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

合集下载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一、“慎独”释义《说文》云:“慎,谨也。

”由此可见,慎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言的慎重谨慎;《尔雅·释诂》云:“慎,诚也。

”因此“慎”也可理解为“诚”的意思,“言不可不慎”就有此意。

《正字通·犬部》云:“独,猨类。

……猨性群,独性特。

”在这里可以看出,独和特同义,但这并不是用来形容人的。

《尔雅·释诂》云:“特,独也。

”而独字用于形容人,则是为了表述人的独特个性,至此,慎独可顺理成章的解释为诚实对待个人自我的本性,不含欺骗。

“慎独”合在一起统一成为一个词语,最初出现在《礼记》中《中庸》和《大学》篇,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讨论。

自战国起到秦皇汉武这一时期,慎独开始作为独立范畴出现,已不止限于《大学》、《中庸》,在《礼记·礼器》篇中有“君子慎其独”、帛书《德行》里(又言《五行》)亦有“必贵慎其独”的说法。

下面,笔者就《大学》、《中庸》篇中“慎独”所蕴含的意义分别予以阐述:二、《大学》中的“慎独”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也。

”[1]P49这就是说,做人要内心意念诚实无欺,不能欺骗自我,如同讨厌难闻的气体味道、喜欢美丽好看赏心悦目的景色一般,统统都要出自于内心的本心之诚,自然而然,如此这般则可使自己真正地诚实无妄,问心无愧。

在日常生活中,“意”最容易出现与人的真性情有所脱节甚至背道而驰,便是个体闲居独处的时刻。

由于缺乏外界监督,导致人很可能或是必然的无拘无碍地随心所欲,因此之故做出不正当的行为或者说不道德的举动措施。

所以,闲居独处隐微之地之时最能检验一个人,因此儒家提倡人在独处闲居之时应慎独更甚以往,不要被过分不当的欲念所侵蚀,而做出有亏德行的事,从而偏离了“善”的天性;不能自欺,知善去恶,顺应心之本然,这就是慎独。

身为君子,就应该时时刻刻的如此规范自己,而小人则不然,《大学》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No. 5, 2019Serial No ・1552019年第5期(总第155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胡治艳,徐蓉蓉(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0)摘 要:"慎g "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 中也都出现过对慎gn 论述。

本文探究了《中庸》中"慎g ”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慎g ”思想的理论背景。

“慎g ”思想在当代仍对我‘的实践”动具有重要指导™义。

关键词:中庸;慎g ;诚;自律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3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30 — 03一、《中庸》慎独观的理论背景及其历史地位“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不仅在《中庸》中有对慎独的重要论述,在其它诸 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慎独” 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学者 对它的研究和发展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

那么,它 为什么能够一直被学者们研究,为什么能够一直 被人们所践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庸》 中“慎独”的内涵及其特点&(一(《中庸》中的“慎独”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先从“慎”的字形上对其本义有所了解。

“慎”由“『”和“真”组成,从心,从真,指对待任何 事都要一心一意,做事讲求心诚,《尔雅》中云: “慎,诚也”①,因此“慎”有“诚”的含义。

“慎”还有 “谨”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云:“慎,谨也”②,认 为“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

“独”的繁体是由“犬”和“蜀”组成。

“蜀”本指 “带孔眼的网罩”,“犬”和“蜀”连起来表示:犬关在 带格栅的犬舍里。

犬性好斗,所以一犬一笼,多为 独居。

在《说文解字》中:“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 群,犬为独也。

”③因此,“独”有单独、一个的含义。

在《礼记•儒行》中云:“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④,认为“独”有独特、独有之意。

