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史记选读》重点课文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管仲列传》一、一词多义(实词)游少时常与鲍叔游()二十而南游江淮()游目骋怀()欺童叟无欺()管仲贫困,常欺鲍叔()讽赋欺相如()善鲍叔终善遇之()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素善留侯张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善尽( )王曰:“善!”乃下令。

()善刀而藏之()事世异则事异()管仲事公子纠()进鲍叔遂进管仲()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群臣进谏《战国策》()将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陛下不过能将十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将信将疑()相管仲既任政相齐()吕公者,好相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杂然相许表示动作()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者,若属皆为所虏()二、一词多义(虚词)既言未既()管仲既用()三军既惑且疑()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子非三闾大夫与()以不以为言()梁以此奇籍()齐桓公以霸()鲍叔不以我为贪()而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固()仓廪实而知礼节()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因因而予之()善因祸而为福()因家沛焉()因张良遂略韩地()因遗策()三、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今义:()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今义:()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今义:()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今义:()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今义:()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名作状(1)桓公北征山戎()(2)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2.形作名(1)将顺其美()(2)匡救其恶()3.名作动(1)齐桓公以霸()4.意动(1)然孔子小之()(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贵轻重()5.使动(1)富国强兵()(2)管仲因而信之()6.为动(1)邵忽死之()五、特殊句式下列句式是()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第一篇:《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学习目标】要求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一.文言知识整理(一)文中常考字词释义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遂坐上坐,无所诎(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4)无内诸侯军……距之(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6)不如决策东乡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2)诽谤者族(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4)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实词当堂练: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必:②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必: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⑤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都彭城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② 4.名词作状语降章邯项羽与宋义北救赵③会项伯欲活张良④ 沛公从百夜往见良余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2.意动用法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单父人吕公善沛令父老苦秦苛法久矣高祖竟酒,后沛公然其计吕媪怒吕公曰3.名词活用为动词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欲约分王关中及见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大王起微细(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系颈以组此三者,皆人杰也4.定语后置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诸将过此者多2.被动句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此其所以为我擒也5.固定格式3.状语后置句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遇彭越(于)昌邑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是以兵大败(四)文言虚词1.因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高祖因狎侮诸客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与俱攻秦军啖以利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可以有大功2.以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乃以秦王属吏二、重点语段翻译: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学案(9份)-苏教版2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约前)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

岁以后,离开家乡漫游各地,寻访古代遗迹,考察民风俚俗,收集资料,回到长安后,入仕作了郎中,奉武帝之命随军西征巡视西南地区。

父亲司马谈去世之后,他继承父职当了太史令,曾经参与制定太初历。

公元前,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了《史记》创作。

.《史记》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

《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多年的历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篇,字。

《史记》的体例是司马迁的创举。

用本纪叙述帝王,兼排比大事;用《世家》记述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来统系年代、世系、人物等;用《书》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以及外国。

五种体例在风格上各具笔法而内容上则构成严密的整体。

后来历代的史家都继承了这样的体例,成为正史写作的通用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年表篇,书篇,共万字。

它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之路?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三、互动探究思考下列问题,并在组内交流。

.壶遂认为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作《春秋》的?司马迁同意他的看法吗?.《史记》是公允的历史实录,还是一家之言?.从《太史公自序》中得知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分组讨论,要求能用原文作论据。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精选13篇)语文教案-《史记》选读篇1教案示例一、导入《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

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

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

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三、鉴赏评价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

