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3-2014年上海(试卷+答案)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2.,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3.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4.,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5.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9题。
(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2分)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子何以知之?译文: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秦王将猎韩生劝止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打印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春部分学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春部分学校联考语文试卷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A.水渍.(zì)焦灼.磕绊.(bàn)汗流浃.背B.悲怆.(càng)浮燥.沮.丧(jǔ)不可思意.C.雾霭.(ǎi)濡.染契.约(qì)飞珠迸.玉D.褴褛.(lǚ)锤炼.恻.隐(cè)悠.然自得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你会被他的构思、的剧情、的矛盾冲突、的人物形象所折服,你会更强烈的领悟到力量的较量其实就是智慧的较量。
A.个性鲜明尖锐激烈波澜起伏独具匠心B.个性鲜明波澜起伏尖锐激烈独具匠心C.独具匠心波澜起伏尖锐激烈个性鲜明D.波澜起伏尖锐激烈个性鲜明尖锐激烈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成瘾症”是一种病,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上网。
B.学生语文能力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
C.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成功研制并使用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
D.随着终场哨响,他不得不接受球队被淘汰,在世界万千球迷的泪眼中黯然退场。
4.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处是()(3分)①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
③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是坚持创新。
④科学技术实力和国家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⑤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⑥也是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A.④③⑤①②⑥B.②⑥④①⑤③C.①③②⑥④⑤D.③①⑤②④⑥二、阅读理解(共9分,每小题3分)(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宋人的茶会①饮茶之风在宋代盛行,上自宫廷贵族下到市井细民都喜欢茶饮,文人士大夫们则因之兴起一种高雅的集会方式,称为“茶会”。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A. 桃B. 梨C. 杏D. 榴A. 温故知新B. 不耻下问C. 画蛇添足D. 狐假虎威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A. 林黛玉B. 祝英台C. 岳灵珊D. 穆念慈A. 手机B. 书信C. 轿车D. 灯笼A. 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B. 风儿轻轻吹过,树叶沙沙作响C. 月亮姐姐悄悄地爬上了树梢D. 雪花飘飘,大地一片银白A. 三打白骨精B. 大闹天宫C. 智取生辰纲D. 借东风A. 画饼充饥 B. 杯水车薪 C. 掩耳盗铃 D. 亡羊补牢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C.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 曹操B. 李世民C. 赵云D. 秦琼二、填空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海内存知己,______。
”(4分)2. “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
”(4分)3. 《西游记》的作者是______。
(4分)4. “莫等闲,______,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分)5.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4分)三、古诗文默写(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默写《静夜思》全文。
(4分)2. 默写《泊船瓜洲》全文。
(4分)3. 默写《江畔独步寻花》全文。
(4分)4. 默写《春晓》全文。
(4分)5. 默写《赋得古原草送别》全文。
(4分)四、文言文阅读(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问题:请解释文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这句话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的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臵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0分)到国际空间站上班①到国际空间站去上班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无与伦比的事。
而宇航员在上面的种种经历也绝不亚于在中世纪的印度洋上航行。
②对于第一次上天的宇航员来说,发射日仍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而且是最难捱的日子。
“当我坐在十几层楼高的俄制‘联盟号’火箭顶部的时候,外面呼啸着中亚草原的凛冽寒风。
”华裔宇航员爱德华·焦在回家后这样回忆,“我只是盼望倒计时快些结束。
”③随着隆隆闷响,火箭上下震了几下,开始上升。
“我们都感到喘不过气来,像有巨石压身,耳朵里全是咚咚的心跳声”——宇航员的心跳骤然加速,倒不是因为害怕。
这是加速度的作用,数倍于体重的重量压在身上,椅子的晃动相当于3级地震,换了谁的心脏都会多跳两下。
④“地震”要持续十几分钟,然后就是另外一种极端体验:没有震动、没有噪声、甚至——没有重量。
⑤太空船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飘越高,飘向预定轨道。
解开安全带,人一下子浮起来。
“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也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
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要不是看上一眼,你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
”意大利宇航员拉贝尼以拉丁人特有的夸张肢体语言表演着“失重感”。
⑥困扰太空人的还不止这些。
一项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宇航员初上太空都会产生视力下降、嗅觉、味觉迟钝等症候。
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因体液重新分布产生的症状会逐渐消除。
但是种种陌生的变化会给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洒上阴影。
⑦感觉迟钝的直接后果是吃东西没味道。
中国首位太空人杨利伟承认,失重训练后最想吃川菜。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也如此。
上百天的失重生活使辛辣食物成为他们在太空中必备的开胃菜。
不过,也有令人愉快的美食。
比如,晚餐时分他们可以大嚼“进步”号货运飞船运来的苹果、桔子、花椰菜等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答案】示例:本应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加了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因表现3.【答案】D【解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常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排列。
⑤是“常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常识”的进一步解释,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因此”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寻求真相的意愿的相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阐述更深入。
6.略。
(依据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提供的四个方面的契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是否准确、逻辑是否严密评分)(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微妙的主观感受用常见物品传递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耀眼夺目、闪烁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因此,作者认为红杉是一种具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语段的本身所表现的含义。
A.原文说的是感到惬意,“惬意”不等于欢乐,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欢乐”于文无据。
C.假设关系不成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宁静可使“经历更为丰富完美”,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受到宁静的欢乐”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写了多种不同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加了宁静感,也是宁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类声音是为了表现宁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闹破坏了宁静,作者描写这类声音来表达批评和担忧。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
