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际微生物测定

合集下载

应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植物根际菌群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应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植物根际菌群的生长和发育状况

应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植物根际菌群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植物根际菌群是指生存在植物根部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植物呈现出一种共生、互利共赢的状态。

根际微生物在植物健康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助于植株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的侵害,以及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等等。

因此,研究植物根际菌群的生长和发育状况对于有效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及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应用显微镜技术对植物根际菌群的观测及分析已成为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从显微镜技术的种类、适用范围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显微镜技术种类及原理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利用物体对光的吸收、透射和反射特性以及光的波长和相位差,对物体进行放大和成像的一种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光学成像清晰,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观测植物根际内微生物形态和数量分布的显微镜技术。

2.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利用电子束对物体与电子的相互作用进行观察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相对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具有更高的放大倍数和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观察到更小的微生物结构和更细微的形态特征。

在植物根际微生物构型观察以及纳米级微生物形态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是一种光学放大技术,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不同,它利用光的聚焦效应从而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空分辨率。

在观察植物根际内极小的微生物结构如细菌类的形态分析,以及在动态分析组织显微环境变化特性等方面有优势。

二、显微镜技术在研究植物根际菌群中的应用1. 观测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应用显微镜技术可以清晰地观测植物根系内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和群落结构,包括细菌、真菌、线虫和原生动物等。

这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及生物化学机制。

2. 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变化通过显微镜观察和计数分析,可以获得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布。

这对于分析微生物在植物根际群落的动态变化行为和数量统计等信息的获取十分重要。

4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4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

第4章植物根系和根际的研究方法第一节植物根系的研究方法植物根系具有吸收和输送养分和水分、合成植物激素和其他有机物质、储存营养物质以及支撑植物使之固定于土壤中等多方面的作用。

它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因此它与植物营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植物根系的研究比地上部分的研究要困难的多。

一、根系研究方法(一)钉板法:常用。

1、钉板的制作:小板:50cm×50cm,钉长5cm,钉距5cm。

大板:60cm×100cm,钉长5cm,钉距5cm。

2、取样3、清洗4、根系摄影与测定(二)容器法:容器种植主要研究根系生理或生态学特性。

条件容易控制。

1、容器大小与根系体积适应2、种植盒的制作:(三)玻璃壁或玻璃管法:用探头观察根系生长情况。

(四)多孔膜法:尼龙纤维多孔膜(孔径0.3m)二、根系测定方法(一)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测定方法根系形态特征包括根系体积、几何形状、长度、分布深度、根密度、分枝状况、根重、根表面积、根毛数量和根尖数等。

根系形态与养分、水分的吸收能力有密切关系。

在植物营养研究中,常用的根形态参数主要有根重、根长、根表面积、根密度、根毛和根尖数等。

1、根重根重对于表征根的总量是一个很好的参数,植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和速率通常用单位根重作参量。

根重分为根干重和根鲜重两种。

根干重对于养分和水分吸收不是个理想的参数,因为老而粗的根所占的重量很大,而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很小。

但当了解植物地下部的生产力时,干重常作为估计的标准。

在估算根/冠比(R/S)时,也要用根干重。

测定根干重的方法,一般采用烘干重量法。

在105o C条件下烘干10-20h或在60-70o C下烘干20h,称重。

根鲜重是个理想参数,在植物营养研究方面很有应用价值。

养分吸收大多用根鲜重作参量。

根鲜重容易测定,但准确程度与根外粘附水分有关,故受操作影响较大。

2、根长根长被定义为单位土壤表面积上根系的总长度(L A ),计算公式为:L A = 当根长测定后,如已知根的平均直径,则可以推算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也可用于计算养分吸收速率。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邵秋雨,董醇波,韩燕峰*,梁宗琦(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真菌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 根际微生物组 (rhizosphere microbiome),是植物从其种子库土壤微生物组中有选择性地招募在根际聚集的动态微生物集群。

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等的飞速发展,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及土壤微生物组间的紧密联系引起了全球关注和研究热潮。

