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逆散方证研究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柴胡、甘草实为小柴胡汤的雏形。
柴胡味苦平,甘草味甘平,二药相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气是也。
白芍、甘草,芍药甘草汤也,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泄郁结,畅气道。
枳实、白芍乃《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相伍宣畅气血,治疗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
枳实、柴胡、白芍乃大柴胡汤重要组成部分,三药相伍,疏肝木,理脾滞,解枢机。
四味药物组方精妙,也暗合“升降”之理,柴胡主升、枳实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散,升降收散相辅相成,调理枢机以治疗多种“气机紊乱”之病。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白芍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白芍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白芍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白芍走阴。
阳升阴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
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调畅道路,宣布阳气。
从原文中分析,仲景就提示了本方可治疗很多疾病。
或咳,凡见胸中阳气失去宣通的咳嗽、胸闷等,诸如见咳引两胁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老中医: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四逆散”
四逆散方歌:四逆散中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方义:本证多由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阳气内郁所致,治疗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为主。
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四逆散的用法用量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四逆散的功效主治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运用:本方用于阳郁厥逆证,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为辨证要点。
四逆散的文献摘要《医方考·卷一》吴昆:“少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
用枳实所以破结气而除里热,用柴胡所以升发真阳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调之气,芍药收其失位之阴。
是证也,虽曰阳邪在里,慎不可下,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
若复用苦寒之药下之,则阳益亏矣,是在所忌。
论曰:诸四逆者,不可下之。
盖谓此也。
”《医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阴药也。
伤寒以阳为主,若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合方思路与技巧
四逆散合方是中医方剂中的一种,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寒症病症。
以下是四逆散合方的思路和一些技巧:
四逆散合方的思路:
四逆散合方主要以辛温草药为主,通过辛散发散寒邪,温通经络,以达到祛寒、散寒的目的。
该方剂通常由四逆散(炮姜、炙甘草、炒附子、生姜汁)和合剂(附子粉、炮姜、干姜、细辛、炙甘草)组成。
技巧和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个性化地调整剂量和配方。
例如,辛温草药可以根据需要增减剂量或调整配伍,以适应不同的体质和病情。
结合辨证论治,辨别病症的具体表现,确定寒邪所在的部位和病程。
对于不同的寒症病症,可结合其他方剂或辅助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注意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某些草药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专业指导:
由于四逆散合方属于中医方剂,其应用需要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的专业指导。
建议在接受治疗之前,咨询合格的中医医生或中医药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逆散证治探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逆散证治探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临床基础指导教师:***20000401提要。
20327063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是一首临床运用广泛的方剂,其疗效为众多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然而后世医家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各自从文理、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分析,各持已见,以致争论蜂起。
