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讲义

合集下载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资料

6
第一章
职业卫生方面的基础常识篇
一、什么叫职业病及有哪些特征?
(一)职业病 是工作环境中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对 法定职业病的定义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和劳动 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 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7
(二)职业病的特征 一般认为,职业病有以下条件和特征: 1、有明确的病因,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病 因和临床表现均有特异性。 2、职业危害因素的数量,决定了职业病的有无、轻重、缓急,即有 剂量—反应的关系。 3、有特定的发病范围,同样工作的其他人,按照上述规律而发生不 同的反应。 4、控制病因和发病条件,即去除职业因素,可有效的降低其发病率, 甚至使其绝迹或明显的改变职业危害因素的作用特征。如能早期发现, 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较好,康复也容易。 应与工作有关疾病相区别。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多发病,其病 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如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或物理因素对心 血管病也可有一定影响。如:一氧化碳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毒物
1. 2. 3. 4. 5.
16
四、确诊职业病后应怎么办?
目前,发现的职业病多为慢性职业病,例如接触矽尘发生的矽 肺病,接触白电油引起的慢性正己烷中毒等。一旦得了职业病 该怎么办呢? (一)调离尘毒作业。目的是使患者不再继续接触有毒有害物 质,以免病情恶化。 (二)办理有关劳保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职业病患者可享 受有关劳保待遇。企、事业单位(老板)不准将患职业病者辞 退。 (三)要积极进行治疗。
22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 1、劳动组织和劳动过程不合理。 2、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 如脑力劳动过度紧张,可引起失眠、神经衰弱等。 3、劳动时个别器官、系统过度紧张。 如长期注视微细部分和凝视近距离微小物体的视力紧张作业, 易出现眼内疼痛感、头痛、视力障碍等。运动系统长期处于过 度紧张状态,可引起肩周炎、滑膜炎、神经痛、肌肉痉挛等。 4、长时间不良体位。 如某些作业迫使人体长时间处于固定不变姿势(强迫体位), 可导致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脊柱变形等。 5、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它生 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5、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明确: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即可防止疾病发生;⑵病因可测: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⑶群体性: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就业前体检 : 发现职业禁忌症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离岗体检: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危害因素:强酸强碱、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

职业卫生培训讲义

职业卫生培训讲义
职业卫生培训讲义
(1)职业危害的基本概念
一、 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二、职业危害的严重性
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我国职业危害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全国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2500万人以上,到1998年,全国累积尘肺患者542041人,累积死亡127147人,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六、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
1、防水卷材制造 防水卷材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聚物改行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主要危害因素:硫化氢、甲苯、汽油、3,4—苯并芘、沥青、高温、苯乙烯、丁二烯。
2、焊接工艺手工电弧焊:利用电弧热,使焊条和基本金属熔化,形成焊接接头使两金属焊体连接在一起。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是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气体保护焊: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喷嘴沿焊丝周围喷射出来,在电弧周围造成局部的气体保护层,使熔滴和熔池与空气隔离开来,从而保证焊接过程稳定持续进行。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锰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氩弧焊:氩气从焊枪或焊炬的喷嘴喷出,在焊接区形成连续封闭的氩气层,对电极和焊接熔池起着保护作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紫外线、噪声。气焊:利用气焊火焰来熔化焊件和焊丝进行焊接,同时火焰的气流又是熔化金属的保护介质。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有电焊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乙炔。