根际微生物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其与植物间的互作极为复杂,有正相也有负相。

植物通过从土壤微生物组中招募到根际的某些组分获得积极反馈。

正确管理植物根际微生物组不仅能促进宿主营养吸收、抵抗病虫害及适应环境胁迫,还可能促进健康土壤的形成,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对根际微生物组的定义、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重点关注了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间的互作过程,以期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类生物资源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组;根系分泌物;农业生产;模式微生物群落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of plantsSHAO Qiu-yu, DONG Chun-bo, HAN Yan-feng*, LIANG Zong-qi( Institute of Fungus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fers in particular to the dynamic microbial consortium that are selectively recruited by plants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of their seed banks and gathered in the rhizosph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metagenomic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ural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rhizosphere microbiome, plant host and soil microbiom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and become research upsurg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garded as the second genome of plants, has very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lants can obtain positive feedback by recruiting certain members of the rhizosphere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The correct regulation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nutrition absorption, resis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and help the host to adapt environmental stress, but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soils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driv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of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the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plant host was focused.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bett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biological resources.Key words: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oot exud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andard microbial model早在1904年,德国学者Hiltner就提出了“根际”一词,将其用以描述受植物根系影响的狭窄土壤带[1]。

新造地马铃薯根际固氮解磷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新造地马铃薯根际固氮解磷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新造地马铃薯根际固氮解磷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王惟帅;杨世琦;杨正礼【摘要】[目的]揭示马铃薯根际土壤固氮解磷菌类群,分析其固氮酶活性和溶磷能力,为利用新造地作物根际促生菌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延安市安塞区新造地的马铃薯根际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Ashby培养基和无机磷培养基分离纯化马铃薯根际固氮解磷菌,以16S rDNA基因分析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类群组成,以乙炔还原方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以溶菌圈法和钼蓝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结果]从延安新造地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并筛选到9株固氮解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红球菌属(Rhodococcus)、节杆菌属(Paen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贪噬菌属(Va riovorax)、肠杆菌属(Kosakonia)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等8个属;9株固氮解磷菌均具有固氮和溶磷特性,其固氮酶活性在11.88~95.08 nmol/h,其中菌株N34的固氮酶活性最高,且与其他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差异显著;9株固氮解磷菌株溶磷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溶磷能力为22.05~54.9 mg/L,其中菌株N46的溶磷能力最好,7d累积溶磷能力达到54.9 mg/L.[结论]分离纯化得到的9株固氮解磷菌均具有一定的固氮解磷能力,可用于开发马铃薯功能菌肥.【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8【总页数】8页(P127-133,143)【关键词】新造地;固氮解磷微生物;固氮酶活性;溶磷能力;延安【作者】王惟帅;杨世琦;杨正礼【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8+1延安属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土壤母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质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分离筛选与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分离筛选与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分离筛选与鉴定杨蓉;房世杰;杨文琦;侯敏;詹发强;侯新强;张慧涛;龙宣杞;崔卫东【摘要】[目的]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对黄瓜和番茄有明显促生效应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方法]从番茄、黄瓜、茄子、辣椒四种蔬菜作物的根际土壤中进行分离,测定菌株的促生能力,获得优势广适菌株,再根据菌体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部分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24株细菌菌株,经平皿初筛,分别筛选出对黄瓜幼苗、番茄幼苗生长有显著促生作用的细菌11和5株,再经营养钵促生实验筛选出2株对黄瓜、番茄幼苗均具有显著促生作用的PGPR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布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结论]所筛选细菌对黄瓜和番茄幼苗有显著促生作用,为进一步构建PGPR广适菌群提供了菌株资源.%[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screen out effective plant growth -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strains ( PGPR) for cucumber and tomato from different vegetable rhizosphere soil. [ Method ] PGPR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of tomato, cucumber, eggplant and capsicum/chilli based on growth - promoting effect investigation by petri dish preliminary screening and nutrition pot experiment. The selected efficient and broad adaptive strains were then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physiochemical, and 16S rDNA analysis. [Result]24 strains of PGPR were screened primarily, and 11 strains and 5 strains of them could obvious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ucumber and tomato respectively. 2 strains of them were proved to be efficient for both vegetable by nutrition pot experiment, and were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s Bacillus sp. and Burkholderia sp.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 The 2screened strains could remarkably promote the growth of cucumber and tomato seedlings which could be strain material for broad adaptive PGPR library.【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8)012【总页数】6页(P2337-2342)【关键词】植物根际促生菌;分离;筛选;鉴定【作者】杨蓉;房世杰;杨文琦;侯敏;詹发强;侯新强;张慧涛;龙宣杞;崔卫东【作者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应用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8+.20 引言【研究意义】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指生存于植物根际、根表,并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或调节植物生长的微生物[1]。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鉴定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微生物在与植物根系的相互作用下,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有益的细菌,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筛选和鉴定。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筛选植物根际促生菌,一般需要以下步骤:采集根际土壤:从健康的植物根系周围采集土壤样品,这是PGPR的丰富来源。

