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标题:蒙古民间舞中的基本舞步——马步学校:海安县隆政初中案例设计:彭国辉活动目的:1.初步掌握蒙古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学习基本的马步。
2.培养学生具有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塑造健美的身体姿态。
活动过程:一.背景介绍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
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牲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
长期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势,生活地区的不同,形成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快的挤奶等舞蹈语汇反映他们热爱美丽辽阔的草原,热爱家乡,热爱幸福的新生活。
二.马步简介:1.马走:原地马步走。
靠双腿膝关节的交替微颤,身体重心上下移动,可一拍或两拍一次,以示马在慢步行走。
2.小跑马步:正步准备,运用基本舞步中的小跑步,半拍一部,以示小马轻快的跑动。
3.高抬腿马步:正步准备动作时,主力腿蹬地跳起,同时动力腿正吸腿,两腿交替进行,以示大马奔跑嘶鸣,吸跳马步一般一拍一步。
4.长跑马步:基本位准备,动作时,前半拍右脚向正前方串跳一大步,后半拍左脚经右脚内侧继续向前迈一步,紧接着右脚再上一小步。
步法节奏是X XX X XX |。
以示马的急速奔跑。
5.踏点马步:右脚为例,右踏步准备,前半拍左腿弯膝全脚落地,右腿屈膝,脚掌离地,后半拍右脚落地,左脚离地,以示马的行走。
6.摇篮马步:双腿交叉,双脚外侧着地,双踝紧靠。
以右脚为例,身体重心在右脚,右脚全脚落地。
动作时,经过双膝屈伸,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全脚落地,右脚外缘着地,同时双腿屈膝。
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摇篮马步以示行走的欢快幽默感。
7.滑步马步:自然位准备,右脚为例。
第一拍双腿并拢,自然屈膝,前脚掌原地交替两部。
第二拍右脚落地屈膝,重心移至右脚,中腰右侧移,但身体正,眼看前方。
同时左腿滑出向旁伸腿踢起,后半拍迅速收回成自然位,连续做时,动作相同,方向相反。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蒙古族民族风情和审美特征的
重要表现形式。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优美而独特。
蒙古族舞蹈的舞姿流畅、舒展、大气,舞动婆娑飘逸,充满了力量感和韵律美。
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舞姿和动作,展现了蒙古族民族的勇敢豪迈、
阳刚健美、热情开朗的精神风貌。
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节奏欢快有力。
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节奏多样丰富,旋律高亢激越,
鼓点激昂有力。
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凸显了舞蹈的节奏感和动感,使人听觉和视觉上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节奏美。
蒙古族舞蹈的服饰和道具精美华丽。
蒙古族舞蹈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通过服
饰和道具的装饰,展现了蒙古族民族的独特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蒙古族舞蹈常常使用蒙
古民族特有的头饰、挂钱、腰带、领坠等装饰品,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蒙古族舞蹈强调群体协同和合作精神。
蒙古族舞蹈常常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的,舞者们
在舞蹈中密切配合、互动合作,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这种
强调集体协同和合作的舞蹈形式,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中的集体意识和社会团结精神。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
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特色,其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这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
因而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渊源、历史影响及特色差异化的舞蹈风格及深刻把握这种风格特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此将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
关键字:蒙古族蒙古族民间舞蹈“盅碗舞”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非常强大的民族,随着元代的建立蒙古族发展至鼎盛时期。
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这是其能够最终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
蒙古族民间舞蹈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它反映的是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文化基础将蒙古人能够善舞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这样就使许多和宗教有关的舞蹈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最终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舞蹈。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风格的表现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民间舞蹈具有节奏欢快、热情洋溢、风格独特等特点,动作基本以抖肩或翻腕来表现。
在蒙古舞中男子主要以挺拔豪迈、洒脱的舞姿为主,主要展现男性的英武及刚劲。
蒙古舞如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都久负盛名,以欢快的节奏、轻盈的舞步将蒙古人民热情、淳朴的气质展现出来。
一般说来,凡属在草原上流传的娱乐性舞蹈,队形以圆圈型、横排等为主,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有的舞蹈仅仅由一两个动作构成,即使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的客人也能够随学随跳,很快融入到舞蹈中去。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下⾯是店铺整理的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欢迎⼤家分享。
