
,
真切 的爱 国热情 和 民主 主 义新 思 想
了青 少年 的生 涯
社会音 乐 活动
。
、
学 堂乐 歌 的发 展
、
为我国造就 了一批
音 乐 为精神 教育 之 一要件 年
论学堂乐歌在中国音乐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及作用
2.学堂乐歌的主要贡献
《免女权》 秋瑾
我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寿,恢复江山老素手。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给我国音乐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我国的音乐教育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于丽.论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艺术科技,2015(02):33.
[2]郭立群.“学堂乐歌”对音乐教育的贡献[J].消费导刊,2015(21):214.
3.在当时的背景下,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推崇,他们一方面积极传播音乐对于思想启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提倡通过歌唱的形式向大众传播新的思想,让更多的年轻人树立立志救国的雄心壮志。在这个情况下,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音乐正式成为了学校课程当中的必修课程。而后在1912年至1919 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出任教育总长期间,提出并执行了包括美育在内的“五育”的教育理念,制定了大量的教育法规,规定了在初中小学的时候音乐是必修课。这也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总课程当中有了一定的地位,标志着我国在教育制度方面有了更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学堂乐歌的快速发展,不仅在思想方面启发了大批的青少年,让他们对于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创作了切合人民群众的演唱形式,为以后的军歌、群众歌曲的体裁奠定了先天条件。与此同时,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体系引入我国,让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走上了规范的道路,提高了国民群众的音乐文化修养,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推动了中国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止科举等旧有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创建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创建了出来。
当时把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把学校开办的音乐课叫作“乐歌”课。
所以“学堂乐歌”,通常就是指发生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相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将很少人重新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据很关键的地位。
这可以说道就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具体概念学堂乐歌所指的就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创建而蓬勃发展的歌唱文化,通常指学堂开办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代莱阶段。
做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代莱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发生不仅有著深刻的社会的内因,除了着独特的外力作用。
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运动,对于中国迈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著了促进作用”。
产生背景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立新式学堂,引入西方一流教育体制,积极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已经开始蓬勃发展。
年,清廷施行《壬寅学堂章程》,年,废止科举。
新式学堂纷纷创建,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发轫,音乐做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意识到,如若不想在被欺负,只有“学夷以制夷”。
谈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谈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 张天婷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SONG OF YELLOW RIVER / 13 2020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学堂乐歌的兴起,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统的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等丧失了主流地位; 1912 年,乐歌正式被列为中小学、师范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宣告了以唱歌和将基础乐理为内容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体制初步确立, 显示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肯定了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意义
据初步统计,刊载在 1912 年前后出版的唱歌教科书和各级报刊 上的学堂乐歌,大约有 1400 多首,汇集了诸如集体歌咏、唱歌游戏、 演奏各种西洋乐器和举行音乐会等音乐活动,极大提高了我国人民, 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音乐修养,活跃了社会文化活动;学堂乐歌的创 作经验和教训,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业余或专业的音乐人才,为日后中国 普通音乐教育的迅速开展,提供了师资准备;学堂乐歌所开创的新音 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并逐渐成为日后中国歌曲的发展趋势。
清朝晚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一些文人的思想由于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在内容上大力地提倡了学习欧美先进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提倡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爱国思想如夏颂莱何日醒黄公度军歌石更即辛汉中国男儿倩朔即华航琛汉族历史歌叶中冷十八省地理历史沈心工体操兵操李叔同哀祖国李剑虹云南大纪念等
172