职业卫生培训PPT

职业卫生培训PPT

• 4.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
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 脑炎病毒等。
第5页/共15页
• 5、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 除少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和眼睛,引起灼伤、过敏外,大部
分职业病危害因必须进入人体,才能对健康产生危害。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入人体: • (1)从呼吸道进入 • (2)从皮肤进入 • (3)从消化道进入。
• 3、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每年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 进行健康体检,对已形成职业病的员工,及时安排治疗及调岗,并 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治疗。
• 4、建立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改善从业 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卫生设备、设 施、工具以及劳动防护用品,有效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粉尘、烟尘、金属和砂石碎屑以及化学溶液溅射的损伤。
第10页/共15页
• 4、防噪声用具: • (1)耳塞
• (2)耳罩
第11页/共15页
六、我公司职业卫生工作
• 1、成立专门职业卫生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职业病管理的日常工 作。
• 2、实施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病前期预防教育培训活动, 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员工对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保证员工的人 身健康安全。
工作环境一般是指高温、高寒、井下、剧毒、高噪声、高浓粉尘、大振动、强辐射等工 作环境和场所。 • 2、什么是职业性危害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 尘。 •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包括三类:无机性粉尘、 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2024年度职业卫生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2024年度职业卫生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立即脱离现场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等紧急情况时,员工应立即脱离危险现场,转 移到安全区域。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根据中毒原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紧急救治措施,如清洗皮肤、 吸氧、人工呼吸等。
及时报告
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请求支援和协助处 理。
2024/3/24
21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1 2
2024/3/24
02
健康档案应保密管理, 确保员工隐私安全。
03
04
定期对健康档案进行更 新和维护,保证信息的 准确性和完整性。
18
健康档案可作为员工健 康管理、职业病诊断等 的重要依据。
PART 05
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制度
REPORTING
2024/3/24
19
应急预案制定及演练实施
2024/3/24
2024/3/24
10
PART 03
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REPORTING
2024/3/24
11
工程治理措施
生产工艺改革
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 毒物质,实现生产过程的密闭化
、自动化。
通风排毒
安装通风装置,将有毒有害物质 排出室外,或经过净化处理后排
出。
隔离操作
将操作人员与有害物质隔离,通 过控制室或遥控进行操作。
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 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等情况, 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2024/3/24
26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3/24
27
2024/3/24
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在职业卫生健康 方面投入较大,建立了完 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 。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

职业卫生培训课件篇一:职业卫生培训讲义3职业卫生培训讲义(三)三、有害化学物质的预防及控制对策一)、防毒对策1、物料和工艺: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措施。

如无铅印刷工艺、无氰电镀工艺、用甲醛脂、醇类、醋酸乙脂等低毒稀料取代含苯稀料。

2、工艺设备:生产装置及工艺设备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逸。

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作业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

3、通风净化:受技术及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生产场所达到卫生标准。

通风排毒主要有两种形式全面通风、局部通风。

1)全面通风:采用全面通风时,应不断的向车间内供应新鲜空气或符合一定要求的空气,同时从车间内排出有害空气。

要使全面通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根据车间的用途,生产工艺布置、有害物质散发源位置及特点、人员操作岗位和其他有关因素合理的组织气流、确定合适的通风换气量。

(1)气流组织原则:送入车间的新鲜空气应直接送到工作地点,减少污染,然后在与生产过程中散发的有害物质混合排除。

(2)送排风口位置对通风效果的影响:按全面通风的原则,车间内送风口应设在有害浓度较小的区域,排风口应尽量布置在有害物质产生源附近或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区,以便最大限度的把有害物质从车间内排出。

根据送风口和排风口位置不同,一般分为三种形式:A、下送上排从车间下部的送风口送入新鲜空气,直接在操作地区散开,然后流向车间上部,经排风口排出。

这种气流组织方式多用于散发有害气体或余热的车间,新鲜空气可依最短路线迅速到达工作地点且涡流区很少,途中受污染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在车间下部工作地点作业的工人直接接触到新鲜空气。

B、上送下排新鲜空气从车间从车间上部的送风口送入,通过工作地点,从车间下部的排风口排出,气流路线较为通畅且以纵向运动为主,涡流区较少。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

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内容职业健康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概论一、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人们在从事行业和工作活动中,保持符合保护健康、防止疾病所必须的情况、状况以及达到这种状态所实施的行为和过程。

2、什么是职业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几类?职业危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受不良的生产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影响,给劳动者带来危险和伤害,其中包括事故和疾病等多种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3、什么叫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什么叫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指国家规定并正式公布的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002 年国家卫生部会同劳动保障部重新颁布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类115种5、职业病的特点:⑴病因明确: 由职业病危害因素所致, 这些人为因素被控制消除即可防止疾病发生;⑵病因可测: 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可以检测, 过量接触才得病;⑶群体性: 接触相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常集体发病; ⑷多无特效药:早发现,易恢复,晚发现,疗效差。

6、如何发现职业病最有效是做职业性体检就业前体检: 发现职业禁忌症在岗体检: 早发现可疑职业病、禁忌症离岗体检: 证明在职期间有无得职业病或损害7、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呼吸道(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皮肤(有些毒物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消化道(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二、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噪音、振动、高温、光线过强、电离辐射等。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课件(1)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课件(1)

