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兴起
课件3:第6课 洋务运动
合作与探究: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甲午战争失败后,李 材料二: 鸿章伤感的反省:“我办了 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不过能勉使中国自强 强涂饰(破房子),虚有其表。”
福州船政局
筹建近代新式陆海军 南洋水师
军事、国防近代化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19世纪70到90年代
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兴起原因
企业名称
创办人
配合军事工业的 发展需要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李鸿章 张之洞
现今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昔日上海轮船招商局
1890年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第6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学会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代表人物 2.目 的 3.时 间 4.口 号 5.影 响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洋 务 “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 洋务派代表人物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是不可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这也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二、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2、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国防建设;人才;交通、通讯……)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奕訢 (中央)
晚清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
民用工业的兴起
1 2 3
汉阳铁厂
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创办汉阳铁厂,主 要生产钢铁、铁轨和民用机械等,是中国近代钢 铁工业的开端。
轮船招商局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经营 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中国近代民用运输业的 先驱。
上海织布局
1878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上海织布局,生产 棉布、丝绸和呢绒等纺织品,成为中国近代纺织 工业的代表。
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军事实力,维护了国家
安全。
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亡图存,政府积极引进西 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当代中国也应该坚持改 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
洋务派与民间资本的结合
官督商办
洋务派采用“官督商办”模式,将部分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交由民间商人经营,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官商合办
洋务派还采用“官商合办”模式,将部分企业与民间商人合作经营,以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
03 民族工业的崛起
民族工业的起源
晚清时期,中国开始逐渐接触西方工业文明,洋 务运动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
05 晚清洋务运动与 民族工业的历史 意义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 业,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 道路。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洋务派也积极发展民用工业, 包括纺织、煤炭、钢铁等产业 ,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举办的官督商办企业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举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形式。
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总局、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由李鸿章创办于1972年。
既然是官督商办,还是以民间经营为主,因此轮船招商局被定义为民营企业。
实际上,民间资本只有73万两银,而官银则有190余两之多,完全是公私合营。
开平矿务局,1876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拟订官督商办章程,招商集股。
1878年7月24日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
1881年全面投产,雇工3000人。
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
历年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备有运输煤轮,设有专用码头和堆栈。
到19世纪末,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
1892年唐廷枢死后,张翼接任督办,矿权逐渐为外商控制。
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李鸿章派郑观应等人筹建,中间几经曲折,数易其人,终于在1890年开车生产。
开工后营业兴盛,获利丰厚。
1893年10月工厂毁于火,李鸿章派盛宣怀、聂缉椝负责清理规复事宜,后盛聂两氏在是局基础上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于1894年复工生产。
中国电报总局,1880年8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
1881年11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18823月1日起,改为官督商办,招股集资,分年缴还官办本银,听其自取报资,以充经费。
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王荣和等集股湘平银八万两,是其创办资本。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主持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它的横空出世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端,被西方誉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汉阳铁厂建成的首功之臣就是张之洞,但他也曾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狂妄自大闹出过笑话,并因此给整个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需项下拨款,产品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企业经营旨在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为了利润;经营管理腐败,封建衙门 习气严重,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的现象成风;技术、设备和 原料方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这表明洋务派举办的近 代军事工业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办工业。官办军事工
业仰赖于外国,而外国侵略者又决不允许中国制造精良的武
的洋务活动,大体上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 代初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 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