儒家“慎独”精神对高职德育的重要价值

儒家“慎独”精神对高职德育的重要价值
慎独蕴含的主动自我克制自我约束等道德自律的品质对一个人自身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学生在课程外所拥有的独处时间较多个人实训操作机会增加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群体慎独精神对于建立在个人自觉而非外力强迫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应用价当前高职德育中慎独教育的缺失2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轻易放弃自身道德追求高职生作为国家高校统一招生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大部分人把高职当成最后因高考失利的无奈选择因而高职生在心理上还是会与本科生产生落差形成较强的自卑感
中图分类 号 : G 4 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1— 6 5 5 8 ( 2 0 1 5 ) 0 2— 5 4一 o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6 5 5 8 . 2 0 1 5 . 0 2 . 0 1 4
b i l i t y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u e t o t h e l a c k o f” a l o n e ”t i me,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p h e n o me n o n t h a t t h e s t u d e n t s p e r s o n a l c u l t i v a t i o n
儒 家“ 慎独" 精 神 对 高职 德 育 的 重 要价 值
陈萃 韧
( 东莞 职业 技术 学 院 机 电工 程 系 , 广东 东莞 5 2 3 8 0 8 ) 摘 要 : 为 了解 决 高职 院校 学生 因缺 少 “ 独 处” 时 间而 导致 自制 力和 独 立 思考 能 力缺 失 的 问题 , 采 用文 献研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关键词:儒家慎独本义道德修养现实意义摘要: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该概念本义的解读学界始终未有定论。

从“慎独”传统解读和本义入手厘清其含义,认为“慎独”意在强调内心对于仁义礼智圣的专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慎独”在当今社会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何为“慎独”“慎独”源于儒家的《大学》、《中庸》。

《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的解说中最早提出“慎独”一词,他说:“小人闲居而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不见,听之无声,犹戒惧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也。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必肆尽其情也,若有觇听之者,是以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由此可见,郑玄的所谓“慎独”就是指一个人在独居、独处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所闻之处,也要时刻做到谨慎遵守道德规范。

郑玄之说与刘向在《说苑·敬慎》中的说法相似,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南宋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说。

而这其中朱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郑玄的说法,但他的解读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慎独”的传统理解。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大学》中的“慎独”及其现实意义国学111班汪琦摘要:”《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慎独”之道在儒家的后生之中被解释了千百次,但是究其本源,它的本意依然内有改变依旧是强调人们内心的修养。

本文旨在究其二字的原本意思和现实意义来实现对现代社会的教育作用,希望人们能够自律,讲求君子人格。

关键词:慎独现实意义在《大学》中六章“所谓诚其意者”中曾多次提及到“是故君子必慎其独”,在儒家的传统思想中“慎独”是被极其重视的,在众多的儒家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提及关于自己对“慎独”的看法。

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而近代的国学大家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这些都说明了“慎独”从古至今呢都是被儒家讨论的话题。

在《大学章句》中“诚其意”作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三纲领必须坚守的八条目中的基础之重,而实现它的唯一途径就是“慎独之道”。

明代儒家王阳明在回答《大学》的基本精神时也有大体相似的说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样看来,大人和小人的区别,并不在于“格物、致知”的“间形骸而分尔我”的知识辨析方面,而在于将“格物”的知性精神与“平天下”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这种内外、知行、个体觉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人”身上就是一种儒家理想的政治人格,其关键是“大人”特有的主体意识,即“慎独”。

我们并不能只单纯地从政治或思想俩区分大人和小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中得出一个事实:“慎独之道”的确是为人处世和治国平天下的起点。

一、穷“慎”的本意首先,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

先儒多把“慎”训为“顺”。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

”顺之中又有“重”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

论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结合

论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结合

H U N A NAG RIC 誊U 妻U 农R 撬A L M A C H I N ER Y。

+2008.7L T.羽U 5,论儒家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结合林彰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003)摘要: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修身”、”仁爱”、”礼仪”、”信”、”艾”、”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时培养当代大学掇基本道德准则、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与当代失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竞实和丰富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提离德育工作的突效性。