三、曲调来源与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的曲调来源主要有三:一是所选曲调大多为日本歌。 这是因为最初的学堂乐歌,大多是由去日本留学的学生根据日本歌 曲的曲调进行填词编创的。如根据日本歌曲《木南公》的曲调填词; 沈心工编《革命军》,根据日本军歌《勇敢的水兵》(奥号义曲)的 曲调填词;秋瑾编《勉女权》,根据日本歌曲《风车》曲调填词;李 叔同编写的《送别》,源于日本学校歌曲《旅愁》的曲调填词等等。 二是根据欧美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如吴怀疚、沈心工编《春游》, 其旋律来源于美国作曲家罗·梅逊 (Lowell Mason,1792-1872 年) 所作的宗教歌曲《一泓泉水》;沈心工编《勉学》是根据美国艺人歌 曲《罗萨,李》的旋律填词改编;李叔同编《大中华》是选取意大 利作曲家贝里尼 (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年)的歌剧《诺尔玛》 (Norma) 第一幕第三场中的乐队进行曲旋律填词的;三是以我国民族 传统曲调填词的作品,然而这部分作品的数量在当时是相当少的, 代表作有华航琛的《上课》;沈心工的《缠足苦》和华航琛作词的《女 革命军》;沈心工的《采茶歌》;李雁行和李倬编的《女子从军》;文 君作词的《桃花院》等等。 学堂乐歌这种音乐文化的复苏,主要把视野放到了欧美及日本。 早期的学堂乐歌,在旋律上除了少部分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原有的 旋律加以填写新词外,绝大部分都沿用了日本和欧洲的流行曲调。 这些歌曲的风格大都明朗雄壮,简单朴素,极易上口,篇幅较小, 结构一般多为简单曲式和分节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提倡学堂乐歌的这些知识分子,他们都只是从音乐爱好者的角度去 从事歌曲创作与编配,或去担任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一部分应聘来 我国教书的日本人也对我国的民间音乐不甚熟悉;而另一个因素则 是这些新派的知识分子认为,欧美近现代音乐中那激越的曲调、铿 锵的节奏和雄壮的风格更能比我国那些婉转缠绵的小调激发人的斗 志,鼓舞人的志气。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于历史上自先秦中断的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在此 得以全面恢复。学堂乐歌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 新生事物。伴随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我国近代音乐文化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学堂乐歌从它最初的兴起到后来被世人所广泛传唱 的局面,以及它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早已超出了创始人的预料。 它从文化心理上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音乐审美思想和审美情 趣,它是继封建社会之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接轨的一个开端, 它是 20 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道曙光。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音乐 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期。这一新文化变迁的开端, 标志着中国古代音乐阶段的真正结束和新音乐历史阶段的开始。■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contents •学堂乐歌的起源与背景•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形式•学堂乐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学堂乐歌的影响与意义•学堂乐歌的传承与创新•学堂乐歌的局限与不足目录01起源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教育改革也随之兴起。
学堂乐歌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
起源原因学堂乐歌起源于西方教会学校传入的儿歌和游戏歌曲,同时受到日本“学堂乐歌”的影响。
这些歌曲通常以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知识等方面。
初步发展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发展高潮衰落与影响01反映时代背景传播知识培养道德观念010203代表作品《送别》《春游》01演唱方法技巧呼吸技巧学堂乐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声音的控制技巧,如音量、音色和音长的控制,以展现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声音控制咬字吐字音乐特点0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推动音乐普及促进文化交流提升音乐教育水平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奠定音乐教育基础学堂乐歌为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培养音乐人才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促进音乐教育改革学堂乐歌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03推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意义01开启近现代音乐先河02传承民族文化011传承23学堂乐歌的创作往往基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学堂乐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留了历史记忆学堂乐歌的推广和传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音乐人才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推动音乐教育发展融合中西音乐元素创新发展前景保护和传承学堂乐歌创新发展国际化推广01局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参与度低不足加强本土特色提高教师水平增加设备投入解决办法与建议感谢您的观看THANKS。
学堂乐歌的形成及意义
学堂乐歌的形成及意义作者:李艳芳来源:《神州》2012年第11期摘要: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明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歌曲。
它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是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硕果。
关键词:学堂乐歌形成音乐结构意义一、学堂乐歌的形成在“洋务运动”失败后,1898年,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
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在学校开设音乐课,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并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
1902年清政府被迫颁布“王寅学制”,1904年再颁布“癸卯学制”,明文规定了“今外国中小学堂、师范学堂,均设有唱歌一门,并另设专门音乐学堂,深合古意”,第一次将音乐课写入了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各地新学堂的乐歌教学纷纷兴起。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1902年,沈心工、曾志斋、萧友梅、李叔同等人,出国学习了西洋音乐。
学成归来后,他们组织音乐社团;举办音乐讲习会;以日本和欧洲广泛流行的曲调填写反映新思想的歌词,编辑成为学校的“唱歌课本”。
同时,各种撰译、编印介绍西洋音乐和新歌曲的书籍刊物陆续发表,促进了新乐的发展。