2014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80分1.(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届春季高考班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4届高三上学期春季高考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古代诗文阅读(3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 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一觞一咏 (3)岂敢盘桓(4)负箧曳屣(5)无为在歧路(6)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8)一尊还酹江月(9)同是天涯沦落人(10)羁鸟恋旧林(每格1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给分)(二)文言文阅读(15分)2.(3分)A(A:都是主谓间助词,不译;B:表转折,却 / 表顺承,那么;C介词,向/ 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比 /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或‚吗‛)3.(3分)B(A:学者:求学的人 /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从而:跟随并且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D:不一定 / 用不着、不需要)4.(3分)B (“只是‘小学’而已”错了)5.(1)因此无论高贵贫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无‛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2)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宾语前臵句1分,‚小学‛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2014年上海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一、文言文(39分)(一)默写(15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钱塘湖春行》)2.,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3.谈笑有鸿儒,。
(《陋室铭》)4.,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5.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其二)》)(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
(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2分)7.“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8—9题。
(8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8.甲文选自课文《》;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2分)9.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谈到了。
(6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
(12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子何以知之?译文: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分)秦王将猎韩生劝止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有答案和解析)概述.
【试卷名: 2014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题目】1.乱花渐欲迷人眼,2.3.谈笑有鸿儒,4.5.向来枉费推移力,。
(《钱塘湖春行》),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陋室铭》 ),锦鳞游泳。
(《岳阳楼记》)。
(《观书有感 (其二 )》 )【答案】1.浅草才能没马蹄2.竹喧归浣女3.往来无白丁4.沙鸥翔集5.此日中流自在行【解释】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准确记忆,尤其要注意不能添字、漏字或写错别字。
【题目】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题目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子题目】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答案】写这首词寄给挚友陈同甫,以共勉【解释】本题考查对题目的理解,本题从字面上去理解即可。
【子题目】“可怜白发生”表达的作者情感是。
【答案】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解释】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不能只孤立地分析它,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与全词的内容密切联系,在整体感知全词内容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甲 ]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乙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题目】甲文选自课文《【答案】为学儒【解释】》,乙文选自《论语》,它是家经典。
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解答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记忆。
到了【子题目】甲文与乙文第段的意思相近,都谈到了学习贵在主动进取,不同的是乙文还说。
【答案】第一空:②第二空:思学结合(坚持不懈 )【解释】本题属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解答之前要对所选的两个文言文片段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 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上海学业(合格性)考试卷及答案资料
2014上海市学业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选择题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非选择题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阅读 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们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互相转述的时代,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2分)A.破折号.分号 C.顿号 D.逗号2)(2分)A.炼.练 C.拣 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lín zhǎo B.lín zhuǎ C.líng zhǎo D.líng 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
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自我命名。
2014届春季高考班月考语文试卷1跟答案新
2014届春季高考班月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文基础知识(32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8题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回溯(sù)慰藉(jī )面面相觑(qù)B.砥(dǐ )砺不啻(chì)自给(jǐ )自足C.摄(niè)取瞩(zhǔ)目长篇累牍(dū )D.执著(zhuó)桀骜(ào )信疑参(cēn )半2.下列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有条不紊同仇敌忾前仆后继良秀不齐B.中流砥柱一蹴而就飞扬跋扈铤而走险C.相形见拙比肩接踵防微杜渐拨乱返正D.委曲求全一仇莫展未雨绸谬故伎重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B.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C.对那些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多加指导,还要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D.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
4.现在大街小巷经常挂满横幅,但横幅上也经常出现病句,下列横幅上的标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热烈欢迎参加暑期特殊体育培训的各位同学们B.坚决反对制止经济普查中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C.热烈祝贺洞庭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湘菜名店”D.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5.一位商贸专业的学生在实习时,碰到一位顾客用完餐,却忘记结账,正要离开,这时这位学生及时赶上,并对那位顾客说:“”。
下面四种说法最为得体的一项是()A.先生,你穿的这么气派,一定是个大老板,可是这几百元钱都付不起吗?B.先生,你想吃霸王餐,在这里没门!C.先生,实在很不好意思,刚才太忙了,没有及时给您送账单,给您添麻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
许多有经验( )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
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B)。