关键溺:儒家待统道德思想大学嚷思想遂德教育‘中圈分类号:G TI 文献标识弼: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8)07-0000—30O n t he C onf uci ani s mt r ad i t i onal m oral s and C ol l e ge st ude nt sL i ng Z hang SenA bst ra ct :T hought t he C onfuci a ni smt r adi ti onal m or al s t hought a nd c ont e m por a r y uni ver si t y sm de m t he m o r al s educ at i on i s or ga ni c t ocom bi ne ,bei ng advant a geous t o an e nri c hment i s vi r t u ous t o t e ach educa t i on co nt ent s w i t h a bundant uni ver s i t y s t udent ,r ai s e vi r t uoust ea ch t he r eal r es ul t s of t he w ork .K eyw or d :C onfuci ani s m t r adi t i on al m or a l s t houghtt he uni ver si t y st udent t houghta m or al s educ at i on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予春秋战禹时期,以孔子为代表。

简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简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简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五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深远的文化意义。

五育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五个核心要素的集合,其中包括慎独、孝道、节义、忠义和礼乐。

这五个概念都在认识当下世界和构筑未来的完整平衡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育对于人们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

慎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和把握孤独,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思考自我和周围一切,并且获得自我完善。

孝道可以塑造家庭间良好的关系,让人们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安全稳定的氛围,从而带来安定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节义可以引导人们以正确的价值观认识生活,不断提高道德标准,以抵御诱惑与错误的行为,促进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忠义则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真正的完整与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信任,进而获得完全的自由与和谐。

礼乐则可以赋予人们正确的态度,以正确的方式用友善的态度回应他人或对待他人,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友谊和被尊重。

五育带给人们深厚的思想内涵,不仅能够有助于人们个人全面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并热爱整个社会。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建立良好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以维护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实践五育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珍惜自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根基。

五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文化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知识,还可以让人们建立自信并充满力量,到达自身定义的更高境界。

因此,推广五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正确的掌握五育,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辩护正义,抵制邪恶,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把整个社会走向繁荣昌盛。

至此,可以看出,五育赋予人们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人们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去推广五育,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发展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发挥自我价值,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第一篇:浅析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摘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

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淫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

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

“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

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

“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可见一般。

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

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

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

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

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

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

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摘要:”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历代儒家对其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润着华夏人文精神,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慎独”的本义内涵,充分挖掘”慎独”观念的当下价值,对于当下德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涵本质实践解法当下意义一、前言“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它以敬天诚意为本,集中地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己、他人乃至宇宙人生了悟的一已存在的体认,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慎独”的内涵及本质“慎独”观念最早见于先秦《礼记?中庸》。

《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人为天所生,人性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

可以看出,“慎独”是与道并相要求而提出来的,“慎独”在此可以说为被体任为道的要求。

在中国哲学领域中,人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是与道一体存在。

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说,人心即道心,人行即道行,以心体道达道,自有慎独之行,自人为主体视道,道为客体,需要主体的体任与达成,这便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便是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

然而在道的流行中,道反客为主,规定着人的视听言动,监视着人的一言一行。

是故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况且道广大而微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须臾不可离,这就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有“道”的要求,都须循“道”而行,这就务必要求“君子慎其独也”,因为“慎独”保证了率性而为是否真正的是顺道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慎独的本质是体道达道的过程。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

儒家“慎独”思想的当代价值摭探作者:张晴来源:《成才之路》 2018年第10期“慎独”思想是中华先民在人类文化中所独有的人生智慧,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时候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标准。

儒家“慎独”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历代学者非常重视对“慎独”思想的研究。

儒家“慎独”思想强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

部分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甚至在公共场合表现出一些不文明行为,从个人主观角度思考,是因为这些大学生的是非观混淆,世界观和人生观畸形。

若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大学生在独处时也能谨慎地按照道德标准做事,高校就要加强“慎独”教育,让大学生内心形成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可以组织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各类活动,结合重大节日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引导,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其次,有利于树立榜样,明确奋斗目标。

要通过树立“慎独”榜样,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广泛宣传“慎独”模范的事迹。

比如东汉的杨震,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清廉诫四知”典故。

二是引导大学生学习身边具有“慎独”精神的优秀同学、优秀教师。

要充分利用这些榜样的示范力量来教育大学生,让大学生自觉萌发向他们学习的意识。

二、对大学生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大学生党员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和表率,要做到“慎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要达到“慎独”的精神境界,根本途径就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首先,要提高内在的“定力”。

大学生党员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方向要明确,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内在的“定力”。