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
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清政府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各式舰艇多艘,形成了虚有其表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理,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并由李鸿章“专司其事”。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有大小舰艇27艘,丁汝 昌任海军提督。
洋务派创建的新式海军
(19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
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两个海军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
一个衙门---海军衙门
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水师
一级战舰
铁甲舰
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 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 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 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 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人马格里。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局搬 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第4课 洋务运动民办工业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
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 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 统治的开明官员。`
恭亲王奕 (中央)
曾国藩 (地方)
李鸿章 (地方)
左宗棠 (地方)
张之洞 (地方)
道光帝第六子。 1861年,奕与慈禧勾结, 发动政变。之后,奕 为议 政王,总揽清政府内政外交。
特点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中国近代第一 家轮船公司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1878 李鸿章
汉阳铁厂
1890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 个近代化钢铁 工业
返回
返回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小资料1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创办时间 1862 1863 1866 1880 1885 1876 1880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福州船政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类别 外语 外语 军事 军事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 用 工 业
旗袍美女/qipaomeinu/旗袍大全
anj663ezo
国家使用
国家使用、获取利润
政府调拨
封建管理 封建性近代企业
多种渠道 近代色彩
带有资本主义性 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其他内容:
1、创办新式海军;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1902 年并入京 师大学堂 (后者于 1912 年更名为 北京大学)
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山东威海市刘公岛)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相比之下,却更注重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
传统史学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然而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艰难。
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
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之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
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正是因为它的特性,我们才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xx现代化的重要开端——从现代化和认识规律出发评洋务运动一、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评价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
林则徐、魏源等等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沉醉在天朝大国的幻想中,满足于“万年和约”的签定。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况且割一个海岛,赔一点款,虽然丢面子,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仅仅存在于少数精英头脑中,流露在部分著作里。
没有人敢过多宣传自己的主张,包括林则徐,更没有几个人敢试图去实行。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因而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对洋务运动两个阶段的评价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上海钢铁工业概况
1937上海钢铁工业概况大纲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1.多难的初生期2.曲折的成长期3.兴旺的壮大期二、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三、宝钢2007年——2012年新一轮六年规划知识点汇总T01: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T02:曲折的成长期1949年至1979年T03:兴旺的壮大期1979年至2009年TO4: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史T05:宝钢2007年——2012年新一轮六年规划正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和锻造铁器的国家之一,上海则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发源地。
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东周,中国继青铜器时期后,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铁器时期。
当时,中原一带以铁为原料制作生产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此后还曾铸造了铁钱币。
《天工开物》中,曾记载了古代冶铁技术。
中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冶炼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层面,工艺发展非常缓慢。
到了晚清时期,伴随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引入列强的冶铁技术,并首先在上海出现了现代钢铁工业的雏形。
一、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历史上海钢铁概况从时间和阶段分,上海120年钢铁工业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a)1890年(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这60年左右为初生期;(b)1949年至1979年,这30年为成长期;(c)1979年至2009年的后30年为壮大期。
我们预期,在完成《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近期国务院颁发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上海钢铁将伴随中国钢铁工业步入繁荣期。