目前对四逆散方证病机及其方旨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
本文从四逆散方证辨证、论治及药理实验等多方面加以总结阐述,力求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验证其科学性、实用性。
本文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为气血郁滞,当属少阴病类似证。
四逆散方旨为调畅气血。
并通过讨论大、小柴胡汤及四逆散三方的联系与区别,对四逆散方证病机进一步论证。
通过本文各项论述,以求对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有更深化的理解。
关键词四逆散、/调畅气血丫实验研究四逆散言正治^∞77。
1:3~手事玻方向:j‘僻寒揄jc二挡f于为弁蕊渝治;二对t-弓研究蒜文作者:焉宏檄摇臻教授:李嘉骥要;|}勺四逆散湛,漠方医学∞,≮07"/I一邑~、扫扎To、为『伤寒渝』C二靓馘墨札tk、为拶,乏④聚方拶臻床的汇j三<痞用冬孝乙,蕖能屯亨¨奎屯多<∞藁理絮跪床夷践汇袁蛩褒嚣污岛魏<k、爸。
它鸯蚤。
寻耗{:乙≮奄餐{l}囝漠方医寿。
圣耗学耗囝理锵、理萧。
立爝靠x岛乏札鬯解明乙占弓邑乙≮喜定。
邑0弓妒,激乙<争,)把把渤拳挡墨岛勰焱∞上;二混乱电招<土哆c:督々允。
今忙各一)(屯毒。
方氧囝蠛露专疮爝◇馨攘{二。
讪≮o翘;羹势妻慧~致季轧℃n拳k、。
本文℃{壹,强逆蕺①弁簸萧治专蒸骥赛簇套苎赭方商务岛圣托毫妾芒痨r述弋为二匕}=L,二扎虫℃‘o研究电蹴括亨否二邑汇上,)<冬岛K内在。
檄彦誓按封乙≮,乏乃藁方∞戳学蛙芝旃用毽毫安耧亨§基嚣℃务巷。
本文℃{耋,滔遵鼗囝穷薤畿亭{熹鬣巍铮滞≮袁奄,棱嚣漳害誓起亨屯毋怒岂考乏,少除病颓似赶汜属守为。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
(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学习笔记)四逆散方证解析经方中医刘卫红08.01 06:50阅读481原创2016-07-30 黄煌经方医学论坛【黄煌经方方证药证】《经方一百首》之四逆散作者:黄煌编排:胡廷峰********************************************四逆散【组成用法】柴胡6~10g、芍药6~30g、炒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现代应用】1以痉挛性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顽固性腹痛、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痢疾、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痛经等伴有手足冷、脉弦者。
2以胃—肠动力低下、腹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3以精神紧张或遇紧张则加重的疾病。
如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心因性阳痿、神经官能症、冠心病,梅核气,情绪性腹泻、女性急迫性尿失禁、遗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
4以分泌物、代谢物排出不畅为特点的疾病。
如鼻窦炎、急性乳腺炎、输卵管不通、阑尾周围脓肿、肝郁气滞的便秘或下利不爽等。
5其他方面,如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腰腿痛(注意!)、神经性头痛(注意!)、三叉神经痛(注意!)、癫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肝炎、过敏性鼻炎(注意!)、皮炎、小儿高热肢厥、流行性出血热的低血压休克期等均有用四逆散的报道。
【经验参考】本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难以尽述,几乎各系统的疾病,均有使用的可能。
据载,日本汉医和田家治杂病100人,有50~60人用此方加减,足见应用之广。
在此,编者介绍几则个人的临床治验以供读者参考。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四逆散方证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的观点 , 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 宽思 路。 拓
1 四逆 散 方 证 的来 源
《 伤寒论》 宋 本) ( 原文第 3 8 :少 阴病 四逆 , 1条 “ 其人或 咳, 或悸 , 或小便 不利 , 中痛 , 利下重 者 , 或腹 或泄 四逆散主 之 。四逆散方 : 甘草 ( ) 枳 实 ( , 炙 , 破 水渍 , 炙干 ) 柴 胡 , , 芍 药 。上 四昧 , 各十分 , 捣筛 , 自饮 和 , 方 寸 匕, - / 。咳 服 日- i l /
2 四逆 散方证的研究
2 1 四逆 散 方 证 的 六 经 病 位 .
阳为热邪所伤 , 于是阴阳格拒 于 胃, 阳气 不充 于 四末 , 而 故 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 之之热厥 颇 同”l r 。吴坤安 云 “ 此
阳经热邪扰于 阴分而厥 也。盖 四逆有寒 热之分 , 阳不 敷 胃 于四肢为寒厥 , 阳邪内扰 于阴分为热厥 。寒则下利清谷 , 热 则泄利下重” l 。持“ 厥 ” 点 的还 有柯 琴 、 大 椿 、 热 观 徐 程
知、 、 吴谦 许宏 、 王晋三 等医家 。但 尤在径 大胆 地对 热厥 之 说提 出了质疑 , 出: 此 非热厥 。…… 旧谓 此 为治热深 发 指 “ 厥之药 , 。夫果热 深发厥 , 非是 则属厥 应下 之 之例 矣 , 岂此
药所能治哉 ! ”J 。 2 2 2 阳气 内郁 . . 有不少 医家认 为此 系阳气 内郁所致 之 厥逆 , 非热厥 也。《 伤寒论 译释》 张令韶 观点 “ 少 阴四 引 凡 逆者 , 又
宜四逆散主之” l 。刘 渡舟 等认 为: 少 阴病 见 四肢厥 逆 , “
2 1 1 病在 少阴 ..