关于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于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于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网络生活的隐匿性、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给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诸多新课题,传统“慎独”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着情境的相似和目标的契合。

其实现目标的理念和路径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慎独”;网络;大学生;道德教育“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而日益凸显的当代道德命题,两者在时间跨度上远隔千年。

当儒家先贤们思虑“慎独”对当时人们道德生活的作用时,当代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条件、情景、模式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但他们所揭示出的关于人类道德成长的规律性认识却可以古今通用,即便是隔着千年的光阴,仍然能对探寻当代网络环境中的道德问题和解决路径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慎独"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契合(一)“隐微暗幽”的环境:“慎独”所设定的特例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生活的常态传统“慎独”思想设定了“独处之处、独知之事”等隐微暗幽的特殊情境,人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所作所为外界难以监督,最能反映人们道德信念的真诚性和持守度,也最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

当代网络道德环境同样具有隐匿性的特点。

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人一人”的直接交往模式变成了以“机一机”的联接为中介的间接交往模式,真实的人隐藏在计算机之后,其本人及交往对象的网上身份往往具有虚拟性,相应的,网络道德行为的主体、监督的受体、责任的承担者也就具有了未知性和可匿性。

如果说,隐微暗幽的道德环境在传统“慎独”思想中仅仅是一些特例的话,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则表现为一种常态。

(二)“慎守其独”的行为:“慎独”所追求的境界正是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所谓“慎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思想上正心诚意、不自欺,行为上审慎自律、常戒惧,即便是在一人独处或独知的情况下也能谨慎地固守自我的道德本性。

《大学》、《中庸》的“慎独”观及当代意义

《大学》、《中庸》的“慎独”观及当代意义
欺与欺人都不可 以, 因为在独身 自处之时 , 所想所 为 , 是好 是 坏, 就像有 十只眼睛在注 视着 自己, 就像 有 十只手在 指着 自
外界 的监督力量 , 最容易任情恣意 , 做出不善 的事情来 , 以 所
“ 独处 ” 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 品行 的时候 。在独处 的时候 , 一 定要注意心不要被 欲望所 蒙蔽 , 而偏离 了善 的本性 , 这就是 “ 慎独 ” 。
21 0 1年 6月
其所不 睹 , 恐惧 乎其 所不 闻。莫见 乎 隐 , 显乎 微 。故 君 子 莫 慎其独也 。 ”东汉 时期 , 玄把 《 郑 中庸 》中的 “ 独 ” 了解 慎 作 释 : 慎独者 , 闲居 之所 为。小人 于 隐者 , “ 慎 动作 言语 自以为 不见 睹 , 不见 闻 , 则必 肆尽 其情 也。 ( 向, ”刘 向宗鲁 ,9 7 P 18 ,. 2 0 朱子对《 4) 中庸 》 中的“ 亦作 了解 释 , 独” 朱子 日 : 独者 , “ 人 所不 知而 己所 独知之 地也 。言幽 暗之 中 , 细微之 事 , 迹虽 未 形 而几则 已动 , 虽不知而 己独知之 , 人 则是 天下之 事 , 有著 无 见明显而过于 此者 。是 以君 子既 常戒惧 , 而于 此犹加 谨焉 。 所以遏人欲于将盟 , 而不使 其滋 长于 隐微 之 中, 以致离 道之
成 以来 , 直备 受儒 家学者重视 , 一 尤为 宋明理 学家所推 崇, 少学者对慎独 思想都有过 精辟 的论述 。对儒 家“ 不 慎独 ” 观进行 学
术史的梳理 和考查 , 力图揭 示出儒 家“ 慎独” 的历 史进 步性 和时代局 限性 , 观 严肃思考 在二十 一世 纪的今天 , 慎独 这样 的传 统 儒 家思想得 以存 在的 当代意义 , 以期 更加 有效地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 。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

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应该谨慎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免失去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以下是我国传统儒家君子慎独的基本含义及其拓展。

1. 慎独的含义慎独是指在独处的时候,人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道德行为,不受到外界干扰和诱惑。