详解蒙古族舞蹈节奏动律特点 1、起源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然,由众⼈边唱边舞,⽓氛和谐⽽热烈。
安代舞最初是由萨满教巫者领唱,众⼈齐唱齐舞,⽤以医治病⼈,所以早期安代舞的歌词有宗教⾊彩。
解放后,安代舞越来越⽣活化,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也常常搬上舞台。
由于简单易学,参加者很快融为⼀体,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2、概述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
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之美。
保留节⽬有"筷⼦舞"、"马⼑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舞"等。
蒙古族舞蹈产⽣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
以久负盛名的"筷⼦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筷⼦舞⾃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边蹲、边站、边⾛、边巧妙⾃如地打击⾃⼰⾝体,变化不同画⾯的舞蹈形式,从⽽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活,乐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3、节奏特点 蒙古族的民间⾳乐旋律优美,⽓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息浓厚。
各种调式都以五声⾳阶为基础,其特点是热情奔放,悍健有⼒,节奏欢快,富有草原风格和浓郁的⽣活⽓息,⾳域较宽,⾳程跳跃⼤。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特⾊的民间乐器。
4、动律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动律特点是绕圆、拧转、横摆扭、拧倾,这是从肩、马步类、柔臂和摔跤步类提炼出的动律特点。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狂野的节奏和激情四溢的舞蹈动作而著称。
下面将从舞蹈形式、舞蹈动作、音乐节奏
等方面来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在于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
蒙古族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包括
集体舞、独舞、对舞等。
最具特色的是集体舞,通常由多人组成,舞者们有序地排列在舞
台上,身体协调一致地展示出华丽的舞姿。
这种舞蹈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
刻的印象。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在于其独特的舞蹈动作。
蒙古族舞蹈动作独特,富有生活情趣
和自然的姿态。
舞者们用身体舞动来表达内心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舞蹈动作形象地表
达了草原牧民牧歌情怀、驰骋沙场的英勇豪情以及丰收的喜悦等。
这些舞蹈动作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给人深深地触动和感受。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音乐节奏上。
蒙古族舞蹈常常伴随着鼓乐、马头琴等
传统乐器的演奏,具有独特的声韵和节奏。
音乐节奏的快慢起伏,与舞蹈动作的变化相呼应,形成了舞蹈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这种音乐节奏的运用使舞蹈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草原民
族的特有情感和精神风貌,让人听觉和视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享受。
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舞蹈形式、舞蹈动作及音乐节奏等方面。
其丰富多
样的舞蹈形式,独特的舞蹈动作以及与之相配合的音乐节奏,赋予了蒙古族舞蹈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草原大地的奇幻与魅力,进而体验到蒙古族独
特的审美情趣。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特色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浅析。
一、明快热烈的风格蒙古族舞蹈以明快热烈为主要风格,展现出蒙古族民族性格中的豁达大气和勇敢坚毅。
舞蹈时韵律感强,动作刚健有力,形象生动。
舞蹈中常出现跳跃、扭转、转圈等突出动感和节奏感的舞步,彰显出蒙古族舞蹈的欢快特色。
二、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蒙古族舞蹈以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为特点。
舞蹈中经常表现出马奔跑、鹰飞翔、羊跳跃等蒙古族人民熟悉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实践。
这些形象缤纷多彩,生动鲜活,展示出蒙古族群众的乐观向上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三、独特的音乐与服饰蒙古族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舞蹈常使用马头琴等传统民乐器,独具特色的音乐氛围和韵律感呼之欲出。
同时,在服装上,蒙古族舞蹈的演员常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
服饰采用富有特色的蒙古族图案,颜色也常使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凸显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的特质。
四、强烈的集体意识蒙古族舞蹈强调集体意识,即强调集体的形式和气氛。
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蹈演员常常形成圆形、线形或其他规则形式来表达舞蹈主题。
在舞蹈中,演员之间可以相互搭手,相互依偎、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在集体意识的呈现中,往往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
总之,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审美特征包括明快热烈的风格、形象丰富的表现方式、独特的音乐与服饰、强烈的集体意识等。
