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神经生物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囊泡单胺类转运体(VMAT) – 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AChT) – 囊泡抑制性氨基酸(GABA/甘氨酸)转运体(VGAT、VIAAT) – 囊泡谷氨酸转运体
囊泡转运体
动力:
囊泡转运过程首先需要
ATP驱动的H+泵,使囊泡内聚
集高浓度的H+,囊泡内液呈微 酸性,在囊泡膜内外形成电 化学梯度,依此为动力,转 运体将递质与囊泡内H+进行交 换,递质得以进入囊泡。
1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
神经生物学系
氨基酸 胺类 多肽
神经递质(Classical neurotransmitters)
经典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
单胺类(Monoamine)
氨基酸类(Amino acids)
Glutamate(谷氨酸),Aspartate(天冬氨酸) Glycine(甘氨酸), GABA (-氨基丁酸)
囊泡储存是递质储存的主要方式
递质合成后通过囊泡转运体储存在囊泡内,囊泡内可以 有数千个递质分子。待释放的活动囊泡聚集在突触前膜 活动区,为递质的胞裂外排作好准备
聚集在突触前 膜活动区
囊泡的超微形态
– 小分子递质如氨基酸类递质、乙酰胆碱储存在直径 40~60 nm的小囊泡中,在电镜下囊泡中央清亮,为 小的清亮囊泡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合成
合成部位: 突触前末梢
合成酶:胞体内合成, 慢速 轴浆运输(0.5~5mm/d) 末 梢
底物:通过胞膜上的转
+ 运蛋白(或转运系统) 摄

氨基酸类递质
合成速度受限速酶和底物摄入速度的调节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合成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储存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释放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失活
其他: 脯氨酸,牛磺酸(2-氨基乙磺酸)、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神经肽类 其他:NO 、CO
神经递质的判定标准( Criteria for neurotransmitter)
突触前神经元存在合成递质的前体和 酶体系,并能合成该递质
递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冲动抵达末 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 神经肽储存在直径约90~250nm的大囊泡中,电镜下, 囊泡中央电子密度较高,为大的致密核心囊泡
– 单胺类递质储存的囊泡既有小的致密核心囊泡,也有 大的(直径60~120 nm)不规则形状的致密囊泡

神经递质共存
一个神经末梢往往储存和释放两种或更多的化学信息 物质,即多种神经信息物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中,此现 象称为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的释放
钙离子进入突触前膜是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
递质的释放及其调控
囊泡释放是递质释放的主要形式,囊泡的胞裂外排在所有 的递质都相似,但在释放的速度上有所差异。氨基酸类递 质的释放比神经肽快,平均快50ms
钙离子是递质释放过程的触发因子
神经递质共存
共存递质的释放主要是神经元末梢内存在有两种大小不同的 囊泡
谷氨酸(Glu) 天冬氨酸(ASP)
抑制性氨基酸递质 (inhibitory amino acid)
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Ala)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合成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储存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释放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失活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合成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突触前末梢由底物经酶催化合成 – 酶在胞体内合成,经慢速轴浆运输方式运输到末梢, 底物通过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摄入 – 底物和酶是合成的限速因素,合成速度受限速酶和 底物摄入速度的调节
囊泡转运体
转运的能量来源于ATP酶依赖性的囊泡内H+浓度的蓄积
H+与转运递质反向转运
该家族成员有 – 囊泡单胺类转运体 (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VMAT)
• VMAT1:外周内分泌和旁分泌细胞 • VMAT2:CNS
– 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 (Vesicular ACh transporter, VAChT)
神经递质共存
长期来认为,一个神经元内只存在一种递质,其全部神 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这一原则称为戴尔原则 (Dale’s principle)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 以上递质(包括调质),因此认为戴尔原则并不正确
但是戴尔的原先观点认为,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 均释放相同的递质;他并没有限定一个神经元只能含一 种递质。因此,戴尔的观点还是对的,而戴尔原则则是 需要修改的
低频率信息可使小囊泡释放,高频率信息则使大囊泡释放
这样氨基酸和神经肽共同释放,共同传递信息,可起相互协 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有效地调节细胞或器官的生理功能
还可通过突触前互相调节来改变递质的释放量,有利于加强 或减弱作用强度
递质共存 (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Dale’s principle)
囊泡转运体
动力:
囊泡转运过程首先需要
ATP驱动的H+泵,使囊泡内聚
集高浓度的H+,囊泡内液呈微 酸性,在囊泡膜内外形成电 化学梯度,依此为动力,转 运体将递质与囊泡内H+进行交 换,递质得以进入囊泡。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合成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储存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释放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失活
递质释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 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生理效应
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 重摄取)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并能 够分别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 作用
吊着氨基酸上课,高考真从“点滴”做起?
氨基酸类递质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代谢:合成、储存、释放、失 活
兴奋性氨基酸递质(excitatory amino acid)
递ຫໍສະໝຸດ Baidu的释放及其调控
递质释放过程 动作电位→ Na+内流→ 突触前膜的去极化→电
压门控式钙通道的开放→ Ca2+内流→囊泡的膜同 突触前膜的融合→泡裂外排→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突触前末梢的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引起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不是Na+、K+移动本
身 而是由Na+内流时造成的膜的去极化 不伴随离子移动的人工去极化也能诱发囊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