钱潢云 : 此所 谓 少 阴病 者 , “ 即前所 谓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伤寒论》四逆散证析疑
《伤寒论》四逆散证析疑四逆散见于《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有关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莫衷一是,历览古今文献可见,有关四逆散证实质的论述不外乎热厥论、阳郁论、枢机论、肝脾不和论、寒厥论。
诸医家多围绕“四逆散证并非少阴病”;“四逆散证为少阴病的疑似证”;“四逆散证条文次序有误,主证并非只有四逆”三个方向进行探讨。
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上述诸论或根于临床,以今解古;或先入为主,以经解经;或执于偏见,以讹传讹,难以自圆其说,有违张仲景本意。
认为“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可从理论和临床角度解释四逆散证的形成。
本文拟一一评述上述诸论,并提出四逆散证的形成与体质相关,其形成是在少阴阳虚体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肝气郁滞证,以期为《伤寒论》四逆散方证的认识提供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并为进一步发展张仲景学说做出努力。
1 四逆散方证主要观点评述1.1 热厥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伤寒邪在三阳,手足必热;传至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
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其认为本证“四逆”的形成源于邪热入里,阳气不得外达所致,虽未直接提出“热厥”一词,但其含义接近,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此段论述也成为后世所称热厥论的肇始。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云:“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
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实泄之也。
然热邪也,邪欲解本阴也,阴欲收,芍药收之也。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伤寒方论》云:“此乃少阴传经之热邪,并无脉微恶寒等阴证,即下利一端,并非清谷,而反下重,故不得用温热。
”又云:“疏邪通气,同名四逆,与前者去迥异”(前者指四逆汤之类)。
徐大椿和方有执均认为,本证“四逆”为少阴传经热邪内郁,阳气不达四末所致。
吴谦《医宗金鉴》云:“方名四逆散,与四逆汤均治手足逆冷,但四逆汤治阴邪寒厥,此则治阳邪热厥。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四逆散《中医治法与方剂》四逆散(《伤寒论》)【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用法】上4味,各10份,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3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5份,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5份;小便不利者,加茯苓5份;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渣,以散方寸匕内汤中,煮取1.5升,温分再服。
近作汤剂,水煎服。
【主治】】肝气郁结,四肢逆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证析】此方《伤寒论》虽然用治少阴四肢逆冷证候,实属肝气郁结,经隧挛急病变。
病本虽在肝经,证象可以见于五脏,究其证象能够见于五脏之理,则与肝系筋膜挛急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有关。
五脏六腑及躯体上下,均由大小不同经隧联成一体。
经隧是由肝系筋膜构成。
心系血管,肺系气管,脾胃肠管,肝系胆管,肾系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
这些经隧,是摄取能量,排泄废料,流通气血通道。
不止于此,肝系还包括少阳三焦膜腠在内,膜腠也是津气升降出人通道。
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如果发生病变,经隧弛张异常,必然影响气血津液升降出入;气血津液运行失度,势必影响经隧和柔,组织结构和基础物质之间,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同时出现经隧、气血津液病变证象。
此证属于肝气郁结,经隧挛急,影响血液流通,阳气不能随血达于四末,成为四肢逆冷;脉络紧张,血运不利,遂致心悸不宁,这是肝病及心见证。
肝病及肺,肺系挛急,肺气不利,则咳嗽气急;肝病及肾,肾系挛急,水道失修,则小便不利;肝胆自病,胆道痉挛,胆液壅阻,则腹中急痛;肝木克土,传导失常,则下利后重。
由此可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可以影响五大系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流通;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则因经隧挛急所致。
【病机】肝气郁结,经脉挛急。
【治法】调气疏肝,柔和经脉法。
【方义】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引起气血津液流通不利,治宜调气疏肝,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气血津液流通不利,又与经隧挛急有关,单纯调气,难免顾此失彼,配伍柔肝缓急之品,解其痉挛,才是两全之策。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摘要】阐述“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及配以胃镜、肾功、肝功等检查的必要性。