(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lín zhǎoB.lín zhuǎC.líng zhǎoD. líng 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答案示例:“往往”表示“遗漏或添加”的情况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用这个词使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评分说明:“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 1分,“更准确、更严密” 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
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就一个民族而言,对诗性的感知和确认,是集体的共识,不是单个人及少数人的自我命名。
关于诗的最起码的范式、规则的理解也必然是各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长期积淀而成。
②诗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品。
由语言结织而成的诗歌文本,渗透着大众的语言经验和文化沉淀。
诗歌语言的进步,以大众语言的发展为基础。
大众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语言活力,让诗歌的语言繁茂而□□。
③诗性的语言,不在于“生”而在于“熟”,与民众语言贴得越近越好。
公认的是,诗人运用现实的、活的语言,诗性效果远胜于旧的、“死”的语言,运用民族的、自然的语言,效果远胜于外来嫁接的和硬造的语言。
诗性的语言,天生具有大众化的基因。
④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
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
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⑤大众对于诗歌有更高的美学期待,所以诗歌需要正视大众,也只有包容和亲近大众,才能对诗歌内部秩序进行重建,激活它的生命力,构建新的诗学观念和美学模式。
保持面向大众的姿态,才能使诗人离开自我立法的虚妄和自我评价的盲目,才能保有对表达形式的变革意愿和敏感性。
⑥新诗百年,历经断裂与成长。
一个或许不是问题的问题让一些诗人纠结:选择“诗” 还是选择大众?我们的回答是:选择有大众的诗。
5.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②段“□□”处恰当的一项是(C )。
(2分)A.简洁B.通俗C.新鲜D.含蓄6.指出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某一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展的毁坏。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阐释了“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增强了语势。
7.联系全文,概述“选择有大众的诗”的理由。
(4分)(1)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生发的前提,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2)诗歌基本的范式、规则基于民族共同的审美习惯和语言习惯;(3)诗歌语言依赖大众语言的发展而发展,带有大众语言的基因;(4)大众的审美期待促进诗歌的创新与发展。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3分)边城(节选)沈从文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 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必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③但是,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被上去,一面说,“大哥,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看样子不成材,巴掌大叶子,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④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8.文中的“边城”有虚实两层含义,它实指边远小城,虚指作者向往的美好世界。
(2分)9.对第①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3分)A.用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人物活动的环境B.描述由远及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C.以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D.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突显出老人的性格10.对第②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是人物塑造中的细节描写B.通过侧面描写烘托老人形象C.是对渡溪的人的心理描写D.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11.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老人“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请概括并加以分析。
(5 分)答案示例:作者从老人“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和“忠实”于自己的本性这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了他“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文中写到老人“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及“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这些是老人对待自己的职业尽心尽职和默默坚守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文中又写到老人不要他人的钱、泡茶给路人解渴等,都是老人“忠实”于自己本性的具体表现。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
(16分)①近年来,“山寨”一词异军突起,很快席卷全国。
对山寨现象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②反对的一方认为:山寨行为就是仿冒、造假、盗版、侵权,会破坏创新者的权利,无助于中国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无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③支持的一方认为:多数山寨产品并不违反现行法律,山寨产品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说明它能适应中国广大下层消费者的需要,有存在的合理性。
④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上述观点和见解,都是以承认现行秩序、规则乃至法律的正当性为前提的,但是,这个前提是可以讨论的。
⑤不可否认,当今世界现行的许多有关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规则、法律等,大多是西方强国依据其道德、价值、利益制定的。
这些规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逐渐形成的。
实际上,这些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
在某种意义上,“山寨”就是不承认这些规则,要打破这些规则,所以,预设立场地认为现行秩序不可破坏,现有规则一切正确,恐怕失之偏颇。
⑥西方国家往往能够轻易地压低物质生产的产值,而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依靠技术、设计、品牌、标准大赚其钱,这是与全球化时代文化、影响力、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等强势软实力相辅相成的。
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的强势媒体,在全球化时代,能将其产品与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国家的城市和乡村,依靠其影视、网络、体育、服饰等文化消费,不断在全世界复制同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不断吸引和诱惑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使其对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趋之若鹜。
这就是今天不尽合理的现实,也正是“山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背景。
⑦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必去争议这种经济、文化与社会现实合理不合理,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不理会一切现有的秩序和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呢?不行!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
从道德基础来说,我们不能说这些规则完全就是保护强者、保护先来者的利益,这些规则是在不断的制度演进与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规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保护创造、鼓励创新的积极意义,符合人类的普遍价值。
从现实可行性来说,如果排斥这些通行的规则,我们就会自闭于世界,就无法与世界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
12.请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6分)答案要点:文章针对人们对山寨现象的不同看法,分析了现有规则产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2分),分析了现有规则的价值和意义(2分),及排斥现有规则的后果(2分)。
13.第⑤段,作者认为“现有规则”“并不都是绝对正确的”,第(7)段又认为要打破这些规则,在中国实行“山寨”规则,“既无道德基础,也无现实可能”,作者的论述是否严谨?请结合文本加以评价。
(5分)答案示例:作者的论述是严谨的。
第(5)段画线句的表述,作者使用了“并不都是”来作部分否定,段中说“许多”这类规则是由大国制定的,也没有作绝对、完全的判断,所以文章虽然在第(7)段中肯定现行规则的道德和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但论述仍是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