这种独处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修养的过程,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道德准则的坚守。

儒家认为,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的方式,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

在独处的时候,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保持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2. 慎独的拓展除了个人独处,慎独还适用于许多场合。

例如,在官场上,在职场中,在家庭中,在朋友之间,人们都应该保持慎独的精神,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慎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我修养的方式,不仅适用于个人独处,而且适用于各种场合。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3. 慎独的价值慎独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价值和道德意义。

儒家认为,慎独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

此外,慎独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保持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的坚守,为社会做出贡献。

4. 慎独的启示保持慎独的精神,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慎独的精神,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通过保持慎独的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

J 1,01 u.2 0
V 1 3 No 0. . 2 4
第2 3卷第 4期
“ 以德润身 , 诚意慎独 ”
“ 慎独 " 其现 实 意义 及
李亚 东 聂民玉 ,
(. 1 南开大学 哲学 系, 天津 30 7 ; . 0 0 1 2保定学院 管理系 , 河北 保定 0 10 ) 70 0
含 “ 独” 想 , “ 在 尔室 , 慎 思 如 相 尚不 愧 于 屋 漏 ” 7。 屋 [' “ q6 2 漏” 本指 居 之西 北 隅 的藏 神之 处 , 申为 无 人监 督 的 “ 引 暗
家精神 , 专一在此”不使“ , 令人平 日恁地放肆身心”所谓 。 “ 收拾 自家精神” “ 、戒谨恐惧” “ 、不流于邪僻” 都是指不 ,
中图分类号: 2 B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 2 9 (00 0 —0 8 0 17 ~4 4 2 1 ) 0 1— 3 4
在 市场经济条件 下,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 社会道德出现 了某种混乱与无序。 目前最有效 的解决办 法就是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 自律和 自我约束 , 依靠 每个社会成员 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 加强 自身道德
修养 , 人人 “ 从我 做起 ”培 养起 自觉 的 道德 意 识 。 这 个 , 从
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 己 ,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矣 。 此谓 诚于中 ,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三处关 于“ ” 引 慎 独” 的思想 大致相 同 , 都是指要保持 自己意志的独立 自 主性 , 因有 他 人监 督 而行 善 , 不 因无 人 监督 而作 恶 。 不 亦 操修意志是 自己的事 , 不是给别人看的。 能够“ 慎独 ”人 ,
想, 没有见诸行动 , 甚至只是在一闪念的情况下 , 谨慎小

慎独思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研究

慎独思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研究

慎独思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研究慎独思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研究导言当前,社会形势常常充满动荡与变革,大学生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的诱惑和压力。

因此,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成为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慎独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于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慎独思想对培育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策略。

第一章慎独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慎独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在独处时对自身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审视。

慎独思想一方面主张个人通过宁静的环境感受自然、反思自我,从而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慎独思想注重避免意气用事、不切实际的决策和行为,使个体保持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

慎独思想的特点是强调独处和内省的过程,通过与环境与自己的对话和思考,达到自我理解和改进自我的目的。

慎独思想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

第二章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现状与问题当代大学生道德自律的现状与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盛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道德观念的淡薄,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道德行为的泛化,靠外部强制力量而非内在自愿。

第三章慎独思想对培育大学生道德自律的价值1. 培养自我反思和审视的能力慎独思想强调独处和内省,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反思和审视的能力。

只有在静谧的环境中,个体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发现并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2. 提高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慎独思想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可以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慎独思想的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

3. 培养内在的道德自律能力慎独思想注重避免意气用事、不切实际的决策和行为,培养个体的内在道德自律能力。

慎独思想使大学生保持客观理性的思考能力,从而在面对挑战和冲突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准则。

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慎独”文化作为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行的重要途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现象。

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慎独”文化的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道德修养1.前言在当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对大学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只有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大学生内心,使得大学生不仅在有他人监督时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在时时处处从内心出发,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实际效果。

“慎独”思想虽提出于千百年前,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积累,在当今对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工作仍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性意义。

2.“慎独”文化的内涵“慎独”是以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为基础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是境界与方法的统一与结合。