富集培养: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处理,然后将其接种到特殊培养基上进行富集培养,以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

初筛:将富集培养后的菌液进行平板划线分离,得到单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初步筛选。

复筛:对初筛得到的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筛选。

这包括对菌株的生长情况、产抗生素能力、铁载体活性、解磷能力、诱导植物抗性等方面的测定。

分子鉴定: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确定菌株的分类学地位。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植物根际促生菌的鉴定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形态观察: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特征,初步判断菌株的种类。

生理生化试验: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糖醇发酵等,以确定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抗生素产生试验:通过抗生素产生试验,可以初步判断菌株是否具有抗菌活性。

铁载体活性测定:通过测定菌株的铁载体活性,可以确定菌株在植物根际中的定殖能力。

解磷能力测定: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可以评估它们在促进植物吸收土壤磷素方面的作用。

诱导植物抗性试验:通过测定菌株诱导植物抗病性能力,可以评估它们在提高植物抗病性方面的作用。

分子鉴定: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

通过对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学地位。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和鉴定是开发利用这些有益微生物的关键步骤。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鉴定等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确定这些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为将来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测序做根内和根际的

微生物测序做根内和根际的

微生物测序做根内和根际的
微生物测序做根内和根际的采样方法如下:
- 根际土壤样本取样方法:
- 作物类(含草地等矮小植物):
1. 采集植物植株,去除根部大块土壤,置于冰上运输至实验室。

2. 晃动根部,去除根部松散的土壤后,使用无菌刷子从根部收集残留土壤。

3. 同一样方多点取样土壤样本等量混合均匀后,液氮速冻,置于-80℃冰箱保存。

- 林木类:
1. 采集地面下10-20cm根际土壤,置于冰上运输至实验室。

2. 过2-5mm孔径无菌筛网。

3. 同一样方多点取样土壤样本等量混合均匀后,液氮速冻,置于-80℃冰箱保存。

- 植物内部微生物取样方法:
1. 依据实验设计,进行样方设置,每一样方进行多点取样,同一样方点等量混匀成一个样本。

2. 对植物组织进行表面消毒操作,液氮速冻后,研磨成粉,即可用来进行核酸的提取。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取样器具的消毒灭菌处理,并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污染。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采样方法或操作步骤,请补充相关背景信息后再次提问。

基质栽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的筛选

基质栽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的筛选

山东农业科学 2022,54(4):69~81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 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2.04.011基质栽培黄瓜根际细菌多样性及促生细菌的筛选周方园,高云霄,赵晓燕,张广志,谢雪迎,张新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态研究所/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根际微生物是筛选作物有益菌的重要来源,以往主要从土壤栽培的健康作物根际分离有益菌。

但近年来栽培基质广泛使用,因此,有必要从基质栽培的作物根际筛选有益菌,为未来开发适应基质栽培的菌剂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

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基质栽培的黄瓜根际细菌进行多样性检测,使用TSB培养基从中分离细菌并结合16SrRNA进行鉴定,随后通过固氮、解磷、产吲哚乙酸、产铁载体、产ACC脱氨酶平板定性筛选促生菌株,最后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促生菌株活性。

结果表明,基质栽培黄瓜根际细菌分属于5门6纲16目23科50属,其中丰度较高的属包括假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 monas)、食酸菌属(Acidovorax)、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砂单胞菌属(Arenimonas)、新草螺菌属(Noviher baspirillum)、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

通过分离得到48株细菌,共26个种,从中筛选到促生细菌共16株,其中固氮菌4株、解磷菌3株、产吲哚乙酸菌3株、产ACC脱氨酶菌9株、产铁载体菌8株。

黄瓜盆栽试验表明,上述16株细菌中D10、C4、C9可显著提高根干重;菌株C9、F4、D10、C4等可显著提高茎干重;菌株C4可显著提高根茎比;菌株C9、D10、F4、C4等可显著提高植株干重;菌株D10、C4、C9等可显著提高壮苗指数。

蒲公英根际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蒲公英根际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蒲公英根际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王卓尔 黄婉欣 姜姗姗 王慧 郭焱 郭寰宇*【摘要】 目的 从药用植物蒲公英根系土壤中分离纯化出根际微生物,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分析。

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对根际菌进行分离,平板划线法分离单一菌落纯培养、挑取不同形态菌落进行革兰染色观察形态特征;以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采用移块接种法筛选抑菌活性菌株;发酵培养后,采用打孔法测定活性菌株发酵液抗菌活性。