后来音乐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现象称为“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明初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和音乐课教唱的歌曲,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是西方音乐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硕果。
(一)、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愿望。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那一时期兴起的学堂乐歌按内容可分为:1、宣传“富国强兵”、抵抗侵略的《何日醒》(夏颂莱编)、《中国男儿》(石更词、辛汉编)、《十八省地理历史歌》(叶中冷编)、《黄河》、《扬子江》(王引才编)等,都是当时流传较广、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
2、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勉女权》(秋瑾编词)、《女子体操》、《缠足苦》等。
学堂乐歌
二、起源
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 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
起源
直到1912年中华民 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 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 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
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
历史。中国普通音乐教育 也从此走向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此后,人们就把这
一时期学校开设的音乐课 以及课堂教唱的歌曲,统 称为“乐歌”。
学堂乐歌
教育二系1210班 周婷婷
一、学堂乐歌简介
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
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 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
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
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 教育家为代表。而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
1. 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 2. 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 3. “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 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 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 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 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 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过去一般认为这种以选曲填词方式所产生的学堂 乐歌在我国的流传主要仅限于从本世纪初至“五四” 运动这20年,后来随着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特别 以萧友梅创作的学校歌曲的发表,学堂乐歌以及它的 这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已完全为创作的学校歌曲所代替。
三、发展历程与鼎盛时期
但实际上从”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一、西方音乐的早期传入西方音乐传入中国,最早的可上溯到唐代。
元代在当时的京城大都曾设立过天主教堂,并开展了“咏唱”活动;中统年间(1260—1263)还有被称为“兴隆笙”的古制管风琴传入宫廷。
明代万历年间(约1601年左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向宫廷进献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击弦古钢琴,并在中国著有《西琴曲意》一卷,译述了他带来的西洋歌曲的歌词。
入清以后,西方传教士来中国日益增多,据法国传教士白晋所作的《康熙帝传》中记述康熙“尤其高度评价欧洲的音乐,喜欢它的乐理、方法和乐器”,请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和意大利传教士德礼格传述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等,并载入1713年成书的《律吕正义》续编中;同时还制作了西洋乐器,康熙用它们还学习演奏了一些乐曲。
然而总的来说,西方音乐在古代的传入既不广泛,对我国的社会音乐生活也没有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批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随着教会势力的恶性膨胀,教会音乐也被相当系统地传播到中国来。
客观上传播了一些西洋音乐知识,并造就了一些把握西洋音乐知识及演奏技能的人才。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后,一些洋务派官员和知识分子在与西方交往时,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西方音乐,他们中间有些人还送子女在国外学习了音乐舞蹈。
1989年左右,袁世凯统领的“新军”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曾派人去德学习音乐,并创建了有二十余人组成的、中国最早的铜管乐队。
西方音乐真正在中国得以传播,并催发了中国产生有别于传统音乐的新兴音乐文化,是在本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兴起之后。
二、学堂乐歌的萌生与兴起学堂乐歌活动萌发于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维新变法,主张效法日本,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
提出“清废八股”、“令乡皆立小学”,康有为还介绍了德国“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学校)之,教以文史、算数、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倡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
近代学堂乐歌的内容一、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学堂乐歌,诞生于晚清,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的方式培养国民的品德素质,以达到社会改良之目的。
学堂乐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新纪元,它不仅对后来的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堂乐歌起源于19世纪末,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为了适应教育需要,学堂乐歌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早期的代表作品有《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等,这些作品多采用外国曲调,填入中文歌词,以简陋的方式创作而成。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尝试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堂乐歌。