“慎”,有谨慎不苟之意,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单独、独自。

“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依然保持谨慎不苟的状态,不能因为没有他人的监督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时刻注重道德主体在修养中的自觉性。

“慎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来,但是其中包含着在没人监督的地方也要问心无愧的思想。

在《荀子·不苟》、《礼记·中庸》和《礼记·大学》都提到“慎其独也”的思想。

《荀子·不苟》中提到:“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

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这里慎独是指行善做好事不是因为有他人在旁监督,也不会因为无人在旁监督而作恶事。

宋代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从理学和心学的角度对“慎独”学说做了发展。

最新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最新慎独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

6.谈谈你对儒家“慎独”的理解,慎独对大学生的自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慎独,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道德境界,核心是要求人们善自独处。

是一种情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自律;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对大学生起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未来中流砥柱,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公民道德的深入实施,必然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而慎独是非常重要的修养方法和追求的道德境界,大学生道德的完善程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做到慎独。

当代大学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利益追逐的较量,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容易在思想上混乱,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偏差,道德人格出现缺失。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的方法和境界,是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到的内容。

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纠正我们的错误认识,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为了真正做到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责任,就必然要求大学生公民呈现自我。

慎独对我们现在,将来都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最后,慎独养成了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的自觉性,在没有外在监督和压力的作用下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支配;崇尚性,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阻止错误道德意识和错误道德行为的的发生,以便最高限度的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行为主体的判断,纠错,选择,崇尚这样一个不断反复过程达到内不欺己,外不炸人的双重效果,最终以自身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弟子规全文解释—弟子规全文翻译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原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

《中庸》中的慎独观及当代价值作者:胡治艳徐蓉蓉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5期摘要:“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本文探究了《中庸》中“慎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慎独”思想的理论背景。

“慎独”思想在当代仍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诚;自律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5 — 0030 — 03一、《中庸》慎独观的理论背景及其历史地位“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中庸》中有对慎独的重要论述,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

“慎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和发展足以证明其历史地位。

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一直被学者们研究,为什么能够一直被人们所践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庸》中“慎独”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中庸》中的“慎独”的内涵及特点我们先从“慎”的字形上对其本义有所了解。

“慎”由“忄”和“真”组成,从心,从真,指对待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做事讲求心诚,《尔雅》中云:“慎,诚也”①,因此“慎”有“诚”的含义。

“慎”还有“谨”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云:“慎,谨也”②,认为“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

“独”的繁体是由“犬”和“蜀”组成。

“蜀”本指“带孔眼的网罩”,“犬”和“蜀”连起来表示:犬关在带格栅的犬舍里。

犬性好斗,所以一犬一笼,多为独居。

在《说文解字》中:“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群,犬为独也。

”③因此,“独”有单独、一个的含义。

在《礼记·儒行》中云:“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④,认为“独”有独特、独有之意。

在今天,提起慎独,我们常常把它理解为谨慎独处,即主体在无外在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德行。

这种理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德儒家。

儒家是一个看重人的德和行的学派,认为修养之道在于拥有良好的品德,强调在践履中能够由内而外的去做符合德性的、不逾礼的行为。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慎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慎独”的渊源及其现实意义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发展1、“慎”、“独”的文献例证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追本溯源,“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渐次发展的过程。

“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

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如“克慎明德,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独”也有几处出现,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结合,如“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周易》里也有这二字,如“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说文解字》曰:“慎,谨也”可见“慎”就是谨慎之义,上古文献通常作这种解释,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本义废弃,用假借义,可解释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还有重要一点,儒门经常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

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有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具有继承性的和发展性的。

东汉郑玄是最早给“慎独”一词释义,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

汉唐之际,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这一时期“慎独”的主流释义。

儒家“慎独”教育方法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慎独”教育方法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收稿日期:2020-3-31作者简介:游毅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党建。

儒家“慎独”教育方法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游毅文1,欧阳超群2(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 510300;2.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 要]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思想,它既是一种修养境界也是一种修养手段。

