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三年级上数学听课反思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上数学听课反思毫米分米的认识回顾三天的学习,我听了十几节课,感触很深,西席们的课各有所长,充分表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洋溢着山东传授改革的喜悦成果。
下面我主要就无棣县王晓芳西席执教的《毫米与分米的明白》一课,简略的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从整体上说她的传授历程娴熟,机智熟练,品格沉稳,整堂课均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纵的方法完成。
传授中议决猜一猜、量一量、捏一捏、比一比、找一找等几个步骤,西席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连合,让学生用眼查看、用口交流、用手操纵、用脑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维。
特殊表现在传授“毫米”的环节中,西席课件出示长短不同的金箍棒,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阅历,让学生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几多,等出示不到1厘米长的金箍棒时,学生都无法表述它的长度,这时西席部署了学生“猜一猜、量一量”几个活动,实时引导学生议决动手来感知不到1厘米的长度,并抛出“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变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如,议决量一量、比一比、捏一捏、估一估后“你想说什么?”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厘米与毫米的干系”二、西席的语言准确严密。
我们知道,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的任何语言都十分严密。
这就要求我们西席在传授中应准确把握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字都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王老师在这点上做得尤为突出,整堂课中,西席的语言没有多余的字,表达精炼、利落。
三、环节设计扎实有效,表现数学的代价。
特殊是在传授毫米时,西席设计了以下环节:①从尺子上找出1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②数出1厘米中有几个毫米,理解厘米和毫米的干系;③在学具袋中找出1毫米的物体,将1毫米回归生活;④在生活中找一找1毫米的应用,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
所有的环节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缺一不可。
但所有的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讲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
细细品味,有以下几点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错误的尺子丈量1毫米,让学生体验单位联合的必要性,已是一年级学过的内容,我以为在这里出现有点画蛇添足。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

三年级数学:《分米、毫米的认识》听课感想笔记评课记录教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评课谢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贺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课的伊始,贺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贺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
在教学分米时,贺老师通过一根吸管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孩子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引入了1分米。
接下来贺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
在认一认时,贺老师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
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
课堂上孩子找出了不少,比如:文具盒的宽度、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开关的边长等等。
通过学生自主尝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感知新知。
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贺老师是让学生通过贴纸条游戏,先猜一猜纸条有几分米,验证出准确数值,然后贴到黑板上,贴出10分米,用米尺比一比,引出1米=10分米。
这个过程既巩固1分米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估计能力。
这个环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处理的很好。
导和议结合的很好。
在教学毫米时,贺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测量上有错误的例子让孩子重新巩固测量方法(物体一端要与零刻度线对齐;测量时测量边要与尺子的边重合)。
教学时我通过:引出分米—找1分米—画1分米—比划一分米—生活中的1分米阐述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在米尺上找几分米阐述分米和米的关系。
接着让孩子把米、分米、厘米三个单位按从大到小的关系排一排进一步认识分米。
在毫米的教学上我主要设置了量书本厚度引出毫米—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捏10张纸感受1毫米—比划1毫米—身边的1毫米几个环节帮助孩子建立1毫米的概念。
同时设置了闯关练习,吸引孩子注意力。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
1、在建立分米这个概念时,对1分米的感知不够,在比划1毫米时让孩子对照1分米长的线段反复感知,在举例1分米物体长度的时候可能用实物,这样孩子对于1分米长度的感知可能会更好。
2、刚开始语速可能稍微偏快了些,有的孩子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3、细节处理上还可以再琢磨,比如练习第一关我会量,我提前出示了尺子,可以让孩子先说说应该怎么量,再出示尺子,让他们读数会更好。
感谢给我意见的同事和王娜老师的指导,给了我宝贵的意见,让我在教学上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分米和毫米》的教学有感