如萧友梅、黎锦晖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广中国新音乐,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学堂乐歌。
同时,也有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学堂乐歌相结合,如《中华好》等作品。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学堂乐歌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学堂乐歌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如《送别》、《春游》等作品,它们在歌词、曲调、伴奏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同时,也有一些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如《卖布谣》、《妇女苦》等作品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三、典型作品分析1. 《送别》《送别》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由李叔同作词作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歌曲采用了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但填入了中文歌词,使得整首歌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这首歌曲,人们可以感受到学堂乐歌在传达情感方面的艺术魅力。
2. 《春游》《春游》是另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由李叔同创作。
这首歌曲以明快的旋律和愉悦的歌词,表现了春天郊游的美好景象。
歌曲在音乐结构、旋律运用、伴奏编配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充分体现了学堂乐歌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精神。
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溪山琴况名词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既’二十四况’价值: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他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位)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1796到1850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约在19实际50到60年代形成京剧。
初期演员于三胜张二奎陈长庚称为三鼎甲19世纪到20世纪初梅兰芳,陈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
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成名,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钹等昆山腔的产生以及历史地位:又叫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
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伴奏以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配合的伴奏乐队。
地位:从明代中叶到清前朝,经过许多文人与艺人的不断改进,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由于音乐上过分的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所以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的最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
海盐腔曾对昆山腔影响很大。
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后为昆山腔取代。
余姚腔:形成在浙江余姚,明嘉靖时已流传于江苏的常州、润州、扬州、徐州、安徽的池州、太平等地,它的文辞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
学堂乐歌形式
学堂乐歌形式摘要:一、学堂乐歌的起源与历史背景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表现形式三、学堂乐歌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四、现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创新正文:学堂乐歌是我国古代教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于先秦时期的“乐教”,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学堂乐歌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方式,结合诗词、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法,旨在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其审美情趣。
一、学堂乐歌的起源与历史背景学堂乐歌起源于先秦时期的“乐教”,那时的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隋唐时期,学堂乐歌逐渐与诗词、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乐歌。
至明清时期,学堂乐歌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了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学堂乐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内容上,多为寓意深刻的诗词,强调道德教化,如《诗经》中的《风》、《雅》、《颂》等。
在音乐方面,学堂乐歌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优美、和谐。
在舞蹈方面,学堂乐歌的舞蹈动作注重端庄、典雅,与音乐、歌唱相辅相成。
三、学堂乐歌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学堂乐歌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培养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乐歌的学习与演唱可以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提高个人修养。
此外,学堂乐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四、现代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堂乐歌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现代学堂乐歌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关注时代发展;在音乐和舞蹈方面,学堂乐歌也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如流行音乐、现代舞蹈等。
这些创新使得学堂乐歌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总之,学堂乐歌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浅谈学堂乐歌的发展脉络