结果 共纯化培养出4株菌株,从中成功分离出1株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命名为D-3.2.1。

该菌株发酵液对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1.5mm,10.8mm。

结论 菌株D-3.2.1具有一定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蒲公英;根际微生物;分离筛选;抑菌活性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2-046-02基金项目:长春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0199018)作者单位: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中医药大学 *通讯作者针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运用抗生素是目前的主要手段,其在抑制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并且从以往普通环境中获得新的抑菌活性物质越来越难[1] ,这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障碍[2-3]。

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特殊环境尤其是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4-7]。

菊科植物蒲公英是传统中药之一,味苦、甘、性寒,具有散结消肿、解毒清热、通淋利尿的功效[8]。

其干燥的根具有降低血脂、抗氧化、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9]。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蒲公英根部土壤中分离、筛选菌株,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的初步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蒲公英根部土壤采自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材培育基地;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 由长春中医药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菌苗室提供;高氏液体培养基、高氏培养基、营养肉汤及营养琼脂购自弘扬科技公司。

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 2022, Vol.12 No.5作者简介 周慧杰(1976—),女,河南驻马店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2-15Research Progress of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in Fruit TreesZHOU Huiji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Fruit tree-soil-microbes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Soil acts more as a mediator for fruit trees and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Together, they form a complex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At present, most researche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were on crops, and relatively few researches on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fruit trees, and the research o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mechanism was not focused on fruit tre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on the rhizosphere microbes of fruit tre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ies of the fruit tree, the rhizosphere microbes, and the rhizosphere soil,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bes of the fruit trees, combined with other plant-microbe related theories. The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fruit trees ha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of fruit trees.Key words Fruit trees; 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 Rrhizosphere soil果树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周慧杰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摘要 果树、土壤、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土壤更多的是充当果树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媒介,它们共同组成一张复杂的关系网。

根际土壤微生物最佳分离条件筛选研究

根际土壤微生物最佳分离条件筛选研究

收稿日期:2007-05-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30560122)作者简介:贾学文(1980-),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生物技术研究通讯作者:白淑兰(1960-),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菌根基础研究及根际微生物生态研究。

根际土壤微生物最佳分离条件筛选研究贾学文1,闫 伟2,白淑兰1,邵东华1,王铁牛1(1.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2.内蒙古鄂尔多斯林业研究所,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摘要:试验采用培养基筛选、不同直径玻璃珠撞击,以及化学分散剂和振荡时间等4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对放线菌的分离还增加了土样热处理温度及热处理时间两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大玻璃珠(5=5~7mm,55粒)+摇床振荡90min;真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马丁氏培养基+大玻璃珠+1%胆酸钠+摇床振荡60mi n;放线菌分离培养条件的最佳组合是:土壤浸提液+高氏培养基+25e 处理+大玻璃珠+1%焦磷酸钠+摇床振荡60min 。

部分因素的单独重复验证试验其变化规律与正交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基;正交试验中图分类号:S7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091(2007)06-0147-05Study on the Best Isolated Condition Filtration ofRhizosphere Soil MicroorganismJIA X ue 2wen 1,YA N Wei 2,BAI Shu 2lan 1,S HAO Dong 2hua 1,WAN G Tie 2niu1(1.College of Forestry Inner M ongolia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Huhhot 010019,China;2.Institute of Forestry Science of Ordos Inner M ongolia,Ordos 017000,China)Abstract:The paper w as based on traditional soil microorganism isolated culture method,it made groping research to af fect bacteria,f ungi and actinomycetes isolated effects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selected several important influencing f ac 2tors respectively though the direct cross test and single factor test.The goal is to discuss and solv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isolation and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 in soil is difficult through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ans.The experiment has conducted the separation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f bacteria,funguses and actinomyces through culture medium screening,the diff erent diameter of glass bead hitting,as w ell as chemistry dispersing agent and the duration of oscillation and so on four fac tors orthogonal designs.At the sa me time,there is two factors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including the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of soil sa mple and the time of heat treatment on isolation of ac tinomyces.The result of Researching indicated that bac teria c s separating optimal combination is SAB A PYJ+Big beading (5=5-7mm ,55grains)+no Sodium De 2oxycholate+Vibrating time 90min;Fungi c s separating optimal combination is M A PYj+Big beadin+1%S odium Deoxy 2cholat Vibrating time 60min;Actinomycetes c separating optimal combination is SG A PYJ+25e treatment+Big beading +1%Na 4P 2O 7#10H 2O+Vibrating time 60min.The variational la w of some factors,single and repeat tests were similar with the Direct Cross Test result.Key words:Soil;M icroorganism separation;Culture medium;Direct cross test 早在38亿年前微生物就在地球上发生,但人们真正认识它们的存在也不过300年的历史[1]。