这些特征皆散发出蒙古族人民的独特气质和文化精髓,为中国的传统舞蹈艺术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表现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舞蹈的艺术形式、舞蹈的艺术内涵及舞蹈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归纳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蒙古族舞蹈是一种以身体、手、足等动作的姿态、舞步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舞蹈形式,其以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手法持续表现出动人的画面,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感受。
在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蒙古族的舞蹈以舒展、柔美和平和为特点,同时也表现出劲暴、奔放和热烈的一面。
其具体表现特点如下:1.舞姿端庄优美,手脚灵活:在舞蹈中,蒙古族舞蹈者的姿态端庄优美,手脚动作灵活,气息自然流畅。
具体表现为舞蹈者的手臂活动幅度大,舞步多变,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自由切换身段和姿态;腰部柔韧度高、线条流畅、充满韵味,连贯自然;手势细腻多变,表现出女性的柔美和韵味;脚步轻柔,充满活力。
2.以节奏明快、富有节律感的音乐为伴奏:蒙古族舞蹈以节奏明快、富有节律感的音乐为伴奏,舞蹈者能准确地把握节奏,进而在音乐中表现出独特的舞蹈特色。
同时,舞蹈者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紧密结合,形成美妙的整体效果。
3.保持着质朴、自然、热情的表达方式:蒙古族多数来自草原,这种自然、热情、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到了其舞蹈形式中。
蒙古族舞蹈始终保持着自然、热情、质朴、幽默的表达方式,将其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融入到了舞蹈中。
二、舞蹈的艺术形式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有群舞、个人舞、器乐舞等多种形式。
各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丰富了蒙古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群舞是蒙古族舞蹈中最常见的形式,通常由男女二重唱、三重唱、男女对唱和大合唱等多种形式组成。
群舞形式往往具有集体性和协调性,通过舞动的姿态、幅度和节奏,表现出雄壮、激昂、豪迈的民族精神。
个人舞蹈主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它更加强调舞者的独特性,舞者通过身体和肢体动作,用自我表现静态美和动态美。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展现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
蒙古族舞蹈以其特有的韵律、动作和服饰等独特之处而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
在蒙古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其舞蹈的节奏感、舞者的神态、服饰的独特性等,都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审美魅力。
下面将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浅析。
一、舞蹈的节奏感蒙古族舞蹈的节奏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者们往往会配合特有的音乐节奏,进行独特的舞蹈动作。
蒙古族音乐以其铿锵有力、激昂豪放而著称,而蒙古族舞蹈正是以这种音乐为伴奏,展现出了独特的舞蹈韵律和振奋人心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既表现在舞蹈的整体动作上,也可以从舞者的身体韵律和音乐的呼应上得到体现。
蒙古族舞蹈在表现出激烈、豪放的节奏感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舞者们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审美享受。
二、舞者的神态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者们的神态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蒙古族舞蹈注重表现舞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风貌,因此舞者的神态是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蒙古族舞蹈的舞者们往往会展现出英姿飒爽、豪迈悲壮的形象,他们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都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蒙古族人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体验。
舞者们翻飞的长袖、挥洒的头发、跃动的身姿,都展现出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审美风采和超凡的神韵,给人一种刚毅、磅礴、悠远的审美享受。
三、服饰的独特性蒙古族舞蹈的服饰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服饰多是古代蒙古族人的服装样式,如长袍、马靴、披肩等,这些服饰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且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展现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审美魅力。
蒙古族舞蹈的服饰往往色彩绚丽,图案繁缛,材质厚重,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而在舞者的翩翩起舞下,服饰尤其能够在舞蹈表演中展现出一种肃穆、豪放、神秘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一场蒙古族舞蹈的视觉盛宴。
四、情感表达蒙古族舞蹈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蒙古族“盅碗舞”的风格特征研究
蒙古族“盅碗舞”的风格特征研究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的舞蹈文化。
“盅碗舞”是蒙古族传统舞蹈中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盅碗舞的历史渊源、舞蹈动作、服饰道具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究其风格特征。
一、历史渊源盅碗舞起源于蒙古族牧民生活中的一种日常工作,是一种模仿放牧民众生活场景的舞蹈。