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

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

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

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

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

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

史记选读课时归纳复习-课件

史记选读课时归纳复习-课件

17
以……为都 意动
18
使动
省略介词” 于祝”寿 名作动 没有依赖谋生的手段/蛮不讲理
努力 名作动 表比较
故人 教之歌 游子悲故乡 日乐饮极欢 之邑 比沛
19
老朋友/已去世的人
教之(以)歌 怀念 整天 到 和……一样
• 客:
家:
• 阑:
目:
有身: 大度:
家人:
怪之:
酤: 及见怪:
繇: 纵观:
善:
易:
绐:
诎:
怒:
奇:
• 指定学生翻译重点句子 • (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
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 • • • (2)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文言梳理:5
戏 歌思东归 王诸将之有功者 山东 东乡
12 同”麾” 唱歌 名作动 封王 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同“向”
使使者
决战垓下 将三十万 略定楚地 引诸侯兵北 葬项羽谷城 驰入齐王壁
13
派遣 名作动 14 省略”于”
带领 名作动
基本上 向北进军 名作动
省略”于” 军营
•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 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 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复习文学常识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 间的历史。
• 鲁迅称它是 “
”。
• 无论大小人物,都坚持“
”的“实
录”精神,作者本着“读其书想见其人”的
知人论世理念,着力凸现人物在历史进程中
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灵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太史公自序》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太史公自序》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之《太史公自序》1.重点词语总结(1)1-3段:①命南正重以司天司: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③其在卫者,相中山相:④以传剑论显显:⑤昌为秦主铁官主:⑥王卬於殷王: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2)4-6段:①二十而南游江、淮南:②讲业齐、鲁之都讲业:③于是迁仕为郎中仕为: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封:⑤不得与从事与: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所欲论著: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论:⑧则学者至今则之则:⑨史记放绝史记: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论:⑩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朔旦:(3)7-10段: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卒:②小子何敢让焉让: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何为: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害:⑤孔子知言之不用不用:⑥道之不行也行: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是非:⑧以为天下仪表仪表: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贬:⑩以达王事而已矣达:○11善善恶恶善善恶恶:12贤贤贱不肖贤贤贱不肖:○13故长於风风:○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指:○15弑君三十六弑:○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所以:○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有国者:○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宜:○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22夫不通礼义之旨旨:○23夫君不君则犯犯:○24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行:○25以天下之大过予之以:○26则受而弗敢辞辞:○27礼义之大宗也宗:○28垂空文以断礼义垂:○29夫子所论,欲以何明论:○30唯唯,否否,不然是是。

○31春秋采善贬恶采:善:恶:○32非独刺讥而已也非独:○33获符瑞符:○34改正朔正:○35重译款塞款塞:○36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布闻:○37有司之过也有司:○38堕先人所言堕:○39余所谓述故事故事:○40整齐其世传整齐:○(4)11段:①幽于缧绁缧绁:②身毁不用矣用:③退而深惟惟:④昔西伯拘羑里拘:⑤孔子厄陈蔡厄: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⑦不韦迁蜀迁,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抵:(5)12-13段:①周道废道:②秦拨去古文古文:③萧何次律令次:④则文学彬彬稍进文学彬彬:⑤公孙弘以儒显显: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主: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罗:⑨论考之行事论考:⑩既科条之矣科条:○11天人之际际:12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13厥协六经异传协:○2.词类活用(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王(印于殷):)(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死,为动词,)(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善(善):恶(恶):;贤(贤):;贱:)(5)既科条之矣(科条:)3.古今异义(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一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一

《史记·选读》期末复习学案一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天下无治.《尚书》者。

()2、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3、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4、乃谢客就.车。

()5、太子善.错计策。

()6、唯君图.之。

()7、公言善。

吾亦恨.之。

()8、矫.以君命,并命群臣。

()9、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

()10、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

()11、旦暮且下.()12、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

()二、完成下列一词多义1、故2、引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引车入市()故久立与其客语()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今公子故过之()复引车追问侯生()朱亥故不复谢()为公子先引()3、过4、辞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 辞决而行()过犹不及()无一言半辞送我()行过夷门,见侯生。

( )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臣等不肖,请辞去()5、负秦贪,负其强 ( ) 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闻之,肉袒负荆()6、存公子亲数存之()却秦存赵()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秦王因.曰:“今杀相如…()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还,因.上便宜事。