植物微生物学中的根际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学中的根际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学中的根际微生物根际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植物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并对植物健康和土壤质量起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植物微生物学中的根际微生物。

一、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1. 细菌:根际微生物中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是细菌。

它们可以通过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直接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促进植物生长。

此外,细菌还可以分解有机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同时,细菌还能与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抵抗病原菌的侵袭。

2. 真菌:根际微生物中的真菌主要包括菌丝和孢子。

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与植物根部形成菌根共生,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此外,真菌还具有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3. 放线菌:放线菌是根际微生物中的一类重要菌群,它们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具有促生和防害的作用,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适应性。

二、根际微生物与植物互作1. 形成共生关系: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通过根际环境中的信号分子交流,实现双方的互利共生。

比如菌根共生,植物通过根部分泌的物质吸引真菌,真菌则通过菌丝为植物提供养分。

此外,根际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产生激素、酶和次生代谢产物等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调节作用。

2. 提供营养和养分稳定:根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固氮作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这些养分不仅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活动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 抵御病原菌: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病害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们可以通过竞争营养、产生抗生素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另一方面,根际微生物还能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三、根际微生物与土壤质量1. 促进土壤结构和通透性:根际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和菌丝的作用,促进土壤的颗粒结合和聚合,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和透气性。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学研究进展植物根际微生物学是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领域,涉及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组成、多样性、协作和交互关系等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逐渐深入,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研究进展。

1.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功能在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种类丰富多彩,可以大致分为细菌和真菌两类。

细菌是植物根际内最常见的微生物,包括固氮菌、假单胞菌、赤霉素生产细菌等;而真菌则以担子菌和丝孢菌为代表。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植物进行交互,包括产生激素、分泌代谢物质、固氮和磷酸化等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中,微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合成赤霉素等物质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一些真菌则可以在保持植物健康的同时,调控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利用。

另外,固氮菌和磷酸化菌则可以帮助植物摄取氮和磷等营养元素,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2. 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于植物根际内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其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则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各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并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在多样性的研究中,有许多不同的参数可以被评估和比较。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比较不同环境下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植物和土壤的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与功能等。

除此之外,新的研究还在不断创造新的评估和比较多样性的方法和指标,以更好地理解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

3. 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在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中的应用不断发展。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描述不同菌株的基因组组成和功能,了解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路径。

另外,代谢组学可以分析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探寻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一、根际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二、试验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取样在试验地找到当归,在试验地找到当归,用土壤刀从当归基部开始逐段逐层地小心挖去上层覆土,追踪根系的伸展方向,然后找到须根部分,小心将须根带土取出,保留距根表4mm 左右的土壤,然后轻轻抖落当归根部大块不含根系的土壤,然后用灭菌镊子刮取附在根须上的一薄层土壤作为根际土壤,装入无菌塑料袋中。

低温保存并带回实验室。

将当归根际土壤样品放在4℃的冰箱里保存。

(二)样品的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取10g 土样,放入到90mL 的无菌水中。

在28℃,150r/min 下振荡摇床20min。

在超净工作台下,用无菌水稀释成10-2,10-3 ,10-4,10-5,10-6。

所需器材:90ml无菌水(内装玻璃珠15~20个)1瓶、9ml无菌水6支、1ml无菌吸管、天平、试管架、无菌称量纸、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记号笔等。

(三)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根据功能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对以上不同功能的培养基进行不同方式组合。

常用几种培养基分别为:马铃薯天然培养基(简称PD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糖发酵试验培养基、甲基红(MR)和V-P 试验培养基、过氧化氢酶试验培养基、石蕊牛奶培养基、淀粉水解试验培养基、纤维素降解试验培养基、卵磷脂酶培养基、明胶液化试验培养基。

(以上培养基的配法可见“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四)根际微生物的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和保存方法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