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蒙古族民歌舞的形成时期,大约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蒙古族的历史长河中,盅碗舞一直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舞蹈动作盅碗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牧民在草原上放牧的生活场景,舞者手持盅碗、奶桶等器具,进行各种动作,如挤奶、喂牲口、打草等。
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富有生活气息,舞者们跳跃、转身、转圈、扭动等,形象地展现了牧民在草原上的劳作场景,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牧民们的生活乐趣。
三、服饰道具盅碗舞的服饰道具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为舞蹈增添戏剧色彩。
舞者的服装通常以鲜艳的颜色为主,既符合盛装舞者的形象要求,也体现出草原的辽阔和生机。
而盅碗、奶桶等器具则是盅碗舞不可或缺的道具,它们的运用不仅可以形象地展现牧民的生活场景,更可以增加舞蹈的戏剧性和真实感。
四、表演形式盅碗舞通常是在庆祝活动、节日聚会、宴会娱乐等场合进行表演的。
一般而言,盅碗舞以集体舞为主,舞者们手持盅碗、奶桶等器具,整齐划一地进行舞蹈动作,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表演形式上,盅碗舞还会与民族音乐、歌唱等元素相结合,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观众在欣赏盅碗舞的也能体验到蒙古族独特的音乐文化。
盅碗舞作为蒙古族传统舞蹈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历史渊源、舞蹈动作、服饰道具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均体现出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盅碗舞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文化,也可以为蒙古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24年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蒙古舞蹈的种类以及特点 篇1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
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
三是查玛。
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喇嘛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安代舞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世术特色,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近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四是科尔沁“博”舞。
“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现在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
蒙古族民间流传的舞蹈。两脚交替悠晃步,粗狂奔放的跳踏步,明快潇洒的下身或侧身跑跳步等几种动作组成。上身动作有甩手,与人背后拉手,众人手拉手,围着圆圈跳舞,所以通常人们又称布里雅特民间舞蹈为圈舞。慢板跳得抒情柔和,快板跳得欢快敏捷,跳跃性强。民风淳朴,具有远古色调,感情热烈奔放。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审美特征上体现了民族独特性和文化传承性。
本文将从舞蹈形态、音乐节奏、服饰装扮以及舞蹈意境等四个方面,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形态蒙古族舞蹈的形态丰富多样。
其特点在于气势恢宏、舞姿奔放、动作矫健。
在翻滚跳跃、弓步高挑、腰肢灵活等方面均表现得尤为出色。
这也与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和骑马文化有关。
此外,蒙古族舞蹈中充满了群体化的表达方式,群体动作互相呼应,紧密协调。
舞者们常常排成一个人字形、鸟翼形或者草原上常见的马形,在音乐的节奏下跳跃转动,整个舞蹈富有生气和活力。
二、音乐节奏蒙古族舞蹈的音乐节奏,强调的是鼓点和音律的统一。
其音乐风格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风格,有时猛烈有力,有时协调平和,如同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在蒙古族舞蹈中,鼓点独特,有时荡起荡落,有时嘹亮清脆,能够带给观众强烈而又久久难忘的视听感受。
三、服饰装扮蒙古族舞蹈的服饰装扮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蒙古族舞蹈服饰以独具特色的头饰、肩带、领子、腰带、裤腿等为特色,这些服饰多取材于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常常在服饰上进行花纹刺绣。
蒙古族呈现出的服装是多元化,充满了民族特色,具有故事性、象征性,具有民族地域特有性及上古时期符号化意义等,是舞蹈整体观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表演的本质之一,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感官冲击。
四、舞蹈意境蒙古族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莫过于其富有强烈的民族和文化内涵。
舞蹈意境多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如骏马奔腾、草原细雨、风沙弥漫等,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崇敬。
而表演者通过身体的动态、舞蹈动作的变化、面部表情的变幻等多方面展现舞蹈的内涵,带给观众更深刻的感官体验。
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中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中地域性因素的影响蒙古民族民间舞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因素。
在蒙古国内,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各有特色,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
本文将从地域性因素的角度来探讨蒙古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特点及其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蒙古国内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民间舞蹈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原地区的舞蹈多以舞者的动态和轻快为主,如《哈拉浪舞》、《最勒歌舞》等,这些舞蹈在草原广阔的空间中展现出舒展和奔放的特点。