1. 多难的初生期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一座,并选择在上海的官办江南制造局建造中国第一家炼钢厂,于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
1894年(光绪二十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又在上海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从国外进口15吨酸性炼钢平炉一座。
此后,又陆续购置了1吨转炉一座和1.5吨、3吨电炉各一座,安置了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四套、冷轧机五套、卷铁皮机一台、2000吨水压机一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角钢、扁铁、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专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它机件等军需之用。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古代的铁器时代到现代的钢铁大国,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回顾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中国的钢铁工业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钢铁制品已经开始在军事、农业和手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钢铁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炼钢技术和灌钢法等先进的生产工艺。
这些技术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钢铁工业的起步与挫折到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开始起步,但发展过程充满了挫折。
19世纪中叶,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近代钢铁企业,如汉阳铁厂等。
然而,这些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且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发展十分艰难。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铁工业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三、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逐步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正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等多重挑战。
未来,中国钢铁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钢铁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高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钢铁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程。
在未来,中国钢铁企业将继续发扬光荣传统,为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目录一、洋务运动综述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一、洋务运动的综述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
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
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
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
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
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
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力——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xx钢铁工业的兴起上海钢铁工业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
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
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
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
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
民国2年(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美、英、法等国考察钢铁工业。
回国后,利用其在实业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0吨高炉1座,于民国7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
民国9年又从德国购进20吨高炉1座,月产生铁1000吨左右,销与上海的兵工厂、机器厂、翻砂厂及铁号。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国家的生铁来华倾销,导致和兴化铁厂严重亏损,被迫歇业。
民国11年,和兴化铁厂追加资本,增地60亩进行扩建,从德国购进10吨酸性炼钢平炉2座,直径500毫米轧钢机1套,扩建成炼铁、炼钢和轧钢一体化的钢铁生产企业,定名和兴钢铁厂,民国14年2月投产,生产硬钢和竹节钢材,但又遭西方国家的压价竞争,民国16年2月,和兴钢铁厂又被迫歇业。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市场,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和农业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它始于1861年,结束于1895年。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为了加强国防和振兴国家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机器制造厂,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如曾国藩、李鸿章等。
但是,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
第二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它始于1895年,结束于1949年。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在外国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资本家为了摆脱外国列强的控制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纺织、造纸、煤炭、钢铁等。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如上海纺织厂、汉阳钢铁厂等,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纺织、造纸、煤炭、钢铁等。
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混乱等。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它始于1949年,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而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社会主义工业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机械、电子、化工、航空、航天等。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洋务运动被认为是其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对中国的传统产业贸易造成了影响,还成为了现代工业技术的突破口。
本文主要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意义。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快速地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情况日益明显。