【关键词】“四逆汤散”加减变化肝气郁滞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方,本方主证为四肢厥逆故方名以“四逆”而得名。其主治病症如“伤寒论”所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后世医家认为;四逆者,由于阳邪郁遏于里,不能外达于四肢。故“四逆散”有宣阳达郁之攻,调和营卫之效。本方由柴胡、杭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用甘草甘温益气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结;与柴胡合用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用而疏肝理脾。四药互相配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临证意义。
三、汪某,女,57岁,
右上腹痛伴右肩胛部放射痛及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三年;加重伴口苦3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B超示:胆囊炎,同时肝功检查结果正常)。
辨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
治疗方法:舒肝理气,清泻六腑,通阳达郁。
方药:柴胡10克,杭芍2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茵陈30克,大黄10克,芒硝(冲)10克,厚朴10克,金钱草20克,木香6克,莱菔子10克,甘草6克。
(二)、虽然在应用“四逆散”时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但最好还是做一些必要的西医检查如:胃镜、肝功、肾功、二对半等检查。这样便于在治疗前后有一个对比,也可以用于鉴别其它病症及存在其它病症,以便于我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且可以检验我们的治疗效果。
(三)、我们在应用中药汤剂时,也要注意年老体弱多病、幼儿及肝、肾功能有变化的应慎用一些药物。
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少阴心肾乃水火之赃,内寄真阴,真阳,水火交融,阴阳既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少阴为三阴之枢,是调节阴阳水火平衡,气机升降,理气调血之枢纽。故凡证属少阴属阴不利,阳气被郁者,皆可用四逆散变通而治之。
_伤寒论_四逆散证治及组方研究
畅洪,男,33岁,医学博士Brief Discuss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poplexy from the Angle ofDealing with Collateral DiseasesChang Fuye (常富业),W ang Yongyan (王永炎),G ao Ying (高 颖),et al.(The Postdoctoral R esearch Station ,China Academ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 eijing 100700)ABSTRACT :Apoplexy is a comm only 2encountered disease and s ometimes ,its zang 2fu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n not fully achieve desired clinical efficacy.It seems that the approach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collateral diseases can be adopted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for dealing with apoplexy.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the pathogenesis of collateral dise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poplexy ,s o that using the approach of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collateral diseases to deal with apoplexy can help to increase the clinical efficacy.The comm only 2seen T C M apoplectic syndromes differentiated by this approach are mainly attack of wind to collaterals ,obstruction of collaterals by phlegm ,obstruction of collaterals by stasis ,harassment of cerebral collaterals by fire ,detention of toxin in collaterals ,attack of water to collaterals ,and defi 2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 of collaterals.KE Y WOR DS :Apoplexy ;C ollateral Disease ;T C 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T reatment of T C M Syndromes《伤寒论》四逆散证治及组方研究畅洪 王庆国 梁吉春(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四逆散;组方研究;证治研究中图分类号:R22212 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病篇首载,后世对该方的研究颇多。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汇报人:LuYinLab 本导生燕晨宇前言四逆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是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代表方。