而沙漠地区的舞蹈则多以手势和身体姿态的变化为主,如《撒克贡舞》、《罕赖舞》等,这些舞蹈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表现出悠长和凝重的风格。
森林地区的舞蹈则多以动物的形态和动作为主题,如《鹰舞》、《狼舞》等,这些舞蹈在茂密的森林中展现出灵动和生气盎然的特点。
可以看出,不同地理环境对蒙古民族的舞蹈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气候条件也对蒙古民族的舞蹈风格产生了影响。
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使得蒙古族的舞蹈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冬季的舞蹈多以手脚的运动和迅疾的节奏为主,如《沙利吉》、《皮尔赛舞》等,这些舞蹈在寒冷的冬季中展现出能量和活力的特点。
夏季的舞蹈则多以慢节奏和柔美的身体动作为主,如《阿尔斯舞》、《翠格舞》等,这些舞蹈在炎热的夏季中表现出柔情和婉约的风格。
可以看出,气候条件对蒙古族的舞蹈风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民俗文化也对民间舞蹈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族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他们的生活与草原密不可分,因此草原文化对其舞蹈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蒙古族的舞蹈多以马、鹰、狼等草原动物为题材,如《蒙古马舞》、《鹰翔舞》、《狼之舞》等,这些舞蹈在表现草原民族的豪情和骄傲的也表现出草原生活的辛勤和快乐。
蒙古族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也对其舞蹈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如《那达慕舞》、《色勒格舞》等,这些舞蹈在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中表现出虔诚和喜庆的特点。
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研究
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研究摘要: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其蒙古族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是草原的娇子,舞蹈是他们民族的特色。
形形色色的蒙古族民间舞蹈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舞姿如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或者热烈的摔跤舞及欢乐的挤奶等等都体现了蒙古舞的特色,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
舞姿中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特殊表达方式。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风格特点,基本动作,起源。
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深入了解后,发现很有趣味。
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能够以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它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符号。
一、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
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上来看,任何一种舞蹈的产生都不是历史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载体,而舞蹈作为一种灵动、活泼的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承上有着深刻的体现。
蒙古文化是几千年的草原文化,同时还具有西方文化的元素,还融合了汉文化元素,同时草原骑兵的出现,就更有利于蒙古族舞蹈深入群众,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二、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
首先就是从基本体态上来看,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
仰头,颈部稍后枕。
其次是在手型上,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
硬腕,双手同时提压腕、双手交替提压腕;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
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常用脚位,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大八字步位、弓箭步位、踏步位(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脚掌踏地)、大踏步位(在踏步位基础上,双腿拉开距离,成为前腿屈膝半蹲,后步绷直的动作)。
以及点步位(双脚站八字位,但一脚稍前于另一脚,用脚尖点地)、大点步位(在点步位基础上,两腿拉开距离,后路屈膝微蹲,前腿伸直点地)。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1. 引言1.1 概述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精美的服饰与道具、丰富的情感表达、悠扬的节奏与音乐以及生动的舞台表现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文化,还可以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启示。
本文将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浅析,旨在揭示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同时探讨其对当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蒙古族舞蹈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内涵。
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蒙古族文化的精髓。
通过对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与道具的运用、情感表达、节奏与音乐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揭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规律,有助于深化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研究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也可以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