()2、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3、以以.其辩得幸太子。

()欲以.客往赴秦军()4、为外为.诸侯报仇()窃为.公子不取也()四、翻译下列句子1、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7、吾当先斩以闻。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8、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项羽本纪》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项羽本纪》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项羽本纪》1.重点释义拔()项庄拔剑起舞()已拔,皆坑之操()大王何来操惮()虽吴子子弟以已惮籍故()故姓项氏穷()穷来从我将()使公及恒楚将矫()乃渡江矫陈王命略()西略地至雍丘乃()项梁及教项籍兵法佩()佩其绶印趣()趣义帝行期()项羽及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若()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竖()竖子不足与谋稍()稍夺之权,范增大怒郤()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于臣有郤幸()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眴()梁眴籍日徇()广陵人吕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益()益轻秦,有骄色以()以是知其能倚()我倚名族纵()莫敢纵兵()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文言句式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封于项()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与籍避仇于吴中()彼可取而代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诸侯皆属焉()项王君壁垓下()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乃谓其骑曰:“何如?”()汉军至,无以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不忍杀之,以赐公()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起陇角之中()身死东城()3.古今异义(1)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古:()今:()(2)于是项王及悲歌慷慨于是:古:()于是:今:()慷概:古:()慷概:今:()(3)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古:()今:()(4)鲁父兄乃降古:()今:()(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古:()今:()(6)然羽非有尺寸古:()今:()(7)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古:()今:()4.通假字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皆沈船,破釜甑。

()直夜溃围南出()辟易数里()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乘埶超陇亩之中()尚不觉寐而不自责()乃持项王头视鲁()。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屈原列传》1.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亡国破家相随属()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疏:王怒而疏屈平()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闻:博闻强志()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迁:顷襄王怒而迁之()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弹:新沐者必弹冠()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2. 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广崇:()蝉蜕于浊秽()厚币委质事楚:()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亡国破家相随属:()时秦昭天与楚婚:()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 偏义复合词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 古今异同词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古今同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 ()今义: ().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今义: ()奈何绝秦欢古义: ()今义: (),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 ().今义: ()颜色憔悴古义: ().今义:()形容枯稿古义: ()今义: ()而能与世推移古义: ()今义()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认: ().今义: ()5. 特殊句式A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离骚"者,犹离忧也B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遂绝(于)齐(省略介词)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C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方正不容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D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明道德之广崇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E 下列局句子是()句式。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史记》选读的《淮阴侯列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刘邦的形象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探索都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课堂上,我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通过结合具体案例,学生们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学生们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尝试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史记》选读之《淮阴侯列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如何评价一个人物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淮阴侯列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史记》中人物评价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理解: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用法理解困难,如“短小精悍”、“善骑射”等词语的含义。
-历史背景融入:学生可能难以将历史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理解刘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人物评价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跳出传统的善恶评价,从多角度分析和评价刘邦这一历史人物,这对于他们的思辨能力是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方便我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相信我们的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
-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显得枯燥,如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是教学难点、现代语言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骑射”中的“善”字在古代的含义,以及这一技能在当时的军事和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之《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之《高祖本纪》

《史记选读》复习学案之《高祖本纪》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2)遂坐上坐,无所诎(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4)无内诸侯军……距之(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6)不如决策东乡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今义:作业:古义:今义:(2)诽谤者族诽谤:古义:。

今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今义:(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古义:今义:(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无如季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吕公因目固留高祖()(3)因重敬之,引入坐()沛公引兵西()(4)去辄烧绝栈道()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项羽解而东归()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降章邯()会项伯欲活张良()沛公从百余骑()(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父老苦秦苛法久矣()沛公然其计()(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欲约分王关中()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都彭城()(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夜往见良()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高祖竟酒,后()吕媪怒吕公曰()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大王起微细()5.特殊句式(1)下列句子是()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下列句子是()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下列句子是()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下列句子是()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下列句子是()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6.虚词积累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因:高祖因狎侮诸客()因与俱攻秦军()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以:乃以秦王属吏()二世使使者斩以徇()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啖以利()可以有大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然:然恐,不敢不服耳()不然,籍何以生此()喟然太息曰()7.其它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昌邑未拔()摄衣谢之,延上坐()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乃以秦王属吏()非有功伐()还军霸上()去辄烧绝栈道()汉王复入壁()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起为太上皇寿()父兄不能给()可四千余人()意豁如也()。