丰富学生体验,准确把握概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有感鲁晓燕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由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不能通过某一现成的事与物得出结果,以致概念教学构成了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概念教学在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准确把握概念实质呢?下面以本人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巧借生活经验,积累感性认识教育心理学指出:“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感性经验在形成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一课,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大小的长度观念,既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教学中,我努力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一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抽象概括分米与毫米的概念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接近1分米、1毫米,如:一个磁带盒长度大约是1分米、一个一次性纸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五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
通过让他们动手找一找、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逐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的体验,有效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概念。
这种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由感性经验到理性经验的认识,是空泛的讲授无法取代的,由于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
2 充实学习过程,丰富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儿童来说,是比较难接受的。
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尤为困难,它要想建立清晰而牢固的表象,需要经过不断强化。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丰富感知素材,并且多层面、多角度地引导他们操作、体验、感悟。
三年级数学《毫米 分米的认识 》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听课心得笔记评课记录 ...
评课:《毫米、分米的认识》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三届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中,我有幸观摩了山东王晓芳老师的一节《毫米、分米的认识》,很有感触:
在本节课中,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学具充分,三个信封层次分明,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易实施,让学生准备他们没法做,教师准备太麻烦。
其次,本节课的还有一个亮点,课堂上老师努力为孩子们在脑海建立一把小尺子,“闭上眼,想想1分米有多长?”“闭上眼,想想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老师说长度单位,你在心里想,并用手势比划出来,看谁比得准。
比划完后,睁开眼看看,同桌互相看一看,比划对吗?同学们心中这把尺子是越来越准确了。
”这些方法的应用让孩子们对分米、毫米的认识更具体,应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是数学中的长度单位,认识它是一个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单位只有在与数字结合时才有意义,也只有在实际测量中才能被感知。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1.注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量一量……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课桌、钥匙、字典等等。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让学生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2.给学生留有充分参与的空间。
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课桌和硬币为观察和研究对象。
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课桌和硬币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3.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
学生学会了估计、观察、测量、比较,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汇总8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汇总8篇)作为一名新进老师,我们对自身的教学本领要求很高,而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以使自身的教学阅历得到快速的积累。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分米和毫米的认得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本节课是在同学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得的基础上,来学习认得毫米和分米。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实践阅历和已有的学问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让同学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各处有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同学的已有学问阅历启程,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实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同学供给充足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育同学察看、操作、推理、取得新学问的本领和估测的本领,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实现进展同学空间观念的目标。
1.关注同学已有的认知阅历。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把“关注同学的阅历”作为一个基本理念提了出来,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但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从同学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启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的基础之上”。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标准》用“启程”和“基础”来表述“阅历”的作用,强调同学的“阅历”是其数学学习的起点。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需“关注同学已有的阅历”,引导同学呈现其已有的阅历认知水平,然后把“阅历”作为其认知进展的起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同学的认知再进展。
在教学1毫米的认得时,因同学已有对厘米和米的认得基础,于是我设计了猜一猜的环节:“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同学就会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认得基础,用手比划出了自身的不同的认得。
有的认为这么长,有的认为那么长,同学的想法不同,自身认为的1毫米的长度也不同。
然后结合同学的认知阅历,再进行1毫米长度的认得,同学就便于接受。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通用17篇)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1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
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
”,学生说“太小了”……,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
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
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
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
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
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
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
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三课时上完了《分米和毫米》,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有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这个单元,我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给孩子加强了一下:
1.通过观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学生尺,让学生能大概地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并结合之前学习的“1米”和“1厘米”,让孩子对每一个长度单位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对于有的教师来说,这样的比划的过程或许只是一个形式,但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多练习的基础。
比如说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1米=10分米和1厘米=10毫米;
课件上都有了“数10毫米”的环节——其实这样的课件真的很好,可惜的是孩子们没有都数一数,所以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只是浮在了表面。
再次教学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进行了两次数10毫米:(1)自己数一数尺上0~1里有多少小格;(2)任意选一大格数给同桌听听有多少小格。
经过两次数数,大部分孩子都知道了1厘米=10毫米。
而针对1米=10分米这个换算,我首先让孩子们利用我给他们的彩色纸条,制作一个“分米卡”,孩子们很乐意动手,不一会就把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制作的分米卡来和我比对一番。
由于这个学期没有学具米尺,怎样让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1米=10分米呢?我在黑板上画了1米长的线段,然后请
孩子们把自己的分米卡贴在黑板上,孩子们的热情更高了,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印象深刻1米=10分米。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

备课、上课、研讨、反思一一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后杂感一、备一节属于自己的课时教案在本次教研课中,我选择的课题是:认识分米和毫米。
选择这样一节课例去研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单元的教材内容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二是听的成熟课例相对也比较多。
满以为对于这样的一节教研课的研备过程应当是相对比较轻松的。
可是当静下心来认真地备这节课时,才发现这样的选择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一次很艰难的尝试。
面对教材上精炼地小结语,抽象的分米毫米的概念,我一度产生了重选课题的冲动。
烦恼之后,我静心研读整个单元的教师用书上分析的内容,决定首先什么成熟案例都不看,自己研究教材独立备课。
通读教材之后,明确了这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由于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怎样引导学生从无到有慢慢地建立起概念的表象是我这节课的难点。
而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活动感悟、体验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以便形成概念。
二、参考其他成熟课例在经历了初备之后,我开始翻看相关的一些成熟课时教案,总体来说:大环节大同小异,小细节都比较空,想真的做参考,实际意义都不大,尤其是一些名家的课例,教案更是只有大框架。
再者面对的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翻看了一圈之后,明确了: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自己进一步完善教案的每一个细节。
作为一节概念课的教学,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并帮助学生在有层次的操作活动过程中建积累简单的活动经验,并为概念表象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一稿教案引发的思考精心准备之后,一节相对来说比较详细的教案基本成型了,但这只是站在教师角度上的对学生的分析与设计,它究竟离学生近还是远,只能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于是带着这份教案我进行了一个教学班的试上。
整个过程下来,应该说大环节可以走,小细节上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虽然努力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但是直到下课铃打时,我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全部完成,这样的结果虽然在预料之中,却也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一节课只有40分钟,完成不了教学预案的内容,那么时间究竟去哪儿了?我的思考:首先这节课在下午进行的,学生的注意力比起上午第一第二节课的情况来说,有所下降,第二认识分米的过程体验活动比较多,学生操作的时间有些拖沓;第三学生在操作过后发表自己想法的过程有些长;第四有些环节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
《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毛阳二小王春香
《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王老师教学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王老师收集了电话、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铁钉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
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制造气氛,渲染学生的神秘气氛。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听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记得牢。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数学分米毫米期末总结

