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最新】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五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五篇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五篇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2009-10-12 15:47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它和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有什么区别?本人围绕这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索。

现结合案例来谈一谈。

一、案例课题: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年级:高三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答题模式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先请同学回忆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教师板书。

然后下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

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

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

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幅画,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鸡蛋壳上画一个笑脸,或在树叶上抄一首诗等。

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

二、分析这堂课有下列几个特点: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运行的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

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

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下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

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像这一课,教师完全处于次要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参与,自主评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

《走进新课程》学习笔记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引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那种关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的特征有:①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②国际竞争空前激烈;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有两个条件:①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②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现行课程所显示种种问题:①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③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④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⑤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⑥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⑦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走进新课程》读后感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

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

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

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

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

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

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

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1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场变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

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教学方式、现有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等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否则,将会在课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这本书,对如何做新时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作以随笔。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到知识的困乏。

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

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走进新课程》课件

《走进新课程》课件

1
多元资源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工具,提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2
个性化教育
通过个别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共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融合
探索新课程如何与信息技术相 结合,提供更具创新性和互动 性的学习体验。
《走进新课程》PPT课件
通过这个PPT课件,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背景,以及它与传 统教育的对比分析。让我们一起探索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
新课程理念与背景
1 教育创新
2 改变传统
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如启发式学习和个性化 教育,以及背后的教育 改革动因。
比较新课程与传统教育 的差异,从教学方法到 评价体系,揭示新课程 带来的变化。
3 学生发展
了解新课程对学生思维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 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动力。
课程改革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探索新课程如何促进学生自 主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 力。
实践案例
通过实际案例,了解新课程 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教师角色
揭示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多元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未来
1 教育公平
了解新课程对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2 社会责任
探讨新课程对学校管理和实践中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创新与变革
思考新课程思维带来的教育变革和创励学生之间 的合作和协作,促进他们的团 队合作能力。
艺术教育与德育

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本文将以一堂英语课为例,分析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分析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理解课文。

教材以一篇童话故事为载体,通过讲述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寻找食物的经历,教育学生要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森林、小动物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①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并用汉语解释;②用所学句型描述小动物们的行为;③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会遇到困难?(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①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背诵;②分析小动物们的性格特点;③讨论: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如何面对困难?(4)展示与评价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做到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3. 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如阅读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录音播放、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教师走进案例——来自新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反思

让教师走进案例——来自新课程教学第一线的反思
白 了图案 的 真 正含 义 。 、
【 析 与反 思】 分
自己更有竞 争力”……接 着让学生上 台说 出对格 言 的认识 ,学生说 : “ 格言是 有教 育意义的 ,言 简意教 师借 此 时机 也
传 统的教学过 于注重知识 的传授 ,而忽 视引导
窗 帘 、床 上 用 品 、 室 内装 饰 品 ,甚 至 中 国的 “ 州 神
困惑 。以及 由此而产生 的想法 、思路 、对策 等。它
既 有 具 体 的情 节 ,过 程 ,真 实感 人 ,又 从 教 育 理 论 、 教 学方 法 、教 学 艺 术 的 高 度 进 行 归 纳 、 总结 ,悟 出
在一 次周六的校本教研 里 。笔 者到 乡下 的中学
听 了 一 节 美 术 研 讨 课 。 这 是 一 堂 图 案 课 ,教 师一 开
始 不是给 学生讲 图案 的基本知识 ,而是从 学生的生 活实际 出发 ,让 学生说说 图案在 生活 中的运 用 ,学 生对这个 问题很 感兴趣 。一 下子说 了图案在 生活 中 随处可见 :我们 穿的衣服有 图案装饰 :我们 用的陶 瓷 器皿 如 水杯 、碟 、碗 也有 图案 的装饰 ;居 室 中。
学 生 联 系 具 体 的 生 活 实 际 ,教 师 成 为 课 堂 的 主 角 ,
其 结 果 是 学 生 的学 习 处 于 被 动 的 地 位 。从 这 个 例 子
讲 出 自己喜 欢 的 格 言 ,然 后 学 生 又 与 听课 的 专 家 和 教 师 互动 , 当场 采 访 , 互赠 格 言 ,把 课 堂 推 向 高 潮 。
都 让 学生 们 上 台 当小 老 师 并做 英 语 值 日报 告 ,让 他
的方 式 ,使学 生 与教师 沟通 ,学生之 间互 相对话 ,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

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心得来丰富自己的经验,每次写下心得体会,都是一次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不容错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课程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程读书心得篇1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素质教育已经被提及很多年,我们教师已经被动的变为加工标准件的工人。

对学生‘车,铣,刨,磨’,使我一度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关注学生心灵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师。

自责中看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使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更加确信教育改变家庭和世界的未来。

下面谈一谈我在分组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方面的心得。

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本文以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为例,对新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是一篇描写家乡美景的散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凤尾竹,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家乡美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3)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描写家乡美景的句子,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

(4)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背诵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课文,让学生在背诵中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家乡的美好。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结果性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背诵情况等,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教学反思(1)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机会。

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

一堂别开生面的“服装欣赏”课——七年级《走进美术》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核心、以探究式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教材。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它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在欣赏、评述教学时,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一动起来就会乱,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引导,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

[有关背景]:本人是一位年轻教师,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初中美术教学,在教学工作中能努务钻研,积极探索。

今年是浙美版新教材第一次在余杭区使用,本人从研究课题入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摆脱“权威”阴影下自由、自信、提高欣赏与评述能力。