对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舞蹈动作的特点蒙古族舞蹈的舞蹈动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其中常见的动作包括起舞、旋转、跃起、踢腿、踏步等。
这些动作多以骑马、狩猎、战斗等生活场景为背景,展现出蒙古族人的勇敢和豪迈。
蒙古族舞蹈的动作技巧要求较高,例如在跳跃时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在旋转时要控制速度和角度,这些要求使得舞蹈动作显得精湛而优美。
蒙古族舞蹈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舞者常常要进行各种身体的扭转、伸展和旋转,展现出身体的灵活性和韵律美。
蒙古族舞蹈还注重动作与情感的结合,舞者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挣扎、渴望等,使得舞蹈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蒙古族舞蹈的舞蹈动作特点体现了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价值。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和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彪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蒙古族舞蹈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期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为其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弘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与斯琴塔日哈等专业舞蹈工作者深入到大草原,潜心学习蒙古族传统艺术,把蒙古族民间艺术素材带入舞蹈的教学课堂,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规范,去粗取精,加以提炼,创作出富有蒙古族民间舞到艺术特色的优秀作品。
贾作光创作的《鄂尔多斯》舞蹈就是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民间提炼素材,精心磨练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少数民族舞蹈中最先为祖国获得国际荣誉的舞蹈作品之一。
这个作品演出成功之后,马上在草原迅速传播,激起了蒙古族人民对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巨大热情。
贾作光的创作,表演和艺术实践,把蒙古族舞蹈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1)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
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2)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
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
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探析【摘要】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著称。
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传统风格。
【关键词】蒙古舞蹈;传统风格;民族特色1.蒙古舞蹈的体态动作具有传统风格1.1牧民的生活方式决定现今蒙古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在蒙古族舞蹈中,一般人们都认为其主要特点是肩膀动律、双摆手和骑马步等。
这是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风俗习惯、劳动生产而形成的艺术传统。
例如:(1)腕部动作中,硬腕、柔腕、绕腕的动作所表现的干脆利落、有弹性和强有力的柔韧性的动作特征;(2)肩部动作中,硬肩在两肘与两肩之间的前后交错、反复交替的韵律中,要求做到干脆、迅速、有力;而在运动方向向上变化成上下运动的耸肩则要求在一肩或者两肩同时上耸起再落下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上下快速有弹力地动,节奏干脆,重拍在上的特点。
1.2体现性格特点的步伐舞蹈动作1.2.1基本步伐动作分平步、踮步和错步平步指一拍一步,一脚贴地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同样向前迈步,(动作时,身体挺直,气息下沉,脚拖地向前,行进中保持小八字步);踮步指主力腿有控制的上下屈伸,另一脚左后踏步,(动作要求柔软而内在,上下屈伸重拍在下);错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另一脚在后只在地面上蹭一步紧跟上,(动作时要平稳,不能上下伏动)。
三种步伐的动作特点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稳”。
1.2.2马步动作分走马步、轻骑马步、小跑马步、摇篮马步、进退马步、滑步马步所有马步的舞蹈动作都强调了膝松弛、脚平稳,充分体现出蒙古族人的扎实稳重。
例如:走马步指一脚向前迈一步,一脚跟近,上下屈膝一次;两脚交替上步,上下起伏,单手勒缰;轻骑马步指(立掌步)前半拍左腿直立半脚尖,同时右腿通过提膝向前掏小腿迈步,后半拍右脚落地,重心前移,换左脚起步,交替进行,原地做时,交替压脚跟;摇篮马步指两脚交叉站立,重心到右脚,右脚着地,左脚外侧着地,脚跟离开地面,双膝屈伸,重心到左脚,左脚着地,右脚外侧着地,脚地离开地面,左右交替移动,(动作时注意弧线,过程及膝部的屈伸)。
论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表现手法与特点
论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表现手法与特点内容摘要:蒙古族舞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具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阐述在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定义与内涵的基础上,阐述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表现手法;分析了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关键词:舞蹈蒙古族风格性表现手法实现手段引言蒙古族舞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代表性的舞种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与艺术风格,学习蒙古族舞蹈,一定要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在表演中也一定要突出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
