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础法则,可以简化乘法运算。
本文将对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进行评课,主要从概念、应用和例题解析方面进行讨论。
一、概念解析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c,有(a+b)×c=a×c+b×c。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乘法运算拆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二、应用实例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几个实际问题为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购物问题小明去购买了三本数学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是10元、20元、30元。
如果小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得到总价,即(10+20+30)×2,等于10×2+20×2+30×2=20+40+60=120元。
这样,小明只需要按照每本书的价格分别计算,然后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价。
2.展开式计算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的形式,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之一。
例如,75可以拆分成70+5,这样计算时只需要计算70和5的乘法,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3.方程式化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方程化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对于方程3(x+2)=6,我们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为3x+6=6,然后再解方程得到x的值。
三、例题解析以下是一些例题及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徐长青乘法分配律。
1.计算:(4+7)×3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将(4+7)×3拆分为4×3+7×3=12+21=33。
所以,(4+7)×3等于33。
2.计算:(12-5)×4同样地,根据乘法分配律,将(12-5)×4拆分为12×4-5×4=48-20=28。
所以,(12-5)×4等于28。
3.计算:(2x-3)×5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代数表达式的计算。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chéngfǎ)分配律》评课赵相军老师(lǎoshī)执教的四年级(niánjí)下册《乘法(chéngfǎ)分配律》一课,能体现(tǐxiàn)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
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
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数学中的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乘法。
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即:a × (b + c) = a × b + a × c。
在这个公式中,a、b和c都是数。
乘法分配律告诉我们,在将一个数与两个或多个数相加时,我们可以先将这个数与每一个数相乘,然后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与先将这个数与两个或多个数分别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的结果是相等的。
乘法分配律可以应用于各种数学题目中。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算式,计算更加方便。
当我们需要计算a × (b + c)时,我们可以先将b与a相乘,再将c与a相乘,最后将两个乘积相加。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的复杂性,提高计算的效率。
除了简化计算,乘法分配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来解释多项式的展开式。
将一个多项式乘以一个因式时,我们可以将因式依次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就是展开式。
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商品的总价。
假设一个商品原价为a元,现在打折价,打折了b元,然后还需要交c元的税。
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原价与打折价的乘积,得到打折后的价格,然后再将税加上,得到最后的总价。
总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提高效率,理解数学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谢谢大家!。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平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最后一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整节课刘老师通过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自主探究出乘法的分配律,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
2、重视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第二次小组合作学生们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可用“图形”“文字”“字母”三种形式来表示。
并且在引练环节渗透学习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解决问题,
3、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两道算式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运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次感知,最后四人一小。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一、引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是一堂关于数学乘法分配律的评课活动。
本次评课旨在深入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原则。
二、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与原理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则,它规定了两个数相加后再与另一个数相乘的结果等于先将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后再相加得到的结果。
具体而言,设有三个数a、b和c,那么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b + a * c。
2. 乘法分配律的原理乘法分配律可以通过代数推导和几何解释两种方式来理解其原理。
代数推导我们可以通过代数推导来证明乘法分配律。
假设有三个任意实数a、b和c,则有:左边:a * (b + c)右边:a * b + a * c我们可以展开左边的式子,得到:a * b + a * c通过比较左右两边的式子,可以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因此乘法分配律成立。
几何解释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过几何解释来理解。
我们可以将乘法看作是面积或长度的计算,将加法看作是合并或分割。
设有一个长方形,宽度为b+c,长度为a,则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b + c) * a。
另一种方式是先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宽度为b,长度为a;另一个宽度为c,长度为a。
然后计算这两个部分的面积,并将结果相加:a * b + a * c。
通过比较两种方式得到的面积结果相等,我们可以得出乘法分配律成立。
三、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 代数表达式简化乘法分配律在代数表达式简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代数表达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x + 4),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并进行简化:2 * (3x + 4) = 2 * 3x + 2 * 4 = 6x + 8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将一个复杂的表达式转化为了一个更简单的表达式。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一、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规则,用于解释乘法运算中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指出:当对一个数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先将这个数分解为加法的形式,再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的表达式表示:a × (b + c) = a × b + a × c这个表达式说明了,将一个数a乘以另外两个数b和c的和,得到的结果和先将a分别乘以b和c,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三、示例证明乘法分配律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们通过示例进行证明。
假设我们要计算7 × (4 + 5),我们可以先将7分别乘以4和5,再将乘积相加:7 × (4 + 5) = 7 × 4 + 7 × 5 = 28 + 35 = 63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首先将7 × (4 + 5)中的括号展开,然后进行乘法运算:7 × (4 + 5) = 7 × 9 = 63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代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因式分解、多项式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因式分解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乘法式子分解为更简单的因式乘积。
例如:2 × (x + y) = 2x + 2y这里,将2分别乘以x和y,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了简化后的形式。
4.2 多项式简化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于简化多项式表达式。
考虑以下的多项式:3x(2x + 5) - 4y(3 - x)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乘号前的数字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然后将各项相加:3x(2x + 5) - 4y(3 - x) = 6x^2 + 15x - 12y + 4xy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我们将原本复杂的多项式简化为了更简洁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实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教师能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