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气郁证。
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散有抗抑郁、抗炎、改善睡眠、改善微循环、调节胃肠道、保肝、解痉等作用。
临床中常用于抑郁焦虑、失眠、痛经、肝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
扩大经方应用范围,更是一方多用、一方多效的重要体现。
阳郁厥逆证:阳盛格阴,阳气过盛,入侵阴经,导致出现假外寒的症状,但是病根却是阳气过盛,郁积在经脉,本是热病,却四肢厥冷,是为厥逆。
肝脾气郁证: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气机阻滞在肝脾所致。
PART01四逆散的由来四逆散,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PART02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芍药,《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枳实,《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甘草,《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有“十方九草”的美誉。
方剂讲究以君、臣、佐、使进行配伍,柴胡作为君药,发挥四逆散的主要功效,疏肝解郁,升提肝气,而白芍作为臣药辅佐柴胡,使其不过于宣发肝气而耗伤阴血,枳实作为佐药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一方多用,一方多效剂量增减:减《医学统旨》记载的柴胡疏肝散中将芍药和枳实的用量减少至一钱半,减少其对柴胡的制约,增强柴胡升阳举陷之功效,来应对肝气过于郁滞之证。
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四逆散■肝气冲击四逆散体质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黄或青白,表情淡漠,情绪低落,易紧张,主诉多。
舌淡红苔薄白,四肢清冷,月经前大多乳房胀痛,腹肌紧、按之硬。
常为低血压。
易患疾病谱:胃肠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平滑肌痉挛性疾病,如尿道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
为什么四逆散就有如此大的作用?少阴病四逆是说手脚凉,同时病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
这些或然症都是肝气的冲击,冲到肺就咳,冲到心就悸,冲到脾就腹中痛,冲到肾就小便不利,冲到自己的本经,就泄利下重。
那么它把大量的气都往别处冲,剩的元气还能达到末梢吗?于是才出现四逆。
所以我们想办法让他的气不集中冲到一处,让它缓慢地散到全身各处,这病不就好了嘛。
所以呼喊都是气冲的表现,为了发泄。
我们不让它往上发泄了,让它全身发泄,这气不就没了嘛,所以四逆散就起这个作用。
胡希恕讲稿---四逆散那么这个方剂在伤寒论上,提出了一段与实际临床应用效果不相符。
那么这个就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这四味药。
他古人本来是用散呀,面子药。
我们现在呢拿它做汤剂。
汤剂就是把这四味药,九克以上,九克到十二克,就行,做煎剂,我现在就拿它做煎剂。
这个药应用的机会倒是挺多的。
我们看看那个书上怎么说的,在伤寒论里有这么一段: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它列到少阴篇里了。
那么为什么悸?这个虚寒的证候呀,经常有四肢逆厥。
可是这个方子呢你们看一看,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哪个也不是治虚寒的。
所以这个厥逆也是热厥,而非寒厥。
那么热在这个,。
柴胡它治胸肋。
所以胸肋这个地方呀,郁热太甚。
影响到这个血液,血液有点受阻,也影响到这个四肢厥逆。
所以这个热厥。
但是热厥它不是少阴病。
仲景这个书呀他常是这样,他让你鉴别,形是少阴,实不是少阴,它在少阳。
通过临床这类四逆我还没见着过。
这个四逆散治四逆的时代的情况不多见,反到以这个其它的这个他这个。
四逆散(《伤寒论》)
四逆散(《伤寒论》)【药物组成】枳实9g、芍药9g、炙甘草9g、柴胡9g。
【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症候】阳郁厥逆。
手足不温,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从《伤寒论》角度看,传经热邪入里,阳气不宣或肝脾不和证都可用本方。
阳气暂时郁结出现四肢逆冷。
四逆散的四肢厥逆是阳气内郁,气机不宣造成的(不是阳气虚的四肢厥逆),手脚虽冷但不太冷,腹部还是热的,是阳气一时性不能达于四肢。
胃脘痛,泄利下重是肝脾不和造成的。
阳气暂时不能达于四末叫热厥,此时不清热不行,因此本方通达阳气,主药为柴胡。
【方解】主药:柴胡——疏肝,解郁透热。
①辛散而使阳气达外。
②疏肝解郁。
注意:柴胡升阳,春季要注意升阳而致头晕(凡是腹膜病变大量用柴胡)。
柴胡一升阳,二劫肝阴,肝阴虚大量用燥,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小量用起为好。
辅药:枳实——泄热散积行气。
白芍——柔肝敛阴(保护阴液,防止柴胡伤肝阴,有利于柴胡、枳实疏肝,行气)。
佐使药:炙甘草——与芍药配伍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正常情况下都用白芍,有血瘀(胸胁刺痛时)用赤芍,也可赤、白芍一起用。
江西省动物实验取得可喜效果,据报道,柴胡、白芍、枳实配伍能恢复肝功能,复苏坏死的肝细胞有一定疗效。
虚中夹实以实为主的肝硬化可以重用鸡内金。
【配伍意义】本方治疗肝脾(胃)气滞,复因伤寒之邪入里,郁遏阳气所致的厥逆证。