深刻认识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表现手法、“风格性”特点、有助于演员及编导更准确、更全面理解蒙古族舞蹈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创造出风格鲜明、独特的蒙古族舞蹈。
一、蒙古族舞蹈“风格性”的表现手法“风格性”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
”[1]“舞蹈的风格性”是指“舞蹈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
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
[2]”通过“舞蹈的风格性”概念,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思想性、独特性、稳定性等六大特征。
(一)风格性的体态:手形、手位、脚位的配合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的体态表现就是手、脚、腰、头并用,多以翻腕、抖肩的方式去表达出草原人民率真开放的性格。
手部动作的展现多源于人们对鹰的崇拜和模仿,用握拳式、提腕、压腕、硬手、软手、交替硬手、双软脆手、交替软脆手等手部动作,配合肩、臂、肘、腕、指尖一连串流畅且柔软的摆动,动作轻巧灵活、柔中带刚,展现雄鹰翱翔草原、搏击长空的形态与气魄。
在贾作光先生创作的《鄂尔多斯舞》快板舞蹈中,主要由硬肩动作和硬腕、绕腕等动作组成。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作者:彭传浩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10期蒙古族民间舞蹈直接表现出当地人深刻的民族信仰和生活追求,包括激烈的摔跤舞蹈等模式,这种风格绝非偶然衍生,而是蒙古族优质历史文化作用的必然结果。
由此,笔者决定在深刻探索蒙古族民间舞蹈衍生背景前提下,联合丰富实践经验论证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希望为日后该类文化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愈加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众所周知,蒙古族天性活泼乐观,对于爱情更加是无限憧憬和坚贞,这类特征透过其舞蹈风格上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至于蒙古族民间舞蹈最鲜明的风格特色,即节奏轻快明朗,而这也恰巧映射出蒙古族人民开朗的性格与雄壮的气魄。
针对这部分特色内容加以深入性校验解析,对于今后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各地情感交流,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应。
至于细化的研究内容将主要会在后续一一阐述。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衍生背景蒙古族主要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之中聚居,在经历较为久远的畜牧生活之后,造就出了他们的坚强、果断、豪爽的性格特征。
而蒙古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经常会模仿矫健的大雁与活泼的马步等,自然也就蕴藏着热情、彪悍有力的基础性风格特色。
须知各类形式的舞蹈的衍生,都是由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而文化想要得到长期传承和改良发展,就不得不依靠舞蹈这类生动、有趣的控制媒介。
相比之下,蒙古族一直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感染基础上,亦接受西方和汉文化同步交织化洗礼。
特别是在草原骑兵引领作用之下,蒙古族舞蹈便在群众之中全面深入,这更加为日后蒙古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改良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要点蒙古族一直热衷于歌舞,流传至今,已经转变为以横排和竖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同时动作构成又不会过于繁琐,即便是一些新到访的客人亦可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并迅速融入其中。
这种舞蹈风格展现形式极为丰富多元,凝聚着当地人民对草原生活以及祖国强烈的爱慕情感。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人民有着质朴、热情、粗犷、彪悍的民族性格,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民族性格,民族习惯,同时受其民族历史发展和地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造就了其民间舞蹈有别于其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本文以蒙古族民间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蒙古族民族舞蹈审美特征的分析,为民族舞蹈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寻找示范的标杆,为未来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性格审美朱玉红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蒙古”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忙豁勒”,是蒙语的音变,有质朴的意思。
而蒙古族正如其名,是一个非常质朴、热情好客的民族。
据相关资料记载,古代的蒙古族人在高兴时喜欢模仿鸟类动物来进行舞蹈;如模仿雄鹰、大雁、鹤等等。
因此,蒙古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我们研究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审美特征时,都要从这个民族最基本的地理环境入手。
蒙古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其中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草原地区,属于游牧民族,其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
蒙古族人民以草原文化为依托,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他们善于狩猎、爱好骑射并喜欢歌舞,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创作出了大量的民间舞蹈作品。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作品从内容、形式到体裁层出不穷,多元化、多样化,独具特色。
通过舞蹈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族的民间风情和他们所赖以生存的那片草原的独特魅力。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概述蒙古族舞蹈是中国五大民族舞蹈学科中具有特点的舞蹈种类之一。