3.规章:
(1)《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总局47号令
(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总局48号令
(3)《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总局49号令
(4) 《职业病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总局50号令 (5)《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
2.劳动者在离岗前没有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 3.劳动者疑似职业病时,在诊断或者医疗观察期间; 4.劳动者患有职业病或因工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 动能力的;
5.劳动者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间; 6.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工伤保险条例
1、认定工伤:(7种) 2、视同工伤:(3种) 3、不得认定:(3种)
辐射与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气或气体形态分布在作
业场所的工业毒物。 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霉菌、面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
真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因素 劳动组织不合理。 工作紧张。 个人不良习惯。 劳动负荷过重。 不良工作体位。
(3)环境中的因素 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如厂房矮小、狭窄、
法律规定的劳动者依法享有的 职业卫生保护权力
1、受教育、培训权; 2、职业健康权; 3、职业病危害知情权 4、获得劳动保护权; 5、检举、控告权; 6、拒绝作业权; 7、参与民主管理权。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能解除或终止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 合同:
1.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履行告知义务,而拒绝从事存在职 业危害作业时;
(2)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 做出处理。
(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 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2、职业病报告办法、程序与时限 《职业病报告办法》中规定的职业病报告办法、程序与时限与有 关用人单位有关的归纳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讲义第一部分职业卫生知识的基本概念(1)职业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职业病危害是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发生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的有害因素。

(4)职业病危害事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

(5)职业健康监护是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第二部分职业卫生知识一、职业卫生知识概述1.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工作内容职业卫生工作是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

它的首要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2.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病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因素,可以分为五大类: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目前我国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2002年4月18日新公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共有十类、115种。

尘肺有13种:如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水泥工尘肺、电焊工尘肺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有11种:如外照射急性、亚急性、慢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病等;职业中毒56种:如铅、苯、汞、锰、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如中暑、高原病等;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如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等;职业性皮肤病8种:如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等;职业性眼病3种:如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等;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如噪声聋、铬鼻病等;职业性肿瘤8种:如苯所致的白血病、石棉所致的肺癌、间皮瘤等;其他职业病5种:如职业性哮喘、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等。

法定职业病的诊断权由国家认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行使。

3.职业病预防原则与基本措施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①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②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三级预防,对乙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①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②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

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通风防尘等;③职业性健康体检。

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4.职业禁忌证劳动者原有的疾病或潜在的病症,容易因接触职业性因素而加重,或发生职业病或“工作相关疾病”,因而不宜从事某种作业,这些机体异常功能状态或疾病称为职业禁忌证。

如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不宜从事锰作业,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不能从事钒作业。

职工在参加工作(上岗)前应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有无该工种的职业禁忌症,是否适合该工种工作。

在工作岗位变动或长期病假复工前,也应进行健康筛检。

对有职业禁忌证的职工,应按规定不得上岗工作。

对在岗职工,一旦发现职业禁忌证,应及时调离,改作其他工作。

对已经治愈的职业禁忌证职工,则可从事原工作。

5.女工职业卫生保护女工健康是我国一贯的政策。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某些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妇女健康具有较大的或特殊的影响,故应特别重视女工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

妇女不宜从事持续负重20-25Kg以上的重体力劳动,不宜从事高温或低温环境作业、不会引起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长期强制体位的作业以及有发生意外事故的高度危险的作业要加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劳动保护。

女工在月经期不应从事高空、装御、搬运及接触冷水的作业。

怀孕女工应暂时调离以下作业岗位:毒物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高温及高温作业岗位、全身性振动的作业岗位。

怀孕女工不应延长工作时间和参加夜班作业。

在围产期,应尽可能做到产前休息14天,产假满恢复工作时,先安排一定时间的过渡性工作,使女工逐渐适应。

在哺乳期要保证国家规定的哺乳时间,并应尽可能暂时脱离接触有毒物质的作业。

二、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及控制(一)有害工作环境、职业性危害因素1.什么是有害工作环境?有害工作环境是指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时,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环境空间的总称。