谈学堂乐歌的发展脉络摘要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乐歌既是政治的产物也是教育的产物,坚持维新的革命家们把乐歌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武器,而保守派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把乐歌作为宣传封建思想的工具,所以,乐歌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但乐歌最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使人们对音乐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是得到社会和政府认可的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出发,阐述学堂乐歌的内容及形式、代表人物,分析了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并提出关于学堂乐歌的美育价值思考。
关键词:学堂乐歌;发展脉络;历史意义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一)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当时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侵略的方式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强占领中国的港口、租界,与此同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也传入中国,并开始深入到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中。
外国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他们在各处设立教堂创办教会。
这些传教士把包括西方音乐在内的外国文化通过创办教会学校教授给学生,西洋音乐的传入才使得中国人民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开始学习西方的乐器、音乐理论知识,而这些学习也为学堂乐歌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学堂乐歌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1.萌芽阶段1840年左右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他们除了宣传教义之外还在中国开设了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私塾,而音乐课也同其他课程一样作为普通课程来教授学生。
早期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校有:崇信私塾、上海清心书院、上海圣约翰书院、中西女塾、登州文汇馆等。
其中登州文汇馆出版的《登州文汇馆志》里面记录的“唱歌选抄十篇”是目前可考察到的最早关于学堂乐歌的记载,这里面记载的歌曲多为二部合唱或者四部合唱,歌曲的体裁大多是宗教颂歌、圣咏歌曲、爱国歌曲、赞美自然的歌曲等。
学堂乐歌的产生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产生:当时的洋务运动破产以后,从1860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正是在这推行新学和促进社会变革的潮流中,产生了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
发展:清末,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制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日欧”建立新式学校,把里面的开设的课称为“乐歌课”由此为“学堂乐歌”当时,提倡学习日本和西方的音乐,选别的曲调自己填词去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做准备,由此在各地设立的新音乐课程带动了学堂乐歌,使其形成潮流
特点:从表现内容和词作来看有6中不同题材①鼓吹抵御外侮,激励歌曲②提倡尚武精神歌曲③宣男女平等,女儿当自强④为学生教学唱歌而做的歌⑤欢庆推翻封建制歌颂新时代歌曲⑥宣传封建思想鼓吹立疾
从曲调来看,学堂乐歌与传统中国填词歌曲不同,学堂乐歌主要来用日本的西式曲调,或直接以欧美的曲调以本国传统曲调填配或按词自谱曲调的乐歌为数不多
代表人物:沈工心,曾志忞,李叔同
历史意义:正面①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了新的幼芽
②一种新艺术形式及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发展③为后来我过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发展开了先河④使西洋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有所认识,其中特别对线谱,简谱及两种新记谱法的介绍⑤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反面①政治目的极端化,使得学堂乐歌在诞生初就沾染上忽视音乐教育的印记②对中国传统音乐普遍存在的存在心理③机械的选曲填词导致许多的作品不具备历史生命力④在学习外来音乐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东西洋音乐过度美化的倾向⑤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歧视观念导致作品中的民族性级个性缺乏。
论述学堂乐歌的创作与历史意义
论述学堂乐歌的创作与历史意义学堂乐歌,始创于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属于传统的文艺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和历史意义。
它是在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新而成,包含了音乐、诗歌、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气质。
学堂乐歌的创作,主要是在学校或官府中进行,一般由官员或学生组成,其创作以考试为主要背景。
它的内容以经典文化、礼制习俗、学术思想为主题,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深厚的学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在创作方式上,学堂乐歌一般采用“曲”、“调”、“辞”、“义”和“音”等五个方面,结合音乐表现形式,展现了独特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学堂乐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
其次,学堂乐歌展现了中国文人的才华和文化自信,对于推动中国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学堂乐歌在推动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当今社会,学堂乐歌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许多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利用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和借鉴。
惟愿学堂乐歌能够在不断的创新中,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精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长久繁荣作出贡献。
浅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意义
展 。本文 简单介绍 了学堂乐歌的特点及其意义 。
一
、