在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协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学生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如答对了,教师实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来说之,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1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可在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
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周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周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周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表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经过自主研究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获得了充足发挥。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实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考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连续学习确立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联合率男掌握的多。
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设计设计上,陆老师联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详细状况,着重从本质出发,把数学知识和本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停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着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议讲堂教学设计的动向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想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同样的。
所以,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案中立足经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派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以下感想:着重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设计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设计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质,从学生的生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梦想。
”情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模拟生活情形,激发学生的感情。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致使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建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 个工人买工作服,商铺里有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特别熟习。
并且徐老师特别奇妙的设计了 3 件衣服和 2 条裤子,包含了摆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其实不高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想空间。
表现了情形创建的有效性。
二、着重学生自主研究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马山小学—李道坤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张姣老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
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用教材中“植树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4+2)×25 B组4×25+2×2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
3、练习达标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4拓展延伸”题有三个目的,为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要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解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题型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间的互动合作精神,题目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完成。
乘法分配律的评课稿doc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派律的评课稿(供参考)
总结出乘法分派律的整个进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此刻学生眼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取得了充分发挥。
在那个探讨进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周密的科学发觉进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师这一种教学方式值得咱们乘法分派律是学生较难明白得和表达的定律,比起乘法互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把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教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大体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形,注重从实际动身,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礼拜五听了徐卫国教师的一堂《乘法分派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进展的进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体会和已有知识动身,创设各类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确实是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教师在《乘法分派律》一课中创设了如此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能够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碰着的一种情形,学生对此超级熟悉。
而且徐教师超级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包括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非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专门大的思维空间。
表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王淑华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
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
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
A组: B组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 × 5 (20+4)× 5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 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
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
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 5+25)×3 35×3+25×3 。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
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
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
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
造和积累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旁人是无法替代的。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
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发现、找到。
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拉动的方法形象地演示,引导学生叙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乘法分配律中,有一个重点词语“分别”学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正确地分配,在这节课中,老师估计到这个难点,特别是课件出示字母表示时,(a+b)×c=a×c+b×c,龚老师用醒目的箭头,突出对c的强调,由于学生受到了这种训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很准确的找到c,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中,设计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突破教材的难点。
①“连一连”四组小题,一方面为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题目简洁,开门见山,另一方面为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题型以模仿为主,不随意拔高,增加难度。
使全体学生都能做对。
②“判断正误”四组小题,为了解学生知识面的深度,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用算式的形式去命题。
③“填一填”四组小题,为了解学生掌握的灵活程度,题目改变表现形式。
④“思维拓展”题有三个目的,为了解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要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解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题型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间的互动合作精神,题目必须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完成。
5、以温馨“问题”,促使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的分配律”?与文本对话时,“谈谈你从书本获得的知识”等温馨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获取。
教师在评价时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如答对了,教师进行激励:“你真行!”;如果答错了,教师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也激动地说:“你真棒!”整节课上龚老师优美的体态、灿烂的笑容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增。
总之,龚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我校所研究的专题,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借助多媒体,以“问题”为主线,实施扎实、开放的数学活动,拓展空间,置学生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