有害工作环境一般是指高温、高寒、井下、剧毒、高噪声、高浓粉尘、大振动、强辐射等工作环境和场所。

2.什么是职业性有害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引起职业病的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生产性毒物包括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刺激性毒物,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光气、氯化氢、苯及其化合物、甲醇、乙醇、硫酸蒸气、硝酸蒸气、高分子化合物等;血液性毒物,如苯、苯的硝基化合物、氮氧化物、亚硝磷盐、砷化氢等;神经性毒物,如铅、汞、锰、四乙基铅、二硫化碳、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物、汽油、四氯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包括三类: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砂、煤、石棉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铅、铜、锰、锡等效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等;人工无机性粉尘,如玻璃纤维、水泥、金钢砂等。

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烟草、木材尘、棉、麻等;动物性粉尘,如毛发、骨质尘等;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人造纤维尘、塑料等。

混合性粉尘是指无机性粉尘与有机性粉尘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存在的粉尘,如合金加工尘、煤矿开采时的粉尘、金属研磨尘等。

3.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职业性有害物理因素主要包括:(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寒、高湿、热辐射等;(2)异常的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生产性振动、噪声;(4)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微波、紫外线、激光、高频电磁场、无线电波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

4.什么是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职业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布氏杆菌、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5.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劳动强度过大,或者劳动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

(2)劳动组织不合理,比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等;(3)长时间重复某一个单调动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于紧张。

6.与作业场所环境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具体包括什么?与作业场所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作业场所的设计不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等;(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缺乏采暖设施、通风换气设施、防暑降温设施、防噪防振设施、防尘防毒设施、防射线设施、照明亮不足等;(3)缺乏完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不正确,防护用具本身存在缺陷等。

(二)作业环境与职业危害控制控制措施的种类如下:1.替代使用更为安全的工艺方法或者材料取代现有的工艺方法或材料,这是要优先考虑的措施。

2.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通过重新布置工艺流程或者设备,或者使用物理屏障的方法,对生产线进行隔离或封闭。

3.局部通风在污染物的源头附近将其捕捉,在污染物进入到空气或操作人员的呼吸带之前,用特制的排放它的通风装置将其排除。

局部通风系统有4个主要部件,每个都要有效地保养。

(1)罩――收集点;(2)排气管――送走污染物;(3)空气净化装置―例如活性炭过滤器,用于防止进一步污染。

(4)风扇――驱动空气,使污染物排出系统。

局部通风系统的有效性,与气罩的设计、尺寸、气流速度、收集点与污染源间的距离等相关。

4.全面或稀释通风通过打开的门或者使用屋顶风扇或风机等辅助通风设备来形成自然空气的运动,达到使污染物稀释的目的。

这种方法,仅在下面条件下才能考虑采用:(1)污染物数量很小;(2)在通风区域内,污染物的产生是均匀的;(3)污染物的毒性低。

5.良好的清洁条件这包括对物料的溅落、容器的破裂和损坏采取预防及处理的措施,对物料在敞口情况下的使用进行限制等。

6.减少暴露时间了解了毒物的剂量反应效应,可以采取减少暴露在该毒物下时间的措施。

要注意的是,高剂量的短期暴露,也可能造成伤害。

7.员工培训说明存在的危害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强调采用控制措施的重要性,掌握控制方法和相关技术,以及个人的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

8.个人防护用具当使用前述各项控制方法后,还不能充分地降低伤害的风险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9.辅助设施为工人提供定时的洗涤、淋浴和清洁的个体防护用具,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职业健康状态。

配备足够的急救用品和应急设施,减轻危害的后果。

10.医学监测定期的医学监测能够发现健康不良的早期症状,确认由于暴露在作业场所有害物质下造成的后果。

医疗人员和经过训练的主管人员都可以进行这项工作。

三、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控制(一)噪声使人心理上认为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为噪音。

在生产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1.噪声的分类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1)空气动力噪声,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它物体相互作用所致。

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由于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由于磁场脉冲,导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

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生产场所的噪声源很多,即使一台机器也能同时产生上述三种类型的噪声。

大多数生产性噪声的频率多属宽频带、中高频噪声,声压一般比较高,有的可高达120―130分贝(A)。

2.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特异的(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的(其他系统)两种。

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会造成下述听力损伤。

(1)急性反应1)急性听力损伤:由射击、爆炸等造成,通常是可以恢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