学堂乐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末 民初 时期 ,鸦片 战争爆发 ,随着列 强的侵入 ,清政 府 已经 没有 能力再实 行闭关锁 国的政策 ,当时 的中国惨 遭列强 的凌辱 ,百 姓苦 不堪言 。鉴于当时 的社会现状 ,康 有为 、梁 启超等有 识之士 发 起 了维新运动 ,废除禁锢 中国上千年 的科举制 ,设立新学 ,其 中,
奏 幅度一一 “ 斯托克 豪森对音乐 时间的理解 , 已经超越 了人生理 上 的感知极 限和 操作极 限… …”@ 。接着 ,从 “ 实 际效 果 ”上讲 ,被
中 ,是完全有 能力 同时拥有两套 时间关 系的一一 很多情况 下我们 可 以借用传 统的时 间观 念去量度 、理解表 象音响 ,而 隐藏在看似 无懈
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开启 了新 的篇章 。
年 ,一夫振臂万 夫雄一一 ”这 首歌不仅仅 是作者 的愿 望 ,同时也是
材料 ,在 时 间关 系上 通过 节奏 的拉伸 或紧 缩形 成 的某种 变 奏 。其 次 ,从 “ 操作 环节 ”上 讲 ,传统音 乐作 品中的这类变 奏幅度 ,必 然 受制于演奏 ( 或演 唱)人员 的生 理机能而被 限制在 一个相对有 限的 范围之 内:反 观严肃 电子音乐作 品 ,通过 电子手段变 奏处理各类 声
种种限制 ( 如 同对传统音乐 中的空间轴 改造 的改造一样),将其解放 为可以被用来主导音乐内容陈述及发展变化 的独立音乐要素。 第三 ,综合前 文的论述 ,结合 电子音 乐作品 的实 际聆 听效 果, 我们可 以想象 ,一 些电子音 乐作 品在材料构 建之细节 到整体 的过程
音 或音响 ,则全凭作 曲家的写作 意图 ,不会 有任何外 部因素影 响变
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影响
03
学堂乐歌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音乐教育普及
学堂乐歌的兴起推动了音 乐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 有机会接触和学习音乐。
音乐教材改革
学堂乐歌的出现促使音乐 教材的改革,使得音乐教 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技展促进了音 乐教师的培养,为音乐教 育领域输送了更多专业人 才。
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的先河
01
学堂乐歌的出现,为中国近代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音乐创作的新起点。
促进了音乐教育的普及
02
学堂乐歌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到各个学堂,提高了
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03
学堂乐歌的作品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激
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影响有限
学堂乐歌虽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方面的 影响较为有限。
对未来的启示与影响
01
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学堂乐歌的发展启示我们应重视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国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02
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创作
学堂乐歌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在音乐创作上应鼓励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风格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 化为主题,对于激发当时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 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与争议
创作手法相对单一
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主要以欧化或日本化的曲调填词为主,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创作 风格和民族特色。
内容题材较为局限
学堂乐歌的题材多涉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较为局限的范围,对于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 情感表达涉及较少。
学堂乐歌的产生以及历史意义
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其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
弹词:
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和三弦也有增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
中华民国音乐概况:
梆子腔:
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剧种,它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梆子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形成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感情激烈的冲突与对比。对深化戏剧性矛盾冲突十分有利,并因而受人喜爱。
道情:
它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明清明间代表的歌舞:
明清时期汉族主要的民间歌舞
1、秧歌
二人转
6、二人台等。少数民族主要的有1木卡姆2囊玛3锅庄4堆谢
古琴音乐的发展极其成就:
古琴在历代一直为文人所重,到明清之际演奏流派繁多,明代有徐选为为代表的浙派,刘鸿为代表的江派,张岱为代表的绍兴派,严徵为代表的虞山派,著名琴曲有《渔樵问答》《秋鸿》《伯牙吊子期》《平沙落雁》《长门怨》
皮黄腔:
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他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原来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同地区,后来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所以称为皮黄腔
xx:
创始人严天池,他在琴艺上从名师承精华,创立了清微淡远,博大和平的琴曲风格,虞山派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狱特色的琴派。从明到清虞山派主要琴谱有十多种。
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名解: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
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
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发展1、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2、一些洋务派官僚及为辛勤想的文人,曾先后对推行新型音乐教育做了一定的努力。
3、在清末有一批到日本去学习音乐的人士如沈心工等,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着手有关推进学校歌唱的活动4、沈心工在1903年回国后,就开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唱歌课和编写学校歌曲。
归国留日的学生,在无锡上海等也开始了类似的活动。
5、国内外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刊登有关新编的学校歌曲,以及有关提倡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理论文章。