语文复习学案——史记选读之太史公自序等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语文复习学案——史记选读之太史公自序等重点课文复习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一、太史公自序. 要点词语总结() 段:①命南正重以司天②司马氏世典周史③其在卫者,相中山④以传剑论显⑤昌为秦主铁官⑥王卬於殷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 段:①二十而南游江、淮②讲业齐、鲁之都③于是迁仕为郎中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⑤不得与从事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⑧则学者到现在则之⑨史记放绝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⑩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段: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②小子何敢让焉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④诸侯害之,医生壅之⑤孔子知言之不用⑥道之不可以也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⑧认为天下仪表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医生⑩以达王事而已矣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故长於风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弑君三十六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够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夫君不君则犯语文复习教案司:掌管典:掌管相:当相显:显扬主:主管王:使当王掌:掌管。

治:治理。

南:向南讲业:商讨学识仕为出仕当封:封禅与:参加。

从事:行事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论:阐释。

歌:颂扬。

则:把看作准则。

史记:史册的通称。

论:编写。

次:编撰:缀集。

石室金匮:国家珍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朔旦:旧历每个月初一。

卒:死。

让:推却,推让。

何为:为何。

害:嫉害。

壅:堵塞。

不用:不被采用。

行:推行。

是非:褒贬。

仪表:标准。

贬:贬抑。

退:训斥。

讨:声讨。

达:达成。

奖善惩恶。

尊敬贤良,歧视不才风:讽喻。

指:主旨。

弑:臣杀君、子杀父所以:原由。

本:根本。

故:缘由。

渐:渐进。

有国者:君王。

宜:适合。

权:权宜。

被:遭到。

空言:谴责。

辞:辩白。

旨:主旨。

犯:被冲犯。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也行:的道德。

:罪。

以天下之大予之以:把。

予:加在身上。

受而弗敢辞辞:推却。

礼之大宗也宗:根本。

垂空文以断礼垂:流。

空文:著作。

夫子所,欲以何明:撰述。

明:述。

唯唯,否否,否则是是。

不不。

不。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语文教案《史记》选读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他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史记》中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现实意义,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些品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品质的认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史记》的基本概念、文学特色和历史人物评价。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史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评价和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的基本概念。《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间的历史。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淮阴侯列传》。这个案例展示了刘邦的豁达大度、善于用人,以及司马迁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形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史记》中历史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刺客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刺客列传》

《史记选读》经典篇目复习学案之《刺客列传》1、重点释义(1)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2)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3)使使往之主人。

之:()(4)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5)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6)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7)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8)擅巴汉之饶。

擅:()(9)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10)乃造焉。

造:()(11)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1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13)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14)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15)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16)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17)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18)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1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20)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2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22)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23)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24)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25)轲自知事不就。

就:()(26)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27)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诣:()(28)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2、文言虚词(1)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3)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4)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之:()(5)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6)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7)唯荆卿留意焉。

唯:()(8)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9)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10)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11)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复习学案一、 太史公自序1.重点词语总结(1)1-3段:①命南正重以司天 司:掌管②司马氏世典周史 典:掌管③其在卫者,相中山 相:当---相 ④以传剑论显 显:显扬⑤昌为秦主铁官 主:主管⑥王卬於殷 王:使---当王 ⑦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掌:掌管。