阳郁而厥,其厥亦微,与少阴寒厥不同。
治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药柴胡升阳舒郁,透邪外达。
辅药芍药益阴养血柔肝,土中泻木。
佐药枳实行气散结,直通胃络。
使药炙甘草益气健脾,兼和诸药。
柴胡配枳实,一升一降,能疏理肝脾气机;柴胡配芍药,能泻木扶土和肝脾;枳实配芍药,理气和血止腹痛;芍药配炙甘草,益阴缓急,制肝和脾。
诸药相合,祛邪郁解,调畅气血,调和肝脾,清阳得升,四逆、腹痛、泄利下重诸证皆除(和四逆汤有本质上的区别)。
【运用化裁】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治疗气郁甚者。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
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
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
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
四逆散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理学实验研究四逆散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方,可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和症状。
近年来,研究表明四逆散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本文将对四逆散的药理学实验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一、四逆散的组成及其药理学作用四逆散是由细辛、炙甘草、干姜、附子这四味中药配制而成。
细辛被称为“百草之王”,主要功效为发散风寒、祛除湿气,可用于治疗头痛、风寒感冒、身痛等症状。
炙甘草具有和中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并且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干姜则可以温阳散寒,促进血液循环,是很好的解表药。
附子则具有温热散寒的作用,能够使脾胃功能好转,提高体质。
四逆散用于临床上主要是治疗寒性疾病和症状,如风寒感冒、四肢冰冷、腹泻等症状。
但除了这些临床表现之外,四逆散在药理学上也有一定的作用。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四逆散可以影响多个系统和器官,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1、呼吸系统四逆散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在给小鼠口服四逆散之后,其肺功能指标会有所改善,如气道阻力降低、肺活量提高等。
此外,四逆散还可以促进小鼠红细胞的氧输送和氧摄取,降低肺泡和组织的二氧化碳含量。
这些结果表明,四逆散具有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
2、心血管系统四逆散还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研究表明,其可以改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损伤,降低小鼠血管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和纤维素的含量,从而保护心脏和血管。
这些结果表明,四逆散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3、神经系统四逆散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较为复杂。
实验研究表明,其可以延长小鼠睡眠时间和消除应激引起的焦虑和不安,使小鼠更加稳定和安静。
在脑电图上,四逆散组小鼠表现出更多的 delta 波和 theta 波,表明其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电生理活动。
此外,四逆散还可以降低小鼠的感觉和通透性,抑制不适的感觉和反应。
从“芍药甘草汤”开始解读“四逆散”
从“芍药甘草汤”开始解读“四逆散”导言:提起四逆散,人们就会想到《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里:“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惊,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但是,后世对这一条文和对四逆散,却存在各种认识和理解,对原文的异议亦不少。
(一)一种理解认为《伤寒论》这条是指热厥证,热深厥深用四逆散。
认为:伤寒,邪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
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或者说:四逆散与四逆汤药品皆异者,因为四逆由于热深而厥所致,甚或明确认为四逆散是治阳证厥逆的。
再一种理解认为四逆散证是因寒而厥,故用本散。
认为原文既说少阴病,就应该有“脉微细,但欲寐”的证象。
至于“四逆腹中痛”当是虚寒之证。
更有认为四逆散是治太阴病的,以四逆散证之吐、利、腹痛等症酷似太阴,但太阴属脾胃虚寒,太阴为三阴之首,其阳虚尚未达四肢逆冷之境地,故而,亦难通晓本条原文之真正含义。
另有几种理解认为本方虽说是治少阴,实则是阳明少阳药。
根据是:有些《方剂》,《方解》中都将本方列为柴胡汤类方中。
亦有明确认为本方是治气郁致厥病状的方剂等等。
(二)考四逆散,当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着眼。
因为四逆散是从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对此,以前医家曾作过阐述,近年国外学者,如日本亦有提到四逆散是从芍药甘草汤发展而来,其说颇多根据,余亦同意此说。
芍药甘草汤为《伤寒论》基本主方之一,不仅四逆散由它加味而成,另如:芍药甘草汤加附子,则成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黄芩、大枣则为黄芩汤;加甘遂、半夏则为甘遂半夏汤;加枳实、柴胡则为四逆散。