今年正赶上七艺节《时尚百年服装展》在杭州展出,我无意间去参观并拍摄了一些照片。

在讲《走进美术》这节课中的艺术设计前,我左思又想怎样把艺术设计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关心时代的发展,加强社会责任感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选择了学习兴趣较浓,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初一(3)班来上这节课。

[案例描述]:1、学生当回设计师:师问假设你是一名设计师你设计服装你要考虑到那些?生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如:好看的、质量好的、冬暖夏凉的、合适全体人购买的(假使我们那位同学能设计出来这样的服装,那么其他的企业将面临着破产的境地。

你也将成为杰出的设计师,你会拥有大量的财富)我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会做否定的意见,都以鼓励的方法激励他们。

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下面将列举10个初中生物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以展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案例一: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评析:新课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生物课程,并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遗传与进化教育评析:新课程将遗传与进化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模拟演练,让学生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和物种进化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

案例三: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评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学习人体结构和功能,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和休息习惯。

案例四:生物科技教育评析:新课程将生物科技应用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案例五: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评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种类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案例六:生物实验设计教育评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开展实验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制定实验方案、观察现象并分析数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案例七:科学文献阅读教育评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献阅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生物学相关的科学文献,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案例八:生物技术应用教育评析:新课程将生物技术应用纳入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九:生物资源利用教育评析: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资源利用的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回答(二):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旅程,,而老师往往没有准确把握,出现脱离文本架空式舍本逐末的问题,也会出现“信手拈来”过于随意,学生交流中各自为阵的局面.“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研究”,而是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酌教育环境发掘、激励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

“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想,语文教学重在品味感悟,不在科学实验,看问题是要一分为二。

2、“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一)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帮助识字、帮助说好普通话、•帮助阅读、•查字典《语文课程标准》:“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小学低年级学生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第1课时《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

小学低年级学生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第1课时《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

小学低年级学生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第1课时《新时代新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时代新生活》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读本第3讲“走进新时代”的第1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征和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时代观念,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新时代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于新时代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

在生活学习中,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运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新生活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知道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时代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2.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

3.如何培养学生的时代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

3.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用于课堂教学。

2.设计好课堂活动和互动环节,确保课堂有序进行。

3.准备好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新时代的城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吗?这个时代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如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基本情况。

_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_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 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 年,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 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 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 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 20 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 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 们把 21 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 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 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 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 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 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 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 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第二个特征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人类曾经经历过空前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的所谓“冷战”时期,发生过 150 余场战争,而因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多 达 2000 万左右。“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 间,以及宗教团体之间长期潜在的矛盾、冲突日益突现出来,国际间的竞争空前 激烈。美目的霸权主义削弱了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权威和本应发挥的作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 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 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 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 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第三个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 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 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

2024年新课标学习案例解析15篇

2024年新课标学习案例解析15篇

2024年新课标学习案例解析15篇1. 案例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背景在2024年的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案例将分析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课程主题:科学探究与实验-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3.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团队合作,讨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相关知识。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案例解析本案例体现了新课标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 案例二:基于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学习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学习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势。

本案例将分析一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课堂。

教学内容- 课程主题:英语阅读与写作- 知识点: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电子词典和在线翻译,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

3. 个性化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练习,教师通过在线平台进行批改和反馈。

5. 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在线平台提交学习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案例(3篇)

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教学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标教学改革,我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以下是一篇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案例。

二、案例概述我校是一所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普通高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改革,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本案例以我校高一(1)班为例,具体阐述新课标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三、实践过程1. 教师培训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标教学改革,我校组织了多场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

2. 课堂实践(1)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雨巷》这首诗时,教师通过播放雨巷实景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关注学生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例如,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注重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历史事件,各抒己见,最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3. 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实行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

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有效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字词。

2.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体会小蝌蚪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二)新课讲授1.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自己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拼音进行拼读。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2.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教师提问: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呢?(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体会小蝌蚪坚持不懈的精神。

3. 角色扮演,体验情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小蝌蚪、青蛙妈妈、乌龟、金鱼等角色。

(2)学生通过扮演,感受角色特点,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 朗读指导,提升素养(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组合作,编写续写故事,拓展思维。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和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一、何谓案例?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包含着大量的理论成分和现实因素,具有很高的讨论和研究价值。

二、何谓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特征。

1、在事件中必须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理念和方法。

2、这个事件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带来若干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能促进个人内省)。

3、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特有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处理方式。

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1、分享实际的教学经验2、提供某种教学研究的资源3、提出问题,要求各方面来诊断和支持4、对已经进行的教学进行反思,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等四、教学案例的主要形式。

案例的基本构成:(1)叙述型(2)片断型(3)比较型(4)图表型(5)绘画型1、叙述型在作文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 级、A级组进军。

2、片断型《琥珀》(苏教版)教学片断:在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部分后,教师要求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教学过程如下:师:请大家说说,读了这一段课文,你读懂了什么?生:老师,读了这一段,我发现课文中的矛盾,课文前面写“太阳暖暖地照着”,文章后面却写“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没有想到学生没说读懂么,反而抛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师:你能边读边想,不错!师:对呀,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转向全体学生)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讨论。

(学生又一次读书,展开讨论,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3、比较型一天,有两个班都在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

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同学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

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

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4、漫画型(1)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2)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五、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2、针对信息、正确判断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4、针对信息、具体分析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案例1: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

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一)、整体阅读、提取信息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

如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 级组进军。

有关评价方面的(二)、针对信息、正确判断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三)、联系理论、对号入座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①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②关注评价的主体性③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三)、针对要点,具体分析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四)语言表述、全面准确案例1分析: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

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

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

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

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

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

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

”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案例2分析: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

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

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

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

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

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