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语文试卷作文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解析一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艮是著名学者王阳明的弟子,有一次,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异常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阳明曾多次说:“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认为圣人遥不可及,“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王阳明的言论: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王阳明早看透了王艮的心思,于是说:“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关于“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问题的谈论还在继续,请你写一篇在班级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 【审题】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材料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其一为材料部分,通过抓关键句法确定立意角度。王艮是著名学者王阳明的弟子,“人人皆有良知,皆有善根。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凡夫俗子都是圣人”“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任务驱动部分:关于“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问题的谈论还在继续,请你写一篇在班级交流会上的发言稿。体裁为发言稿,话题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写作时可以由果溯因法,通过三段论式写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成为圣人,需要一颗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更需要一颗宽容博大的心灵。观点比较抽象,写作时可以多举些生动形象、典型新颖的事例,或者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尽量多角度多侧面取材,让论据充实,论证有力。

参考立意:

(1)圣人也是凡人。

(2)这个世界原本公正,人人都是圣人。

(3)有一颗圣人的心便可以成为圣人。

(4)心装良知、公平善良,你便成了圣人。

(5)不要瞧不起任何人。

例文:

人人都可以是圣人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人人都可以圣人”

一天,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外出归来,王阳明问他,你出去游玩,看到了什么?王艮回答,我看到满大街都是庸碌之辈,王阳明笑着说,你看他们是庸碌之辈,他们看你也一样。又一天,王艮外出归来,王阳明问了他同样的问题,王艮有意打趣,便说道,我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想要看看他怎么回答,王阳明只是淡淡一笑,回答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他们看你也是圣人,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苏轼和佛印在一起打机锋,苏轼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施主是一尊佛,苏轼大笑:我看你像一坨牛粪。这一场交锋,苏轼已经落了下风,心中有什么,看到的便是什么。

王阳明说满大街都是圣人,其实并不夸张,与孟子的“性本善”不谋而合,与《三字经》的开头“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心学主张。

心即理

什么是真理,从哪里去找,又该怎么去做?这个问题很复杂,复杂到需要孔子,老子和墨子争来争去,复杂到需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想来想去,复杂到需要每个人从出生学习到入土,还是搞不清楚,但是,这个问题在王阳明这里却十分简单,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圣人,那就是良知,只要遵从良知行事,人人都可以做圣人,一切的道理都要从内心去找,而不是舍近求远,去外部找。

致良知

良知是什么?良知是人的心里对事物的第一反应,它并不同于道德,道德是人的思想对事物加工之后的反应。良知是天生的,不学而得的智慧,良知可以迸发出良能,指导人的行动。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事事遵从良知的人,内心的镜子就是光明的,经常违背良知的人,镜子就是污浊不堪的,已经无法再起作用。

一件错误的事情,如果做多了,就不再觉得是错了,良知也就一点一点的被遮挡了。我们做了错事,内心会有愧疚感,帮助了别人,内心会有满足感,这就是良知在起作用。欠债不还的人一生都会觉得惭愧,即使债主不去催要,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知行合一

我们经常把“知”和“行”分开去讲,先要去学,学会了才能去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大道理人人都懂,却有很多人做不到,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就是因为把知和行分开了。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有了行动才能叫真正的知晓了,没有行的知是毫无意义的。很多人有夜读的习惯,今天读了一篇好文章,想要发奋,第二天却忘得一干二净,有的人却正好相反,看到了一个好习惯,便亲身去做,心理学上有个“21天法则“,人的行为经过21次的反复练习,就会形成习惯,于是,人和人的差距就一点一点的出来了,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相信良知,按照良知去做事,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