由此,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寻求各种办法,希望能够扭转这种情况。
其中一条主要思路就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文化来使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于是,清政府开始着手推行“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指的是清朝自1861年至1895年间进行的一场技术革新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通过派遣留学生和招募技术专家等各种方式,致力于引进外国的技术和知识,并促进自身的技术革新。
此外,还建立了一些新的机构和厂房,以生产和推广各种新技术。
在这些机构和厂房中,不仅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商品,而且还推广了科学的管理模式,使中国的铁路、电信和航运等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开启了一扇门,使得中国可以向西方工业化国家走近一步。
通过这场运动,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资本。
洋务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1. 技术的引进和运用洋务运动期间,许多西方的技术如蒸汽机、铸造技术、钢铁加工以及纺织业等等都被引入到中国,这些技术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技术储备,同时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尤其是在纺织业方面,个别新式的生产线能引领在世界的先进水平之列。
中国的纺织业在清朝晚期缺乏着一整套完整的工厂化生产方法,通过引进西方的纺织设备和生产技术,纺织业开始进入到工厂化生产阶段。
这不断推动了中国的实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2. 军工和生产新型武器洋务运动自始就是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旨在发展军工实力来维护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
风云激荡七十年,新中国钢铁发展史
线。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式,钢铁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战略领域,因此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 力也将在未来显得更加重要。
风云激荡七十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华人民的奋斗史,记录了几代钢铁人不懈的奋 斗与努力,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钢铁,筑腾飞之基,造前进之路,炼一国之魂。
进入21世纪,曹妃甸和鲅鱼圈两个千万吨级的先进钢铁企业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钢铁产业在以 循环经济理念为导向的模式转型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不少大中型国企的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 平,洁净钢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大型真空精炼设备与工艺技术、大型特殊钢成套装备轧制 技术、宽带钢热连轧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圆坯连铸设备与工艺技术均得到了大力推广与使 用。
新中国最初的钢铁工业是在苏联的扶持下建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援助计划 为中国重工业打下了基础,但这种不顾国情的照搬照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956年,我国钢铁 工业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拐点:经过多次深耕国情的“悟道”会议,我国钢铁工业逐步建设 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这“三大”、“五中”、“十八小”成为了我国的工业排头 兵,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腾飞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初期,虽然也曾犯过一些错误,经历过一些坎坷,但勤恳踏实的中国人, 用自己的双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产业发展道路,用双手开拓出钢铁行业一片新 天。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到1978年改革开放,年钢产量已经增至3178万吨。
从煤铁工业看洋务运动的性质
从煤铁工业看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性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维护封建统治,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中有代表性的煤铁工业就要算开平煤矿和汉阳铁厂了。
前者是1878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唐山矿,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用机械开凿、西法开采的矿井。
后者是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督办的钢铁企业,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关于洋务运动的种种问题,从它开始之前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就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仅仅1989年10月的第五届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就收录提交论文90余篇。
但是,单单从一个小部门开始研究洋务性质的成果也并非浩如江海。
从这个角度看,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性质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一、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第一,从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产品来说,它的部分产品是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很显然,不论是开平煤矿还是汉阳铁厂的产品,不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大自然中固有的,而是通过工人或是采掘或是加工的劳动而生产出来的,都属于劳动产品。
虽然洋务派建设民用工业目的之一是为了支持军用工业,看起来是清政府内部自产自用,但其部分产品是用于交换的。
虽没有直接而具体的数据支持,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有数据称:汉阳铁厂从兴建、投产至1895年,总计投资白银达588万两以上,生产的钢铁卖出后获银24825 两,占投产两年开支的1.55%。
⑴可知,汉阳铁厂的产品的确是进入流通市场的,是用于交换的,而且还是个赔本生意。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因此,洋务运动民用工业有资本主义性质。
洋务运动
1890
1890
郑观应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个 近代化钢铁工业
上海机器 织布局
汉阳铁厂的 高炉
创建海军
北洋舰队时期的 旅顺港
停泊在威海卫 港的北洋舰队
新式学堂
赴美留学儿童
京师同文馆
内容创办近代军 事工业 兴办近代源自 用工业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 • • • • • • • 内忧外患的形势 洋务派的出现 中外的暂时和好 慈禧太后对洋务派暂时支持 实力派总督和巡抚的积极参与 总理衙门的推动 新思想的启迪 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代表人物
张之洞
奕訢 曾国藩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 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顽固派代表人物为慈禧, 倭仁
江南制造总局 炮厂的机器房
天津机器 制造局