治:治理。

(2)4-6段: ①二十而南游江、淮 南:向南 ②讲业齐、鲁之都 讲业:研讨学问③于是迁仕为郎中 仕为----出仕当④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 封:封禅 ⑤不得与从事 与:参与。

从事:行事 ⑥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所欲论著:所要撰写的论著。

⑦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 论:阐释。

歌:歌颂。

⑧则学者至今则之 则:把---当作准则。

⑨史记放绝 史记:史书的通称。

⑨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论:编辑。

次:编撰 ⑩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缀集。

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11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3)7-10段: 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卒:死。

②小子何敢让焉 让:推辞,辞让。

③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 何为:为什么。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害。

壅:阻塞。

⑤孔子知言之不用 不用:不被采纳。

⑥道之不行也 行:实行。

⑦是非二百四十二年 是非:褒贬。

⑧以为天下仪表 仪表:标准。

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贬:贬抑。

退:斥责。

讨:声讨。

⑩以达王事而已矣 达:达成。

○11善善恶恶 奖善惩恶。

○12贤贤贱不肖 尊崇贤能,鄙视不才 ○13故长於风 风:讽喻。

○14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要旨。

○15弑君三十六 弑:臣杀君、子杀父 ○16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所以:原因。

本:根本。

○17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缘故。

渐:渐进。

○18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有国者:君王。

○19守经事而不知其宜 宜:合适。

○20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权:权宜。

○21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空言:指责。

辞:辩解。

○22夫不通礼义之旨 旨:要旨。

○23夫君不君则犯 犯:被冒犯。

○24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行:恶的品行。

过:罪过。

○25以天下之大过予之 以:把。

予:加在身上。

○26则受而弗敢辞 辞:推辞。

○27礼义之大宗也 宗:根本。

○28垂空文以断礼义 垂:流传。

空文:著作。

○29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论:撰述。

明:阐述。

○30唯唯,否否,不然 是是。

不不。

不对。

○31春秋采善贬恶 采:褒奖。

善:好人。

恶:坏人。

○32非独刺讥而已也 非独:不仅仅。

○33获符瑞 符:征兆。

瑞祥瑞。

○34改正朔 正:岁首。

朔,月首。

○35重译款塞 款塞:叩国门。

○36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布闻:广泛传扬。

○37有司之过也 有司:专管官吏。

○38堕先人所言 堕:“隳”,毁。

○39余所谓述故事 故事:旧事。

○40整齐其世传 整齐:整理归纳 (4)11段: ①幽于缧绁 缧绁:牢狱。

②身毁不用矣 用:被任用。

③退而深惟 惟:思。

④昔西伯拘羑里 拘:被拘禁。

⑤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厥:才 ⑦不韦迁蜀 迁,流放。

⑧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抵:大多。

发愤:抒发愤懑。

(5)12-13段: ①周道废 道:王道。

②秦拨去古文 古文:古代典籍。

③萧何次律令 次:编写。

④则文学彬彬稍进 文学彬彬:文质兼备的儒生。

⑤公孙弘以儒显 显:显贵。

⑥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纂:“缵”继承。

⑦故司马氏世主天官 主:主管。

⑧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网罗:搜集。

失:“佚”散失。

⑨论考之行事 论考:讨论研究。

⑩既科条之矣 科条:按类别排列记录。

○11天人之际 际:关系。

○12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弼”。

配:相当。

○13厥协六经异传 协:协合。

异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2.词类活用(1)诸侯之相王,王印于殷 (王(印于殷):名词作动词,封为王)(2)明主贤臣忠君死义之士 (死,为动词,为……而死)(3)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是非:名词作动词,评定是非)(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善(善):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恶(恶):形容词作动词,惩罚;贤(贤):形容词作动词,尊重;贱:形容词作动词,抑制)(5)既科条之矣(科条:名词作动词,按类别条目编排)3.古今异义(1)使复典之,至于夏商。

古义:到今义:另提一事(2)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古义:参与其事今义:投身(3)小子何敢让焉。