这样,学堂乐歌迅速传播开来6、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建立后,尽管政治、经济的混乱仍然困扰着各阶层的中国人民,从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讲,对于继续推行新的教育体制和发展新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
这些教育事业上的建设,是当时推进学堂乐歌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学堂乐歌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向青年学生进行所谓“军国民教育”和“辛亥革命”后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等。
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因此,这些歌曲的涌现,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欢迎,流传面也比较广。
形式:1、以西方或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3、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编成的,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4、最初学堂乐歌大多采用日本歌曲去掉进行填词,这可能与我国最早推行学校唱歌就是受日本的影响,以及从事学堂乐歌的编写者也多数是留日学生有关如《中国男儿》5、后来,学堂乐歌就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如:李叔同《送别》6、以我国民族音调天赐的学堂乐歌数量不多,代表性的歌曲有《祖国歌》等7、总的说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的,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改动,但也存在为了达到词曲的新的结合,编写者队员去掉进行了必要的增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山琴况名词解释以及美学价值:徐上瀛所著,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既’二十四况’价值: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他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位)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带去二黄腔,汉调艺人1796到1850年进京,又带去西皮腔,徽调与汉调艺人同台演出,并吸收了昆腔,梆子腔以及当地民间曲调,约在19实际50到60年代形成京剧。
初期演员于三胜张二奎陈长庚称为三鼎甲19世纪到20世纪初梅兰芳,陈砚秋,苟慧生,尚小云等使中国戏曲在历史上达到了最高峰。
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京剧:是以皮黄腔为主的戏曲剧种,因形成在北京而成名,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文场以京胡为主,辅以月琴,京二胡等,武场有鼓板大小锣,钹等昆山腔的产生以及历史地位:又叫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在明嘉靖以前流传不广后经魏良辅等人加工改进渐扩大影响,以至成为传奇剧最有代表性的声腔。
运腔上注意音调的抑扬与表情的细腻,伴奏以笛为主,箫,管,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配合的伴奏乐队。
地位:从明代中叶到清前朝,经过许多文人与艺人的不断改进,艺术上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但由于音乐上过分的缠绵悱恻,唱词文雅难懂,所以在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海盐腔:是四大声腔中的最老的声腔,它萌芽于宋元,明代已经广为流传,因出自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海盐腔多采用南北通行的“官语”,且曲调柔婉细腻,演出时不用弦管,只用锣、鼓、拍板等伴奏。
海盐腔曾对昆山腔影响很大。
万历以后,日趋衰落后为昆山腔取代。
余姚腔:形成在浙江余姚,明嘉靖时已流传于江苏的常州、润州、扬州、徐州、安徽的池州、太平等地,它的文辞比较通俗,曲文中夹进念白,唱腔简单明快,有时近似吟诵。
后被弋阳腔吸收融化合流,以至衰落绝迹。
梆子腔: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剧种,它确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板腔体戏曲音乐形式,对近现代戏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梆子腔造成强烈的节奏感,并形成粗犷激昂的音乐风格,与感情激烈的冲突与对比。
对深化戏剧性矛盾冲突十分有利,并因而受人喜爱。
道情:它渊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
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
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走唱:走唱指的是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
其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板诵板诵是一些没有歌唱性旋律,只是按照一定的节拍,朗诵有节奏有韵律的诗体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板腔性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和三弦也有增用二胡,四胡协助伴奏的。
鼓词:是明代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的,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大量删减说白,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有小曲和大曲之分。
小曲一般为民间小调,不做单独演唱曲目,大曲结构长大,音调比较婉转,拖腔也多,可以用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杂曲:是指明清的由一些运用富有特色的民间小曲发展而为说唱形式的曲种,大都只用一两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或者虽有一定数量的曲调,但具体作品中仍然只用个别曲调反复演唱而不连用各种曲牌。
琴书:是明清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时候还增用打击乐器堂鼓,怀鼓伴奏,琴书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
曲调因地而异,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共同的风格特征是优美抒情。
弋阳腔:元末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主要特点是不管弦,只以锣鼓伴奏,并采用民间常用的一唱众合的演唱形式,曲调刚健高亢,句法自由,唱腔灵活,富于口语化。
乱弹:明末清初在西北陕甘一带兴起的一种新的戏曲体制,它的总体结构约如传奇,分出没有限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创用了板腔体的音乐形式,唱词由七字十字等整齐句式组成,以上下句尾一组,较自由的反复,并做不同的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板式。