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

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5.实验设备:恒温干燥箱;显微镜;恒温培 养箱(37℃);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 接种环;洁净工作台等。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实验步骤及方法:
1.土样采集:选择肥沃土壤,去表层土,挖 5~20cm深度的土壤数10g,装入已灭菌的 牛皮纸袋,封好袋口,带回实验室 2.土样的稀释:取10克土样,无菌地置于装 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震荡20分钟,静 置3-5分钟。用一无菌移液管取上层液1ml, 移至一装9ml无菌水的试管中,混匀。依次, 稀释至10-7 。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使用
分离霉菌示范
根霉假根显微照片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使用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讨论题: 通过实验,对你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生态分 布、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帮助?
分离放线菌示范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使用
分离放线菌示范
放线菌菌丝显微照片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使用
分离霉菌示范
版权所有 未经作者同意 请勿使用
分离霉菌示范
根霉假根、孢子囊、孢子显微照片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2.制备及涂布平板:每个平板上加入0.1ml相应 的土样稀释液。 LB营养琼脂:10-5, 10-6 ,10-7各三个;
实验一、药植土壤中根际微生物的分
离与计数
3.培养: LB琼脂平板倒置于37℃,48hr 4.菌落计数: 培养结束后,根据不同类群的 微生物的菌落特征,分别在不同的培养基平 板上统计相关类群的微生物菌落,每种培养 基上只记一种微生物的菌落。

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测定

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测定

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测定内生木霉(Endophytic fung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内部组织中的真菌,它们与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

内生木霉P3.9菌株是一种在植物根际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内生真菌。

本研究旨在探究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为进一步研究其对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从生长状态良好的枇杷树下采集根部土壤样品,避免受到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

将样品置于密封袋中,避免阳光直射,并迅速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2. 菌株筛选采用稀释平板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得到内生木霉P3.9菌株。

3. 枇杷根际土壤定殖实验选取健康成熟的枇杷幼苗,进行根际土壤定殖实验。

将内生木霉P3.9菌株接种到枇杷幼苗的根部土壤中,定期观察内生木霉P3.9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并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4. 数据处理统计内生木霉P3.9菌株在不同处理下的定殖率和数量,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通过枇杷根际土壤定殖实验,得到了内生木霉P3.9菌株在不同处理下的定殖率和数量数据。

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率为X%,定殖数量为XX个。

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与其对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密切相关。

本实验结果表明,内生木霉P3.9菌株在枇杷根际土壤中具有较高的定殖能力,能够有效定殖于枇杷的根际土壤中。

内生木霉P3.9菌株的定殖能力对于枇杷植株的生长和抗逆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定殖于植物的根际土壤中,能够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是枇杷栽培中的重要微生物资源。

三、结论与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内生木霉P3.9菌株与枇杷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潜力。

植物根际的研究方法简介

植物根际的研究方法简介
用稀NaOH或稀HCl精确调pH值至6.0,使琼脂呈 暗红色,将此琼脂液放置在40C热水浴或40C 恒温箱中待用。
根际的原位研究
取自制的清洗干净的有机玻璃盒,平放在实验台 上。将不同处理的幼苗从营养液中取出,用蒸馏 水冲洗根系并用清洁吸水纸将根系上的水分吸干, 将幼苗仔细铺展在有机玻璃盒中,植株地上部置 于盒外,并用胶带纸固定好植株。
三.根际研究新技术的发展
1. 放射自显影法 2. 微电极法 3. 电子探针法
4.根箱法
根际微环境的模拟培育
1.根袋法
植物
盆钵 尼龙网纱 土壤
d=3.4cm h=12cm D=12cm H=14cm
幼苗生长到一定 时期,取袋中土 为根际土,离根 袋25mm以外的土 为非根际土
根际微环境的模拟培育
2.根垫法
载体:琼脂或者滤纸
Fe(III)的还原
根际的原位研究
双子叶植物对缺铁的反应
缺铁对根际Eh的影响
缺铁对根际pH的影响
pH的变化
根际的原位研究
1.3 根分泌物络合铝的原位显色
• 含有Al-金黄色素三甲酸的琼脂 片放在根表面,根分泌物中的有 机的络合物与Al-金黄色素三甲 酸竞争Al3+ 导致琼脂的褪色
2.1 Kuchenbuch and Jungk 法
陶制多孔板,使保 持水分
尼龙网纱下的整个 土壤表面为根土界 面,切片采集根际 土壤
缺点:蒸腾强度高 时,植物易出现凋 萎现象
根际微环境的模拟培育
2.2 改进根垫法
框 筛网
盒组
土壤 外盒
植株生长在筛网上的石英 砂中
六个相同的盒组成一个盒 组,增加了土样量
200 kg N/ha
NO3- 吸收 时释放OH或者对H+ 的吸收