古义:谦词,我今义:男孩子(4)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

古义:故事,旧事今义:故事,虚构的事情。

古义:整齐,整理今义:整齐,有条理(5)《诗》《书》往往间出矣。

古义:不断今义:经常4.通假字(1)《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2)罔罗天下放失旧闻。

“罔”通“网”;“失”通“佚”(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拂”通“弼”5.“以“字用法(1)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介词,凭借)(2)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目的连词,用来) 6.文言虚词(1)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

( 所以)(2)显于唐虞,至于周。

(介词“在”)( 介词“到”)(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 结构助词“的”)(4)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目的连词“来)7.重点词句翻译(1)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译文: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

《诗经》和《书经》也不断地出现。

(2)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译文: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都,期待后世圣人君子观览。

二、高祖本纪1.常用通假字(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债”(2)遂坐上坐,无所诎“诎”通“屈”(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解”通“懈”(4)无内诸侯军……距之“内”通“纳” “距”通“拒”(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6)不如决策东乡“乡”通“向”2.古今异义词(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家人: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作业: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2)诽谤者族诽谤: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约束:古义:规约,规章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无赖:古义:没有出息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3.一词多义(1)吕公者,好相人(动词,给人看相)无如季相(名词,面相)(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本来)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坚持)(3)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沛公引兵西(率领)(4)去辄烧绝栈道(就)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总是)(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项羽解而东归(解散诸侯军队)4.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使……与众不同)降章邯(使……投降)会项伯欲活张良(使……活命)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2)意动用法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认为……奇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以……为苦)沛公然其计(认为……正确)(3)名词活用为动词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安家)欲约分王关中(称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驾着白马白车)都彭城(定都)(4)名词作状语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向北)夜往见良(在夜间)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在途中)(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单父人吕公善沛令(与……交好)高祖竟酒,后(留到最后)吕媪怒吕公曰(对……发火)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赶在诸侯之前)(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及见怪(怪现象)大王起微细(平民,卑微的身份)5.特殊句式(1)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2)被动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3)状语后置句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4)定语后置句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5)固定格式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6.虚词积累则: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就)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因:高祖因狎侮诸客(趁机)因与俱攻秦军(于是)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凭借)以:乃以秦王属吏(把)二世使使者斩以徇(而,表承接)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因为)啖以利(用)可以有大功(凭借)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动词,认为)然:然恐,不敢不服耳(表转折,“但是”)不然,籍何以生此(这样)喟然太息曰(……的样子)7.其它重点词语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大腿)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轻视)昌邑未拔(攻下)摄衣谢之,延上坐(提,道歉,请)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乃以秦王属吏(交付、委托)非有功伐(功劳,积功曰“伐”)还军霸上(驻扎)去辄烧绝栈道(断)汉王复入壁(营垒)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约定日期)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共同)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水的北面)起为太上皇寿(献酒献物,祝人长寿)父兄不能给(供给,使足)可四千余人(大约)意豁如也(性情豁达的样子)三、管仲列传1.全文重难点注释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句式: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义:交往】,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义:对待】之,不以为言【义:不把这事对外说】【句式:省略句。

不以(之)为言】。

已而【义:不久】鲍叔事【义:事奉】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句式:被动句(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义:推荐】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句式:被动句,倒装句(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句式:省略句。

齐桓公以(之)霸。

】,九合【义:会盟】诸侯,一匡【义:匡正,纠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音:gǔ;义:经商,做买卖】,分财利多自与【句式:倒装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音:xiào;义:贤】,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义:逃跑】,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音:shào】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义:以……为羞耻】小节而耻【义:以……为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句式:状语后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句式:判断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义:做……丞相】齐,以【义:凭】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义:使……富】国强【义:使……强】兵,与俗【义:百姓】同好恶。

故其【义:代管仲】称【义:称言,主张】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义:遵循】度【义:礼法】则六亲固【义:稳固】。

四维【义:纲纪】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