数学分米毫米期末总结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是我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许多数学的知识和技巧,下面是我对这个学期学习的内容的总结。
首先,我们在这个学期学习了分米和毫米两个长度单位。
分米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长度单位,它是米的一百分之一。
而毫米是更小的单位,是分米的一千分之一。
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的转换,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换算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把分米转换为毫米,只需要将分米的数量乘以10就可以了。
反之,要将毫米转换为分米,只需要将毫米的数量除以10就可以了。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单位转换技巧,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单位之间进行换算。
其次,我们学习了数线和数轴。
数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表示数值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数线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比较各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学习数线时,我们还学习了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并学会了如何在数线上表示它们。
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数轴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数,而这些数与数线上的点的位置相对应。
通过数轴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和准确地理解数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运算。
另外,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
比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运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它们是数学运算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则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值计算。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我们需要将相加的数字对齐,然后从右到左逐位相加,若某位相加的结果大于9,则需进位。
减法运算则是加法运算的逆过程,我们需要将被减数与减数对齐,然后从右到左逐位相减,若某位被减数小于减数,则需向高位借位。
乘法运算是将两个数的各对应位的数字相乘,并将各结果进行对齐相加。
除法运算则是将被除数除以除数,找出商和余数。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数学运算技巧,我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值计算。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几何概念和运算。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_政治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在过去一学期的政治教学中,我兼任了分米和毫米两个班级的政治教学工作。
回顾这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我感到有些不满意,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方面,我感到自己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候会过于依赖课本的内容,缺乏实例和案例的引用。
这导致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强。
在教学中,我还未能将政治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好的结合,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感到自己的授课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有时候我会采用讲解和讲义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使得课堂显得比较枯燥乏味。
我应该更多地使用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还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不足。
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我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有时候容忍他们的过失,影响了教学的秩序和效果。
我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及时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在过去一学期的政治教学工作中,我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方面,我需要更加注重引用实例和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要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采用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在管理方面,我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
通过这些反思和总结,我相信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分米和毫米》教学体会【精品范文】

《分米和毫米》教学体会《分米和毫米》教学体会《分米和毫米》这节课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米、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直尺继续测量,积累了一定的长度单位学习的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中,xx幼师学校就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学习活动。
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通过用手比划1米、1厘米有多长。
复习进率:1米=100厘米,重新认识尺子,知道0刻度线的作用,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知识。
接着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大约18厘米,激活学生测量经验。
再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发现新的问题---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在直尺上施6个小格。
引入对毫米的认识,体会到表示比1厘米短的长度,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并通过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10毫米。
教学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找到10厘米的长度,告诉学生,这样的长度就是1分米,用手势表示出来。
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并举出实例。
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就加深了。
2.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建立长度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帮助孩子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活动获得对单位长度的丰富体验。
在认识毫米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认一认,在电脑上演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找一找,通过准备的丰富材料:5角硬币、电话(公交)磁卡,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具体长度,形成表现;比一比,要求学生用手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说说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你对1毫米的长有什么感觉?通过丰富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感受到1毫米的实际长度,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2023年《认识分米和毫米》课后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课后反思《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亳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感谢集团组织的优质课大赛,我有幸听了三节非常优秀的示范。
三位老师的课重难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结合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和巩固练习,丰富学生的感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复习导入,激活旧知。
“大家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一般情况下,我们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三位老师在导入前都对学生提了以上的问题,这样一来就唤起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米和厘米),也为下面学习分米、毫米做好了知识准备。
二、动手操作,感受新知。
通过量一量、画一面、找一找、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联系生活,深化表象。
在学生感知了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后,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说说在我们周国,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加深1分米、1毫米的表象,同时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能应用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体会数学与周围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情境设计,新颖有趣。
前两位老师都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西游记》来导入,结合孙悟空金箍棒可长可短的特点引入长度这一概念,从而引出教学内容。
第三位老师则设置了带领小朋友去参加森林音乐会的情境,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串联起来,最后再播放动物表演的搞笑视频,首尾呼应(可惜视频声音较小,对课堂效果稍有影响)。
三位老师课件制作可爱精美,富有童趣,符合低段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分米和毫米》听课心得
毛阳二小王春香
《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王老师教学中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王老师收集了电话、一分硬币、软盘、一次性杯子、铁钉等等。
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
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
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制造气氛,渲染学生的神秘气氛。
在教学《分米与毫米》,学生对分米和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且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如:填写单位名称、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通过听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记得牢。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