“慎独”的基本要义就是内外如一,自我独处时也能保持道德自律,坚守道德原则。

“慎独”作为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式,其内含的诚己正心、戒慎隐微,谨慎言论、自我约束,克己内省、慎欲慎辩的教育方法,有助于公民道德行为的提高和道德人格的培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对当代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儒家;慎独;教育方法;道德建设[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1-0123-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1.05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慎独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思想,它既是一种修养境界也是一种修养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多重价值观的冲击下,道德认知混乱,导致主体道德行为的偏差。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以独立个人身份进入市场,时常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工作。

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做出偏离道德规范的行为。

而“慎独”的基本要义就是内外如一,自我独处时也能保持道德自律,遵守道德准则。

当今社会仍需要这种内外如一的道德操守,因此,“慎独”的教育方法对于当代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慎独”的内涵“慎独”最早在《大学》《中庸》中以一个整体概念被儒家提出,《大学》有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传统”慎独”观的当下德育意义
摘要:”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历代儒家对其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润着华夏人文精神,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慎独”的本义内涵,充分挖掘”慎独”观念的当下价值,对于当下德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内涵本质实践解法当下意义
一、前言
“慎独”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儒家提出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身方法。

它以敬天诚意为本,集中地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己、他人乃至宇宙人生了悟的一已存在的体认,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慎独”的内涵及本质
“慎独”观念最早见于先秦《礼记?中庸》。

《中庸》开篇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人为天所生,人性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

可以看出,“慎独”是与道并相要求而提出来的,“慎独”在此可以说为被体任为道的要求。

在中国哲学领域中,人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是与道一体存在。

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说,人心即道心,人行即道行,以心体道达道,自有慎独之行,自人为主体视道,道为客体,需要主体的体任与达成,这便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便是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

然而在道的流行中,道反客为主,规定着人的视听言动,监视着人的一言一行。

是故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况且道广大而微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须臾不可离,这就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有“道”的要求,都须循“道”而行,这就务必要求“君子慎其独也”,因为“慎独”保证了率性而为是否真正的是顺道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慎独的本质是体道达道的过程。

再说,道在人为德。

德者得也,得道之谓德。

故自人言之,慎独就是人之至德,非得道之人无以达到慎独境界。

也就是说,唯有能“慎独”的人,方能在于道德行为中保持意志与天命之性的高度与专一,实现人性与天道的合一,这便是叶适所说的“慎独为入德之方”。

既然“慎独”为“入德之方”,“德”又为得“道”之过程,那么以道在人为德就必须依据道德之方的规定性来加强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的修养,并使之内化为人的道德意识形而上的意义下达到形而下层面,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自身修养方法。

“慎独”的这种修养方法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则诚心正意,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向外则慎隐慎微,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通过行为反身自省,真心实意地向善守道,涵化道德准则于功心,真正由天命之性作主宰,使主体的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这是对人主体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也是人主体的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可见,“慎独”两个维度地展开实际是能为一,体用不二的,从这个意义上,“慎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一般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慎独”的本义强调内心对于道德境界和人生修养目的的专一和专注,并要慎重对待他人不知的隐蔽处之所作所为努力做到不欺暗室,不愧屋漏,自觉遵循法度和道德坦荡行事。

“慎”的字面义为谨慎小心,就德性而言,谨小慎微方能养其心,不失本心,因为修身的核心在于修心,一个人若能凭“本心”办事,就能掌握住道德的标准,自己的言行就会依良心去做,就合乎道德准则。

从“慎”的造字结构来看,“慎”字由“心”与“真”构成,心真为慎,由小心而达于真心,这样保持其心之真的本然状态,才会获得真正的意诚。

所谓意诚,就是《大学》说的“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意思就是去恶向善,不自我欺骗,在与别人相处时是如此,在独处里也应该如此,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这便是“诚于中形于外”。

再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既是天德,又是人性;从诚为天德而言,它能下贯而为性。

从诚为人性而言,它又能上达天德。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则知天矣”,慎独强调正心诚意,正是在穷尽人的良知来达到对天命之性的体认和把握,这样就能洞见天道,实现性命天道的贯通,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至诚由慎独入门,能诚意则可尽人之性,进而尽物之性,进而融入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即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其唯有如此,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行人道,才可以称为能成已成人。