而芍药甘草汤本身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误服桂枝汤致变而随证施治的方法之一。
凡津液不足,无以灌溉,血液不足,无以养筋者,用芍药和血养筋,甘草补中缓急。
凡伤寒误治致变的“若厥愈足温者”服本方后“其脚即伸”,或谓化阴者,即古人所谓生寒之药。
“寒生则阴足”,所以凡是血、水、藏、降,皆所谓“阴”,故而需化阴者、清血者、泻火者、入里者、下降者,莫不以芍药甘草汤为基本而加减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四逆散方证研究谷松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
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
与厥阴厥宜下之之热厥颇同”。
吴坤安云“此阳经热邪扰于阴分而厥也。
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分为热厥。
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
持“热厥”观点的还有柯琴、徐大椿、程知、吴谦、许宏、王晋三等医家。
但尤在泾大胆地对热厥之说提出了质疑,指出:“此非热厥。
……旧谓此为治热深发厥之药,非是。
夫果热深发厥,则属厥应下之之例矣,岂此药所能治哉!”。
阳气内郁:有不少医家认为此系阳气内郁所致之厥逆,非热厥也。
《伤寒论译释》引张令韶观点“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
刘渡舟等认为:“少阴病见四肢厥逆,以阳虚阴盛者居多,但也有见于阳气郁遏而不达四肢的。
……本条之四肢厥逆,并不见虚寒等证候。
……若少阴之枢不利,阳气被郁,不能疏达于四末,则亦可形成四肢逆冷之证”。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谓本方病机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
刘新生等进一步认为属少阴经阳气郁结,饮邪欲动所致。
一些医家进而阐述了导致“阳气内郁”的各种原因:刘渡舟等认为“结合临床观察,四逆散证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过服寒凉药物致使阳气冰伏、闭郁而不达于四肢。
如外感热病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后,出现手足厥逆即是。
二是由于精神刺激,使肝气郁结不舒,少阴阳气被郁而不达于四末,以致出现四肢厥逆。
凡此厥逆,使用四逆散调达气血、疏畅阳郁,则多能获得较好疗效”。
邢锡波认为“凡阳气内郁,四肢厥冷证,临床体会其原因,可能分为两种。
一为暴怒之后气机壅闭出现手足厥冷;一为内中郁热,使阴液暗耗,以致气血郁滞,循环不畅,而发生四肢厥逆。
这与阴寒厥逆完全相反”。
李克绍认为是“阳被湿郁”,李心机也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遏阳郁,阳气被阴寒水湿所阻”。
《伤寒论译释》、《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均认为其病机“乃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郁于里”。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又认为属肝胃气滞,阳气内郁所致。
脾胃不和:张路玉谓“此证虽属少阴,而实脾胃不和,故而清阳之气不能通于四末”。
认为在病机上又涉及到脾胃。
阳虚寒盛:舒远弛:“观其腹痛作泄,四肢厥冷,少阴虚寒证也”。
1.2.3 四逆散证的主症关于四逆散的主要症状,原文318条中明确提出的症状只有“四逆”,其余均是或然症状。
尤在泾云:“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
高学山也认为“此条重在四逆一症”。
喻嘉言赞同方有执的观点,明确提出“然虽四逆而不至于厥,其热未深,故主此方为和解”,认为本证之“四逆”未至“厥”的程度。
柯琴更有所阐发:“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缺文。
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
今人张胜忠认为四逆散乃为病久正虚邪陷之下利腹痛而设。
1.3 四逆散的功效成无己谓“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也”。
柯琴云“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
尤在泾曰:“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以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而为运转枢机之剂。
今人李宇航亦认为四逆散治从开阖以运枢机,并且认为四逆散在《伤寒论》中,与小柴胡汤相对应,实为运转枢机的另一大手法。
即小柴胡汤为运转三阳枢机之主方,四逆散为运转三阴枢机之主方,两者相辅相成,对照发明。
年莉认为四逆散与小柴胡汤相类似,体现了和解法的治疗原则。
李中梓曰:“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
”《医宗金鉴》承袭其说,谓“此则少阳厥阴,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佐甘草以缓肝之气,使枳实以破肝之逆。
三物得柴胡,能外走少阳之阳,内走厥阴之阴,则肝胆疏泄之性遂,而厥可通也”。
而汪琥却谓四逆散“虽云治少阴,实阳明、少阳药也”。
张卿子则认为本方“中发阳气,走散阴寒,温经暖肌”。
刘渡舟等谓四逆散“疏畅阳郁、调达气血,使阳气得以舒展而布达于四肢,则厥逆亦必迎刃而解”。
《伤寒学》(新世纪教材)亦认为本方具有疏畅气机,透达郁阳之功效。
李心机认为本方总体功效是消阴霾,畅阳气,升清降浊。
《伤寒论选读》(六版教材)谓四逆散疏肝和胃,透达郁阳,并认为本方是调理气机的基本方。
1.4 四逆散的组方尤在泾明确指出四逆散“其制方大意,亦与小柴胡相似”。
柯琴谓“此仿大柴胡之下法也”。
陆渊雷亦认为本方是大柴胡汤的变方:“四逆散即大柴胡汤去大黄、黄芩、半夏、姜、枣,加甘草”。
何任认为四逆散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化裁而成。