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他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原来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同地区,后来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所以称为皮黄腔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他在琴艺上从名师承精华,创立了清微淡远,博大和平的琴曲风格,虞山派为中国第一个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谱,理论纲领和地狱特色的琴派。
从明到清虞山派主要琴谱有十多种。
传奇剧:(明清戏曲特征及历史地位)元末,元杂剧日益衰微。
到元末明初,在南宋时流行的南戏吸收了元杂剧的形式与曲牌,又吸收了明清的民间歌曲、歌舞等艺术成就,并结合各地不同方言、不同民俗,而不断发展与融洽,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传奇剧。
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弋阳昆山腔”明清说唱与戏曲的关系:共同点:都是以唱为主。
不同点:各具特色,体裁不同,联系:两者相互影响,不断发展。
产生过程:说唱音乐形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戏曲产生比说唱音乐晚,在元代末期逐渐发展,戏曲的音乐最初是吸收说唱音乐不断发展形成的。
明清曲艺的(特征)历史地位:明清曲艺是继承宋元说唱而发展创新的,现存三百多种大多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从他们的共同点来看,可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板诵八大类,从音乐形态而言可分曲牌体板腔体与综合体三大类,从说与唱的结合说来,可以归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说有唱三种情况。
曲艺在明清无论是从种类和演唱方式的多样都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明清明间代表乐器的合奏:分为三类,鼓吹,丝竹和清锣鼓。
鼓吹,既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的合奏,其中曲调多来自戏曲曲牌或者民间小曲,丝竹是弦乐器与吹管乐器的合奏,多演奏民间小曲或古代乐曲,清锣鼓为单纯的打击乐器的合奏,以节奏取胜。
具有代表性的有:十番锣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辽南鼓吹,山西八大套,和有著名的合奏曲《弦索十三套》明清明间代表的歌舞:明清时期汉族主要的民间歌舞1、秧歌2、采茶3、花鼓4、花灯5、二人转6、二人台等。
少数民族主要的有1木卡姆2囊玛3锅庄4堆谢古琴音乐的发展极其成就:古琴在历代一直为文人所重,到明清之际演奏流派繁多,明代有徐选为为代表的浙派,刘鸿为代表的江派,张岱为代表的绍兴派,严徵为代表的虞山派,著名琴曲有《渔樵问答》《秋鸿》《伯牙吊子期》《平沙落雁》《长门怨》明清民歌的发展及历史地位:明清民歌继承了历代传统而获得空前发展,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乡城小曲,山歌,号子等各种民歌兴盛,流传甚广,明清民歌的繁荣,使许多文人热衷于对民歌的参与收集和整理,有《挂枝儿》《山歌》《霓裳续谱》等。
地位: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广阔,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社会的诅咒,对爱情的渴望,对劳动生活的描述等,都是人民生活的反映,感情的自然流露。
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以及历史意义:产生:20世纪初我国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一些新歌当时称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其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也有少部分是用我国传统的民歌、词调与戏曲曲调配上新词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忞等历史意义:1是近代民主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新式得到确立和传播2普及了简谱介绍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的发展3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影响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发展4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
其创作方法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也有少部分是用我国传统的民歌、词调与戏曲曲调配上新词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近代京剧的作家和代表作:代表音乐家有:谭鑫培,周信芳,四大名旦程砚秋,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代表作有周信芳《四进土》《徐策跑城》《文天祥》《清风亭》《追韩信》梅兰芳《洛神》《嫦娥奔月》《黛玉葬花》昆曲传习所:1920年成立昆曲传习所是为挽救昆曲起了一定作用,他是在1920年在苏州成立的一个昆曲传习组织,由穆藕初、王鼎成、张紫东创办,聘孙咏为所长,吴梅为名誉主任,沈月泉、沈斌泉为老师,培养出许多著名的昆曲艺人。
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乐团:大同乐会,霄兆国乐社,云和乐社,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是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民族乐器爱好者组织的社团之一,由郑觐文等人于1920年在上海发起,活动主要为学习,演奏名族乐器研制民族乐器等,也搞过一些雅乐演奏,抗日战争爆发后,该会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国乐改进社: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有刘天华等人发起,该社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主旨”主张“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并提出“把音乐普及到一般群众中”以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实际活动主要有1举行音乐演出2出版音乐书刊。
左翼音乐运动:左翼音乐家在从从事群众歌咏运动和抗日歌曲创作同时,在1936年前后,随着抗日名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左翼音乐战线提出的“国防音乐”是在特殊政治情况下产生的一种音乐,号召全体音乐工作者在“国防音乐”的旗帜下保留个人意见,共同从事音乐救国的工作,共同发动群众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
工农革命歌曲:清末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在此过程中,各地张开了群众音乐活动,产生了许多新型歌曲,这些具有革命内容和历史意义的歌曲被称为工农革命歌曲。
这些歌曲大多是为了直接配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对当地革命斗争起了促进作用。
新秧歌运动:1942年,在延安开展文艺整风运动后,文艺工作者掀起极盛一时的新秧歌运动,他们从旧秧歌中的“小场子”加上一定情节,创作出有一定人物,场景,与话剧,糅合创造出一种秧歌剧形式。
秧歌剧特点:最初秧歌剧剧情比较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用叙述式的演唱来表达剧情,其主题简单形式短小,后来发展成有较复杂的结构,有分场,人物叫较多的秧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