四种滨海植物根际微生物分布及根际效应研究

四种滨海植物根际微生物分布及根际效应研究

四种滨海植物根际微生物分布及根际效应研究作者:陈永妍仇慈欢储秋燕许平伟沈新强刘雪珠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03期摘要:采用梯度稀释平板涂布法和MPN法,研究了4种舟山滨海常见植物根际氮素转化及利用功能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特征和根际效应。

结果表明,舟山滨海植物根际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不同植物根际固氮菌、硝化细菌、钾细菌及氨化细菌数量差异较为明显,其中筛草在细菌总量和根际效应上都有明显优势;季节不同对植物根际4类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滨海植物;根际微生物;根际效应;氮素转化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62-03根际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organisms,RM)又称根圈微生物。

由于植物根系的活动,使得根圈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一个特殊生境[1]。

不同植物甚至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期,其根部分泌物都影响着根圈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2];同时不同的根圈微生物由于其生理代谢活动及代谢产物的差异也反过来影响土壤的活力,从而对植物营养选择和富集产生不同的作用[3]。

毋庸置疑,在根圈这个特殊的生境中,土壤、植物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密切[4]。

舟山岛屿的沿海土壤为滨海盐碱土,严重的盐碱土地区植物几乎不生长。

氮不但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与植物的防御反应、繁殖和存活密切相关[5]。

氮循环是土壤生态系统元素循环的核心过程之一[6]。

固氮菌具有固定大气中氮素的能力,使气态氮转变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氨,在微生物肥料方面有重要利用价值[7,8];氨化细菌使植物不能利用的有机含氮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氮氨,两者的作用为植物及一些自养和异养微生物繁殖和活动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硝化细菌把经固氮作用和氨化作用产生的氨转化为硝酸,后者可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作用形成硝酸盐,显然其存在与活动对土壤肥力及植物营养有着重要意义。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

当归根际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一、根际微生物:在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内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二、试验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当归根际土壤微生物取样在试验地找到当归,在试验地找到当归,用土壤刀从当归基部开始逐段逐层地小心挖去上层覆土,追踪根系的伸展方向,然后找到须根部分,小心将须根带土取出,保留距根表4mm 左右的土壤,然后轻轻抖落当归根部大块不含根系的土壤,然后用灭菌镊子刮取附在根须上的一薄层土壤作为根际土壤,装入无菌塑料袋中。

低温保存并带回实验室。

将当归根际土壤样品放在4℃的冰箱里保存。

(二)样品的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取10g 土样,放入到90mL 的无菌水中。

在28℃,150r/min 下振荡摇床20min。

在超净工作台下,用无菌水稀释成10-2,10-3 ,10-4,10-5,10-6。

所需器材:90ml无菌水(内装玻璃珠15~20个)1瓶、9ml无菌水6支、1ml无菌吸管、天平、试管架、无菌称量纸、酒精灯、火柴、接种环、记号笔等。

(三)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根据功能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对以上不同功能的培养基进行不同方式组合。

常用几种培养基分别为:马铃薯天然培养基(简称PD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糖发酵试验培养基、甲基红(MR)和V-P 试验培养基、过氧化氢酶试验培养基、石蕊牛奶培养基、淀粉水解试验培养基、纤维素降解试验培养基、卵磷脂酶培养基、明胶液化试验培养基。

(以上培养基的配法可见“赵斌,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四)根际微生物的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及和保存方法对于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PH、氧气等要求的不同,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菌种生长,不利于其他菌种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不需要的菌种。

分离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植物根际微生物,是生活在植物根附近的微生物群体。

它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蓝绿藻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生关系,既可以帮助植物生长发育,又可以在植物的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根际微生物命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当时,由于对微生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多微生物被人们随意命名,导致大量的混乱。

后来,国际上建立了微生物学命名原则,规定了命名的标准和程序。

根据这些原则,科学家们对植物根际微生物进行了系统的命名和分类,以防止误解和混淆现象的发生。

目前,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主要遵循国际上通用的原则和规定。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唯一命名法则”,即同一微生物只能有一个名称,不允许有多种名称对应一个微生物的情况发生。

此外,还有“原则优先法则”、“形容词优先法则”等更为具体的规定。

这些规定的实施,可以有效保证名字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随着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发现,微生物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微生物不仅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且很多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竞争。

因此,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分类不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且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和技能的工作。

植物根际微生物的分类主要基于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特性等进行。

其中,形态特征包括微生物的形态、颜色、大小、生长习性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等手段进行观察和测定;生理生化特性包括微生物的代谢途径、酶制用等,这些特性通常需要进行生化实验才能获得;分子生物学特性包括微生物的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这些特性是最近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同时,植物根际微生物还可以根据它们对植物的促生、拮抗、生物控制等作用进行分类。