日本还有人认为是柴胡桂枝汤的变方。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者;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就其主症而言,既有遵循原文“四逆”者,又有提出“泄利下重”或下利腹痛者;论其功效,有散其热者,有运转枢机者,有和解者,有调畅气机、透达郁阳或疏肝和胃、透达郁阳者,有疏泄肝胆者,有消阴畅阳、升清降浊者,更有散寒温经者。
至于其组方变化,古人多认为属大、小柴胡汤之变方,今人又有提出为柴胡桂枝汤或芍药甘草汤之化裁者。
笔者以为,四逆散方证原为伤寒邪入少阴,阳气内郁,气机不畅而设,属少阴病的特殊证情。
该方柴胡升散,白芍内敛,枳实下气,炙甘草调和诸药,合为调畅气之升降出入;制为散剂,散者散也,以散内郁之阳气;每服方寸匕,剂量颇小。
故其功效应为调畅气机,透达郁阳。
至于疏肝解郁之说,实乃金元之后药物归经理论逐渐形成而产生的,为后世的发展。
其主治症状固然很多,但“四逆”为其最主要、明显的表现。
2 四逆散临床应用2.1 张仲景对四逆散的应用《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后加减法中有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2.2 后世医家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类聚方广义》: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者。
《资生篇》:气上冲胸,心中痛热,惊悸不宁,是为火逆,四逆散主之。
《伤寒论今释》:本方治神经衰弱之证见于胸胁部(枳实可随证改枳壳),其人不虚者。
后世平肝诸方,以此为祖,局方逍遥散,其嫡裔也。
此亦杂病方耳。
《蕉窗方义解》:余用此药于疫证及杂病多年,治种种异证,不可胜计,真稀世之灵方也。
《餐英馆疗治杂话》:心下常痞,两胁下如立筒吹火,胀耳凝,左胁尤甚。
心下凝结,胸中痞满,郁郁不快,遇事善怒。
或肩背胀,……此等皆肝郁之候,宜用此方。
当今肝郁者甚多,故此方之适应证极多。
关庆增等将所收集到的四逆散古今医案(均为个案)414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逆散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但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
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病毒三个方面。
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阳气被郁,络脉瘀阻,其特点主要表现一个“郁”字。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
主要诊断指标: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胸胁痛,便秘,腹胀,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数、细、沉。
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只要病变部位在肝胆脾胃,以及各自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官窍、所主的五体等符合四逆散证之病机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
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2.3 四逆散的现代临床应用2.3.1 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四逆散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
选用四逆散加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药为基本方,探索抗乙型肝炎复发的新路,取得一定近期疗效。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肝及早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缓解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改善病情。
四逆散加益气健脾、化瘀软坚之品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明显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的膈下逐瘀汤治疗组。
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也取得很好效果。
胆病:根据胆囊炎湿热内郁之主要病机及其多合并结石,采用三金四逆散为主治疗(四逆散加金钱草、郁金、内金)。
慢性胆囊炎属肝胆气滞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者,采用茵陈四逆散加减治疗。
胃病:四逆散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难治性返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对文献报道2118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辨证以气滞型为最,虚寒型次之。
治疗气滞型以四逆散为主,虚寒型以六君子汤为主。
应用疏肝健脾方剂的四逆散合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好,复发率低。
肠病: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应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治疗(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炭),对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者应用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