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1877 开平煤矿 李鸿章
1888 湖北织布局 1890 汉阳铁厂 张之洞
1872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中国近代第一家 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李鸿章
上海织布局
消极影响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 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 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 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The end • •Thank you
评 价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 校选送留学 生出国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洋务运动,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不过你知道为什么会爆发洋务运动吗?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洋务运动爆发的原因: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上海钢铁工业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
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
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
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
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
民国2年(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美、英、法等国考察钢铁工业。
回国后,利用其在实业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0吨高炉1座,于民国7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
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
民国9年又从德国购进20吨高炉1座,月产生铁1000吨左右,销与上海的兵工厂、机器厂、翻砂厂及铁号。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国家的生铁来华倾销,导致和兴化铁厂严重亏损,被迫歇业。
民国11年,和兴化铁厂追加资本,增地60亩进行扩建,从德国购进10吨酸性炼钢平炉2座,直径500毫米轧钢机1套,扩建成炼铁、炼钢和轧钢一体化的钢铁生产企业,定名和兴钢铁厂,民国14年2月投产,生产硬钢和竹节钢材,但又遭西方国家的压价竞争,民国16年2月,和兴钢铁厂又被迫歇业。
10多年内,和兴厂接连两次遭到沉重打击,两起两落,陷入了困境。
民国22年,中兴煤矿公司承租该厂,改组为新和兴钢铁厂,恢复生产。
上海的民营轧钢企业自民国10年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家荣泰管子厂,用进口带钢以手工加工方式复制成焊接钢管,供本厂制造西式铁床专用。
由于铁床畅销,带动发展了合兴床厂、公兴铁厂、永兴机器厂、祥兴钢管厂等一批复制加工型企业。
随后,民族资本家荣锡九等集资创办大通五金钢管制造厂,用进口带钢复制加工电线套管,产品畅销全市,并外销南洋地区,成为上海市第一家钢材出口民营企业,还带动发展了新成钢管制造厂、大成钢管制造厂等一批钢管企业。
永大机器厂、鑫大拉管厂等还用进口无缝钢管通过拉拔复制小规格无缝钢管。
民国17年起,还涌现了一批以进口带钢复制打包铁皮的专业生产企业。
经历10多年的开拓,上海复制钢材行业的门类、品种和产量都获得了发展。
民国22年,留美回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余铭钰与方文年合股创办了生产铸钢件的民营企业——大鑫钢铁工厂,先后设置化铁炉3座,1吨转炉1座,1吨电炉2座等炼钢装备,为机械、造船等工业以及公共汽车公司、铁道部门提供铸钢件、铸铁件。
受其影响,机械行业的大陆机器厂和丰田汽车修理厂也设置电炉生产铸钢件,供本厂制造机器配套之用。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
日军为侵华军用物资需要,先后强占了新和兴钢铁厂、中华制铁厂、大鑫钢铁工厂、兴业制铁厂等一批钢铁企业,并扩建新和兴钢铁厂,添置线材轧机等。
民国27年,侵华日军采取“以战养战”政策,支持日商在吴淞地区强行占地50余亩,建设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设15吨炼钢平炉1座,冶炼普炭镇静钢,生产100毫米钢锭。
日商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在黄兴路圈地50亩,建设轧钢厂,设置1套半连续式线材机组,其所产线材拉丝制成铁丝、刺网等军用物资。
民国32年,日商将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轧钢厂以及日本商人在浦东开办的西渡炼铁厂合并组成中华制铁株式会社,将炼铁、炼钢和轧钢组成一体,统一管理。
日军侵占上海后,日本私人资本趁机扩张。
日商亚细亚钢业厂在原有化铁、拉丝2个工场基础上,增添电炉及其他相应的配套装备,新辟制钉、镀锌铁丝、钢丝绳、拉管以及铸钢、锻铆等
工场,发展成为以铸钢为主、兼营金属制品的工厂。
日商兴亚钢业厂,在原有化铁、轧钢等生产设备基础上,增添相应的铸造设施,从轧制小型钢材发展到生产手榴弹、迫击炮、手枪等武器外壳以及马钉、煤锹和铁镐等产品,成为日军的军需工厂。
日军侵占上海时期,国人也开办了茂兴钢铁厂、中国标准钢品厂、华丰铁厂、大沪钢铁厂和民生铁厂等钢铁企业,但都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其中茂兴钢铁厂开工仅2年多,就遭日军查封。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管所有敌伪控管的钢铁企业,按财产性质分类处置,第一类是被日军强占的企业,发还原主经营;第二类是敌伪财产的中小型企业,以优惠价格标卖给“后方复员工厂”的资本家,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三类是敌伪财产的大型企业——中华制铁株式会社,实行官商合股,由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出面,邀集上海金融、钢铁工商界著名人士沈熙瑞、余铭钰等,于民国35年12月成立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向国民政府经济部承购形式,将中华制铁株式会社下属的吴淞炼钢厂列为第一厂,黄兴路轧钢厂列为第二厂,以及浦东西渡炼铁厂作为官股入股。
公司总资本法币250亿元,官股约三分之一,其余私股由众多钢铁企业投资入股。
民国36年,公司租赁新和兴钢铁厂列为第三厂,公司职工900多人,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钢铁企业。
抗日战争的胜利,激励了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先后开办了大中华轧铁厂,协昶久记铁厂、南华轧铁厂、荣昌铁厂、勤丰荣
记轧钢厂、源顺钢厂、华胜钢厂、利用制铁厂、安远制铁厂、沪江制铁厂、华东钢铁厂、兴业钢铁厂、亚洲钢品制造厂、兴中铁厂、联一钢料制造厂、东方钢业厂等一批钢铁企业,推动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
但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上海钢铁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就连官商合股的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无法维持生产,不仅欠交客户1200多吨钢材,还拖欠职工工资。
随着解放战争逼近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还派兵看守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亚细亚钢业厂、日亚钢业厂和茂兴钢铁厂等,强行征购钢材用筑碉堡。
解放前夕,上海钢铁企业大多数处于停产歇业的窘境。
旧中国的上海钢铁工业,经历了60年兴衰起落曲折发展的道路,至1949年5月解放时为止,共有冶炼、热轧钢铁企业31家,冷轧钢、焊接钢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34家。
主要冶炼设备有:10~25吨高炉3座,10~15吨平炉3座、1~3吨电炉7座、1~1.5吨转炉4座。
主要轧钢设备有:直径178~500毫米轧钢机29套、复二重式线材轧机1套。
冶炼产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钢锭、12吨以下铸钢件;钢材品种主要有:线材、竹节钢筋、中小型钢、冷轧带钢、打包铁皮、气焊管、冷拉复制钢管及棒材、元钉、鱼尾板等。
全行业职工共4000人。
全行业年产钢的能力3万吨,钢材7~9万吨,1949年上海解放当年钢产量仅5233吨,钢材15040吨。
远低于抗战前的水平。