例如,一些植物根际细菌可以分泌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一些真菌可以分泌杀菌物质,杀灭植物病原微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测定一、试剂:
将牛肉青3.0g、蛋白栋1.0g、琼脂粉15.0g放到1000mL水混匀用氢氧化钠调节PH值为7.0,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备用,用前先将培养基融化,并冷却到45℃。

二、步骤:
称取新鲜土样30.00克放入500毫升的三角锥瓶中,倒入无菌水270mL,然后放在摇床上震荡20分钟,静置5分钟,即制成10-1土壤悬液,随后吸取1毫升上清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完全混合均匀,从而制成了10-2土壤悬液,又在该试管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从而制成了10-3土壤悬液,依次类推直到制成10-6土壤悬液然后待用。

在无菌操镜台中摆放好已灭菌的培养皿,用接种针吸取梯度土壤悬液1毫升置于培养皿中央,然后用灭菌量杯量取15毫升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转动培养皿,使土壤悬液与培养基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标上接种时间、接种样。

培养时间为3天,依据细菌形态特征记下每皿细菌数量。

三、计算:
每克干土含细菌菌数的计算方法:用记录下来的菌落平均数乘以该稀释度的稀释倍数就得到每克鲜土的菌数,按常规方法求出鲜土重和干土重的比值,再折算出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N= a*u*鲜土重/干土重
N: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a:培养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u:稀释倍数。

——真菌的测定一、试剂:
将蛋白栋5.0g、琼脂粉20.0g、葡萄糖10g、磷酸氢二钾1.0g、七水硫酸镁0.5g放到1000mL水混匀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备用,用前先将培养基融化,并冷却到45℃。

二、实验步骤:
称取新鲜土样30.00克放入500毫升的三角锥瓶中,倒入无菌水270mL,然后放在摇床上震荡20分钟,静置5分钟,即制成10-1土壤悬液,随后吸取1毫升上清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完全混合均匀,从而制成了10-2土壤悬液,又在该试管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从而制成了10-3土壤悬液,依次类推直到制成10-6土壤悬液然后待用。

在无菌操镜台中摆放好已灭菌的培养皿,用接种针吸取梯度土壤悬液1毫升置于培养皿中央,然后用灭菌量杯量取15毫升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转动培养皿,使土壤悬液与培养基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标上接种时间、接种样。

培养时间为5天,依据真菌形态特征记下每皿真菌数量。

三、计算:
每克干土含真菌菌数的计算方法:用记录下来的菌落平均数乘以该稀释度的稀释倍数就得到每克鲜土的菌数,按常规方法求出鲜土重和干土重的比值,再折算出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N= a*u*鲜土重/干土重
N: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a:培养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u:稀释倍数。

根际微生物的测定
——放线菌的测定一、试剂:
将可溶性淀粉10.0g、琼脂粉15.0g、磷酸氢二钾3.0g、七水硫酸镁0.5g、氢氧化钠0.5g、七水硫酸亚铁0.01g放到1000mL水混匀,用氢氧化调节PH值为7.8,分装于灭菌的三角瓶中,塞上棉塞,高压灭菌备用,用前先将培养基融化,并冷却到45℃。

二、实验步骤:
称取新鲜土样30.00克放入500毫升的三角锥瓶中,倒入无菌水270mL,然后放在摇床上震荡20分钟,静置5分钟,即制成10-1土壤悬液,随后吸取1毫升上清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吹吸三次使其完全混合均匀,从而制成了10-2土壤悬液,又在该试管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放入装有9毫升灭菌水的试管中从而制成了10-3土壤悬液,依次类推直到制成10-6土壤悬液然后待用。

在无菌操镜台中摆放好已灭菌的培养皿,用接种针吸取梯度土壤悬液1mL置于培养皿中央,然后用灭菌量杯量取15毫升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转动培养皿,使土壤悬液与培养基完全混合均匀,然后标上接种时间、接种样。

培养时间为7---14天,依据放线菌形态特征记下每皿放线菌菌落数量。

三、计算:
每克干土含放线菌数量的计算方法:用记录下来的菌落平均数乘以该稀释度的稀释倍数就得到每克鲜土的菌数,按常规方法求出鲜土重和干土重的比值,再折算出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N= a*u*鲜土重/干土重
N:每一克干土的菌数;
a:培养皿中的平均菌落数;
u:稀释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