“独”的本义是独处。

朱熹曰:“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即无他人监督,自我孤单之境,这里指自我存在的真实状态。

其次是独知,把已之意念,已之想法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中,别人也不知道,只有自己清楚。

孔子说:“不畏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即“已知”在人不在已,“求为可知”在已不在人。

在人则不可强求,在已则可力求得。

这里有强调内因是外因根据的意义。

为此,“慎”与“独”二字合在一起联言,就形而上层面而言,是一种哲学理念,一种精神体悟,一种人生态度,而就形而下层面而言,是一种行为习性,一种人格修养,一种具有可操性的修身方法。

然而,不论是形上还是形下,“慎独”的理路指向都在强调道德修养的理性自觉,重视自律在修养过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

具体说来,就是做到律己、真己、实己、和超己,所谓律己,就是强调一己之言行合于社会要求,合于人伦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社会的道德要求约束自己;真己是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天命之谓性,继天之性则为善,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依照本心去做,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这便是“自得”,所谓“自得”便是使自己自省,自觉真正成为自己的性格。

当然,“自得”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对内要随时警惕自己和本心是否放知,对外要积极面对现实,使自己的言行合乎道德。

一个人如能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自律自己,就会在人格上显出“自昭明德”的光辉,这便是个体人性的立足完善,这便是人伦大道的完成和实现,成为最为天下贵者。

这便是实己和超己,也是自我内在与外在的双向超越。

从这个意义上说,“慎独”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把人的道德提高到这样的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根植于人的心田,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文明的
社会。

三、“慎独”的实践解读与当下意义
“慎独”的价值取向致于一种道德自律和自解,表现在形而上层面,它是一种精神体悟,一种人生境界,具体说来就是人的主体在客观状态和主观状态两重境界中,慎独既是主体的实质状态,又是客体的必然状态,并由此发现真实自我,体会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是从发现自我到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是真实自我向主体之我完全敞开、展现和呈现,这种发现自我不是向外求取,而是向心内求,从面摆脱任何外在条件限制,因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是绝对自由的,不但主体敢于接受真实的自我,而且实现真实自我的完全转变,使“我”作为我而存在,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业已实现的人性自觉,在这样的境界中,主体的意识被真实自我完全占有,或者说主体完全占有真实自我。

而这里说的真实自我,是自我与主体意识经过分离之后又重新统一,回到与天地自然同一的状态,这便是实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在这样境界下,人性臻于完美,道德得以实现。

表现在形而下层面,慎独是主体修身养性的实践部分。

慎独的实践活动随时地都伴随着主体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把社会道德体认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体认为被遮蔽的人之本性。

通过慎之行中一己之德的发用流行来实现社会道德的达成,也就是说通过提升主体自我思想境界的方法使主体个体思想与社会要求同一。

再说,慎独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永远生成的运动状态,因此,“慎独”的实践过程就是要永远考量着主体自我的行为取向,监督着主体自我的行为准则,并在实践慎修养过程中,不断培养“慎独”能力,使之成为一种道德的自觉,从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对于当今这样一个已经存在道德问题的社会而言,“慎独”的修养方法更为突出其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风气大变,个人私欲膨胀,贪污腐败、违法犯罪、唯利是图、人心浮躁、社会不安,这一切都是精神文明道德缺失所致,因而缺少慎独精神,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灵魂归宿感,不能独,故向外求,任欲望横流;不知慎,故不知谨敛,无所不为,更谈不上自律了。

对于此,我们正可用古之道以救今世,将传统文化儒家“慎独”的解读来指导当下我们的道德修养,将“慎独”本义中对于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一君子人格德行的专一改造成对当下社会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完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标准的专一和专注,以此形成一个牢固的内心信念,然后在这个诚于中的内心信念统摄与驱动下,更好地形于外,这样我们的社会不断修正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显性行为,也会更为注重和调整独处时候的隐性行为,从而达到高度的自律自觉。

这便是“慎独”传统观念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实践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