蒙古族的舞蹈艺术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有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分。
蒙古族的民间舞蹈主要来源于民间,人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提取素材,并将所见、所感、所悟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富有创造性的表达出来,舞姿绚丽多彩、舞蹈气势恢宏,从中能使人感受到那草原文化的厚重,为人们再现了那个地方人民生活的场景,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这一伟大民族的精神品格,仿佛是一幅流动着的生命画卷,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与心灵,让人陶醉在富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舞蹈魅力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要点研究
蒙古族民间舞蹈直接表现出当地人深刻的民族信仰和生活追求,包括激烈的摔跤舞蹈等模式,这种风格绝非偶然衍生,而是蒙古族优质历史文化作用的必然结果。
由此,笔者决定在深刻探索蒙古族民间舞蹈衍生背景前提下,联合丰富实践经验论证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希望为日后该类文化可持续传承和发展,提供愈加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众所周知,蒙古族天性活泼乐观,对于爱情更加是无限憧憬和坚贞,这类特征透过其舞蹈风格上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
至于蒙古族民间舞蹈最鲜明的风格特色,即节奏轻快明朗,而这也恰巧映射出蒙古族人民开朗的性格与雄壮的气魄。
针对这部分特色内容加以深入性校验解析,对于今后蒙古族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各地情感交流,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应。
至于细化的研究内容将主要会在后续一一阐述。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衍生背景
蒙古族主要在我国内蒙古草原之中聚居,在经历较为久远的畜牧生活之后,造就出了他们的坚强、果断、豪爽的性格特征。
而蒙古族特有的民间舞蹈,经常会模仿矫健的大雁与活泼的马步等,自然也就蕴藏着热情、彪悍有力的基础性风格特色。
须知各类形式的舞蹈的衍生,都是由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而文化想要得到长期传承和改良发展,就不得不依靠舞蹈这类生动、有趣的控制媒介。
相比之下,蒙古族一直深受草原文化的熏陶感染基礎上,亦接受西方和汉文化同步交织化洗礼。
特别是在草原骑兵引领作用之下,蒙古族舞蹈便在群众之中全面深入,这更加为日后蒙古族民间舞蹈可持续改良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二、蒙古族民间舞蹈独特的风格特色要点
蒙古族一直热衷于歌舞,流传至今,已经转变为以横排和竖排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娱乐性舞蹈,同时动作构成又不会过于繁琐,即便是一些新到访的客人亦可在短时间内掌握要领并迅速融入其中。
这种舞蹈风格展现形式极为丰富多元,凝聚着当地人民对草原生活以及祖国强烈的爱慕情感。
至于相关细节则具体如下所示:
(一)开朗愉悦的风格特色
即便是长期在生活与工作之中奔波劳碌,但是也无法动摇蒙古族人民乐观向上的身心特征,因此一直以来当地民间舞蹈多传达出欢快的信息,几乎不太涉及任何忧伤情怀。
单纯拿筷子舞为例,每逢佳节之时必然会出现,并且主要由男性演员进行单人表演。
即要求舞蹈人员在保持半蹲体态的基础上,配合右手上的筷子进行身体各类部位有节奏的敲击、歌唱,力求将当地舞蹈愉悦的风格特色完整地呈现出来;再就是在侧边旋转同时双膝跪在地上,利用地面敲击塑造出激烈的
节奏感官效应,进一步清晰地映射出蒙古族人民豪迈、热情的性格特征。
(二)朴实豪迈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之中,这也造就出这类人群纯朴和豪迈的性格特征。
如蒙古族民间长期流传的安代舞,由于过去被赋予强烈的迷信色彩,便主要安排几人以呈现圆形的形式进行舞蹈。
其间单位表演成员都会在手中拿着一条白巾,并且在领唱的即兴表演中进行和音。
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类舞蹈开始做出系统性的改革调试,即主张配合表演者温柔、敏捷,充满韵律的形体动作等,营造出蒙古族人民欢呼雀跃的情感氛围,并且将草原儿女对美丽生活的向往情怀发挥到极致状态之上。
(三)优雅含蓄的风格特色
蒙古人并非一味地豪迈,他们的内心依然是温柔的,招待客人亦十分周到。
而能够表现这一特征的舞蹈,便非蛊碗舞莫属。
之所以称作是蛊碗舞,就是因为其核心道具便是蛊和碗,这类舞蹈主要是在当地大规模宴会上出现,在对饮欢悦之时,眼前的一切事物便都成为舞蹈的道具,就这样跟随着音乐的节拍跳动起来,长期之后便演变成为一类别具一格且充满风韵的舞蹈现象。
正是在这类背景影响下,现在的蛊碗舞已经挣脱传统舞蹈固定动作的限制,只要能够将击蛊的规律和基础动作掌握完全之后,舞者就可以尽情展现个人风姿,直至达到情绪的高潮。
归结来讲,蒙古族蛊碗舞蹈的动作和姿态变化多端,映射出舞者非凡的技艺、高超的智慧特征,特别是在当地流行民歌曲调交互作用下,更加将蒙古族人民优雅与含蓄的风格特征展露无遗。
(四)机智果断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人民性格还包含机智果断的一面,这类思想在当地舞蹈融入之后,开始产生出蕴含深刻思想的牛头虎舞。
这类舞蹈在巴嘎塔拉等区域之中衍生,持续至今已然有两百多个春秋时节,尤其是在激烈的舞蹈动作支持下,将牛的倔强、虎的勇猛、樵的机智等细节掌控的淋漓尽致,所以一直被群众热衷。
(五)粗犷雄壮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人民在辽阔的草原经过长期放牧和重重生活挑战之后,造就出他们持续突破自己的夙愿,为了获得理想的生存机会,涉及摔跤舞蹈便顺利产生。
在表演该类舞蹈过程中,参演人员会戴着面具,并且在强烈鼓乐的节奏之中展现各式各样的摔跤动作,亦或是进行地空旋转与前后跳跃,现场情景十分之形象逼真。
经过长时期赏析认证,这种相对灵活的舞蹈艺术与表现模式,往往会令观众感受到极为生动的生活气息;而舞蹈的伴奏音乐和曲调结构则更加呈现出完整的结构形态,两类要素彼此之间交互作用影响,仿若在草原上奔腾跳跃的骏马一般。
综上所述,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会借助当地独特的舞蹈艺术模式加以呈现,穿插渗透出的是专属的民族文化符号。
而笔者经过探索蒙古族民间舞蹈衍生背景
和转变历程过程中,开始发现动物躯干等任何事物都可以展现出这类民族特殊的舞蹈艺术形态、渗透出民族的本性特征。
特别是在形体展现和民族文化优势交互式作用下,涉及蒙古族天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得以绽放完全,至此他们专属的民族文化内容开始在我国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世代传承,为推动各个民族、区域协调化发展进程,做出优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